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制造业集聚趋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6DX 9 0 ) 0 J M70 5 、教 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6z 03 ) 0JD o1 。
[ 作者简介 】毛艳 华 ,中山大学 港澳珠 江三角洲研究 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的教学 与研究 ;易中 俊 ,中 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主要 研究 方向为区域经济 。
形成 集 聚 ,再到 向周 边转 移分 散 的过程 ,就 形成 了著 名 的 “ u曲线 ” ( eal ,19 ) 。 倒 V nbe 9 6 J s
在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实证研究 中,H no (98 asn 19 )发现北美 自由贸易协定吸引企 业逐渐向美国和墨西哥边境集聚 ,对墨西哥 国内制造业 的分布产生 了影响 。R b ̄s(0 1 oe i 20 )分析 了欧洲一体化对意大利制造业集聚 的影响 ,认为在 17 — 9 1 9 1 19 年意大利产业 活动整体上 向边缘地区
文献评述与研究意义
产业地理集聚是产业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 ( 世界银行 , 0 9 J 20 ) 。在集聚经济的经典文献 中,古 典区位学家韦伯 ( br 的 “ Wee) 集聚因素”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 ( a hl 的外部经济 J M r a) s1 理论 以及诺 贝 尔经 济学 奖得 主克 鲁格曼 ( rg n 的新经 济地 理 和新 贸易 理论 _等 都对 产业 集 聚 Kuma ) 4
《 产经评论} 02年 1 21 月第 1 期

产 业组 织 ・
制造业集聚趋 势的实证分析
以广 东省 为例
毛 艳华 易 中俊
[ 要]在 经济全 球化和 区域一体化背景 下,广东经 济 的持 续竞 争力在 很大程 度上 来源 于产业 集聚 的 摘 规模经济优势 ,尤其是珠 三角地 区的集聚经济优势一直成 为该地 区吸引外商投 资和 国内配套 产业跟进 的重 要 动因。本 文在分析广 东 区域 经济发展特点和制造 业结构调整特 征的基础 上,应用 区位 熵指数 、空 间基尼 系数和集 中率指 数等分析工具 ,详细研究 了广东制造 业的比较优势 与集聚规模 、地 理集 聚程度 与变化动 态 以及空 间分布水平 与转移趋势 ,对不 同类型行业 的集 聚程度和变化趋 势进行 了深入分析 ,相 关结论 对于 当 前制定推动产 业结构调整 和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 的政策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 [ 关键词 】产 业集 聚; 区域 熵;空间基尼 系数 ;集 中率 ;产业转移 [ 中图分类号 ]F 6 . [ 02 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64—89 (0 2 100 1 2 8 2 1 )0 -0 5— 7

