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叙事作文:《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读后感_350字

合集下载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200字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200字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
在阅读《哥德巴赫猜想》这本书后,我对数学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陈景润的证明过程让我惊叹于数学的奇妙,他的坚持和努力更让我深受启发。

我明白了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理解事物本质的工具。

此外,《哥德巴赫猜想》也让我认识到科学家的精神:他们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于挑战。

这使我意识到,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追求这种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哥德巴赫猜想》这本书不仅增强了我对数学的兴趣,还让我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科学家的精神。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论文(精品)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论文(精品)

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姓名:弯国强作者地址:漯河市舞阳县莲花镇第二初级中学E-mail :**************摘 要:■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关键词:素数、素数的个数公式、素数对公式、哥德巴赫猜想 中图分类号:O156.1哥德巴赫猜想现代叙述: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欧拉命题)■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哥德巴赫命题)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命题仅仅是欧拉命题的一个简单的推论。

哥德巴赫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

而欧拉命题却可以轻易推出哥德巴赫命题成立。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实质上就是证明欧拉命题的成立。

为了方便,我们把两个奇素数之和叫做素数对。

例如:3+3;3+5;3+7。

3+5和5+3因为所含质数相同,加数位置不同,所以只算一个素数对。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思路:首先要给出精确的质数的个数公式,这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基础,没有质数的个数公式就不能很好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因为离开了质数的个数公式,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空中楼阁;而这个问题理论上我们已经成功解决。

具体证明在《质数的个数公式》 定理1:(素数的个数公式)设n 为正整数,12,,m p p p ""为n 的前部素数,m 是前部质数的个数,那么所有不大于n 的素数的个数11()(1)1m m m mmi i j i j k i i j i j k i i n n n n n m n p p p p p p p π=<<<=⎡⎤⎢⎥⎡⎤⎡⎤⎡⎤⎢⎥=+−+−++−−⎢⎥⎢⎥⎢⎥⎢⎥⎢⎥⎢⎥⎣⎦⎣⎦⎣⎦⎢⎥⎣⎦∑∑∑∏"" 其次,要给出精确的哥德巴赫猜想公式,也就是不超过n 的偶数表示成素数对的公式——素数对公式,以及不超过n 的奇数表示成奇数组的公式——素数组公式,这是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正确的关键。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读后感优选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读后感优选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读后感优选这是一本公认的“奇书”。

我这个月一半的夜晚都贡献给了这本书,耗死我无数脑细胞。

其实这本书名没那么玄乎。

哥德尔名字首字母G=集,艾舍尔名字首字母E=异,巴赫首字母B=璧,所以有了这个怪异的副标题“集异璧之大成”。

原著副标题是“AnEternalGoldenBraid”,大概就是一条永恒的金色辫子的意思。

这本书主要是讲哥德尔定理的,这方面专业人士会觉得太粗浅,普通读者阅读难度有点大。

读懂这本书有一定门槛,推荐具备以下条件的读者阅读:具备高等数学基础;最好是数学或者计算机相关专业;了解一些哲学;懂得一些音乐;不畏惧大部头著作。

好了,如果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开始阅读这本看起来很怪的大部头科普著作了。

题外话——你知道哥德尔定理吗?来来来我给你解释下。

——先给你介绍下巴赫,还有他特别牛X的卡农……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你知道埃舍尔吗,那个画怪圈的奇怪画家……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说回到哥德尔定理,这可是相当牛X,对了你可能得先了解下数理逻辑……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从这个数理逻辑我们可以推导N种形式系统……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这些系统是不是很酷?和巴赫的赋格和艾舍尔的怪圈一样酷哦……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对了,我们说的是哥德尔定理。

我们通过“禅宗”来进行哥德尔配数……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对了,我给你介绍下计算机系统……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大脑和思维最新研究成果也很酷……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好了,我们继续介绍哥德尔定理……巴拉巴拉(此处省略很多字)以上纯属扯淡,轻喷。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读这本书之前还是得先进行一些扫盲工作。

