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第六章 第二节 拜伦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华兹华斯

外国文学史-华兹华斯

神士纯和所,耳色爱万体,天洋居入;以力耳而的懂了,,眩着的
——
生、洁感知 闻大草物和一空和于某一崇量,忧青得补这哀的苦情
活向的觉。 的地原,思种和清落种种高。却郁年如偿一痛狂痛趣
的导思的我它大能,不想精人新日东升的我语欣们千见森停的神类的的西华思感有乐而看我损怨也欢
魂警之言喜既世的林地客,的空余,的想觉净曲是待深失诉已乐
华 兹 华 斯 故 居
• 2、对法国大革命的同情与抵触。
• 3、朋友的馈赠与隐居。
昆 布 兰 湖 区
• 4、与柯勒律治的交往与《抒情歌谣集》 (1798年)
三、《抒情歌谣集》
• 1、比诗更重要的序言。 • 题材: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
节,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 • 语言: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描
所欢能生同的滋宁深欢我的道爱在的的 捉的丽有种过我
见快让活情武养静藏乐们心大的你快眼 住,的你温这并
的的我中的断我而的;一灵自.身乐睛 从亲河陪和样没
一信们全敷,们优心因生;然亲上。里 前爱畔伴的的有
切念屈部衍自.美智为的这从爱寻啊, 心的,着精教
充,服枯应私使的以她岁是来的觅!我 灵朋你我神育
满毫,燥付者得印活能月她没妹过我再 的友呀,所,
写。 • 本质: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带有一
种愉快的热情,把真理传达给读者。
披在村在这联思这看在这五五
着这舍无一结想一到内些个年
一一密花天着一幕这陆水漫过
身个布果到天个荒些的声长去
葱时的树来空幽野峻溪,的了 绿令田的,的僻的峭流从冬,

,,野浓我那的风巍中山天五 将果,荫重一印景峨柔泉!个

自子簇之又片象深的声中并夏 己呀生下在宁:深山低滚且天

外国文学史(6.1.1)--概述

外国文学史(6.1.1)--概述

作为一个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有其产 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是文学史的一个范畴。 它大致发生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 178 9 法国大革命~ 1830 年前后),欧洲出现 了重大历史转折,这是封建体制濒临崩溃、 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 是新的现代社会在阵痛中艰苦降生的时代。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开始取得胜利,资本主 义制度开始确立。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 义社会急剧过渡,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和封建 复辟势力的斗争,成为新的时代的主要矛盾。 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体现了这一 时期的时代精神,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自 由 领 导 人 民
油画。法国德拉克洛瓦作于 1830 年。取材于 1830 法国七 月革命。画面气势磅礴,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 的感染力。
第 六 章
十 九 世 纪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第一节 概 述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欧洲一批新锐的 诗人、小说家,大胆摈弃古典主义理想原 则和文学规范,突破传统文学的表现范围 ,驰骋丰富的想象,酣畅地倾诉情感,尖 锐地抨击时弊,采用了新题材、新方法, 表现出新感受和新理想,一个全新风格的 文学思潮诞生了,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
学) 狂飚突进运动 欧洲民间文学创作 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的“反作用”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德国和英国。
1805 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第一个浪潮。 英国的“湖畔派” 诗人、德国的“耶拿派” 、法 国的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
第二个浪潮从英国的拜伦开始,他的诗在 1815-1825 风靡欧洲,雪莱、济慈紧随其后。英国的浪漫主义 文学此时成为欧洲的顶峰,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 影响。德国的霍夫曼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 家。

