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的直观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积累和传承的过程。
2.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发明或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一份PPT,展示该发明或发现的历史背景、发明过程、传播情况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每组10分钟汇报时间。
"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你们更深入地挖掘古代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价值。"
3.完成课后习题第1、2、3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论证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原因、条件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些重要发明吗?这些发明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起来探索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发明的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其历史背景、发明过程及传播情况。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8名师教案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8名师教案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一、设计思路【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材地位】《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教材主要从四大发明、算术、历法、农学和医学等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科技突出成就。

这些成就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古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的原因和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现代中国应如何迅速发展科技振兴民族,留下思考引发学生的共鸣。

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后启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历史学科素质尚不具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本节知识学生自认为是是耳熟能详的,较为熟悉的内容。

但是怎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的思考从感性了解走向理性思考,认识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这个难题。

同时本课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层面较为广泛,学生整合认识起来略有欠缺,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相关知识开展探究活动,并适当补充知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演示,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进行理性的探究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四大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在中西产生命运差异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原因和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对比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探究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发展的不同命运;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形成对中国古代科技初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价值和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树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观。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2.掌握古代中国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的代表性成就。
3.学会分析古代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古代科技成果,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课堂趣味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到古代,体验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课堂参与度。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科技成果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
2.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四大发明的背景、发明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让学生探讨四大发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通过对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认识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四大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发明进行讨论。
2.讨论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所选择的发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时间、背景、发明者以及发明过程。
2.掌握每项发明对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3.能够分析四大发明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识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4.通过对四大发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8课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8课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设计

第8课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1)过程:①秦汉以前,竹木简和丝织品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缺点是纸质粗糙,不适合书写;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制成廉价的纸,皇帝封其为候,故名“蔡候纸”,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2)贡献:①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②在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指南针:(1)过程:①战国: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司南”。

后来,又出现指南针、指南鱼;②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2)贡献: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行会失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指南针的应用,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条件。

3、火药:(1)过程:①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未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③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④明朝:创制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2)贡献:14世纪初,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治金业的发展。

4、印刷术:(1)过程:①隋唐:出现佛经等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③元朝: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④明朝:铜活字在苏南得到较多应用。

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贡献: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

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印刷术连同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古代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科技成就?
2.这些科技成就对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你认为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对现代科技发展有哪些启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依据教材,向学生详细介绍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首先,教师对四大发明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它们的起源、发展过程、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
随后,教师拓展讲解古代中国在天文、数学、医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如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5.总结提升,内化知识: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重要性。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升自己的历史解读和分析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提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关于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合作交流等方面,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4.情境化的教学氛围: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以故事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对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2.讲述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4.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分析古代中国在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2.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本质和价值。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终结性评价中,采用笔试、实践操作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撰写总结报告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总结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思维的深度。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总结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重要发明和发现,以及它们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4.强调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发展、传播和影响。
2.讲述其他重要科技成果,如天文、数学、医药等方面的成就。
3.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探讨其特点和不足。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以及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辨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5.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发展、传播和影响,以及其他重要科技成果,如天文、数学、医药等方面的成就。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课前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和发现1.请列举出你知道的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

2.你认为这些发明和发现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和贡献?课堂探究知识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 印刷术古代印刷术分为两大体系,分别是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其中,木版印刷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方式。

它有着独特的制版方法、印刷技术和材料使用。

而活字印刷则是中国古代后期的一种印刷方式,在宋元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课堂讨论:1.木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区别是什么?2.你觉得印刷术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学术交流有何影响?2. 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发明,它是人类历史上指导航海最主要的工具。

在我国东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

时至今日,指南针仍是航海和探险的必备工具。

课堂讨论:1.你知道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吗?2.指南针对于古代的航海和探险有什么重要作用?3. 火药“火药”或称“火铳”,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唐代。

火药的发明,对于武器的发展、卫国戍边、火炮制造,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课堂讨论:1.你知道火药的成分和制作方法吗?2.火药的发明对于古代中国有哪些影响?课后作业1.请思考,古代中国有哪些其他重要的发明和发现?为什么它们能够在古代中国出现?2.请回答,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巨大,也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也要学习古人的精神,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为推动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

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意识。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让学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思想,得出缺乏理论概括的结论,并深思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影响3、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手段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你觉得我国古代的哪些科技发明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导入』:师:中国曾经在科学技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四大发明。

『新授』:师: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通过课件,以展览的形式一一展出。

师:首先来学习造纸术,提问我国古代在没有纸之前,用什么来记录事件?生:龟甲、兽骨、竹木简、布帛(向学生出示图片)师:问学生这些文字载体的缺点分别是什么?生:价格昂贵;不宜携带师:所以纸的发明就提上了日程,在西汉前期,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向学生出示图片)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造纸术的国家,但明显有缺陷,问有什么缺陷?生:纸质粗糙,不便于书写。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察非常细腻。

