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爱星满天-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爱星满天-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歌曲《爱星满天》的歌曲形式和节奏;
2.学会用自己的声音演唱歌曲;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歌曲的形式和节奏;
2.合唱技巧的掌握;
3.学生们的表演和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合唱技巧的掌握;
2.学生们配合表演和合作的协调性。
教学准备
1.一张带有歌词和乐谱的黑板;
2.教师准备好的录音设备;
3.学生们准备好的利用身体和呼吸演唱的状态。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用黑板介绍歌曲的来源和背景;
2.引导学生们思考歌曲的故事情节,预热学生们的情感。
步骤二:展示歌曲形式和节奏
1.教师唱一遍歌曲,让学生们对歌曲的节奏有初步了解;
2.教师介绍歌曲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们对歌曲深入理解;
3.教师反复模仿歌曲的节奏,让学生们模仿练习。
步骤三:学生演唱
1.教师分组进行演唱练习;
2.教师提出演唱技巧,指导学生们练习;
3.教师逐渐调整各个组之间的合唱协调性。
步骤四:整体演唱
1.教师组织全体学生模拟合唱;
2.教师提出练习要点,并再次进行练习;
3.教师指导学生调整声音的大小和节奏的速度。
步骤五:应用和听评
1.教师播放已经录制的《爱星满天》,
2.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教学总结
1.教师回顾并总结教学内容和过程;
2.教师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3.教师留下必要的反馈,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黄河源头-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黄河源头-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意义;2.能够唱一部分黄河源头的歌曲,体验其中的美妙旋律和丰富情感;3.发现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民俗;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尝试用音乐表达自己对黄河源头的感受和想象。
二、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运用触感、听感、视感三种感官,帮助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
2.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迅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 黄河源头知识介绍通过短片或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黄河源头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重要意义等知识,并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壮美和神秘。
4. 黄河源头的音乐欣赏播放《黄河源头之歌》,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感受其中的节奏、旋律和情感。
之后,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唱一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嗓音协调性。
5. 黄河源头的情感表达在讲解《黄河源头之歌》的歌词和情感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沿着黄河源头漫步,感受到黄河的壮美和神秘。
鼓励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分组创作一段短曲或唱段。
6. 黄河流域的文化和艺术探究通过图片、音频和文字等形式,介绍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包括文字、绘画、音乐、民俗等。
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历史和民族特色。
7. 课堂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并带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三、教学评价本课程结合了音乐、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内容,通过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我的家乡日喀则-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我的家乡日喀则-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够掌握节奏的基本概念,理解音符的长短和节拍的概念;b)能够唱出《我的家乡日喀则》这首歌曲,并能准确理解、把握歌曲中表达的情感;c)能够配合钢琴伴奏,唱出练习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材料来自主探索,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b)通过举例分析发掘歌曲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c)创设音乐熏陶的环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3课《我的家乡日喀则》。
本课着重讲述了家乡的景色、人民和伟大的祖国,融入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缅怀国家领袖的情感。
2.教学内容a)节奏的基本概念通过教师用板擦板子的方式讲述节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音符的长短、节拍等概念。
b)练习段落教师演示唱出《我的家乡日喀则》的练习段落,让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曲子、理解节奏。
c)唱出整首歌曲分段演示,先让学生学唱第一节、第二节,再学唱第三节,最后整合唱出整首歌曲,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把握歌曲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热身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音乐呼吸运动和简单节奏运动。
2.导入请学生品尝特色酥油茶,教师借此介绍家乡特色文化,如:藏羌彝民族文化、舞蹈、音乐等。
3.节奏与练习段落的学习通过板擦板子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节奏的基本概念,电话线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
教师演示唱出练习段落,让学生跟随练习。
4.学唱歌曲教师分段演示,先让学生学唱第一节、第二节,再学唱第三节,最后整合唱出整首歌曲。
5.感受家乡请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如:家乡的美景、特色食物等。
通过举例分析,发掘歌曲主题,引导学生自主组织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6.合唱在倾听学生意见后,选择适合的学生分组合唱,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
四、课堂练习请学生配合钢琴伴奏,唱出练习段落。
西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 《白兰鸽》(教案)
《白兰鸽》西师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教学课型:唱歌与表现课教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白兰鸽》是一首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的美国歌曲。
歌曲以白兰鸽在蓝天里自由飞翔为主题,表达了人们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歌曲为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为7—14小节,共四个乐句,每个乐句都以主和弦音“1、3、5”三个音和弱起小节开始,词曲十分口语化,表达了人们对白兰鸽的喜爱之情。
