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在座的朋友们,有学中医,有学西医,甚至也有医学造诣很深的专家,特别是不曾学过医的朋友们,我相信诸位都会喜欢健康。我所讲的经典著作尽力用现代人的语言,现代人的思维来表述。做到学生都能听的懂,能理解。我讲的“本能系统论”是对中医的核心思想内涵的解释,下面是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在哲学方法论上的统一,而发生的在临床中的重大突破。最后是本能医疗体系的临床实录。这是我要向大家讲授的内容。

我们学医前必须要认识:中医是怎么样治病的?又是怎样把病治好的。这个问题你不要小看它,这可是两千年来至今未说清楚的问题。西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治病,怎样治好病,这是个“哲学方法论”上的问题。要了解中医或西医,必须从哲学方法论中去了解,才可以得到中医与西医的比较。这是学医者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从哲学方法论中了解中西医以后,我们便知道怎样学医,怎样事半功倍地学医,怎样学成大家!比如说:中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把病治好的?这怎样回答!自伤寒论问世以来近两千年没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是个哲学方法论解决这两个问题,你不能回答。我也曾见过有人说,中医治病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我问他: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并不是全部。这个回答不对题目。“辨证论治”其中包含着四诊。辩证法有七个、六经、八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三因、这些辨证法都是中医的治病方法,各有不同。为什么同是中医治病,竟是这样复杂?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至今没人说清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一直被尊为医学之圣经。到清乾隆年代,瘟病条辩等书传世,引起了伤寒与瘟病的一场争论。学经方面,非温病;学温病面非伤寒。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民初。为什么会发生这二百年的争论?都是因为对中医没有一个哲学方法论的认识。民国时期,卫生官员余云岫要取缔中医。共和国初建时卫生部付部长王斌要把中医与封建制度一同消灭,都是因为我们国人没有认识到中医的哲学方法论。

中医的哲学方法是什么东西呢?西医的哲学方法又是什么东西呢?今天我们都拿来看一看,不仅是把中医怎样治病,病是怎样治好的,人人可以明白,而且中医内部之争论可以平息。如果把中医的核心内涵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中医是人类最好的遗产,诽谤中医的人就没有市场了。或者说无人再诽谤中医。

中医的哲学方法论我们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中医用自己的哲学观念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中医的哲学方法论。西医用它自己的哲学观念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中医的哲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智慧;西医哲学方法论同样体现了西方人的智慧。今天我讲中医和西医两家的哲学方法论,目的是使大家明白这两个医的核心思想,它们各自有各自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你学医时可以相互借鉴,可以有选择地融合,提高自己的学业。不是学医的朋友,你对两个医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对你选择健康也是很有意义的。

西方医学的世界观是什么?医学的世界是生命世界。西医是怎样认识生命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西医的世界观。认识生命的方法和改造生命的方法就是哲学方法论。西医怎样认识生命?西医从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这可能要上溯到两千年以前,西方人的祖先在牧畜生活中,从解剖畜牲开始,在人体的解剖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西医在数百年以前就从解剖人体认识人的生命改造人的生命。这就是西医的解剖学与外科技术的渊源。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显微技术出现,西医借助显微镜进入了人体的微观世界,从器官组织的分割到细胞与组成细胞的更细的物质。为了进入人体生命的微观世界,必然用分割的方法。在人体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物质量变,直接表现看生命的常态与变态。也就是有没有疾病,疾病的进退变化。西医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到人体生命微观世界,发现了物质的量变与人体生命疾病的有无进退,西医走向了成熟。因为西医在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世界里,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方

法。

在微观世界中对生命的物质量变取得的认识,建立了一套认识疾病的物质量化标准。同时为西医的对抗方法提供了疾病的“靶的”。如血糖、血脂、蛋白、抗原体等等,都是为对抗方法提供的根据,尤其对致病菌与病毒,区分的非常精细。到今天我们可以说西医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方法论:对抗哲学。用分割的方法认识生命中的量变、认识疾病,用对抗的方法改造生命。这就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就是西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我们必须承认,这是西医对人类的贡献。如果没有西医开拓生命微观世界这条路,到现在人类还处于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盲者。

西医有没有不足之处呢?西医和中医一样都有不足之处,而且它的不足之处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是必然的。西医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呢?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治疗无力。这为什么说是必然的呢?因为哲学方法论是在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所以必然要用分割的方法;看到的是物质的量变,物质量的变化只能为对抗方法提供靶的。至于生命过程,如人体的功能运动,人体的生存本能系统的活动,并不在微观世界,而在生命的宏观世界中。在微观世界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西医看不到生命的功能性运动与生存本能系统的活动。西医改造生命的对抗方法是以物质的量变为靶的,无法了解到物质的量变是人体功能改变的结果。这是对人体功能性在认识上的不足,当然在治疗上只能是局限在与物质量变的对抗中。

