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断裂2014
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断裂的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其几何意义
地震地质Vol. 42, No. 6Dec., 2020第42卷第6期2020年12月SEISMOLOGY AND GEOLOGY doi : 10.3969/j.issn.0253-4467.2020.06.006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断裂的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其几何意义刘白云12 尹志文袁道阳3)李 亮1 王维欢11) 甘肃省地震局,兰州730000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 兰州大学,兰州 730000摘要 文中利用2008-2219年甘肃和周边地震台网20个台站形成的观测报告,以及中国地震 科学台阵探测二期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1个流动观测台站于2014-2213年记录的老虎山 地区小地震资料,经双差定位方法重新进行了震源位置的修定,获得了 700个重新定位的震源资料。
重新定位后,研究区内小地震更加集中地沿老虎山断裂呈NW 向线性分布,震源深度也明显呈集中 分布的趋势,大部分地震均匀分布于0~10km 深度范围,显示出该区地震多为浅源地震的特征。
依 据成丛地震发生在断层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及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式,精确地获 得了老虎山断裂断层面的详细参数(走向为13。
、倾角为89。
、滑动角为0。
),表明该断裂是一条NW 走向的高倾角左旋断裂,长约38km ,自SE 从景泰喜集水(37.03°N ,104.03°E )延伸至NW 的天祝松 山(37. 12°N ,103. 66°E )O 将所得结果与190年天祝"$6. 2地震和2000年景泰"$5. 9地震的发震 构造和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可知,反演得到的断层面参数与前人的认识十分吻合。
老虎山地表断裂 与反演断层面在地表的投影线为相互平行关系,且距离非常近。
关键词 双差定位老虎山断裂断层面解发震构造中图分类号: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33-4967 ( 2022) 06- 134- 10引言老虎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隆起区的东北缘,属北祁连断裂系东段的老虎山-毛毛山-金 强河断裂的东段,其向E 延伸并与海原断裂带左阶斜接,向W 与毛毛山活动断裂相连。
浅论金属材料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
青岛黄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科目: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学号: **********班级: 2011级本科三班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浅论金属材料发生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摘要:从人类开始制造结构以来,断裂就是社会面对的一个问题。
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
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高科技器具的相继出现之后,使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本文浅论金属材料发生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使人们初步了解金属疲劳断裂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疲劳断裂原因危害一、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工程中有许多金属零件,如齿轮、弹簧、滚动轴承、叶片、发动机曲轴等都是在变动载荷下工作的。
根据变动载荷的作用方式不同,金属零件承受的应力可分为交变应力和循环应力。
在交变应力下,虽然零件所承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甚至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
人的疲劳感觉来自于长期的劳累或一次过重的负荷,金属材料也是一样。
金属的机械性能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变弱,这就是金属的疲劳。
在正常使用机械时,重复的推、拉、扭或其他的外力情况都会造成机械部件中金属的疲劳。
这是因为机械受压时,金属中原子的排列会大大改变,从而使金属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导致金属裂开。
二、金属材料疲劳的种类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1)高周疲劳:指在低应力(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低于弹性极限)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0以上的疲劳。
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破坏。
高周疲劳一般简称为疲劳。
(2)低周疲劳:指在高应力(工作应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或高应变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100000以下的疲劳。
由于交变的塑性应变在这种疲劳破坏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EVA/LLDPE改善HDPE注塑制品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的研究
EVA/LLDPE改善HDPE注塑制品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的研究作者:工自瑛马立波李珊珊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5期王自瑛马立波李珊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摘要】采用EVA/LLDPE共混体系对HDPE进行了增韧,以提高其制品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结果表明EVA/LLDPE共用比单一组分改性效果要好,在合理配比下有较好的冲击韧性、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其注塑制品有较好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关键词】高密度聚乙烯;耐环境应力开裂;共混;增韧0 前言高密度聚乙烯(HDPE)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泛的热塑性塑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易成型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汽车、化工等领域[1]。
但HDPE结晶度高,韧性不够高、硬度低、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ESCR)差,这些缺陷制约了它的适用范围,尤其是注塑制品接线暗合中的酞青兰系列,放置三个月后就出现开裂现象,严重影响其使用。
本文围绕HDPE增韧为中心任务,采用注塑级HDPE树脂,研究了HDPE牌号、EVA、LLDPE对HDPE注塑制品力学性能及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的影响。
1实验部分1.1主要原材料HDPE6070(菲律宾NPCA);HDPE6070(韩国大林);HDPE5306J(扬子石化);EVA4355(美国杜邦);LLDPE(DFDA-7042扬子石化);酞青兰阻燃色母粒(自制)。
1.2主要实验设备塑料注塑成型机(CJ50E,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CMT4204,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检测有限公司);简支梁摆锤冲击试验机(ZBC1501-2,深圳市新三思材料检测有限公司);熔体流动速率仪(XNR-400A,承德市万吉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热变形维卡测定仪(XWB-300C,北京时代新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1.3试样制备将物料按照配比称量,将各组分搅拌混合均匀,参照独立体系注塑加工工艺设置共混体系注塑工艺,用塑料注塑成型机制备标准试样。
断裂点理论的研究
断裂点理论的研究——以长株潭为例12经济1班陈琛201221080101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
由康维斯(P .D.Converse )于1949年对赖利(W.J. Reilly )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
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故两个城市影响区域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公式如右图。
式中dA 为从断裂点到A 城的距离;DAB 为A 、B 两城市间的距离。
P 1ABA BAD d P =+图一(断裂点公式)该公式证明如下:由万有引力公式:F=GMm/r 2 则城市A 的吸引力F A 为F A =KP A P C /D A 2城市B 的吸引力为F B =KP B P C /(D AB -D A )2由F A =F BKP B P C /(D AB -D A )2=KP A P C /D A 2得出P1ABABADdP=+公式得证。
断裂点理论的分析:以长株潭为例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
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
不与中部六省争龙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
城市两城市距离(km)起点城市人口(万人)终点城市人口(万人)起点到断裂点距离(km)起点到断裂点距离占两城市距离比重长沙-株洲59 722.14 395.89 33.78 0.5983长沙-湘潭54 714.14 280.1 31.23 0.6214株洲-湘潭25 395.89 280.1 9,81 0.4673 根据表格可知,长沙市到株洲、湘潭两市的断裂点距离较远,因此,长沙市对于株洲、湘潭两市有较大的辐射能力,是辐射力量的主要来源。
环境剧变_文化断裂与伊克化_陈彦光
