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大题汇总)
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汇总)填空题26."曲子相公"指的是和凝。
27.贺铸的词集名是《东山词(东山寓声乐府)》。
28.晏殊《蝶恋花》“一场愁梦酒醒时”的下句是斜阳却照深深院。
29.《花间集序》的作者是欧阳炯。
30.被清人冯煦称作“北宋倚声初祖”的词人是晏殊。
31.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词牌名是《玉楼春》。
32.《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作者是张先。
33.《龙洲词》是刘过的词集名。
34.吴文英的号是梦窗。
35.《望海潮》(东南形胜)所吟咏的城市是钱塘(杭州)。
26.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27.《于湖居士长短句》的作者是张孝祥。
28.按每首词的字数多少可将词分为小今、中调、长调三种。
29.“词为艳科”是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30.词的音乐性的标志是词牌。
31.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3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牌名是《江城子》。
34.欧阳修称“穷塞主之词”指的是范仲淹的作品。
35.被苏轼评为“野狐精”的词人是王安石。
26.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词为艳科"这一概念。
27.以“豪放”论词,很可能源于苏轼。
28,《渔歌子》此词一名为《渔父》。
2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0.朱淑真的词集名是《断肠集》。
3.任二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32.“要眇宜修”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给词体特征的体性下的界说。
33.词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起源于民间,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词的前身是“胡夷里巷之曲”。
34.《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相传为李白所作,被宋代黄异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35.陈延焯《白雨斋词话》称张先词为“古今一大转移”。
2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的词人是李清照27.陆游词集名是《渭南词》28.苏轼是词史上大力开拓词心词境的重要人物。
29.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吟咏的是蟋蟀30.词的前身是“胡夷里巷之曲”,其中里巷是指中国民间3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32.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中的“故国”指的是金陵33.“曲子“侧重强调词的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强调文学性为主34.《甘州遍》(秋风紧)的作者是毛文锡35.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26.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词为艳科”这一概念。
古代文学之唐诗宋词复习资料
上官体:上官仪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其特点:“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绮错婉媚”是指词藻的典雅优美和花样翻新,诗风的委婉与柔媚。
“上官体”是唐代诗人第一个自成一体的风格称号,也是唐初宫廷诗的代称和标志。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合称。
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时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四杰”为初唐柔弱委靡的诗风注入昂扬、壮大、浓烈的情调。
不足:新倾向与旧遗存并存。
“沈宋”:“沈宋”是初唐武后及中宗朝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沈宋”的出现,标志着律诗的全面成熟和定型。
尽管沈、宋两人都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他们的诗歌语言的锤炼、气势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
文章四友: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齐名,四人合称“文章四友”。
“四友”皆为高宗、武后朝的宫廷诗人。
“四友”皆以格律诗著称,对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其中,杜审言诗歌成就最高,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它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追求崇高:雄健刚劲的风骨美;注重兴象:高远浑成的意境美;崇尚自然:清水芙蓉的自然美。
高岑: 高适是盛唐由边功求进取的普遍风尚中一个成功的范例,是从军边塞而终获成功的唯一盛唐诗人。
他所写的《燕歌行》是盛唐最具思想深度和概括力度的边塞诗。
07564唐宋词研究
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庆元年间已经出现。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唯一依。
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以乐府为中心,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
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蕙心词话》。
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
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 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自考专升本《(广东)唐宋词研究》知识点汇总(拼音版)
第一编词学论略【客观题】★1.作为一种介于诗与曲之间的文体,“词”这一名称是直到北宋中叶才逐步稳定下来的,词的异称有曲子、长短句、诗馀。
2.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3.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南宋时期词名已通行。
★4.“长短句”之称实际上标志着词已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特点。
称词为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
5. 诗馀的名称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就已经出现。
6. 作为后起的声诗--词,在各种名称之中,倚声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的一种称号。
7.“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其时与后来词体关系不大,只是言说一种创作方式而已。
北宋中后期,“倚声”一词运用渐广。
8. 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代表人物苏轼。
苏轼是词史上大力开拓词心词境的重要人物。
他的以诗为词,初步改变了词为小道的传统看法。
他将词定位为“诗之苗裔”。
9.诗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于《诗经》。
代表人物张鑙 ( 锱zi)★10.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代表人物:王灼、朱熹、胡仔。
★11.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考察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特别是齐梁的乐府诗。
此说也以音乐演唱为考察轨迹打包不局限于燕乐。
吴梅认为词体的形成与乐府的流变有密切关系。