第二乐段旋律展开,抒发了人们对白兰鸽的赞美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歌曲《白兰鸽》,能够有感情、投入的演唱歌曲,并体会和表现出歌曲欢乐、热情的情绪。
二、巩固对切分节奏的认识和掌握,准确演唱歌曲中反复出现的切分音。
三、能够在老师的指挥下,通过以自学活动为基础的三声部声势节奏训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对多声部音乐的参与理解能力。
四、能够初步了解并体会波尔卡的音乐风格,并能通过听赏和演唱感受不同音乐风格为同一首歌曲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一、切分节奏的准确掌握。
二、能够运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恰当的力度自信投入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节奏导入:师:同学们,一起来挥拍读一读这条节奏二、节奏声势训练:1、导入:下面给节奏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玩玩声势节奏的游戏。
(出示声势节奏乐谱)请同学们跟随优美的音乐一起律动起来,在音乐中感受节奏律动的乐趣吧!(播放《白兰鸽》第一乐段伴奏音乐,进行声势律动。
)三、学习歌曲导入:1、师:刚才律动的音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荷兰歌曲《白兰鸽》的第一乐段。
让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听听这首歌曲吧!边听边思考,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播放歌曲范唱。
3、师:《白兰鸽》是一首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的美国歌曲。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
四、学习歌曲第一乐段:1、师:一起来听听第一乐段的范唱。
第一乐段由两个相似乐句组成。
这一乐段出现得最频繁的节奏是什么?对了,就是切分节奏。
爱,留给母校-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爱,留给母校-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
2.能够唱出《爱,留给母校》这首歌曲。
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母校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通过学习音乐节奏与旋律,理解《爱,留给母校》歌曲的主旨与情感。
2.分段学习歌曲,逐步掌握各个部分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歌词。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深入感受祖国和母校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对于自己祖国和母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主题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于母校和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第二步:介绍歌曲播放《爱,留给母校》这首歌曲,向学生介绍歌曲背景和歌曲的主旨。
第三步:学习歌曲节奏引导学生听歌曲,认识歌曲的基本节奏,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
第四步:唱歌课件教学将教师制作好的PPT课件分享给学生,利用课件加深学习歌曲的旋律。
第五步:分段学习歌曲根据歌曲的结构和内容,分段学习歌曲,逐步掌握歌曲的整体情感与歌词。
第六步:整体学习歌曲将各个部分学习好之后,进行整体学习,唱出一整首歌曲。
第七步:分享福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爱校之爱,表达对母校的爱和感恩之心,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可以使用文字、图画、音乐等方式,展现自己爱校之心。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分段掌握歌曲的旋律与节奏,能够整体地唱出一整首歌曲。
2.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歌词,表达出对于母校和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3.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总结通过音乐课教学,将爱国主题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理解祖国和母校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母校的感恩之心,表达出自己的爱校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我的家乡日喀则-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我的家乡日喀则-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能正确唱出《我的家乡日喀则》这首歌曲;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3.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唱出歌曲;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3.熟悉西藏的文化和特色。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我的家乡日喀则》歌曲演唱视频、西藏的图片资料等;2.实物:西藏的艺术品、服装等;3.教学参考书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一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习一首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特色。
2. 学唱歌曲1.播放《我的家乡日喀则》的演唱视频,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教师分段带领学生唱这首歌曲,每次唱完一段都停顿一下听一下自己刚才的唱法和感觉如何;3.教师教唱完整版歌曲,学生跟唱;4.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全曲。
3. 理解歌曲情感和内涵1.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4. 探究西藏的文化和特色1.展示西藏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包括藏族的服装、建筑物、艺术品等;2.通过图片、实物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特点;3.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西藏的认识和了解。
5. 总结1.学生回答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哪些?2.课下作业:复习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唱歌表现、发言等形式来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六、知识拓展1.可以尝试到西藏旅游,亲身感受西藏的文化和魅力;2.推荐书籍:《西藏文化艺术图鉴》。
七、教学心得本次教学内容比较特殊,介绍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西藏。
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展示了大量的图像和实物资料,深入了解了西藏的文化和特色。
希望这次教学能够启发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探究和理解。
百鸟朝凤-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百鸟朝凤-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京剧
2.能够辨别“百鸟朝凤”乐曲中的高音、低音、中音等简单乐音
3.能够模仿“百鸟朝凤”乐曲中的节奏和节拍进行简单的合唱演唱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流程
1. 音乐导入
1.将乐曲“百鸟朝凤”播放一遍。
2.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京剧。