DOI :10.3969/j.issn.1003-0972.2014.02.010环境剧变、文化断裂与伊克化陈彦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摘要:人类生存繁衍的过程,是一种环境适应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文化,文化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结果和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人群生存的地理环境剧变,传统文化骤断,可能导致该人群的心理孤独和精神蜕变,进而出现“伊克综合症”.快速城市化过程则会加重伊克效应.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和改革开放之后,先后经历了文化突变和地理环境的剧烈变迁,如今又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社会现象表明,中国部分人群出现了伊克化的不良征兆.如果不能及早认识伊克化的严重后果并考虑应对策略,则伊克化过程将与城市化过程一起,诱发中国社会的畸形成长以及地理空间上的病态格局.关键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文化;城市化;伊克化;伊克效应;时滞效应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72(2014)02-0199-05Environmental Change ,Cultural Break and National IksizationChen Yanguang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A nation ’s iksization arises from radical chang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break of traditional culture.If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social culture change drastically ,a nation will become lonely ,and the result is vi-ciousness of human behaviors.The process of iksization is often correlated with urbanization because that the transfer of population from rural regions to urban regions gives rise to abrupt changes of culture and environments.Unfortunately ,the symptom of iksization has appeared among parts of Chinese people after a long latent period ,which suggests the time lag between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geographical process.This is due to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which led to both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breakage.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t the end of 1978and with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from 1992,China ’s national economy and cities developed rapidly.However ,this development inflicted heavy losse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due to absence of a rule of law.Key words :man-land relati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e ;urbanization /urbanism ;iksization ;Iks effect ;time-lag effect0引言人类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存在持续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地理学家所谓的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涉及文化概念,涉及地方的格局及其生态过程.文化既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后果,也是人地关联的纽带.在一个民族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形成某种文化模式之后,该民族既离不开所在的环境,也离不开所属的文化.如果环境过速地改变,文化过快地剥离,则稳定的人地关系就会被破坏,从而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包括摧毁既有的人际关系和相关规则.目前我国城市化快速进行,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迅速地改变.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人们的生存环境快速变化难免导致消极后果.这些问题若不深入探讨,很多地理和社会问题就无法解释和解决.环境突变和文化断裂的一种可怕后果是人群的伊克化(iksization ,或译为“伊克斯化”).地理学家对伊克化问题大多不太熟悉,但伊克化过程的确是一个与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伊克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退化.虽然从全球范围看来,伊克化问题可能是一种微小涨落或者随机扰动,但如果不防微杜渐,则其不良影响可能如同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微小的气流涡旋引起巨大的龙卷风.收稿日期:2013-07-18;修订日期:2013-10-09;*.通信联系人,E-mail :chenyg@pk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29,51078003)作者简介:陈彦光(1965-),男,河南罗山人,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地理分形和空间复杂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第27卷第2期2014年4月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27No.2Apr.2014由于城市化过程涉及人类群体的环境改变和文化突变,该过程可能导致类似于伊克人的消极结果.西方早就有学者认为城市人最像伊克人———西方政府一度几乎就是伊克人的机构[1].城市化与伊克化的关系可能形成中国地理学新的研究课题.1伊克化———不和谐的人地关系1.1伊克化现象伊克化这个名词源于西方生物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发现.在Lewis Thomas的《The Lives of A Cell(中译名: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特殊人类群体———伊克(Iks)人———的故事.伊克原本是居住在非洲乌干达(Uganda)北部山谷的一个土著部落,过着狩猎-采集式的原始生活.后来,乌干达政府要在当地开辟一个国家公园,就将伊克人驱赶到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过农耕生活.这个过程导致两种变化:(1)地理环境更换;(2)固有文化破坏.从此,伊克人性情大变———变得孤独、冷漠、自私、排外,对老人无情,对儿女不负责任.他们从来不笑,除非发现了左邻右舍有什么不幸发生.他们最大的特性就是幸灾乐祸———只有在发现别人倒霉的时候,脸上才绽放出灿烂的笑容[1].这里存在两个自变量(解释变量)和一个因变量(被解释变量).因变量是伊克化即人类精神异化,自变量是地理环境剧变和传统文化断裂.伊克人的遭遇意味着,如果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改变过快,传统文化破坏过速,则这个民族开始变得孤独、堕落、无助、无情、不辨是非…….这种现象就是所谓“伊克化”.推而广之,Lewis曾经极端地认为,地球人在集体“伊克化”.地球环境在逐步破坏,固有的文化传统在迅速沦丧,人类精神开始趋于退化.如果根据这种思想考察中国的现状,就会发现,当代中国人的行为也非常类似于丧失了地理环境和固有文化的伊克人.具体说来,我们这个民族也暴露出“伊克综合症(Iksian syndrome)”的某些前兆:腐败官员的鲜廉寡耻,不法商人的以邻为壑,社会上的各种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如“碰瓷”、“医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伊克化的典型表现是食品安全问题.最近10年来,苏丹红、地沟油、毒水果、毒奶粉、毒酸奶、毒茶叶、毒蜜饯、瘦肉精、转基因、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前一段时间的毒胶囊和毒茶叶事件引发了全民大讨论,网上有人戏称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相互投毒”的时代.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瓶颈.著名心理学家Maslow(1908-1970)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他人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类的追求从低级开始,逐步向高级过渡.这是著名的Maslow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基本思想[2].然而,在这个诚信严重缺失的时代,中国人的人生需求普遍没有越过第二层次———安全需求.由于贪污腐败,政府官员缺乏安全感;由于房地产泡沫、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普通百姓没有逾越公共安全需求层次.一些人的价值追求始终徘徊在生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社会文明建设很难上到新台阶.1.2人地关系与伊克化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青年人通过高考或者经商进入城市.如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的那批年轻人大部分步入壮年并且不同程度地事业有成,而他们父母则“垂垂老矣”.于是,很多人将自己的父母从农村接到城市.特别是老年丧偶之后,被子女接到城里更是普遍.最近我们的学生对这些老年人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发现很多老人进城之后生活并不幸福.虽然子女为他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他们在精神上依然感到孤独,常常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对于这种调查结论,作者毫不意外,因为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根据晋代学者葛洪《西京杂记》的记载,刘邦建立汉朝、当了皇帝之后,将其父亲接到长安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这个太上皇却“凄怆不乐”.刘邦派人了解缘由,他的父亲回答说,自己平生所好乃是“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如今这些都没有了,当然心情不爽.刘邦明白了,他下令照着故乡丰县的样子,在长安“克隆”一个新丰城:“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刘邦不仅将丰县人都迁移到新丰,甚至利用纳税人的钱将家乡的鸡、狗等动物也迁了过来,于是有了“鸡犬新丰”这个成语.