药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与医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都源出于对抗疾病的微观认识与对抗治疗理念。比如;高血压降压,高血脂降脂、高血糖降糖。。。这种对抗治疗,即使把物质量变降低到正常值,然而病仍不会痊愈。这是为什么呢?血中葡萄糖浓度增高,血中脂肪浓度增高。。。等等物质的量变增高并不是疾病本身,导致这些变化的功能性活动的改变才是疾病的本质。但微观世界中只能看到物质的量变,看不到功能活动疾病本质。而且,西医的分割方法,不是简单地用刀来解剖,而且用生物化学的分解方法来打开生命微观世界的。要改造这个有病的生命世界,也只能用化学的方法合成对抗的物质,改变物质量度。结果是病不能治愈,年复一年吃化学药。越吃药病越多,吃药也越多,药害日深,肝肾损害不可避免。诸如此类的化学药,能不吃吗?除非有病不治,只要治,化学药不能拒绝。这是药源性疾病不可避免的原因。仍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心脑血管“搭桥”、“支架”这类手术,在有些人心中,认为是高科技的救命手术。其实并非如此,心脑血管病不是卒然而来的,是从高血脂、高血压、血管脂肪性硬化而来。这期间有很长一段吃化学要的过程。完全可以用传统医学治愈的。“搭桥”术留下一个大创伤;“介入”法要长期吃化学药加抗排异的药。病人体质要大折扣了。至于其他的器质性病变的切除治疗,特别是扁桃体炎用切除,胆囊炎、或结石用切除,脾用切除~~~~造成医源性伤害。这一切都是西医的不足之处。我对大家说的没有丝毫褒贬之意,只是讲哲学方法论中的问题。说出来与大家讨论,请指教。

中医认识生命世界,保护生命世界的观念是和谐哲学。中医这个和谐理念是来问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形成于三千年前的农耕社会。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是五谷蔬果,草木花实,这是绿色生物是一切动物生存的唯一条件。这些绿色生物依赖风情雨露,四时寒暑而生长。因旱涝虫灾而歉收。先民们必然注意大自然的变化,万物之间的依赖关系,久而认识自然,敬畏自然,形成万物相互依赖的和谐理念。中医的和谐理念来自宏观世界,人与自然万物四时寒暑的相互关系。可以,中医有“天人合一”无限整合的方法,认识生命的宏观世界。中医认识的生命是生命的过程,是功能,是本能。本能是动物的一个功能系统。越是高级动物,生存本能系统越发达。人是本能系统最发达的动物。这是中医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其认识生命世界,改造生命世界的方法就是和谐哲学,用整合的方法,在宏观世界中认识生命。

中医不可能进入生命的微观世界。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呢?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这

话有人反对。说两千年前中医开始从经验医学走进了生命科学,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中医在生命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已趋向成熟。伤寒论中用汗、下、清、利小便,破瘀血等法来治疗外源性疾病,明显是顺势利导的排异法。这表明张仲景已经认识了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生存本能系统,并利用本能系统祛除疾病,保护生命。伤寒论对内源性疾病以扶正的方法起死回生。这表明张仲景对生命的自主性运动系统的调节功能的认识和利用。这是中医由经验医学上升到生命科学的高端,我想这不仅在当时(东汉),即使在21世纪在医学领域也是超前的成就。可惜,近两千年来,竟无人对这个伟大的发明加以诠释!

中医的哲学理念是和谐哲学观,用整合的方法在宏观生命世界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在东汉便已形成这个哲学方法论。这与西医的对抗哲学,分割方法,在微观世界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完全是对立存在的。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是“阴阳合德”、“阴阳互根”,“阴阳离决”。西医对生命的解释是:“高分子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西医这个对生命的认识是在上世纪发现核酸蛋白体以后才有的。距中医的“阴阳合德”、“阴阳互根”晚了两千多年。这个生命观同样表现出,一个在宏观的认识,一个在微观中的认识。这两个认识在很大程度相同。都认识到生命是功能和物质组成,都认识到生命的生存本能。不同的是中医早了两千四五百年,两千年前已经把生存本能用在临床中形成系统。这就是我对中国传统的和西方现代的两类医学的认识。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可以已之所长,攻人所短;应知己之不足,学人之长。近几年我听人说过:中医和西医都是对立的理念,根本不可能结合。提出中西医结合已经四五十年,没有看见什么结合的成果。对这个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对立与统一是普遍法则。对立的事物都是统一的。越是对立的,就越容易统一。阴与阳是统一的,生与死、水与火……都是统一的。比如:有生没有死,或有死没有生,行吗?只要不统一,便什么也没有。中医的和谐,最需要与对抗统一,整合与分割统一,宏观与微观统一。所谓统一,不是混合,是两个观念的属性统一,规律统一,这是要深思的。我说两个具体的病例来看宏观与微观。和谐与对抗、整合与分割统一出现的成果。我具体向大家讲几句。

在宏观生命世界中我们认识到人体的功能与生存本能。我从生活中具体的事情说更明白些。如:有人四五十岁,脉象弦而细,口干无津,有苦味,大便二三日一次,排除艰难。身体汗难出,皮肤甲错,心烦易怒,神疲体倦,体重日减……从宏观上我们看出这个人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循环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障爱。我们如果把视野深入人体微观世界看一看癌胚抗原的指标。如果其人癌胚胎抗原指标很高,更进一步检测其肿瘤。这对发现肿瘤,治疗肿瘤便捷简单高效低成本。