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演进轨迹与发展特征研究

珠三角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演进轨迹与发展特征研究
如陈建 军( 2 0 0 9 ) 等认为知 识密集 度 、 信息技 术水 平 、 城 市和 政
生产服务业集聚的动因在于接近顾客、 关联企业和其他服务企 的调整 方法。调整之后的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公式为 :
Hi = s ( 2 )
其中 , 为区域 j 拥有行业 i 的企业数 量 , O U T P U T 为行
结合生产服务业 的内涵并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 得性 , 本文选 取交通 运输邮 电业( 以下简称 交运业 ) , 信 息传输 、 计算机服 务
和软件业 ( 以下简称信息业 ) , 金融业 , 租赁和 商务服务业 ( 以下
简称商 务服务业 ) , 科研 、 技术服 务和地质 勘查业 ( 以下简称 科
低 。由于缺乏生产服务业企业的市场 占有率数据 , 无法计算 H 。
系数 , 本文借鉴吴三忙和 李善 同 2 0 0 9 年采用的对赫芬达 尔指数
世纪 7 0 年代开 始关注生产服务业 的集聚现象 。早期学 者认为 业, 提 高企业声誉 , 应对经 济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等。也有学者 关注生产服 务业集聚 的学 习效 应 、 社 会文化效应及其 对工业的 外溢效 应等。近年来 , 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集聚的影响因素展开 ,
k=1
2 0 世纪 5 0 年代 以来 ,生产服 务业在 生产领域的作用不断
变迁 , 由管 理功能 ( 润滑 剂作用 ) 到后 来的促进 功能 ( 生产 力作 用) 并逐步 向今天的战略功能 ( 推进器作用 ) 转变。学术界 自 2 0
其中 , Hi 为赫芬达尔指数 , z 为第 k 个 企业 的市 场 占有率 。 H 值越大说明市 场集聚度越高 ;反之 , H。 值越小说 明集聚度越
聚度 和 区域 集聚 度 。在 此 基 础 上 , 结合 服 务 产 品理 论 , 对珠三角 生 产 服 务 业 集 聚 的 演进 轨 迹 与发 展 特 征 进 行 总 结 和 归 纳 并 就 此提 出 了相 应 的政 策 建 议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 西北师 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兰州 70 7 ) 3 0 0 摘要 :采用空 间统计 学原理和方 法, 利用 O e od pnG ea分析工具 , 对生产性服 务业 的空间分布特征 进行 了研 究 ,
结果显示 : 生产性服务 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 的集聚特征 , 值 高、 产 发展 最快 的都 集 中在 东部 沿海省份 , 即环渤 海、 长 三角和珠 三角地 区, 形成 高值 集聚 区。西部 地 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 值分布 , 形成低值 集聚 区。中部地 区各省份产值 较 高且与 高值 区毗邻 , 分布较 为集 中。进一步按 行业 分析 , 现 交通运输 、 发 仓储 和邮政 业的 空间 自相 关 系数远远 高 于其他 行业 ; 融业 、 金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的空间 自相 关 系数 较 高; 房地产 业 , 信息传 输、 算机服务 和软件 业的空 间 计 自相 关系数较 小 ; 学研 究、 术服 务和地质勘 查业 的空 间 自相 关 系数最 小, 科 技 这表 明我 国生产性服务 业 空间依 赖性
和邮政业 , 信息传输 、 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 融业 , 计 金 房 地产业 , 租赁和商 务服务业及科 学研究 、 技术 服务和地
质勘查业。
作者简 介 : 吉亚辉 (9 4一) 女 , 16 , 陕西韩城 人 , 授 , 士, 教 硕 主要
1 1 研 究 区域 、样本 数据 .
研究 区域是 除了我 国香港、 门特别行政 区和 台湾 澳 省 的中国大陆 3 个 省、 1 自治 区和直辖市 , 简称 各省份 。 样本数据来源于 20 - 2 1 07 0 0年《 中国统计年鉴》 和《 中
英 国的集 聚 , 也表 明其具 有很高的集聚度 。在研究 表 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 中的同时, 也有研究认 为生产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由前面 的分析 , 以总结得 出以下几点 结论 , 可 并得 出相 应 的启 示 。 业部门产出的增长率,等 ) ( 表示工业部门 产出在国内 生产总 第一 , 东莞 市处于工业化 中后期 , 由于大规模 生产 、 业集 产 值 中的 比重 , 反映工业部 门在经济 中的重要程度 。00 则 >, 群 的形成 , 工业部 门的生产效 率要高 于非工业 部 门( 中主要 其 的增长 , 工业部 门的发展 直接 拉动 东莞市 的经济 >, 0 表示工业 部门对非 工业部 门存在正 的外部性 , 即工业增 长 是第 三产业 ) 发展 , 并且带动非工业部 门生 产效率 的提高 。在这 一阶段 , 大量 促进整体经济增长 。 注意到如果两部 门不存在边际生产率差异 的农村人 口和外来人 口进入城市 , 为工业生 产带 来大量 的劳 动 (= )没有 外部性 (= )则 (0 将 蜕化 为经典 的新古 典增 长 60 , 00 , 1 ) 力, 并且导致对城市住 房和基础设施 以及各种工 业品需求 的高 模 型。

产 业 论 坛 j

珠 三角地 区产 业结构 升级 与 区域 经济发展
基 于 东莞 市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实证 研 究


( 东莞理 工学院 城 市学院, 东 东莞 5 20 ) 广 3 16
【 摘 要 】 文章借 鉴 Fd r非均 衡模型 的思想 ,构建 了一个反 映工 业发展对 经济发展 影响的 非均 衡计量经济模 ee 型。模 型分析表 明, 工业部 门比非工业部 门边 际生产率更高 , 业部 门对非工 业部 门存在正 的外部 性, 工 将更 多的资本 、 人 力等 资源 配置到工 业部 门有利 于提 高整个 经济 的生产率水平 , 推进产业结构 升级 , 促进经济增长。 【 键 词 】 产 业结构 ; 关 经济发展 ; 珠三角 ; 东莞模 式; 非均衡模 型 【 中图分类号 】 17 5 F 2. 【 6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 0426 (020- 15 0 10— 7821 )607-2

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一休化的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一休化的分析