不仅刘邦的父亲,刘邦本人也有一种故土情结.根据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刘邦当了皇帝、衣锦还乡、高唱《大风歌》之后,曾对父兄讲:“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有人将刘邦的这种故乡情结解释为“小农意识”,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性的反映.正是因为人对自己所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一种时空的依恋,一旦环境改变,就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灵冲击和性情方面的蜕变.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和留恋涉及两个因素:一是环境,二是文化,其中环境更为基本.当年伊克人正是因为地理环境的破坏致使文化的断裂.文化不仅是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与环境即人地关系的纽带.人类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导致某种文化的创生.环境突变之后,如果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则问题不会十分严重;如果环境变迁导致文化突然断层,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对于地理系统而言,人是快变量(fast variable),而文化是慢变量(slow variable).根据H.Haken的协同学理论,快变量总是受慢变量的支配[3-4].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类既不能够离开群体,也不能突然脱离一种文化.俗语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就是“他乡逢故知”,古人对联有所谓“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如此等等.故乡、故人都是表象,其本质则是环境和文化.一个人迁移到异国他乡,即便经济生活优裕,精神未必就不孤独.对于个别人来说,文化和环境改变是一种无奈;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言,文化和环境的同时改变就可能引起集体性情的突变,这种突变就是所谓的伊克化.人类的环境可以渐次改变,但文化则必须在继承中发第27卷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journal.xytc.edu.cn2014年4月展.当年欧洲人向美洲移民的过程中,文化并没有彻底断裂,欧洲的很多地名被带到美洲,不过在前面冠之以“新(New)”字,如“New Jersey”,正如刘邦所谓的“新丰”.美国建立之后,古希腊的民主,古罗马的法治,古希腊的平等,古罗马的博爱,诸如此类“文艺复兴”后的文化理念都被带到美洲.当然这些移民并非简单地拷贝欧洲的文化,他们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然后在继承中发展,例如他们将易洛魁(Iroquois)印第安人的“三权分立”思想引入美国的政治体制…….美国的案例表明,如果有文化为支撑,人类环境是可以适度改变的.另一方面,如果地理环境不变,文化也会逐步发生变化,不过不宜骤变或者突变.一个民族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文化观念逐步替换过时的、落后的文化观念.伊克人的悲剧在于,环境突然变迁,文化突然断裂,于是整个民族的性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蜕化变质.2中国人的伊克化迹象2.1伊克化的原因:环境和文化大破坏任何恶性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漫长的酝酿和演变过程.换言之,凡事从因到果,都有一个反应延迟,即所谓滞后(time lag)效应[5-6].Lewis Thom-as的那本书出版至今三十多年了,我们国家也先后经历了“两革”———“文革”和改革开放.中国一些人道德逐步滑坡即伊克化的根本原因是“文革”乃至更早的“大跃进”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和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决.从“大跃进”开始,中国人发扬史无前例的大无畏精神,战天斗地,疯狂破坏自然环境,这类行为到“文革”期间达到高潮.那时人们常说的豪言壮语就是“敢叫高山低头,敢叫河水让路”、“重新安排祖国的河山”;那时中小学生写作文不断拷贝的一句话就是“发扬愚公移山志,誓教大地变新颜”.作为天然水库的一片片森林被毁掉,变为农田(毁林开荒运动),却又截断溪流建造人工水库;作为天然水库的一个个湖泊被填埋,却又建筑大坝,构造人工湖泊(围湖造田和兴修水利运动);削平一座座山头,建造一道道梯田,改变一个个历史文化城市面貌,毁坏一处处名胜古迹…….中国人生存空间中的有形环境在短期内急剧改变、快速更替.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遭到了大面积的摧残.文字被不适当地简化,古书一度禁止阅读,传统的价值观念被彻底颠覆,延续数千年的民族美德被轻率遗弃.城市人被大批地下放到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后又陆续返回城市(十年左右生存环境倏忽而变)…….当中国人从疯狂中冷静下来的时候,忽然发现,自然环境完全不同了,传统的文化一夜之间断裂了.于是,伊克化的种子在人们内心深处埋下、发芽,其恶果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慢慢显现出来.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时候,中华民族出现“精神滑坡”的征兆,当时学界将其解释为“世纪末情绪”.在“精神滑坡”和“世纪末情绪”背后,伊克效应已经隐隐作祟.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明显地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革导致科技发展长期停止以及法治理念的缺失.于是,形形色色的工业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城镇无序蔓延,大量的经济增长来自紊乱的竞争.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GDP导致生态环境的继续大规模破坏,甚而至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小雅·十月之交》).诸如此类,有目共睹,无须赘述———当今雾霾就是环境恶变的后果之一.在以“改革”的名义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一些人以“开放”的名义崇洋媚外,甚而至于邯郸学步、数典忘祖.于是民族自信心下降,诚信进一步消减.所有这些,无不加剧了中国人的伊克化过程.终于,中国人遭到了长期以来疯狂行为的报应.简而言之,自然环境的剧变和传统文化的颠覆引发国人心理上的伊克化,伊克化的主要症状就是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判断力缺失和价值观扭曲.写到这里,读者可能会误解,认为作者是一个传统、守旧的人.其实不然.本人从不反对社会变革,更不反对文化更替.问题在于,环境可以改变,但要有条不紊地转变,而人类不能恣意地糟蹋环境;文化可以更替,但要温和地过渡,而不能愚昧地践踏文化.遗憾的是,近百年来,由于没有了解人地关系的规律,没有认识文化变迁的机理,中国一些人在非理性的变化中自我迷失.2.2城市化与伊克化最早将城市化与伊克化联系起来的是生物学家Lewis Thomas,他认为西方的城市人最像伊克人[1].然而,放眼世界,当前伊克化最严重的国家莫过于中国.如前所述,伊克化的原因在于环境的急剧改变和文化的严重破坏.城市化关涉两种转变:一是环境改变———由乡村环境转换为城市环境;二是文化变迁———由乡村文化改变为城市文化.这种变迁难免引起人类的性情变化.Thomas显然是看到了西方社会城市化过程中某些消极的东西,他因此认为城市人很像伊克人.由于制度建设、法律约束和管理体系(如基于信息网络的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西方城市化遇到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伊克化现象毫不奇怪.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的环境和文化破坏导致了一种惯性力,这种力量持续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时间滞后效应.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引起了新的环境改变和文化变迁.从清末至今,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举例说来,解放初期北京城的改造,不仅是人文环境的大更替,也是一次文化的大破坏[7].此后的变化更是剧烈(幅度大)和迅速(速度快).由于人口膨胀,人们战天斗地,自然环境迅速改变,生态条件不断恶化;由于“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传统文化被猛烈剥离.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加剧了伊克化.如今,进入所谓快速城市化阶段,人们更是疯狂地糟蹋自然环境,疯狂地颠覆传统文化.到处在圈地,到处在拆迁,到处在搞形象工程、面子项目…….这里似乎出现了某种恶性循环即不良正反馈:环境和文化的破坏导致伊克化,伊克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和文化的破坏.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理需求、精神面貌、陈彦光:环境剧变、文化断裂与伊克化文化建设却较少得到尊重.人群大量涌入城市,但人的精神面貌却没有相应地城市化.城市化涉及城市形态、城市生态、城市性态(urbanism)和城市体系[8-9].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城市生态和城市性态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化过程流于表层建设,而没有深入到文化本质层面.城市化过程是一种相变过程[10-11],该过程可能导致有序的空间格局,也可能导致无序的演化状态.健康的城市化过程必须重视城市形态、城市生态、城市性态和城市体系[12].城市空间要合理地规划,城市居民要有序地安排,城市人口的生活模式要适度地转换,不同级别的城市在功能上要有机地配合.在这众多的问题中,城市性态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农村迁移到城市之后,如果生活方式和文化不改变,则无法适应新环境,与城市现有居民无法融合,并且不利于城市管理;如果改变过快,则难免出现伊克化现象.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与欧美的城市化过程存在动力学机制的差别.欧美的城市化水平表现为S形曲线,城市速度相对较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则表现为J形曲线,城市化过程加速之后城市人口比重陡然爬升[13].在这种情况下,伊克化症状很难避免.3对策———环境与文化重建城市化过程既是一种环境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重建的过程.但是,在我国,由于城市化速度近期太快,文化转型和配套的建设步伐没有跟上.揭示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欧美也曾经出现过伊克化的苗头,但他们经过努力而改变了坏的趋势.