书里的一哥:哥德尔——库尔特·哥德尔(Kurt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哥德尔定理)。

歌德巴赫猜想读后感

歌德巴赫猜想读后感

歌德巴赫猜想读后感歌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奥的数学问题,它一直以来都是数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这个猜想最早由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戈尔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虽然这个猜想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数学内涵,引发了无数数学家的兴趣和探索。

在数学上,歌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n,都存在两个素数p和q,使得n=p+q。

素数是指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例如2、3、5、7、11等都是素数。

歌德巴赫猜想的表述非常简洁,但其背后却蕴含着许多复杂的数学原理和规律。

读完歌德巴赫猜想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我深深地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

首先,歌德巴赫猜想涉及到了素数的性质和分布规律,这是数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素数在数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们的分布规律一直是数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歌德巴赫猜想正是基于对素数分布规律的一种猜想,因此它的解决将对素数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歌德巴赫猜想还涉及到了数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指任何一个大于2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

这个猜想与歌德巴赫猜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关于素数之和的问题。

而哥德巴赫猜想在2013年被证明,这也为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线索。

在数学史上,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历程也是一段传奇。

无数数学家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而不懈努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思路。

然而,截至目前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仍然没有得到严格的证明。

这也使得歌德巴赫猜想成为了数学上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激发了数学家们持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的热情。

在我看来,歌德巴赫猜想所蕴含的数学内涵和深刻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更是对数学理论和方法的一种挑战和检验。

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将为数学领域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推动数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作为十年文革后的第一批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以报告文学的体裁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历经千辛万苦而战胜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在文章语言风格上来看,《哥德巴赫猜想》已经相对于文革时期的文学有了一定的突破,虽然还在以一种样板化的语言讲述,但是从字句的使用上已经逐渐加上的自己的语言,其中已经相对于文革时期文学的标语式语言有了更多的生动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文章内容上来讲,作者已经敢于讲述陈景润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虽然没有直面批评这种待遇,但是每个人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不满甚至是愤怒!报告文学在以一种委婉的方式交代历史真相,这是文革后文学又承担起引导人们思考,带领人们前行的义务的表现。

而讲述的陈景润的故事则是表现出了文革期间广大知识分子为真理为梦想而奋斗的坚持,表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同时表达出知识分子对文革结束的欣喜,披露文革对知识分子的伤害!从历史意义上来讲,《哥德巴赫猜想》领导了文革后文学的发展,虽然文章没有什么犀利的语言,也没有大胆的革新,但是文章所代表的阶级,所表达的思想,所表现的态度已经是强有力的表现出文学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意义在于引导社会服务社会。

如果文学看到了社会的错误而不挺身而出起到引导作用,那么这时代的文学就不是合格的文学,就不是有意义的文学,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文学,它已经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开了社会进步的倒车。

《哥德巴赫猜想》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重新履行了文学的义务。

所以《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是具有旗帜性的意义!文学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引导人们思考,引导社会进步,那么这就离不开它的内容,文章中陈景润的故事值得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思考的。

陈景润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作为读者最应该注意到的,一个生活上很困难的人,为了梦想,为了真理而孜孜不倦的追求,哪怕不为了了解,哪怕身心遭受巨大挫折,他都不曾轻易言弃!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那个令人疯狂的时代的疯狂举动,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看到那些现代人所没有的东西!如果说是当时的国家体制让知识分子有那样的举动,那么这种对真理的疯狂追求有错吗?为什么现在反而没有了呢?明明知道那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做不到有什么理由吗?现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当给予知识分子一片海洋时,为什么还没有以前一条小河里那样爱游泳?因为海洋太大,还是因为以前的小河太窄?为什么当代的中国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培养不出世界闻名的大师?当老一代的大师级人物逝去,为什么没有后起之秀来担当重任?这就是态度,对真理缺少求索的态度,那就会看不到真理,可能在真理面前止步,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巅峰。