在这个例子中,我要说明宏观与微观,分割与整合、和谐与对抗的统一。大家知道,我所说的宏观是体征,舌象,脉象,大便,小便,精神,疲劳、心烦、肌肤……但我对这些体征表现的东西是用西医生理功能解释的。西医的生理功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微观信息。所以这也是微观的东西。这不是宏观与微观在认识上的统一吗!宏观世界由整合而来的,微观世界由分割而来的,宏观与微观统一,分割与整合自在其中了。至于癌胚抗原的检测、肿物的检测都属于微观理念。但根据上面宏观与微观统一认识制定的“利导排异法”,治疗身体内外的各类肿物是成功的。这种治法是人体本能系统排除体内异物的顺势利导。顺势利导就是顺其自然的趋势,给以有利的引导。这种治法是整合的,宏观的,和谐的,一个本能系统其中被表现出中西医哲学方法论的统一。

体内癌细胞是怎么样排出来的,肿物又是怎么样被排出来的呢?在血液中的异物,在循环过程中,由外分泌腺,分泌到胃、肠道、泌尿系统、汗腺…….排出体外。比如:分泌、分解、泌出、代谢,在这个过程中日复一日消化,直至消失。我向大家说明:这是假说,今后我会用微观的生化实验来证明这个过程的。今天我们可以用宏观的病理逻辑来说明这个过

程。

比如:每一例肿瘤病。包括息肉、囊肿、肌瘤,脂肪瘤……,对本能系统来说,没有治法的区别,一律是“利导排异法”。其结果都一样:日复一日地消化直至消失。这个事实怎么解释?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有理的。这个事实的道理是什么?我的解释是:一个本能排异系统的存在。排异系统应该是内分泌系统根据生命需要而分泌种种生化酶。生化酶在循环中无所不至,肿物在生化酶的作用下渐渐分解,再由循环经分泌腺泌出于代谢系统。如果不是这个过程怎么会不分肿物生长的部位,又不分肿物的质与量,都是用一样的方剂,都是同一的效果:排出体外而痊愈。肿瘤的质量不论,生长部位不论,在同一排异方剂治疗而同愈,这是足以证明排异本能系统与排异过程的实在性。支持排异系统排异过程还有排除肿瘤所产生的系统效应。肿瘤患者如肌肤甲错,或斑块、斑点、丘疹之类在排异中逐渐消失,肌肤变得白净细嫩、润泽,这不表明这个人的代谢、分泌功能的提升吗?再如肿瘤患者在口干咽苦、百窍干燥、便秘失眠、身体无汗、男子阳痿,女子阴冷……在排异治疗中,以上这些症状先后消失,我们看到的这些症状消失了,知道这是系统的效应。内分泌,外分泌一个分泌系统,一个循环系统,一个代谢系统,是三个系统在共生性本能调节下,组成了一个排异本能系统。排出了体内异物。

我说这个病例的用意是说明宏观生命世界与微观生命世界的统一,整合理念与分割理念的统一,和谐与对抗的统一,必然会发生认识上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升华。希望大家在肿瘤排异的病例中领悟到中西医在哲学方法论上的统一,这将是医学模式上的改变。

我再举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医的整合、宏观和谐理念与西医的对抗、分割、微观理念的统一、在临床上发生的重大突破。

我们常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在并发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早博、房颤、心绞痛、脂肪肝、前列腺肥大、间歇性跛行、大便秘、失眠、口腔溃疡不愈、风湿性关节炎,眼底出血……这个病例怎么治?先治糖尿病呢?还是先治高血压冠心病?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眼科,泌尿科……起码这个病人要走五六个科室。各科给各科的药吃。这个治法有多大合理性我们不谈。这只是一个分割理念下的现象。如果找中医治,这我就说不清楚了。因为中医可以说没有一个临床治病的统一标准,中医各有见仁见智的方法。这是中医的历史悠久,自由发展,流派众多,各逞一说,承传任意,造成这种局面。根据目前流行的中医的治法,可能是“调理调理”。这个“调理调理”是什么意思?怎样的治法?说到这里,我就更说不清楚了。不知,不敢妄言。

对这病,在中医和谐理念与对抗理念,整合与分割、宏观与微观统一的本能系统医疗体系来看,再复杂的症状经过整合便很简单了。心脑血管病是血管脂肪性粥样硬化造成的大管血管病,肢疼肢麻跛行是周围血管病,脂肪肝,前列腺肥大,眼底出血都是脂肪血造成的血管病。而高脂肪血是生化代谢程序中分泌紊乱而造成代谢障碍。糖尿病与高血脂是同根同源的疾病。溃疡不愈,风湿,类风湿之类免疫缺陷性病同样是生化、代谢紊乱,造成免疫地下。一群复杂的病症整合起来只是一个分泌代谢系统波及到免疫,植物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而发生的症状。无论症状如何复杂,在系统思想整合中看到的不是各自不同的症状,而是系统的病理变化,当然在治疗方面,也不是与每个症状的对抗了,如高血压降压、高血糖降糖、高血脂降脂……把一个病分割成许多个的靶来打。而是以“自主调节法”使一个生化程序恢复其原有的正常程序,其结果是:在糖尿病痊愈的过程中,所有的并发性疾病全部消失了。这种情况姑且名为“系统效应”

