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财政学概述

合集下载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一.第一章1.财政的定义(10):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3.财政的三大职能(26--30)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财政的三大职能就不会消失。

(1) 资源配置职能,广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其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O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财政学(第一章导论)

财政学(第一章导论)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通过商品的买卖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工人、农民 、公教人员、工商业者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货币收入,用这些货币收入可以到市场上购买 自己需要的商品或劳务,包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生活日用品以及私人汽车和私人住房等;工商 企业在市场上卖出商品或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用这些货币收入支付职工工资,并从市场上购买 原材料和设备,又开始新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市场提供给个人的商品(服务)和工商企业的生 产要素,称之为私人物品,它的功能是满足私人需要。
二、财政学与经济学
了解了财政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归纳出财政学所研究的 广义内容,那到底什么是财政学?要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则离不开 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因为归根结底: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学是经济 学的一部分。
作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17、18 世纪产生的,以亚当·斯密的奠基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国富论》)为标志。
政府和家庭和企业一样,要办事就要有钱,有支出就要有收入,但与家庭和企业不同的是,政府作 为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机构,本身没有收入来源,其收入只能取之于民然后又用之于民。财政收入 是通过国家预算来安排的,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审核 和批准。如果仔细阅读一下国家预算就可以发现,这里综合反映了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财政 政策问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多大才是适度 的;企业的税收负担确定在什么水平上,才可以既保证政府的各项支出需要,又不致使企业上市应 有的活力;我国税收收入今年来增长的速度较快,是否应当实行减税,是否应当实行减税政策;财 政运行中为什么会出现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 缩是什么关系;

财政学第一章第一、二、三节

财政学第一章第一、二、三节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一)公共产品概念 (二)公共产品特征
(一)公共产品概念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 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 务。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
(二)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征
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2. 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自由竟争与自然垄断的比较
C
MC AC
C
AC
MC
0 正常 Q1 Q 0 自然垄断 Q
垄断的社会净福利损失
P
D
P1 A F MR 0 B
P2
Q1
Q2
Q
2.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 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 充分的信息。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加工处理信息的成 本也难以为决策者所接受,从而不可避免地 出现许多非理性决策。例如,商业医疗保险 逆向选择导致资源配置失效。
纯私人产品是指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的 产品。这两种产品构成了全部社会产品的两极。
(二) 从公共产品的层次上的划分
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受益范围不受限制,本 国国 民都能享受,并由一国中央政府提供的 公共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只能是就近的居民才能享 受, 受益者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限制,只能由当地 政府来提供的公共产品。
外部性理论的运用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最先提出者 目前解决外部性的两个方案 1.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 2.科斯的“科斯定理” 联系我国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
4.偏好不合理
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的评价——优质 品 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的评价——劣质 品

财政学第一章

财政学第一章
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需要。
1-1-2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 国家形态的更迭,财政也在不断的发生变 化,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种社会 形态,都有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形 态相适应的财政。
(一)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四.继承和发展 国际税收
(一)奴隶制国家的财政 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本课程以财政学基本理论为核心,重点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预算、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几方面的基本理论。
特点:(1)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家族的收支没有严格划分; (2)国家财政以直接剥削奴隶劳动的收入为主; (3)国家财政收支基本上采取力役和实物 的形式。
1-1-3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二)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二、财政的发展
(二)封建制国家的财政
收入
支出
财政分配
十二 财政平衡
考查


学时分配 2 2 4 4 2 2 2 4 2 2 2 2 2 32
课程简介
五、考试安排
本课程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作业占20
%,考勤成绩占10%。
课程简介
六、使用教材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章 导论
本 章 教学内容
结束放映