2. 理论知识讲解
1.通过展示乐谱,向学生们介绍“百鸟朝凤”中的高音、低音、中音等简单乐音。
2.向学生们讲解乐曲中的节奏和节拍。
3.通过模拟乐曲演唱,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配合教学活动
1.带领学生们进行简单的声乐训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唱歌的技巧。
2.配合乐曲特点,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进行集体表演。
4. 教学反馈
1.播放“百鸟朝凤”乐曲,让学生们通过对比自己的演唱,进行自我反思。
2.针对学生们的不足之处,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弥补。
三、教学评估
1.对于每个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2.参与乐曲合唱演唱和音乐表演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综合评分,以便记录每个学生的音乐表现情况。
四、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让乐曲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愉悦地学习。
2.在适度的难度下,逐步深入“百鸟朝凤”乐曲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教案
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春天的旋律”。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春天在哪里”,详细讲解音阶、节奏及旋律;第二章“春之歌”,学习歌曲《春天里》及《春之颂》;第三章“春天的小乐队”,介绍常见乐器及其在春天主题音乐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阶、节奏及旋律的基本知识,能独立演唱春天主题的歌曲。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感受春天音乐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与他人共同完成春天的音乐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音阶、节奏及旋律的掌握,乐器演奏技巧。
2. 教学重点:春天主题歌曲的演唱,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吉他、电子琴、打击乐器等。
2. 学具:歌词卡片、五线谱纸、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春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氛围,引导学生谈论春天里的美好事物。
2. 例题讲解:(1)讲解音阶、节奏及旋律的基本知识。
(2)学习歌曲《春天里》及《春之颂》。
3. 随堂练习:(1)分组演唱歌曲,互相点评,教师指导。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4. 春天的小乐队: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乐器,共同创作春天主题的音乐。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音阶、节奏及旋律的基本知识。
2. 黑板右侧:歌曲《春天里》及《春之颂》的五线谱及歌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首春天主题的歌曲,可以用文字、绘画或音乐形式表现。
2. 答案: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推荐学生观看与春天主题相关的音乐会、音乐剧等,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音阶、节奏及旋律的掌握。
2. 教学目标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的歌曲五线谱及歌词展示。
希望与你同行-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希望与你同行-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多元文化音乐,并理解不同音乐类型的基本元素和特点;2.感知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理解音乐与生活、学习和社会相关的价值;3.锤炼音乐素养,掌握简单的音乐技能和表现手段;4.提高集体合作和个人表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中国传统音乐:介绍传统音乐的起源、种类和演奏形式,学习模仿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2.多元文化音乐: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西洋乐器演奏学习音乐表现技巧;3.歌曲《希望与你同行》:学习民族合唱歌曲的唱法和表现技巧,感悟爱和希望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歌曲《希望与你同行》的演唱;2.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技巧;3.多元文化音乐的表现技巧。
难点1.歌曲《希望与你同行》情感表现;2.音乐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中国传统音乐(1) 引入老师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
(2) 演奏练习老师带领学生演奏中国传统乐器简谱,如二胡、古筝、阮等。
学生可以模仿老师演奏,锻炼弹拨乐器的基本技巧,同时发挥自己创新的想象,进行音乐表演。
2. 多元文化音乐(1) 引入老师介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 演奏练习老师带领学生演奏西洋乐器简谱,如钢琴、小提琴、木琴等。
学生在学习音乐表演技巧的同时,可以发挥自我表达、组织合作的能力,进行音乐表演。
3. 歌曲《希望与你同行》(1) 引入老师介绍歌曲《希望与你同行》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领略爱和希望的美好力量。
(2) 练习歌曲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唱法。
学生可以进行分组练习,同时体验民族合唱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2.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得到提升;3.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锤炼,同时也增强了自我管理和自我表达的意识。
童话香巴拉-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童话香巴拉-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和音乐表达的意思。
2.能够运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语言表现歌曲。
3.能够简单地演奏歌曲的旋律和伴奏。
二、教学内容1.歌曲《童话香巴拉》的歌词和曲子。
2.歌曲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声乐技巧: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4.乐器演奏技巧:单簧管和钢琴。
三、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动作,放松整个身体。
然后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舞动身体,准备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
2. 歌曲欣赏(10分钟)演唱歌曲《童话香巴拉》,让学生听歌词和曲子,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注意歌曲重复次数不宜过多。
3. 歌词理解(10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歌词。
例如:“童话香巴拉是什么地方?”,“歌曲中出现了哪些生物?”,“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等等。
4. 声乐训练(15分钟)教师针对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进行训练。
建议采取集体训练和分组合唱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5. 身体语言表达(10分钟)让学生配合歌曲的节奏和歌词,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6. 乐器演奏(20分钟)教师介绍歌曲的伴奏部分,指导学生分别演奏单簧管和钢琴部分。
