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1526d92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3.png)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食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即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如一棵大树,我们看到它没有移动,那是因为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大树没有发生位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这棵大树仍然随着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静止虽然是相对的,但承认和认识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首先,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
如物理学要描述客体的运动,就必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系,否则,物体运动状态就无法显现、无法计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230776c561252d380eb6ee5.png)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0d1d740caaedd3383c4d37f.png)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刚才我们讲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这就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不过,这只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因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就猜测到了在静止中有着运动的道理。
什么是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是物体的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均衡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形:(1)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2)某个事物还处在量变过程中,它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某一事物仍是某一事物。
为什么还要承认相对静止?第一: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区分事物的基础。
物质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它分为多种具体的形态,千差万别。
物质的多样性固然是由物质的永恒的运动而产生的,却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示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人就不能认识事物。
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只是混沌一团。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的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
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
由于有相对静止,新质才能够巩固和完善起来,事物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比如生物的品种不断进化,这是运动,是绝对的。
生物同时有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相对静止。
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的遗传性,生物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优良性状都不能巩固下来,一胎一个样,每茬不相同,甚至稻子长出苹果,一切都乱七八糟地变,哪里还有生物的进化呢?所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b10673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4.png)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马哲辩证关系
![马哲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9bc4805f12d2af90242e64b.png)
32对辩证关系1、运动与静止(p1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p12)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显示基础。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p1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第一,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第二,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p16)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5、量变与质变(p18)第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https://img.taocdn.com/s3/m/a29b081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d.png)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在变化发展中,运动与静止、绝对与相对是相互依存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当运动向前推移时便产生了静止;当某种形式的运动到达极点而静止时,另一形式的运动就孕育着新的开始;这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地无穷运动与相应静止交替的过程就构成宇宙间事物不断地更迭与进化。
所以,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承认矛盾,又要善于在复杂多样的现象背后把握住其固有的本质属性——运动与静止。
首先说明什么叫做“绝对”。
世上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具有两重属性:第一,它作为客观实体来说,必须同时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即双重否定)。
因此,每个事物只能以肯定的方面、也就是它自己的运动属性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从而使整个事物区别于周围的事物,显示出独特的性质和规律,构成自身特殊的本质。
这是绝对性的一层意思。
第二,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着。
离开了这个范围,或超越了这个界限,那就谈不上绝对性了。
例如空气分子的运动,虽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这个范围却非常狭小。
我们站在地球表面上是感觉不到它的,如果跳得太远,则相反会被窒息。
因此,“天下之物无不处在永恒的流逝和循环之中”,这是绝对性的第二层意思。
其次再来阐述“相对”这一概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基本理论,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运动寓于相对静止之中,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没有脱离相对静止孤立存在的纯粹绝对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从哲学角度讲,就是通常所谓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如果仅仅指静止,那就是脱离相对静止的状态而言的;但如果还包括动,即把握住运动中有静止的关系,那么在一般意义上来讲,相对静止就是广泛的绝对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相对静止,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相对静止也不等于静止,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结果,将是质的飞跃。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337d23b26fff705cc170afa.png)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成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久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开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成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久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开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开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1)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成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成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互相浸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
久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12402d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8.png)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34a727a76eeaeaad0f33065.png)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2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马原简答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马原简答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c7fef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d.png)
马原简答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探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本质运动和静止都是事物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状态。
运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是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静止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个瞬间或状态,是事物发展中的暂时停滞。
以自然界为例,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原子的运动构成了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行星的运动构成了天体系统的基本法则。
在社会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
静止并非绝对的静止,而是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相对于运动而言,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可能有短暂的停滞、稳定的阶段,即静止状态。
然而,这种静止状态并非真正的静止,而是包含了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相对平衡。
运动与静止的相互依赖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运动需要静止作为起点和终点。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从静止状态中产生,通过一系列变化和运动,最终又回到静止状态。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最终又回到静止状态,这个过程中静止和运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其次,静止是运动的基础和条件。
静止是事物运动的背景和环境,在静止状态下事物才能进行运动。
例如,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周围的静止物体或背景来说的,社会领域的运动也需要基于一定的静止状态进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统一。
首先,运动是对静止的否定,静止是对运动的否定。
运动的发生和存在意味着静止状态的结束,静止的存在和保持意味着运动的暂时停滞。
运动和静止互为对立面和矛盾面,相互制约、相互推动。
其次,运动和静止的矛盾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4c8223cc22bcd127ff0c57.png)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
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
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
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从“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中的关键词“行”和“不行”,还有“飞”和“不飞”就可以从表面看出动和静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
![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380b5f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9.png)
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相对的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的。
