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2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2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2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2【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药理学》典型教学案例 2

《药理学》典型教学案例 2

《药理学》典型教学案例——局麻药【案例背景】1.药理学课程是临床课程的桥梁学科。

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在临床上药师是各种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用药前是合理用药的监督者,也是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是药物疗效的监测者,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者。

药理学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在药学工作中正确执行处方、医嘱,观察药物的疗效,监护不良反应并能采取初步的应急措施,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科学能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2.本课题讲解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学生在临床实践及今工作在门诊手术室或住院部手术室都要使用,因此结合典型病例,实施局部麻醉药案例教学,可以改变原有的局部麻醉药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觉去思考局部麻醉药各种问题的处理原则及方法,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直面教学实践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

3.局部麻醉药在医学疼痛和重症监护等治疗正迅速发展。

临床上局部麻醉药如何才能正确选择药物?如何才能合理用药?只有知道了解和熟悉局部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只有知道了解和熟悉麻醉药物相互作用及个体差异,甚至懂得药物经济学和药物的性价比,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和合理使用局部麻醉药。

在临床麻醉科和ICU重症监护室局部麻醉药使用,多数通过静脉途径,也有经椎管内用药,万一失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同学必须掌握局部麻醉药正确的用药方法与途径也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同学在临床上能正确地、合理地使用局部麻醉药,发挥局部麻醉药重要作用。

【案例实录】前言:本章节局部麻醉药是药学用药最常见的用药之一,主要让学生知道局麻麻醉药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的毒性、过敏反应;让学生学会局部麻醉药的毒性比较;让学生学会列表比较常用局麻药,能准确判断局麻药过敏反应、毒性症状先兆,能准确判断局麻药处方合理性,并能正确执行局部麻醉药处方和局部麻醉药用药后药学,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高中数学教学为背景,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

二、案例内容1. 图形的平移案例中的学生将通过对图形的平移来理解平移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地图上的城市位置变化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图形的平移来解决,如: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后,其顶点坐标分别为(-3, 2),(-1, 4),(2, -1),请问平移向量是多少?2. 统计与概率在该案例中,学生将通过实际数据分析和统计来研究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让学生通过计算概率来解决问题。

例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165cm,170cm,155cm,175cm,160cm,请问身高超过170cm的概率是多少?3. 函数与方程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通过实际场景来理解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教师可以以购买商品为例,引导学生建立价格与数量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来找到最优解。

例如:某种商品的售价为x元,已知每件商品的成本为10元,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售价应该是多少?4. 三角函数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用途。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角度问题,如日晷的影子长度变化等,来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例如: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请问,当太阳高度角为30度时,太阳的仰角是多少?三、案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和学生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主体:根据不同的案例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范文2篇

教学案例范文2篇

教学案例范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2篇(一)教学案例范文主题: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目的: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可以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可以描绘呼吸系统的工作过程。

重点:呼吸器官的构成和功能、呼吸系统的工作过程难点:理解呼吸系统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教学方法:讲解、演示、讨论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点名并与学生打招呼。

2. 激发学生对于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呼吸吗?我们的呼吸系统都包括哪些局部呢?”3. 引导学生考虑,并做出一般性的答复。

二、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10分钟〕1. 展示一个关于呼吸系统构成的图片,提问:“大家能从这个图片中看到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讲解呼吸系统的构成,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并强调每个器官的功能。

3.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动画,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每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三、呼吸系统的工作过程〔15分钟〕1. 使用一个模型或者手绘图表,向学生展示呼吸系统的工作流程。

讲解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2. 引导学生进展讨论,解答可能出现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我们需要吸入氧气?”、“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出二氧化碳?”等等。

3. 模拟呼吸的动作,并带着学生一起做出相应的动作,加深学生对呼吸工作过程的理解。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忆今天所学的内容,并进展概括。

例如:“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呢?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是什么?”2. 强调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并鼓励他们在课后可以通过书本或者互联网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五、作业布置〔3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答复几个与呼吸系统相关的问题,并写下自己对于呼吸系统工作过程的理解。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前准备好。

板书设计:主题: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1. 呼吸系统的构成: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肺等。

2. 呼吸系统的功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案例: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

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

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

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

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案例分析: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

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2:小学科学与信息科技的创新融合教学

案例2:小学科学与信息科技的创新融合教学

案例2:小学科学与信息科技的创新融合教学1. 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小学科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将科学与信息科技进行创新融合,探索一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种创新融合教学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2.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信息科技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我们将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科技进行融合,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1)科学基础知识: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