K= G阜 I

( 1 )
} G
j ‰、 。 、 K 的公式依次类推 。
度 占与其它 8个城市经济联系 的 3 .6 , 13 % 广州与中山的经济联 在分别计算各城市 以上五种职 能指 数的基础上 , 进一步计 系程度则占与其它城市经济联系的 2 3% 在珠三角城市群中, .7 。 算各城市的平均 中心职能强度 。计算公式如下: 以广州为第一联系城 市的有 6个 , 其余的两个将广州做为第二 与第三经济 联系城市 ; 以深圳为第一 联系城市的有两个 , 做为 根据计算结果, 将珠三角城市群 9个城市划分为四个不 同 第二联系城市 的有两个。
州、 深圳 ; 二级中心为东 莞与佛 山; 三级 中心 城市为 中山; 四级 使 珠 三 角 城 市 群 一体 化 进 程 受 阻 :
中心城市包括江 门、 肇庆 、 珠海 与惠州 。 州与深圳处于核心 的 广
首先 , 是城市群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无序性。核心城市广州、
本身定位不清 晰, 州深圳 自身 也处于产业 广 位 置 , 中佛 山 、 莞 、 门 、 庆 及 中 山与 广 州 的 经 济 联 系 强 深 圳尤其是深 圳, 其 东 江 肇 与他 中小城市未建立结构 明晰的多层级 的 度, 东莞 与深 圳的经济联 系强度在 10以上 , 成了珠三角 城 发展阶段的转型期, 0 构 并 导 市 群 的一 级 经 济 联 系 空 间 , 中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州 与 佛 山 的 城 市 群 分 工 , 且 各 市 工 业 化 道 路 趋 同 , 致 产 业 同构 和 恶 性 其 广
区域经 济
珠 三 角城 市群 协调发展 的实证研 究
— —
基 于 区域经济一休化 的分析
冯 静

珠江三角洲现代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珠江三角洲现代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t i , F ) 那 么 , 三 角现 代 服 务 业 的 T P及其 it T P , vy 珠 F 动 态变化 趋 势如何 ? F T P增 长 的来源 是什 么 ? 于 对 这些 问题 的 回答 可 以帮助 我 们掌 握 生 产率 增 长 的
结构 因素 ,从 而可 以采 取 更 有效 的措施 促 进 现代
服务 业 的增 长 , 这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政 策含 义 。 本 文 利 用 2 0 — 0 8年珠 三 角 9个 城 市 的面 00 20
内外 经 济形 势 发 生 深 刻 变化 , 原 材 料 、 源 、 在 能 劳 动力 价 格不 断上 涨 、环 境 压力 不 断 加大 以及 由于
随着经 济 全球 化 和信 息 技术 的发 展 .现代 服 务 业 在社会 经 济发 展 中的作 用 日益 突 出 ,其 发展 程 度 已成 为衡 量经 济 和社 会 现代 化 水平 的重要 标 志 。发 展 现代 服务 业是 发 展 先进 制 造业 的重要 保 障, 是抢 占产业 竞争 制 高 点 的关键 选 择 。 当前 , 国
《 甘肃行政 学院学报) O O年第 2 ) L 2 期
公共经济研 究
珠江 三 角洲现 代服 务 业全 要素 生产 率 研 究
曹建云
( 南理 工 大学 经济 与 贸 易学院 , 州 5 0 0 ) 华 广 1 0 6
【 要】 摘 文章利用 Ma q i 指数 法对珠 三 角现代服 务业 T P进 行测 算 , 技术效 率和技 术进 步两个方 l us m t F 从 面考察 2 0 — 0 8 T P的增 长来源和 变化趋 势 , 0 0 20 年 F 并对 区内 9个城 市现代服 务业 T P及其增 长模式进行 F 了比较分析 , 结果表 明 :12 0 — 0 8 , 三角现 代服务业 T P年 平均增 长 5 %, 术进 步增 长在 T P ( )0 0 20 年 珠 F . 技 5 F 增长 中占主导作用 , 术效率的贡献相对较 小。( ) 三角现代服务 业增 长 已经摆 脱 了以要素投入为主的 技 2珠 粗放型增长模 式 , 其快速发展得 益于要 素使 用效率的不 断提 高。 3 珠 三角各城 市现代服务 业 T P 其增 () F及 长模式差异 明显 : 广州、 深圳和 中山现代服务 业增长较快 , 对要 素投 入的依赖性较低 ,F T P增 长快 , 对现代 服 务业经济增 长贡献 大; 东莞和 惠州现代 服务 业的快速增 长 完全依赖 于要 素投入 的增长 , 术效率 和技 技 术进步的共 同恶化 导致 了T P明显 下降 ; F 珠海 、 山 、 佛 江门和肇庆现代服务 业增 长较慢 , 由于要 素使 用效 率低 下 , 高投入并 没有带来高增 长。 【 关键 词】 现代服务业 ; 全要素 生产 率; 技术进 步 ; 术效率 技 【 中图分类 号】0 1 F6 .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9-9 7 2 1 )2 0 9 — 7 10 - 9 (0 0 0 — 0 10 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简要分析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状况,且提炼出相关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1.高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高知识含量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导入商品生产过程中,其与制造业的融合,促使了制造业由资本、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提高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运营效率,并增加了产出价值,提高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高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能有效抵御经济风险。