教师可以分别给学生分组练习,然后再进行整体演奏。
7. 打造舞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舞台布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表演的乐趣。
8. 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总结学习成果和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听歌、学唱歌,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估。
例如评分表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唱歌、表达、乐器演奏、团队合作等方面。
同时要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勇敢表达自己。
五、教学反思:音乐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并且注重情感的培养。
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基本的歌唱和乐器演奏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好少年 莫等闲-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好少年莫等闲-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及其《荀子·劝学》一书的思想精髓和对于教育的启示;2.学习温暖感人的歌曲《好少年》,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情感态度;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好少年莫等闲》(演唱:凤凰传奇)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歌曲的欣赏与歌曲中所传递的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复习荀子的主要思想,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及人和”,等;2.了解《好少年》这首歌曲的演唱者凤凰传奇。
2. 正文教学(30分钟)步骤一:听歌、观看MV(10分钟)1.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好少年》的音乐;2.观看歌曲MV,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步骤二:歌词解读(10分钟)1.让学生自行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思想;2.引导学生了解荀子思想对于生活的启示;3.教师讲解歌曲中的关键词:“少年”、“莫等闲”;4.学生自主理解“好少年”的内涵;步骤三:整体欣赏(1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感受和情感表达;2.了解歌曲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如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3.让学生快速学唱歌曲。
3. 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教学重点和难点;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3.教师总结全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课所选歌曲《好少年》既带有明显的青春活力,又蕴含着文化内涵。
在欣赏歌曲的同时,通过荀子思想对青年人生活的指引,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目的。
同时,本课设计较为简单,在快速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理解歌曲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百鸟朝凤-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百鸟朝凤-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百鸟朝凤》这首民歌的起源、演唱形式及表演特点;2.能够学会唱《百鸟朝凤》这首歌,并理解歌词的含义;3.能够欣赏《百鸟朝凤》并分析歌曲的结构和特点。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批判观察能力,增强对民歌的美术感知和理解;2.提高学生的口唱和听力技能,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唱、俚、咏、演等技能。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百鸟朝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感恩心理,珍惜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百鸟朝凤》这首民歌的涵义,学习唱歌曲及听取这首歌曲;2.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学会合唱、俚、咏、演等技巧,锻炼声乐和音乐感知能力。
2.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完整、准确地唱出此曲;2.通过活动集体表演形式,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共同参与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百鸟朝凤》。
2.请学生先欣赏一遍《百鸟朝凤》。
2.学习环节(1)贴进入性课件1.放置相关图片、启发式问题、儒家思想等跨学科内容。
(2)唱歌1.教师演唱引子,学生跟唱。
2.教学主歌唱法、合唱,听录音协同学唱。
3.教学歌曲其他创作要素,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并编创。
(3)音乐欣赏1.欣赏录音和MV进行多样感知经验。
3.课堂衔接1.组织学生学习民间音乐表演技巧,张口成字,学生分小组合唱。
2.教师点评该配乐听取,由学生分享教学创意、收获和感受。
3.布置家庭作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将《百鸟朝凤》这首传统民歌作为主题,通过启发式问题等跨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对其内涵进行理解认知,体验民间音乐和艺术形式。
在学习唱这首歌之前,老师通过演唱唱法示范和多次演唱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通过对各种民间音乐表演技巧例如、合唱、俚、咏、演等方面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和批判观察能力,在活动和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唱和听力技能,同时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西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 《小纸船的梦》(教案)
音乐演唱与表现课《小纸船的梦》
授课年级:六年级
【课型】
音乐演唱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纸船的梦》第二乐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第二乐段,体会二声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提高二声部的合唱能力。
2.通过演唱、合作、视唱等学习方法,生动形象的演唱歌曲,并能自主学习。
3.能用运用好顿音演唱技巧,结合歌曲提示力度,均衡地演唱二声部。
【教学重难点】
1.二声部的均衡演唱;
2.歌曲演唱中的连、断的演唱方式把握。
【教学过程】
一、听力辨辨辨
1.聆听歌曲片段,分享歌曲特点
2.了解“合唱”
二、和声训练营
1.分声部自行练习
2.聆听低声部的录音,演唱高声部;
3.聆听高声部的录音,演唱低声部;
三、歌谱挑战赛
1.随钢琴分别视唱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歌谱
2.自行练习歌谱
四、练歌我最行
1.轻声练习
2.聚焦难点:“跳音记号”和“连音记号”
3.随钢琴分别练唱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歌词
五、我是小歌手
1.聆听伴奏
2.随着音频伴奏演唱歌曲片段
3.总结课堂
师:恭喜你,小歌手!快给自己鼓鼓掌吧!