(2)信息科技技能: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信息科技基本操作,如计算机编程、物联网应用等。

(3)创新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4. 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科学与信息科技的融合教学:(1)项目式研究:将学生分组,开展创新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探究式研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方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源,引导学生预相关知识。

(2)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验、编程等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成果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创新实践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5)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 教学评价我们采用以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包括项目设计、实施和成果展示等方面。

教育学案例2

教育学案例2

案例题:1.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

”“为什么呢?”“因为铁块重”。

“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

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2.在虹桥中学,八(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

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

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

‘养不教,父之过’的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

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参考答案]:(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参考答案]:(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的。

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典型案例2(五篇范例)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典型案例2(五篇范例)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典型案例2(五篇范例)第一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典型案例2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典型案例2 提高级《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特点:《英语演讲与辩论》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大学英语提高级课程。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是在学生的英语言言能力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开设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将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相关专业与外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使学生从语言的单一性向知识的多元化、宽厚型方向转化.该课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掌握沟通技巧;引导学生体会演讲魅力、提高演讲技巧、展示演讲才能,有利于他们早日掌握这门适用于各种领域的沟通艺术.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课相比较,演讲课程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

课程的学习和讲授更强调互动式和任务型教学。

课堂的讲授真正实现了讲练相结合的语言学习原则:一部分是英语演讲课程的理论教学,采用范例录像观摩和阐释理论知识点相结合的方法;另一部分包括学生操练和作业评析(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教学样式多样:教师讲授;学生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即席评论;角色扮演,观看演讲视频,分析演讲文稿等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讲授和训练的比例基本保持1:1的比例。

考查方法采用课堂参与和考试相结合。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英语演讲的技巧,英语演讲稿的写作方法以及英语演讲技巧在现代交际中的作用。

具体教学方法:1.编制教学计划: 按照演讲的过程和类型将教材15个单元的主要演讲理论知识分解为四个单元。

分别涵盖:介绍性,说明性,说理性和特殊场合演讲,每个单元围绕一个教学任务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

2.建立学习小组:以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干预相结合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为6组。

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2)

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2)

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2)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师:浪怎么样?生(异口同声):大!猛!师(追问):两丈多高能有多高?生2: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多,两丈是六米多,我想,能比二层楼高吧?师(高兴地):你说得太对了!不过,告诉你们,两丈多,可能有三层楼那么高呢!全体学生:哇,这么高!师(兴奋地):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学生争着起来读,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他读的声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够充沛。

师: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

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生2:我会兴奋地挥舞着手高喊:潮来了!潮来了!生3:我会拿起照相机赶紧拍照。

生4:我会高兴的跳起来,向潮来的方向张望。

(我让学生扮演观潮的人,想象模拟当时的情境。

)师(高喊):潮——来——了——学生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下位张望,有的做拍摄动作……教室里热闹非凡。

我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沸腾”、“人声鼎沸”的含义。

再让他们读时,大家都读得兴味盎然,语调富有变化,感情处理得当。

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站起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1: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生2: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生:我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个句子!师(欣喜地):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兴奋地):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教学反思]在讲《观潮》一课前没有做好硬件的准备倒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做好精神、状态的准备。

学前教育学教学案例(二)

学前教育学教学案例(二)

案例一玩物丧志乐乐与欢欢同岁,都上幼儿园中班。

由于乐乐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乐乐被送到镇上的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比较重视乐乐知识学习,经常教乐乐背古诗、写字,但很少给乐乐买玩具,爷爷奶妈认为玩游戏只会玩物丧志,长大没出息,只有学习好考上大学才有光明前途。

而一起长大的欢欢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看不见她学习、写作业,一个字也不认得。

欢欢的爸爸妈妈很担心孩子这样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会没有前途。

1、结合案例分析,如果你是家长,你该如何教育孩子?2、结合福禄培尔教育思想,幼儿玩游戏会玩物丧志吗?幼儿园教育重点是什么?答案:1、案例中乐乐的爷爷奶奶将游戏与学习当做是对立面,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欢欢的父母虽然没有强迫孩子学习,对于欢欢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

幼儿玩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的知识经验,将幼儿已经内化的知识经验再现于特定的情境中,对幼儿身体、智力、创造力、语言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

所以,我是家长会让孩子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充分玩游戏,家长还要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幼儿游戏中来。

对于幼儿知识的学习可以在游戏中完成,寓教于游戏中,过于注重幼儿知识学习会束缚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2.福禄培尔非常重视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是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儿童在这些游戏中得到充分滋养的绝不仅仅是身体的或肉体的力量,而且也在不断增长的,肯定的,可靠的显示出精神和道德的力量。

