少数民族文化--拉祜族

合集下载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传统命名礼仪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进行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是拉祜族人民通过给孩子起名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和期望。

在拉祜族传统文化中,命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

拉祜族父母会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组织亲属和朋友们举办一个命名仪式。

命名仪式通常在家中进行,由拉祜族长辈或者村干部主持。

仪式开始前,家人会在家里摆放许多食品和带有祈福意义的物品,如鸡蛋、果子、大米等。

随后,主持人会按照拉祜族的命名习俗为孩子起名。

拉祜族的命名通常有两种方式:取名和改名。

取名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为孩子正式起名,而改名是在孩子成年后为其改名。

在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中,命名的方式和命名的含义对于拉祜族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命名的方式可以分为家族命名和天然命名。

家族命名是指根据拉祜族家族的传统和习俗来为孩子起名。

家族命名通常是有祖先名字或者祖辈名字的变形,以示对祖辈的纪念和尊重。

天然命名是指根据孩子出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情况来为孩子起名。

如果孩子在早晨出生,他的名字可能会与早晨的自然景象相关,如“旭日”、“晓霞”等。

命名的含义也是拉祜族人民非常重视的。

拉祜族人民相信名字有神灵的加持,命名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祖先的荣誉和家族意愿来选择一个寓意吉利的名字。

拉祜族的命名一般都是由两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特定的意义。

一般来说,第一个字是显示孩子性别和出生顺序的,第二个字则是根据家族的愿望和希望来选择的。

作为拉祜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命名礼仪在当代拉祜族人民中仍然被广泛遵循和尊重。

通过传统命名礼仪,拉祜族人民弘扬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了自己的族群记忆,并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拉祜族与其他民族保持差异和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拉祜族三月三拉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在三月三这一天举办的节日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是拉祜族人民传统的节庆活动,也是他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介绍拉祜族三月三的来历、庆祝活动和意义。

拉祜族三月三是拉祜族人民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此时正值春季,大自然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正是丰收的前夕。

拉祜族人民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这一节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恩之情。

拉祜族三月三的起源与拉祜族的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拉祜族的祖先在一场大火中逃生后,为了纪念这个奇迹般的事件,便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拉祜族的节日。

从那时起,拉祜族的后代们就以庆祝这一天为乐。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祭祖、拜神、表演歌舞等。

在这一天,拉祜族人民会集中在一起,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隆重而庄严的祭祀仪式。

他们会说出自己的祝福和祈愿,用酒、食品等物品供奉祖先和神灵,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拉祜族三月三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拉祜族人民会进行民俗歌舞表演,以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展示拉祜族的文化特色。

表演者身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拉祜族的三月三节日不仅是拉祜族人民的重要节庆活动,也是展示拉祜族文化的窗口。

通过庆祝这一节日,拉祜族人民传承并弘扬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族群凝聚力和自豪感。

拉祜族三月三节日在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庆祝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同时,节日也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谐,拉祜族人民通过庆祝节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拉祜族的三月三节日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富有庄重的宗教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情,也是拉祜族人民的欢聚时刻和展示自身文化的机会。

相信通过庆祝三月三,拉祜族人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拉祜族的优秀传统。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命名礼仪。

本文将对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拉祜族的命名礼仪非常重要,几乎每个拉祜族人都会在出生后进行命名仪式。

在拉祜族传统中,命名仪式是非常严肃和正式的活动,需要全村的人共同参与。

在仪式中,长辈们会给新生儿取名字,并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命名仪式不仅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祜族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拉祜族的命名方式很独特,在传统上,男孩的名字通常是以养牛、打猎等活动为主题的,而女孩的名字则更多的是以花、草、光等形象为主题的。

拉祜族的命名方式与他们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族群特色密切相关。

拉祜族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这些地方环境多样,有着丰富的资源,拉祜族人们的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

他们养牛、打猎、种田、采集等多种生活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因此,在命名时,他们选择以自己熟悉的活动和环境来命名,体现了拉祜族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除了命名方式不同,拉祜族的命名礼仪也很独特。

