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训练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考总动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练30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析)
课时提升练(三十)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参考时间:45分钟)A基础层1.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解析】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B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时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解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的区别在于演替起始的条件不同。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 B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乙减少,丙增多C.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由于丁种群在4个种群中相对数量最多,所以其丰富度最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图的分析写出相应的食物链。
根据种群数量曲线可知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所以甲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而ab 段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食物来源(乙)减少,天敌(丙)数量增多造成的。
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规范训练3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高考调研】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60分)1.(原创题)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使发生山洪,洪水过后,在较短的一段时间,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B.在滑坡处,新形成的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 B解析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项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C 项错;群落的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人的活动,D项错。
2.(原创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断有物种被淘汰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D解析草本植物阶段是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第一个阶段;群落演替过程多数物种不会被淘汰;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是只有13个种群,故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
3.(2012·泉州模拟)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出现种内斗争答案 B解析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数量多于B且A先增先减,所以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项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所以B项错误。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知识点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练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 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强调该区域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
(2)研究的问题:①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②关系。
③群落的演替。
④群落的结构。
⑤各种群的占据位置、⑥群落的和边界。
2、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二、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竞争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抑制,或者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__。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______以维持生活。
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您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提醒】(1)两种生物之间估计有多种种间关系。
(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3)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
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
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4)大鱼吃小鱼错误!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能训练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新人教版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人教版)(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2.(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3.(易错题)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4.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5.(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6.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7.(2012·宣城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8.(2012·安徽名校联考)一场大火将某地的森林彻底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形成了杂草地、灌木丛、最后形成了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单元测试
2013届备战高考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测试:群落的结构及演替一、选择题(本题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2.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播种数=N,甲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M,收获的两种植物种子再全部播种,如此连续种植若干年,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曲线ab段的产生可能与两种植物种植环境相对稳定有关B.曲线上c点对应的年份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C.曲线上c点后乙种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D.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3.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甲胺磷浓度(mol/L-1)0 0.04 0.09 0.16 0.30 0.54动物指标种类数(S)56 36 29 22 18 18总个体数(N)612 419 212 133 121 92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B.农田害虫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种群延续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7.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8.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报告]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4·湖南省十二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
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资源状态资源状态图a 图b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从图可看出,d是指两个物种间的距离,w是种内的,所以可以肯定d影响种间关系,w影响种内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d值越小,两物种间共有资源越多,即竞争越激烈;w值越小,说明种内资源越少,那么种内斗争越激烈。
故A正确。
C项无论图a或图b,因物种2处于竞争中的资源较多,所以2有被排除的危险;D错误,图b竞争较激烈。
【答案】 A2.(2014·福州教学质检)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马尾松形成树林也是一个群落。
【答案】 B3.(2013·北京东城二模)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群落营养结构由简单→复杂,物种丰富度由小→大,优势种会随着演替的进程而发生变化,由草本植物的优势物种转变为乔木优势物种,食物链也越来越交错复杂,这种演替为次生演替。
高考生物一轮精细复习 3-2-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定时演练(含解析)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时间:30分钟)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种间关系及种群、群落内涵外延的界定1.(2013·合肥一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解析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数量特征,A项错误;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出生率增加不一定会引起种群密度增加,B项错误;种群之间会争夺食物、资源等,种群之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C项正确;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并不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D项错误。
答案 C2.(原创)下列能量流动模型关系图可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A.捕食、竞争、寄生、共生B.竞争、捕食、寄生、共生C.共生、寄生、捕食、竞争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解析图①表示互利共生关系;图②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在体内和寄生在体表;图③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图④表示的是捕食关系。
答案 D3.(2013·安徽安庆二模)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三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答案 B考点二群落的结构特征(Ⅰ)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4.(原创与改编)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①B.①③C.②③D.①③④解析①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③草原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④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
最新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2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
特别提示 一般对初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 演替和从潮地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环 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 (1)旱生演替有以下几个阶段: ①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地衣是裸露地区首先立足的植物,又叫 开拓荒者。 ②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种间竞争中取代地衣。 ③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当土层渐渐增厚,草本植物便代之而兴。 ④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 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 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阴性的灌木和草木植物种类得以定居, 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中消失。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 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 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2)水生演替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一个植物填平湖沼的过程。每一阶段的 群落都以抬高湖底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群落出现创造条件。这种演替 系列,经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围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环境中, 演替系列中各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分布。