12.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本色风格而溯源至六朝。
依据是六朝乐府风格与传统词风的相似。
朱弁的《曲洧旧闻》也认为“六朝风华靡丽之语,后来词家之所本也。
”13. 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14.词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起源于民间,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词的前身是胡夷里巷之曲,的“胡夷”指的是边疆和国外,主要是西域一带。
“里巷”指的是中国民间。
5. 倚声填词的功臣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一帮文人。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第一编词学论略第一章词名释例一、曲子1、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二、长短句1、长短句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3、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诗馀1、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角度看)四、倚声1、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第二章词的起源1、词的起源: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2、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种说法。
第三章词的体性一、胡夷里巷之曲1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二、词为艳科1、“词为艳科”是1926年胡云翼提出的一个概念。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三、要眇宜修1、“要眇宜修”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福建、江苏。
唐宋词复习资料
温庭筠1、《菩萨蛮》(小山重叠)艺术特点此词艺术上在温庭筠的作品中也有代表性。
“小山”“鬓云”等多写感性印象,语言富丽精致,词风香软。
而且章法极密,层次极清,以一线贯串,但中间暗寓转折。
2、《菩萨蛮》(水精帘里)意象安排的凌乱与有序写的是江上晨景,境界开阔,合天地与一体。
动静结合,柳的安静与雁的高飞形成对比。
景象朦胧,以烟月构成总体背景。
3、《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心理描写对环境和心情的直接渲染。
通篇极写女子孤独,凄苦的心境,笔法或古或今,意象浑厚而不失跳跃之致。
陈廷焯评道:“此种词,第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
”4、《梦江南》(梳洗罢)创作主题以“望”字统摄全词景象。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颙望。
这一侧面,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5、《梦江南》(千万恨)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山月”以下三句转为空灵,既写“天涯”景色。
又以山月、水风的无知衬写游子的孤寂。
末句情景相生,写碧云飘荡摇曳,适足以形象地表现出游子飘泊无依的生存状态,低徊深婉。
6、《更漏子》(柳丝长)主题和写作特色主题:其一认为此词描写困居华屋的女子,凌晨梦醒后的惆怅,可以归入闺怨词一类。
其二认为此词是“思君”,是“托于弃妇,以自写哀怨。
”此词写法颇有特点,上下阕俱用对比手法。
韦庄1、《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今昔对照和今昔之感:上阕写江南景色之好,下阕则形容江南人物之美。
末两句笔锋陡转,由江南而束归现实,不禁悲从中来,盖江南虽好,终是异乡,而中原板荡,又无法还乡。
故前面愈写江南风景、人物之美,愈能映衬出作者思归而不能的痛苦心理。
2、《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创作主题用“忆”字构思全篇。
通过对昔日羁旅江南可乐之事的追忆,反衬了今日白头飘泊、境况堪嗟的悲哀。
3、《思帝乡》(春日游)塑造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女性形象。
抒写了一位女子在婚姻生活上要求自由选择对象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女子对待爱情狂热而大胆、无所顾忌的精神。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一、唐宋词的发展脉络1、初唐:词的起源和萌芽。
代表作品:李白《菩萨蛮》等。
2、中唐:词的兴起和成熟。
代表作品:温庭筠《花间集》等。
3、北宋:词的繁荣和兴盛。
代表作品:柳永《乐章集》、苏轼《东坡乐府》等。
4、南宋:词的深化和创新。
代表作品: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李清照《易安居士文集》等。
二、唐宋词的主要风格1、婉约派:细腻、柔美、含蓄。
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欧阳修等。
2、豪放派:豪放、奔放、雄浑。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3、田园派:清新、自然、淡雅。
代表人物: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
4、闺怨派:哀怨、缠绵、柔情。
代表人物:李清照、朱淑真等。
三、唐宋词的常用意象1、自然意象:月、风、花、雪、雨等。
2、人物意象:美人、才子、佳人等。
3、情感意象:愁、恨、思乡等。
4、象征意象:雁、蝉、柳等。
四、唐宋词的著名词牌1、《菩萨蛮》:起源于唐代,是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广寒枝》等,起源于唐代教坊曲名。
3、《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浪淘沙令》等。
4、《渔家傲》: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吴门柳》、《天仙子》等。
5、《虞美人》: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等。
6、《生查子》: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陌上郎》、《绿罗裙》等。
7、《蝶恋花》: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等。
8、《水调歌头》: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元会曲》、《凯歌》等。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4一、考试目标本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考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唐宋词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唐宋词的主要风格及表现手法,培养考生对唐宋词的鉴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考试内容1、唐宋词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a.唐宋词的定义与起源b.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点2、唐宋词的主要流派a.豪放派b.婉约派c.清真派d.江西诗派e.格律派3、唐宋词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柳永e.李清照f.辛弃疾g.陆游h.其他重要词人及其作品4、唐宋词的主要风格及表现手法a.唐宋词的主要风格:清新、雄浑、缠绵、豪放等b.唐宋词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铺陈等5、唐宋词的鉴赏与研究方向a.鉴赏方法与技巧b.研究角度与深度c.唐宋词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与影响三、考试形式与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汉语言文学-唐宋词研究-重点分析真题
学习目标1、了解南宋词坛的词风2、熟悉李清照生平,体会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赏析李清照词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文学家,作品有词、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是词,有《漱玉词》。