哥德巴赫猜想作文200字

哥德巴赫猜想作文200字

哥德巴赫猜想作文200字英文回答:The Goldbach conje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unsolved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It states that every even integer greater than 2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um of two prime numbers. For example, 4 = 2 + 2, 6 = 3 + 3, and 8 = 5 + 3.The Goldbach conjecture was first proposed by Christian Goldbach in a letter to Leonhard Euler in 1742. Euler found some numer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conjecture, but he was unable to prove it. Since then, many mathematicians have worked on the Goldbach conjecture, but no one has been able to prove or disprove it.The Goldbach conjecture has a number of implications. For example, if the conjecture is true, then it would mean that there are infinitely many prime numbers. It would also mean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 numbers is not random.The Goldbach conjecture is a difficult problem, but it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one. If it could be solved, it would have a major impac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prime numb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中文回答: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

关于数学家的作文谈感受四百字以上

关于数学家的作文谈感受四百字以上

关于数学家的作文谈感受四百字以上篇一在阳光明媚的十一月,磻溪小学一年一度的数学节开幕了。

同学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数学王国之中。

我在这次数学节中,知道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就是其中的一个。

陈景润,195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市。

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

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

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

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

“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

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在本次数学节中,我的同学们也在积极寻觅着一个个数学家的故事,努力地解决一个个数学难题,摘取着一顶顶数学竞赛桂冠。

我们一起在快乐的数学王国中嬉戏、遨游。

篇二诺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诺伊曼出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见的神童。

他8岁掌握微积分,12岁读懂《函数论》。

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曾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1913年夏天,银行家马克斯先生登出一则启示,愿以10倍于一般教师的聘金,为11岁的长子诺伊曼聘请一位家庭教师。

尽管这诱人的启示,曾使许多人怦然心动,但终没有人敢去教导这样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岁获得物理—数学博士之后,开始了多学科的研究,先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又转到经济学、气象学,而后转向原子弹工程,最后,又致力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读《哥德巴赫猜想》有感(优秀篇)

读《哥德巴赫猜想》有感(优秀篇)

读《哥德巴赫猜想》有感读《哥德巴赫猜想》有感前几天,闲来无事。

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徐迟的文集,里面有一篇文章,读起来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前几天,闲来无事。

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徐迟的文集,里面有一篇文章,读起来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徐迟应《人民文学》之邀所写的一篇报告文学。

里面讲述的是大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报告文学一出来,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以及众多文学评论家的赏。

不过,说实话,读完这篇文章。

我对里面的具体证明过程基本没看明白,毕竟那些牵涉到的都是一些相当高深的数学知识。

但是,却被里面的主人公的事迹所深深的感染了。

出生在1933年的陈景润当时正是出于一个动乱的年代,好不容易才挨过战争的威胁,迎来新中国的成立。

尽管高中没有毕业,但他通过努力还是顺利的考进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又被分到了一所高中教书,但是陈景润很难适应,因此很快就病倒了,并被当时的教育部所否定了。

转机是因为他遇见了华罗庚,通过自己的一篇论文让华罗庚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此开始往数学巅峰一步步迈进。

由此可见,在陈景润的身上,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善于扬长避短,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遇见自己的伯乐,千里马才能发现它的价值。

所以说,陈景润是幸运的,因为他很快就遇见了自己的伯乐。

而华罗庚同样是幸运的,因为他慧眼识英雄。

成就了自己的伯乐之名。

当然,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感触远不止上面这些。

更多的是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一种近乎痴狂的表现。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陈景润饱受了打击。

被那些红卫兵讥笑为伪科学。

可是,当我读到,周恩来总理派去慰问他的工作人员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只有一张书桌和两袋草稿纸的房间里面找到他时。

