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
包涵体名词解释免疫学
包涵体名词解释免疫学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是免疫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在细胞内聚集的病理性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的异常聚集形式。这些聚集物通常包含多种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分子,并对其周围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在免疫学中,包涵体通常指免疫细胞内部或周围的包涵体,如吞噬细胞中的包涵体、B 细胞和 T 细胞中的包涵体等。这些包涵体的形成和功能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和维持密切相关。例如,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病原体的蛋白质或其他病理性物质会被免疫细胞摄取并聚集形成包涵体,从而激活免疫细胞,促进免疫应答的启动和维持。
此外,包涵体在肿瘤免疫学中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肿瘤细胞通常会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包涵体的形成,从而逃避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研究包涵体的形成和功能对于理解免疫应答的调节和肿瘤细胞的逃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包涵体是免疫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包涵体名词解释微生物
包涵体名词解释微生物
微生物,也被称为微生物体,是指體積非常小、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生
物體。它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古菌等,是地球上最
为古老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微生物在生态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帮助消化和提供人类药物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认识到微生物的重要性,因此,在本文中,
我们将为你详解微生物的一些知识。
一、细菌
细菌是微生物中最简单的类型,它们是生命的最小单位之一。细菌可
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包括土壤、水、空气、食品,因此就算是日常
使用的家庭用品,比如牙刷、肥皂和衣服也存在细菌。大部分细菌是
无害的,但一些细菌会导致疾病,比如结核病、肺炎和沙门氏菌等。二、真菌
真菌是一种通常生长在植物和其他有机物上的微生物。真菌是细胞壁
含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复杂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是土壤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用来制药。但在一些情况下,真菌会对人体造
成威胁,如真菌感染、皮肤病和哮喘等。
三、病毒
病毒是一种极为微小的生物体,无法在未感染细胞的情况下独立生存。与细菌和真菌不同,病毒缺乏自我复制的能力,只能通过寄生和感染
细胞来复制。病毒是许多疾病的原因,如流感、风疹和艾滋病等。
四、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一类活跃在水或气体中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微生物,由于大多数原生动物太小,仅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主要存在于淡水源、生物体内和土壤中,有一些种类的原生动物具有造成疾病的潜力,如阿米巴病和疟疾等。
五、古菌
古菌是较少研究的微生物,但是它们在许多环境中都是显著存在的。古菌存在于热泉、高盐度水和酸性环境中,是一种相对比较可靠并不容易出错的DNA重复生产机制。古菌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目前已应用较广,其中利用它们的特殊构造工程具有高温酶。
包涵体变复性的原理
包涵体变复性的原理
体变复性是指物体的形态或结构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自然界和人工制品中,都存在着体变复性的现象,如温度变化下金属的热胀冷缩、橡胶的伸缩变形等。体变复性的原理是可以根据物体的结构和材料的特性来解释的。
体变复性的现象是由于物体的结构和材料的特性所致。一个物体的结构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微小的单元组成的,而这些微小的单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当外界条件改变时,这些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和作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物体的形态或结构发生变化。
体变复性变化的原理可以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的角度来解释。对于某个物体而言,它的微观结构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这些原子或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当物体暴露在外界条件下时,温度、压力、湿度等因素会改变这些相互作用力的强度和作用方式。例如,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物体的分子会加速运动,这使得各个微观单元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导致整个物体的体积扩大,即热胀。相反,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物体的分子的运动减慢,各个微观单元之间的距离变小,从而导致物体的体积缩小,即热缩。
