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浮浮》案例分析(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沉浮浮》案例分析
设计思路:
水以个各种形态存在与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与幼儿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

水的一些有趣的特性和变化也是引发幼儿好奇好问等科学精神的重要线索。

在区角活动中,老师投放了石头、水管、瓶子、积木、泡沫等许多游戏材料,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对物体的沉浮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

这次通过这样的一个集体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同时满足和解答幼儿的提问和疑惑。

活动目标:
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实录片断:
幼儿:为什么XX放一块石头,就把泡沫压下去了,我放一块石头就压不下去?
教师:为什么你要用石头?
幼儿:石头很重。

教师:重的东西一定是沉下去的吗?轮船也很重,怎么在水里不沉下去?
……
教师:看看XX请了什么来帮忙?XX的泡沫也请了石头来帮忙,为什么还是浮上来?幼儿:换一块大石头。

幼儿:再试验一次。

教师:为什么换一块石头,就行了?
幼儿:石头很重。

这块石头力气很大。

教师:选的朋友的力气必须超过泡沫的力气。

活动反思:
从实录的第一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由孩子主动发起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方式,既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能使我们的教育更有针对性,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幼儿的疑点与我们教师在活动中要解决的重难点相一致的话,幼儿的思维就会更积极、主动,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思维会更加灵活敏捷。

这样的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就是幼儿愉快、热烈的探讨过程,幼儿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相互交流、认知冲突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当孩子抛出问题时,也就是他们的认知发生冲突需要帮助的时候。

这时,老师要接住孩子抛出的这个球,然后巧妙地加以引导,结合教学活动的内容,针对活动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

如幼儿有疑问“为什么我放一块石头,泡沫就压不下去?”老师的追问是“为什么你要用小石头?”这个追问,是让孩子能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孩子把幼儿的操作材料进行比较“看看XX请了什么来帮忙?XX的泡沫也请了石头来帮忙,为什么还是浮上来?”通过比较,孩子马上发现了问题,说“换一块石头”,潜台词是“换块大的石头”,也就是说孩子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抓住活动中有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使幼儿的思维能多指向、多途径、多结果。

当孩子们说“石头很重”时,他的潜台词就是“重的东西就一定会沉下去”,老师就举了一个“轮船很重,怎么不沉下去”的例子,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机会,使孩子能在提问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