我彻底被震撼了。

那么残酷的环境,可是,他从没想过要放弃。

人民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民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又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数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问题之一。

该猜想最早由德国数学家Christian Goldbach在18世纪提出,后来被意大利数学家Franzato G. Verzini 改进并得到了更普遍的形式。

该猜想的内容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够被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

这一猜想激起了无数数学家的探索热情,但至今仍未得到严格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素数的分布和性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素数一直是数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提供了一个更加具体的问题,使得研究者们可以更加具体地探讨素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哥德巴赫猜想给出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表达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素数的性质,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数学和数论研究的兴趣。

在数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尽管很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寻找该猜想的严格证明,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哥德巴赫猜想已经成为了一个数学领域中的经典难题之一,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眼球,也给数学学科本身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尽管哥德巴赫猜想难以被证明,但是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却已经得到了证明。

已经证明了任意大于等于3的奇数可以被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这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合理性。

人们还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获得了一些数字上的证据,这些证据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方向。

在当代数学研究领域,哥德巴赫猜想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数学家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试图寻找新的证明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虽然目前尚未得到严格的证明,但是无论如何,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已经为数学和数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数学问题,该猜想的提出促进了素数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数学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探索。

虽然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尚未得到严格证明,但是数学家们相信,随着科技和理论的不断发展,有朝一日必将揭开这一数学之谜,为数学界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20字

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20字

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20字(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2.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和意义3.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4.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5.结论正文(篇1)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中一个著名的难题,它是指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形式。

这个猜想是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的,他认为这个猜想对于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哥德巴赫提出猜想之前,数学家们已经研究了数百年,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证明的方法。

直到19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一个证明方法,这个方法被称为“欧拉-约瑟夫定理”。

欧拉-约瑟夫定理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任意大于2的偶数都是成立的。

虽然欧拉-约瑟夫定理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性,但是这个证明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因此,哥德巴赫猜想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在哥德巴赫猜想被证明之后,数学家们开始研究更加深奥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费马大定理、黎曼猜想等等。

目录(篇2)1.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概述3.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及其影响4.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及其影响5.哥德巴赫猜想对数学和科学的贡献正文(篇2)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最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

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的,他猜测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这个猜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直到20世纪才得以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数学家们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将任意自然数表示为其他自然数之和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一直未能找到,因此数学家们开始探索其他途径。

哥德巴赫的猜想就是其中之一。

哥德巴赫猜想提出后,吸引了众多数学家的关注。

法国数学家勒让特于1785年证明了对于每一个偶数,至少有一个质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定理被称为“勒让特定理”。

但是,哥德巴赫猜想本身并没有得到证明。

从哥德巴赫说开去

从哥德巴赫说开去

从哥德巴赫说开去贾朝华很多中国人是从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知道哥德巴赫这个名字的。

在这篇文章里,徐迟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刻苦钻研,终于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真实故事。

文章最初刊登在《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第1期上,标题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随即转载,一时间传遍全国。

从那以后,人们对于陈景润的故事津津乐道,也常用“哥德巴赫猜想”来形容极其困难的问题或难以企及的目标。

然而,大家对于哥德巴赫本人却了解甚少。

本文我们就来说说哥德巴赫和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

小城故事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年3月18日出生于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生长在一个官员家庭。

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邦国。

当时的德意志虽然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但诸侯争霸,邦国林立,皇帝的控制力有限。

而且皇帝不是世袭的,是由一些诸侯选举出德意志国王,经罗马教皇加冕后才成为皇帝,那些有资格选举国王的诸侯称为“选帝侯”。

勃兰登堡选帝侯兼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因积极支持皇帝对法国宣战,被授予普鲁士国王称号。

1701年,他在哥尼斯堡加冕为王,开启了普鲁士王国的基业。

此后,普鲁士迅速崛起,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终于在1871年,由国王威廉一世和“铁血宰相”俾斯麦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哥尼斯堡(Konigsberg)是一座历史名城,德国的很多重要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哥尼斯堡划归苏联,改名为加里宁格勒。