除了温度的影响外,其他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压力、湿度等也会对物体的体变复性产生影响。在外界压力作用下,物体内部的微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例如,在外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物体的微观单元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导致物体的体积减小,即压缩。相反,在外界压力
减小的情况下,物体的微观单元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的体积增大,即膨胀。
此外,湿度对物体的体变复性也有影响。某些材料在受潮后会吸收水分,导致材料体积膨胀,而在干燥的环境下则会失去水分,导致材料体积收缩。
包涵体的复性总结
包涵体的复性总结
关于包涵体的复性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已经成为生物制药的瓶颈,包涵体的复性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关于包涵体的处理一般包括这么几步:菌体的破碎、包涵体的洗涤、溶解、复性以及纯化,实验内容比较庞杂、繁琐。
一、菌体的裂解
菌体的破碎方法很多:高速组织捣碎、玻璃匀浆器匀浆、超声波处理法、反复冻融法、化学处理法。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破碎组织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不同的菌体蛋白需要加入不同的抑制剂:二异丙基氟磷酸(DFP)可以抑制或减慢自溶作用;碘乙酸可以抑制那些活性中心需要有疏基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苯甲磺酰氟化物(PMSF)也能清除蛋白水解酶活力,但不是全部,而且应该在破碎的同时多加几次;另外,还可通过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用这些条件时都要适合于目的物质的提取。
在实验室研究多采用超声波处理法和匀浆器匀浆法。
二、包涵体的洗涤
通常的洗涤方法一般是难以洗干净的,包涵体中主要含有重组蛋白,但也含有一些细菌成分,如一些外膜蛋白、质粒DNA和其它杂质。洗涤常用1%以下的中性去垢剂,如Tween、Triton、Lubel和NP40等加EDTA反复多次进行,因去垢剂洗涤能力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而加强,在洗涤包涵体时可加50 mM NaCL。也可用低浓度的盐酸胍或尿素/中性去垢剂/EDTA/还原剂等洗去包涵体表面吸附的大部分不溶性杂蛋白。洗涤液pH以与工程菌生理条件相近为宜。根据不同的菌体选用与之相应的洗涤液,比如:2 M尿素+50mm Tris-HCl+0.2 mM NaCl +1%Triton x-100+2mmEDTA PH8.0,再用缓冲洗涤一次。此外,刚处理完的包含体好溶解,冷冻后难溶解,且溶解时间和比例都会加大。
包涵体、多角体、噬菌斑、空斑、枯斑比较
包涵体、多角体、噬菌斑、空斑、枯斑的异同
∙在某些生长条件下,大肠杆菌能积累某种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它们致密地集聚在细胞内,或被膜包裹或形成无膜裸露结构,这种水不溶性的结构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IB)。
∙多角体polyhedra 是指随着某种昆虫病毒的感染,核内或细胞质中形成直径0.5-10微米的多面体,由晶状排列的碱溶性蛋白质组成,中间包藏着数目不定的病毒粒子。它的功能是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它对各种蛋白分解酶有抗性,而在碱中易溶解,释出病毒粒子。
∙噬菌斑,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或称负菌落。
∙空斑( lacuna)在将产生大肠杆菌素的细菌和对该种大肠杆菌素敏感的指示菌与软琼脂混合涂在琼脂面上培养时,即可见到单个细胞产生的大肠杆菌素对指示菌起生长抑制作用的小形抑制斑,这就是空斑。
∙植物病毒侵染敏感植物叶片,被感染部位的细胞快速死亡而形成局部坏死斑,或称枯斑。相同点:
1.前两者都是微生物抵抗外界形成的休眠体
2.后三者都是病毒引起的肉眼可见的现象
不同点:
1.包涵体是大肠杆菌休眠体,多角体是病毒休眠体
2.噬菌斑是细菌死亡的斑,空斑是细菌抑制细菌生长的斑,枯斑是植物坏死部分
[教材]包涵体蛋白的分离纯化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纯化
赵玲0743085096
包涵体是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时,尤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形成的由膜包裹的高密度、不溶性蛋白质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为高折射区,与胞质中其他成分有明显区别。包涵体形成是比较复杂的,与胞质内蛋白质生成速率有关,新生成的多肽浓度较高,无充足的时间进行折叠,从而形成非结晶、无定形的蛋白质的聚集体;此外,包涵体的形成还被认为与宿主菌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成分、温度、pH 值、离子强度等因素有关。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常以可融性或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功能性的蛋白质总是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型。包涵体内的蛋白是非折叠状态的聚集体,不具有生物学活性,因此要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必须将包涵体溶解,释放出其中的蛋白质,并进行蛋白质的复性。包涵体的主要成分就是表达产物,其可占据集体蛋白的40%~95%,此外,还含有宿主菌的外膜蛋白、RNA聚合酶、RNA、DNA、脂类及糖类物质,所以分离包涵体后,还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如色谱法)进行重组蛋白质的纯化。