在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地区经济波动最小,在经济回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

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同源性。

生产性服务业须以制造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而制造业的分工深化和外化的结果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分离。

可见两者存在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也正是提升效率的必然要求。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搭建一个宽阔的知识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促使制造业从“生产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转型,极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

3.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加速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大量与生产服务业相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构成一条完整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价值网。

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企业间交易活动将增加,从而交易成本必然会上升,这一结果促使企业由内部分工转向外部分工,通过更专业化、更有效率的中间服务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集中自身有限资源于关键领域,以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加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近年来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呈稳步发展趋势,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水平。

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

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

第1期总第255期2013年1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No.1Vol.255Jan.2013收稿日期:2012-05-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全球价值链引导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11AZD002);银兴经济研究基金资助;安徽科技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资助作者简介:李强(1981-),男,山东滕州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务业。

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李强1,2(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2.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安徽蚌埠233100)摘要: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

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 ”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双重集聚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1-0070-09一、问题的提出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延伸到对制造业的集聚的影响;另一个方向是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联系入手,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

第一个研究方向代表性研究者包括Selya (1994)[1]和Richard (2002)[2],Selya 利用台湾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中制造业的空间重构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群理论逐渐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在中国,产业集群也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些典型的中国产业集群,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地区。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政策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探究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分析以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1.中国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该部分将介绍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梳理中国产业集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明其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3.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中总结出影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

4.促进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通过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政策、制度、企业和其他相关方面。

同时,对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以获取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性本研究将系统探讨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实证和对策研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在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分析上,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间接和直接贡献。

同时,本研究也将提出一些新的对策,以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规模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中国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中国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0年12月第40卷第6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shui Norm al UniversityDec.,2020V〇1.40No.6生产性服务业F D I对中国制造业尚端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葛爱雯,郑小玲(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的总体提升,制造业高端化已逐渐成为各国新一轮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生产性服 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F D I的引进更能够通 过吸收国外先进的服务要素,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专业化水平,从而 最大地发挥其辅助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作用。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资建设,合理调整生产性服 务业的引资结构,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关键词_•生产性服务业FDI;制造业高端化;熵值法;固定效应模型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大 国,高端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

但在加快转型升级的 过程中,我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创而不 新”的问题,总体竞争力仍落后于先进的西方发达 国家。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今世界进行新一轮产业 竞争的主要焦点,其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互动关系 显著,《中国制造2025》这一纲领更是提出要促进 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以拉动产业逐渐实现中高端 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引人,不仅有 利于借助外部资本实现服务业自身科技和管理水平 的提升,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与制造业 间的上下游关联效应以助力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

因此,综合上述背景,研究生产性服务业FD I 和制造业高端化的关系,探索其对于制造业高端 化升级的影响程度,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 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制造业全球竞争新优势、推 动我国逐步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方面,均具有重要 现实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明确协同集聚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合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深入剖析协同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促进协同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协同集聚,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新型模式,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指的是不同产业或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相互关联,通过共享资源、知识溢出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向联系。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研发设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为两者的协同集聚提供了可能。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协同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表现。

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外商直接投资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技术溢出渠道的实证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法

外商直接投资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技术溢出渠道的实证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法
圭 的 研 究 、H rsn (99 对 委 内 瑞 拉 的 研 究 均 表 明 a o 19 ) i r
FI D 确实产生 了水平溢出效应 ;而 Dakv(9 8 jno 19 )和 s . j o hm (99 o 19 )分 别对捷克 和印尼制 造业 的研 究却 表明 ,无
外向型经 济 ,吸引了 大量 的外 商直接 投 资 ( D ) 00 F I。20
占全 省的 8 . %,其 中仅 20 一年 就实 际利 用 F I 88 5 08年 D
资金 192 亿美元 ,占全省 当年实际利用量 的 8 .8 6 .1 82 %。
外 资从宏观层 面上对珠三角地 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非 常重 要 的作用 。然 而外资在 促进地 区经 济发展 的同时是否 对 本土企业产生 了技术 溢出效应 呢?哪一种溢 出渠道 占主
种则为垂直溢 出 ,它包 括前 向溢出和后 向溢 出,主要 通 过联系效应 ,使得 内资企业得 到来 自上 、下 游外资企 业 提供 的高质量 中间产品与技 术管理支持 ,一 般发生 在不
同的行业 间。
的技术溢 出效应 ,而且更 多的是 由后 向关联促 进技 术进
步带来 的。
从研究方法来看 ,以往 的实证研究 多着 眼 于条件均 值 的回归方法 ( 普通 O S L 估计或面板数据分析 ) 。这种条
在溢 出渠道的研究方面 ,在水平溢出效应 的检验上 ,
由于没有考虑到 F I 出效 应 的外部条件 ,众 多 国外 学 D溢
件均值估计法 自身存在 着一定 的局限性 ,其 前提必 须假
定 在 条 件 分 布 不 同位 置 上 自变 量 的 效 果 是 相 同 的 ,这 种
收 稿 日期 :21_ o— 2 0o _ 1 2 基金项 目:本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基金资助 ( 目编号 :0Y C9 11 项 9 J702 )