当物体的位置随时间改变时,我们称之为运动;而当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时,我们称之为相对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参考系。
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同一个物体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相对静止的。
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当物体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它将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例如,当我们用力推动一辆停在路边的自行车时,自行车就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同样,当我们停止对自行车施加推力时,自行车将逐渐减速并最终停下来,恢复到相对静止的状态。
运动与相对静止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
当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它的惯性使得它抵抗外力的作用,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
而当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它的惯性使得它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改变它的状态。
因此,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外力和惯性的共同作用。
运动与相对静止还与时间、空间和观察者的参照系有关。
在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理论。
根据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系。
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在一个参照系中是相对静止的,但在另一个参照系中可能是运动的。
这表明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状态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参照系。
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两种状态,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我们选择的参照系。
静止和运动趋势的关系
![静止和运动趋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9097e9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b.png)
静止和运动趋势的关系静止和运动趋势是相对而言的概念,用来描述物体或事物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状态或变化。
在讨论静止和运动趋势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物理学、哲学、心理学等,来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静止和运动是描述物体状态的基本概念。
静止指的是物体在空间维度上不发生运动或速度为零的状态,而运动则指的是物体在空间维度上发生位置的变化或速度的改变。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描述的。
我们通常使用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趋势。
静止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即速度为零的状态。
可以说,运动是包含静止的更广义概念,而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静止和运动被用来思考时间和存在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一种不完美的状态,因为运动是通过位置的改变而实现的,而位置的改变意味着不断离开或接近“理念世界”的本初状态。
然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必然性,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都会发生变化。
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事物存在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静止和运动被用来描述人类内心的状态和心理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静止表示一种平静、安详、冷静的心境,这与内心的安宁和休息有关。
而运动则表示一种活跃、兴奋、不安的心境,这与内心的焦虑、不安和活跃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静止和运动可以互相转换,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内心的感受影响。
总的来说,静止和运动趋势是相互关联的。
运动是相对静止而言的概念,在物理、哲学和心理层面上都有不同的解释。
静止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是运动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静止和运动互为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在宇宙的发展中,静止和运动不断交替,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演变。
下列句子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下列句子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d0482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9.png)
下列句子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摘要:
一、辩证关系的概念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具体体现辩证关系的句子
正文:
辩证关系是指事物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辩证关系无处不在,运动和静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完整发展过程。
以下句子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这句话表明了静止和运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静止是运动的衡量标准,而运动则是静止的根本属性。
2.“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这句话强调了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内在属性。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量变是运动的积累,质变是运动的飞跃。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法的核心。
”这句话揭示了辩证法的核
心思想,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稳定因素,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句话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ee4de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9.png)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https://img.taocdn.com/s3/m/3bb74d43af1ffc4ffe47acbd.png)
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基本观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表现;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典型示例正面: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生命在于运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制定政策既要不断推陈出新,又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反面:1.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3.寓言“刻舟求剑”、悖论“飞矢不动”。
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人可以无数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
典型错误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发展的实质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事物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第二,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典型错误1.运动变化就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
2.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断循环重复的。
3.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有变化就一定有发展。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0ab55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a.png)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相对状态。
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有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没有位置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在某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静止的,在另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在运动中。
因此,运动和静止的状态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考系。
2. 运动可以导致静止,静止也可以导致运动: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它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停止并回到原来的静止状态。
反过来,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受到力的影响而运动起来,它会一直运动下去,除非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而停下来。
3. 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可以相互转换: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外力的影响会开始运动。
而当一个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或其他形式的外力会逐渐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最终停下来并处于静止状态。
4. 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在物理学中,没有绝对的静止状态,即使看似静止的物体也有微小的运动。
因此,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对立。
运动和静止原理
![运动和静止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3c9b087d0d233d4b14e6969.png)
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食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即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如一棵大树,我们看到它没有移动,那是因为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大树没有发生位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这棵大树仍然随着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相反,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e8900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3.png)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找到它的量度。
如物理学要描述客体的运动,就必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系,否则,物体运动状态就无法显现、无法计量。
2)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的稳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3)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如果没有静止,事物瞬息万变,就会变成无法区分、无法捉摸的东西,一切对事物的认识都会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利用事物了。
只有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具有确定的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才可以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哲学(唯物辩证法)中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大意是:事物的“变化”是一直发生着的,“不变化”是暂时的,或者不过是变化不明显.哲学上所讲的运动、静止、相对,含义跟物理学所讲的运动、静止、相对,是不同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