1. 包涵体的形成
重组蛋白不论在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中表达时,都可形成包涵体。通常所说的包涵体是指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形成的无活性蛋白聚集体,一般含有50%以上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组分、RNA聚合酶,外膜蛋白等杂蛋白,以及质粒DNA、RNA片断、脂质、肽聚糖、脂多糖等成分]。由于包涵体在相差显微镜下为黑色斑点, 所以也称为折射体。包涵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蛋白合成速度太快,以致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蛋白折叠的动力学模型表明:蛋白质天然构象形成的速率取决于肽链的合成速率、折叠速率和聚集速率几个因素。中间体正确折叠是分子内的一级反应,而中间体的聚集是发生在分子间的二级或高级反应,因此,折叠中间体的浓度对聚集反应影响非常大];⑵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少真核生物的翻译后修饰系统(如糖基化等) ,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⑶培养条件不佳和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也可导致包涵体形成,如发酵温度高,胞内pH 接近蛋白的等电点等;⑷二硫键在蛋白折叠中有重要作用,而大肠杆菌胞内的还原环境不利于二硫键的形成;⑸包
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最全的前人经验
<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
二、包涵体的洗涤
1、包涵体的洗涤问题
通常的洗涤方法一般是洗不干净的,我以前是这么做的,先把包涵体用6M盐酸胍溶解充分,过滤除去未溶解的物质,注意留样跑电泳,然后用水稀释到4M,离心把沉淀和上清分别跑电泳,如此类推可以一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你可以找到一个合适去除杂质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梯度沉淀的方法,我觉得比通常的直接洗脱效果好。
包涵体一般难溶解,所以你要注意未溶解的部分,你可以跑电泳对比,因为有时候难溶解的就是你的目标蛋白,所以每次处理都要把上清和沉淀跑电泳对比,免得把目标蛋白弄丢了。
此外刚处理完的包涵体好溶解。冷冻后难溶解,溶解也需要长点时间,也需要大量的溶剂。如果说是不少不溶解的不是你要的,那就不用管了。
2、如何得到比较纯的包涵体
对于包涵体的纯化,包涵体的前处理是很重要的。
包涵体中主要含有重组蛋白,但也含有一些细菌成分,如一些外膜蛋白、质粒DNA和其它杂质。洗涤常用1%以下的中性去垢剂,如Tween、Triton、Lubel和NP40等加EDTA和还原剂2-巯基苏糖醇(DTT)、β-巯基乙醇等反复多次进行,因去垢剂洗涤能力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而加强,在洗涤包涵体时可加50 mM NaCL。这样提取的包涵体纯度至少可达50%以上,而且可保持元结构。也可用低浓度的盐酸胍或尿素/中性去垢剂/EDTA/还原剂等洗去包涵体表面吸附的大部分不溶性杂蛋白。洗涤液pH以与工程菌生理条件相近为宜,使用的还原剂为0.1-5mM。EDTA为0.1-0.3 mM。去垢剂如Triton X-100、脱氧胆酸盐和低浓度的变性剂如尿素充分洗涤去除杂质,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 T(37 KDa)在4-
(整理)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
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富集目标蛋白质、抗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而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在复性过程中的应用及新的复性方法的建立都大大提高了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
一、包涵体:
1.1包涵体的定义、组成与特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u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
1.3mg/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NMR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
1.2包涵体的形成: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2.1、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1.2.2、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1.2.3、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什么是包涵体