我国产业转移演进趋势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我国产业转移演进趋势的实证研究——一以广东省为例

8 8 1 90 8 97 5 1 0 8 2
1 2l 3 】 4 0 5
9 38 9 9 8 1 l1 2 1 23 9
1 45 7 1 7 0 7
6 8 7 7 2 4 8 0 3 9 4 0
1 0 90 1 3 1 8
方面 由于产业 的生命周期 , 客
移。产业 的区域 问转移不仅发生在发达 国 家或地 区与欠发达 国家或地 区之 间 ,也发
我国 产 业 转 移 演 进 趋 势 的
实 证研究
以 广东 省为 例
一 邹 滨 ( 闽南师 范大学经济 学系 福 建漳 州 3 6 3 0 0 0) ◆ 中图分类 号 :F 0 6 2 文献 标识码 :A
观 上要 求珠 三 角地 区的劳动
引 言
改革开放 3 0多年来 ,广东抓住 国际产 业转移 的每 一次机遇 ,已经成为全国乃至 全球重要 的制造 业基地 ,同时伴随着广东 工业化进程 的加快 ,珠三角已经逐步完成 由自然要素 ( 如土地 、 劳动力等要素 ) 推动 增长的阶段转入到规模投 资( 资本要素 ) 推
密集型 、 资源 密集型等丧 失优 势 的产业转移 到欠发达地区。
另一方 面就 是要 考虑如 何将
20 0 7 Βιβλιοθήκη 2 00 8 4 3 60
5 41 2
71 9 6
9 0 2 0
1 7 2 6
2 2 1 7
2 02 7
2 5 8 8
1 7 22
2 2 37
3 7 . 2
l 9 9 5
动增长的时期 ,并逐步 向技术创新 ( 技术 、 劳动力素质 等 ) 推动增长的转移。然而 , 在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及两产业耦合关联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及两产业耦合关联的实证研究

太平洋 国家 及地 区 的服务 业与制 造业 的依 赖 度进行
r研究 ; Gu e r r i e r i 等 测 度 了 OE C D( Or g a n i z a t i o n
荇经 济全 球化 的不 断 深 入 发 展 , 与 制 造 业 相 关 的 生
f o r Ec o n o mi c C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 国 家
的产 业结 构性 互动 ; 曹 毅等 ] 、 陈伟 达等 研 究 _ r我 国全 国和环京 津 区域 的生产 性服 务业 与制 造业 的关
沈 飞 , 吴解生 , 陈寿 雨
( 浙江 越 秀 外 国语 学 院 , 浙江 绍兴 3 1 2 0 0 0 )
摘 要 : 运用 D E A模 型、 显 示 性 比较 优 势 指 数 和 协 整 耦 合 关联 度 , 对我 国长三 角区域和珠 三角区域的 生产
性 服 务 业 与 制 造 业 集 聚 和 竞 争 力 提 升 的 关 联 以 及 两 类 产 业 的 耦 合 关 联 进 行 了实证 分 析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联度 。
在两 类产 业 的关联 变动 趋势 方 面 : 申玉铭 等 、 顾乃 华 l g 等利 用我 国 3 1个省 ( 自治 区 、 直辖 市 ) 的 面 板 数据 研究 了我 国制造 业 与生产 性 服务业 的相互作 用 及影 响程 度 ; 朱天 星等u 。 。 等 利用 区 位基 尼 系 数 和
产性 服务 业 的发展 进一 步促 进 了制造业 的发展 。对
于生 产性 服 务业 与制造 业是 否相 互促 进其 产业 竞争
力 的提 升 , 郑 吉 昌等 等 认为 , 前 者是后 者在 非 价格 党争 时 期实 现差 异化 增 值 的主 因 , 从 服 务 业 属性 差 异 的角 度证 实 了生产性 服 务业边 际成 本 的减 少促进 提 升制 造业 竞争 力 的机 理 。而 Gr u b l e和 Wa l k e r _ 2 认为 , 生产性 服 务业 通 过 在 其 专业 化 和市 场 化 的 过 程 中不 断 引入 资本 和 技 术来 改善 自身 的开 放 结构 、