福禄培尔专门创制一套供儿童使用的学习材料,命名为“恩物”,让幼儿使用这些学习材料,从而认识形状、大小、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帮助幼儿直观认识自然界的内部规律。

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而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相比其他任何方式更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参见《学前教育学》,牟映雪主编,54页,福禄培尔教育思想案例2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给孩子报英语班、钢琴班、绘画班、武术班等等,孩子业余时间全部被挤占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班级管理实践教学案例(2篇)

班级管理实践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中学七年级(1)班,共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22名。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各异。

新学期开始,班主任张老师接手了这个班级,面临着班级管理的新挑战。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2.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3.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案例实施1. 班级文化建设(1)制定班级口号:“团结协作,共创辉煌”(2)设立班级目标:全班同学在学业、品德、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创优秀班级。

(3)开展班级活动:举办主题班会、文艺汇演、运动会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2. 班级管理制度建设(1)制定班级纪律: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等行为进行处罚,奖惩分明。

(2)设立班委: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3)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3.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1)开展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设立“优秀学生”评选制度,激励学生自我管理。

4. 家校合作(1)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

四、案例效果1. 班级凝聚力增强: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2.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班级纪律明显改善。

3. 家校合作取得成效:家长对班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家校关系更加融洽。

五、案例总结1. 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努力。

2.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

3.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任务,有助于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4. 家校合作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教学(二)

案例教学(二)

• 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 罪”。即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且都是达到法定刑 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本案被告人岳是达到刑事责任年 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她因遭受丈夫的暴力侵害,产生了毒死丈 夫的犯意,故购买了老鼠药存放于其不满十四周岁的女儿许某某处,并 将自己杀夫的犯罪意图灌输给自己的女儿,促使女儿决意实施其所指使 的投毒杀人的犯罪行为。岳的行为实际上是指使、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 年龄的许某某实施了故意杀人的犯罪行为,她与许某某之间不符合共同 犯罪的主体特征,不能形成共犯关系。就被指使、利用者许某某而言, 由于她不具有独立的意志,或者说缺乏辨别能力,不过是指使、利用者 岳仕群的犯罪工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指使、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 龄的人实施犯罪,在刑法理论上称之为“间接正犯”或“间接实行犯”。 “间接正犯”不属于共同犯罪的范畴。本案中,许某某不负刑事责任, 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应视为指使、利用者岳自己实施的行为。岳应对许某 某所实施的行为承担全部刑事责任,即应以故意杀人罪对被告人岳仕群 定罪量刑。此外,在准备实施犯罪时,是被告人岳仕群购买了犯罪工具 毒鼠强,且其女儿实施投毒是经过她同意的。总之,被告人岳既有杀人 的故意,又实施了指使、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故意杀人的行为, 应对本案负全部刑事责任。认为本案属共同犯罪并认为被告人岳不起主 要作用的观点显然缺乏法律依据。
V
• 从案发的起因看,本案是因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暴力引起的,被害人在家庭 矛盾的产生、激化上确有过错,负有一定责任。从犯罪的手 段及后果看,被告人岳故意利用不满十四周岁的女儿采用投 毒的方法将丈夫许桂祥杀死,手段残酷,后果严重,应严厉 惩处。 【案件分析】 • 从被告人岳犯罪后的表现看,其犯罪后确有悔罪表现,一是 采取了送其丈夫去医院抢救的措施;二是如实供述了自己的 犯罪事实,这也是可以酌定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因此,对 被告人岳判处死刑不立即执行的量刑结果是符合罪刑相适应 原则的。

教学案例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教学案例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火腿肠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备注前处理方法能够掌握正确的前处理方法可见分光光度计能够熟练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亚硝酸盐能够正确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火腿肠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检测报告准确完整写出检测报告汇报情况准确分析结果回答问题学习心得二综合评价表12综合评价表序号考核内容考核标准所得徽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方法多样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出满勤
吸取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5.00 mL,置于 200 mL
(5.0μg/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配置数量 (mL)
使用及回 收情况
实验器皿
名称 1.容量瓶 2.容量瓶 3.烧杯
规格 500mLL 50m
领取数量
使用及回收情况
容量瓶
编号 0
移取溶液的体积 0.00
(mL) 亚硝酸盐的含量2)分光光度计。 (3)25mL 具塞比色管。 (4)电子天平(感量为 0.01g)。 (6)水浴锅。 (5)容量瓶(500mL) 、比色管(50mL)、移液管(2mL,5mL, 10mL) 、烧杯、漏斗和滤纸等。 2.试剂 (1)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 106.0g 亚铁氰化钾 K4[Fe(CN)6], 用水溶解,并定容至 1000 mL。 (2)乙酸锌溶液:称取 220.0g 乙酸锌,加 30 mL 冰乙酸,溶 于水并稀释至 1000mL。 (3)饱和硼砂溶液:称取 5.0g 硼砂钠,溶于 100 mL 热水中, 冷却后备用。
1000
X——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m2——测定用样液中亚硝酸盐的质量,单位为微克(µg); m1——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 V2——测定用样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1——样品处理液的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优秀案例2: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学设计2实施与成效