包涵体即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可以是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也可以是真核细胞,如酵母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等。包涵体是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颗粒或尚未装配的病毒亚基聚集而成;少数则是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不含病毒粒子。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基因工程定义:在某些生长条件下,大肠杆菌能积累某种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它们致密地集聚在细胞内,或被膜包裹或形成无膜裸露结构,这种水不溶性的结构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IB)。
病毒在增殖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颗粒或尚未装配的病毒亚基聚集而成;少数则是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不含病毒粒子。有的位于细胞质中(如天花病毒包涵体),有的位于细胞核中(如疱疹病毒),或细胞质、细胞核中都有(如麻疹病毒)。有的还具有特殊名称,如天花病毒包涵体叫顾氏(Guarnieri)小体,狂犬病毒包涵体叫内基氏(Negri)小体。
特性
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um,难溶于水,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
形成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包涵体蛋白
包涵体蛋白
包涵体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它在许多生物学研究和工业应用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包涵体蛋白的定义、特性、结构、功能以及在研究和应用中的应用。
包涵体蛋白,也称为内含体蛋白,是一种在细胞内以聚集体形式存
在的蛋白质。它们主要包括未能正确折叠或组装为功能性蛋白的蛋
白质、蛋白质复合物以及其他生物大分子。这些聚集体形式被包裹
在囊泡中,形成包涵体结构。
包涵体蛋白具有多种特性。首先,它们通常是未成熟或异常蛋白质
的聚集体,这些蛋白质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辅助因子、错误的蛋白
折叠、蛋白质变异等原因而无法达到其功能性结构。其次,包涵体
蛋白在细胞内往往是可见的,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其聚集体形态。此外,包涵体蛋白在细胞内动力学中具有较长的寿命,不容易被降解。最后,包涵体蛋白通常具有较高的疏水性,其聚集体结构是由
疏水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的。
包涵体蛋白的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由于它们通常是聚集体形式
存在,其结构常常是无序或部分有序的。包涵体蛋白的结构还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细胞内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此外,包涵体蛋白的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聚集体解聚与形成过程中。
包涵体蛋白在细胞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首先,它们能够通过聚集体
结构提供一种保护未成熟或异常蛋白质的方式,以防止其对细胞造
成损害。此外,包涵体蛋白还能够作为一种质量控制机制,帮助细
胞清除异常蛋白质并促进正确折叠的蛋白质重新获得功能性结构。
此外,包涵体蛋白还被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例如在信号转导、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包涵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包涵体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包涵体(inclusion body)是一类细胞内含有某种物质和/或颗粒的结构。在微生物
学中,包涵体往往指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细胞内的结构。通常,它们由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质或晶体等物质组成,并可能参与微生物的代谢、能量存储、病原体感染等过程。
包涵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和成分取决于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在细菌中,一些包涵体可以被视为副生代谢产物,如储存多聚糖、甘油、酯类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类囊体,以及用于自我保护和存储重金属、镉、铜等重金属的金属沉淀体。在病毒中,包涵体可以是病毒颗粒的结晶形态,或病毒的复制和组装产物。
包涵体在微生物的识别、分类和鉴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微生物学家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细菌和病毒中包涵体的位置、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可以判断它们的物种、亚型、毒性和恶性,从而为微生物病理学和抗感染药物研制提供依据和线索。
包涵体的名词解释
包涵体的名词解释
近年来,人们对于相互理解和包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包
涵体"这个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什么是包涵体呢?