空间视角下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分析

空间视角下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分析
发展对制造效率影响。从全国层 面来看 ,顾乃华等 ( 2 0 0 6 )以全 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 ,采用普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0 5 — 2 0 [ 基金项 目]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重点项 目 “ 珠江三角洲服务型工业化研究 ” ( 项 目编号 : 1 1 5 D X M 7 9 0 0 7 ,主持人龚唯平 ) 。
相关性。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遇到空间数据问题时 ,独立观察值在现实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在 的 ( G e t i s ,1 9 9 0 ) L 1 3 J 。空间事物无关联 ,即均质性假定 的局 限,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模型设定
偏差问题 ,进 而导致研究 得 出的各种结果 和推论不 够完整 、科学 ,缺乏应 有 的解 释力 ( 吴 玉鸣 , 2 0 0 5 ) 。并且 ,传统模型还忽略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 的空间外溢效应。
《 产经评论》2 0 1 3 年7 月第 4 期
空 间视 角下珠三 角生产性服务业 对 制造业效率影 响分析
龚唯平 孟滔滔
[ 摘要 ]本文运用 Mo r a n指数、L m e r r 、L m l a g等检验 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 回归分析 ,对珠 江三角洲九市
制造业效率 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 。结果表 明:珠 三角九市制造 业效率存在 显著 的空 间正相 关性 ;珠 三角 九市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本地制造 业效 率的提 升有着显著 的正 向 作 用,而且存在 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 [ 关键词 ] 生产性服务 业;制造业效率 ;空间相 关性;空间计量 [ 中图分类号 ]F 4 2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6 7 4— 8 2 9 8( 2 0 1 3 )0 4 . 0 0 1 3- 0 9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广州天津等八城市的实证分析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广州天津等八城市的实证分析
作者简 介:郑英 隆 ( 1 9 5 6 一) ,男 ,广 东 阳 江人 ,暨南 大 学 产 业 经 济 研 究 院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为 产业 经 济 学 ;蔡程 媛
( 1 9 8 9 一) ,女 ,浙江诸暨人 ,暨南大 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 ,研究方向为产业经 济。 9 6 -2 0 0 9年珠三角 9城市的面板数据 ,研究发现城市等级差 异导致城 市服务业在增长速度 、内部结构 以致地 区经济贡献率上差异。 杨亚琴等通过对纽约、东京、伦 敦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趋势 的研究 ,强调一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类型与特征 的影响。 _ 9 孙钰等借助于指标 ,比较研究了 巴黎和天津两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异同,认为我 国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借鉴巴黎的经验。 l 1 。 。 甄峰等以南京市为例探讨 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 的空 间变化与空间结构转型的关系,指 出培育信息密集型产业、城市商务中心区 ,重构学习型区域对 城市转型升级的意义 。 1 ¨ 王 向对影 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的城市化和法制环境 因素进行 了实证研 究 ,强调 了城市化进程和优化法制环境 的作用 。 _ l 顾乃华构建 了一个基于城市样本数据的多层线 性模型 ,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 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 ,指出要大力推进生 产性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发展 ,合理划分其不同功能区域 。 胡 国平等从行业 比较 的视角对生产性 服务业在大城市 内部扩散发展进行研究 ,土地成本 因行业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城市土地成本的 上升有助于金融业 向郊 区县的扩散发展 ,但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 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则是放慢其向郊区县扩散的步伐 。 如上成果深入地探讨 了城市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也为本研究奠定 了很好的基础。鉴于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 聚与辐射作用和区域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 的比较研究明显不足 ,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初步研究。 随着先进制造业的兴起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已成为观测产业结 构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高度的关键变量 。2 0 0 8 年初 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 ,提 出 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但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 现象 的理论解释 是 ,生产性服务业有其 自己的生成和发展规律 ,有其内在规定性和内生机制,而这些规律与机制 又建立在服务业所在区域的产业进步和基础结构上 ,而恰恰是不同的城市 ,其产业演进史和基础 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而加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切实考虑各城市 的产业基础、结构 和转型升级的属性和特点 ,通过比较确立 自身个性 ,找到差距 ,根据特点和差距选择适合 自己城 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竞争合作方式 。如何使产业演进规律与区域具体情况相结合 ,更有 效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的区域与行业协 同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是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广州和天津作为中国一南一北两个经济 中心城市 , 其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 重要推动力。天津 , 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 ,是我 国北方 的经济 中心 ,国际港 口城市,我国北 方的海运与工业 中心。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 “ 中国经济未来第 三增长极” 。广州 ,我国华南地 区 第一大城市 ,华南地区政治 、经济 、科技 、教育和文化中心 ;我 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两个 城市在面临各 自 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背景下 ,都在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 中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文献综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方向。