中国虽然出现了部分人某些方面的伊克化征兆,但目前不是主流,中国人的大局是令人欣慰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中国古代智者最懂得“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防患于未然———“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周易·既济》).虽然伊克化问题目前尚未成为大气候,但如果不防微杜渐,一旦由量变升级为质变,则恐怕中华民族真的如国歌所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是因为如此,伊克化问题应该引起国民的广泛注意,并且积极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功能乃是解释和预言[14-15],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或者优化.所谓解释,就是揭示事物发展和演变幕后的因果关系;所谓预言,就是对未知或者未来事情做出推测和判断.对于伊克化问题,其前因后果都比较明朗.前因是地理环境破坏和固有文化断裂(解释),后果是民族道德的滑坡乃至堕落(预言).明确了前因后果,解决的办法也就不难找到.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一是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二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新型文化的建设.首先看看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保护是就未曾破坏的环境而言,恢复则是就已经破坏的环境来说.保护是当务之急.地理环境的演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破坏,就再也不可能恢复原样了.截断一条大型河流修建水库,一些动植物可能因此而永久地灭绝;铲除植被建设一所工厂,一片土地的土壤会永久性地毁坏…….另一方面,当一个人群在一个地方长久生活之后,自然选择与生物适应的过程会逐步塑造出人与自然的复杂生态关系,以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都对人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的为人类提供食物,有的为人类提供燃料,有的则为人类提供各种药材…….当人类若无其事地破坏草木虫鱼的生存环境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间接地损害自身而不自知.至于恢复,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一旦环境已被破坏,不能让其继续败坏下去,要想方设法地补救,所谓“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人类对生存空间的需求日益扩大,破坏的环境如不恢复,就会诱导一些人继续破坏更多的未经破坏的地理环境.再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新型文化的建设.文化是文明的精华,一种文化是它所存在的文明体系的最高表现形式.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适应形成的行为模式及其延伸形式(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道德、信仰、风俗等)以及物化格局(建筑、聚落等).文化破坏的后果之一就是相关人群不再尊重自然环境,从而对环境破坏肆无忌惮.文化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叠加后果就是人类心灵的失落、空虚以至变态.清末民初一些学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中国当年的积贫积弱归因于传统文化,今天看来实属误解了历史演化背后的因果关系.中华文化传承数五千年乃至更久,虽然其中不乏糟粕,但毕竟拥有灿烂的精华.在剔除文化糟粕的同时,复兴中华文化精华,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提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是简单地复古———中华文化的复古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中华传统文化毕竟是在大陆封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阴性文化,该文化与西方开放的阳性文化很不相同.“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东西文化的精华合璧未必不可能.文化复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再造过程.一方面,在恢复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淘汰传统文化的糟粕;另一方面,适当、渐进地引入西方文化菁华来补充新鲜血液.不少人认为西方文化是欧美人创造的文化,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其实西方文化是全世界文化的交融、贯通的结果,是地中海文明与尼罗河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等汇流过程中突现出来的复杂文化形态,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都对该文明有贡献,中华古文明也曾对欧美文明产生过间接的作用.如前所述,西方文明传到美洲之后,还曾受到印第安文明的影响.一种文明越是具有广泛的吸收能力,则越是具有强烈的同化能力.中华文化的前途在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集成西方文明的优秀成分,据此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4结语根据社会实际状况,伊克化的讨论自然而然会落脚到城市化问题,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涉及两个过程:一是物质层面的环境变迁,二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转型———后者属于所谓城市性态问题[9,12].这两个过程都与伊克化现象有关.当人口从乡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化地区的时候,对于个人而言,地理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27卷第2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journal.xytc.edu.cn2014年4月。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第一篇: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出现浮尘天气,此后几个月内,我国北方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今年的三月,两会刚刚结束,几十年罕见的沙尘暴来得更有点让人措手不及。
大自然再次以这种独特方式警示人们: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然而,时至今日,谈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话题,依旧有人不以为然——怎么生态也会有安全之说,难道生态也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吗?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
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
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据调查,全球每年因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因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冲突也与日俱增。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如何?用一句成语可以概括:危机四伏。
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一些资料表明,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
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地震活动性孙尧;吴中海;安美建;龙长兴【摘要】Vast active faults and their seismic activity in Yunnan-Sichuan area had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Cenozoic.Based on the earthquake catalogue and existing data of active faults,we compared the actual seismic activity of major fault zon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Yunnan-Sichuan area with the forecast results made by GSHAP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and then conclud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br> 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seismic activities i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ere greatly un-derestimated in GSHAP,for most of the earthquakes along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ere after-shock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Coulomb stress change caused by the mainshock of Wenchuan earthquake triggered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and then reduced the seismic hazard of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In the past decade,low seismic activities showed in outer arc belt of Yunnan-Sichuan area,mainly including Xianshuihe fault,Anninghe fault, Xiaojiang fault and other minorfaults,whose seismic hazard were greatly overestimated in GS-HAP.The similar situation appeared on Red River fault,Lancangjiang fault and Litang fault, part of the inner arc belt,which had the highest seismic hazard assessed by GSHAP.Otherwise, seismic activities of Yingjiang