在命名仪式中,男女不同,男孩的命名仪式比女孩的要隆重。

在男孩的命名仪式中,必须有一位身体强壮的成年男子,他会站在新生儿旁边,以示对孩子的保护和祝福。

命名过程中,长辈们还会向神灵祈求保佑,并为孩子写下生辰八字和名字意义等重要信息。

在女孩的命名仪式中,父母会舞动丝带或花环祈求神灵保佑女孩健康成长,同时也会为女孩写下重要信息。

总之,拉祜族的命名礼仪是他们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拉祜族人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通过拉祜族的命名礼仪,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少数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

拉祜族葫芦节节日流程

拉祜族葫芦节节日流程

拉祜族葫芦节节日流程拉祜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其中,葫芦节是拉祜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节日中,拉祜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庆祝丰收和祈福。

下面将为您介绍拉祜族葫芦节的流程。

首先,拉祜族葫芦节通常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所需的物品和食物,为庆祝葫芦节做好准备。

这些物品包括葫芦、鲜花、食物和传统服饰等。

节日当天,清晨,拉祜族人民会穿上盛装,整齐地排列在村落广场上。

整个村落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人们互相祝福和交流。

这是一个展示拉祜族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接着,在正式的庆祝仪式之前,拉祜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共同举行喷葫芦的活动。

他们会将准备好的葫芦上挂满五彩缤纷的彩带,然后用吹管将葫芦里的水吹出来,形成一道道喷射的水花,寓意着迎接丰收和幸福的到来。

随后,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加集体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舞蹈动作优美独特。

在舞蹈过程中,人们手持葫芦,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旋转、挥舞着葫芦,展示着拉祜族人民的喜悦和热情。

除了集体舞蹈,拉祜族葫芦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葫芦祭祀。

人们会将葫芦视为神圣的物品,将其供奉在祭坛上。

在祭祀仪式上,拉祜族人民会献上食物、酒和祈福之词,祈求神灵保佑他们一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整个庆祝过程中,拉祜族人民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滚葫芦、拔河、比赛跑等,人们互相竞争,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最后,节日结束时,拉祜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

他们会在村落广场上点燃篝火,围绕着篝火跳舞和歌唱,以此来告别节日的到来和祝福。

拉祜族葫芦节是拉祜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表达喜悦和祈福的重要方式。

通过举办这样的庆典活动,拉祜族人民保留并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旅游资源。

总结起来,拉祜族葫芦节的流程包括准备物品和食物、举行喷葫芦活动、参加集体舞蹈、葫芦祭祀、传统游戏和竞技活动,以及欢送仪式。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拉祜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的变迁与拉祜族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现代变革几个方面介绍拉祜族建筑文化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背景拉祜族起源于云南省怒江、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地区是滇西宣慰使司的一部分。

20世纪前期,拉祜族地区曾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动荡,建筑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拉祜族地区的建筑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建筑形式拉祜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原始住所和宗教建筑两类。

原始住所包括茅草房、木结构房和石结构房等,这些建筑形式继承了拉祜族的传统民居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拉祜族建筑文化。

宗教建筑包括寺庙、塔楼和宗教活动场所等,这些建筑形式体现了拉祜族信仰和文化传承的特点。

三、建筑材料拉祜族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竹、木、石、泥、茅草等,这些材料在拉祜族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下发展成了独特的建筑材料系统。

其中,竹和木是拉祜族建筑的主要材料,经过数百年的涵养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拉祜族建筑风格。

四、现代变革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拉祜族的传统建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建筑。

然而,一些拉祜族人仍然坚持传统建筑风格,通过改善村庄环境、维护传统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等方式来弘扬和传承拉祜族的历史和文化。

综上所述,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与民族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需要以多种方式和形式保护和传承拉祜族的传统建筑文化,以保持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相邻的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总人口数为485966人。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拉祜族人已经改用汉语为交流语言。