我讲的这两个病例,是整合起来的两个系统的病。一个是排异性本能系统,一个是本能调节系统。所以这几个内源性功能性疾病,近百年以来,一直是人类的恶敌,传统医学中没有成功的临床记载,现代医学中至今指为终身病。中外很多学者仍在探索这几个病的治法而至今没结果。为什么寻找得这样艰难?又为什么得来又这样容易?我想回答说:中西医各自

在半个世界中寻找,因而不可得!如果中医在宏观世界中分割打开微观世界看到了你寻找的东西,你在整合到系统中去,那么,你是用系统的方法,治疗的系统的疾病,收到的是系统的效应。我们以上述病例具体地说说这个过程。

在宏观世界看上述的疾病,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脂肪肝、前列腺肥大……等等数十个症状,用分割观念,它们是十几个不同的并发症,一症一药各有不同的治法。但用整合的观念看,这些症状,根据它们的病理、生理联系,整合到生理系统中。如血糖浓度升高,血脂浓度升高,这是生化系统中出现的代谢障碍,葡萄糖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不能进入细胞利用掉,又造成血脂在血液中浓度过高,又导致血管因脂肪微粒在血管中黏附、沉积、渗入、血管发生硬化。微循环受阻而血压升高。大血管病出现了,心脑血管循环受阻。心肌因缺血而发生、绞疼、坏死,出现早博,房颤、心率快或慢等等都是心肌缺血这一个原因。脑血管栓塞、出血,都因血压过高而血管腔因脂肪黏附而变窄,出现栓塞、出血都是一个原因。脂肪肝、前列腺肥大都是因高血脂造成,以致肥胖、体内脂肪瘤,皮肤黑褐斑也因高脂肪血造成。因葡萄糖、脂肪合成、分解、转化、利用、贮存整个生化程序紊乱,当然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所以造成免疫能力的低落,而易感染。风湿、类风湿。溃疡不愈等免疫性疾病容易发生而难以治愈。上述种种症状,我们从整合的观念看,大血管,周围血管,微血管,所有症状都是循环系统发生的。发生循环系统症状的是生化程序的紊乱。免疫系统发生的各种疾病也是因为生化程序紊乱。那么这所有的原发与并发的疾病都是生化程序: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合成、转化、利用、贮存这个程序紊乱所致。我们用整合观念把上述循环系统、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甚至间接发生的植物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在整合:我们在微观中看到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量变,我们知道物质的量变是因功能的变化,物质的量变是增减;功能的变化是进退。中医对物质与功能有精辟的认识:“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什么?是人的生命过程。生命过程中,人体的功能把外界物质变成自己生长身体,发生功能的物质;这个物质又发生功能。这样物质与功能相互根本的运动,就是“阴阳互根”运动。这个运动不止,生命不止;这个运动停止,生命即刻终结。这个运动是自主的。是自然造化所成。在物质与功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生化程序的调节控制是最主要环节。大家知道生化程序是个最复杂,最有条理,最有秩序的动态的,根据生命过程的需要而时时调节运动程序。大家知道:它不仅是自主性运动系统,同时也是自主性控制系统。没有控制便没有调节。比如:胰岛组织分泌降糖素与升糖素。这一对激素是对抗的,又是统一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是对抗的,也是统一的。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升糖素受到控制,不活动,不活动即不分泌。此时降糖素分泌活动强。血糖在降糖激素分泌活动下,血中葡萄糖一部分进入细胞被利用,另一部分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或转化成脂而贮存。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升糖激素分泌活动增强,在激素参与下,肝糖元酵解转化为葡萄糖,脂肪在生化酶的作用下也会转化为葡萄糖被利用掉。葡萄糖、脂肪,在生化过程中是自主性运动,控制调节在一个生态量值之中。我对大家说这些是为了说明:人的生命在“阴阳互根”运动中。靠近一点说:在生化程序中是自主性运动控制调节的。换一句话说:人体生命中,一切物质的量变都是功能的进退主宰。本能系统中有调控系统。在生化程序中,一切物质的量变都是功能的进退主宰。本能系统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及复杂的并发性疾病,正是根据上述这些认识而制度的“自主性调节法”。在临床中每例都是系统效应。这是足以证明上述的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我希望诸位从这两个案例中看到中医的宏观理念与微观理念,整合方法也分割方法,和谐理念与对抗理念的统一,发生了一个本能系统医学新模式。

“认识中医”这个题目,说到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中医的传承到今天,我们看过去,中医在众多的流派中,有一条主流,就是自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形成的六经辨证体系。以后的各种辨证体系的出现,都是在六经辨证影响下,繁衍生出来的一家之法,但都在六经辨证之中,没有一个超出六经的。今天我讲的本能系统论,也是受“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的启示,在哲学方法论上与西医的微观理念,分割方法,对抗思想的统一,发生了一个本能系统医疗体系。本来的医学模式是什么?只有时间能答复。