财政学绪论

财政学绪论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 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的目的 是分清是非,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 其意义在于对政府的行为做出评价。财政 学中的规范理论主要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节 政府的组织体系
政府的活动通过其组织体系来进行。 通常这个组织体系非常庞大,要了解政府 的活动,就需要对政府的组织体系进行考 察。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 财政学研究的问题
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 与“私”的分工。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 范围和运行方式。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财政学必须进行两种 不同性质的研究: 1)实证分析, 2)规范分析。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 实证分析
1. 实证分析的内容 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的目的是确认事实,弄清 因果关系。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以 及“为什么”。要回答“是什么”就要弄清事实,了解 政府在做什么,怎样做。 2. 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可以分成两种: 1)理论实证分析:用高度抽象的方法,从一些基本假 定前提通过逻辑推理导出分析结论。 2)经验实证分析:以观察到的事实来论证因果关系。 返回
这两个部门虽然同属于公共部门, 这两个部门虽然同属于公共部门,但二者所从事的活动的 性质有所区别。 性质有所区别。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三)、财政学的视角 )、财政学的视角
在财政学的视角中,整个 国民经济由公共部门和私 人部门两个部分组成,两 者的相对比例关系体现了 一个社会公与私的分工结 构。各种不同观点的财政 学家和政府理财人以不同 的方式设计这一结构。本 书以公共部门为对象来研 究政府活动。 返回

财政学概论PPT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

财政学概论PPT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

■(二)西方财政的主要理论与体系 ●第一个阶段:古典财政理论
●第二阶段:现代西方财政理论 ▼1. 公共商品理论 ▼2. 效率理论 ▼3. 公共选择理论
●(三)新中国的财政理论与体系
■新中国的财政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 段: 1.第一个阶段为传统财政学时期(19491992年) 2.第二个阶段为公共财政学时期(1993年至 今)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Fiscal concept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 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Public finance is an
economic behavior that the state wants to satisfy the public needs to distribute the surplus products. 财政的这一定义包含有三大要素Three elements for fiscal concept: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社会产品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C+V+m
■(二)政府职能的界定 政府的职能概括为三项:政治职能、社会 职能和经济职能。 ■(三)混合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 1、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混合 ● 2、不同性质产品的混合 ● 3、市场机制与政府计划经济调节机制相 混合的经济模式 a确立法律体制b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c提供
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 d影响资源配置 以提高经济效率 e建立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方案, 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二、政府职能 ●(一)对政府职能模式的考察 1、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 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资产 阶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 2、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 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代 表的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政治设计。 3、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保护型政府职能模 式,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两者的综合统一。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经济部门,经济范畴: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增长,经济结构,: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一章什么是财政

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一章什么是财政

第一章什么是财政内容提要:本章着重讲述了有关财政一般的基本概念以及财政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在详细阐述财政基本概念之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分布从财政的基本要素和财政本质两方面阐述了财政的概念。

最后深入探讨了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以及财政在不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表现特征。

学习目标:了解财政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形成和发展、经济诸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

掌握财政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理解财政与生产、交换、消费、其他分配范畴(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信贷分配、企业财务分配等)的关系;掌握财政与经济运行机制的关系。

第一节财政的起源与发展内容提要:要正确把握财政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从其最基本的历史联系出发,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财政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着重讲述了财政的起源与发展,同时还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形成与发展。

一、财政的起源财政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这是“国家分配论”的财政起源观。

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国家机构的存在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可是国家本身并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无法通过自身的生产为自己提供这部分物质资料。

国家就依靠它所拥有的公共权力,采取捐税等形式,强制、无偿地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再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从而从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独立出一种由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这时,财政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产生了。

二、财政的发展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尽管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反映着不同性质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们又具有共性,即公共性。

它们都是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依据其权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其所反映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各自社会总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学1_什么是财政

财政学1_什么是财政

财政与生产的关系
财政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 1财政分配的规模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 模和发展速度 2财政分配结构制约着生产结构 3财政作为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的分配,直接影响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 系。
(二)财政与交换的关系
财政分配与交换的对立性 财政分配与交换分属于社会再生产 的两个 不同环节。财政分配解决的是价值运动问 题,交换解决的是使用价值的运动问题, 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具有各自独 立性。 统一性: 1、合理的财政分配是 交换顺利实现的基 本前提 2、交换的顺利 进行是实现财政分配的基 本条件
第一章
什么是财政?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思考练习
知识结构图
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财政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财 政,揭示财政的要素及其本质,探讨财政与经 济的关系。 学习目标:为学好财政学打下坚实的理论 基础。
主 要 内 容
第一节 第二节 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财政的要素与本质
(三) 财政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1消费是财政分配的最终目的 2通过作用于生产和流通,财政分配与消费 相互影响。 3财政分配制约消费.
二财政与其他分配的关系
1财政分配与工资分配的 关系 2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关系 3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4财政分配与企业财务分配的关系
二财政与经济机制
(一)财政与计划机制 1财政才财力高度集中 2财政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承担者 3对经济运行调控的直接性 (二) 财政与市场经济 1财政与微观经济运行 2财政与宏观经济运行
假设建设一间工厂,投资1000万 元,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为2/3.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为多少
万元? K=1/(1-ΔC/ΔY)