在文字方面,拉祜族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但因种种原因,现在一般使用汉字。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们的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二胡、笛子等,其中最为常见的芦笙舞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中都会表演,它轻盈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服饰方面,拉祜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男性传统服装包括白色的长袍、坎肩、斗篷等,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紧身小棉袄、大围裙等。

无论男女,他们都会佩戴银饰和珠宝,这些饰物既是装饰,也是身份的象征。

拉祜族的建筑风格也很有特色,传统的竹楼是他们的居住形式之一,这种建筑以竹子为原料,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来饲养家禽或存放杂物。

在饮食习惯方面,拉祜族喜欢吃糯米饭和苞谷酒。

他们还喜欢吸烟斗和嚼烟草。

总的来说,拉祜族是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欣赏。

希望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拉祜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谢大家!。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与发展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与发展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与发展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拉祜族的文化传统中,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拉祜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对于拉祜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拉祜族人民口头传承的一部神话史诗,它讲述了拉祜族人民的起源和整个宇宙的创世历程。

《牡帕密帕》叙述了天地刚刚开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名叫牡帕密帕的神祇,他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并赋予了它们各自的任务和职责。

而拉祜族人民则是由牡帕密帕亲手创造而成,成为了世界上的独特民族。

《牡帕密帕》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融入了拉祜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宇宙的理解,反映了拉祜族人民的心灵世界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中,这部史诗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代代相传。

拉祜族人民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牡帕密帕》的故事传承下来,成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拉祜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既是拉祜族人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记忆的象征,也是激励拉祜族人民奋发向上、传承文化的精神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民族记忆工程”为拉祜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级文化部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进行收集整理,编纂出版,并将其作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和弘扬。

拉祜族地区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朗诵比赛、史诗传统文化节等,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拉祜族文化的传承中来。

还建立了拉祜族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致力于对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进行研究和阐释,推动拉祜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拉祜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也为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拉祜族地区,通过参观、体验拉祜族的传统文化,对《牡帕密帕》这部创世史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成为它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传统命名礼仪。

本篇调查旨在了解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的相关情况。

一、拉祜族传统命名的背景和意义拉祜族传统命名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祜族有着对名字的特殊重视,他们相信一个好的名字能给孩子带来好运和福气。

拉祜族命名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崇尚自然:拉祜族传统命名与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常以自然景物、动植物等为名,借助这些自然的力量来保护和祝福孩子。

2. 表达祝福:拉祜族认为命名是对孩子的一种祝福,希望给孩子起一个名字能带给他们好运和幸福。

3. 传承家族:拉祜族命名也有很强的家族意味。

他们常使用家族姓氏作为孩子的名字,以传承家族的血脉和尊严。

二、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的具体过程和步骤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祭祀仪式:在起名之前,拉祜族人会举行祭祀仪式,以寻求祖灵的祝福和保佑。

他们相信祖灵的庇佑能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幸福。

2. 请名人:拉祜族的命名过程中,通常会请名人来给孩子取名。

这些名人通常是具有较高地位和声望的族内长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命名经验和智慧。

3. 定名:请名人根据孩子的出生日期、生肖和家族背景等因素,结合自然景物、动植物等进行命名。

名字通常由三个字组成,带有吉利的寓意和祝福。

4. 宴请宾客:命名仪式结束后,拉祜族会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友和宾客参加,共同庆祝孩子的诞生和命名。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在近年来逐渐淡化,主要有以下原因: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拉祜族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着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使得传统命名礼仪逐渐淡化。

2. 教育水平提高:拉祜族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接触外界的文化和思想,也开始逐渐接受现代命名方式。

现代化的命名方式更加简洁、便捷,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双江拉祜族文化调研报告

双江拉祜族文化调研报告

双江拉祜族文化调研报告双江县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临沧市,是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

该县境内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拉祜族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

拉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拉祜族的人口大多居住在丘陵、山区和峡谷地带。

双江县是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约有50%的县人口是拉祜族。

拉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和习俗等。

拉祜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他们有自己的拉祜文,并且在拉祜族地区有使用拉祜文的学校。