包涵体是一个种群,包含着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对于多样性和差异性持有包容
态度,努力实现和谐共融。它不仅仅指代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一种关系和共同价值的平衡。包涵体的理念基于尊重、平等和相互理解。
首先,包涵体的核心是尊重每个个体的存在和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观点和价值观,包涵体鼓励人们保持个性,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被尊重和认同。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性别、性取向和思想意味着接纳他人的差异,而不试图改变或排斥他们。这样的态度有助于促进更好的社会和谐。
其次,平等是包涵体的重要原则。在包涵体内,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机会。这意味着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背景或特定属性而被歧视或限制。平等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原则,而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体现在对待他人、平等对待每个人的权益和机会。
相互理解是包涵体构建和发展的关键。人们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信仰和生活
方式,相互理解的基础是坦诚和开放的对话。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声音,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并促进共同的认同和理解。相互理解不仅要求个体要虚心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也需要学会放下成见和偏见,以建立更加包容和和谐的关系。
最后,包涵体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和谐共融。和谐共融意味着个体和群体的差异
可以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得到平衡和整合。这种和谐共融能够让个体和群体在共同目标下共同追求,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共融不是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身份和思想,而是要求在多样性中找到共通之处并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协作的关系。
包涵体名词解释
包涵体名词解释
包涵体(inclusive entity)是指在现象或概念中包含其他实体或元素的整体或集合。包涵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系统、一个概念或一个集合,它包含了多个组成部分或成员。这些成员可以是物质实体、观念、特征、属性、关系等。
包涵体的概念源于哲学和逻辑学的领域,用于描述一个整体或集合与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包涵体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也有不同的应用和解释。
在自然科学领域,包涵体可以指一个物体或系统,例如一个生物体或一个生态系统。生物体可以包含细胞、器官、组织等组成部分,而生态系统包括了不同的物种、种群、生态位等生物要素。
在社会科学领域,包涵体可以指一个社会组织、一个社会系统或一个社会概念。例如一个国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包涵体,它包括了政府机构、民众、经济等多个组成部分。同样,家庭、组织、企业等也可以被视为包涵体。
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包涵体可以指一个概念或一个思维结构。例如概念“动物”可以被视为一个包涵体,它包含了不同种类的动物,如狗、猫、鸟等。同样,思维结构“家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包涵体,它包含了成员之间的关系、角色等。
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包涵体可以指一个集合或概念的范畴。
例如集合A包含了元素a、b、c等,可以表示为A={a, b, c},其中a、b、c是集合A的成员。包涵体也可以指一个概念的定义和范围,如概念“动物”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物种。
总之,包涵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用于描述不同领域中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理解和解释现象和概念的重要概念之一。
发酵过程中如何减少包涵体的形成
发酵过程中如何减少包涵体的形成
如何减少包涵体的形成
重组蛋白表达过程中,包涵体的形成使后续活性蛋白的收率降低,并且包涵体的复性及纯化过程复杂,难度大。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重组蛋白发酵表达过程中包涵体的形成呢?
表达调控
包涵体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表达速率过快,过量表达导致蛋白堆积而成。那么通过降低重组蛋白的表达速率来减少或抑制包涵体的形成,可以尝试低温诱导等方式减少包涵体的形成。
优化序列
蛋白序列中含硫氨基酸增多及脯氨酸的数量增多,更容易形成包涵体,含硫氨基酸数量多,二硫键若不能正确配对极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是D型氨基酸,常需要异构酶辅助折叠。所以可以通过定点突变等方式来降低含硫氨基酸和脯氨酸的数量从而减少包涵体的形成。
共表达
在蛋白序列上连接一段可溶性表达的序列,来改变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各种氨基酸占的比例,也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包涵体的形成,比如加GST标签有一定的促溶作用。
