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理论成就优秀教案
公开课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物理教学设计1
公开课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物理教学设计1物理教学设计: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目标:通过学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了解其在物理学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解释和应用该理论。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基本概念,即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大小与质量有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引发学生的思考:你认为万有引力理论有哪些重要的成就?它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有何影响?2. 学习(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来发现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举出具体例子并作出解释。
- 整理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并将成果整理在黑板上或PPT 上。
3. 探究(20分钟)- 实验探究: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和器械,让他们设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以探究万有引力理论的成果。
例如,在不同高度和距离下测量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等。
- 讨论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全班共同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是否符合预期,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
4. 应用(15分钟)- 实例应用:列举一些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应用万有引力理论的例子,如太阳系的运行、地球的运动、人造卫星的轨道等。
- 讨论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万有引力对这些现象和应用有何解释和影响。
5. 总结(5分钟)- 提问总结: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问一些关于万有引力理论成就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
- 总结归纳:总结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并强调它在物理学和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成果。
- 学生对实例应用的理解和解释。
- 提问总结的回答情况。
延伸拓展:-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讲解更深入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应用。
- 结合影视或实际案例,展示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应用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书籍,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发展历程。
7.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4.计算太阳的质量(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师:那么这个方法能否称量太阳呢?显然以万有引力等于重力不可行了,咱们再换一个思路,万有引力除了充当重力,也可以充当向心力使得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以行星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到:
但是行星绕行的线速度比较难以测量,因此我们以 来带替,得到:
解得:
已知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你能估算太阳的质量吗?太阳的质量约为2×1030kg,你算对了吗?换用其他行星的数据进行估算,结果会相近吗?答案自然是相近的,所有行星都环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对于相同的中心天体, 为定值。
师:故事得从公元前古希腊那帮哲学家对地球的探索说起。首先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后由亚里士多德以船靠岸时最先出现的是桅杆为证据,进行了科学的论证。而后埃拉托色尼通过测量两个不同的城市正午时分影子角度的数据,较为精确的计算出了地球的半径。而关于这个问题最终的实验验证,则是由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环球航行完成的。这个时候,聪明的同学们,如果你是科学家,你还会想要研究地球的什么呢?答案显然意见,地球的质量。用实验直接测量地球的质量很有难度,因为世界上没有这样巨大的天平,可以容纳地球。因此这个问题直到十七世纪依然没有解决。直到艾萨克牛顿以他卓越的才能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事情才迎来转机。然而,首个被称为“称量地球”的人却是卡文迪什,这是为何呢?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1、高中物理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一、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
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
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
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2.“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五、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六、教学过程(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通过几张宇宙图片的欣赏,学生体验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体都遵循的规律。
教育部参赛-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尹香君
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教学背景】本节教材简要介绍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具体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能体会到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简要介绍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即“计算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
教材首先通过“科学真是迷人”,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影响的情况下,认为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和引力相等,进而得到只要知道了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引力常量G,即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最后从科学史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亚当斯和勒维耶发现海王星的过程,都显示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成就。
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利用万有引力定律除了可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外还可发现未知天体.【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合外力提供,初步掌握了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表达式处理匀速圆周运动的方法。
在前一节又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不熟悉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对天文学的研究方法相对比较陌生,不了解万有引力理论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通过“称量地球质量”、“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难点】重点:计算天体的质量难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公开课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物理教学设计2
公开课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物理教学设计2标题:探索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目标学生:高中物理学生目标:通过学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让学生了解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影响,并能够运用该理论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引入 (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并提问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熟悉程度。
知识讲解 (15分钟):- 解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介绍其在研究天体运动、行星轨道、力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性。
- 介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解释地球上物体运动和重力加速度的应用。
案例分析 (20分钟):- 给学生一个案例,如一个卫星绕地球运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计算和推导,或者可以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再进行回答。
小组讨论 (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进行讨论。
- 提供一些问题,如卫星运动、行星轨道、地球和月球的引力等,并鼓励学生就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进行分享。
实验演示 (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如使用两个球体,并通过调整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来观察万有引力的影响。