师:合唱的练习需要反复多次地练习,课后也要继续练习哦!本节课的音乐课就上到这了,下课!。
多瑙河之波-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多瑙河之波-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奥地利的多瑙河及其重要性。
2.能够唱出多瑙河之波这首音乐。
3.接触基本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4.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以及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了解多瑙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国家以及对当地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2.听老师演示如何唱多瑙河之波。
3.教授学生“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4.教授学生多瑙河之波的歌词。
三、教学过程1.通过简单讲解和图片展现,向学生介绍多瑙河的地理位置及流经国家等相关资料。
2.同学们听老师演示和唱一遍多瑙河之波,帮助同学们学会这首歌的基本旋律。
3.教师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教授同学们“八分音符”的节奏。
然后再向同学们介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并练习一下。
4.分段教授歌词,学生跟读、背诵。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练习,注意节奏和音高的把握。
5.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全文跟唱歌曲。
最终达到演唱合理、音准协调的水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掌握节奏和多瑙河之波的歌词。
2.完美演唱多瑙河之波,要求唱法抑扬顿挫,音准要整齐。
五、拓展1.教师可以讲述多瑙河上的船屋、水城和其他风景名胜,让学生了解欧洲的文化和河流旅游之美。
2.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探讨音乐的元素来拓展课程,例如旋律、节奏、和弦、旋律素材和和声等。
六、学习感悟多瑙河之波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歌曲,它让人想起奥地利美丽的景色和过去的历史。
我们学习一首歌曲,不仅可以展现自己的歌唱才华,更可以通过意境和音乐表现形式,感受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广阔的人文知识和美丽的人文国度。
回声-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回声-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回声”这一音乐概念,并通过练习演唱及模仿加深理解。
2.了解西方传统音乐中的回声表现手法,能够表达出回声效果。
3.培养学生听觉感受力和节奏感。
教学重点
1.学生理解“回声”概念。
2.能够演唱及模仿回声效果。
3.学生具备较好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否清晰理解及表现出回声效果。
2.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节奏。
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介绍回声是什么,并演示一段具有回声效果的音乐,鼓励学生模仿。
活动1(15分钟)
学生分组演唱《细雨千荷》。
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表现回声效果,并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此部分歌词。
活动2(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西方传统音乐中的回声表现手法,演示并模仿《四季》中的回声效果。
鼓励学生模仿。
活动3(30分钟)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合唱或演唱小组练习,重点是回声效果的表达和准确节奏的把握。
教师随时指导并纠正错误。
小结(5分钟)
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回声这一概念及表达方法,并以学生小组表现为例,分享课堂收获。
教学评价
1.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听觉感受力和节奏感。
2.学生理解回声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3.学生能够较为流畅地演唱带回声效果的歌曲片段。
西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 爱留给母校(教案)
爱,留给母校西师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教学课型:欣赏器乐综合课教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分析:《爱,留给母校》是一首节奏欢快,充满深情的校园歌曲。
歌曲曲风清新淳朴,唱出了毕业生对母校的留恋之情。
歌曲为D大调,四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旋律欢快流畅,用依恋的语气唱出对母校的不舍之情。
第二乐段音区较低,情绪深情,唱出了学生对校园的不舍之情。
第三乐段音区升高,将乐曲推向高潮,用四个排比句,将四季的转换展示在我们面前,半终止在“6”音上,之后第四乐段回到了第一乐段旋律。
教学目标:一、学习运用口风琴吹奏歌曲的第一乐段旋律,掌握跨指和缩指的演奏技法。
二、通过结合歌曲分析音乐要素,学生能够体会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的情绪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吹奏、演唱、赏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内涵,激发他们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一、能够掌握口风琴跨指和缩指的演奏技法。
二、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赏析,领悟歌曲的意境和内涵,增添学生对母校的深情厚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时间一闪而过,同学们不久就将离开生活学习了六年的小学,走进中学校园,人和校园到处留下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印记,也留下了我们对母校的眷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爱,留给母校》。
(播放学校各个地方的图片,配以歌曲)2、初听歌曲二、完整聆听歌曲1、看歌单完整聆听歌曲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你感受到了什么?(这首歌曲优美抒情,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母校的眷念之情)三、欣赏第一乐段:1、出示第一乐段(1)播放第一乐段(2)提问:第一乐段讲述的是什么?(歌中的同学们用依恋的语气唱出对母校的不舍之情)2、口风琴吹奏第一乐段:(1)师:我们不仅可以用歌声唱出对母校的依恋,也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乐器口风琴来吹奏这段优美的旋律,送给母校。
(2)出示歌谱,标注指法,学生按照指法自己吹奏练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口风琴,仔细读谱,看好指法,自己进行吹奏练习。
(学生自学)(3)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吹奏。
旋转的童年-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旋转的童年-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旋转的童年》是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的一首歌曲,歌曲旋律轻快欢快,节奏明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该歌曲的教学,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把握能力。
二、教学目的1. 知识目标1.了解《旋转的童年》这首歌曲的歌曲主题、旋律、节奏、曲式和歌词。
2.学习歌曲的歌词,培养孩子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阅读能力。
3.了解音乐副歌的组成和演唱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听力和演唱技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孩子们从欣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2.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把握能力,让孩子们学会把握音乐的节奏。
3.培养孩子们的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
3. 情感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让孩子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学生掌握音乐副歌的演唱方法。
2. 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旋律中的音程和音阶的变化。
2.学生掌握音乐节奏把握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导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1. 情景引入教师放一段《旋转的童年》音频,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并询问学生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主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歌词欣赏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从歌词中所能感受的内容。
2.边听边看歌词,找出歌曲主题把握。
3.完整演唱歌曲,让学生跟读,歌词准确、感情真切。
3. 音乐副歌演唱1.边听边唱,模仿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渔舟唱晚-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渔舟唱晚-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节拍、音高、节奏、音乐基本元素。
2.,展现吟唱技巧,表达强
烈的情感。
3.。
二、教学内容
1.。
2.。
3.、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和表现舞美结合。
三、教学过程
1.