加里宁去世前是苏联名义上的国家首脑,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曾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后来人们就经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秀丽的小城哥尼斯堡,普雷格尔河贯穿全城,给城市带来了灵气。

这条河有两条支流,它们环绕着一个小岛,在这两条支流上有七座桥,城里的居民常到这里散步,久而久之,人们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一次走遍这七座桥?这就是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作文

哥德巴赫猜想作文

哥德巴赫猜想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哥德巴赫猜想,好奇妙啊!我的脑袋里一下子就充满了数字,还有它们神奇的组合。

我试着自己去验证,拿了两枚石头,它们代表着两个偶数。

我小心地把它们分成两堆,每堆都是质数!我得意地跳了起来,好棒啊,我好像突然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不过,老师说,哥德巴赫猜想还没有被严格证明,这太不可思议了!难不成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吗?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爸爸教我数星星。

一团团星斗,像撒了一片闪闪发光的珍珠,数也数不清。

我问爸爸,那些星星都有名字吗?爸爸笑了笑说,很多星星可能没有名字,等着我们去给它们取名呢!
也许黎曼假设就像那些没有名字的星星,等着我们深入探索,去发现它的美丽。

我紧握着拳头,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像数学家一样,努力学习,探索未知世界!我要像哥德巴赫一样,留下自己的名字!。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

哥德巴赫猜想读后感哥德巴赫猜念读后感(一)礼拜五,尔跟异教还了《教党史唱赞歌树美德》,读了外面的故事,鸣《哥德巴赫猜念的证实》。

有一次,鲜景润领现本人的头领少了,到理领店来理领,他的号码是38号,贰心念:借晚着呢,先到藏书楼来查查上午没有会作的标题问题,再去也没有迟。

谁知,他刚走一下子,便轮到他理领了,理领店叔叔年夜鸣:“38号,谁是38号?”否他正在藏书楼,这面听失到理领店叔叔的叫唤。

地色慢慢暗高去,藏书楼的上班铃响了,精细管理员说:“上班了,各人归去吧!”各人皆走了,否鲜景润正在一个劲儿看书模板呢,出听到铃声。

精细管理员认为各人皆归去了,便把年夜门闭了起去。

鲜景润背窗中看了看,说:“地气实怪,方才借年夜好天的,怎样一下子便要高雨了?”说着就把灯翻开了,又看了一下子书模板,便筹办归宿舍了,否门却挨没有谢,最初,他挨德律风给精细管理员谢门。

尔感觉鲜景润很仔细、很投进,连上班的铃皆出闻声。

他借不愿华侈工夫,一点点的理领工夫皆不愿华侈。

书模板是他最佳的伴侣,那才使他当上了数教野,使他领现了哥德巴赫猜念的机密。

哥德巴赫猜念读后感(两)头几天,看了青年攻讦野李云雷的“重读《哥德巴赫猜念》”的文章。

兴许文章经由岁月的轻淀,以彼时彼天去看那篇其时曾惊动一时的做品,会更主观战感性,也会更能看没它胜利的起因。

做者从缓迟的那篇讲演文教所孕育发生的宏大的惊动效应,而到90年月他所写的《去自下能粒子的疑息》的反馈仄仄。

那种反差的景象,做者没有是俭朴从艺术的角度或者迷信的角度来剖析。

而是把它搁正在其时的社会环境战人文环境外去剖析。

《哥德巴赫猜念》写做时,是人平易近文教自动约请的,那是为1978年“齐国迷信年夜会“召谢所作的一种思惟战言论豫备。

能够说是时期所需,这时正是常识份子的转型期,从文明年夜反动对常识份子的摧残到逐步的规复。

《哥德巴赫猜念》写没了常识份子的口声,以是才会惹起回声。

缓迟之前曾是以诗歌而惹起存眷的,之后转背讲演文教。

用哥德巴赫猜想如何写一篇作文400字

用哥德巴赫猜想如何写一篇作文400字

用哥德巴赫猜想如何写一篇作文40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老师说,我们这次要写一篇400字的作文,我可头疼啦。