这样的问题直到东汉才得以解决(向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两汉纸的区别)。

生:东汉纸要细腻一些,有利于书写。

师:回答正确,东汉纸就是我们熟知的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向学生展示史料和制作过程),引出后人将之称为“蔡侯纸”,到魏晋南北朝时纸质提高,并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师:中国既然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那么西方改变牛皮这样书写材料的历史又是什么时候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造纸术的传播,让学生总结,其传播过程。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考点要求】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点落实】一、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①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2.意义: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火药的应用:(1)唐末,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宋元时期广泛应用。

2.影响:⑴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⑵不仅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四、印刷术的进步1.印刷术的进步:⑴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⑵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

活字印刷术意义: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四大发明对西方(欧洲)文明进程的影响:1.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1-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1-人教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

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分类归纳古代科技成就2、分析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3、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原因4、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本课为复习课,针对学生对本课知识记忆不牢的现象,设计复习时首先以知识识记为内容。

识记部分通过分类识记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快速的记忆掌握基础知识。

根据高考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始对古代科技的现象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分析归纳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设计教学导入通过PPT中的考纲和课标目标导入本课进行复习教学过程一、历史知识再现古代科技的分类:合作探究一:请同学根据古代科技的不同领域归纳各个时期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合作探究二:请同学们分析归纳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一、归纳总结合作探究三:请同学们分析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合作探究四: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合作探究:16世纪后,中国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西方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三、学以致用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3.8《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第8课古代中国的创造和发现【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①理解中国四大创造、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开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开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比照中国四大创造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考虑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自主考虑,推论中国四大创造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奉献;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讨论中国古代的科技构造,并分析其原因;③学生通过比照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络所学知识,讨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理论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宏大奉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②学生通过讨论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立、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1〕古代科技开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难点】〔1〕分析科技开展的原因〔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根底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课件展示本课课题〕问题情境1:说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什么?学生答复:……〔主要找到关于四大创造的答复〕问题:那为什么大家对于四大创造会最为熟悉呢?〔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提问所询问的本质内容,即“四大创造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答复:……〔利用课件中四大创造传播的道路和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答复对中国的影响推及到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开展〔1〕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开展,骑士阶层衰弱,封建制度逐渐瓦解〔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为近代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创造可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3〕欧洲人借鉴了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及其贡献;3.分析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二、课前准备1.课本《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八章;2.视频资料《大国之殇》;3.课堂活动准备:制作古代科技发明卡片、制作电子板报等。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铁器、瓷器、中国结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的智慧和技能为何能够造出这样的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产品?导出本课主题。

2. 学习(40分钟)(1)造纸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造纸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造纸术的发明对于古代中国技术、文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2)指南针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指南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指南针的发明对于古代航海事业、军事、国际贸易的影响。

(3)火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火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火药的发明对于古代军事、文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4)印刷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印刷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印刷术的发明对于古代文化发展和传播以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3. 活动(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古代科技发明卡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发明;2.学生分组,制作电子板报,了解中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4. 练习(15分钟)做相关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资料、活动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各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科技产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同时,本课还让学生通过制作卡片和电子板报等活动方式,从中深入展开对古代科技发明与报告制作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实现知识的应用与扩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高二上册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高二上册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案设计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背景分析【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科技的基础知识及发展演变的过程;➢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史,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习题检测,让学生掌握古代科技的基本成就;➢通过教师展示文献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古代中国科技长期世界领先的原因和古代科技在内容上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基本学科素养。

➢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史实,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坚定科学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依据: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首的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西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决方式:以教师展示材料为主,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2.难点: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依据: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探索,力求以史为鉴,追求民族复兴。

解决方式: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材料解读,课堂合作、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完成。

【学情学法】对于四大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科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学生对此四大发明有所了解,但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亟待提高。

情感价值的升华需要激发。

高中阶段学习重点侧重在于:以以课标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宗旨,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对教材进行取舍,依托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认识科技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自觉形成科学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2)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4)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1)列表对比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探究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发展的不同命运;(2)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一、四大发明;二、《九章算术》和珠算;三、《石氏星表》和浑仪;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这些成就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造成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和当代中国应如何迅速发展科技振兴民族。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及其层面较为广泛,建议在教学时应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尽量采用相应的实物图片及影视资料进行教学演示,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了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当是?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现:(1)罗伯特·K·G·坦普尔称中国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

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中国在公元3世纪带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3)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4)外国学者曾经感慨:“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知。

”由此导入新课。

一、四大发明: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

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

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

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时。

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的麻纸。

另外,在陕西、甘肃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是简牍、缣帛的理想代用品。

但这些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这种纸张还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②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今湖南郴州市)。

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

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

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白度增加,质地细腻,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

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

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

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

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2)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发明: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

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

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

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

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金刚经》卷子是唐代雕版印品中的精美之作。

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1000- 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

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

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

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

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

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

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

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

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

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

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

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

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