教师引出本节课主题——渔舟唱晚,并介绍一下民间歌曲文化背景。
师生共同翻阅图片展示了烟波浩渺、渔夫出海以及星空中月亮的美丽画面。
2.
1.《渔舟唱晚》。
教师可提前准备好课件,辅助展示歌曲的基本乐理知识。
让
学生听歌时,倾听整首歌的乐曲结构和主旋律。
2.。
3.,让学生学会基本鼓掌节奏。
3.、创造音乐和表现舞美结合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描述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进行吟唱练习。
带首歌的老师也可为学生演绎一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
3.,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舞蹈与表演来呈现音乐。
四、教学总结
本节课以民间歌曲《渔舟唱晚》为主题,通过学生感性的体验,辅以一点音乐理论知识和简单技巧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身心和感性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取了很强的体验式知识,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知和兴趣,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音乐课。
格桑拉-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格桑拉-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中的一节课,主要学习内容为西藏民歌《格桑拉》,通过学习此曲目,培养学生对于西藏地区音乐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该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此曲目的歌曲背景与演唱技巧加深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西藏民歌《格桑拉》的歌曲背景2.了解《格桑拉》歌曲的特色和演唱技巧3.能够合情合理的演唱歌曲教学内容歌曲背景介绍格桑拉,是一首流传于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的藏族民歌,歌曲以唱出对草原的深情怀念作为主题,其中格桑拉便是一名身处草原上的美丽女子。
歌曲介绍•歌名:《格桑拉》•歌手:杨洪基演唱技巧1.不同音高的快慢节奏,结合情感唱出不同的感觉。
2.合理运用气息,保持音准和节奏。
3.重要的音节要突出来,注重情感表达,音乐性格外提高。
教学过程步骤一:教师引入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通过简述《格桑拉》的歌曲背景和特色,引起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兴趣。
步骤二:歌曲学唱1.先让学生一同听一遍《格桑拉》。
2.详细解读歌曲的音乐内容,例如:音的高低、起伏、节奏、整体流畅等等。
3.齐唱《格桑拉》歌曲,注意音准的协调一致,节奏的可续的和声质量的选择等等。
4.分组轮唱,让学生对于歌曲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步骤三:表演训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演唱技巧,教师针对性的进行表演训练,例如对气息的掌控,对情感的适当表达。
步骤四:活动拓展1.学生分组参与唱歌游戏。
2.学生自由发挥,上台表现自己的唱功。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西藏地区的音乐文化,同时还巩固了他们对于唱歌技巧的掌握,有利于提升音乐教育的地位。
啊!朋友再见-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啊!朋友再见——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调号“降E”及其对应的音高2.学习、演唱歌曲《啊!朋友再见》3.了解歌曲表达“朋友离别”的情感教学重点1.认识调号“降E”及其对应的音高2.歌曲的演唱和情感表达教学难点1.歌曲情感的表达教学准备1.教材:《西南师大版音乐六年级下册》2.PPT:包含歌曲谱面,调号及音高知识点的PPT3.音响设备:音箱、音响线等4.助教: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向学生问候与告别的常用语,如“你好”、“再见”等。
2.引入新歌曲《啊!朋友再见》,让学生猜测歌曲可能表达的意思。
学习调号及其对应音高(10分钟)1.展示PPT,讲解调号“降E”的含义和对应音高。
2.唱几个例子,让学生听到“降E”调号的不同与其他调号的区别。
学习歌曲并练唱(30分钟)1.播放歌曲《啊!朋友再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表情来理解歌曲的情感。
2.展示歌曲谱面,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3.引导学生跟随歌曲谱面练唱歌曲。
分组表演(20分钟)1.将学生随机分成小组,由小组轮流表演歌曲。
2.班级师生掌声评选每个小组的演唱表现,并给予每个小组肯定和鼓励。
总结(5分钟)1.回顾学习到的知识点:调号“降E”及其对应音高,歌曲的演唱和情感表达。
2.再唱一遍歌曲,并分析歌曲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新的调号“降E”还不太熟悉,需要更多的演示和跟唱。
在学生表演环节,每个小组都表现得很出色,但也有个别学生表现得紧张,下一节课需要针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
同时,对于歌曲情感的表达,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理解,而不仅是表情和肢体语言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西藏》教学思路对于西藏,很多人都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
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
那里有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湖水,辉煌的庙宇,还有飘在心中圣洁的哈达。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他们都自豪地称能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唱歌”。