受生活境遇的影响,李清照的词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闺中之闲吟)。
后期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国破家亡后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破国亡家之低泣)。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具韵味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
易安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其一,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等动作细节,典型地表现年老寡居所独有的生活情态和寂寞心境。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其二,善于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相结合。
她既善于直接写闺阁生活和闺阁愁情,又善于结合写景咏物,抒发美质难久和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极具个性化的意境和特征。
如《如梦令》、《一剪梅》等;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第三,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易安词善于将朴素清新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结合在一起。
她善于运用极朴素,甚至是口语化但又不失精美的语言,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得非常自然而不见锤炼的功夫,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词概》)的最佳效果,充满了和谐之美。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
引言概述: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之作。
唐诗开创了婉约派的风格,宋词则在此基础上更加丰富和深化了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对唐宋词进行全面研究复习,包括其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一、唐宋词的起源1.唐诗的传统延续: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唐宋词的基础。
2.民族音乐与文学的融合:唐宋词的创作逐渐与音乐结合,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3.婉约派文学的兴起:唐诗的渐趋柔美和短丽,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宋词的特点1.内容主题的转变:唐诗注重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抒发,而宋词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2.表达技巧的丰富和深化:宋词在律诗的基础上发展出“绝句”和“律词”的形式,使词更富有表现力。
3.情感的细腻入微:唐宋词以其细腻的表达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4.形象的凝练和生动:唐宋词注重形象的形塑和描绘,以致使形象凝练有力、生动传神。
三、唐宋词的代表作品1.唐诗代表作品:“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这些作品代表了唐诗在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思乡之情方面的卓越成就。
2.宋词代表作品:“浪淘沙·借问酒家何处有”、“满庭芳·落日熔金”等,这些作品凭借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韵律美成为了宋词的代表之作。
四、唐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唐宋词在后世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让后世的文人受益匪浅。
2.唐宋词的学术研究:唐宋词在文学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与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五、唐宋词的现代价值1.艺术价值:唐宋词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意境美,成为了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
2.文化价值:唐宋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3.情感关怀:唐宋词以表达个人情感为重,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具有现实生活的启示作用。
唐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文通过对唐宋词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的探讨,力求全面了解和回顾唐宋词的独特魅力,并希望能够在研究中提供对于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有益启示。
唐宋词研究_自学考试复习资料_07564
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结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最新-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20195642 精品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篇一:考场专用自考笔记07564唐宋词研究自考资料自考自考小抄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
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为尊词王灼、朱以乐府为中心,认为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一、唐宋词概述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唐诗、宋词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瑰宝,两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
故名唐宋词。
其艺术形式多样,有单调与双调之分,字数句式多样,包括长短句等形式。
最初的词是用来配合音乐的,多是用来娱乐或抒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词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心境。
从婉约细腻到豪放磅礴,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验。
在复习唐宋词时,首先要了解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唐代是词的初创期,以抒情为主,形式较为简单。
宋代则是词的成熟期,出现了多种流派和风格,如豪放派、婉约派等。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的词作多表达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婉约派则以李清照等为代表,注重情感细腻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还需了解唐宋词人的生平背景、文学风格和代表作等。
复习唐宋词时,不仅要了解基本知识和背景知识,更要深入领会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如意象的运用、音韵的和谐等。
也要关注唐宋词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理解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宋词的魅力所在。
1. 唐宋词的起源与发展源于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表现。
它以民歌曲调的短小歌词为主要形式出现,最早的词作多为民间创作,内容多反映日常生活和民间风情。
随着历史的推进,文人开始介入词的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唐代是词的初创期,经历了从“初唐盛世”到“中晚唐文艺自觉的时代”,词的创作也呈现出日渐丰富的态势。