环境调控
蛋白所处环境也会影响其形成包涵体,比如细胞内的环境pH接近蛋白的pI时也容易形成包涵体,还有渗透压也会影响细胞内的疏水作用力,也会对蛋白的折叠积累形成影响,那么减少或避免包涵体的形成可以尝试改变发酵过程中的pH和培养基中盐的种类及浓度,来避免或减少包涵体的形成。
生物制药合伙人
关于包涵体-蛋白表达时的双刃剑
关于包涵体-蛋白表达时的双刃剑
一、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重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不溶性的固体颗粒。包涵体的存在常使得细胞破碎后很浑浊。
包涵体中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um,难溶与水,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
二、包涵体的形成原因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3、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因此有人采用共表达分子伴侣的方法以增加可溶蛋白的比例。
三、包涵体表达的有利因素
1、可溶性蛋白在细胞内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包涵体表达可以避免蛋白酶对外源蛋白的降解。
2、降低了胞内外源蛋白的浓度,有利于表达量的提高。
3、包涵体中杂蛋白含量较低,且只需要简单的低速离心就可以与可溶性蛋白分离,有利于分离纯化。
4、对机械搅拌和超声破碎不敏感,易于破壁,并与细胞膜碎片分离。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纯化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纯化
赵玲0743085096 包涵体是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时,尤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形成的由膜包裹的高密度、不溶性蛋白质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为高折射区,与胞质中其他成分有明显区别。包涵体形成是比较复杂的,与胞质内蛋白质生成速率有关,新生成的多肽浓度较高,无充足的时间进行折叠,从而形成非结晶、无定形的蛋白质的聚集体;此外,包涵体的形成还被认为与宿主菌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成分、温度、pH 值、离子强度等因素有关。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常以可融性或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功能性的蛋白质总是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型。包涵体内的蛋白是非折叠状态的聚集体,不具有生物学活性,因此要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必须将包涵体溶解,释放出其中的蛋白质,并进行蛋白质的复性。包涵体的主要成分就是表达产物,其可占据集体蛋白的40%~95%,此外,还含有宿主菌的外膜蛋白、RNA聚合酶、RN
A、DNA、脂类及糖类物质,所以分离包涵体后,还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如色谱法)进行重组蛋白质的纯化。
1.包涵体的形成
重组蛋白不论在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中表达时 ,都可形成包涵体。通常所说的包涵体是指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形成的无活性蛋白聚集体 ,一般含有 50%以上重组蛋白 ,其余为核糖体组分、RN A聚合酶 ,外膜蛋白等杂蛋白 ,以及质粒 DNA、RNA片断、脂质、肽聚糖、脂多糖等成分]。由于包涵体在相差显微镜下为黑色斑点 , 所以也称为折射体。包涵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⑴蛋白合成速度太快 ,以致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蛋白折叠的动力学模型表明 :蛋白质天然构象形成的速率取决于肽链的合成速率、折叠速率和聚集速率几个因素。中间体正确折叠是分子内的一级反应 ,而中间体的聚集是发生在分子间的二级或高级反应 ,因此 ,折叠中间体的浓度对聚集反应影响非常大];⑵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 ,由于缺少真核生物的翻译后修饰系统 (如糖基化等 ) ,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 ,容易形成包涵体;⑶培养条件不佳和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也可导致包涵体形成 ,如发酵温度高 ,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用强的变性剂如尿素(6-8M)、盐酸胍 (GdnHCl 6M),通过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 断包涵体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各种化学键, 使多肽伸展 ,达到增溶蛋白的效果。一般来讲, 盐酸胍优于尿素,因为盐酸胍是较尿素强的变 性剂,它能使尿素不能溶解的包涵体溶解,而 且尿素分解的异氰酸盐能导致多肽链的自由氨 基甲酰化,特别是在碱性pH值下长期保温时。 但用尿素溶解具有不电离,呈中性,成本低, 蛋白质复性后除去不会造成大量
二、包涵体形成的原因
包涵体形成的原因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 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 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具体的原因可 能有以下几点:
1 、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 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 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 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 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 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 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 、分离 5000-20000g15min离心,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 淀,与可溶性蛋白分离。
3 、洗涤 包涵体沉淀中主要含有重组蛋白,但也含有一些细菌成 分,如一些外膜蛋白、质粒DNA和其它杂质。由于这 些脂体及部分破碎的细胞膜及膜蛋白与包涵体粘连在一 起,所以在溶解包涵体之前要先洗涤。洗涤常用低浓度 的中性去垢剂,如Tween、Triton、Lubel和 NP40等加 EDTA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β-巯基乙醇等, 因去垢剂洗涤能力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而加强,在洗涤 包涵体时可加50 mM NaCL。这样提取的包涵体纯度至 少可达50%以上,而且可保持原结构。
尿素、乙醇、丙酮等,它们可以提供自己的羟 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 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使蛋白质变性。但氢键 不是化学键,因此在变化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 断裂和生成,所以是一个物理变化。 加热、 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物理方法使蛋白质变 性,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在变化 过程中也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没有新物 质尘成,因此是物理变化。
也可用低浓度的盐酸胍或尿素/中性去垢剂 /EDTA/还原剂等洗去包涵体表面吸附的大部 分不溶性杂蛋白。洗涤液pH以与工程菌生理 条件相近为宜,使用的还原剂为0.1-5mM。 EDTA为0.1-0.3 mM。去垢剂如Triton X-100、 脱氧胆酸盐和低浓度的变性剂如尿素充分洗涤 去除杂质,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大肠杆菌外膜 蛋白Omp T(37 KDa)在4-8mol/L尿素中具有蛋 白水解酶活性,在包涵体的溶解和复性过程中 可导致重组蛋白质的降解。
蛋白质沉淀以及溶解的包涵体可选用多种色谱 法纯化等优点,故目前使用比较广泛。 盐酸胍 成本高、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复性后除去 可能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和对蛋白质离子交换色 谱有干扰等缺点。 也可用去垢剂,如SDS、正十六烷基三甲 基铵氯化物等,可以破坏蛋白内的疏水键,可以 增溶几乎所有的蛋白。问题是由于SDS无法彻 底的去除而不允许在制药过程中使用。
变性作用是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 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蛋白质的二级 结构和三级结构有了改变或遭到破坏,都是变性的结 果。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方法有加强酸,强碱,重 金属盐,尿素,乙醇,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 理方法有加热,紫外线照射,剧烈振荡等。 重金属盐 使蛋白质变性,是因为重金属阳离子可以和蛋白质中 游离的羧基形成不溶性的盐,在变性过程中有化学键 的断裂和生成,因此是一个化学变化。
包涵体的复性与重折叠的主要任务是: 将多肽链中被拆开的游离巯基重新折叠 通过次级键的形成使蛋白质复性
复性中常采用的方法有:
稀释复性:直接加入水或缓冲液,放置过夜,缺点是体积增加较 大,变性剂稀释速度太快,不易控制。 透析复性:好处是不增加体积,通过逐渐降低外透液浓度来控制 变性剂去除速度,有人称易形成沉淀,且不适合大规模操作,无 法应用到生产规模。 超滤复性:在生产中较多的使用,规模较大,易于对透析速度进 行控制,缺点是不适合样品量较少的情况,且有些蛋白可能在超 滤过程中不可逆的变性。 柱上复性:是最近研究较多并成功的在生产中应用的一种复性方 法,如华北制药的G-CSF复性据说是通过柱上复性进行的。常用 于复性的层析方法有SEC、HIC等。
另外,对于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分离的包 涵体中通常含有一些链间形成的二硫键和链内 的非活性二硫键。还需加入还原剂,如巯基乙 醇、二硫苏糖醇(DTT)、二硫赤藓糖醇、半 胱氨酸。对于目标蛋白没有二硫键某些包涵体 的增溶,有时还原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可能 由于含二硫键的杂蛋白影响了包涵体的溶解。
对于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分离的包涵体中通常 含有一些链间形成的二硫键和链内的非活性二硫键。还 需加入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基苏糖醇(DTT)、 二硫赤藓糖醇、半胱氨酸。还原剂的使用浓度一般是 50-100mM 2-BME或DTT,也有文献使用5mM浓度。 在较粗放的条件下,可以使用5ml/l的浓度。还原剂的使 用浓度与蛋白二硫键的数目无关,而有些没有二硫键的 蛋白加不加还原剂无影响,如牛生长激素包涵体的增溶。 对于目标蛋白没有二硫键某些包涵体的增溶,有时还原 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含二硫键的杂蛋白影响 了包涵体的溶解。