第二节 拜伦 《外国文学史》讲解

第二节 拜伦 《外国文学史》讲解

(二)创

2、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 1809年大学毕业后 年大学毕业后, 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 但却受到歧视。 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 , 但却受到歧视 。 于是拜伦愤懑地离开祖国, 于是拜伦愤懑地离开祖国 , 先后游历了 葡萄牙、 西班牙、 马耳他、 阿尔巴尼亚、 葡萄牙 、 西班牙 、 马耳他 、 阿尔巴尼亚 、 希腊、土耳其等地。1811年 希腊、土耳其等地。1811年7月拜伦回到 英国。 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 英国 。 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 《 东方叙 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 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 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
(二)创 作
1807年 出版第一本诗集《 懒散的时日》 1807 年 , 出版第一本诗集 《 懒散的时日 》 , 表 现出诗人对周围庸俗环境及上流社会的轻蔑与 鄙视, 鄙视 , 以及诗人在空虚的喧嚣中所感到的寂寞 和孤独的悲哀。 诗集出版第二年, 和孤独的悲哀 。 诗集出版第二年 , 《 爱丁堡评 发表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讽刺。 论》发表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讽刺。 1809年拜伦写出长篇讽刺诗 年拜伦写出长篇讽刺诗《 1809 年拜伦写出长篇讽刺诗 《 英格兰诗人与苏 格兰评论》 进行回击。 格兰评论 》 进行回击 。 这首长诗显示了拜伦作 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 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 , 确立了他在英国诗坛 上的地位(还批评了湖畔派诗人与司各特) 上的地位(还批评了湖畔派诗人与司各特)。
诗剧《该隐》 诗剧《该隐》
拜伦在《该隐》 拜伦在 《 该隐 》 中 , 批判传统信仰和 “ 原罪 ” 理 批判传统信仰和“原罪” 否定上帝的存在和操纵人们命运的神权, 论 , 否定上帝的存在和操纵人们命运的神权 , 揭 露宗教的伪善。诗剧这种鲜明的反宗教倾向, 露宗教的伪善 。 诗剧这种鲜明的反宗教倾向 , 在 神圣同盟”以宗教、 “ 神圣同盟 ” 以宗教 、 神圣掩盖他们血腥罪行的 历史条件下,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历史条件下 ,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 该 隐由《圣经》中的“第一个杀人犯” 隐由 《 圣经 》 中的 “ 第一个杀人犯 ” 变成了反抗 专制统治与专制神权的战士; 专制统治与专制神权的战士 ; 魔鬼路息非由第一 个背叛上帝的堕落天使变成了反抗神权统治、 个背叛上帝的堕落天使变成了反抗神权统治 、 赞 扬理性与自由理想的战士) 扬理性与自由理想的战士)。

外国文学史自考大纲

外国文学史自考大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第一节概论了解: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开端。

特别是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它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维吉尔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史诗《伊尼德》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理解:罗马文学深受希腊文学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点。

罗马文学在希腊文学和近代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作用。

罗马文学的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

掌握:古希腊文学的特征和价值第二节荷马史诗了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民间口头创作的总汇。

理解:史诗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荷马史诗的人物形象:阿咯流斯、赫克托尔。

它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

掌握:荷马史诗的思想意义。

荷马史诗的艺术技巧。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了解: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主要创作和贡献;阿里斯多芬是“喜剧之父”主要作品《阿卡奈人》和《鸟》。

理解:古希腊戏剧的起源;悲剧的起源及其特点;古希腊喜剧的起源于特点。

掌握: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论了解:欧洲中古文学,包括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它和封建社会形成、繁荣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欧洲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基督教教会制约和垄断了文化教育。

欧洲中古文学的分类;各类文学的主要成就。

理解: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第二节但丁与《神曲》了解:中世纪意大利文学的代表作家但丁阿里盖利的生平与创作。

但丁的早期文学创作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抒情诗与散文的合集《新生》,《飨宴》、《论俗语》;《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理解: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神曲》的地位和影响。

掌握:《神曲》的矛盾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作品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论了解: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是文艺复兴文学的。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外国文学史简答

外国文学史简答

1.简述《浮士德》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用辩证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浮士德是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

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

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

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人的对比。

2.简述“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他的《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的统称。

他们都是侠骨柔肠的硬汉,不论是海盗、异教徒,还是被放逐者,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

因此,这些叙事诗又叫做“叛逆者叙事诗”。

3.简述卡夫卡小说《城堡》的主题。

(1)《城堡>从人与城堡关系的角度来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2)“城堡”有多层寓意:它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

老百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远而对立,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两者隔开,永不相通。

4.简述《唐•璜》的艺术特色。

(1)选择意大利八行诗体。

(2)插话。

即在叙事过程中不时有意识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

(3)在格律创新、诗歌语言等方面有极大的创新,是英国诗史上运用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的诗篇。

5.简述简•爱的人格魅力。

首先,她不愿放弃做人的尊严,敢于反抗傲慢无礼和专制自私的男人。

其次,她不愿接受以男性为中心的妇女观,不做“家里的天使”。

再次,她对爱情有独特的理解,认为爱情的前提不是门第,不是金钱,而人格的平等。

6.简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含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指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隐喻了一种悖论般的荒谬处境,作为一个生存的总体隐喻它直接指向当代世界的生存现状,象征着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但却无所不在的统治.7.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主要特征?(1)强烈的主观色彩。

(2)喜欢描写歌颂大自然。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4)追求强烈艺术效果,如夸张、对比、异国情调等。

8.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的形象。

6-2 拜伦

6-2 拜伦

《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分析

拜伦杰出的浪漫主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是根据自己两次出游欧洲各国的见闻和观感而写成 的叙事长诗。全书共四章,前后写了8年时间。
(一)内容简介 (二)主题思想 (三)人物形象
(四)艺术特色
《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分析
(一)内容简介