area in southwestern Yunnan started to enhance since 2008,while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at area was neglected in GSHAP.Along Nujiang fault,only in thesouth segment and Baoshan area existed higher seismic activity,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GSHAP.On the other side,eastern piedmont fault of the Haba-Yulong Snow Mountains,belonging to the middle part of the inner arc belt,showed higher seismic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which con-formed to the assessment of GSHAP.From the Zhaotong area to the east of Xiaojiang fault showed high seismic activities,consistent with GSHAP as well. <br> The above comparisons were based on the earthquake catalogue in the past ten years,while the time horizon of GSHAP would be fifty years in future,and cycle of on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could be millennium,therefore large difference doesn't mean complete distortion of the esti-mates of GSHAP.%以近10几年的地震目录为基础,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 GSHAP 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预测结果与近十几年来的实际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对比。
梭织物拉伸强力不同标准的对比分析
梭织物拉伸强力不同标准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测试了梭织物的拉伸强力在不同的两种标准,国际标准ISO 13934-2和美国标准ASTM D5034的不同。
介绍拉伸强力抓样法的主要的技术参数,包括测试范围、设备、上下夹具隔距、拉伸速率、环境条件等。
重点分析了国际标准和美国标准在拉伸强力方面的差异。
经过试验分析得到,隔距大小、拉伸速率、调湿时间等都有差异。
因此,在纺织品进出口贸易中若有关于织物强力方面的要求,贸易双方应特别注意对方要求的检测方法是国际标准、美国标准还是其他国际标准。
关键词:拉伸强力;国际标准;美国标准;差异前言织物在穿用过程中经常承受各种方向的力,它是导致织物损坏的作用力的主要形式。
织物的耐用性和强度通常用拉伸断裂强力来表示。
它不仅反映了织物的耐穿用性,在各类织物内在质量的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与织物的装饰美学性关系也很密切。
织物的伸长性能与织物的耐用性与舒适性有较密切的关系。
不同用途的服装,要求织物的伸长性能也有不同,如健美服装或运动服装,要求织物具有较好的伸长性能,这样人体活动起来就感到舒适。
织物具有一定的几何特征,如长、宽、厚度等,而在不同方向上的机械性能是不相同的。
对于一般织物而言,常常研究织物的经纬向的机械性能。
最为重要的是织物的拉伸断裂性能测试,依据的标准不同,方法不同,仪器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
而本论文主要分析对比了同一种抓样法下的拉伸断裂性能测试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差异。
1 梭织物的概述1.1 梭织物的简介梭织物的主要特点是布面有经向和纬向之分。
当织物的经纬向原料、纱支和密度不同时,织物呈现各向异性,不同的交织规律及后整理条件可形成不同的外观风格。
梭织物的主要优点点是结构稳定,布面平整,悬垂时一般不出现驰垂现象,适合各种剪裁方法。
梭织物适于各种印染整理方法,一般来说,印花及提花图案比针织物、编结物和毡类织物更为精细。
织物花色品种繁多。
作为服装面料,耐洗涤性好,可进行翻新,干洗及各种整理。
浅论金属材料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
青岛黄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科目: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学号: **********班级: 2011级本科三班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浅论金属材料发生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摘要:从人类开始制造结构以来,断裂就是社会面对的一个问题。
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
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高科技器具的相继出现之后,使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本文浅论金属材料发生疲劳断裂的原因及危害,使人们初步了解金属疲劳断裂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疲劳断裂原因危害一、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工程中有许多金属零件,如齿轮、弹簧、滚动轴承、叶片、发动机曲轴等都是在变动载荷下工作的。
根据变动载荷的作用方式不同,金属零件承受的应力可分为交变应力和循环应力。
在交变应力下,虽然零件所承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甚至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
人的疲劳感觉来自于长期的劳累或一次过重的负荷,金属材料也是一样。
金属的机械性能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变弱,这就是金属的疲劳。
在正常使用机械时,重复的推、拉、扭或其他的外力情况都会造成机械部件中金属的疲劳。
这是因为机械受压时,金属中原子的排列会大大改变,从而使金属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导致金属裂开。
二、金属材料疲劳的种类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1)高周疲劳:指在低应力(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低于弹性极限)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0以上的疲劳。
它是最常见的一种疲劳破坏。
高周疲劳一般简称为疲劳。
(2)低周疲劳:指在高应力(工作应力接近材料的屈服极限)或高应变条件下,应力循环周数在10000~100000以下的疲劳。
由于交变的塑性应变在这种疲劳破坏中起主要作用,因而,也称为塑性疲劳或应变疲劳。
断裂理论
断裂及环境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姓名:李高洁学号:s2*******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断裂及环境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1 引言材料在外力或内力作用下分成几部分的现象叫断裂,它是工程材料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
金属的断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金属材料所受应力不同,其断裂机理及相应的断裂形式均会有所不同。
以应力为衡量尺度建立起来的传统强度理论和基于能量尺度建立起来的断裂力学理论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断裂模型及准则用以解释不同的断裂现象。
化学环境,特别是水介质,引起的材料断裂现象,简称为环境断裂;断裂所需应力或是外加的、残余的,或是化学变化、相变引起的。
环境断裂是指氢致开裂、应力腐蚀以及液体金属脆.由于他们能导致正在服役的构件发生灾难性的脆断事故,故几十年来一直受到重视.到目前为止,环境断裂的宏观规律、影响因素等已基本弄清,但对于其微观机理仍存在争议。
2 文献综述2.1 研究现状材料中的氢能引起各种损伤,如原子氢在缺陷处复合成分子氢,其内压能产生鼓泡或裂纹(如钢中白点,酸洗或H2S中浸泡产生的裂纹);氢形成氢化物或诱发马氏体相使材料变脆;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氢腐蚀。
以上称为不可逆氢脆(氢损伤)。
另外,由原子氢扩散、富集而引起的氢致塑性损失和滞后开裂称为可逆氢脆。
各种不可逆氢脆的机理已经清;但对氢致开裂(可逆氢脆)机理,仍有很大争议。
已提出的机理主要有:氢压理论;氢降低原子键合力或表面能理论;氢促进局部塑性变形从而促进断裂的理论。
应力腐蚀按其机理可分为氢致开裂型和阳极溶解型两类。
关于阳极溶解型应力腐蚀(如黄铜在氨水,奥氏体不锈钢在沸腾MgCl2溶液)的机理一直有争议。
早期提出的机理主要有:沿晶界择优溶解;应力引起离子吸附;应力或蠕变使钝化膜破裂;滑移溶解机理等。
新提出的机理有:应力集中提高表面原子的活性,钝化膜阻碍位错发射导致脆断;溶解促进局部塑性变形导致应力腐蚀。
关于液体金属脆断,已提出的机理有:应力诱导溶解,裂尖前方形成键合力减弱的新合金,吸附降低表面能或键合力,吸附促进局部塑性变形导致脆断。
特殊作业危害与事故案例
国家当前安全生产形势
2014年4月16日,**公司硬脂酸造粒塔 维修工人加装敲击锤动火作业时发生粉尘爆炸、起火,事故造成8人死亡 ,9人受伤(其中3人重伤,三度烧伤分别达到91%、96%、98%)
国家当前安全生产形势
2014年4月24日,**公司配套污水 处理站在安装污泥泵过程中未对厌氧池进行完全置换、未对厌氧池内 气体含量进行检测、未履行受限空间审批程序,导致发生中毒事故, 造成3人死亡
高处坠落危害程度是什么样的?
2019年7月
非健康人的悲惨生活
高处坠落危害程度是什么样的?
高处坠落形成冲击力对人体的伤害是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
2019年7月
高处作业防护工具及使用方法
必须戴正安全帽 必须系好下颌带 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更换
2019年7月
注意:安全帽只要受过一次强力的
撞 击,就无法继续使用了!!!
触电 了
没有专职电 工,多工种
交叉作业
接零或接地保 护线不规范
用电设备 不按有关规范
标准执行
电缆线路 防护不到位
电气设备 缺乏维护
检修
施工 用电方案 不详细
安全
用电基础工作
薄弱
2019年7月
43
临时用电作业基本要求
2019年7月
插座不符合要求, 此插座禁用
电线和垃圾放在一 起砖会损坏电线
44
临时用电作业基本要求
工具、器具等上下抛 掷
2019年7月
主要事件/后果
预防措施
高处坠落 人员伤害 高处坠落 人员伤害 高处坠落 人员伤害 高处坠落 人员伤害
人员伤害
人员伤害
人员伤害
人员伤害
人员伤害
宁河断裂伪随机震源地震勘探
宁河断裂伪随机震源地震勘探任政委,郭淑君,谢兴隆,于蕾(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摘要:宁河断裂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北部,断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全长约26km,调查发现宁河断裂浅部存在一系列隐伏断裂带。