这一讲到此结束。学医的朋友,认识中医是怎样治病的,是怎样治愈病的,你今后的道路怎样走,我想,对你有一点帮助吧。对于不是学医的朋友,了解一些中医的核心内涵,对养生保健,择医都会有些好处吧。

正确认识中医

【转帖】正确认识中医[推荐]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价值,对世人来说,对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 20多年前在一次中医学术会议上,有位西学中专家说:“抗生素发明之后,中医治疗肺炎便落后了;速尿发明之后,中医治疗水肿便落后了”。前几年有青年中医写文章认为:“中医药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往哪变呢,朝西医方向变。去年又有资深的中医专家写调查文章,认为中医的临床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了。如此之类的文章还不少,多立足于批判中医理论之错误或不足,或对某些理论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这都反映一部分学者对中医药学的信心不足,一种信任危机在滋长蔓延,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潮。 许多人看待中医,首先认定中医药学是古老的东西,古老的科学必然落后,认为中医虽能治好病,但没有实验做依据,与现代科学脱节,就不能算是科学。而西医的发展与其他科学同步,因而是先进的。难怪有资深的中医学者说“如今西医学已能洞察细微,无所不至,在治疗上则可换心换肝,无所不能”。在中西比较中就把中医药学放在“三等公民”的地位上了!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西医呢?我认为必须用科学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去深入考虑中医的问题。 一、唯物史观看中医 1949年以前半个世纪,中医受尽了轻视、歧视、排斥的待遇,未被消灭已属万幸。解放后,王斌思想影响深远,中医药处于被改造的地位,其间虽经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王斌等公开批评并撤职,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正确贯彻中医政策,并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和几所中医学院,但中医事业的发展仍无大进展。直到198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中医药的发展,才有组织上的保证。中医药事业真正得到发展,是在19 86年之后。一百年来的中医,50年是被压迫期,30多年为不冷不热期,真正大踏步前进的历史只有15年耳!与20世纪一百年来全世界西医的命运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中医开始走向世界,先是针灸热,然后是中医热。欧美等医学发达国家逐步承认中医师的专业地位,针刺治疗早已纳入医疗保险系统、伦敦英国人排队看中医,德国人预约住中医院已不是奇闻。美国医师有3000人学习并掌握中医的针刺术。(反观我国西医懂针灸者有几人?) 20世纪是科学成就惊人的年代,世界西医学的发展可谓风正一帆悬;而中医学的遭遇则逆风逆水,水下有险滩无数!如果中医药学没有超时代的科学积淀,能在20世纪末与西医学同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吗?难道这样的历史对比还不值得炎黄子孙欢呼雀跃吗?奉劝对中医信心不足的同志,千万不可只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二、唯物辩证看中医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中医历经几千年,推而不倒。靠什么?靠治病有效果。如果中医治病无效,早就被人民所抛弃了。但贬低中医的人又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又说中医的经验不能重复……等等。我认为那些没有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只知照方开药,的确是难以重复宝贵经验的。中医师的高明与否,与其理论基础、临证经验、文化素养成正比,试翻阅历代名医著作及现代名中医的事迹足以为证。说中医只是经验医学是毫无根据的。 2.微观是科学,宏观也是科学 西医是微观医学,从细胞到分子、基因……越来越细。中医学的理论与之相反,是宏观医学,把人(病人)放在天地之间去观察去研究。西医能治好病人,中医也能治好病人,按照真理的标准来看,并结合上述观点,中西医不能互相排斥,正好是互相补充,是既矛

中西医的对比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 Wester n medic ine origi nated in an cie nt Greece, it stressed that the heart and body, the huma n body and nature to each oth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 nee to the healthy, thi nk that health mainly depe nds on the way of lif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 onal state, the en vir onment, diet, exercise, gen tle state of mind and will power factors. 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Chin ese medici ne theory system in in itial shap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the "yellow emperor," "the difficult of the typhoid miscella neous diseases theory" cold-i nduced febride four medical books can be used as TCM theory in itially formed sig ns.

