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
平行线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平行线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平行线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几何题型,也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这类问题常涉及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需要运用多种定理和方法进行解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平行线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基本概念在介绍解题技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平行线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它们的斜率相等;动点指随着某种规律不断运动的点。
在平行线动点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确定某个动点在运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或满足什么条件时两直线之间的距离最短等。
二、解题思路对于平行线动点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和求解:1.画图: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画出图形,并标出所需求的点或长度。
2.列出已知和未知量:根据图形标注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并列出方程或条件式。
3.确定关系式:利用几何定理或代数方法推导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式。
4.代入求解:将已知量代入关系式中,求解未知量。
三、常用定理和方法1.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它们的斜率相等。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对应边长相等,对应角度相等。
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对应边长成比例,对应角度相等。
5.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等于两腰上各自正方形面积之和。
6.垂线定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x,y)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Ax+By+C|/√(A²+B²)。
7.向量法求解:通过向量法求解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利用向量叉积可判断两条线段是否相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极大地减少计算时间。
四、实例分析下面我们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平行线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已知ABCD为矩形,P、Q分别在AB、CD上滑动,并且AP=PQ=QB。
若M为AC与QP交点,求证:BM=2AM。
解题思路:1.画图:如图所示,画出矩形ABCD和动点P、Q的运动轨迹。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拔高专题(一)平行线中的规律探究.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 拔高专题(一)平行线中的规律探究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中从一般到特殊的较复杂图形问题中的规律.2. 掌握平行线屮的动点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模型构建AP.CP 分别为角平分线,ZP 的度数是 90° . 3.ZBAP|: ZBAP 2=ZDCPj : ZDCP 2= m:n,求ZP|:ZP2.= mx n.常 见 模 型P A BC D图①D图③ B A B P C D图④DB P\D二、拔高探究探究点一:探究平行线中常见模型中的角度关 例1: 1己知如图,AB 〃CD,试解决下歹lj 问题:C (1) (2) (3) (4) Zl + Z2=Zl+Z2+Z3= _______ :Z1+Z2+Z3+Z4二_______ : 试探究 Zl + Z2+Z3+Z4+-+Zn=A _____B E 系N 、 ___ C D解析:(1) VAB^CD, .-.Zl+Z2=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 过点 E 作一条直线 EF 平行于 AB, VAB/7CD, VAB//EF, CD/7EF ,•: Zl + ZAEF=180°・・・Z1 + Z2+Z3=36()° ;(3)过点 E 、F 作EG 、FH 平行于 AB, ・.・AB 〃CD, ・.・AB 〃EG 〃FH 〃CD, A Zl + ZAEG=180° , ZGEF+ZEFH=180° , ZHFC+Z4=180° ; AZ1+Z2+ Z3+Z4=540° ;(4) 屮,根据上述规律,显然作(n ・2)条辅助线,运用(ml)次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町得到n 个角的和是 180° (n-1).答案:(1) 180° ; (2) 360° ; (3) 540° ; 180° (n-1).【变式训练】1・(2()15・汉阳区期中)已知: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J=LZBAF=2ZEAF, ZCDF=2ZEDF.(1) 判定ZBAE, ZCDE 与ZAED 之间的数最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 直接写IIUAFD 与ZAEDZ 间的数量关系.解:(1)过点 E 作 EG 〃AB, ・.・AB 〃CD, ・・.AB 〃EG 〃CD,,ZFEC+Z3=180° ,AZAEG=ZBAE, ZDEG=ZCDE,T Z AED= Z AEG+ ZDEG, ZAED=ZBAE+ZCDE ;(2)同(1)可得ZAFD=ZBAF+ZCDF,・.* ZBAF=2ZEAF, ZCDF=2ZEDF, 3 33•: ZBAE+ZCDE=- ZBAF+- ZCDF,ZAED=- ZAFD ・2 22上面四个图中,ZP, ZA,ZB 的等量关系为:①ZP 二ZA+ZC ; ®ZP=ZC-ZA ; ZP 二ZA ・ZC ;④ZA+ZP+ZC 二360° •【教师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木模型屮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 刃而解.探究点二探究动态中平行线中的角度关系类型一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一侧判断角度之间的关系 例2:如图,已知直线h 〃12,直线13和直线h 、12交于点C 和D, 在C 、D Z 间冇一点P,如果P 点在C 、D Z 间运动时,问ZPAC, ZAPB, ZPBD Z 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点P 在C 、D 两 点的外侧运动时(P 点与点C 、D 不重合),试探索ZPAC, ZAPB, ZPBDZ 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解:如图①,当P 点在C 、DZ 间运动时,ZAPB 二ZPAC+ZPBD.理由如下:过点P 作PE 〃h ,・・・1】〃12,・・・PE 〃12〃1|, ・・・ZPAC=Z1,ZPBD=Z2, ・・・ZAPB 二Z1+Z2=ZPAC+ZPBD ; 如图②,当点P 在C 、D 两点的外侧运动,且在h 上方时,ZPBD 二ZPAC+ZAPB.理由如下:Th 〃b ,.・.ZPE8ZPBD,・・• ZPEC=ZPAC+ZAPB,・•・ ZPBD 二ZPAC+ZAPB.如图③,当点P 在C 、D 两点的外侧运动,在£下方时,ZPAC 二ZPBD+ZAPB.理由如下:V1|/Z12, A ZPED=ZPAC,•・・ ZPED 二ZPBD+ZAPB, ZPAC=ZPBD+ZAPB.【教师总结】画岀图形,点在两条宜线之间、两侧,归根到基木模型一. 类型二点在平行线上移动例 3:如图,直线 CB 〃OA, ZC=ZOAB=100° , E 、F 在 CB ±,且满足ZFOB=ZAOB,OE 平分 ZCOF.(1) 求ZEOB 的度数;(2) 若平行移动AB,那么ZOBC : ZOFC 的值是否随Z 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或求出变化范围;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3)在平行移动AB 的过程屮,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ZOEC=ZOBA?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CB 〃OA, ・・・ZAOC=18()o ・ZC=18()o ・l()()°=8()。
初一数学下册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下册中的动点问题张文彩初中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有关几何内容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初一上册数学几何内容是点,线,面,体,还有角倍分的问题。
所以在初一阶段有关动点的问题相对简单,很多都与平行线有关,有时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结合一起,目的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下面根据平时的练习与本人的经验对初一数学下册出现的动点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为初二初三年级研究复杂的动点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点在数轴上有规律的运动。
一、平面直角坐标中的动点。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平移的性质:平移前后的线段互相平行且相等,前后的线段就构成了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经常就会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三角形面积问题,由平行线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角度之间关系的问题。
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0),(3,0),现同时将点A ,B 分别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分别得到点A ,B 的对应点C ,D ,连接AC ,BD ,CD . (1)求点C ,D 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 的面积 (2)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连接PA ,PB ,使S △PAB =S 四边形ABDC ,若存在这样一点,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3)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得三角形DFC 的面积是三角形DFB 面积的2倍,若存在请求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BDCS 四边形P D CBAOxy(4)点P 是线段BD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C ,PO ,当点P 在BD 上移动时(不与B ,D 重合),设△CDP 与△BOP 的面积和为S ,则S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5)点P 是线段BD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C ,PO ,当点P 在BD 上移动时(不与B ,D 重合)给出下列结论:解析:(1)根据平移规律:左右平移横变化,左减右加;上下平移纵变化,上加下减。
A (-1,0),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坐标为:(-1,2),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C (0,2);B 的坐标分别为(3,0),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坐标现(3,2),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D (4,2)。
平行线 动点问题
第四章动点问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1.如图,在下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0,a),B(b,0),C(3,c)三点,其中a、b、c满足关系式:|a﹣2|+(b﹣3)2+=0.(1)求a、b、c的值;(2)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m ,),请用含m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OP的面积;(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负整数m,使四边形ABOP的面积不小于△AOP面积的两倍?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A(a,0),B(b,0),且a、b满足a=+﹣1,现同时将点A,B分别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分别得到点A,B的对应点C,D,连接AC,BD,CD.(1)求点C,D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的面积S四边形ABDC.(2)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连接PA,PB,使S△PAB=S四边形ABDC?若存在这样一点,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3)点P是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C,PO,当点P在BD上移动时(不与B,D重合)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并说明理由.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b,0),C(﹣1,2)(见图1),且|2a+b+1|+=0(1)求a、b的值;(2)①在x轴的正半轴上存在一点M,使△COM的面积=△ABC的面积,求出点M的坐标;②在坐标轴的其它位置是否存在点M,使△COM的面积=△ABC的面积仍然成立?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3)如图2,过点C作CD⊥y轴交y轴于点D,点P为线段CD延长线上的一动点,连接OP,OE平分∠AOP,OF⊥OE.当点P运动时,的值是否会改变?若不变,求其值;若改变,说明理由.4如图,已知点A(﹣m,n),B(0,m),且m、n 满足+(n﹣5)2=0,点C在y轴上,将△ABC沿y轴折叠,使点A落在点D处.(1)写出D点坐标并求A、D两点间的距离;(2)若EF平分∠AED,若∠ACF﹣∠AEF=20°,求∠EFB的度数;(3)过点C作QH平行于AB交x轴于点H,点Q在HC的延长线上,AB交x轴于点R,CP、RP分别平分∠BCQ和∠ARX,当点C在y轴上运动时,∠CPR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度数;若变化,求其变化范围.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a,b)是第四象限内一点,AB⊥y轴于B,且B(0,b)是y轴负半轴上一点,b2=16,S△AOB=12.(1)求点A和点B的坐标;(2)如图1,点D为线段OA(端点除外)上某一点,过点D作AO垂线交x轴于E,交直线AB于F,∠EOD、∠AFD的平分线相交于N,求∠ONF的度数.(3)如图2,点D为线段OA(端点除外)上某一点,当点D在线段上运动时,过点D作直线EF交x轴正半轴于E,交直线AB于F,∠EOD,∠AF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N.若记∠ODF=α,请用α的式子表示∠ONF的大小,并说明理由.6.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b,3),C(4,0),且满足(a+b)2+|a﹣b+6|=0,线段AB交y 轴于F点.(1)求点A、B的坐标.(2)点D为y轴正半轴上一点,若ED∥AB,且AM,DM分别平分∠CAB,∠ODE,如图2,求∠AMD的度数.(3)如图3,(也可以利用图1)①求点F的坐标;②点P为坐标轴上一点,若△ABP的三角形和△ABC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7.已知:如图①,直线MN⊥直线PQ,垂足为O,点A在射线OP上,点B在射线OQ上(A、B不与O点重合),点C在射线ON上且OC=2,过点C作直线l∥PQ,点D在点C的左边且CD=3.(1)直接写出△BCD的面积.(2)如图②,若AC⊥BC,作∠CBA的平分线交OC于E,交AC于F,求证:∠CEF=∠CFE.(3)如图③,若∠ADC=∠DAC,点B在射线OQ上运动,∠ACB的平分线交DA的延长线于点H,在点B运动过程中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求出变化范围.。