第四系内部地层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及第四系和第三系地质界面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具备开展伪随机震源地震勘探的条件。
经现场地震波速测试,第四系松散沉积地层地震纵波波速1300~1500m/s,基岩波速超过2000m/s。
伪随机震源组合、实时噪声压制、F-K 滤波3项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高干扰环境下地震勘探难题。
宁河断裂由5条正断层组成,断裂带近东西向平行展布。
钻探揭示宁河断裂上断点已经断至上更新统内部,距地表66.9m。
关键词:伪随机震源;实时噪声;F-K 滤波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35(2021)01-0056-05收稿日期:2020-11-02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DD20190268)”作者简介:任政委(1978-),男,高级工程师,硕士,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物探系,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及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工作,E-mail:***************。
宁河-昌黎断裂长约170km ,为燕山隆起、山海关隆起与黄骅拗陷的分界断裂。
天津境内称“宁河断裂”,长约26km (图1)[1]。
宁河断裂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北部,断裂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为上陡下缓的铲形地壳基底断裂,控制了南侧黄骅坳陷北段中、新生代沉积。
西端在宁河区廉庄乡花牛庄村附近交于岭头断裂,往东延伸,过苗庄镇苗枣庄村后出天津境。
宁河断裂是天津地区一条重要隐伏断裂。
现有资料认为,宁河断裂位于宁河6.9级地震极震区内,又处于唐山7.8级地震的震中区,是引起唐山大地震的四条主要断裂之一,具备一定的研究意义[2-4]。
北京市地裂缝分布与发育规律
北京市地裂缝分布与发育规律刘方翠;祁生文;彭建兵;罗勇;张彬【摘要】近30年来,北京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快速扩张,地下水的抽取量逐年加大,地面沉降加剧,形成沉降中心,地裂缝活动性显著加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地质问题。
目前,对于北京市地裂缝的认识仍然局限在针对单独场地的单一地裂缝的调查评价,缺乏对地裂缝区域性规律的认识。
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和勘察资料的搜集汇总,结合现场调研,发现北京市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大部分地裂缝的发育与深部断裂带的关系密切。
据此我们依据断裂带与地裂缝的关系将北京地裂缝划分为6个区,对各区域内地裂缝的分布、产状、延伸以及破坏现象等特征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后续地裂缝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In the past 30 years,the population in Beijing has got a sharp increase leading to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city,the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creases year by year,aggravates the land subsidence,forms subsidence center,the activity of the ground fissures ha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which becomes the important geological problem for the city development planning.At present,the knowledge of Beijing ground fissures are still limi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dividual space and a single crack evaluation,we still lack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law.By collecting and summarizing related literature and survey data,conjointly fracture site surveying, we find that ground fissures in Beijing have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most ground fissur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deep fault belt.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ult zoneand ground fissures,the author divides the ground fissure zones into six regions,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s、occurrences、extension and the phenomena of destruction about the ground fissures, analyzes briefly about the reason of the ground fissures.Finally,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of ground fissures are put forward.【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24)006【总页数】9页(P1269-1277)【关键词】北京;地裂缝;控制性断裂带【作者】刘方翠;祁生文;彭建兵;罗勇;张彬【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西安 71005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 10019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7地裂缝是第四系地层中出现的开裂现象,常由内、外动力作用及人类活动诱发产生。
2014高考地理(海南卷)及解析
2014海南卷(文综地理)2014海南卷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
图1示意其一般模式。
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
据此完成1〜3题。
O”/ A /o发单艷业乙7接单企业o接单住业工厂r 1 * i ■# ■ *■ it *『■ qf 1 ■■# ■■ x<ir doi die…*订单薦向图11. 在图示模式中()A .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B. 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C. 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D. 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1. D2. 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 .普通服装制造B .汽车制造C.金属冶炼 D .甘蔗制糖2. A3. 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A .原材料价格B. 交通条件C. 工人工资D. 市场3. C2014海南卷甲地(位置见图2)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
据此完成4〜5题。
A3S3U山峰&玮科(m)y阿龍图24.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 .海拔较高B. 纬度较低C. 距海较远D. 植被较好4. B5. 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 .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B.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C. 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D. 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5. B2014海南卷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图3)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棉和有机棉。
据此完成6〜8题。
----- 省界... 秒谨龙舉图3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热量B .土壤C.光照D .水分6. A7. 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A •降低运输成本B. 改善生态环境C.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 增强市场竞争力7. D&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A .交通不便B. 劳动力缺乏C. 资金不足D. 土地多盐碱8. B2014海南卷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晚中生代岩浆岩继承锆石U-Pb年代学:源区属性及构造意义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晚中生代岩浆岩继承锆石U-Pb年代学:源区属性及构造意义谢成龙;陈娟;刘友勤;朱晓超;牛漫兰;向必伟【摘要】大别与苏鲁造山带之间的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构成了华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断裂边界.该边界带的深部结构状态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利用张八岭隆起带沿线出露的晚中生代岩浆岩中继承锆石U-Pb年代学信息,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及Nd、Pb、Hf同位素资料,分析了其深部的岩浆源区属性及结构状态.张八岭隆起带北段晚中生代岩浆岩继承锆石年龄以1.9 ~2.7Ga为主,最大峰值年龄为2.5Ga;南段继承锆石年龄以2.2~2.6Ga为主,峰值年龄也为2.5Ga;郯庐断裂带庐江段则以含大量新元古代锆石为特征,在0.7Ga形成显著的分布峰值,并有早元古和少量太古代年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张八岭隆起带北段的晚中生代岩浆岩源区为华北下地壳,南段的源区兼有华北和扬子陆壳的信息,而更南部庐江段则以扬子地壳源区为特征.电法剖面揭示,郯庐断裂主边界在张八岭隆起带下向南东倾斜,从而深部存在华北地壳;而南部庐江段转变为向北西陡倾,从而深部皆为扬子地壳.郯庐断裂深部产状特征支持其印支期应为斜向汇聚边界.而其中三叠纪继承锆石的缺失指示隆起带上变质岩应为原地岩石,而非来自大别造山带.【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25页(P976-1000)【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带;岩浆岩;继承锆石;晚中生代;深部结构【作者】谢成龙;陈娟;刘友勤;朱晓超;牛漫兰;向必伟【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昆明65004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P597.3众所周知,华北与华南板块在中三叠世发生碰撞造山,两者之间形成了著名的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Zhang et al., 2009; Wu and Zheng, 2013),并且大别和苏鲁造山带被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错开(图1; 朱光等, 2006, 2009; Zhu et al., 2009; Niu et al., 2015)。