拉祜族的文字以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为主,形象生动,极富艺术性。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有原始宗教和佛教。

拉祜族人普遍信仰自然、山水、祖先和村庙。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拉祜族会进行自己的宗教仪式,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

拉祜族的节日和习俗也丰富多样。

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舞火节”,这是拉祜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十五至二十之间举行。

节日期间,拉祜族的人们会穿上盛装,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此外,拉祜族还有丰收节、婚礼、葬礼等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的依赖和感恩之情。

拉祜族的文化还体现在艺术、手工艺品和饮食等方面。

拉祜族有自己的传统舞蹈、音乐和歌曲,常常在节日和重要仪式上表演。

他们的舞蹈和音乐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充满了原生态的魅力。

拉祜族手工艺品以木雕、竹编、绣品和银饰为主,工艺精湛,富有原创性和艺术性。

拉祜族的饮食以糯米、玉米、蔬菜、猪肉、鸡蛋、野味等为主,以米酒和茶作为饮品。

双江县积极保护和传承拉祜族文化,不断开展文化活动和宣传推广工作。

每年舞火节期间,县内举办盛大的文化艺术演出,邀请拉祜族艺术家和表演团体进行演出,推动和发展拉祜族文化产业。

此外,县内设立了拉祜文化博物馆,展示和介绍拉祜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通过本次调研,我对双江县的拉祜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拉祜族团结故事

拉祜族团结故事

拉祜族团结故事一、拉祜族简介拉祜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

这个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强烈的团结精神。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长期以来,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拉祜族团结故事背景在很久以前,拉祜族的一个小村庄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村子里有两个势力强大的家族,长期以来,他们因为土地、水源等问题纷争不断,矛盾日益加深。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村子的和谐与安宁,也让村民们感到痛苦不已。

三、故事情节概述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神秘的老人。

他了解到村子的困境后,决定出面调解。

老人分别找到了两个家族的族长,向他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团结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两个部落因为争夺资源而势不两立。

有一天,一部落意外发现了另一部落正在遭受灾难,于是决定出手相救。

受灾部落感激不已,两家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和睦共处。

四、团结精神的重要性听完故事后,两个家族的族长深受启发。

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度过难关。

于是,他们决定放下争执,携手合作。

村子里的人们也开始互相理解、包容,共同努力解决村子面临的问题。

五、拉祜族团结故事的意义这个故事传达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意义,彰显了拉祜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

拉祜族人民将以这个故事为榜样,继续传承和发扬团结精神,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拉祜族团结精神的伟大力量。

它不仅是拉祜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

拉祜族简介

拉祜族简介

拉祜族简介拉祜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公元六世纪以前,这个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们至今仍保持着较多的原始社会末期的特征,因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殊性考察点之一。

到1991年,居住在澜沧江流域的拉祜族共有8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双江、耿马等县,另有少部分散居在怒江两岸的兰坪、丽江、维西等县。

这些地方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达700多公里,有不少村寨的群众常年与缅甸打交道,不仅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带进了缅甸,还把缅甸的佛教、傣族文化也带入了澜沧江畔。

拉祜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泼水节”、傈僳族“阔时节”、佤族“祭山会”、景颇族“目脑纵歌”等,都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民间传统节日。

拉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即使离异也可再行婚配,但由女方提出,男方必须应允,并给予经济补偿。