唐代的李白和杜甫虽然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但在词的艺术领域,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已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白居易等人的创作则更加注重词的抒情功能,开启了词的新篇章。
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宋代文人雅士对词的热爱和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词逐渐脱离了音乐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
复习资料《唐诗宋词》
复习资料《唐诗宋词》上编唐诗研究绪论一、唐诗的成就1、数量之大,作者之多,前所未有(清)彭定求主编《全唐书》收录唐诗48900多首,诗人2200多人。
另《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年)搜集轶诗2000多首;王重民《补全唐诗拾遗》、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再辑数十首,目前能确认的唐诗约有55000首。
2、各种诗体已臻成熟、完备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新乐府声律之说;格律诗(近体诗)的体制3、流派众多,风格丰富多彩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王孟诗派;高岑诗派;新乐府诗派4、题材广阔,内容充实二、唐诗兴盛的原因1、内部原因(1)《诗经》、《楚辞》——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建安、正始诗歌、——山水田园诗——永明体等阶段的发展(2)音律说的发明;平、上、去、入;“四声八病”(3)文学理论的总结、文学批评的促进2、外部原因(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2)社会时尚和风气统治者爱好和提倡;科举兴起;文禁松驰(3)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思想活跃儒、道、佛并存三、唐诗发展分期“四唐”说起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1、初唐(618——712)唐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宫廷诗人;“初唐四杰”;陈子昂2、盛唐(713——755)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诗繁荣、高峰时期;李杜、王孟诗派、高岑诗派等著名诗人的活动时期3、中唐(756——824)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之间唐诗的衰而复兴时期;前期一度处以低潮,白居易的出现为复兴标志。
韩愈、柳宗元、李贺、刘禹锡4、晚唐(825——907)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昭宣帝天佑四年之间唐诗发展的回光返照时期;小李杜、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有一定成就第一章初唐诗歌一、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1、“上官体”唐初以上官议为代表的宫体诗,辞藻华丽,歌功颂德2、“六对”、“八对”在南朝沈约、王融“四声八病”说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仗方法正名对——天对地同类对——华叶对草芽连珠对——赫赫对萧萧双声对——绿树对黄槐叠韵对——放旷对彷徨双拟对——春树春华对秋池秋月△“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写迁谪的怨苦心情,成熟的五律。
自考 唐宋词研究 考纲 重点(完美排版,直接打印 )
唐宋词考纲第一编第一章词名释例识记:词:诗与词是古代韵文的两种重要体式,词这一,名称直到北宋中叶才逐步稳定下来。
有各种异称,如曲子、乐章、长短句、诗馀、倚声。
识记:曲子: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长短句: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诗馀: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诗馀”的四种解释:1、以余力做余事,表示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
2、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
“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诗馀名义缘起,始见于宋人王灼《碧鸡漫志》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已经出现。
“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强调音乐的本体地位。
“倚声”一词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领会:曲子与音乐的关系:曲子是歌词,音乐是乐谱。
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简单应用: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第二章词的起源识记: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于《诗经》。
.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郭茂倩、任二北持这种说法。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考察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特别是齐梁的乐府诗。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王灼把曲子的始兴定在隋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型。
任二北的《敦煌曲初探》在支持王灼、郭茂倩诸说的基础上,进而将词的起源具体化,他认为隋仁寿元年牛弘等所制的《上寿歌辞》和隋炀帝与王胄所作《纪辽东》,可以视作早期词的雏形。
唐诗宋词知识复习
一、唐诗宋词基础知识一、近体诗及其特点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二、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
唐诗宋词复习资料
《唐诗宋词》复习资料一、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整体鉴赏方略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诗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暗示本诗的典故、思想内容、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常见意象如下:〖月亮〗①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②相反,也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③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明月蕴涵时空的水恒。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柳〗主要有三种:咏柳颂春天,以柳喻美人,折柳别亲友。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草木〗古人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研究复习资料个人结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学习本课程需要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同的是,它是以具体词家、具体词作的研读与学习为中心。
《唐宋词研究》使用的教材为《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彭玉平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本课程重点:首先是掌握第一编:词学论略,理解词的名称、起源、体性、体制、风格等问题。
在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重点掌握李白、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的作品及相关问题。