优秀案例2: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学设计2实施与成效

五、项目实施项目实施的六大阶段日历图如下(图3):图3:项目六大阶段日历图(一)阶段一:入项准备,掌握介绍事物的基本方法(1课时)1.学习目标:了解杭州园林、杭州亚运会概况;组建项目化学习小组。

2.核心任务(1)观看相关视频,阅读相关文字资料,整体了解杭州园林、杭州亚运会概况。

(2)组建项目学习小组,确定组长、组员以及组名。

(3)理解项目要求及成果。

3.任务说明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本项目需要达成的成果,清楚成果适用对象等。

(二)阶段二:学习课文,掌握介绍事物的基本方法(1课时)1.学习目标:以《苏州园林》为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准确地介绍园林;体悟江南园林的特点。

2.核心任务(1)阅读《苏州园林》,用一句话概括出《苏州园林》中说明对象的特征。

(2)《苏州园林》行文脉络清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思维(图4)。

展示交流。

(3)补充阅读三篇有关江南园林的文章(图5):陈从文的《说园》《园林与山水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意”》(均为节选)。

结合《苏州园林》和你游览园林的经验,思考江南园林有哪些共同特征。

3.任务说明任务(1)重在让学生体会介绍事物前首先要弄清楚介绍对象的特征。

任务(2)旨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介绍事物需要在把握事物特征的前提之下,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准确组织语言文字,合理规划写作顺序。

此任务是在为宣传册文案内容写作做理论上支撑。

任务(3)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面的任务开展做铺垫。

图4:小组绘制的《苏州园林》思维导图图5:学生课堂阅读的补充资料(三)阶段三:研读示例,讨论宣传手册的评价量规(2课时)学习目标:通过示例研讨,梳理出电子旅游宣传册的基本要素;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出评价量规,培养梳理、辨别、整合信息与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一课时1.核心任务(1)自主学习:研读示例(图6),记录每个宣传册吸引人的地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填在记录单上。

指数函数教学案例(2)完整篇

指数函数教学案例(2)完整篇

指数函数教学案例(2)(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

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三、教学设计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与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问题(某种细胞时由1个成2个,2个成4个,.。

..。

,一个这样的细胞 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

启发诱导、探求新知(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管理会计师协会教学案例(第2辑)

管理会计师协会教学案例(第2辑)

管理会计师协会教学案例(第2辑)管理会计师协会教学案例(第2辑)第一章:成本管理1.1 精益生产在耐用消费品公司的应用本案例介绍了一家耐用消费品公司如何应用精益生产方法,通过减少废品和工时以及提高运营效率等方式优化成本结构。

案例分析了公司的组织架构、生产流程以及采用精益生产方法后实现的成本管理效益。

1.2 制造业集团的成本管理之路本案例介绍了一家制造业集团的成本管理之路。

集团采用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然而由于业务增长等因素导致成本控制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集团开始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且改善组织架构,优化流程等,最终获得了很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第二章: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2.1 利用战略地图提高公司绩效本案例介绍了一家制造业公司通过利用战略地图,将公司的战略目标清晰地表述出来,并使整个公司能够在战略方向上保持一致。

该案例还介绍了如何从制定战略到实施绩效管理指标,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

2.2 制定销售预算:葫芦制造公司的经验本案例介绍了一家葫芦制造公司如何制定销售预算。

通过分析销售数据、预测市场需求和制定销售策略等手段,帮助公司准确制定销售预算。

该案例还介绍了该公司如何实施绩效评估,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决策。

第三章: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3.1 金融危机对一家航空公司风险管理的影响本案例介绍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一家航空公司的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

该公司采用了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制度,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

该案例还介绍了公司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内部控制。

3.2 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评估本案例介绍了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如何设计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