即时应用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 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 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 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丰富。 特别提示 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调查方法也 不同,应该予以注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种间关系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201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思一思: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知识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知识点三群落的演替议一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连一连种间关系实例①捕食 a .T 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②竞争 b .狼和兔 ③寄生 c .根瘤菌与大豆 ④互利共生 d .草原上的羊和牛(1)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必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群落演替的特点①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②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从而构成群落特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这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群落稳定性具重要意义。
(4)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初始植被条件不同。
(5)群落空间结构是群落内部具生殖隔离的不同种群的空间配置状况,而不是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分布差异。
自我校对:①各种生物种群 ②全部 ③微生物 ④物种 ⑤丰富度 ⑥体表 ⑦彼此有利 ⑧各个生物种群 ⑨分层 ⑩阳光 ⑪温度 ⑫水 ⑬食物⑭栖息空间 ⑮光照强度 ⑯土壤湿度 ⑰种群 ⑱镶嵌 ⑲另一个群落 ⑳初生演替 ○21次生演替 ○22繁殖体 思一思:群落的基本特征有:①物种的丰富度,②优势种,③种间关系,④空间结构等。
议一议:能。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连一连:①-b ②-d ③-a ④-c,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高考地位:5年10考(2011某某基本能力,2010某某卷,2009全国Ⅱ、某某卷……)1.群落与种群的比较种群群落区别概念内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概念外延种内关系的研究X围,种群内个体间可进行天然基因交流并拥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种间关系的研究X围,由不同种群构成,群落中各物种间因存在“生殖隔离”而无法进行天然基因交流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2.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活页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创新设计】201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活页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题号群落概念、结构及丰富度(调查) 1、5种间关系2、3、4群落演替6、7、8、9、10综合题及实验探究11、12、13、14一、选择题(1.(原创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解析草本植物阶段是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第一阶段;群落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是只有13个种群,故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
答案 D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
解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
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
答案 C3.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必修3
同的营养级
.
1.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
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
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
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
解析:题图中的三种鱼的种群数量受海洋深度的影响,反映了群落的 垂直分层现象,三条曲线的交叉表明它们之间有竞争关系,图中三种 鱼类随着食物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分布,体现了它们的捕食状况。但曲 线不能体现出共生的关系,与题图曲线不符。
食物
地形变化镶、嵌
、
差异、 土壤湿不度同、生 盐物碱度 特点不光同照以强度及人与 动物的影自响身生等长
.
四、群落的演替[连线]
.
.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 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 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留Hale Waihona Puke 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灭了的地方
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境条件
.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
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 →森林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答案:D
.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 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提能速练:必修三第4章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时考点训练题组一、群落的结构1.(2013年高考海南卷)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
答案:D2.(2012年高考福建卷)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答案:C3.(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1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课时作业31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B.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斗争剧烈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有的种群可能减少甚至消亡,不属于“S”型增长;群落内的种内斗争可能比种间竞争激烈;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2.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温度和水分。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解析:年龄组成只是种群数量的一个影响因素,种群数量与迁入率、迁出率、死亡率和出生率直接相关,譬如种群遇到严重病害,可能大量个体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杂草有很多种,而种群必须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人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但影响演替速度,还能影响演替方向,如人类对自然的恶性掠夺,导致生态系统的环境恶化,物种减少。
相反如果人类合理获取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则会增强。
4.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解析:该题考查群落演替,属于识记水平,试题较简单。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必修3 第三单元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夏季洪水肆虐造成山体滑坡。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处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B.新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新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D.人类活动会使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表所示的统计数据: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B.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C.由甲、乙两个种群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7.下表各项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8)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9.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解析草本植物阶段是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第一阶段;群落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是只有13个种群,故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
答案 D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
解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
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
答案 C3.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
解题时,要弄清楚纵横坐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 D4.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解析从图可以看出,蜘蛛与害虫之间可能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因此在b~c期间,蜘蛛下降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而螳螂与蜘蛛之间是竞争关系。
答案 B5.(2011·广州六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错误。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错误。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故D正确。
答案 D6.(2012·金考突破卷)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 D规律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4)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
(5)物质循环:开放转变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7.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解析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答案 C8.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使得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的⑤→①的动态变化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演替都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次生演替的方向使得生物种类多样化,所以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产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的分析,应该同时具备。
答案 D9.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对群落演替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答案 C10.(2012·南京二模)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条件,难度较小。
解析农田弃耕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弱;由于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更加明显,所以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
答案AD11.(2011·东城区检测)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增多,净光合产量增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答案 B12.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干物质的量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解析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这四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植被干物质的量不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还与植被水分代谢、矿质代谢以及消费者的种类、数量等有关。
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8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
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012·北京海淀区)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调查,试根据表(1)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