第一章,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 第二章,阿尔巴尼亚和希腊。 (长诗中最好的部分) 第三章,凭吊滑铁卢战场。 (全诗中政论性最强的 部分)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乔治〃戈登〃拜伦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默默无言地流着泪, 预感到多年的隔离, 我们忍不住心碎; 你的脸冰凉、发白, 你的吻更似冷冰, 呵,那一刻正预兆了 我今日的悲痛。 清早凝结着寒露, 冷彻了我的额角, 那种感觉仿佛是 对我此刻的警告。 你的誓言全破碎了, 你的行为如此轻浮: 人家提起你的名字, 我听了也感到羞辱。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像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然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后的最嘹亮的声音。


没有女性的声音,她们都在闺阁, 不得乱走,即使拉下面幕或者有人伴送; 她们各各把身心交给自己的丈夫, 安于牢笼里的生活,不想活动, 因为在丈夫的眷爱下,她们没有苦痛, 抚养儿女就是她们最大的愉快, 其他一切感情全都无足轻重!




繁星呀!你们是天空的诗篇! 我们从你们辉煌的篇幅间, 推测人们和帝国的命运,那末请原谅吧, 因为我们总希望自身变得伟大, 把我们的命运看得远远超过七尺之躯, 竟敢和你们相提并论;那是由于 你们太美妙而神秘,以致遥远地 引起了我们爱慕和崇敬的情绪, 都说我是星星:如幸运、生命、名誉、权力。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第六章19世纪前期西欧文学(浪漫主义)1789-1830一、德国浪漫主义德国是浪漫主义诞生地1 早期:“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杂志《雅典娜神殿》诺瓦利斯《夜颂》歌颂黑暗和死亡2 “海德尔堡派”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男童的神奇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格林童话集)3后期:霍夫曼(德国浪漫主义成就最高)《谢拿皮翁兄弟》、《小查克斯》风格怪诞神秘,批判资本主义金钱文明二、波兰浪漫主义密兹凯维奇长诗《塔杜施先生》诗剧《先人祭》表现波兰人爱国主义三、英国浪漫主义1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诗歌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作。

A.华兹华斯:《丁登寺》《序曲》自然风光的精美绝伦B.柯尔律治:《古舟子咏》C.骚塞:《审判的幻想》(拜伦改编了)2第二代:拜伦、雪莱、济慈A 雪莱:1、长诗《麦布女王》2、长诗《伊斯兰起义》《莱昂与西斯娜》歌颂一对年轻人为自由反抗侵略、暴政。

3、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4、抒情诗《西风颂》“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5、政治抒情诗:《给英国人民的诗》《1819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自由》《自由颂》《那不勒斯颂》《给意大利》《希腊》B济慈:抒情长诗见长《秋颂》《夜莺歌》《希腊古瓮颂》唯美主义先驱★拜伦:1 诗集《懒散的时刻》2 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记录主人公哈洛尔德的游历:第一章: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国侵略女战士奥古斯丁娜第二章:希腊人们反抗土耳其第三章:参观滑铁卢表达对欧洲历史思考第四章: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侵略发扬古罗马战斗精神3“东方叙事诗”:《异教徒》《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阿比道斯的新娘》塑造了叛逆者主人公形象:“拜伦式英雄”:《海盗》主人公康拉德4号召斗争短诗:《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路德分子之歌》5哲理诗剧:《曼弗雷特》6诗剧:《该隐》取材《圣经》该隐是第一个反叛上帝的叛逆者7讽刺诗:《审判的幻景》改骚塞的8诗体小说:《唐璜》主人公:贵族青年唐璜、邻居朱丽亚引诱、海盗女儿海甸恋爱、萨林女皇宠幸C、司各特:(叙事文学)英国历史小说创始人长篇《艾凡赫》贵族内战给人民的灾难四、法国浪漫主义1、夏多布里昂:保皇党消极浪漫主义代表论著《基督教真谛》中篇小说《阿达拉》自传体《勒内》2、斯塔尔夫人:积极浪漫主义先驱《论文学》《论德国》小说《黛菲妮》3、诗人马丁、维尼4、乔治·桑法国浪漫主义杰出女小说家“田园小说”:《魔沼》《小法岱特》《弃儿弗朗沙》代表作《安吉堡的磨坊》★雨果法国浪漫主义运动领袖成就最高A 与维尼创《文学保守者》古典主义第一部诗集《颂歌集》B 从保皇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古典主义《克伦威尔》序:法积极浪漫主义宣言书C 《东方集》转向积极浪漫主义的标志D中篇小说《死囚末日记》E 浪漫戏剧《欧那尼》(戏剧代表作)法国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决战。