包涵体的复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公 司生产的融合蛋白用作抗原免疫兔子,因此不需 要作复性处理。
复性:通过缓慢去除变性剂使目标蛋白从变性的 完全伸展状态恢复到正常的折叠结构,同时去除 还原剂使二硫键正常形成。一般在尿素浓度4M 左右时复性过程开始,到2M左右时结束。对于 盐酸胍而言,可以从4M开始,到1.5M 时复性过 程已经结束。
包涵体的纯化
一、包涵体的定义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 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 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 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 以及脂体、脂多糖等。 大小为0.5-1u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1.3mg/ml), 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 等。
2 、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 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 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3 、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 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 、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 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和辅助因 子,如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等,致使中间体大量积 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
5 、蛋白质在合成之后,于中性pH或接近中性pH 的环境下,其本身固有的溶解度对于包涵体的形成比较 关键,即是说,有的表达产率很高,如Aspartase和 Cyanase,表达产率达菌体蛋白的30%,也不形成包涵体, 而以可溶形式出现。 6 、在细菌分泌的某个阶段,蛋白质分子间的离子 键、疏水键或共价键等化学作用导致了包涵体的形成。
实验室用的是低浓度的变性剂—2M尿素在 50mM Tris pH8.0,1mM EDTA中洗涤和用温 和去垢剂1% TritonX-100洗涤去除膜碎片和膜 蛋白。
4 、溶解 变性蛋白只有空间构象的破坏,一般认为蛋白质 变性本质是次级键、二硫键的破坏,并不涉及一级 结构的变化。包涵体的溶解主要任务是拆开错配的 二硫键和次级键 。
根据不同用途,采用相应溶剂溶解包涵体。 ①如用于免疫注射,用1.5倍沉淀体积的PH8.0, 8M尿素溶解,并于4℃保存。 ②如用于纯化,用2倍沉淀体积的PH8.0的PBS, 2%SKL(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孵育过夜,溶解 包涵体沉淀,10000rpm,7min离心,收集上清, 4℃保存。
5、复性
5、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蛋白丧失了原有的生物 活性,必须通过有效的变性复性操作,才能回收得到 具有正确空间构象(因而具有生物活性)的目标蛋白, 体外复性蛋白质的成功率相当低,一般不超过30%。
四、包涵体破菌、分离、洗涤、溶解
1 、破菌 基因工程菌发酵液,经离心浓缩后,可用: 机械破碎、超声破碎。单纯超声破碎,在小规 模下且菌量较少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由于能量 传递和局部产热等原因,很难用于大体积细胞 悬液的破碎,这样部分未破碎细胞与包涵体混 在一起,给后期纯化带来困难。因此,在较大 规模纯化时先用溶菌酶破碎细菌的细胞膜,再 结合超声破碎方法,可显著提高包涵体的纯度 和回收率。
用超声波破碎法在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 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时间以及超声间歇时间、 超声时间可以自己调整,超声完全了菌液应该变 清亮,如果不放心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对超声 波及热敏感的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核酸应慎用。 此外还有高速组织捣碎法,玻璃匀浆器匀 浆 ,反复冻融法 ,化学处理法 。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破碎组织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 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 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加入二异丙基氟磷酸(DFP) 可以抑制或减慢自溶作用;加入碘乙酸可以抑制那些活 性中心需要有疏基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加入苯甲磺酰 氟化物(PMSF)也能清除蛋白水解酶活力,但不是全 部,而且应该在破碎的同时多加几次;另外,还可通过 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这些条件都要适合于 目的物质的提取。
三、包涵体表达的有利/有害因素:
1、可溶性蛋白在细胞内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包 涵体表达可以避免蛋白酶对外源蛋白的降解。 2、降低了胞内外源蛋白的浓度,有利于表达量的提 高。 3、包涵体中杂蛋白含量较低,且只需要简单的低速 离心就可以与可溶性蛋白分离,有利于分离纯化。 4、对机械搅拌和超声破碎不敏感,易于破壁,并与 细胞膜碎片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