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与2014年康定Ms6.3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与2014年康定Ms6.3地震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郑晨;叶庆东;梁明剑【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5(58)6【摘要】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s6.3地震的成因,本文先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康定地区及周边所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在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5日期间所记录到7397次区域地震事件的99287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再对康定震区及周边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密度的横向变化信息和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雅江九龙一带的低速区与泸定—宝兴高速区的速度结构特征表明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两侧壳内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康定Ms6.3地震发生在该高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上;结合康定Ms6.3地震的1028个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重新定位后的余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呈条带状分布,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深度为8~15 km,该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深部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特有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特征反映了康定地区东西两侧块体的基底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所表现出的磁异常高和重力高的位场特征,反映该区域由强磁性、高密度物质组成,而康定Ms6.3地震就发生在康定—石棉重力梯度变化带上、雅安—泸定磁性穹窿区的西边界线上.随着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受到四川盆地西缘边界刚性基底对川青块体的强烈阻挡,加剧了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基底岩层的褶皱变形并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所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导致了康定M6.3地震的发生,这正是此次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地区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介质特征.根据本文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的综合研究成果可知,石棉段处于重磁异常梯级带上且其北东侧表现出的高密度、强磁性和高波速等物性特征有利于区域应力的相对集中,因此,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石棉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险性背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总页数】13页(P1941-1953)【作者】李大虎;丁志峰;吴萍萍;郑晨;叶庆东;梁明剑【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廊坊05620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芦山MS7.0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活动特征 [J], 宋成科;王佳龙;郑宇2.197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与2014年康定MS6.3地震 [J], 吴萍萍;王阳;朱洁;李大虎;黄骥超;孙岩3.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色拉哈断裂的浅层地球物理勘探 [J], 刘薇;李大虎;梁明剑;;;4.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色拉哈断裂的浅层地球物理勘探 [J], LIU Wei;LI Dahu;LIANG Mingjian5.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雅拉河断裂深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孕震环境 [J], 孙丽静;赵中宝;潘家伟;梁凤华;张磊;张进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年度回顾·全球环境的新兴问题(上)
2014年度回顾·全球环境的新兴问题(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协同全球众多环境专家共同编写的有关全球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系列刊物。
自2003年以来,环境署已连续10年发布年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14》是对过去10年变化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全球环境状况的展望。
英文版环境署2014年年鉴于2014年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发布,回顾并重新审视、评估了过去10年年鉴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报告研究领域包括海洋里的塑料垃圾、环境中过量的氮、空气污染、非法野生生物贸易、海洋水产养殖等领域。
中文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翻译出版。
1环境中过量的氮环境中过量的氮会导致许多健康和环境问题,包括:•硝酸盐流失或者渗漏到河流系统中,造成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或者水体缺氧,导致沿海死亡区和鱼类死亡;•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导致陆地、淡水和沿海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硝酸盐造成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和酸化造成淡水污染;•气溶胶和地面(对流层)臭氧产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它们是烟雾的一种主要成分,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氮沉降和过度施肥以及地面臭氧接触导致作物、森林、草原减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不受有害紫外线(UV)辐射的平流层臭氧耗竭;2传染病的出现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存在影响,尤其是对于载体传播和水传播的传染病,如霍乱和登革热。
寄生虫和水传播病原体以及载体可能会找到一个更适合的环境,那里不仅有更温暖的气温,而且潮湿度增加,或者有灾害事件发生。
在某些传染病已经被基本上根除的一些国家,气候变化可以扩大载体活动的范围,一些疾病可能重新出现。
3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鱼类和贝类养殖为帮助养活增长的世界人口,水产养殖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65万吨增长到近6700万吨。
同时期,海洋总捕捞量从2000万吨增长到8000万吨。
如今,水产养殖提供了一半人类消费的鱼类,这个行业预计将继续增长。
14-02第二章疲劳破坏特征及断口分析
疲劳条带是疲劳断口的宏观基本特征,是判断 结构断裂失效是否为疲劳断裂的重要依据。
但并不是所有疲劳断口上都会有疲劳条带出现。 实验室进行的标准试样的等幅疲劳试验很少有 疲劳条带出现。
一般认为其形成与循环载荷的变化、裂纹扩展 忽快忽慢、裂纹扩展不均匀有关。
9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20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循环加载时的滑移:
N=104
N=5 104
N=2.7 105
(多晶体镍恒幅应力循环)
扰动载荷 ⇒应力集中 ⇒滑移带 ⇒驻留滑移带 ⇒微裂纹、扩展 ⇒宏观裂纹、扩展
21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挤出脊和侵入沟:
挤出脊和侵入沟是疲劳过程中发生在金属表面的 另一种普遍现象。
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滑移在切应力(剪应力)的作用下开动。
分切应力越大,滑移系越容易开动。 cosφcosλ称为取向因子,又称斯米 特(schmid)因子。
18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3
2.2.2 疲劳裂纹萌生机理
早期错误的认识:循环加载时,材料的内部结构 发生了变化,塑性“纤维”结构——脆性“晶体” 结构。
裂纹萌生区域:
裂纹扩展区域:
第一阶段:断口光滑,具有晶体学特征,此外没有明显特征。
第二阶段:疲劳条纹( striation )—— 重要特征
滑移带和驻留滑移带