初中数学相交与平行-动点问题含答案
相交与平行-动点问题一.解答题(共20小题)1.已知AB∥CD,点M、N分别是AB、CD上两点,点G在AB、CD之间,连接MG、NG.(1)如图1,若GM⊥GN,求∠AMG+∠CNG的度数;(2)如图2,若点P是CD下方一点,MG平分∠BMP,ND平分∠GNP,已知∠BMG =30°,求∠MGN+∠MPN的度数;(3)如图3,若点E是AB上方一点,连接EM、EN,且GM的延长线MF平分∠AME,NE平分∠CNG,2∠MEN+∠MGN=105°,求∠AME的度数.2.如图,已知直线AB∥射线CD,∠CEB=100°.P是射线EB上一动点,过点P作PQ ∥EC交射线CD于点Q,连结CP.作∠PCF=∠PCQ,交直线AB于点F,CG平分∠ECF.(1)若点P,F,G都在点E的右侧.①求∠PCG的度数;②若∠EGC﹣∠ECG=40°,求∠CPQ的度数.(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形,使?若存在,求出∠CPQ 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一带一路”让中国和世界联系更紧密,“中欧铁路”为了安全起见在某段铁路两旁安置了两座可旋转探照灯.如图所示,灯A射线从AM开始顺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灯B射线从BP开始顺时针旋转至BQ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巡视若灯A转动的速度是每秒2°,灯B转动的速度是每秒1°.假定主道路是平行的,即PQ∥MN,且∠BAM:∠BAN=2:1.(1)填空:∠BAN=______°;(2)若灯B射线先转动30秒,灯A射线才开始转动,在灯B射线到达BQ之前,A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若两灯同时开始转动,两灯射出的光束交于点C,且∠ACB=120°,则在灯B射线到达BQ之前,转动的时间为______秒.4.如图1,已知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CD相交于点E,F,AB∥CD,EM平分∠BEF,FM平分∠EFD(1)求证:∠EMF=90°.(2)如图2,若FN平分∠MFD交EM的延长线于点N,且∠BEN与∠EFN的比为4:3,求∠N的度数.(3)如图3,若点H是射线EA之间一动点,FG平分∠HFE,过点G作GQ⊥FM于点Q,请猜想∠EHF与∠FGQ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5.如图1,BC⊥AF于点C,∠A+∠1=90°.(1)求证:AB∥DE;(2)如图2,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F运动到点F停止,连接PB,PE.则∠ABP,∠DEP,∠BPE三个角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考虑点P与点A,D,C重合的情况)?并说明理由.6.已知:∠MON=48°,OE平分∠MON,点A、B、C分别是射线OM、OE、ON上的动点(A、B、C不与点O重合),连接AC交射线OE于点D.设∠OAC=x°(1)如图1,若AB∥ON,则:①∠ABO的度数是______°;②当∠BAD=∠ABD时,x=______°;③当∠BAD=∠BDA时,x=______°.(2)如图2,若AB⊥OM,则是否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ADB中有两个相等的角?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7.如图,两条射线AM∥BN,线段CD的两个端点C、D分别在射线BN、AM上,且∠A =∠BCD=108°.E是线段AD上一点(不与点A、D重合),且BD平分∠EBC.(1)求∠ABC的度数.(2)请在图中找出与∠ABC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3)若平行移动CD,且AD>CD,则∠ADB与∠AEB的度数之比是否随着CD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8.如图,已知AM∥BN,∠A=60°,点P是射线AM上一动点(与点A不重合),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分别交射线AM于点C,D.(1)求∠CBD的度数;(2)当点P运动时,∠APB:∠ADB的比值是否随之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比值;若变化,请找出变化规律;(3)当点P运动到某处时,∠ACB=∠ABD,求此时∠ABC的度数.9.已知: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分别相交于C、D两点,直线d与直线a、b分别相交于A、B两点,点P在直线AB上运动(不与A、B两点重合).(1)如图1,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时,总有:∠CPD=∠PCA+∠PDB,请说明理由;(2)如图2,当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运动时,∠CPD、∠PCA、∠PD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当点P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CPD、∠PCA、∠PDB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只需直接给出结论)?10.如图①,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和直线l1、l2交于点C和D,在直线l3上有动点P(点P与点C、D不重合),点A在直线l1上,点B在直线l2上.(1)问题发现:如果点P在C、D之间运动时,且满足∠1+∠3=∠2,请写出l1与l2之间的位置关系______;(2)拓展探究:如图②如果l1∥l2,点P在直线l1的上方运动时,试猜想∠1+∠2与∠3之间关系并给予证明;(3)问题解决:如果l1∥l2,点P在直线l2的下方运动时,请直接写出∠P AC、∠PBD、∠APB之间的关系.11.已知∠AOC和∠BOC是互为邻补角,∠BOC=50°,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注:∠DOE=90°,∠DEO=30°).(1)如图1,使三角板的短直角边OD与射线OB重合,则∠COE=______.(2)如图2,将三角板DOE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若OE恰好平分∠AOC,请说明OD所在射线是∠BOC的平分线.(3)如图3,将三角板DOE绕点O逆时针转动到使∠COD=∠AOE时,求∠BOD的度数.(4)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t秒时,OE恰好与直线OC重合,求t的值.12.如图①②所示,将两个相同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O重合在一起,像图①②那样放置.(1)若∠BOC=60°,如图①,猜想∠AOD的度数;(2)若∠BOC=70°,如图②,猜想∠AOD的度数;(3)猜想∠AOD和∠BOC的关系,并写出理由.13.如图,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小刀,由刀片和刀柄组成,在刀柄ABCD中,∠A和∠B都是直角,在刀片EFGH中,EF∥GH.转动刀片时会形成∠1、∠2,试判断∠1与∠2的度数和是一个定值吗?若是,请求出∠1与∠2的度数和;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4.已知直线a∥b,点A在直线a上,点B、C直线b上,点D在线段BC上.(1)如图,AB平分∠MAD,AC平分∠NAD,DE⊥AC于E,求证:∠1=∠2;(2)若点F为线段AB上不与A、B重合的一动点,点H在AC上,FQ平分∠AFD交AC于Q,设∠HFQ=x°,(此时点D为线段BC上不与点B、C重合的任一点),问当α、β,x之间满足怎样的等量关系时,FH∥a?并以此为条件证明FH∥a.15.如图①,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放在同一条直线AB上,其中∠ONM=30°,∠OCD=45°.(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沿BA的方向平移至图②的位置,MN与CD相交于点E,求∠CEN的度数;(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如图③,当∠CON=5∠DOM 时,MN与CD相交于点E,请你判断MN与BC的位置关系,并求∠CEN的度数(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绕点O按每秒5°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三角板MON运动几秒后直线MN恰好与直线CD平行.(4)将如图①位置的两块三角板同时绕点O逆时针旋转,速度分别每秒20°和每秒10°,当其中一个三角板回到初始位置时,两块三角板同时停止转动.经过______秒后边OC与边ON互相垂直.(直接写出答案)16.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位置摆放.(1)直接写出∠AOC与∠BOD的大小关系,不需证明;(2)图1中的三角板AOB不动,将三角板COD绕点O旋转至CO∥AB(如图2),判断DO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证明.(3)在(2)的条件下,三角板COD绕点O旋转的过程中,能否使CD⊥AB?若能,求出此时∠AOC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7.如图,AB∥CD,定点E,F分别在直线AB,CD上,在平行线AB,CD之间有一动点P,满足0°<∠EPF<180°.(1)试问∠AEP,∠EPF,∠PFC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由于点P是平行线AB,CD之间有一动点,因此需要对点P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如图1,当P点在EF的左侧时,∠AEP,∠EPF,∠PFC满足数量关系为______,如图2,当P点在EF的右侧时,∠AEP,∠EPF,∠PFC满足数量关系为______.(2)如图3,QE,QF分别平分∠PEB和∠PFD,且点P在EF左侧.①若∠EPF=60°,则∠EQF=______.②猜想∠EPF与∠EQ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③如图4,若∠BEQ与∠DFQ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1,∠BEQ1与∠DFQ1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2,∠BEQ2,与∠DFQ2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3;此次类推,则∠EPF与∠EQ2018F 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18.如图,已知OM⊥ON,垂足为O,点A、B分别是射线OM、ON上的一点(O点除外).(1)如图①,射线AC平分∠OAB,是否存在点C,使得BC所在的直线也平分以B为顶点的某一个角α(0°<α<180°),若存在,求∠ACB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②,P为平面上一点(O点除外),∠APB=90°,且OA≠AP,分别画∠OAP、∠OBP的平分线AD、BE,交BP、OA于点D、E,试简要说明AD∥BE的理由;(3)在(2)的条件下,随着P点在平面内运动,AD、BE的位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利用图③画图探究,如果不变,直接回答;如果变化,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AD、BE 位置关系.19.已知直线AB和CD交于点O,∠AOC的度数为x,∠BOE=90°,OF平分∠AOD.(1)当x=19°48′,求∠EOC与∠FOD的度数.(2)当x=60°,射线OE、OF分别以10°/s,4°/s的速度同时绕点O顺时针转动,求当射线OE与射线OF重合时至少需要多少时间?(3)当x=60°,射线OE以10°/s的速度绕点O顺时针转动,同时射线OF也以4°/s的速度绕点O逆时针转动,当射线OE转动一周时射线OF也停止转动.射线OE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当∠EOF=90°时,求射线OE转动的时间.20.已知直线AB和CD交于O,∠AOC的度数为x,∠BOE=90°,OF平分∠AOD.(1)当x=20°时,则∠EOC=______度;∠FOD=______度.(2)当x=60°时,射线OE′从OE开始以10°/秒的速度绕点O逆时针转动,同时射线OF′从OF开始以8°/秒的速度绕点O顺时针转动,当射线OE′转动一周时射线OF′也停止转动,求至少经过多少秒射线OE′与射线OF′重合?(3)在(2)的条件下,射线OE′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当∠E′OF′=90°时,请直接写出射线OE′转动的时间.相交与平行-动点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20小题)1.解:(1)如图1,过G作GH∥AB,∵AB∥CD,∴GH∥AB∥CD,∴∠AMG=∠HGM,∠CNG=∠HGN,∵MG⊥NG,∴∠MGN=∠MGH+∠NGH=∠AMG+∠CNG=90°;(2)如图2,过G作GK∥AB,过点P作PQ∥AB,设∠GND=α,∵GK∥AB,AB∥CD,∴GK∥CD,∴∠KGN=∠GND=α,∵GK∥AB,∠BMG=30°,∴∠MGK=∠BMG=30°,∵MG平分∠BMP,ND平分∠GNP,∴∠GMP=∠BMG=30°,∴∠BMP=60°,∵PQ∥AB,∴∠MPQ=∠BMP=60°,∵ND平分∠GNP,∴∠DNP=∠GND=α,∵AB∥CD,∴PQ∥CD,∴∠QPN=∠DNP=α,∴∠MGN=30°+α,∠MPN=60°﹣α,∴∠MGN+∠MPN=30°+α+60°﹣α=90°;(3)如图3,过G作GK∥AB,过E作ET∥AB,设∠AMF=x,∠GND=y,∵AB,FG交于M,MF平分∠AME,∴∠FME=∠FMA=∠BMG=x,∴∠AME=2x,∵GK∥AB,∴∠MGK=∠BMG=x,∵ET∥AB,∴∠TEM=∠EMA=2x,∵CD∥AB∥KG,∴GK∥CD,∴∠KGN=∠GND=y,∴∠MGN=x+y,∵∠CND=180°,NE平分∠CNG,∴∠CNG=180°﹣y,∠CNE=∠CNG=90°﹣y,∵ET∥AB∥CD,∴ET∥CD,∴∠TEN=∠CNE=90°﹣y,∴∠MEN=∠TEN﹣∠TEM=90°﹣y﹣2x,∠MGN=x+y,∵2∠MEN+∠G=105°,∴2(90°﹣y﹣2x)+x+y=105°,∴x=25°,∴∠AME=2x=50°.2.解:(1)①∵∠CEB=100°,AB∥CD,∴∠ECQ=80°,∵∠PCF=∠PCQ,CG平分∠ECF,∴=∠ECQ=40°;②∵AB∥CD∴∠QCG=∠EGC,∠QCG+∠ECG=∠ECQ=80°,∴∠EGC+∠ECG=80°又∵∠EGC﹣∠ECG=40°,∴∠EGC=60°,∠ECG=20°∴∠ECG=∠GCF=20°,∠PCF=∠PCQ=(80°﹣40°)=20°,∵PQ∥CE,∴∠CPQ=∠ECP=60°;(2)设∠EGC=3x,∠EFC=2x,则∠GCF=3x﹣2x=x,①当点G、F在点E的右侧时,则∠ECG=∠PCF=∠PCD=x,∵∠ECD=80°,∴4x=80°,解得x=20°,∴∠CPQ=3x=60°;②当点G、F在点E的左侧时,则∠ECG=∠GCF=x,∵∠CGF=180°﹣3x,∠GCQ=80°+x,∴180°﹣3x=80°+x,解得x=25°,∴∠FCQ=∠ECF+∠ECQ=50°+80°=130°,∴,∴∠CPQ=∠ECP=65°﹣50°=15°.3.