《外国文学史》第六章期末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第六章期末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第六章期末复习资料第六章 19 世纪文学(一)第一节概述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德国古典哲学有密切关系。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烈的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

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

2、推崇想象力。

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感情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

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在他们笔下,充满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

4、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

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

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

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德国文学:德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中先后形成3个中心:①早期称为“耶拿派”,主要人物是一对理论家兄弟,施莱格尔兄弟,代表诗人诺瓦利斯(代表作《夜的颂歌》)、蒂克(贡献主要在民间文学方面,著有《民间童话集》,代表作《金发的艾克贝尔特》)。

活动中心是耶拿。

理论宣传阵地是1798创办的《雅典娜神殿》。

②另一个是“海德堡”派。

贡献主要是在于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代表人:阿尔尼姆、布伦塔诺。

他俩合作出版了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

格林兄弟两人收集童话,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③柏林又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5版)【教材精讲】-第六~七章【圣才出品】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5版)【教材精讲】-第六~七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它是由法国革命开始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时代的产物;它在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感伤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偏爱表现主观感情、主观理想和非凡事物,主观性是其本质特征。

浪漫主义作家热爱大自然,重视民间文艺,以此与他们厌恶的城市文明对立。

在艺术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因袭陈规,主张创作自由,喜用夸张、对比等手法。

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具有自己的特点。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故乡。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反对古典主义,鼓吹创作自由,但缺乏战斗精神,唯心的宗教的色彩较浓。

英国浪漫主义成就卓著。

“湖畔派”三诗人因厌恶城市文明而寄情自然、缅怀中古。

他们发动了诗歌革新。

新一代诗人拜伦、雪莱在民族民主运动的鼓舞下创作,思想激进,并把诗歌革新推向新阶段。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与1789年革命后的复杂形势密切相关,政治色彩鲜明。

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代表了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不同方向。

以雨果为代表的新一代诗人战胜古典主义,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其势头持久不衰。

在俄国,以普希金为代表的进步浪漫主义作家表现出反沙皇专制暴政的倾向,而且很快向现实主义转化,把俄国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古典主义流行了二百年之久,已处于衰亡阶段。

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它席卷全欧,并且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文艺运动。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次革命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它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但是,在保卫和巩固这次革命成果的过程中,曾出现极其复杂的形势,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斗争。

外国文学史(1-4)

外国文学史(1-4)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特别应注意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指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本课程是为文学院学生在已修完文学理论等专业基础课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为:1、使学生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系统掌握自古希腊至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史的系统知识。

2、结合欧美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美学思潮,评析欧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思潮、流派及重要的作家作品,注重以多种批评方法解读文本,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外国文学的能力。

3、注重勾勒欧美文学史上文学思潮、体裁、类型、主题、形象的发展演变史,培养学生的比较的文化学的文学观。

●学习方法指导教师根据本课程特点,采用讲授、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地安排课后思考题和作业,使学生对本课程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

学生在学习时,应做到:1、按照教学进度要求阅读外国文学教材、作品和相关的参考文献。

2、在分析文学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时,要将之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

3、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自觉地进行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不同思潮、流派文学之间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

4、培养以多元文化视角和多种批评方法解析欧美文学作品的能力。

5、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活跃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5、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小论文,培养写作论文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系统掌握外国文学史知识,了解各时期主要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2.掌握重要作家的创作个性、思想特征、审美追求,深刻理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难点:1、让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理解各时期代表作家创作思想和代表作品的价值与局限性。

2、结合哲学、宗教、美学背景分析欧美文学思潮和重要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根据教学进度要求按章、节及内容的一级标题详细编写内容纲要,同时写明各章或节的教学环节和相应学时分配,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堂辅导、其他教学环节等。

外国文学史 课本

外国文学史 课本
笔记依据目录
西方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
第三节 荷马史诗
第节 但丁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塞万提斯
第三节 莎士比亚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莫里哀
希腊神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思想内容: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创造(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初生)等。英雄传说:起源于祖先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希腊神话中还有
艺术价值: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3)史诗的语言流畅自然、优美动听,比喻生动形象,往往借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比喻人,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诗中多处使用重复手法,词的重复、句子的重复乃至段落的重复,一唱三叹。
第四节 古 希 腊 戏 剧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创作70部悲剧,只留下7部
第六节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东方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旧约》
第三节 迦梨陀沙
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紫式部
第三节《一千零一夜》
第四节 萨迪
第三章 近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夏目漱石
第三节 泰戈尔
第四章 现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 散文、 寓言、 悲剧、 喜剧、 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 谭遂教授课件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  谭遂教授课件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第一节概述19世纪初期(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1830年左右),欧洲文学领域一个新的文学思潮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并占了主导地位。