31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14-02第二章疲劳破坏特征及断口分析
2.1 宏观断口特征 2.2 疲劳破坏机理 2.3 微观断口特征 2.4 由疲劳断口进行初步失效分析
1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2.1.1 疲劳破坏宏观断口特征
材料疲劳断裂虽然类似脆性断裂,但疲劳断口 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断口:
疲劳断口
塑性断口
15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2.2.1 金属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塑性 变形方式: 滑移和孪生
滑移:滑移是指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滑移面)和 晶向(滑移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位移的现象。 滑移带:塑性变形的可见标记(金相显微镜)。
铜拉伸试样表面滑移带 500x
16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疲劳条带是疲劳断口的宏观基本特征,是判断 结构断裂失效是否为疲劳断裂的重要依据。
但并不是所有疲劳断口上都会有疲劳条带出现。 实验室进行的标准试样的等幅疲劳试验很少有 疲劳条带出现。
一般认为其形成与循环载荷的变化、裂纹扩展 忽快忽慢、裂纹扩展不均匀有关。
9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疲劳裂 纹成核
扩展至临 界尺寸
断裂 发生
疲劳裂纹的起始或萌生过程,称为裂纹成核,成 核处——裂纹源。
裂纹起源(裂纹源)仍然是由于滑移引起的,表 面或应力集中处的局部某些晶粒中。
19
能源与动力学院 <<结构疲劳与断裂>> -- 2014
循环加载时的滑移:
材料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中的环境断裂现象
2004年4月15日2l时,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 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爆的三氯 化氮。爆炸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该事故使15万名群众疏散, 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什么是应力腐蚀开裂?
受一定拉伸应力作用的金属材料在某些特定的介质 中,由于腐蚀介质和应力的协同作用而发生的脆性 断裂现象,叫做应力腐蚀开裂(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SCC)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氢致开裂
氢分子扩散到钢表面 物理吸附
吸附氢分子→氢原子或离子 化学吸附
通过晶格和晶界 氢原子向钢内扩散
氢与碳反应生成甲烷 甲烷扩散能力差 甲烷聚集于微孔隙-晶界/夹杂
孔隙周围碳浓度降低 其他位置的碳扩散补充 渗碳体中的碳/固溶碳原子
铝合金应 力腐蚀: 阳极溶解+ 吸附氢导 致晶间应 力腐蚀开 裂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阳极溶解
•
在发生SCC的环境中,金属表面 通常被钝化膜覆盖,金属不与腐蚀 介质直接接触 • 当钝化膜遭受局部破坏后,裂纹
形核,并在应力作用下裂纹尖端沿 某一择优路径定向活化溶解,导致 裂纹扩展,最终发生断裂
– 膜局部破裂导致裂纹形核
Testing bar
Weight
Explanatory picture of tensile test by Galileo
蠕变过程及失效机理
上节课程内容回顾
蠕变三要素 温度、应力/载荷、时间
发生蠕变 的温度
stre ss
蠕变现象三特征
应力恒定 应变三阶段:增 加、稳定、增加 应变速率三阶段: 减速、稳定、增 速
第一类 氢脆
第二类 氢脆
材料在加载前并不存在裂纹 加载后在应力和氢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 裂纹源,最终导致脆性断裂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氢致开裂
氢腐蚀 氢鼓泡
• 高温高压下氢与金属中第二相(夹杂物或合金 添加物)发生化学反应 • 生产高压气体(如CH4、SiH4) • 引起材料脱碳、内裂纹和鼓泡
• 过饱和的氢原子在缺陷位置(如夹杂)析出 • 形成氢分子,在局部形成很高的氢压 • 引起表面鼓泡或内部裂纹
铝合金 铅 镁
NaOH水溶液,
HF酸,氟硅酸溶液 熔融Nacl,Nacl水溶液,海水,水蒸气,含SO2大气Pb(AC)2溶液 海洋大气,蒸馏水,Kcl-K2CrO4溶液
应力腐蚀开裂三要素
核电站常用材料产生SCC的敏感性介质
应力腐蚀开裂三要素
3、拉伸应力 • 发生SCC必须有一定拉伸应力的作用。
工作状态下:承受外加载荷造成的工作应力 在生产、制造、加工和安装过程中:材料内部形成的热 应力、形变应力等残余应力 裂纹内腐蚀产物的体积效应造成的楔入作用 阴极反应形成的氢产生的应力
应力腐蚀开裂的基本特征
316 不锈钢化工管道应力腐蚀开裂 (X300) ,氯离子应力腐蚀开裂的 特征表现为多分支的穿晶裂纹
INCONEL 传热管应 力腐蚀开裂沿晶裂 纹 (X500)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阳极溶解 型机理 氢致开裂 型机理
• 奥氏体不锈钢 氯脆 • 黄铜的氨脆 • 高强钢在水介 质中、湿硫化 氢中的开裂
氢化物型 氢脆
• 氢与IVB和VB族金属易生成脆性的氢化物相 • 在受力时成为裂纹源,引起脆断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氢致开裂
• 晶界碳化物及其附近大量亚微型充满甲烷的鼓 泡形核 • 钢的力学性能没有变化
孕育期Leabharlann • 小鼓泡长大,沿晶界连成裂纹 • 钢体积膨胀,力学性能迅速下降 迅速腐蚀期
饱和期
• 裂纹连接 • 碳耗尽 • 力学性能和体积不再改变
H
在扩展的裂纹中的阳极反应
当(H+)建立(可能是慢的一步)从孔蚀形 成显微裂纹 在裂纹中阳极反应得到高浓度(H+)如: 2Cr+3H2O Cr2O3+6H++6e
氢引起马氏体小片形成 成为裂纹扩展的敏感途径
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因素
材料 成分
应力腐蚀 开裂的影 响因素
服役 介质
热处 理
服役 温度
显微 结构
应力腐蚀开裂的基本特征
1. 典型的滞后破坏 2. 裂纹分为晶间型、穿晶型和混合型
3.裂纹扩展速度比均匀腐蚀快约106倍
4. 低应力的脆性断裂
应力腐蚀开裂的基本特征
• SCC是典型的滞后破坏 拉伸应力 材料 腐蚀介质 裂纹形核 裂纹亚临界扩展 裂纹达到临界尺寸
失稳断裂
⊿孕育期-裂纹萌生阶段,即裂纹源成核所需时间, 约占整个时间的90%左右; ⊿裂纹扩展期-裂纹成核→临界尺寸 ⊿快速断裂期-由纯力学作用裂纹失稳瞬间断裂
氢致开裂 • 阴极反应为主导 • 高强钢在水介质中的开裂 • 湿硫化氢中的开裂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两者的区别:
应力腐蚀为阳极溶解过程(图a),形成所谓
的阳极活性通道而使金属开开裂; 而氢致延滞断裂是阴极吸氢过程。
一般采用极化试验方法来判断具体合金-化学
介质系统的断裂究竟属于哪种断裂类型: 当外加小的阳极电流而缩短产生裂纹时间的是
应力腐蚀(图c),
当外加小的阴极电流而缩短产生裂纹时间的是 氢致延滞断裂(图d)。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阳极溶解与氢致开裂的区分方法
• 电化学研究 • 门槛值对比研究 • 裂纹形核位置的对比研 究 • 断口形貌的对比 • 拉、压应力产生应力腐 蚀的对比研究 • 激活能研究 • 裂纹扩展的连续性研究
应力腐蚀开裂的基本特征
裂纹形态
应力腐蚀开裂的基本特征
应力腐蚀开裂的基本特征
宏观腐蚀断口特征 宏观特征与疲劳断口相似,也有亚稳扩展区和最 后瞬断区。 在亚稳扩展区可见到腐蚀产生和氢化现象,可以 呈黑色或灰黑色,具有脆性特征。 最后瞬断区一般为快速撕裂破坏,显示出基体材 料的特性。 微观形貌:一般为沿晶断裂,也可为穿晶解理断 裂或准解理断裂,表面可看到“泥状花样”的腐 蚀产物。
造成局部高压 形成气泡
靠近表面的气泡 →钢表面鼓泡 内部的气泡 → 裂纹
气泡长大 甲烷压力较低: Fe原子沿晶界扩散离开 甲烷压力较高: 周围基体蠕变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氢致开裂
– 氢腐蚀属于化学腐蚀 – 反应速度、氢吸收、碳 扩散:克服能垒 – 温度升高:孕育期缩短 存在起始温度:200℃ – 氢分压升高:孕育期缩 短存在临界氢分压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2014
黄毓晖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Email:yhhuang@
上节课程内容回顾
上节课程内容回顾
在服役温度(35-70%熔点)下,应力 远低于屈服应力时结构/材料中长度 (变形)随时间增长而增加,卸载后 变形无回复;破坏时无明显颈缩
敏感的金属材料
1 2 3
特定的腐蚀介质
足够大的拉伸应力
应力腐蚀开裂三要素
1、敏感材料
• 几乎所有的金属或合金在特定的介质中都有一定的 SCC敏感性 • 合金和含有杂质的金属比纯金属更容易产生SCC
◎ 纯度99.99%的Cu在含氨介质中不会发生腐蚀断裂,但 含有0.04%的P和0.01%的Sb时则发生开裂
应力腐蚀开裂三要素
产生应力腐蚀破裂的材料-介质组合
金属或合金
软钢 碳钢和低合金钢 奥氏体不锈钢 铜和铜合金 镍和镍合金
腐
蚀
介
质
NaOH,硝酸盐溶液,(硅酸纳+硝酸钙)溶液 42%Mgcl2溶液,HCN NaCI溶液,海水,H2S水溶液 氯化物溶液,高温高压蒸馏水 氨蒸气,汞盐溶液,含SO2大气
蒙乃尔合金
– 裂尖定向溶解导致裂纹扩展 – 断裂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阳极溶解
裂纹内部形成“闭塞电池” →裂纹尖端--裂纹壁之间 形成“活化-钝化腐蚀电池” →创造了裂尖快速溶解+自催化的电化学条件;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阳极溶解
静态金属阳极区 (稳定阳极) A 阴极C
A*
迅速 屈服 屈服金属阳 极区
(动力阳极)
流速
服役 载荷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氢致开裂
Zr
Nb Mo W Ti Cr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氢致开裂
碳化物球化处理: 降低界面能,延长孕育期
细晶组织、晶界细小夹杂(铝脱氧钢): 气泡形核位置多,不利 冷变形 组织和应力不均匀性 晶界扩散能力提高 形核位置增多 焊接 焊接接头比母材差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氢致开裂
主要内容
环境断裂的概念
工程中的环境断裂现象
应力腐蚀开裂
腐蚀疲劳
环境断裂失效分析案例
工程应用中的考核方法
思考题
历史经典案例-魂断银桥
46人死亡! 9人受伤!
历史经典案例-魂断银桥
环境断裂的范畴
均匀腐蚀
局部腐蚀
环境断裂的范畴
局部腐蚀的特征
多样性 普遍性 危害性 • 集中在个别 位置急剧发 生 • 腐蚀破坏快 速 • 隐蔽性强 • 难以预计 • 控制难度大 • 危害大 • 易突发灾难 事故。
断裂 断裂 力学 物理 电化学
环境 断裂
环境断裂的分类
应力腐蚀 氢致开裂 腐蚀疲劳
日本材料协会-各材料腐蚀失效案例
工程中的环境断裂现象
工程中的环境断裂现象
工程中的环境断裂现象
工程中的环境断裂现象
工程中的环境断裂现象
2004年8月9日,美滨核电站3号反应堆蒸汽 机房内的冷凝管发生爆裂,造成多人死亡 2010年1月8日,广东一垃圾焚烧发电厂锅 和受伤。 炉爆炸 5人严重烫伤,锅炉冷壁管道受腐 蚀后难以承受管道蒸汽的压力,导致突然 发生爆炸,大量水蒸气外泄致工人受伤。
加工过程:热处理、酸洗、电镀、焊接 氢的来源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与含氢介质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