在解放前,拉祜族实行“走寨不离族”的婚俗。

即新娘跟着丈夫住在新家,若丈夫去世,新娘回娘家居住,到第三年才能改嫁。

随着社会的进步,解放后拉祜族也开始兴起了婚礼简办,恋爱自由,一夫一妻的风气。

拉祜族人民从不讲究吃,只要能充饥就行。

傣族“水摆”的食物比较单调,一般是烤鸡肉串、鱼干、腌酸鱼、腌黄瓜等,有些节日还吃虫子,或者用小鱼小虾煮豆腐吃。

如果吃竹筒饭的话,要先把竹子削去一截,把饭放在中间,然后在米粒上放几根香茅草,外面包一层树叶,最后放在火塘边,用火慢慢烧烤。

拉祜族“串杆酒”是由糯米、玉米或血豆腐、猪肉、鲜鱼和盐巴混合煮熟后用芭蕉叶盛好带给客人,表示欢迎。

腊月三十夜吃“炖猪脚”是拉祜族过年的习俗之一,一般农户在过年时,将留下来的生猪杀掉,制成腊肉或香肠,到过年时烹食一餐。

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称玉米为“滇绿”。

把它做成“白花花饭”,说是把仙人的衣裳染成了“白花花饭”。

把牛肉剁碎,拌上红辣椒、姜末、盐巴、味精和芝麻油等作料,制成馅心,再用小蒸笼分别蒸熟,便成了色泽美观、鲜嫩可口的饺子。

火腿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钙、磷、铁等元素及丰富的维生素,适量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拉祜族

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拉祜族人口为41.15万人,其中云南省为40.83万人,80%分布于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余分布在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州。

1998年全省拉祜族有42.13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的3.18%。

云南省澜沧县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单一民族自治县,共有拉祜族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由五山(公明山、孔明山、帕令山、芒黎山、扎发谷山)六水(澜沧江、小黑河、黑河、南拉河、芒怕河、上允河)纵横交错而成,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野牛、马鹿、野猪、熊等,以及思茅松、桦木、黄连、杜仲、当归等树种与药材。

农作物有水稻、陆稻、玉米、小麦、荞子、豆类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甘蔗、咖啡、橡胶等,其中尤以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清朝时即已是“普洱茶”产地之一,至今还保存有万亩千年古茶园。

拉祜族聚居区矿藏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铅、锌、铁、锑、铜、金、银、锰、煤、石膏、石墨、石灰石、水晶石等,尤以铅、锌、铁、褐煤、石灰石蕴藏量丰富。

拉祜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传统服饰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且因支系、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别。

男子穿无领右开襟短衫和裤管宽大的长裤,头裹黑包头或瓜形小帽,出门时多挎背包挂长刀。

拉祜西妇女头缠黑色土布头巾,身穿无领对襟短衫。

胸前袖口处缀以彩色布条几何纹布块,下穿长筒裙;拉祜纳妇女服饰保留着南迁以来北方服饰的特点,喜欢裹一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衩很高的长袍,右襟、衣领周围和权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处嵌雪亮整齐的银泡,内穿花格长筒裙。

筒裙上缀有素雅美观的彩色图案。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为干栏式木桩斜顶楼房,部分为土掌房和竹木结构草房。

拉祜族的民间文学产生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以口头形式传承,文学体裁主要有史诗、神话、故事、诗歌、寓言、谚语和谜语等,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具有创世纪性质的著名长篇史诗《牡帕密帕》、《古搓□搓》和神话传说《扎努扎别》。

少数民族文化拉祜族

少数民族文化拉祜族

少许民族文化--拉祜族拉祜族,人口有 411476 人。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拉祜族地处亚热带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中雨季、旱季分明。

澜沧地区群山宏伟,河流逶迤,资源丰饶,物产富庶,风光宜人。

拉祜族有“拉祜纳”、“拉祜西”两大支系,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与彝族关系亲近。

清代文件中被称为“倮黑”。

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响出拉祜族历曾是一个狩猎民族。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依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命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

部分拉祜族宽泛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此后,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实履行用。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拥有独到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味,口头文学形式多样。

拉祜族的乐器有芦笙、三弦等。

舞蹈多用脚踏动作,左面单摆。

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四十种。

诗歌中的“陀普科”(谜语),特别为公众喜闻乐道。

传统节日有火把节。

衣色尚黑拉祜族最喜欢黑色,以黑为美。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到此刻,拉祜族依旧特别喜欢穿传统服饰,透过拉祜族服饰,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