这便是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释题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由romantic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来,而romantic 这一术语源于中世纪一个法国名词Romance (“传奇”),指的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的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

romantic这个词,在法文、英文和德文中有多种含义,包括:想象的(imaginative)、幻觉的(visionary)、离奇的(strange)、怪诞的(fantastic)、不切实际的(unpractical)、梦幻的(dreamy)等形容不同凡俗的奇境、奇人、奇事。

这个词五四时期引进我国,当时无法用一个确切的汉语来表达,就音译成“罗曼蒂克”,后改译成“浪漫”,可以说是既接近了译音又译意。

《辞源》中,“浪”称“放纵”,“漫”则为“不着边际”。

所以“浪漫”也确实包含了romantic 的含义。

文学上什么叫浪漫主义呢?在西欧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德国理论家施莱格尔,在1798—1800年间,他用浪漫主义标明当时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文学,并下了这样的定义:“凡是用幻想的形式描写情感的作品就是浪漫主义的。

”此后,不少人对浪漫主义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然而没有一种是在文学史上得到公认的确切的结论。

“浪漫主义”这个概念,从来就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文学创作方法与风格;二是文学思潮和流派。

(今天讲的就是这种)二、浪漫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1、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2、波旁王朝复辟、欧洲“圣神同盟”的建立3、民族解放运动的在欧洲各国展开4、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5、文学的自身发展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着重表现主观理想,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2、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歌颂大自然;3、重视民间文学;4、广泛采用夸张、对比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六章第二节拜伦

第六章第二节拜伦

凡与实用没有关系的
一切,他都已
包览无余,深入钻研
只有邪书却没有翻看过一页
凡是不雅的,
或涉及生殖的叙述
都绝对禁止
——生怕他误入歧途。
朱丽叶对唐璜的调情
• 朱丽叶的冷淡 • 却含有温情 • 她的纤手总是微颤而 • 柔缓地脱开他的手掌 • 而在脱开之前 • 却轻轻地一捏 • 甜得透人心脾; • 那是如此轻 • 轻的给脑子留下 • 恍惚惚的疑团; • 啊!在唐璜心里 • 无论阿尔米达(女巫师) • 施展多少魔法 • 怎及这一捏 • 引起的千变万化
外国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第二节 拜 伦
拜伦

英国及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在浪
漫主义文学遗产中,拜伦的创作具有典型的意义。

歌德认为,拜伦“比英国其他一切诗人都更
伟大。”“拜伦是代表时代精神的。”“他那种
人格的力量恐怕也不会再有的。”
拜伦

郑振铎说:“我们爱天才的作家,尤其爱伟

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
(1822),后期诗作。

压卷之作《唐璜》(1818——1823)
三、拜伦式英雄评介
• 名词解释: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
德》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类英雄形象。他们包括哈 罗尔德、异教徒、康拉德、莱拉、阿尔普、曼弗 雷德和该隐。他们一方面表现为才识出众,意志 坚强,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敢于和封建强权社 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另一方面表现为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 斗,看不到前途,悲愤忧郁。这类形象体现了资 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 色彩。
• 相貌英俊迷人,可惜天生跛足 • 身体柔弱,皮肤白皙如少女,内心却如沸腾之大

拜伦外国文学史讲解

拜伦外国文学史讲解
1823年夏天,到希腊去参加希腊反对土耳其的民 族解放战争。
因过分劳累患了热病,1824年4月19日逝世。
评价:自由之子(欧福里翁的化身)
鲁迅评价他“立意在反抗”。 拜伦自己说:“我始终只具有两种情感:酷爱自由,
厌恶伪善。”是一切专制制度的死敌。 人格与诗歌完美的统一,令世人惊讶。既用自己的
1809年拜伦写出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与苏 格兰评论》进行回击。这首长诗显示了拜伦作 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确立了他在英国诗坛 上的地位(还批评了湖畔派诗人与司各特)。
(二)创 作
2、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 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 于是拜伦愤懑地离开祖国,先后游历了 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 希腊、土耳其等地。1811年7月拜伦回到 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 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 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
诗歌又以自己的人格建立自己的纪念碑。 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这种个人主义受天生良知的
驱使而变为统摄整个欧洲精神的大我,而一生颠沛 流离,哪里有硝烟就奔向哪里。 身世与创作的关系:天生叛逆的性格,渴望自由, 憎恨一切方式的专制和压迫。但他心中的自由是抽 象、模糊的。
(二)创 作
180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表 现出诗人对周围庸俗环境及上流社会的轻蔑与 鄙视,以及诗人在空虚的喧嚣中所感到的寂寞 和孤独的悲哀。诗集出版第二年,《爱丁堡评 论》发表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讽刺。
3、 政治讽刺诗: 《审判的幻景》 (The Vision of Judgment,1822)
4、 哲理诗剧 : 《曼弗雷德》( Manfred,1817) 《该隐》( Gain,1821)
(二)创 作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19世纪初期文学【圣才出品】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19世纪初期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19世纪初期文学1.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答:(1)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①工业革命使人们自我意识和个性解放思想增强,这些为浪漫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法国大革命激发了各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催生了浪漫主义这一文学上的自由主义。