公司采用了COSO框架,建立了风险识别和控制程序。

案例还介绍了公司如何进行内部控制审核和改进,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第四章:成本和绩效计量的应用4.1 以ABC法为基础实现的精细化成本计费本案例介绍了一家制造业公司如何应用ABC成本法来准确计算产品成本和实现精细化成本计费,最终提高了公司的成本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课例名称
《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授课教师
武玺(陕西师大附中数学组)
【教学设计】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七年级(下)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操作性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并使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平移、旋转等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的理解和认识.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 具有一定的图形分析能力和化归意识.
2. 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 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 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探索、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3. 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 通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实施环境:多媒体教室)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及图片欣赏,引入新课;第二环节复习旧知,熟悉图形常见的变化方式;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游戏及图片欣赏,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利用多媒体播放“诸葛亮用兵方略”及一些反映图形变化的图片.
活动目的:在演示学生熟悉并且喜欢的“诸葛亮用兵方略”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知平移变换的特征;播放生活中有关图形变换的图片,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为学习图形的变化做好铺垫,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体会图形变换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 这几个活动为课堂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也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环节:复习旧知,熟悉图形常见的变化方式
内容:多媒体演示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
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三种图形变换的不同特点及特征.而且由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理解.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内容:
1.出示课本“想一想”,提出问题:
(1)左图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右图的?
(2)是利用一种变换还是多种变换?
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教材意图十分明确,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图形都可以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 正确判断和识别. 那么上述图形能通过轴对称变换从左图变成右图吗?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到结论是可能的.
2.出示课本例1及“议一议”,提出问题:
(1)甲图案是怎样变成乙图案的?
(2)是利用一种变换还是多种变换?
(3)若是多种变换,是否有先后顺序?
通过相对简单活泼的问题,让学生能运用图形变换的几种不同方式解答问题(先旋转再平移后等到或先平移后旋转也可以)
3.出示图3-19,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充分认识图形的组合部分,提出问题:(1)图 3 -19 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变换得到其他三部分吗?是什么变换?(学生找出轴对称、平移、旋转后,继续提问)
( 2 )还有其他方式吗?
问题本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境,图形虽然简单,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小结.
变换方法:
①还可以看作是一组浅色部分图形通过三次旋转形成的(旋转中心是整个图形的中心,旋转角度分别是90 °,180 °,270 °).
②还可以看作是一组浅色部分图形先通过一次平移,形成图形下面的部分,然后,上
下连在一起绕图形的中心旋转90 °前后共同形成的图形.
③还可以相邻两个图案作为一组绕中心旋转180 °得到的图形.
④还可以通过两次轴对称的变换得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不同描述,教师应予以肯定)
4.通过上面问题的讨论,你能谈谈对变换方式的认识吗?(学生先想一想,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并派代表回答)评议学生的交流结果,总结:
图形变换中,重要的是先选择基本图案;
然后,分析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最后,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 在此过程中,我们在脑海中想象,展现图案的形成过程,把本来静止的图形看作是图形某个部分运动变化的结果,这就体现了一种运动的观点,还有整体的思想.
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段. 图形不同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
目的:由于学生对简单的图形变换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教材内容可以作调整,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亲身感受,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用运动的观点,整体的思想分析组合图形.
实际效果:
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 1 , 2 , 3 的回答,进一步完善对合理选择变换方式的把握,是对这一章的学习由理论上的探求迈向实际应用的第一步. 通过问题串的解答,利用图形不同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图形世界,形成初步思路,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下节课《简单的图案设计》做好知识储备.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与提高
内容:随堂练习
1.怎样将右边的图案变成左边的图案?
2.下图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化而得到的?
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学生上台演示讲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实际效果:学生基本都能选用适当的变换方式进行图形的变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第1题采取旋转的方式,以右边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以逆时针方向旋转90°,即可得到左边的图案.第2题,选择合适的图形作为基本图案则是关键.可以把中间的正三角形看作基本图案,以三个正三角形的公共顶点为旋转中心,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60°,即可得到该图案;或以这个三角形与相邻三角形的公共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也可以得到该图案.……
3.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
链接一:奥运会的五环旗图案是大家熟悉的图案,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的形成. (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链接二:夏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都赞美过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很多同学曾画过荷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对荷花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链接三: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收集整理的图片(可以是照片、资料、也可以是亲自仿制),并解说其中包含的图形变换.这些图形变换可能是单纯的轴对称或平移或旋转.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研究了图形的变换及图案的组合,它们都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源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同时也是进行数学交流的工具.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 习题3.6 数学理解1,2,3;
(2) 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或其组合分析图案的形成过程并在班内展开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设计力图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具体设计中突出了以下构想:
( 1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 2 )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概念及性质的理解. 首先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 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 3 )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 4 )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