从中医养生角度谈中风的预防

从中医养生角度谈中风 的预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从中医养生角度谈中风的预防 1、中风病预防的重要性 中风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一直被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大疾病,很多医务工作者终其一生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不断的探索。降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其根本的措施应重视中风病的预防,避免和控制导致中风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 2、中医是怎样认识中风病的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气候骤变或烦劳过度、忧思或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用药不当、跌仆等。而导致体内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风内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而中风。 3、中医提倡的预防就是“治未病”吗 是的,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第一防止得病,第二就是得了病防止加重和复发,这些正好针对了中风病的四个发病特点。 4、中医如何预防的呢 中医预防与现代预防是一脉相承、互为补充的。现代学者提出健康四基石:1)合理膳食;2)适量运动;3)戒烟限酒;4)心理平衡。 5、中医预防与养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现在有很多假养生观念或错误的养生观念被大家所认同,能说一下哪些是错误的吗 张悟本出版的养生书籍四个月卖掉100万册。究其原因,是百姓有不少饮食健身误区,被“钻了空子”。 误区一: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不会加重动脉硬化。 实际上,每100克植物油含热量900千卡,是苹果的17倍,圆白菜的40倍。每餐植物油转化成的脂肪,得慢跑一个小时才能消耗掉。否则,堆积脂肪,易患各种慢性病。 误区二:牙疼不是病。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牙周炎本身就是单独的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因为牙周炎发病,牙齿松动,咀嚼过程中,细菌和毒素被“囫囵吞枣”,容易造成胆固醇、脂肪等等沉积在血管上。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医和西医对感冒的分类及区别

同样是感冒,但从中医来看,感冒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西医又把感冒分为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还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而要对症下药,就要先了解自己患的究竟是哪种感冒。 流感、普通感冒有差别 流感的传播方式以及治疗方法是不同于普通感冒的,而且二者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得了流感是一定要到医院的,而鉴于大医院人多病杂,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感冒症状较轻者去社区医院就诊,或是尝试自我药疗。 那么,该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呢?专家指出,普通感冒虽然有咳嗽、发热、流鼻涕、嗓子疼等症状,但症状比较轻,而全身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如果用药及时,恢复比较快。而流感全身症状非常重,全身酸疼、头疼,而且一般有高热,都是38℃以上。此外,从传播途径上来看,流感通过飞沫就可传播,而普通感冒要靠接触传播。 风热、风寒感冒要分辨 中医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主要是看症状,同样都可能有怕冷、发热(即发烧)等症状,但如果有嗓子疼痛、咽喉痛、舌头发红的,一般考虑是风热感冒;如果没有嗓子疼等症状,一般考虑是风寒感冒。而且风寒感冒怕冷的症状比较明显,而风热感冒发热的症状比较明显一些。用中医理论来讲,风寒感冒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而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涨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中医讲究辨症,除了从症状来判断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从季节以及个人体质上来判断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也很关键。例如冬天里风寒感冒多些,而春天里风热感冒多些,而在夏天也是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多些。而从个人体质来看,即使同样都是流感病毒或是合孢病毒感染,如果本身体质偏虚寒,就更容易患风寒感冒;如果本身偏火旺,属于阳热体质,就更容易患上风热感冒。 此外,饮食和环境也对感冒的类型有影响,如有的人偏爱吃辣,喜欢吃涮羊肉,体内有内火,感冒后热象就明显些,一般患的都是风热感冒。还有,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而且空气干燥、湿度低,处于缺水状态,患了感冒后容易出现发干、嗓子疼等症状,患的也是风热感冒。