据此,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出发,对两者协同集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综述,最后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标签: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04产业集聚一直以来都是管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注的议题。

过去,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但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由单个制造业的集聚拓展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问题上。

本文将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研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研究综述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最早于1966年出现,有些文献会将它称为“生产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界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是对于其内涵却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实质是一种中间投入,为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提供服务。

目前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研究主要以两者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为主。

关于两者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最早出现在Marshall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当中,他认为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联、劳动力储备和知识外溢是致使产业之间产生集聚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明显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原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两者协同集聚关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

中国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

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中国城市群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对比*钟韵秦嫣然[摘要]城市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协同集聚为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2003年至2018年的服务业面板数据,运用EG协同指数方法测度对比两地的服务业协同集聚特征,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对研判我国城市群内服务业行业间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

研究发现:(1)两大城市群当前已有部分服务行业呈现协同集聚的空间格局,但各自特征存在差异;(2)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间的协同集聚程度相对更为显著;(3)产业因素和科技水平对服务业协同集聚均存在促进作用,但产业关联度仅在长三角地区显著,产业结构和科技投入因素仅在珠三角地区显著;(4)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数量差异等原因,城市规模因素对协同集聚的影响虽然显著,但在两个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

[关键词]城市群服务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珠三角[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21)02-0005-11引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追求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转向推进高质量发展、讲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阶段。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已有研究显示,当产业发展到高级化阶段,单一产业的集聚将发展至产业协同集聚。

其依据在于:产业集聚是由知识溢出所产生的,那么,在知识交流的空间应该可以看到协同集聚,换而言之,当出现集聚效应时,协同集聚也将会出现(Helsely et al,2014)。

所谓协同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空间内不同产业在区域中高度集中的现象(Ellison et al,1997;Duranton et al,2005;陈建军*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等级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号41371174)和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9JNYH09)的阶段性成果。

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珠三角为例张媛媛【摘要】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扩散和知识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有效桥梁和纽带.产业集聚化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种空间演化形式,而且产业集聚也会带来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于带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以珠三角为例,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珠三角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期刊名称】《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7(030)005【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科技服务业;集聚;珠三角;影响因素【作者】张媛媛【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已经备受关注,具有技术和知识密集特征的科技服务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功能。

随着产业的逐渐专业细化,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独立的产业,然而现阶段占国民产值比例还不是很大,但是科技服务业以其基于高效的组织形式、较低的交易费用及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的集聚发展模式,在产业链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1]。

科技服务业集聚形式是一种市场和企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的桥梁,而该组织能充分利用二者的公共资源和信息并进行整合,不仅能有效提高企业和市场间的协同效率,还可以降低二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

与此同时,科技服务业的集聚还可以促进企业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市场中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较多,尤其制造业方面,但对科技服务业方面的研究较少。

张清正,李国平(2015)通过空间基尼系数,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识别和动态分析了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2];徐顽强(2016)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的主要因素[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商对珠三角九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表明,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高,但是区域分布不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在各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珠三角产业升级已经具备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承接与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功能需求日益迫切,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能进一步提高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步伐和区域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发展1 引言半个世纪以来,现代服务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体系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态势,在产业转型中扮演着“催化剂”和知识中介的重要作用(毕斗斗,2009)。

同时,产业集聚也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曼哈顿模式、伦敦金融城模式、东京新宿模式等。

生产性服务业①集聚是一个动态的企业集中的过程,即在一个经济区域体内,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性、资本性、信息性、知识性、便利性和关联性,吸引相关生产和企业逐渐聚集到地理位置相近的区域过程。

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也逐渐完善。

然而就产业维度而言,无论是静态分析还是动态研究,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忽视了服务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很长时期以来,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国内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集聚模式研究研究主要从空间布局、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模式(Dniels,1985;Naresh & Gary,2003;陈建军,陈国亮,2009;何骏,2009)。

研究的核心都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群里或者中央商务区通过空间结构调整,从而产生中心辐射模式、卫星平台模式、政府主导模式等(Naresh & Gary,2003)。

Dniels(1985)认为服务业集聚也会产生不经济现象,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也会出现城郊化、边缘化、分散化。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丰志勇,何骏,2009)。