财政学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财政学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主张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财政政策则是国家干预 经济的主要工具。
2.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 1959年马斯格雷夫首次在财政学教材中加入公共产品论述和引入
“公共经济”概念的先河。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大大增加了财 政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引起财政学根本思路的变化。
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二、马克思主义的财政思想
• (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 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公共财政 国家财政
个性 性
特殊 一般
被包容 包容
公共财政模式存在和运行的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 于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纠正市场失灵,主要是通过提供公 共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即为担当此任的制度 安排。
财政的一般属性:财政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部分 财政的特殊属性:与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财政模式
• 二、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 (一)公共财政的含义
• 可以把公共财政看做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的统一。
• 特殊属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财政模式。
•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 定性作用为基础,在划分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前提下,为弥补 市场缺陷和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采取的一种财政类 型和财政模式。
4“剩余价值论”
财政分配是由剩余产品形成各社会基金的经济过程,也是剩余产 品价值的一种运动过程,体现的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对剩 余产品(价值)的分配关系。
5“社会共同需要论”
财政的分配是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 分配的活动。
(二)改革开放后的公共财政思想
西方学者的公共产品理论、市场缺陷分析、财政职能理论、税收 效应理论、税负转嫁理论、公共生产及公共产品定价、公共财政 政策运用等都已引入中国财政理论研究和实践中。

第一章 财政概述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一)财政的产生 财政这一经济范畴不是从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出现之后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有明 确的论证:“ 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 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 “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 础。”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扩大,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 财政这一经济范畴不是从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出现之后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国家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一方面,贵族和富人将更多的剩余产品和社会财富集中在自己手中,使财富分配更加悬 殊,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贵族与平民、富人与穷人的差距;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逐渐 为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二、财政的本质 (一)财政的本质 1.价值分配论 “价值分配论” 认为财政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国 家参与价值的分配,必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形成一系列的分配关系,而 这些分配关系———分配价值所发生的分配关系,就是财政的本质。 2.国家资金运动论 “ 国家资金运动论” 认为财政是国家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国家资金的筹集、分 配、使用、周转,都是国家资金的运动,都体现了国家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因此,社会主义财 政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资金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二)市场缺陷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周期波动。 即使是有 效率的市场经济也难以兼顾社会公平,而公平和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所存在的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 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 收入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的现实 运行中,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初次分配常常是极不公平的。 2.宏观经济总量失衡问题 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指的是市场经济在自发运行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失业、通货膨胀和经 济危机等现象。 在自由放任的经济中,由于存在自发性必然带来的盲目性,经济运行容易出现波 动和失衡,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调和经济运行效率降低。 3.经济周期性波动 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平衡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总量,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高失业 率、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 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即: ●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 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 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 财政概念一、 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即: ●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 是“私人物品”(privategoods )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ni ijj X X 1✓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章 财政概论

第一章  财政概论


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是一种社会性服 务,也属于一种公共物品。

(五)市场不完全 还有许多物品市场也无法提供或无法充 分提供。此时则存在市场不完全的问题。

如在保险方面,很多重要的风险保险及 由政府行为引起的风险的保险(如失业 会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市场不 能提供或不能充分提供。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财政配置职能的依据是资源配置上的市 场失灵。

其主要是: ①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具有非竞争性、非 排它性及存在“搭便车”问题的公共物 品。