(2)德国古典主义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①德国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等哲学家肯定人的主体精神和能力,为浪漫主义的主观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②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大同世界模式,激发了人们富于想象和幻想的特点。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以及法国卢梭对“返归自然”的提倡与实践,都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而旧有的古典主义原则与创作方法已经变得毫无生气,严重束缚了作家的创作,直接导致作为反拨力量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出现。

2.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思想特点①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

②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

③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

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点。

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光中。

④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归自然”的主张。

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然来反衬现实的丑恶。

(2)艺术特点①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浪漫主义注重主观与自我的表现,善于展示人物的内在情感,抒情色彩浓厚。

②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尤其重视对民间文学的挖掘,以及诗歌体长篇小说的创作。

《欧美文学》课件: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拜伦

《欧美文学》课件: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拜伦
• 在格律上,借鉴了意大利滑稽史诗所用的 “八行三韵体”(abababcc),语言明白晓 畅,笔调极富变化。
No more—no more—Oh! never more, my heart, Canst thou be my sole world, my universe! Once all in all, but now a thing apart, Thou canst not be my blessing or my curse: The illusion 's gone for ever, and thou art Insensible, I trust, but none the worse, And in thy stead I 've got a deal of judgment, Though heaven knows how it ever found a lodgment.
(二)人物形象
唐璜 ➢ 天真
顺从自然本性,不受世俗道德、传统观念 的束缚; ➢ 多情
对恋人倾心相与,总是被迫分离,而非始 乱终弃。 ➢ 勇敢
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 ➢ 意志薄弱
女性形象 朱丽亚热烈温柔 古尔佩霞娥眉任性 喀萨琳骄奢淫逸 海黛天真纯朴
他们就这样游逛出去,手携着手, 在发光的卵石和贝壳上面踏着走去, 顺着那片光滑而发硬的沙滩行走,…… 他们抬头望着天空,流动着彩霞 象一座玫瑰红的海洋,广阔而灿烂; 他们眺望下面闪闪发光的海水, 一轮圆月刚从那里涌现而出; 他们听到波浪的拍击,风是那么轻轻, 他们看到各自的深黑的眼睛 在互相闪射着光芒——看到了这个, 他们的嘴唇靠近,紧紧地接了一个吻。
18世纪末的贵族青年,正面人物。
(二)作品介绍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些主要作家及代表作:一、德国(浪漫主义的发源地):(1)早期浪漫派耶拿派:1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2)后期浪漫派海德堡浪漫派: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等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3)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政治性讽刺长诗)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二英国(1)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