唐代文件中记录,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

”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 0.3 米多长的黑色头巾。

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

有地方妇女还适用黑布裹腿的习惯。

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盛大华美。

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

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

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 15 公分长的彩穗垂下。

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长巾裹头。

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布包头。

此刻,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

拉祜族.ppt

拉祜族.ppt

五、居住特点:
拉祜族的传统住房,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栏式桩上竹楼两种。茅屋结构简 单,搭建容易。建造时,先在地基上立几根带杈的柱子,杈上放梁,梁上放 椽子,椽子上铺盖茅草。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栅作墙即成,颇具“构木 为巢”的古风。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 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小家庭居住。两种竹楼 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因此,通常也称“长 房”。长房一般高约六七米,面积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呈长 方形。内部向阳的一侧留有宽大的走廊,另外一侧根据人口数量用木板隔成 若干间,每个个体小家庭居住1至2间。走廊上设火塘若干,供各个家庭炊事、 取暖之用。长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 的残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四、生活习惯

பைடு நூலகம்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 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 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 拉祜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不说假话、 虚话,不随意恶语伤人。“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 邻里、朋友之间偶有摩擦或误解,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 朋友之间因某事发生曲直之争,孰是孰非,难以定夺的话,来个摔跤定“输赢”,被 摔倒者算无理,绝无二话可言。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欢迎的。拉祜人常 说:“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粮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种的;山花、 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个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 爱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则。无论哪家,老人的床铺肯定设置在房屋里最暖和的火 塘旁,饭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辈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来回走动; 老人讲话时,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打断;每年新谷开镰前,第一个尝新的也一定是 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给老人洗脸、洗脚。家庭内部如此,社会 上也是一样。即便年轻的村寨头领,对老人也要礼让三分,否则,他就很难得到大家 的信任和拥护。 “一家有事,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无论日常生产、生 活,还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拉祜人这种淳朴、厚道、豪爽与 热情的民风。 “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地区盛产茶叶,是著名的茶叶之乡。拉祜人擅长种茶, 也喜欢饮茶。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劳作之前,晚上回来之后,饮茶、 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更是一大乐趣。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但不可一日不饮茶, 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 中,文火焙烤,待罐热茶香之时,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之后倒出饮 用,谓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 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 正浓,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

拉祜族月亮节的风俗

拉祜族月亮节的风俗

拉祜族月亮节的风俗拉祜族是中国云南省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约有50万人。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月亮节了。

这一节日每年定在农历8月15日,也就是中秋节。

在这一天,拉祜族群众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甚至有些群众还会将庆祝活动延续到几天甚至一个月。

拉祜族月亮节的起源,是关于拉祜族祖先和月亮的一个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拉祜族的祖先曾经和月亮神交流,上天听到了拉祜族人民的呼声,赐给了他们一种叫“龙血”的酒。

这种酒中富含多种精华,具有驱邪避鬼、庇佑人民的功效。

拉祜族人民在月亮神的保佑下,享用这种酒,度过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这个传说在拉祜族人民的口耳相传中,渐渐形成了月亮节的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拉祜族人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宴席,供奉祭祀月亮神,跳起热烈的舞蹈和唱起欢快的歌曲。

在这一天,大家都要穿上盛装,互相祝福,共同度过这个特别的夜晚。

除了舞蹈和歌唱之外,拉祜族月亮节还有其他许多特别的风俗。

比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粑,煮粥,并摆上各种美食,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吃饭。

煮的粑和粥是用小米面、豆子等食材制成的,味道浓郁且健康。

这些食物通常都是加上了牛羊肉等肉食,增加了美味和营养。

此外,拉祜族月亮节还有传统的牛藏节目。

牛藏是拉祜族历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

表演者身穿花衣,戴上绣花帽子,手拿着鱼鳞形的木板等。

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会按一定的节奏,用木板敲击出动听的节奏,与热情洋溢的拉祜族舞蹈相配合,使表演更加有气氛。

总而言之,拉祜族月亮节是拉祜族人民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拉祜族人民会表达对月亮神的崇敬,同时也会互相祝福,共同品尝美食,参加舞蹈和唱歌等各种活动。

这一节日使拉祜族得以在传承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也加强家人和整个社区之间的联系。