②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效应问题。 ③市场机制具有“不完全性”。 ④市场无法提供供非竞争性产业、耗资 大、周转慢及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的投资。

准公共物品或混合产品市场也不能充分 有效地提供。这主要因为混合物品亦都 是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一些程度的 非排他性(或正的外部效应)。

(二)外部效应。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 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因 而相应的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会造 成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

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 小于收益,不完全承担自己受益的代价, 因而会导致相应的物品供给过度,造成 资源的浪费和损害他人利益。

当出现外部效应时也要求政府干预,以 实现对经济主体外溢的补偿和外部成本 的内在化。

(三)垄断(即竞争失效) 在规模经济显著(规模递增和成本递减) 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此即自然 垄断。

英:道尔顿,1922,《财政学》“财政一 词即为货币事物及其管理”

凯恩斯,1929-1933,《就业、利息和货 币通论》“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 是关于公共部门经济的科学”

财政学各章应掌握的知识点

财政学各章应掌握的知识点

财政学各章应掌握的知识点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职能1.财政对概念及其包含的要素。

2.财政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3.财政的特征和本质。

4.财政的职能:(1)财政参与资源配置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3)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

(4)掌握概念:经济公平社会公平洛伦兹曲线(图)基尼系数。

5.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6.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7.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概念及其区分的基本标准。

8.免费搭车的含义及其解决。

9.正确理解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10.公共需要的特征。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1.熟悉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参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

2.掌握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3.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4.弄清楚纯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的原因,掌握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5.掌握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6.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最低费用选择法。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1.熟悉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了解财政支出规模各指标的含义。

2.掌握概念:“瓦格纳法则”、“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3.掌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4.掌握“经济发展阶段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分析。

5.了解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第四章财政购买性支出1.购买性支出中所说的民生性支出包含的内容,掌握民生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区别。

2.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基本属性及包含的主要内容。

3.教育支出的属性及提供方式。

4.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政府介入的原因及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现状。

5.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6.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6.政府介入三农投资的理由。