解:(1)∵∠BAM+∠BAN=180°,∠BAM:∠BAN=2:1,∴∠BAN=180°×=60°,故答案为:60;(2)设A灯转动t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①当0<t<90时,如图1,∵PQ∥MN,∴∠PBD=∠BDA,∵AC∥BD,∴∠CAM=∠BDA,∴∠CAM=∠PBD∴2t=1•(30+t),解得t=30;②当90<t<150时,如图2,∵PQ∥MN,∴∠PBD+∠BDA=180°,∵AC∥BD,∴∠CAN=∠BDA∴∠PBD+∠CAN=180°∴1•(30+t)+(2t﹣180)=180,解得t=110,综上所述,当t=30秒或110秒时,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设灯A射线转动时间为t秒,∵∠CAN=180°﹣2t,∴∠CBP=t,又∵∠ACB=120°∴∠ACB=∠CAN+∠CBP=120°=180°﹣2t+t,解得:t=60,此时AC与BC共线,不符合题意,或120=2t﹣180+t,解得t=100,如图4中,当∠ACB=120°时,∵∠ACB=∠MAC+∠QBC,∴120°=360°﹣2t+180°﹣t,∴t=140,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t的值为140或100.故答案为:140或100.4.解:(1)如图1中,∵AB∥CD,∴∠BEF+∠DFE=180°,∵EM平分∠BEF,FM平分∠EFD,∴∠FEM=∠BEF,∠EFM=∠DFE,∴∠FEM+∠EFM=×180°=90°,∴∠EMF=90°.(2)如图2中,由题意可以假设:∠BEN=4x,∠EFN=3x,∵∠EMF=90°,∠FEM=∠MEB=4x,∴∠EFM=90°﹣4x,∴NFM=∠NFD=3x﹣(90°﹣4x)=7x﹣90°,∵∠MFE=∠MFD,∴90°﹣4x=2(7x﹣90°),∴x=15°,∴∠MFN=15°,∴∠N=90°﹣15°=75°(3)如图3,∵GQ⊥FM,∴∠GFQ+∠FGQ=180°﹣90°=9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GFQ=90°﹣∠FGQ.∵FG平分∠HFE,FM平分∠EFD,又∵∠GFQ=∠GFE+∠QFE=(∠HFE+∠EFD)=∠HFD,∴∠HFD=2∠GFQ.又∵AB∥CD,∴∠EHF+∠HFD=180°,∴∠EHF=180°﹣∠HFD=180°﹣2∠GFQ=180°﹣2(90°﹣∠FGQ)=2∠FGQ,即无论点H在何处都有∠EHF=2∠FGQ.5.解:(1)如图1,∵BC⊥AF于点C,∴∠A+∠B=90°,又∵∠A+∠1=90°,∴∠B=∠1,∴AB∥DE.(2)如图2,当点P在A,D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BPG+∠EPG=∠ABP+∠DEP;如图所示,当点P在C,D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BPG﹣∠EPG=∠ABP﹣∠DEP;如图所示,当点P在C,F之间时,过P作PG∥AB,∵AB∥DE,∴PG∥DE,∴∠ABP=∠GPB,∠DEP=∠GPE,∴∠BPE=∠EPG﹣∠BPG=∠DEP﹣∠ABP.6.解:(1)如图1,①∵∠MON=48°,OE平分∠MON,∴∠AOB=∠BON=24°,∵AB∥ON,∴∠ABO=24°;②当∠BAD=∠ABD时,∠BAD=24°,∵∠AOB+∠ABO+∠OAB=180°,∴∠OAC=180°﹣24°×3=108°;当∠BAD=∠BDA时,∵∠ABO=24°,∴∠BAD=78°,∠AOB=24°,∵∠AOB+∠ABO+∠OAB=180°,∴∠OAC=180°﹣24°﹣24°﹣78°=54°,故答案为:①24°;②108,54;(2)如图2,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ADB中有两个相等的角.∵AB⊥OM,∠MON=48°,OE平分∠MON,∴∠AOB=24°,∠ABO=66°,①当AC在AB左侧时:若∠BAD=∠ABD=66°,则∠OAC=90°﹣66°=24°;若∠BAD=∠BDA=(180°﹣66°)=57°,则∠OAC=90°﹣57°=33°;若∠ADB=∠ABD=66°,则∠BAD=48°,故∠OAC=90°﹣48°=42°;②当AC在AB右侧时:∵∠ABE=114°,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只有∠BAD=∠BDA=(180°﹣114°)=33°,则∠OAC=90°+33°=123°.综上所述,当x=24、33、42、123时,△ADB中有两个相等的角.7.解:(1)∵AM∥BN,∴∠A+∠ABC=180°.∴∠ABC=180°﹣∠A=180°﹣108°=72°.(2)与∠ABC相等的角是∠ADC、∠DCN.∵AM∥BN,∴∠ADC=∠DCN,∠ADC+∠BCD=180°.∴∠ADC=180°﹣∠BCD=180°﹣108°=72°.∴∠DCN=72°.∴∠ADC=∠DCN=∠ABC.(3)不发生变化.∵AM∥BN,∴∠AEB=∠EBC,∠ADB=∠DBC.∵BD平分∠EBC,∴∠DBC=∠EBC,∴∠ADB=∠AEB,∴=.8.解:(1)∵AM∥BN,∴∠ABN=180°﹣∠A=120°,又∵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CBD=∠CBP+∠DBP=(∠ABP+∠PBN)=∠ABN=60°.(2)不变.理由如下:∵AM∥BN,∴∠APB=∠PBN,∠ADB=∠DBN,又∵BD平分∠PBN,∴∠ADB=∠DBN=∠PBN=∠APB,即∠APB:∠ADB=2:1.(3)∵AM∥BN,∴∠ACB=∠CBN,又∵∠ACB=∠ABD,∴∠CBN=∠ABD,∴∠ABC=∠ABD﹣∠CBD=∠CBN﹣∠CBD=∠DBN,∴∠ABC=∠CBP=∠DBP=∠DBN,∴∠ABC=∠ABN=30°.9.解:(1)证明:如图1,过点P作PE∥a,则∠1=∠CPE.∵a∥b,PE∥a,∴PE∥b,∴∠2=∠DPE,∴∠3=∠1+∠2,即∠CPD=∠PCA+∠PDB;(2)∠CPD=∠PCA﹣∠PDB.理由:如图2,过点P作PE∥b,则∠2=∠EPD,∵直线a∥b,∴a∥PE,∴∠1=∠EPC,∵∠3=∠EPC﹣∠EPD,∴∠3=∠1﹣∠2,即∠CPD=∠PCA﹣∠PDB;(3)∠CPD=∠PDB﹣∠PCA.证明:如图3,设直线AC与DP交于点F,∵∠PF A是△PCF的外角,∴∠PF A=∠1+∠3,∵a∥b,∴∠2=∠PF A,∴∠2=∠1+∠3,∴∠3=∠2﹣∠1,即∠CPD=∠PDB﹣∠PCA.10.证明:(1)如图①,延长BP交AC于E,∵∠2=∠1+∠3,∠2=∠1+∠AEP,∴∠3=∠AEP,∴l1∥l2,故答案为:l1∥l2;(2)如图②所示,当点P在线段DC的延长线上时,∠1+∠2=∠3,理由是:∵l1∥l2,∴∠CEP=∠3∵∠CEP=∠1+∠2,∴∠1+∠2=∠3;(3)如图③所示,当点P在直线l2的下方运动时,∠APB+∠PBD=∠P AC.理由:过点P作PF∥l1,∠FP A=∠1.∵l1∥l2,∴PF∥l2,∴∠FPB=∠3,∴∠FP A=∠2+∠FPB=∠2+∠3;即∠APB+∠PBD=∠P AC.11.解:(1)∵∠BOE=∠COE+∠COB=90°,又∵∠BOC=50°,∴∠COE=40°;(2)∵OE平分∠AOC,∴∠COE=∠AOE=∠COA,∵∠EOD=90°,∴∠AOE+∠DOB=90°,∠COE+∠COD=90°,∴∠COD=∠DOB,∴OD所在射线是∠BOC的平分线;(3)设∠COD=x°,则∠AOE=4x°,∵∠DOE=90°,∠BOC=50°,∴5x=40,∴x=8,即∠COD=8°∴∠BOD=58°.(4)如图,分两种情况:在一周之内,当OE与射线OC的反向延长线重合时,三角板绕点O旋转了140°,5t=140,t=28;当OE与射线OC重合时,三角板绕点O旋转了320°,5t=320,t=64.所以当t=28秒或64秒时,OE与直线OC重合.综上所述,t的值为28或64.故答案为:40°.12.解:(1)∵∠AOB=90°,∠BOC=60°,∴∠AOC=∠AOB﹣∠BOC=90°﹣60°=30°.又∵∠COD=90°,∴∠AOD=∠AOC+∠COD=30°+90°=120°.(2)∵∠AOB+∠COD+∠BOC+∠AOD=360°,∠AOB=90°,∠COD=90°,∠BOC=70°,∴∠AOD=360°﹣∠AOB﹣∠COD﹣∠BOC=360°﹣90°﹣90°﹣70°=110°.(3)猜想:∠AOD+∠BOC=180°.理由:如图①∵∠AOD=∠AOC+∠COD=∠AOC+90°,∠BOC=∠COD﹣∠BOD=90°﹣∠BOD,∠AOC=∠BOD,∴∠AOD+∠BOC=180°.13.解:∠1与∠2的度数和是一个定值,∠1+∠2=90°.如图,过点B作BP∥EF,则∠1=∠ABP.∵EF∥GH,∴BP∥GH,∴∠2=∠PBC,∵∠ABP+∠PBC=90°,∴∠1+∠2=90°.14.(1)证明:∵a∥b,∴∠2=∠ABD.∵AB平分∠MAD,AC平分∠NAD,∴∠BAC=90°.∵DE⊥AC,∴∠DEC=90°,∴AB∥DE,∴∠ABD=∠1,∴∠2=∠1;(2)解:当β﹣α=4x时,FH∥a.理由:∵a∥b,∴∠α=∠ABD.∵∠AFD是△BDF的外角,∴∠ABD+∠β=∠AFD,即α+β=∠AFD.∵FQ平分∠AFD交AC于Q,∴∠AFQ=∠DFQ=(α+β).∵∠AFQ=∠AFH+x=∠DFH﹣x,∴∠DFQ﹣∠AFH=2x.∵β﹣α=4x,∴α+β﹣∠AFH=β﹣α,∴∠AFH=α,∴FH∥a.15.解:(1)在△CEN中,∠CEN=180°﹣30°﹣45°=105°;(2)如图②,∵∠CON=5∠DOM∴180°﹣∠DOM=5∠DOM,∴∠DOM=30°∵∠OMN=60°,∴MN⊥OD,∴MN∥BC,∴∠CEN=180°﹣∠DCO=180°﹣45°=135°;(3)如图③,MN∥CD时,旋转角为90°﹣(60°﹣45°)=75°,或270°﹣(60°﹣45°)=255°,所以,t=75°÷5°=15秒,或t=255°÷5°=51秒;所以,在旋转的过程中,三角板MON运动15秒或51秒后直线MN恰好与直线CD平行.(4)MN⊥CD时,旋转角的角度差上90°,所以90°÷(20°﹣10°)=9秒,故答案为:9.16.(1)解:如图1,∠AOC=∠BOD,理由是:∵∠DOC=∠AOB=90°,∴∠DOC﹣∠AOD=∠AOB﹣∠AOD,∴∠AOC=∠BOD;(2)如图2,DO⊥AB,证明:∵CO∥AB,∠COD=90°,∴∠NMD=∠COD=90°,∴DO⊥AB;(3)如图3,解:能使CD⊥AB,理由是:∵CD⊥AB,∴∠ANQ=90°,∵∠A=30°,∴∠AQN=180°﹣90°﹣30°=60°,∴∠CQO=∠AQN=60°,∵∠C=45°,∴∠AOC=180°﹣∠CQO﹣∠C=180°﹣60°﹣45°=75°.17.解:(1)如图1,过点P作PH∥AB,则∠EPF=∠EPH+∠FPH=∠AEP+∠CFP,故答案为:∠EPF=∠AEP+∠PFC;同理可得:∠AEP+∠EPF+∠PFC=360°,故答案为:∠AEP+∠EPF+∠PFC=360°;(2)①∠EPF=60°,则∠EQF=150°,由(1)知∠PEA+∠PFC=∠P=60°,而∠PFC+2β=180°,∠PEA+2α=180°,故α+β=150°=∠EQF,故答案为150°;②如图3,QE,QF分别平分∠PEB和∠PFD,设:∠BEQ=∠QEP=α,∠QFD=∠PFQ=β,则∠P=180°﹣2α+180°﹣2β=360°﹣2(α+β),∠Q=α+β,即:∠EPF+2∠EQF=360°;③同理可得:∠Q1=(α+β),∠Q2=(α+β),∠Q2018=()2018(α+β),故:∠EPF+22019•∠EQ2018F=360°.18.解:(1)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当BC平分∠ABO时,如图1,∵∠AOB=90°,∴∠BAO+∠ABO=90°,∵AC平分∠BAO,BC平分∠ABO,∴∠BAC=,∠ABC=∠ABO,∴∠BAC+∠ABC=(∠BAO+∠ABO)=45°,∴∠ACB=180°﹣45°=135°;②如下图,当CB平分∠ABN时,∵∠ABN=90°+∠BAO,∵AC平分∠BAO,∴2∠ABE=90°+2∠CAB,∴∠ABE=45°+∠CAB,∴∠ACB=∠ABE﹣∠CAB=45°,综上,∠ACB的度数为45°或135°;(2)如图②,∵∠AOB=∠P=90°,∴∠OAP+∠OBP=180°,∴∠OAP+∠OBP=90°,∵AD平分∠OAP,BE平分∠OBP,∴∠OAD=∠OAP=90°﹣,∠OBE=∠OBP,∵∠OBE+∠OEB=90°,∴∠OEB=90°﹣∠OBE=90°﹣∠OBP,∴∠OAD=∠OEB,∴AD∥BE;(3)∵∠AOB=∠APB=90°,∴点P一直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当P在直径AB的上方时,如图2,有AD∥BE,当P在直径AB的下方时,如图3,有AD⊥BE,理由是:∵∠OAP=∠OBP,∵AD平分∠OAP,BE平分∠OBP,∴∠P AD=∠OAP,∠DBE=∠OBP,∴∠P AD=∠DBE,∵∠ADP=∠BDG,∴∠APB=∠AGB,∴AD⊥BE.19.解:(1)∵∠BOE=90°,∴∠AOE=90°,∵∠AOC=x=19°48′,∴∠EOC=90°﹣19°48′=89°60°﹣19°48′=70°12′,∠AOD=180°﹣19°48′=160°12′,∵OF平分∠AOD,∴∠FOD=∠AOD=×160°12′=80°6′;(2)当x=60°,∠EOF=90°+60°=150°设当射线OE与射线OF重合时至少需要t秒,10t﹣4t=360﹣150,t=35,答:当射线OE与射线OF重合时至少需要35秒;(3)设射线OE转动的时间为t秒,由题意得:10t+90+4t=360﹣150或10t﹣(360﹣150)+4t=90或360﹣10t=4t﹣120,t=或或.答:射线OE转动的时间为t=秒或秒或秒.20.解:(1)∵∠BOE=90°,∴∠AOE=90°,∵∠AOC=x=20°,∴∠EOC=90°﹣20°=70°,∠AOD=180°﹣20°=160°,∵OF平分∠AOD,∴∠FOD=∠AOD==80°;故答案为:70,80;(2)当x=60°,∠EOF=90°+60°=150°设当射线OE'与射线OF'重合时至少需要t秒,10t+8t=150,t=,答:当射线OE'与射线OF'重合时至少需要秒;(3)设射线OE'转动的时间为t秒,由题意得:10t+90+8t=150或10t+8t=150+90或360﹣10t=8t﹣150+90或360﹣10t+360﹣8t+90=360﹣150,t=或或或.答:射线OE'转动的时间为秒或秒或秒或秒.。
平行线之间的动点问题
1、(1)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产生折射现象,同时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也会产生折射现象,如图1,光线a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再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形成光线b,根据光学知识有∠1=∠2,∠3=∠4,请判断光线a与光线b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2)光线照射到镜面会产生反射现象,由光学知识,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如图2有一口井,已知入射光线a与水平线OC的夹角为42°,问如何放置平面镜MN,可使反射光线b正好垂直照射到井底?(即求MN与水平线的夹角) (3)如图3,直线EF上有两点A、C,分别引两条射线AB、CD.∠BAF=110°,∠DCF=60°,射线AB、CD分别绕A点,C点以1度/秒和3度/秒的速度同时顺时针转动,设时间为t,在射线CD转动一周的时间内,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CD与AB平行?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时间t.(1)求证:AB∥CD;(2)如图2,由三角形内角和可知∠E=90°,移动直角顶点E,使∠MCE=∠ECD,当直角顶点E点移动时,问∠BAE与∠MCD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P为线段AC上一定点,点Q为直线CD上一动点,①当点Q在射线CD上运动时(点C除外)∠CPQ+∠CQP与∠BAC有何数量关系?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②当点Q 在射线CD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点C除外)∠CPQ+∠CQP与∠BAC有何数量关系?猜想结论,不需说明理由.明;(2)如图2,在(1)的条件下,AB的下方两点E,F满足∠EBF=2∠ABF,CF平分∠DCE,若∠F的2倍与∠E的补角的和为190°,求∠ABE的度数;(3)如图3,在前面的条件下,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 ∥GN,GM平分∠DGP,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值(1)求点B的坐标;(2)如图1,若过点B的直线BP与长方形OABC的边交于点P,且将长方形OABC的面积分为1:4两部分,求点P的坐标;(3)如图2,M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且∠CBM=∠CMB,N是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MCN 的平分线CD交BM的延长线于点D,在点N运动的过程中,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ABD,BE平分∠CBF.