清朝的拉祜族文化

清朝的拉祜族文化

清朝的拉祜族文化拉祜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语言文字、服饰装扮、宗教信仰以及传统节日等方面,介绍清朝时期拉祜族的独特文化。

一、历史背景在清朝时期,拉祜族的分布地区属于大理、丽江等地。

清朝朝廷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统治,实行各族自治政策,保护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为拉祜族的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语言文字拉祜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

清朝时期,汉字的传播使得拉祜族有了更多使用汉字的机会,但他们仍保留并发展自己的文字系统。

拉祜族的文字以象形文字为主,形状生动,富有特色。

这使得拉祜族的文化传统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得以保留和传承。

三、服饰装扮拉祜族的服饰装扮在清朝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男性通常穿着短褂、袍子、头巾等,女性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服饰上注重使用红色和彩色的手工绣花,展现了拉祜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技巧。

四、宗教信仰拉祜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等。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和教派形式得到了更加明确的发展。

清廷对各宗教的宽容政策,使得拉祜族的宗教自由得到保障,宗教信仰成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传统节日拉祜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拉祜族的年节。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受到清廷鼓励和支持,年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会举行传统的舞蹈、歌曲表演,举行传统赛马、射箭等活动,为清朝的拉祜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清朝时期,拉祜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历史背景下,拉祜族的语言文字、服饰装扮、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通过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拉祜族为中国的多元文化贡献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拉祜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拉祜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

拉祜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区。

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代表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展示。

本文将重点介绍拉祜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习俗。

拉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是古代东巴、滇南和滇西部分的华夏族群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拉祜族经历过多次迁徙和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拉祜族文化。

拉祜族的祖先曾经居住在云南的丽江地区,后来由于战乱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他们逐渐迁徙至云南西部、贵州、四川和广西等地。

拉祜族的传统习俗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例如,在他们的传统信仰中,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被视为神灵,他们崇拜山川、河流和树木。

每当拉祜族人民迁徙至新的居住地,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能够稳定安居,并且带来丰收和幸福。

此外,拉祜族也有许多其他令人瞩目的传统习俗。

比如,婚姻仪式在拉祜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婚礼上,新郎需要送一些重要的礼物给新娘,以示婚姻的诚意和尊重。

此外,拉祜族的婚礼通常会举行多天,期间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活动,包括舞蹈、歌唱、比赛等,热闹非凡。

拉祜族还有一项独特而重要的传统习俗,即“摘叶节”。

这一传统仪式通常在秋天举办,人们互相赠送鲜花和摘下的树叶,寓意着友谊和团结。

摘叶节是拉祜族人民团结互助的象征,也是他们向外界展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之外,拉祜族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文化特点。

他们以织布和木雕等手工艺闻名,作品精美绝伦。

拉祜族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独特,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总之,拉祜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习俗是拉祜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拉祜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社会团结的追求。

拉祜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民族,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少数民族拉祜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拉祜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打扮特色
拉祜族人民的打扮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发型和头饰,通常都是剃光头或者短发,男性会留一 缕头发在头顶,编织成复杂的花纹,而女性则喜欢佩戴银制或者布料的头饰。
拉祜族的饮食文化
饮食习惯
酒文化
拉祜族的主食是稻米和玉米,同时也 会食用一些薯类、豆类和野菜等辅助 食品。
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酒文 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祜 族的酒多以自酿为主,如“苞谷酒” 、“橡胶酒”等。
CHAPTER 03
拉祜族的民俗风情
拉祜族的服饰与打扮
传统服饰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男子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头上缠绕着布料或者毛线做的包头巾, 妇女则穿着色彩鲜艳的裙子或长袍,搭配银制饰品和头饰。
服饰文化
拉祜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不同地区的拉祜族服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拉祜族的舞蹈
拉祜族的舞蹈风格独特,通常与歌曲相互配合,表达了拉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舞蹈动作粗 犷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拉祜族的传统手工艺
纺织工艺
拉祜族妇女擅长纺织,她们用手 工编织的布料制作衣服和家居用 品,这些物品不仅实用而且雕刻工艺也十分发达, 他们用木头雕刻神像、乐器和装 饰品等,工艺精细、栩栩如生。
春秋战国时期,拉祜 族在滇池和邛都(今 四川西昌东南)之间 。
拉祜族的分布与人口
01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 以及贵州省和缅甸东北部地区。
02
人口数量约为4万(2010年), 在中国和缅甸的拉祜族人口数量 均有所增加。
拉祜族的语言与文字
拉祜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3 种方言。
无传统文字,多使用汉字或傣文进行 记录和交流。
CHAPTER 04