本单元分为美丽的雪域风光”、神秘的藏族文化”、绚丽的藏族歌舞”三个板块,力图通过在有限的空间里渗透更多的西藏音乐和藏民族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演唱和表演,了解藏民族的音乐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内容结构走进西藏、美丽的雪域风光、欣赏《珠穆朗玛》(民乐合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欣赏《格桑拉》(独唱)、神秘的藏族文化、欣赏《五彩风马旗》(藏族民乐合奏)、欣赏《阿姐鼓》(女声独唱)、绚丽的藏族歌舞、欣赏《弦子舞》(民乐合奏)、欣赏《踢踏舞》(民乐合奏)、欣赏《天路》(女声独唱)、歌曲《卓玛》教学总目标1、通过唱歌、欣赏和舞蹈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藏民族的音乐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有关西藏的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人文方面的信息。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学习运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深情地表现歌曲。
歌唱部分课题:《我的家乡日喀则》背景资料:《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歌者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日喀则在西藏的东南地区,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
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
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歌曲的旋律活泼、跳跃,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原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的一段体结构,只有八小节,为五声宫调式。
第一乐句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乐句,这两个乐节呈问答的形式。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回应,四小节的旋律流畅,一气呵成,好像是在加强回答的语气,赞美自己的家乡。
改编后的歌曲增添了中间部分,在一个八拍的长音衬词后,首先是以主题为素材变化而来的四小节节奏紧凑的旋律,丰富了歌词的内容,然后是两小节的衬词,重复了三遍,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接着再现歌曲的第一段,形成三段体的音乐结构,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学习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体验藏族歌曲的特点,并能对西藏音乐产生兴趣。
2、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3、自学藏族舞基本舞步,并争取能为歌曲伴舞。
教学重点:学习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问好,导入教学。
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听完后想想歌中唱的是哪儿?(手机播放放3)师: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假如我们就在喜玛拉雅山下的布达拉宫的脚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蓝天白云下沐浴着高原的阳光,难道你不想放声歌唱吗?你们听,呀拉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歌曲的情境中,为学习歌曲做情感铺垫。
二、融情师:藏族人不仅能歌而且善舞,谁愿意到前面做几个藏族舞蹈的动作?师:藏族踢踏舞的节奏就是1234哒哒。
生:和老师一起拍手读节奏。
师:和我一起跺脚,踏踏踏踏踏踏生:活动师:我们随着音乐快乐的跳舞吧!生:和老师一起跳舞。
师:我们尝试着自己编动作,跳自己喜欢的动作。
生:自编动作表演设计意图: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的基本节奏,为歌曲的情感体验和学唱歌曲做铺垫。
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练习第二课时一、教师导入,组织教学。
1、师:西藏是祖国的一颗明珠,有很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拉萨还有个城市叫日喀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我的家乡日喀则》。
2、手机播放范唱歌曲。
3、师:我有个问题,歌曲的前两句为什么要唱两遍?(有反复记号)4、师:老师拼唱简谱,你们用“啦”轻声的哼唱歌曲。
再用“哩”模唱一遍。
(对不正确的地方加以纠正)生:模唱歌曲旋律。
5、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歌词,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怎样读更能表达你的情绪你就怎样读。
生:大声的读歌词。
6、师:同学们,可以有节奏的读吗?生:边做动作边按节奏读词。
设计意图:解决词曲配合问题和歌词记忆问题,并为后面学习的三条节奏要素进行铺垫。
7、师:歌词中提到了葡萄,看样子日喀则除了名山、大川、草原、湖泊还有好吃的冰糖葡萄,据说早晚温差大的地方,葡萄才特别甜。
我们带词演唱歌曲。
8、师:呀拉啊这句是一个长音,谁知道它唱几拍?师:它还是一个前倚音,能是歌曲听上去更加婉转。
9、师:我们完整的演唱歌曲,唱歌的时候嘴要张得圆圆的,声音轻巧有力。
二,教师教唱几遍,学生自己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学生试唱一遍,问:同学们,在唱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自由答)师:谁谈起家乡不是自豪的骄傲的,藏族人非常热情,对待客人是要献上哈达,送上酥油茶的,这是一种什么情感,我们不说我们唱出来。
师:情绪饱满的教唱。
2、师:歌曲中的“呀拉啊和啊索啊索马里拉”是藏族歌曲特有的衬词,它们没有明确意思,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我们在特别高兴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动作或欢呼来表达呢?师:藏族人就用呀拉索来表达,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我们把它唱出来。
生:尽情的自由试唱歌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在歌曲的演唱中尽情表达情感。
3、师:老师从歌曲中提取了三条节奏要素,我们来看看。
生:分别练习拍击三条节奏。
师:这三条节奏我们每组只练习一条,然后我们组成一个多声部的伴奏。
我们可以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拍击节奏,每组想讨论用什么方式打击节奏,然后再练习。