400字那么长,我要写些什么呢?不过老师说,可以用哥德巴赫猜想来帮助我们写作文,听起来好酷哦!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呢?老师说,这是一个很牛的数学猜想。

它说,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比如,4就等于2加2,6等于3加3,8等于3加5。

虽然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到现在为止,数学家们还没有完全证明这个猜想对所有的偶数都成立呢。

那么,我们怎么用这个来写作文呢?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建议:我们可以先介绍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

然后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明哥德巴赫猜想对一些小数是成立的。

接着就可以说说,为什么数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证明这个猜想。

是不是因为太难了呢?最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哥德巴赫猜想被证明正确,那会怎么样?对数学会有什么影响呢?哇,有了老师的指点,我觉得这个题目还不算太难!我们可以先把哥德巴赫猜想解释清楚,然后列举一些例子。

再来谈谈为什么这个猜想这么困难,最后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它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会怎么样。

就这样,我们应该就可以写出一篇超级棒、超级有意思的400字哥德巴赫猜想作文了!老师说的对,只要用对方法,写作文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我已经等不及要开始动笔写啦!篇2首先,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关于数学的有趣猜想。

它是由一位叫做哥德巴赫的数学家提出来的。

哥德巴赫说,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用两个素数的和来表示。

比如说8就等于3加5,两个素数的和。

那么,如果我们要写一篇400字的作文,并且使用哥德巴赫猜想的话,可以这样做:第一段可以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就像我刚才对你说的那样。

你要让读者了解这个概念是什么。

第二段可以给出一些例子,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如何应用的。

比如说,24等于5加19,两个素数的和。

再比如32等于5加23,两个素数的和。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第一篇: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浅谈哥德巴赫猜想(由来——筛法——哥猜热——个人见解)谈论哥德巴赫猜想,先从哥德巴赫本人说起。

哥德巴赫于1690年3月18日出生于普鲁士柯尼斯堡(现在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官员家庭,1764年11月20日卒于莫斯科,享年74岁。

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

1725年,到了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

哥德巴赫除了在政治上积极进取这外,对科学技术也非常喜好,特别是对数学情有独钟。

作为数学家他是非职业的,纯属业余爱好,但他对数学却具有独到的洞察力,并与许多著名数学家交往甚密,又因为他的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的课题研究倍受重视,并激励了许多人参与研究。

由于他的课题独特,在当时很少有人涉及,一时很难解决,因此名声大振,吸引了大批人努力研究,从而推动了数学某一分支的发展。

哥德巴赫在数学分析领域上的研究成果是不高深的,但在数论方面,他的确的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他于欧拉的通信中得到了证实。

欧拉是18世纪著名数学家之一,哥德巴赫比他年长17岁,从1729年开始到1963年的30余年中,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不断,成为了忘年交。

本文要谈的哥德巴赫猜想则是源于他们两人间的通信。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是三个素数这和。

例7=3+2+2、9=3+3+3、15=3+5+7等等。

欧拉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现在还不能证明它。

同时欧拉也提出了一个命题,即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例6=3+3、10=3+7、20=13+7等等。

这个命题也没能给出证明。

最终人们把这两个命题归结为哥德巴赫猜想。

即现在出现的,大致分为两个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二重哥德巴赫猜想)(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5篇范文)

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5篇范文)

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5篇范文)第一篇: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著名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是数学的皇后。