中医治疗脑卒中

中医治疗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应用中医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方面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中医药;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本病在中医属中风病之中经络范畴范畴。本病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2-72小时,平均1. 5天;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表现;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52例,合并糖尿病者21例,高脂血症23例,冠心病者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本次病情、病程、病灶数及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入选和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西医和中医诊断为脑卒中,有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6-30分之间属中型者;本组研究对象不包括完全恢复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及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本组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基本方为黄芪45 g,桃仁6 g,红花6 g,当归9 g,赤芍9 g,川芎6 g,牛膝12g,鸡血藤15g,川芎10g,桂枝10g,三七3g,地龙10g,白僵蚕10g,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对于气虚明显者加人参30g;血压偏高持续难降者加用龙骨30g、牡蛎30g;肝肾阴虚、痰火挟瘀型加用益母草10g、杜仲12g、菖蒲10g、天麻10g和钩藤10g;纳差者加炒谷、麦芽各15g、山楂15g、川厚朴10g。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30 d。 针灸治疗:急性期采用头针,待病情稳定后,加用推拿按摩,主穴;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按其辩证论治进行配穴,每日1次。 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200 ml,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在座的朋友们,有学中医,有学西医,甚至也有医学造诣很深的专家,特别是不曾学过医的朋友们,我相信诸位都会喜欢健康。我所讲的经典著作尽力用现代人的语言,现代人的思维来表述。做到学生都能听的懂,能理解。我讲的“本能系统论”是对中医的核心思想内涵的解释,下面是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在哲学方法论上的统一,而发生的在临床中的重大突破。最后是本能医疗体系的临床实录。这是我要向大家讲授的内容。 我们学医前必须要认识:中医是怎么样治病的?又是怎样把病治好的。这个问题你不要小看它,这可是两千年来至今未说清楚的问题。西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治病,怎样治好病,这是个“哲学方法论”上的问题。要了解中医或西医,必须从哲学方法论中去了解,才可以得到中医与西医的比较。这是学医者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从哲学方法论中了解中西医以后,我们便知道怎样学医,怎样事半功倍地学医,怎样学成大家!比如说:中医是怎样治病的?怎样把病治好的?这怎样回答!自伤寒论问世以来近两千年没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是个哲学方法论解决这两个问题,你不能回答。我也曾见过有人说,中医治病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我问他: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并不是全部。这个回答不对题目。“辨证论治”其中包含着四诊。辩证法有七个、六经、八纲、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三因、这些辨证法都是中医的治病方法,各有不同。为什么同是中医治病,竟是这样复杂?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至今没人说清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一直被尊为医学之圣经。到清乾隆年代,瘟病条辩等书传世,引起了伤寒与瘟病的一场争论。学经方面,非温病;学温病面非伤寒。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民初。为什么会发生这二百年的争论?都是因为对中医没有一个哲学方法论的认识。民国时期,卫生官员余云岫要取缔中医。共和国初建时卫生部付部长王斌要把中医与封建制度一同消灭,都是因为我们国人没有认识到中医的哲学方法论。 中医的哲学方法是什么东西呢?西医的哲学方法又是什么东西呢?今天我们都拿来看一看,不仅是把中医怎样治病,病是怎样治好的,人人可以明白,而且中医内部之争论可以平息。如果把中医的核心内涵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中医是人类最好的遗产,诽谤中医的人就没有市场了。或者说无人再诽谤中医。 中医的哲学方法论我们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中医用自己的哲学观念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中医的哲学方法论。西医用它自己的哲学观念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中医的哲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智慧;西医哲学方法论同样体现了西方人的智慧。今天我讲中医和西医两家的哲学方法论,目的是使大家明白这两个医的核心思想,它们各自有各自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你学医时可以相互借鉴,可以有选择地融合,提高自己的学业。不是学医的朋友,你对两个医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对你选择健康也是很有意义的。 西方医学的世界观是什么?医学的世界是生命世界。西医是怎样认识生命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西医的世界观。认识生命的方法和改造生命的方法就是哲学方法论。西医怎样认识生命?西医从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这可能要上溯到两千年以前,西方人的祖先在牧畜生活中,从解剖畜牲开始,在人体的解剖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西医在数百年以前就从解剖人体认识人的生命改造人的生命。这就是西医的解剖学与外科技术的渊源。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显微技术出现,西医借助显微镜进入了人体的微观世界,从器官组织的分割到细胞与组成细胞的更细的物质。为了进入人体生命的微观世界,必然用分割的方法。在人体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物质量变,直接表现看生命的常态与变态。也就是有没有疾病,疾病的进退变化。西医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到人体生命微观世界,发现了物质的量变与人体生命疾病的有无进退,西医走向了成熟。因为西医在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世界里,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方

中西医差别

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 【中西医的差别】 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 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良药苦口(从医学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思想差异与处事为人观)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认识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逐步地把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创造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理论,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笔者现根据个人的认识水平,谈谈对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理论关系。 1.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反复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证、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种科学诊治方法,亦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之所以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

辨证证候相同,运用同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 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例如:同是痢疾病,症见腹痛、下痢、便脓血等症,在其发病及其发展的过程中,则有气分、血分之分,还有属热、属寒之别,及兼湿与不兼湿的不同证候表现,因此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又如慢性肾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出现的水肿,它们的病因不同,而它们的证候相同,均属阳虚证候,均可用温阳化气利水的相同方法治疗,这就是祖国医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 2.西医辨病治疗 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辨病治疗是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用定性定量的直观数据阐明疾病的致病原因、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及损害和疾病发展过程时,对疾病的定位与组织细胞的损害程度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分析,并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发展规律,判断疾病的预后,而且从病因学的研究上找出治疗学的依据,从而明确治疗方案与原则,为消除致病因素促进机体康复起很大的作用,但辨病治疗方法比较机械地看待疾病,往往忽略了整体,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偏于外因,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个体矛盾揭示得不够深刻,因此在治疗上也缺乏整体性和灵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一、中医之现状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友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二、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 A、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