(1)直线AD与BC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2)求∠DBE的度数.(3)若平行移动AD,在平行移动AD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BEC=∠ADB?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已知直线l1∥l2,且l3、l4和l1、l2分别交于A、B、C、D四点,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设∠ADP=∠1,∠DPC=∠2,∠BCP=∠3.(1)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时(如图),探究∠1、∠2、∠3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求说明理由);(2)此时,若∠1=30°,∠3=40°,求∠2的度数;(3)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时,猜想∠1、∠2、∠3之间的数量关系(点P和A、B不重合)(直接写出结论).上,且∠C=∠OAB=108°,F在线段CB上,OB平分∠AOF,OE平分∠COF.(1)请在图中找出与∠AOC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与∠OFC的度数比是否随着AB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3)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2∠OBA?若存在,请求出∠OBA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8、已知,BC∥OA,∠B=∠A=100°,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①,求证:OB∥AC.(2)如图②,若点E、F在线段BC上,且满足∠FOC=∠AOC,并且OE平分∠BOF.则∠EOC的度数等于_____;(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即可).(3)在(2)的条件下,若平行移动AC,如图③,那么∠OCB:∠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试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4)在(3)的条件下,如果平行移动AC的过程中,若使∠OEB=∠OCA,此时∠OCA度数等于_____.(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即可).9、AB∥CD,点C在点D的右侧,∠ABC,∠ADC的平分线交于点E(不与B,D点重合).∠ABC=n°,∠ADC=80°.(1)若点B在点A的左侧,求∠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将(1)中的线段BC沿DC方向平移,当点B移动到点A右侧时,请画出图形并判断∠BED的度数是否改变.若改变,请求出∠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中动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作业布置将遵循分层设计、适度适量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主复习、深化理解和提升解题能力。
1.基础作业: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重点是对动点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的运用。
-选择两道与平行线动点问题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包括问题的分析、模型的建立、方程的列出和求解步骤。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特别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学生能够识别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并运用到几何图形的求解中。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地图上的最短路径问题。
2.学会使用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通过画图、列方程和求解等步骤,解决与平行线相关的动点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题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解题方法。
-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平行线中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求解动点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需要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动点模型,并运用几何和代数知识进行求解。
-强调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性质应用到动点问题的解决中。
2.难点:建立动态问题与静态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动态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问题。
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
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训练 姓名1. 如图1,直线MN 与直线AB 、CD分别交于点E 、F ,∠1与∠2互补. (1)试判断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BEF 与∠EF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EP 与CD 交于点G ,点H 是MN 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 ,K 是GH 上一点使∠PHK=∠HPK,作PQ 平分∠EPK,问∠HPQ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2. 已知,直线AB∥CD,线段EF 分别与AB 、CD 相交于点E 、F .(1)如图1,当∠A=40°,∠C=60°时,求∠APC 的度数; (2)如图2,当点P 在线段EF 上运动时(不包括E 、F 两点),∠A、∠C 与∠APC 之间有什么确定的相等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3)当点P 在线段EF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A、∠C 与∠APC 之间有什么确定的相等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直线AC ∥BD ,连结AB ,直线AC 、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 A 、PB ,构成∠P AC 、∠APB 、∠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1)当动点P 落在第①部分时,试说明∠APB =∠P AC +∠PBD 成立的理由; (2)当动点P 落在第②部分时,∠APB =∠P AC +∠PBD 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 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 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 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说明.4、如图,∠ABC +∠ACB =110°,BO 、CO 分别平分∠ABC 和∠ACB,EF 过点O 与BC 平行,求∠BOC 。
平行线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平行线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引言平行线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几何问题,涉及到平行线和动点的运动关系。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行线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在讨论平行线动点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平行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不会相交的直线。
以下是平行线的几个重要性质: 1. 平行线的斜率相等:如果两条线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是平行线。
2. 平行线的距离相等:如果从一条线上任取一点,再从另一条线上任取一点,连接这两点并与两线垂直,那么这条垂线的长度对于两条平行线来说是相等的。
3. 平行线的交角为零: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为零,也就是说,它们相互平行。
解题思路解决平行线动点问题的一般思路如下: 1. 理清问题的要求和已知条件。
2. 画出清晰的图形,标出已知条件和需要求解的量。
3. 借助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和推导。
4. 根据已知条件和推导出的结论,建立方程或利用几何性质求解未知量。
5. 验证答案的合理性,并对所得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解题技巧投影法投影法是解决平行线动点问题常用的一种技巧。
它利用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对动点的投影进行分析,推导出解析式或几何关系。
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投影法的应用。
例题:平面上有两条平行线l和m,动点P在直线l上,过P分别作m与直线l的两条垂线,分别交l于A和B,求线段AB的最短长度。
解题思路及步骤: 1.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平行线和动点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画出问题所描述的图形,标示出已知和未知量。
2. 由题意可知,线段AB的最短长度等于线段PA与PB的距离之差。
因此,首先需要求解线段PA和PB的长度。
3. 利用垂线的性质,我们可以知道PA是BP的投影,PB是AP的投影。
由此可得线段PA和PB的长度。
4. 然后,根据所得的线段PA和PB的长度,计算线段AB的最短长度。
平行线之间的动点问题(含答案)
平行线之间的动点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判定方法:(1) 同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相同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研究的都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图形,可以说这个图形是它们共同的、必备的前提条件。
4.区别: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中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平行线的“判定”,是为了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就要先研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当知道了“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时,就可以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
它们是由“数”到“形”的判断。
平行线的“性质”,是已经知道两条直线平行时,就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数量关系,即“平行线”这种图形具有的性质。
它们是由“形”到“数”的说理。
1、(1)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产生折射现象,同时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也会产生折射现象,如图1,光线a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再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形成光线b,根据光学知识有∠1=∠2,∠3=∠4,请判断光线a与光线b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2)光线照射到镜面会产生反射现象,由光学知识,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如图2有一口井,已知入射光线a与水平线OC的夹角为42°,问如何放置平面镜MN,可使反射光线b正好垂直照射到井底?(即求MN与水平线的夹角) (3)如图3,直线EF上有两点A、C,分别引两条射线AB、CD.∠BAF=110°,∠DCF=60°,射线AB、CD分别绕A点,C点以1度/秒和3度/秒的速度同时顺时针转动,设时间为t,在射线CD转动一周的时间内,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CD与AB平行?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时间t.解:(1)平行.理由如下:如图,∵∠3=∠4,∴∠5=∠6,∵∠1=∠2,∴∠1+∠5=∠2+∠6,∴a∥b;(2)∵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1=∠2,∵入射光线a与水平线OC的夹角为42°,b垂直照射到井底,∴∠1+∠2=180°-42°-90°=48°,∴∠1=×48°=24°,∴MN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4°+42°=66°;(3)存在.如图①,AB与CD在EF的两侧时,∵∠BAF=110°,∠DCF=60°,∴∠ACD=180°-60°-3t=120°-3t,∠BAC=110°-t,要使AB∥CD,则∠ACD=∠BAF,即120°-3t=110°-t,解得t=5;此时(180°-60°)÷3=40,∴0<t<40,②CD旋转到与AB都在EF的右侧时,∵∠BAF=110°,∠DCF=60°,∴∠DCF=360°-3t-60°=300°-3t,∠BAC=110°-t,要使AB∥CD,则∠DCF=∠BAC,即300°-3t=110°-t,解得t=95°,此时(360°-60°)÷3=100,∴40<t<100,③CD旋转到与AB都在EF的左侧时,∵∠BAF=110°,∠DCF=60°,∴∠DCF=3t-(180°-60°+180°)=3t-300°,∠BAC=t-110°,要使AB∥CD,则∠DCF=∠BAC,即3t-300°=t-110°,解得t=95°,此时t>110,∵95<110,∴此情况不存在.综上所述,t为5秒或95秒时,CD与AB平行.