在第三编:北宋名家词,要重点掌握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的作品及相关问题。
在第四编:南宋名家词,重点掌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kuí、吴文英的作品及相关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1.掌握常用的词的名称,了解词的各种名称的由来。
理解“诗馀”说与“倚声”说。
2.掌握词的起源,重点掌握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
境的概念。
4.熟悉词的体制。
5.理解关于词的风格的几种说法。
本编重点:关于词的名称的几种说法、词的体性的概念。
本编难点:词的体性的概念以及几种说法。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词名释例1.曲子、长短句、诗馀三种主要异称。
2.曲子与音乐的关系。
3.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4.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5.“长短句”的提出。
6.“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
7.关于“诗馀”的四种解释。
8.“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9.“诗馀”的内涵。
10.“倚声”的体制特点。
第二章词的起源1.诗词同源说。
2.词源《诗经》说。
3.隋代初唐说。
4.六朝乐府说。
5.六朝浮艳说。
6.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词的体性1.音乐系统:燕乐。
2.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胡乐、俗乐、清乐。
3.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4.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
5.王国维提出词的体制特点是“要眇宜修”。
6.宋代词人占籍最多的四个省份。
7.境界说的渊源。
8.“胡夷里巷之曲”9.胡云翼的“词为艳科”。
10.王国维的“要眇宜修”。
11.张炎的“清空”说。
12.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
13.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四章词的体制1.任中敏对词体的分类。
2.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
3.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
4.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5.三分法与四分法的区别。
6.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7.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阙、歇拍、过片、重头、煞拍等。
第五章词的风格1.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的感知。
3.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
4.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
5.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6.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第一章词名释例1.词的主要三种异称。
2.长短句的提出以及与句式的关系。
3.“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与它的四种解释。
4.“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其体制特点。
第二章词的起源1.词的起源的六种说法。
2.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词的体性1.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胡夷里巷之曲”的含义。
2.缪钺提出词的特点是“细美幽约”。
3.胡云翼“词为艳科”。
4.王国维的“要眇宜修”的含义。
5.境界说的渊源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含义。
6.张炎的“清空”说。
7.况周颐的“词心词境”说。
第四章词的体制1.区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标准。
2.最先实施三分法的人名、朝代、书名。
3.令、引、近、慢的四分法。
4.词调的特点及其来源。
5.词体结构的基本术语。
第五章词的风格1.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2.宋代词人对词的风格以及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的划分。
3.唐宋词风格中的婉约与豪放之争。
4.王士祯对词派的划分。
(四)考核要求第一章词名释例1.识记:曲子、长短句、诗馀含义;“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诗馀”的四种解释;“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长短句是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诗馀”的四种解释:1.以余力做余事,表示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
2.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
“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已经出现。
倚声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的一种称号。
主要意思是根据词牌的音乐特性和格律来填词,重点强调音乐的本体地位。
“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中唐时期。
2.领会:曲子与音乐的关系;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3.简单应用: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第二章词的起源1.识记: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的唯一依据,主张词源《诗经》。
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2.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
第三章词的体性1.识记:燕乐;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
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胡乐、俗乐、清乐2.领会: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3.简单应用:“词为艳科”、“细美幽约”、“要眇宜修”、“词心词境”说、张炎的“清空”说。
“词为艳科”: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细美幽约”: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要眇宜修”:王国维提出,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四字体现出词的女性化和修饰性。
在艺术上以“要眇宜修”为主要特点。
“词心词境”说:词心词境之说的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蕙心词话》。
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
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张炎的“清空”说:张炎的“清空”是指能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在张炎的理解中,清空的词一定是蕴含着骚雅的意趣的,质实的词则未必。
所以清空的词澄净精纯,能传达出词人淡泊的胸襟,在风格上则是一种含蓄与自然,峭拔与流转的结合。
4.综合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的求学“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