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研究者主要从成本优势包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配套成本等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动因(Alexander,1970;Dniels,1985;D.Keeble & L.Nacham,2001;唐珏岚,2004;高运胜,2008)。

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产业融合以及大型服务企业的中心辐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以及区域内的资源共享等。

研究主要是分析促使集聚形成的具体因素,并且对这些具体因素的研究也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模型。

因此,从总体上说,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有系统的理论和模型对其进行整合(王晓玉,2006)。

综上,还没有见到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研究,这使我们不能够对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作出准确的判断。

本文旨在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和区域集聚程度两个角度测算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把握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提供依据和建议。

2 研究方法、数据说明2.1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赫芬达尔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

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计算公式如下:①本文理解的生产性服务业概念为: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它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如分销代理、物流、广告、市场拓展、人员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的活动。

根据表1的计算结果,2007年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赫芬达尔指数的平均值为0.2113,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赫芬达尔指数,说明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高。

但是,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业务之间的集聚水平有细微的差别,综合三年的计算结果来看,集聚水平高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和地质勘探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具有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它可以验证产业集聚的原因主要有技术外溢、资本融通、服务集聚等因素,因为集聚,使得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可以达到信息共享、资本互通,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配套成本。

此外,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高度集聚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行业垄断有一定关系。

经济越发达,金融业就发展越快,同时,对交通运输和仓储物流的完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珠三角目前正在努力加大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现代物流也取得了瞩目的发展。

集聚水平比较低的业务有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房地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属于传统的服务业,集聚水平的不断降低正说明了珠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集聚水平低主要是因为其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有政府的支持、高等院校的配合、产业园区的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因此主要集中于广州和深圳两个发达城市,尤其是广州,由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和南沙资讯科技园组成的广州软件园以及有关特色园区,显示出强大的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力。

其他几个城市由于缺乏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园,使得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发展难以取得成效。

房地产业集聚水平低,这与当前土地规划和城市生活需求相关联,表明珠三角房地产业的集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2 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区域集聚度赫芬达尔指数虽然揭示了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集聚水平,但是却不能反映其在珠三角具体城市的产业优势。

通过区位商对2007年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区位商差距都有差别,反映了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2007年广州、佛山、江门、惠州的交通匀速仓储和邮政业呈现出极高的集聚优势。

其中,广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通岸和华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拥有国际化的空港和海港,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纷纷进入广州。

广州、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在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形成集聚优势,主要得益于这些城市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软件园建设也初见规模。

珠海、佛山、中山、惠州和肇庆的批发零售业集聚度也相对较高,尤其是佛山,拥有陶瓷批发、不锈钢批发、灯具批发等大规模的批发中心,中山、惠州等几个城市也都拥有一些规模的批发市场。

金融业产业集聚最高的是深圳。

金融业是深圳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年末,深圳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0家,网点1188家,总资产达1.61万亿元,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

其他城市的金融业集聚水平都比较低,因此,珠三角在金融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深圳和东莞两个城市在房地产业表现出高的产业集聚,这不仅与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有关,而且与其拥有一批市场化程度高的房地产企业群有关。

佛山和东莞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水平高,广州也相对较高,原因是这三个城市的制造业非常发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机械设备租赁、法律服务、企业管理咨询、广告、中介服务、咨询调查等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环境。

广州和惠州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有集聚优势,主要是广州拥有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惠州的地质勘探也有一定的产业优势。

区位商大于1形成集聚优势的最多的城市是广州、佛山、惠州,有三个行业;其余每个城市都有两个行业的产业优势,但是分布很不均匀,表明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4 总结和建议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已经被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所认同。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可以使人力、知识、资本、信息等产生集聚,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深化分工、培育产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优势、支撑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升级(高传胜等,2008)。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演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在推动经济整体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珠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服务贡献、规模经济的特点,因此,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起到加快资金流、信息流等作用,为珠三角制造业升级转型创造必要的外部基础条件。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珠三角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广东制造”也面临着创新不足和附加值低下的矛盾以及资源和环境等条件的约束。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典范(何俊,2009),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生产性服务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结构战略调整。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珠三角区域竞争力。

区域内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同时区域内部企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呈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罗勇,2007)。

伴随着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升级,为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将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上文的分析可知,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较高,且地理分布还很不均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重点突破和全面发展相结合。

结合珠三角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制造业为依托,政府应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整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珠三角应以现代经销批发业为龙头,以现代物流为切入点,以信息、科技、金融、商务、会展、农村生产经营体系为重要突破口,从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2)加强粤港澳合作,借力发展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毗邻港澳”是珠三角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特优势。

香港是国际著名的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和旅游中心,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侧重服务行业的地区。

澳门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之一,会展业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适度多元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切入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