解析:(1)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求出∠3与∠4的补角相等,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判定a∥b;(2)根据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可得∠1=∠2,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求出∠1的度数,再加上42°即可得解;(3)分①AB与CD在EF的两侧,分别表示出∠ACD与∠BAC,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列式计算即可得解;②CD旋转到与AB都在EF的右侧,分别表示出∠DCF与∠BAC,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列式计算即可得解;③CD旋转到与AB都在EF的左侧,分别表示出∠DCF与∠BAC,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列式计算即可得解.2、如图1,CE平分∠ACD,AE平分∠BAC,∠EAC+∠ACE=90°(1)求证:AB∥CD;(2)如图2,由三角形内角和可知∠E=90°,移动直角顶点E,使∠MCE=∠ECD,当直角顶点E点移动时,问∠BAE与∠MCD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P为线段AC上一定点,点Q为直线CD上一动点,①当点Q在射线CD上运动时(点C除外)∠CPQ+∠CQP与∠BAC有何数量关系?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②当点Q 在射线CD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点C除外)∠CPQ+∠CQP与∠BAC有何数量关系?猜想结论,不需说明理由.证明:(1)∵CE平分∠ACD,AE平分∠BAC,∴∠BAC=2∠EAC,∠ACD=2∠ACE,∵∠EAC+∠ACE=90°,∴∠BAC+∠ACD=180,∴AB∥CD;(2)∠BAE+∠MCD=90°;过E作EF∥AB,∵AB∥CD,∴EF∥∥AB∥CD,∴∠BAE=∠AEF,∠FEC=∠DCE,∵∠E=90°,∴∠BAE+∠ECD=90°,∵∠MCE=∠ECD,∴∠BAE+∠MCD=90°;(3)如图3:∵AB∥CD,∴∠BAC+∠ACD=180°,∵∠QPC+∠PQC+∠PCQ=180°,∴∠BAC=∠PQC+∠QPC;如图4:∵AB∥CD,∴∠BAC=∠ACQ∵∠PQC+∠PCQ+∠ACQ=180°,∴∠PQC+∠QPC+∠BAC=180°.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AC=2∠EAC,∠ACD=2∠ACE,再由∠EAC+∠ACE=90°可得∠BAC+∠ACD=180,进而得到AB∥CD;(2)过E作EF∥AB,证明EF∥∥AB∥CD,可得∠BAE=∠AEF,∠FEC=∠DCE,再由∠E=90°,可得∠BAE+∠ECD=90°,进而得到∠BAE+∠MCD=90°;(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CPQ+∠CQP与∠BAC数量关系3、(1)如图1,AC平分∠DAB,∠1=∠2,试说明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予以证明;(2)如图2,在(1)的条件下,AB的下方两点E,F满足∠EBF=2∠ABF,CF平分∠DCE,若∠F的2倍与∠E的补角的和为190°,求∠ABE的度数;(3)如图3,在前面的条件下,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 ∥GN,GM平分∠DGP,下列结论:①∠DGP-∠MGN的值不变;②∠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并值.(1)答:AB∥CD.证明:∵∠1=∠2,∴AB∥CD;(2)解:设∠ABF=x,则∠EBF=2x,∴∠ABE=∠ABF+∠EBF=x+2x=3x,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E+∠EBF=∠F+∠ECF,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E+∠ABE=∠E+3x,∵AB∥CD,∴∠1=∠DCE,∵CF平分∠DCE,∴∠ECF=∠DCE=∠1=(∠E+3x),∴∠E+2x=∠F+(∠E+3x),整理得,2∠F-∠E=x①,∵∠F的2倍与∠E的补角的和为190°,∴2∠F+180°-∠E=190°②,①代入②得,x+180°=190°,∴x=10°,∴∠ABE=3x=30°;(3)解:如图,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BPG+∠B,∵PQ平分∠BPG,GM平分∠DGP,∴∠GPQ=∠BPG,∠MGP=∠DGP,∵AB∥CD,∴∠1=∠DGP,∴∠MGP=(∠BPG+∠B),∵PQ∥GN,∴∠NGP=∠GPQ=∠BPG,∴∠MGN=∠MGP-∠NGP=(∠BPG+∠B)-∠BPG=∠B,根据前面的条件,∠B=30°,∴∠MGN=×30°=15°,∴①∠DGP-∠MGN的值随∠DGP的变化而变化;②∠MGN的度数为15°不变.解解析:(1)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即可;(2)设∠ABF=x,则∠ABE=3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整理得到∠E+∠EBF=∠F+∠ECF,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ECF=∠1,然后整理得到∠E、∠F的关系式,再根据∠F与∠E的补角的关系列出等式,然后整理即可求出x,从而得解;(3)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1=∠BPG+∠B,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MGP、∠DPQ,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NGP=∠GPQ,然后列式表示出∠MGN=∠B,从而判定②正确.4、长方形OABC,O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A=5,OC=3,点B在第三象限.(1)求点B的坐标;(2)如图1,若过点B的直线BP与长方形OABC的边交于点P,且将长方形OABC的面积分为1:4两部分,求点P的坐标;(3)如图2,M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且∠CBM=∠CMB,N是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MCN 的平分线CD交BM的延长线于点D,在点N运动的过程中,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解:(1)∵四边形OABC为长方形,OA=5,OB=3,且点B在第三象限,∴B(-5,-3).(2)若过点B的直线BP与边OA交于点P,依题意可知:×AB×AP=×OA×OC,即×3×AP=×5×3,∴AP=2∵OA=5,∴OP=3,∴P(-3,0),若过点B的直线BP与边OC交于点P,依题意可知:×BC×PC=×OA×OC,即×5×PC=×5×3,∴PC=∵OC=3,∴OP=,∴P(0,-).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3,0h或(0,-).(3)延长BC至点F,∵四边形OABC为长方形,∴OA∥BC.∴∠CBM=∠AMB,∠AMC=∠MCF.∵∠CBM=∠CMB,∴∠MCF=2∠CMB.过点M作ME∥CD交BC于点E,∴∠EMC=∠MCD.又∵CD平分∠MCN,∴∠NCM=2∠EMC.∴∠D=∠BME=∠CMB-∠EMC,∠CN7=∠NCF=∠MCF-∠NCM=2∠BMC-2∠DCM=2∠D,∴=.解析:(1)根据第三象可点的坐标性质得出答案;(2)利用长方形OABC的面积分为1:4两部分,得出等式求出AP的长,即可得出P 点坐标,再求出PC的长,即可得出OP的长,进而得出答案;(3)标先求出∠MCF=2∠CMB,即可得出∠CNM=部NCF=∠MCF-∠NCM=2∠BMC-2∠DCM,得出答案.解:(1)∵四边形OABC为长方形,OA=5,OB=3,且点B在第三象限,∴B(-5,-3).(2)若过点B的直线BP与边OA交于点P,依题意可知:×AB×AP=×OA×OC,即×3×AP=×5×3,∴AP=2∵OA=5,∴OP=3,∴P(-3,0),若过点B的直线BP与边OC交于点P,依题意可知:×BC×PC=×OA×OC,即×5×PC=×5×3,∴PC=∵OC=3,∴OP=,∴P(0,-).综上所述,点P的坐标为(-3,0h或(0,-).(3)延长BC至点F,∵四边形OABC为长方形,∴OA∥BC.∴∠CBM=∠AMB,∠AMC=∠MCF.∵∠CBM=∠CMB,∴∠MCF=2∠CMB.过点M作ME∥CD交BC于点E,∴∠EMC=∠MCD.又∵CD平分∠MCN,∴∠NCM=2∠EMC.∴∠D=∠BME=∠CMB-∠EMC,∠CN7=∠NCF=∠MCF-∠NCM=2∠BMC-2∠DCM=2∠D,∴=.解析:(1)根据第三象可点的坐标性质得出答案;(2)利用长方形OABC的面积分为1:4两部分,得出等式求出AP的长,即可得出P 点坐标,再求出PC的长,即可得出OP的长,进而得出答案;(3)标先求出∠MCF=2∠CMB,即可得出∠CNM=部NCF=∠MCF-∠NCM=2∠BMC-2∠DCM,得出答案.5、如图,已知直线AB∥CD,∠A=∠C=100°,E、F在CD上,且满足∠DBF=∠ABD,BE平分∠CBF.(1)直线AD与BC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2)求∠DBE的度数.(3)若平行移动AD,在平行移动AD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BEC=∠ADB?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AD∥BC.证明:∵AB∥CD,∴∠A+∠ADC=180°,又∵∠A=∠C∴∠ADC+∠C=180°,∴AD∥BC;(2)解:∵AB∥CD,∴∠ABC=180°-∠C=80°,∵∠DBF=∠ABD,BE平分∠CBF,∴∠DBE=∠ABF+∠CBF=∠ABC=40°;(3)存在.解:设∠ABD=∠DBF=∠BDC=x°.∵AB∥CD,∴∠BEC=∠ABE=x°+40°;∵AB∥CD,∴∠ADC=180°-∠A=80°,∴∠ADB=80°-x°.若∠BEC=∠ADB,则x°+40°=80°-x°,得x°=20°.∴存在∠BEC=∠ADB=60°.解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证明∠ADC+∠C=180°,即可证得AD∥BC;(2)由直线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得∠ABC的度数,又由∠DBE=∠ABC,即可求得∠DBE的度数.(3)首先设∠ABD=∠DBF=∠BDC=x°,由直线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求得∠BEC与∠ADB的度数,又由∠BEC=∠ADB,即可得方程:x°+40°=80°-x°,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6、已知直线l1∥l2,且l3、l4和l1、l2分别交于A、B、C、D四点,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设∠ADP=∠1,∠DPC=∠2,∠BCP=∠3.(1)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时(如图),探究∠1、∠2、∠3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求说明理由);(2)此时,若∠1=30°,∠3=40°,求∠2的度数;(3)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时,猜想∠1、∠2、∠3之间的数量关系(点P和A、B不重合)(直接写出结论).解:(1)∠2=∠1+∠3,理由为:证明:过P作PM∥l1,如图所示:由l1∥l2,得到PM∥l2,∴∠1=∠DPM,∠3=∠CPM,∴∠2=∠DPM+∠CPM=∠1+∠3;(2)∵∠1=3三°,∠3=4三°,∴∠2=∠1+∠3=7三°;(3)∠3=∠1+∠2,理由为:证明:∵l1∥l2,∴∠3=∠4,又∠4为△PDQ的外角,∴∠4=∠1+∠2,则∠3=∠1+∠2.解析:(1)∠1、∠2、∠3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1+∠3,理由为:过P作PM平行于l1,由l1∥l2,利用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得到PM平行于l2,由PM平行于l1,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1=∠DPM,由PM平行于l2,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3=∠CPM,而∠2=∠DPM+∠CPM,等量代换可得证;(2)将∠1和∠3的度数代入第一问的结论∠2=∠1+∠3中,即可求出∠2的度数;(3)∠1、∠2、∠3之间的数量关系为∠3=∠1+∠2,理由为:由l1∥l2,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3=∠4,又∠4为三角形PDQ的外角,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到∠4=∠1+∠2,等量代换可得证.7、如图,已知两条射线OM∥CN,动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射线OM、CN 上,且∠C=∠OAB=108°,F在线段CB上,OB平分∠AOF,OE平分∠COF.(1)请在图中找出与∠AOC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与∠OFC的度数比是否随着AB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3)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2∠OBA?若存在,请求出∠OBA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OM∥CN,∴∠AOC=180°-∠C=180°-108°=72°,∠ABC=180°-∠OAB=180°-108°=72°,又∵∠BAM=∠180°-∠OAB=180°-108°=72°,∴与∠AOC相等的角是∠AOC,∠ABC,∠BAM;(2)∵OM∥CN,∴∠OBC=∠AOB,∠OFC=∠AOF,∵OB平分∠AOF,∴∠AOF=2∠AOB,∴∠OFC=2∠OBC,∴∠OBC:∠OFC=;(3)设∠OBA=x,则∠OEC=2x,在△AOB中,∠AOB=180°-∠OAB-∠ABO=180°-x-108°=72°-x,在△OCE中,∠COE=180°-∠C-∠OEC=180°-108°-2x=72°-2x,∵OB平分∠AOF,OE平分∠COF,∴∠COE+∠AOB=∠COF+∠AOF=∠AOC=×72°=36°,∴72°-x+72°-2x=36°,解得x=36°,即∠OBA=36°.解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求出∠AOC,∠ABC,再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出∠BAM即可得解;(2)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OBC=∠AOB,∠OFC=∠AOF,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OF=2∠AOB,从而得到比值不变;(3)设∠OBA=x,表示出∠OEC,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表示出∠AOB、∠CO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根据∠AOB+∠COE=∠AOC列出方程求解即可.8、已知,BC∥OA,∠B=∠A=100°,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①,求证:OB∥AC.(2)如图②,若点E、F在线段BC上,且满足∠FOC=∠AOC,并且OE平分∠BOF.则∠EOC的度数等于_____;(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即可).(3)在(2)的条件下,若平行移动AC,如图③,那么∠OCB:∠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试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4)在(3)的条件下,如果平行移动AC的过程中,若使∠OEB=∠OCA,此时∠OCA度数等于_____.(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即可).(1)由BC∥OA得∠B+∠O=180°,所以∠O=180°-∠B=80°,则∠A+∠O=18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到OB∥AC;(2)由OE平分∠BOF得到∠BOE=∠FOE,加上∠FOC=∠AOC,所以∠EOF+∠COF=∠AOB=40°;(3)由BC∥OA得到OCB=∠AOC,∠OFB=∠AOF,加上∠FOC=∠AOC,则∠AOF=2∠AOC,所以∠OFB=2∠OCB,(4)设∠AOC的度数为x,则∠OFB=2x,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OEB=∠AOE,则∠OEB=∠EOC+∠AOC=40°+x,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OCA=180°-∠AOC-∠A=80°-x,利用∠OEB=∠OCA得到40°+x=80°-x,解得x=20°,所以∠OCA=80°-x=60°.