”数论中最引人入胜的问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是冠上的明珠。

”这个至今仍悬而未决的问题与一类特殊的数——质数有关。

我们知道,自然数可以这样分为三类:1.数“l”:只有它本身作为自己的因数。

2.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作为自己的因数。

3.合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大于1的因数。

上面的分类是按照数的因子的个数来分类的。

质数体现出来的这种特殊性质(只被1和它自身整除)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很早就开始了有关的研究。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Euclid,约前330年~前275年)就作出了简单而又生动的证明“不管你取的质数有多大,肯定还能找出比它更大的质数。

也就是说,质数有无穷多个。

比如说,能找出比13更大的质数吗?首先,你把不大于13的所有质数2,3,5,7,11,13乘起来,然后把这个乘积再加上1,便得:2×3×5×7×ll×13+l=30031这个数肯定不能被2,3,5,7,11或13所整除,因为除得的结果都余1。

如果30031除了它本身和1之外再也不能被其他数整除,那么它就是质数;如果它还有其他的质因数,那么这个(或多个)其他因数必定大于13。

实际上,30031=59×509,即我们找出59和529这两个比13大的质数。

对于多个质数的情形,我们的推理完全一样。

假若2,3,5,7,11,……,p为所有不大于p的质数,则令N=2×3×5×7×11×…×p+1数N要么是质数,要么所有的质因子都大于P。

欧几里得把这个证明放在了他的巨著《几何原本》第九卷中。

不过,他的证明过程并不是读者在本文中所看到的样子,而是用几何的方法来表述的。

这个证明方法还可以用于证明质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隙。

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20字

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20字

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20字故事:第一部分: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和背景(200字左右)德国数学家Christian Goldbach在1742年写给欧拉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根据他的描述,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然而,尽管数学家们尝试了多年,仍未能找到完全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了数学界的一大谜团,吸引了许多数学家的关注和努力。

第二部分:数学家们的努力(400字左右)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引发了一场数学界的热潮。

众多著名数学家如欧拉、勒让德、狄利克雷等纷纷投入到了解决这个猜想的研究中。

他们通过构造、推理和试验等数学方法,试图找到满足猜想的证据。

然而,每一次新的尝试都只能逼近真相,却没有取得最终的答案。

第三部分:猜想的验证与进一步发展(400字左右)在20世纪初,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计算,以验证哥德巴赫猜想。

通过编程和算法的运用,数学家们成功地将猜想验证到了大数范围内。

然而,尽管找到了大量的猜想成立的例子,依然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想。

猜想的验证带来了对数论和数学原理的深入研究,这使得数学的发展得到了推动。

第四部分:猜想的重要性和启示(200字左右)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至今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但它推动了数学家们去探索和研究数论的更深层次。

同时,猜想也引导着人们去思考质数的性质,进一步拓宽了数学领域的研究范围。

它也激发了许多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发展。

结语(100字左右):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史上的一个经典问题,虽然尚未得到完全证明,但通过研究它以及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和深度。

无论最终猜想是否被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都已成为了激励数学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四年级叙事作文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读后感_350字
星期五,我跟同学借了《学党史唱赞歌树
美德》,读了里面的故事,叫《哥德巴赫猜想的
证明》。

有一次,陈景润发现自己的头发长了,到
理发店去理发,他的号码是38号,他心想:还
早着呢,先到图书馆去查查上午不会做的题目,再来也不迟。

谁知,他刚走一会儿,就轮到他
理发了,理发店叔叔大叫:“38号,谁是38号?”可他在图书馆,那里听得到理发店叔叔的叫喊。

天色渐渐暗下来,图书馆的下班铃响了,
管理员说:“下班了,大家回去吧!”大家都走了,可陈景润在一个劲儿看书呢,没听到铃声。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回去了,就把大门关了起来。

陈景润向窗外看了看,说:“天气真怪,
刚才还大晴天的,怎么一会儿就要下雨了?”
说着便把灯打开了,又看了一会儿书,就准备
回宿舍了,可门却打不开,最后,他打电话给
管理员开门。

我觉得陈景润很认真、很投入,连下班的
20 ×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