中西医的对比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 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 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 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 Western medicine originated in ancient Greece, it stressed that the heart and body, the human body and nature to each oth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y, think that health mainly depends on the way of lif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 the environment, diet, exercise, gentle state of mind and will power factors. 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 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Chinese medicine theory system in initial shap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the "yellow emperor," "the difficult of the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heory" cold-induced febride four medical books can be used as TCM theory initially formed signs.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思维方式上。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视它的存在。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相信科技,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n the way of thinking. Western medicine simply by human medical technology to the fight against disease, the human body is self defense, self-repairing ability to the fringes, even ignore it. Western medicine believe in human wisdom,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ely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后别忘康复治疗 脑中风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病因。中风病人常见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认知、意识障碍等,如果卧床时间太长,则会出现关节挛缩、畸形、肩痛、肩关节脱位、足下垂、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有的病人不经过正规运动训练,由自己家人盲目锻炼,造成误用综合征,上肢是挎篮状态,下肢呈划圈步态,造成终身残疾。 目前国内对脑中风的康复治疗,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及经济上的问题等,存在着许多障碍。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康复作为一种理念,也没有被临床医生所接受,很多患者的早期康复时机被贻误。有的医院考虑经济效益,不愿在康复医疗上投入,目前,在我国设立康复病房的综合医院寥寥无几。同时康复治疗与神经内科治疗存在着严重脱节,有的病人在内科治疗数月后转到康复门诊治疗,而此时大多数病人已产生了严重的废用综合症,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疼痛、骨质疏松、足下垂、足内翻等,些时治疗费时费力,有的甚至不可能纠正。还有一些患者在观念上也存在误区,不愿花费几千元用于系统康复治疗,最终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其实这些病人病情稳定后,如能及时系统的进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进行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正规的训练,他们大多数还是有可能避免残疾的。脑卒中康复最早时间为脑出血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一周,脑血栓发病后第二天,神经体征不再继续发展,康复即可介入,一般而言,康复介入越早效果越好,越省精力、时间和经费,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在病后三个月以内。 早期康复介入――预防残疾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中风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入液体就尤事大吉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病人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中风患者,切忌犯两个错误,留下终身遗憾,其一,一味长期卧床静养,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比方说,中风病人脑操作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脘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本应锻练手臂的伸展功能,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的橡胶圈练习手的握力,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力量,越练手指和手节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练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时间甚至留下终身残疾。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于求成,无论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复,坚持科学训练,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收获。 中风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中风不但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中风后病变区域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如恢复不彻底,则遗留下偏瘫等后遗症,因而也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中风的这一特点常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社会与家庭负担。美国有人统计,每年为中 风幸存的病人要支付近2000亿美元并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料显示:中风病人有1/4会死亡,生存下来的3/4靠他人而生存,仅有小部分能完全恢复返回社会。较高的致残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生存者的低质量生活能力,造成本身的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中风对病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危害。 中风的先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先兆,这些先兆预示着中风即将到来。当先兆发生时能够尽快识别,及时治疗,可以阻止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程度。 在众多的先兆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头昏、头痛、头晕:如果这些症状与以往不同,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经营企业负责,是医疗机构负责,还是医疗机构开出处方的医师负责,还是最终由直接调配药品的药师负责?一个主体的复杂性造成我们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因此,临床药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防范意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下,“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将是最高服务准则,药师的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更趋于人性化的服务特性。病人不仅仅作为需要救治的服务对象,在过程中病人个体的合法权利也要予以尊重。任何因临床药师主观的“故意”或“过失”而对病人造成损害的侵权行为,都有可能激起纠纷,甚或导致对医疗机构的诉讼。大量的诉讼纠纷又会阻碍临床药学的发展,并对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造成危机。由于临床药师执业在我国还是—项新的工作,临床药师真正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还有—个过程,临床药师执业的特殊法律关系还有待于实践中不断认识。 没有临床药师执业的基本法律关系,就形成不了临床药师执业的普通法律关系,没有临床药师执业的普通法律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诉讼特殊法律关系。这三个层次的法律关系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形成了临床药师执业法律关系的层次。 遗憾的是我国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临床药师执业的法律关系进行规范,目前对临床药师执业法律关系的法规不健全,仅有《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较少的规定,试点文件还不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因此对临床药师执业法律关系层次的研究必然要十分慎重又积极探索,为深入研究临床药师执业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2008-03-26。) 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 周筠胺 (云南省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玉溪653100) 关键词:中医;西医;认识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5-0081-02 中医、西医,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文化范畴,各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哲学基础不同,医学模式不同。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如果从中医学的《黄帝内经》的作者,和西医学的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算起,中医和西医都有2500年的历史了,都诞生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产生了黄河内陆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和产生在爱情海周围海洋文化背景下的西医药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各自体系的完整程度,可以说是无瑕可击的。 中医是宏观医学,从宏观出发,注重整体,把病人放在天地间去观察去研究,重视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强调内环境的平衡,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人体精神状态,特别注重对于五脏六腑器官功能的调节。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医着重治病,中医着重治人,中医学是把病人放在首位的,可以说,中医学的模式应是天人相应观的模式,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个体中,去进行健康保健、预防和诊断治疗的观察研究。 西医是微观医学,从细胞到分子、基因……越来越细,它从微观出发,以实验科学为基础,诊治疾病注重局部病变的定位定性,擅于注重微观分析,一般针对性较强。西医学的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科学大概经历了如下三个时代和五种模式。三个时代是;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整体医学时代;五种模式是: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尘物、社会、生态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传统的中医和西医,基本上都是在上述五种模式的前四种中运转过来的,它们的成果与贡献,也主要集中在那里。总之,中医与西医有以下不同。 1 文化不同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有5000年连续历史的,独立于西方医学的医学,中医根植于中国的道家文化,时时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天人相应”观、整体观,强调主观意向及中庸,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是整体的、动态的、宏观的和模糊的,例如“阴阳五行”和“表里虚实”等,中医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把它们转化为中医学理论,来阐述和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中医学以元气论为根本,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和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人的整体性具有原发的、先天的性质,并且用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脏象、经络等理论。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很符合人体本身结构的复杂性、精密性和个体性的特点。 西医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西医根植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不过200年,西医与中医相反,具有张扬的个性,它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是孤立和静止的,但又是具体而精确的,例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西医强调客观标准,并追求极至。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以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 18 2008年第29卷第5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