(1)证明:∵BC∥OA,∴∠B+∠O=180°,∴∠O=180°-∠B=80°,而∠A=100°,∴∠A+∠O=180°,∴OB∥AC;(2)解:∵OE平分∠BOF,∴∠BOE=∠FOE,而∠FOC=∠AOC,∴∠EOF+∠COF=∠AOB=×80°=40°;(3)解:不改变.∵BC∥OA,∴∠OCB=∠AOC,∠OFB=∠AOF,∵∠FOC=∠AOC,∴∠AOF=2∠AOC,∴∠OFB=2∠OCB,即∠OCB:∠OFB的值为1:2;(4)解:设∠AOC的度数为x,则∠OFB=2x,∵∠OEB=∠AOE,∴∠OEB=∠EOC+∠AOC=40°+x,而∠OCA=180°-∠AOC-∠A=180°-x-100°=80°-x,∵∠OEB=∠OCA,∴40°+x=80°-x,解得x=20°,∴∠OCA=80°-x=80°-20°=60°.故答案为40°,60°.9、AB∥CD,点C在点D的右侧,∠ABC,∠ADC的平分线交于点E(不与B,D点重合).∠ABC=n°,∠ADC=80°.(1)若点B在点A的左侧,求∠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将(1)中的线段BC沿DC方向平移,当点B移动到点A右侧时,请画出图形并判断∠BED的度数是否改变.若改变,请求出∠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若不变,请说明理由.解:(1)过点E作EF∥AB,∵AB∥CD,∴AB∥CD∥EF,∴∠ABE=∠BEF,∠CDE=∠DEF,∵BE平分∠ABC,DE平分∠ADC,∠ABC=n°,∠ADC=80°,∴∠ABE=∠ABC=n°,∠CDE=∠ADC=40°,∴∠BED=∠BEF+∠DEF=n°+40°;(2)∠BED的度数改变,过点E作EF∥AB,如图,∵BE平分∠ABC,DE平分∠ADC,∠ABC=n°,∠ADC=80°,∴∠ABE=∠ABC=n°,∠CDE=∠ADC=40°,∵AB∥CD,∴AB∥CD∥EF,∴∠BEF=180°-∠ABE=180°-n°,∠CDE=∠DEF=40°,∴∠BED=∠BEF+∠DEF=180°-n°+40°=220°-n°.解析:(1)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性质推出∠ABE=∠BEF,∠CDE=∠DEF,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BE=∠ABC=n°,∠CDE=∠ADC=40°,代入∠BED=∠BEF+∠DEF 求出即可;(2)过点E作EF∥AB,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BE=∠ABC=n°,∠CDE=∠ADC=40°,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BEF=180°-∠ABE=180°-n°,∠CDE=∠DEF=40°,代入∠BED=∠BEF+∠DEF求出即可.。
完整版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动点问题.doc
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媒体资源教学流程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动点问题1. 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角的计算与证知识与技能明;2. 在探究动点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图形之间变化及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图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由点运动而产生的角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去解决问题 . 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角的计算与证明;能够认识和分析图形,并利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所探究的结论.探究出点在运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基本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刚接触几何不久,认识和分析图形的能力不强,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规范的几何表述能力都有待提高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内容,而动点问题是中考考查中的常考考点 . 本节课以几个基本图形为切入点,以动点问题为背景,通过师生的合作 , 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几何问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黑板,三角板,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意图独立思考交流明确知完成识,引出课题类比归纳证明学生利用平行线的的性质和判定求解出几个基本图形中三个重要角的数量关系。
为下面解决动点问题做铺垫,分解难点 .例题讲解例.如图 , 线段 AB 经过平移后得到线段 CD, 分别连接 AC 、BD, 点 M 、N 分别为 AC、 BD 的中点 .(1) 线段 AC 、BD 的关系是;A M CBN D强调易错点:线段的关系指的是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点 P 是线段 CD 上一个动点,连接 MP、NP,当点P 在线段 CD 上运动时,AMP与BNP、 MPN的数量关系是;让学生尝试去认识基本图形,构建基本图形. 师重视基学生础知识分析,让学,困生也独立有所收完成获 .,教师板书基本图关键形与动步骤点问题的简单结合 .总结解生共同得到解决这类动态问题的四个步骤:1.定点,2. 连线,3. 描边,4. 写结果 .(3)作射线 DA , 点 P 是射线 DA上一个动点 ( 不与点A 、 D 重合 ) ,连接 MP、NP,当点 P 在射线 DA 上运动时,探究∠ AMP 与∠ BNP、∠ MPN 的数量关系( 不用写证明过程 ).A M CB N D例题因为已经有了第( 2)问的铺垫,所以尽管这一讲解问难度增大,也可以放手学生去探索.学生上讲台讲解完毕后,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整个运动的过程,并且强调书写过程和解决这类动态问题的步骤 .题方法.应用提学生高 .先独训练学立思生学会考从复杂,的运动然后过程中合作分解出讨论基本图,形,体类比验数形归纳结合,,分类讨学生论的思上讲想 .台讲演.如图 , 线段 CD 是由线段 AB 平移得到 . 分别连接巩固训练BD 、AC, 直线 BE⊥AC 于点 E, 延长 DC 与 BE 相交于点 F. 点 P 是射线 FD 上的一个动点 , 连接 BP、EP,当点 P 在射线 FD上移动时 ( 不与点 F,C,D 重合 ), 探究∠DBP 与∠ CEP、∠ BPE 的数量关系 .B DA E CF学生讲解完毕后,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整个运动的过程,并且强调书写过程 .学生巩固训独立练,培完成养学生,的表达上讲能力,台讲培养优解.生.课堂小结1.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几个常见的基本图形;2.利用基本图形解决动点问题的几个解题步骤;学生总结升回答华 .3.总结解题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1.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或与小组成员合作去探究点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角的关系;2.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参与课堂教学;3.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4 .学生在解决例题( 2)时,反应较快,而且准确率高,说明基本图教学形在动态问题中的简单应用已基本掌握;但是一部分同学在解决例反思题( 3)时速度不够快,或者讨论的类别不够齐全,说明学生将复杂的运动过程分解成简单的运动过程以及从复杂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的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5.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巩固训练题,说明教学是有效的;6老师具有亲和力,教态自然,但是教师语言不够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望可再提高 .。
平行线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探究
平行线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探究平行线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通常出现在几何学的相关考题中。
该问题要求解决在平行线上,一个点沿着这两条平行线移动,如何确定其轨迹或者运动路线。
在本文中,我将会探究一些解答这类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理解。
1. 了解基本概念在解答平行线动点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上且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动点是指在给定条件下运动的点。
这两个概念是解决平行线动点问题的基础。
2. 分析问题并设定参数在解答平行线动点问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问题并设定参数。
可以考虑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动点的起始位置以及动点的运动速度等因素。
通过设定参数,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3. 利用相似三角形在解决平行线动点问题时,常常需要利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指的是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通过观察和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一些关键的结论,帮助解决问题。
4. 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可以在解答平行线动点问题时起到关键作用。
其中一条重要的性质是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得到一些与角度相关的等式,从而推导出动点的运动轨迹或运动方程。
5. 考虑特殊情况在解答平行线动点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
这些特殊情况可能包括平行线的倾斜程度、动点的特殊位置等。
考虑这些特殊情况时,需要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巧,并可能需要使用一些额外的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结:通过对平行线动点问题解题技巧的探究,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解答平行线动点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基本概念,然后分析问题,设定参数。
接下来,可以通过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一些关键结论。
考虑特殊情况,并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对于平行线动点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不同的角度和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用的特性和关系。
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
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
1.如图,一张条形纸片ABCD(AB∥CD)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D、C分别在D′、C′的位置上,若∠EF G=60°,则∠2=________
2.如图,直线CB∥OA,∠C=∠A=120°,E、F在CB上,且满足∠FOB=∠AOB,OE平分∠COF.(1)求∠EOB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OFC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或求出变化范围;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3)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OBA?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 如图1,直线MN与直线AB、CD分别交于点E、F,∠1与∠2互补.
(1)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EP与CD交于点G,点H是MN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K是GH上一点使∠PHK=∠HPK,作PQ平分∠EPK,问∠HPQ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
4. 已知,直线AB∥CD,线段EF分别与AB、CD相交于点E、F.
(1)如图1,当∠A=40°,∠C=60°时,求∠A PC的度数;