第五章财政转移性支出1.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其包含的内容。

2.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以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3.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的目的是分 清是非,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其 意义在于对政府的行为做出评价。财政学 中的规范理论主要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
三、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
马克思
毛泽东
邓小平
2.借鉴西方财政学
亚当· 斯密
(三)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前低后高,快速企稳超过市场 预期,从2008年年末至今,经济又有“V”型 复苏的迹象; 二是经济企稳回升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出 现可喜变化; 三是商品价格水平低位徘徊,资产价格回升 较快; 四是失业情况总体得到改善,农民工就业形 势迅速好转; 五是出口低位维稳,初现复苏曙光; 六是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在世界显著,为经济 企稳回升奠定基础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背景
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成功,高通胀的压 力刚刚消除,随之而来的却是国民经济趋冷,国 内市场出现疲软和生产过剩等新的失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 影响,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低谷期,需求不足成为 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宏观景气表现为通货收缩, 下岗失业人数增加。 199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8.3%。4月份全国商品零 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5% 和 2.2% 。 生 产 资 料 价 格 8 月 份 比 上 年 同 期 下 降 3.28%,比上月下降3.73%。导致更多的企业亏损、 员工下岗。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18.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5.7%,增 幅均大幅下降,出口同比下降7.3%。
1.1998年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 1 )定向募集 2700 亿元特种国债注入国有商 业银行补充其资本金,为稳健性货币政策的实 施奠定优化的资产结构基础; ( 2 )增发 1000 亿元国债定向用于公共工程建 设投资,并希望由此带动1000亿元银行配套贷 款的发放,以扩大投资需求; ( 3 )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从 1998 年 初计划的 650 亿元扩大到 1050 亿元,以加大政 府支出来扩大社会需求; ( 4 )调整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来 扩大需求;
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农民 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 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要增加对教 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领域的 投入,同时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 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 步。 (二)具体财政措施 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及时制定完善 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 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具体而言,4万亿 元经济刺激计划推动投资快速增长;大规模减税、“家电下乡” 及改善民生等政策刺激消费需求,效果显著;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保证了市场流动性,刺激了信贷;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发展势头趋好。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九五”后三年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投 资、消费和出口, 1998 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率仅为 12.3% , GDP 的增长 速度为 7% 。到 1998 年第 3 季度 投资增长 率达到 28.2%;第4季度达到18.9%;下半年平均为23.5%。1998年下 半年GDP的增长速度为8.3%,而第4 季度甚至达到9%。 1999年第1 季度,投资和经济增长基本承接了1998年第4 季 度的趋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在 1998 年和 1999 年分别拉动 GDP 增长1.5-2个百分点。 到200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 影响。2000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2%,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拉动是2.2到3.2个百分点。
1989--1992年的治理整顿
1、1989年3月--1989年8月是经济冷却降温阶段, 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多管齐下压需求、整秩序,使 经济降温,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形势; 2、1989年9月--1990年8月是经济萎缩与萧条以及 启动经济阶段,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坚持总量控制, 适当调整紧缩力度,解决市场疲软、工业速度下 滑过猛问题,在稳定中求经济适度发展; 3、1990年9月--1992年12 月是经济增长速度回升 阶段,政策的侧重点在于保持经济的正常增长, 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规模、种类、观念、功能等
与货币发行的关系;通胀等 亏损补贴、价格补贴、财政贴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 反周期财政政策
一、 1978 年 --1997 年以紧缩为主的 财政政策
(一) 1979--1981 年的“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及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二)1982--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紧缩政策 (三)1989--1992年的治理整顿 (四)1993--1995年的“软着陆” (五) 1996--1997 年的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 财政货币政策
三、2008年以来的财政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开始,中央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政策 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 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 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改造和服务业发展,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2、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合并 企业所得税,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性增 值税,减轻企业税赋,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投入。 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取消和停征 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 调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降低证 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实行单边征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 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降低住房交易税收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3、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二、 1998 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加大通过财政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投入, 财政投入的领域主要设计教育,农业,还有就是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背景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1998年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2.1999年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3.2000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二、 财政学研究的问题和学习方法 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 与“私”的分工。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 范围和运行方式。 学习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 (二)规范分析法
(一) 实证分析 1.实证分析的内容 实证分析的目的是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以及 “为什么”。要回答“是什么”就要弄清事实, 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样做。 2. 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可以分成两种: 1)理论实证分析:用高度抽象的方法,从一 些基本假定前提通过逻辑推理导出分析结论。 2)经验实证分析:以观察到的事实来论证因 果关系。
3.2000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 1 )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重点用于增加前两年国 债资金已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采用财政贴息的 方式,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加大对西部开发和 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适当增加对科技和教育基础设施 的投入; ( 2 )继续落实 1999 年已经出台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200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对行政事业单位增资和“三条保 障线”所需资金给予适当的补助。各级地方财政也要挖 掘潜力,积极筹措资金。 ( 3 )加大税收政策的实施力度,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 资方向调节税,带动投资需求;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 刺激外贸出口。
(四)2009年财政政策的内容 1、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农”支出增长 38% 截止到目前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 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 元,增长 107.7%。预计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5955.5亿元,增长 38%。 2、 提高中西部医疗补助标准 预计去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 833.6亿元,增长 25.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 50%以上的地级城市。中央财政对中 西部地区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40元,并对东部地区给予 适当补助,地方财政也提高了补助标准。 3、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 今年中央财政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 将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
2.1999年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1)增加发行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扩大固定资 产投资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 投入力度; ( 2 )增加公职人员工资,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 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等社会 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 ( 3 )提高纺织、服装和煤炭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出 口商品综合退税率已从原来的12.56%提高到15%左右; ( 4 )扩大普通高校招生规模, 1999 年普通高校招生达 到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长42%; (5)恢复征收利息所得税,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结构, 鼓励居民增加消费需求。
4、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 今年中央财政将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 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好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 的作用,在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安排农民 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实行以工代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 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安排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科研项目 和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 业。按规定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实施缓缴社会保 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用工 岗位。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从今年 1月 1日起中央财政分别按月 人均 15元、 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加强 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 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按人均增长 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证 2008-2010年的调整水平高于前 三年。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 移接续办法,解决劳动力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 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