他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

其中强调想象、强调感情、强调向民间学习。

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拜伦式英雄”
这一点跟中国描写反叛的英雄不同。中国传统文 化推崇集体主义,兄弟情意,不重夫妻感情,男 女感情。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第15回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 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拜伦式英雄”的意义
1、积极的革命作用。揭露反动统治者,号召人 民起来斗争的积极作用。
在拜伦看来,海甸是自然神的女儿,是大自然的 象征。两者的结合就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就是摆 脱社会和现代文明,返归自然,实现“天人合 一”。
唐璜的形象
(四)在欲海与血海中保持贞洁
唐璜被卖到苏丹后宫为奴,拒绝苏丹王妃宠幸。 “囚笼的鹰都不肯配对,/我怎么侍候/一个女苏 丹的色情的梦?” 他偶然参加俄军,在战场上救出一个小女孩。他 感到救出一个生命比从那一堆腐烂的人尸长出最 绿的桂花还要甜蜜得多。
唐璜的形象
诗人为什么选择唐璜?是苦于没有英雄可写: “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 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又发现:/他算 不得真英雄。/因此,/对这些,/我就不人云亦云 了,/而想把我们的/老友唐璜来传颂——”
雪莱评价:《唐璜》是用“人类感觉的永恒色彩 涂抹出来的人性图画”。
外国文学史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拜伦
一、生平创作
乔治· 戈登·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 1824)英国19世纪最杰出 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 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 解放斗争的激情,他毕生 为民主自由而战,是西方 文学史上用生命去实现理 想的著名代表。
诗人誓言
我要和一切与思想作战的人 作战,至少在文字上,(如果可能, 也在行动上。)而在思想的敌人中, 暴君和献媚的奴才一直是最凶。
我不知道谁会胜利,但即使我
有先见之明,也不会使我这种 公然的、坚决的、毫不含糊的憎恨,
对各国的任何暴政稍减一分。
思考题
1、“拜伦式英雄”。 2、分析唐璜的形象。 3、如何理解《唐璜》夹叙夹议的叙述特点?
总结:唐璜是个平凡普通、顺应自然天性生活的 贵族青年。他不受虚伪道德的束缚,追求个人的 幸福和自由。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满腔热忱、见 义勇为的民主青年。
(二)艺术特点
1、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针对文坛雕琢、沉闷、 虚假风气,“教他们见识一场真正的笔战”,拜 伦有意识地采用口语风格。 他用闲谈趣味代替雕琢修饰,“我从不搜索枯肠, 作半日苦吟”;用浪漫清新代替沉闷阴郁,“半 庄半谐的诗肇始于帕尔其……我想,写现代的题 材也许较好”;
一、生平创作
1823年夏,拜伦前往希 腊参加民族解放斗争。 他筹集资金,被选为希 腊远征军总司令,冒雨 巡视病倒,于1824年4 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 年仅36岁。
拜伦参加革命
一、生平创作
希腊视他为民族英雄,全国为他志哀21天。他的 心脏葬在希腊,遗体运回英国,姐姐奥古斯塔为 他写铭文: “这里葬着乔治· 戈登· 拜伦,《恰尔德· 哈洛尔德 游记》作者的遗骸,他于 1824年4月19日在希腊 西部的迈索隆吉翁逝世,当时他正在英勇奋斗, 为这个国家夺回她往日的自由和光荣”。
2、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孤独斗争,脱离人民, 消极悲观。
三、《唐璜》分析
《唐璜》 (1818—1823)是拜伦的浪漫主义杰 作。这部长达16584行未完成的诗体小说的主要 精神和艺术魅力在于它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真诚 追求和唤起人民的积极行动,主要成就在于讽刺 方面。
唐璜的形象
拜伦改造了传说中的唐璜。传说中的唐璜是一个 登徒子。他曾出现在莫里哀、梅里美、莫扎特、 萧伯纳的笔下。 拜伦把他改造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心地善良的热 血青年。他笔下的唐璜天生温存、安详,“毫无 一般花花公子的虚浮”,“他整个生命都和我们 起着共鸣”。
作为生命的自然实体,唐璜有强烈的人的意识。 他禁止海上遇难的水手酗酒,把住酒窖的门锁威 严地宣称:“虽然我们都要死,但该死得像个人, 别学野兽的下场”。他拒绝吃人肉,不愿失了人 的本性。
唐璜的形象
(三)淳朴恋情:天人合一
唐璜与海盗的女儿海甸真挚相爱,“他们本诸天 性,让炽热的灵魂向着彼此倾注”。
(二)艺术特点
这种形式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唐璜凭直觉选择的争取个人自由的行动 二是作者凭理性选择的争取民族自由的行动
这是《唐璜》的独特之处。
“哀希腊”片段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了一时, 梦见希腊仍旧自由而快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怎么,还是无声?一切都沉寂? 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 正像远方的瀑布一样喧哗, 他们回答:‘只要有一个活人 登高一呼,我们就来,就来!’ 噫!倒只是活人不理不睬。