(2)如图2,当点P在线段EF上运动时(不包括E、F两点),∠A、∠C与∠A PC之间有什么确定的相等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3)当点P在线段EF的延长线上运动时,∠A、∠C与∠A PC之间有什么确定的相等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部编数学七年级下册专题03平行线四大模型与动态角度问题专题讲练(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03 平行线四大模型与动态角度问题专题讲练平行线与动态角度问题在初中数学几何模块中属于基础工具类问题,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块内容,该份资料就平行线的四大模型(铅笔模型、猪蹄模型、拐弯模型、“5”字模型)和动态角度问题(翻折、旋转、动点)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铅笔头模型【解题技巧】如图,①已知:AB∥CD,结论:∠PAB+∠APB+∠PCD=360°;②已知:∠PAB+∠APB+∠PCD=360°,结论:AB∥CD.图①、图②图③③已知:AB∥CD,结论:∠1+∠2+…+∠n=180(n-1).例1、(2021.河北七年级月考)如图,已知:AB∥CD,求证:∠PAB+∠APB+∠PCD=360°;【解析】方法一(破角):过点P作PQ∥AB则AB∥CD∥PQ∴∠BAP+∠APQ=180°,∠CPQ+∠PCD=180°∴∠BAP+∠APQ+∠CPQ+∠PCD=360° 即∠PAB+∠APB+∠PCD=360°.方法二(添角):连接AC,易知,∠1+∠4=180°,∠2+∠3+∠P=180°∴∠1+∠4+∠2+∠3+∠P=360°即∠PAB +∠APB +∠PCD =360°.变式1.(2021·河南·七年级期中)如图,直线12l l P ,130Ð=°,则23Ð+Ð=( )A .150°B .180°C .210°D .240°【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作直线l 平行于直线l 1和l 2,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解析】解:作直线l 平行于直线l 1和l 212////l l l Q 1430;35180°°\Ð=Ð=Ð+Ð=245Ð=Ð+ÐQ 2+3=4+5+3=30180210°°°\ÐÐÐÐÐ+= 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关键在于等量替换的应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变式2.(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直线l 1∥l 2,∠A =125°,∠B =85°,且∠1比∠2大4°,那么∠1=______.【答案】17°【分析】延长AB ,交两平行线与C 、D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领补角的性质计算即可;【详解】延长AB ,交两平行线与C 、D ,∵直线l 1∥l 2,∠A =125°,∠B =85°,∴4285Ð+Ð=°,13125Ð+Ð=°,34180Ð+Ð=°,∴852*******°-Ð+°-Ð=°,∴1230Ð+Ð=°,又∵∠1比∠2大4°,∴2=14ÐÐ-°,∴2134Ð=°,∴117Ð=°;故答案是17°.【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例2.(2021·福建泉州七年级期末)问题情境:我市某中学班级数学活动小组遇到问题:如图1,AB ∥CD ,∠PAB =130°,∠PCD =120°,求∠APC 的度数.经过讨论形成的思路是:如图2,过P 作PE ∥AB ,通过平行线性质,可求得∠APC 的度数.(1)按该数学活动小组的思路,请你帮忙求出∠APC 的度数;(2)问题迁移:如图3,AD ∥BC ,点P 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 ADP a Ð=,BCP βÐ=.请你判断CPD Ð、a 、 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拓展应用:如图4,已知两条直线AB ∥CD ,点P 在两平行线之间,且BEP Ð的平分线与 ∠DFP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Q ,求2P Q Ð+Ð的度数.【答案】(1)110°;(2)∠CPD =α+β,见解析;(3)360°.【解析】解:(1)过点P 作PE ∥AB ,∵AB ∥CD , ∴PE ∥AB ∥CD .∴∠A +∠APE =180°,∠C +∠CPE =180°∵∠PAB =130°,∠PCD =120°,∴∠APE =50°,∠CPE =60°,∴∠APC =∠APE +∠CPE =110°.(2)∠CPD =α+β,理由如下:过P 作PE ∥AD 交CD 于E .∵AD ∥BC ,∴AD ∥PE ∥BC ,∴∠DPE =α,∠CPE =β,∴∠CPD =∠DPE +∠CPE =α+β.(3)由(1)可得,∠P +∠BEP +∠DFP =360° 又∵QE 平分∠PEB ,QF 平分∠PFQ∴∠BEP =2∠BEQ ,∠DFP =2∠DFQ ∴∠P +2∠Q =∠P +2(∠BEQ +∠DFQ )=∠P +∠BEP +∠DFP =360°.变式3.(2021·佛山顺德区月考)问题情境1:如图1,AB ∥CD ,P 是ABCD 内部一点,P 在BD 的右侧,探究∠B ,∠P ,∠D 之间的关系?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过P 作PE ∥AB ,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B ,∠P ,∠D 之间满足 关系.(直接写出结论)问题情境2:如图3,AB ∥CD ,P 是AB ,CD 内部一点,P 在BD 的左侧,可得∠B ,∠P ,∠D 之间满足 关系.(直接写出结论)问题迁移:请合理的利用上面的结论解决以下问题:已知AB ∥CD ,∠ABE 与∠CDE 两个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 (1)如图4,若∠E =80°,求∠BFD 的度数;(2)如图5中,∠ABM =13∠ABF ,∠CDM =13∠CDF ,写出∠M 与∠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BM =1n ∠ABF ,∠CDM =1n∠CDF ,设∠E =m °,用含有n ,m °的代数式直接写出∠M = .【答案】问题情境1:∠B +∠BPD +∠D =360°,∠P =∠B +∠D ;(1)140°;(2)16∠E +∠M =60°(3)360m 2nM °°-Ð=.【解析】(1)∵BF 、DF 分别是∠ABE 和∠CDE 的平分线,∴∠EBF =12∠ABE ,∠EDF =12∠CDE ,由问题情境1得:∠ABE +∠E +∠CDE =360°,∵∠E =80°,∴∠ABE +∠CDE =280°,∴∠EBF +∠EDF =140°,∴∠BFD =360°﹣80°﹣140°=140°;(2)16∠E +∠M =60°,理由是:设∠ABM =x ,∠CDM =y ,则∠FBM =2x ,∠EBF =3x ,∠FDM =2y ,∠EDF =3y ,由问题情境1得:∠ABE +∠E +∠CDE =360°,∴6x +6y +∠E =360°,即16∠E =60﹣x ﹣y ,∵∠M +∠EBM +∠E +∠EDM =360°,∴6x +6y +∠E =∠M +5x +5y +∠E ,∴∠M =x +y ,∴16∠E +∠M =60°;(3)设∠ABM =x ,∠CDM =y ,则∠FBM =(n ﹣1)x ,∠EBF =nx ,∠FDM =(n ﹣1)y ,∠EDF =ny ,由问题情境1得:∠ABE +∠E +∠CDE =360°,∴2nx +2ny +∠E =360°,∴x +y =360m 2n°°-,∵∠M +∠EBM +∠E +∠EDM =360°,∴2nx +2ny +∠E =∠M +(2n ﹣1)x +(2n ﹣1)y +∠E ,∴∠M =360m 2n °°-;故答案为:∠M =360m 2n°°-.变式4.(2021·洛阳市期中)已知:如图1,12180°Ð+Ð=,Ð=ÐAEF HLN .(1)判断图中平行的直线,并给予证明;(2)如图2,2Ð=ÐPMQ QMB ,2Ð=ÐPNQ QND ,请判断P Ð与Q Ð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AB ∥CD ,EF ∥HL ,见解析;(2)∠P =3∠Q ,见解析.【解析】解:(1)AB∥CD,EF∥HL,∵∠1=∠AMN,∴∠1+∠2=180°,∴∠AMN+∠2=180°,∴AB∥CD;延长EF交CD于F1,∵AB∥CD,∴∠AEF=∠EF1L,∵∠AEF=∠HLN,∴∠EF1L=∠HLN,∴EF∥HL;(2)∠P=3∠Q,由(1)得AB∥CD,作QR∥AB,PL∥AB,∴∠RQM=∠QMB,RQ∥CD,∴∠RQN=∠QND,∴∠MQN=∠QMB+∠QND,∵AB∥CD,PL∥AB,∴AB∥CD∥PL,∴∠MPL=∠PMB,∠NPL=∠PND,∴∠MPN=∠PMB+∠PND,∵∠PMQ=2∠QMB,∠PNQ=2∠QND,∴∠PMB=3∠QMB,∠PND=3∠QND,∴∠MPN=3∠MQN,即∠P=3∠Q.例3.(2021·西安七年级月考)下列各图中的MA1与NA n平行.(1)图①中的∠A1+∠A2= 度,图②中的∠A1+∠A2+∠A3= 度,图③中的∠A1+∠A2+∠A3+∠A4= 度,图④中的∠A1+∠A2+∠A3+∠A4+∠A5= 度,…,第⑩个图中的∠A1+∠A2+∠A3+…+∠A10= 度(2)第n个图中的∠A1+∠A2+∠A3+…+∠A n= .【答案】(1)180;360;540;720;1620;(2)180°(n﹣1).【解析】解:(1)∵MA1∥NA2,∴∠A1+∠A2=180°,如图,分别过A2、A3、A4作MA1的平行线,图②中的∠A1+∠A2+∠A3=360°,图③中的∠A1+∠A2+∠A3+∠A4=540°,图④中的∠A1+∠A2+∠A3+∠A4+∠A5=720°,…,第⑩个图中的∠A1+∠A2+∠A3+…+∠A10=1620°;(2)第n个图中的∠A1+∠A2+∠A3+…+∠A n=180°(n﹣1).故答案为180,360,540,720,1620;180°(n﹣1).变式5.(2021·全国初二课时练习)如图①:MA1∥NA2,图②:MA11NA3,图③:MA1∥NA4,图④:MA1∥NA5,……,则第n个图中的∠A1+∠A2+∠A3+…+∠A n+1____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n【答案】n180°分析:分别求出图①、图②、图③中,这些角的和,探究规律后,理由规律解决问题即可.【解析】如图①中,∠A1+∠A2=180∘=1×180∘,如图②中,∠A1+∠A2+∠A3=360∘=2×180∘,如图③中,∠A1+∠A2+∠A3+∠A4=540∘=3×180∘,…,n,故答案为180n°.第n个图,∠A1+∠A2+∠A3+…+∠A n+1学会从=n180°点睛:平行线的性质.模型2:猪蹄模型(M型)【解题技巧】如图,①已知:AB∥CD,结论:∠APC=∠A+∠C;②已知:∠APC=∠A+∠C,结论:AB∥CD.图①、图②图③③已知:AB ∥CD ,结论:∠A +∠P 2+∠C =∠P 1+∠P 3. 例1、(2022.广东省初一月考)如图所示,已知:AB ∥CD ,求证:∠APC =∠A +∠C ;【解析】方法一(破角):过点P 作PQ ∥AB ,∵AB ∥CD ,∴AB ∥CD ∥PQ ∴∠1=∠2,∠3=∠4∴∠APC =∠2+∠3=∠1+∠4.方法二(添角): 连接AC ,∵AB ∥CD ∴∠1+∠3+∠2+∠4=180°,又∠2+∠3+∠APC =180° ∴∠APC =∠1+∠4.变式1.(2021·山东青岛期末)如图,//AB CD ,点E 在AC 上,110A Ð=°,15D 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1)AE EC =;(2)85AED Ð=°;(3)A CED D Ð=Ð+Ð;(4)45BED Ð=°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 .【解析】解:过点E 作EF ∥AB ,(1)无法判断;(2)∵AB //CD ,AB //EF ,∴EF //CD ,∴∠AEF =70°,∠DEF =15°,∴∠AED =85°,正确;(3)由(2)得:∠A =∠CEF =∠CED +∠DEF ,∠DEF =∠D ∴∠A =∠CED +∠D ,正确;(4)无法判断;故答案为:B .变式2.(2021.湖北七年级期中)如图,//AB EF ,90C Ð=°,则a Ð,βÐ,g Ð之间的关系是( )A .βa gÐ=Ð+ÐB .180a βg Ð+Ð+Ð=°C .90a βg Ð+Ð-Ð=°D .90βg a Ð+Ð-Ð=°【答案】C .【解析】解:分别过C 、D 作AB 的平行线CM 和DN ,则AB ∥CM ∥DN ∥EF ∴∠α=∠BCM ,∠DCM =∠CDN ,∠NDE =∠γ而∠β=∠CDN +∠NDE =∠DCM +∠γ=90°-∠BCM +∠γ=90°-∠α+∠γ.即∠α+∠β-∠γ=90°,故答案为:C .例2.(2021·浙江杭州七年级期中)如图(1)所示是一根木尺折断后的情形,你可能注意过,木尺折断后的断口一般是参差不齐的,那么请你深入考虑一下其中所包含的一类数学问题,我们不妨取名叫“木尺断口问题”.(1)如图(2)所示,已知//AB CD ,请问B Ð,D Ð,E Ð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3)所示,已知//AB CD ,请问B Ð,E Ð,D Ð又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4)所示,已知//AB CD ,请问E G +∠∠与B F D ++∠∠∠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E =∠B +∠D ,理由如下:过点E 作直线a ∥AB ,则a ∥AB ∥CD ,则∠B =∠1,∠D =∠2,∴∠BED =∠1+∠2=∠B +∠D .(2)∠E +∠B +∠D =360°,理由如下:过点E 作直线b ∥AB ,则b ∥AB ∥CD ∴∠B +∠3=180°,∠4+∠D =180°∴∠B +∠3+∠4+∠D =360°即∠E +∠B +∠D =360°.(3)∠B +∠F +∠D =∠E +∠G ,理由如下:过点E ,F ,G 作直线c ∥AB ,d ∥AB ,e ∥AB ,则c ∥AB ∥d ∥e ∥CD ,则∠B =∠5,∠6=∠7,∠8=∠9,∠10=∠D∴∠B +∠EFG +∠D =∠5+∠7+∠8+∠10=∠5+∠6+∠9+∠10=∠BEF +∠FGD .变式3.(2021·山西八年级期末)综合与探究问题情境:综合实践课上,王老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探究三角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活动.(1)如图1,//EF MN ,点,A B 分别为直线,EF MN 上的一点,点P 为平行线间一点且130,120PAF PBN Ð=°Ð=°,求APB Ð度数;问题迁移:(2)如图2,射线OM 与射线ON 交于点O ,直线//m n ,直线m 分别交,OM ON于点,A D ,直线n 分别交,OM ON 于点,B C ,点P 在射线OM 上运动.①当点P 在,A B (不与,A B 重合)两点之间运动时,设,ADP BCP a βÐ=ÐÐ=Ð.则,,CPD a βÐÐÐ之间有何数量关系?②若点P 不在线段AB 上运动时(点P 与点,,A B O 三点都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 a βÐÐÐ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110°;(2)①∠CPD =α+β;②当P 在BA 延长线时,∠CPD =β-α;;当P 在OB 之间时,∠CPD =α-β.【解析】解:(1)过P 作PG ∥EF ,则PG ∥EF ∥MN ,∴∠PAF +∠GPA =180°,∠PBN +∠GPB =180°∴∠GPA =180°-130°=50°,∠GPB =180°-∠PBN =60°∴∠APB =∠GPA+∠GPB =50°+60°=110°.(2)①∠CPD =∠α+∠β. ②当P 在BA 延长线时,∠CPD =β-α.过P 作PE ∥AD 交AD 于E ,∵AD ∥BC ,∴∠DPE =α,∠CPE =β ∴∠CPD =β-α.当P 在OB 之间时,∠CPD =α-β 过P 作PE ∥AD 交CD 于E ,同理,得:∠CPD =α-β.变式4.(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把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尺()0090,60EFG EFG EGF Ð=Ð=放在两条平行线,AB CD 之间.(1)如图1,若三角形的60°角的顶点G 放在CD 上,且221Ð=Ð,求1Ð的度数;(2)如图2,若把三角尺的两个锐角的顶点,E G 分别放在AB 和CD 上,请你探索并说明AEF Ð与FGC Ð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若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F 放在CD 上,30°角的顶点E 落在AB 上,请直接写出AEG Ð与CFG Ð的数量关系.【答案】(1)40°;(2)∠AEF +∠FGC =90°;(3)∠AEG +∠CFG =300°.【解析】解:(1)∵AB ∥CD ,∴∠1=∠EGD ,∵∠2+∠FGE +∠EGD =180°,∠2=2∠1,∴2∠1+60°+∠1=180°,∴∠1=40°;(2)过点F 作FP ∥AB ,∵CD ∥AB ,∴FP ∥AB ∥CD ,∴∠AEF =∠EFP ,∠FGC =∠GFP .∴∠AEF +∠FGC =∠EFP +∠GFP =∠EFG ,∵∠EFG =90°,∴∠AEF +∠FGC =90°;(3) ∠AEG +∠CFG =300°,理由如下:∵AB ∥CD ,∴∠AEF +∠CFE =180°,即∠AEG −30°+∠CFG −90°=180°,整理得:∠AEG +∠CFG =300°.模型3:拐弯模型【解题技巧】类型1(鸟嘴形):如图,已知AB ∥CD ,结论:∠1=∠2+∠3.类型2(骨折形):如图,AB ∥CD ,结论:∠2=∠1+∠3.例1.(2021.广东省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AB ∥CD ,求证:∠1=∠2+∠3.【解析】证法1(添角):过点P 作PQ ∥AB ,则AB ∥CD ∥PQ∴∠2+∠3+∠4=180°,∠1+∠4=180°∴∠1=∠2+∠3.证法2:延长AB交PD于Q,则∠2=∠4,∠1+∠5=180°,∠5+∠3+∠4=180°∴∠1=∠3+∠4=∠2+∠3.例2. (2021·忠县七年级月考)如图,已知直线l1//l2,l3、和l1、l2分别交于点A、B、C、D,点P在直线l3或上且不与点A、B、C、D重合.记∠AEP=∠1,∠PFB=∠2,∠EPF=∠3.(1)若点P在图(1)位置时,求证:∠3=∠1+∠2;(2)若点P在图(2)位置时,请直接写出∠1、∠2、∠3之间的关系;(3)若点P在图(3)位置时,写出∠1、∠2、∠3之间的关系并给予证明;(4)若点P在线段DC延长线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1、∠2、∠3之间的关系.【答案】(1)见详解;(2)∠3=∠2﹣∠1;(3)∠3=360°﹣∠1﹣∠2;(4)∠3=360°﹣∠1﹣∠2.【解析】(1)证明:过P作PQ∥l1,则PQ∥l1∥l2,∴∠1=∠QPE、∠2=∠QPF∵∠EPF=∠QPE+∠QPF,∴∠EPF=∠1+∠2.(2)∠3=∠2﹣∠1;过P 作PQ ∥l 1,则PQ ∥l 1∥l 2,则:∠1=∠QPE 、∠2=∠QPF ∵∠EPF =∠QPF ﹣∠QPE ,∴∠EPF =∠2﹣∠1.(3)∠3=360°﹣∠1﹣∠2.过P 作PQ ∥l 1,则PQ ∥l 1∥l 2,∴∠EPQ +∠1=180°,∠FPQ +∠2=180°,∵∠EPF =∠EPQ +∠FPQ ;∴∠EPQ +∠FPQ +∠1+∠2=360°,即∠EPF =360°﹣∠1﹣∠2;(4)点P 在线段DC 延长线上运动时,∠3=∠1﹣∠2.