生:活动师:我们合作一遍吧!生:一边唱一边拍击节奏。
设计意图:多声部的节奏加入歌曲中,使歌曲更加丰富。
二、小结师:孩子们,日喀则这个城市不仅是西藏的,它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的,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它也喜欢了它。
让我们唱着《我的家乡日喀则》结束这节课吧!欣赏部分教学目标1、通过听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西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其起源、发展与变化。
2、在感受、理解、对比、等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西藏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树立民族自豪感。
3、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手机、3音乐课时划分: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组织教学(一)欣赏《珠穆朗玛》(民乐合奏),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此歌高亢悠长,具有西藏民族特色,但这首歌曲并不是西藏的传统民歌,它是一首带有西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
高亢的引子,把我们带入了珠穆朗玛。
乐曲第一部分抒情优美,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活泼欢快,很有节奏感。
李幼容词,臧云飞曲欣赏《格桑拉》(独唱),并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
格桑拉是花名,格桑花学名叫金露梅”花瓣是黄色的,在藏区素称格桑花。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羽调式。
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全曲情绪欢快、活泼,唱出了藏族人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之情。
歌曲的旋律起伏感强,大量采用后十六节奏型和附点节奏型,使歌曲的旋律紧凑,富有节奏感。
歌词中,将藏族的特色一一展示:锅庄、颂歌、哈达,表现了藏族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场面。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教学1、欣赏《五彩风马旗》(藏族民乐合奏)。
2、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五彩风马旗》是一首藏族民乐合奏的曲子。
风马旗”在藏语中叫做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
显然,风马旗在这里是直译。
在生辰吉日与年节庆典时张挂,象征天、地、人、畜和谐吉祥。
这一首藏族民乐合奏的《五彩风马旗》,采用了独具鲜明地域特征和色彩的传统乐器,将藏族民间音乐特色展示在我们面前。
3、再次欣赏。
4、欣赏《阿姐鼓》(女声独唱).5、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阿姐鼓》,藏族民族风格的一首通俗女声独唱歌曲。
叙事性歌曲,两段体。
歌曲的第一部分叙述我对阿姐的记忆就仅为:不会说话和离开家。
换言之,也就是没有记忆。
从此我就天天想念,这种空洞的思念,只能是自我无限欲望的冥顽表达。
所谓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是我”布下的一个自我掩饰的虚假的叙事策略。
《阿姐鼓》六次重复说话”这个词,两次是叙述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两次是叙述一位老人反反复复说着一句话”两次是叙述阿姐用鼓声对我说话”。
由此可见,这六次都是对语言(说话)的否定性表述。
这种否定性表述,把语言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程度一一临界点。
正是通过对语言的临界化使用,《阿姐鼓》在以运用民歌的叙事风格的同时,直接把叙事转化为抒情,把语言转化为音乐。
歌曲的结尾是,音乐狂欢地接受了语言,也接受了一切。
在歌曲开始时出现,而且始终萦绕在歌曲的主旋律上空的无字女高音伴唱,可视为阿姐的冤魂在高原的苍穹下的永恒泣诉。
它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动机。
但是在结尾中,这个动机完全消失了。
或者说,它被完全溶解在流行音乐的喜剧性的狂欢中。
6、再次欣赏。
二、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师生问好,提问导入教学。
1、前面我们都欣赏了有关西藏民乐的哪些乐曲?(珠穆朗玛、格桑拉、五彩风马旗、阿姐鼓)2、能说一下你对藏族音乐的感觉吗?二、学习新知识。
1、欣赏《弦子舞》(民乐合奏)。
2、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弦子舞》是一首藏族舞曲,采取民乐合奏的形式。
弦子舞在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
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舞步多变。
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的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
旋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
3、再次欣赏。
4、欣赏《踢踏舞》(民乐合奏)。
5、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踢踏舞》是一首用民乐合奏的藏族舞曲。
乐曲的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6、再次欣赏。
三、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江河之声教学设计思路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诞生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孕育。
黄河、长江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尼罗河周而复始的泛滥,成就了古埃及的神秘文化;静静流淌的伏尔加河,又何曾不是俄罗斯民族历史的见证……奔腾不息的江河始终默默地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繁华和纤尘,而最后留给我们的又何尝不是更多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