拉祜文化传统

拉祜文化传统

拉祜文化传统
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和头巾,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非常华丽。

他们的服饰反映了拉祜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拉祜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常常伴随着鼓声和舞蹈,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部落的狂欢之中。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展现了拉祜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银饰、刺绣、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拉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们用手工艺品装饰自己的生活,也通过手工艺品传递着拉祜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拉祜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让它继续在世代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镇雄县、鲁甸县和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命名礼仪是拉祜族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拉祜族社会中,命名礼仪不仅仅是给孩子取名而已,更是体现了拉祜族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一、拉祜族命名礼仪的形式拉祜族的命名礼仪通常在孩子出生后不久进行,通常由族中长者或有经验的长者主持。

在命名仪式上,通常会请来族中的长者或者祖师爷,进行祭神、求名、点眼等一系列仪式,而后给孩子起名。

在拉祜族传统文化中,取名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取名的时间一般是在孩子出生七天后。

取名需要请示族内的长者或者祖师爷,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

取名也需要考虑到孩子的生辰八字和民俗风水。

在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中,名字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取名需要慎重对待,所以在拉祜族中,命名仪式显得尤为重要。

命名礼仪在拉祜族文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命名礼仪是拉祜族人对于新生儿的尊重和祝福。

在拉祜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名字代表了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取一个好名字是对新生儿的祝福。

命名礼仪也是拉祜族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命名仪式,拉祜族人可以沟通与祖灵、与宇宙的传承,加强族人之间的联系。

命名礼仪也是拉祜族人家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一个好的名字能够让孩子在家族中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善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一方面,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拉祜族传统的命名礼仪有所减少,一些家庭甚至放弃了传统的命名仪式,而是采取了现代化的命名方式。

随着对拉祜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一些拉祜族家庭仍然坚持传统的命名仪式,以此来弘扬拉祜族的传统文化。

与此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加大了对拉祜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方式来推广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也使得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也在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文化--拉祜族
拉祜族,人口有411476人。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拉祜族地处亚热带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中雨季、旱季分明。

澜沧地区群山巍峨,河道逶迤,资源丰饶,物产富庶,风光宜人。

拉祜族有“拉祜纳”、“拉祜西”两大支系,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与彝族关系密切。

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

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曾是一个狩猎民族。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

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口头文学形式多样。

拉祜族的乐器有芦笙、三弦等。

舞蹈多用脚踏动作,左面单摆。

传统舞蹈有芦笙舞,样式多达三、四十种。

诗歌中的“陀普科”(谜语),特别为群众喜闻乐见。

传统节日有火把节。

衣色尚黑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透过拉祜族服饰,仍可窥见古代氐羌系统民族衣着形象。

唐代文献中记载,古代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

”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0.3米多长的黑色头巾。

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

有地方妇女还有用黑布裹腿的习惯。

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

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

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

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5公分长的彩穗垂下。

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长巾裹头。

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布包头。

现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

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烤肉烤茶
拉祜族曾经历了长期的狩猎生活阶段。

拉祜族的“拉”是老虎,“祜”意为烤吃的方法。

拉祜族的族称,反映出他们烤食肉类的习俗非常悠久。

今天,拉祜族仍保留着烤食肉类的饮食习惯,方法是用两根竹棍子,把涂有食盐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上慢慢烘烤。

烤肉色黄味香,十分可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