过P 作PQ ∥l 1,则PQ ∥l 1∥l 2,∴∠1=∠QPE 、∠2=∠QPF ;∵∠QPE ﹣∠QPF=∠EPF ;∴∠3=∠1﹣∠2.变式3.(2021·余干县期末)如图1,AD //BC ,BAD Ð的平分线交BC 于点G ,90BCD Ð=°.(1)求证:BAG BGA Ð=Ð;(2)如图2,若50ABC Ð=°,BCD Ð的平分线交AD 于点E ,交射线GA 于点F ,AFC Ð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20°.【解析】解:(1)∵DA ∥BC ∴∠DAG =∠AGB∵AC 平分∠BAD ∴∠BAG =∠DAG ∴∠BAG =∠AGB .(2)∵∠ABC =50°∴∠BGA =∠BAG =65°,∴∠AGC =115°∵CE 平分∠DCB ∴∠ECB =45°,∴∠AFC =180°-∠AGC -∠ECB =20°.变式4.(2021·福建三明七年级期中)问题情境:在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两条平行线AB ,CD 和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尺()90,60EFG EFG EGF Ð=Ð=o o ”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操作发现:(1)如图1,小明把三角尺的60o 角的顶点G 放在CD 上,若221Ð=Ð,求1Ð的度数;(2)如图2,小颖把三角尺的两个锐角的顶点E 、G 分别放在AB 和CD 上,请你探索并说明AEF Ð与FGC Ð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应用:(3)如图3,小亮把三角尺的直角顶点F 放在CD 上,30o 角的顶点E 落在AB 上.若AEG a Ð=,求CFG Ð的度数(用含a 的式子表示).图1 图2 图3【答案】(1)40°;(2)∠AEF +∠FGC =90°;(3)∠CFG =60°-α.【解析】解:(1)∵AB ∥CD ,∴∠1=∠EGD .又∵∠2=2∠1,∴∠2=2∠EGD .又∵∠FGE =60°,∴∠EGD =13(180°﹣60°)=40°,∴∠1=40°;(2)∵AB ∥CD ,∴∠AEG +∠CGE =180°,即∠AEF +∠FEG +∠EGF +∠FGC =180°.又∵∠FEG +∠EGF =90°,∴∠AEF +∠FGC =90°;(3)∵AB ∥CD ,∴∠AEF +∠CFE =180°,即∠AEG +∠FEG +∠EFG +∠GFC =180°.又∵∠GFE =90°,∠GEF =30°,∠AEG =α,∴∠GFC =180°﹣90°﹣30°﹣α=60°﹣α.模型4:“5”字模型基本模型:如图,AB ∥CD ,结论:∠1+∠3-∠2=180°.例1.(2021.浙江七年级期中)如图,AB ∥CD ,求证:∠1+∠3-∠2=180°.【解析】过P作PQ∥AB,则AB∥CD∥PQ∴∠1+∠4=180°,∠4+∠5=∠3,∠5=∠2 ∴∠1+∠3-∠2=180°.变式1.(2021.北京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AB∥CD, EF∥CD,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A.∠BCD= ∠DCE;B.∠ABC+∠BCE+∠CEF=360°;C.∠BCE+∠DCE=∠ABC+∠BCD;D.∠ABC+∠BCE -∠CEF=18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找出图形中的同旁内角、内错角即可判断.【解析】延长DC到H。
例谈平行线上两动点之间距离的最短问题
例谈平行线上两动点之间距离的最短问题图形几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平行线上两动点之间距离的最短问题。
在物理学中,这一问题也被称为能量最小问题。
通过求解有关平行线上两动点之间距离的最短量,可以获得更多关于物体在运动中的不同性质的信息,从而提供参考指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平行线上两动点之间距离的最短问题。
假设有两条平行线l1和l2,以P1和P2为端点,其中P1和P2分别位于这两条平行线上。
若要求出P1和P2之间的最短距离,则需要求解以下方程组:两平行线夹角为α(1) P1A*cosα +P2A*sinα =0(2) P1B*sinα +P2B*cosα =0其中P1A, P1B, P2A, P2B分别为P1,P2关于l1, l2分量的坐标。
从而可得出P1和P2之间的最短距离d=√(P1A^2 + P2A^2 + P1B^2 +P2B^2)。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几何图形的属性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我们将P1,P2,l1和l2图形画出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形成的矩形ABCD,其中P1和P2位于对边AB和CD上,对角线AC和BD 是对称的,因此它们距离为AD的一半,即可以得到P1和P2之间的最短距离d=AD/2,其中AD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CD的长度。
此外,一般地,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推广到三维空间中,即求解平面或空间中两动点处的最短距离。
例如,在平面拓扑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对曲线及曲面的分析来求解两个动点在曲线或曲面上的最短距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综上所述,平行线上两动点之间距离的最短问题是一个研究图形几何和物理学的重要问题,并且也可以推广到更复杂的拓扑空间中,例如曲线和曲面上。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有关两动点之间距离的最短量,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动点问题
BP P
MC
CP
ND
A MC
C
C
BP N D P
A
B
A
2)当点P在线段AE(不包含点A) 上运动时,
∠AMP+∠BNP=∠MPN; B
P
3)当点P在点A上方运动时,
A
∠AMP+∠MPN=∠BNP.
B
M E
N M PE
C
P D C
N
D
C MLeabharlann ENDB C
A PE P A
F B
D
C C
B
解:1)当点P在线段FC(不包含点F)
(1)线段AC、BD的关 A M C
系是
;
C
C
BP N D
平移前后两个图中,连接各P 组对应点的
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A 上)且相等.
问题:如图, 线段AB经过平移后 得到线段CD, 分别连接AB、CD, 点M、N分别为AC、BD的中点.
解题步骤: 1.定点,2.连线, 3.描边,4.写结果.
A
C
上运动时,
A
E
∠CEP+∠BPE=∠DBP;
F
B
2)当点P在线段CD(不包含点F)
上运动时,
A
E
∠CEP+∠DBP=∠BPE;
F
3)当点P在点D上方上运动时, ∠DBP+∠BPE=∠CEP.
B
A
E
D C P
D P C
P D C
F
分类讨论的思想
解题步骤: 1.定点, 2.连线, 3.描边, 4.写结果.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动点问题
平行线之间的动点问题
1、(1)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会产生折射现象,同时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也会产生折射现象,如图1,光线a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再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形成光线b,根据光学知识有N1=N2,N3=N4,请判断光线a与光线b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⑵光线照射到镜面会产生反射现象,由光学知识,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如图2有一口井,已知入射光线a与水平线OC的夹角为42°,问如何放置平面镜MN,可使反射光线b正好垂直照射到井底?(即求MN与水平线的夹角)⑶如图3,直线EF上有两点A、C,分别引两条射线AB、CD.ZBAF=110°,Z DCF=60°,射线AB、CD分别绕A点,C点以1度/秒和3度/秒的速度同时顺时针转动,设时间为t,在射线CD转动一周的时间内,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CD与AB平2、如图 1, CE 平分NACD, AE 平分NBAC,NEAC+NACE=90°(1)求证:AB〃CD;⑵如图2,由三角形内角和可知NE=90°,移动直角顶点E,使NMCE二NECD,当直角顶点E 点移动时,问NBAE与NMCD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⑶如图3,P为线段AC上一定点,点Q为直线CD上一动点,①当点Q在射线CD上运动时(点C除外)NCPQ+NCQP与NBAC有何数量关系?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②当点Q 在射线CD 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点C除外)NCPQ+NCQP与NBAC有何数量关系?猜想结论,不需说明理由.(1)如图1, AC平分NDAB,N1=N2,试说明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予以证明;⑵如图2,在⑴的条件下,AB的下方两点E,F满足NEBF=2NABF, CF平分NDCE,若NF的2倍与NE的补角的和为190°,求NABE的度数;⑶如图3,在前面的条件下,若P是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NBPG,PQ 〃GN, GM平分NDGP,下列结论:①NDGP-NMGN的值不变;②NMGN的度数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值图1 图2 图a长方形OABC, O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A=5, OC=3,点B在第三象限.⑴求点B的坐标;⑵如图1,若过点B的直线BP与长方形OABC的边交于点P,且将长方形OABC的面积分为1: 4两部分,求点P的坐标;⑶如图2, M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且NCBM二NCMB, N是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NMCN 的平分线CD交BM的延长线于点D,在点N运动的过程中,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5、如图,已知直线AB〃CD,NA=NC=100°, E、F在CD上,且满足NDBF二NABD, BE 平分NCBF.⑴直线AD与BC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⑵求NDBE的度数.⑶若平行移动AD,在平行移动AD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NBEC二NADB?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已知直线l 〃1 ,且l、1和l、1分别交于A、B、C、D四点,点P在直线 1 2 34 1 2AB 上运动.设NADP=N1,NDPC=N2,NBCP=N3.⑴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时(如图),探究/1、/2、/3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求说明理由);⑵此时,若N1=30°,N3=40°,求N2的度数;⑶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时,猜想N1、N2、N3之间的数量关系(点P和A、B不重合)(直接写出结论).如图,已知两条射线OM〃CN,动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分别在射线OM、CN 7、上,且NC=NOAB=108°, F 在线段 CB 上,OB 平分NAOF, OE 平分NCOF.⑴请在图中找出与NAOC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⑵若平行移动AB,那么NOBC与NOFC的度数比是否随着AB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⑶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NOEC=2NOBA?若存在,请求出 NOBA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8、已知,BC〃OA,NB=NA=100°,试回答下列问题:图① 图② 图⑤⑴如图①,求证:OB〃AC.⑵如图②,若点E、F在线段BC上,且满足NFOC=NAOC,并且OE平分NBOF.则N EOC的度数等于;(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即可).⑶在⑵的条件下,若平行移动AC,如图③,那么NOCB:N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试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⑷在(3)的条件下,如果平行移动AC的过程中,若使NOEB=NOCA,此时NOCA度数等于.(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即可).9、AB〃CD,点C在点D的右侧,NABCNADC的平分线交于点E(不与B, D点重合).NABC=n°,NADC=80°.⑴若点B在点A的左侧,求N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将(1)中的线段BC沿DC方向平移,当点B移动到点A右侧时,请画出图形并判断 NBED的度数是否改变.若改变,请求出NBED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若不变,请说明理由.R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平行线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难点:
平行线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准备:
几何画板课件、电子白板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学要点:由浅入深,复习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通过过P点作AB的平行线,易证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二、例题讲解:
教学要点:点P是动点,动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使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学生可以看出无论P点如何运动,但三个角之间始终满足∠APB =∠CAP+∠PBD ,然后让学生结合复习题中的提示,添加辅助线,证明猜想。
(2) 若点P 在C 、D 两点的外侧
运动时(点P 与点C 、D 不重合),
试探索∠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教学要点: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P 点在C 、D 两侧时的动画,通过观察学生也能得出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然后证明。
三、作业:
例2:
如图,直线CB//OA,∠C=∠A=120°,E,F 在CB 上,
满足∠FOB=∠AOB,OE 平分∠COF.
(1) 求∠EOB
的度数;(2) 若平行移动AB,
那么∠OBC:∠OFC 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
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或求出变化范围;
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作业:
已知,如图,CD//EF,∠1+∠2=∠ABC.
求证:AB//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