一、生平创作
1817-1823年拜伦定居意大利,他参加了烧炭党 的革命活动,并成为烧炭党的领导人之一。
完成了《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三、四章, 以及哲理诗剧《曼弗雷德》(1817)、讽刺诗 《别波》(1818)、神秘剧《该隐》(1821)、 《审判的幻景》(1822)和他的压卷之作《唐璜》 (1818-1823)。
拜伦因家庭原因受到大肆诬蔑诽谤,1816年永远 离开英国。“如果这些流言、诽谤和咒骂是真实 的,那么我就不配居住在英国;如果是假的,那 就是英国就不配让我居住。”
一、生平创作
侨居国外阶段(1816-1824)。拜伦在日内瓦结 识雪莱,从此成为挚友,彼此倾慕。在雪莱的乐 观主义精神鼓舞下,拜伦克服了悲观情绪,在 1816年创作了《锡雍的囚徒》、《普罗米修斯》、 《路德分子之歌》等反映革命者积极斗争特征:
首先是反叛性。他们都不见容于社会,傲世独立, 不惜与命运相抗衡。即使失败甚至死亡,也决不 向上流社会妥协。 其次是孤独性。高傲不羁,鄙视一切,和周围一 切人格格不入。
第三是浪漫性。他们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能 恨也能爱,恨使他们走向斗争,爱使他们纯真而 深沉,情感强烈。
(二)艺术特点
用反语揶揄代替痛骂与憎恶,“我的缪斯哪怕是 骂得最严厉,也是带着微笑的,接着她还会请一 个安退下来,谁也不得罪”;用深厚的博爱代替 英国至上主义,“她怎能夸称自由呢,当她自己 不过是奴隶头子?全世界的民族都在禁锢中,管 牢的又算得了什么?”
(二)艺术特点
2、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 的议论互为层次,有机结合。作者常常中断叙事 去自由地发议论,充满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性。 待作者发现“扯”得太远,议得太久时,又将笔 触返回到唐璜的故事上。
唐璜的形象
(一)戳穿虚伪道德,人的天性苏醒
唐璜从小由师尊、教父和母亲严加管束,“他们 在他身上尽力压灭天性”,“生怕他误入歧途”。 然而,人的天性是不可压灭的,16岁的翩翩少年 产生了追求感官满足的心灵要求,唐璜堕入了情 网,这是对假道学的一个嘲讽。
唐璜的形象
(二)现代文明外衣掩盖下的狼性
一、生平创作
国外旅行及回国后与统治阶级决裂阶段(18091816)。1809以世袭议员的身份进入上议院。 同年开始出国旅行,为期两年, 1812《恰尔 德· 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出版,风靡全英。 拜伦:“当我在清晨醒来,已经名声远扬,成了 诗坛上的拿破仑”。
一、生平创作
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812年,他在上议院发表 过两次激烈的演说,结怨于统治集团。拜伦孤独 苦闷,从1813年开始,写出了一系列以东方为题 材的“东方叙事诗”。
一、生平创作
不幸的童年生活。破落贵族之家, 4岁时父亡, 母亲性格暴躁乖僻 。拜伦天生跛足,常受人的欺 凌,形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 求学阶段。10岁继承勋爵爵位,搬家至伦敦, 1801-1808求学于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不幸的 初恋;广泛阅读;卢梭的信徒;喜爱运动;贵族 习气;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1807) 。
锡雍古堡
锡雍的囚徒
你磅礴的精神之永恒的幽灵! 自由呵,你在地牢里才最灿烂! 因为在那儿你居于人的心间—— 那心呵,它只听命对你的爱情; 当你的信徒们被带上了枷锁, 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牺牲, 他们的祖国因此受人尊敬, 自由的声誉随着每阵风传播。 锡雍!你的监狱成了一隅圣地, 你阴郁的地面变成了神坛, 因为伯尼瓦尔在那里走来走去 印下深痕,仿佛你冰冷的石板 是生草的泥土!别涂去那足迹 因为它在暴政下向上帝求援。 查良铮 译
唐璜的形象
由于战功赫赫,成为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宠臣,出 使英国,进入上流社会。至此中断,但拜伦曾表 示:“我的意图是使唐璜完成欧洲的旅行,经历 各种围攻、战役和冒险,最后,以他参加法国革 命为长诗的结尾。”
唐璜至始至终有一颗善良的心。“虽居于巨大的 皇臂内,他毫不顾职责,却渴望着美”。
唐璜的形象
(二)艺术特点
例如在第三章,作者叙述唐璜在孤岛上的浪漫爱 情,由“侍从开始献艺给他们取乐”,伸发到讽 刺桂冠诗人骚塞的“变节”行为。议论一番后, 他打住话头写道:“但话归本题吧。想想看,说 到哪了?”由此转向叙述。故事刚接上头,他又 继续谈论自己对湖畔派诗人颂扬英国政府反动政 策的看法。及至又承认自己“爱闲扯,尽自离题 议论不休”,索性又议下去,谈个痛快。最后笔 锋一转说,“讲我们的故事吧。——筵席散了, 奴仆退下”。
一、生平创作
拜伦的死,震动文坛,引起了全英国和欧洲进步 人士的悲悼。歌德赞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 才”,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 诗人的不朽,都在他们的作品。拜伦的不朽,还 在于他是19世纪初期最伟大的反抗者和行动者。
二、“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充满浪漫主 义情调,与社会对立,与命运抗争的孤独、高傲 的叛逆者形象。 他们包括哈罗尔德(《恰尔德·哈罗尔德游 记》)、“东方叙事诗”中的系列人物:异教徒 (《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 (《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和 曼弗雷德(《曼弗雷德》)、该隐(《该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