- 鼓励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通过观察和推理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总结 (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关于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以及它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 鼓励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感受,并展示他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延伸练习 (自习或课后):- 布置一些延伸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 鼓励学生通过参考书籍、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应用和研究。
备注:教学设计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万有引力理论。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理论的基本概念。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万有引力理论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
2. 学生准备:预习万有引力理论的相关内容。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学知识,为新课的导入做铺垫。
2.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万有引力、引力常数等。
教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如地球引力、物体掉落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万有引力的作用和影响。
4.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理论的重要性。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万有引力理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万有引力理论的理解。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万有引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万有引力理论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报告:鼓励学生就万有引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进行报告,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万有引力理论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3. 有哪些教学环节可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万有引力理论的理解。
7.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3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关系?3.若考虑地球自转,试分析任意纬度处万有引力和重力是何种关系?4.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万有引力和重力是何种关系?我们是否可以怎样估算巨大的地球的质量呢?如果可以,你是否可以说一下你的称量地球质量的思想?5.如果不知道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估算出地球的质量吗?二、计算天体的质量1.建立模型:环绕天体围绕中心天体作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环绕天体的万有引力来提供2.具体方法思考与讨论:(1)根据以上模型,你认为如何来估算是哪个天体的质量?(2)需要测量哪些物理来完成测量该天体的目的?(3)已知太阳与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1011m,你能估算太阳的质量吗?换用其他行星的相关数据进行估算,结果会相近吗?为什么?(4)你是否有方法估算月球的质量呢?(5)当你估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后,是否可以估算出中心天体的球体密度?如何来估算?三、发现未知天体到了18世纪,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系有7颗行星,其中1781年发现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有些“古怪”: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轨道与实际观测的结果总有一些偏差。
思考与讨论:(1)是天文观测数据不准确?(2)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准确性有问题?(3)还是天王星轨道外面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四、预言哈雷彗星回归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挑选24颗彗星,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用一年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
发现 1531 年、1607 年和1682 年出现的这三颗彗星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他大胆预言,这三次出现的彗星是同一颗星(图 7.3-3),周期约为 76 年,并预言它将于 1758 年底或 1759 年初再次回归。
1759 年 3 月这颗彗星如期通过了近日点,它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 年,它的下次回归将在2061 年左右。
五、课堂练习7.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称量”地球的质量1.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目标:1.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意义。
3. 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意义。
2.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推导。
2.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教材或参考资料。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章:引言1.1 引入话题教师通过展示地球、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能是什么,并分享自己的1.3 总结教师总结引入的话题,指出这些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
第二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牛顿简介教师介绍牛顿的背景和成就,为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
2.2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教师通过PPT课件或黑板,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述,并解释其意义。
2.3 学生理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参考资料,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意义。
2.4 数学推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推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定律。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1 天体运动教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月球绕地球的运动等。
3.2 学生实践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或计算题,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和影响教师介绍万有引力理论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的成就,如航天技术、地球物理学等。
4.2 影响学生讨论万有引力理论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如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变迁。
第五章:总结5.1 课程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5.2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重点,以及是否有学生提出难点问题,为下次课做准备。
第六章:行星运动的定律6.1 开普勒定律教师介绍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特别是第三定律,即行星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7.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但是牛顿测量不出来G ,得不到地球的质量卡文迪许通过扭秤装置得到万有引力常量11226.6710/G N m kg -=⨯。
地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29.8/g m s =,地球的半径6400R km =,代入方程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246.010地=m kg ⨯。
马克吐温对此评价,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加上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黄金代换公式2地Gm gR =推广到其他天体可求解其他天体的质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引导学生思考称量太阳的质量。
太阳的表面温度比较高,无法登录到太阳表面得到太阳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用称量地球的方法称量太阳有困难,引导学生用太阳周围的行星的数据计算太阳的质量,构建物理模型。
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的表达式不同,得到太阳质量形式有所不同。
22太mm v G m R r = 22太mm G m ωr R= 2224太mm πG m r R T = 线速度、角速度通常不容易直接观测,周期容易直接观测。
引导学生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解释。
行星的质量在计算中消去了,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
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不仅仅在于称量天体的质量,还在于发现未知天体。
到了18世纪,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系有七颗行星,但是1781年发现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根据关于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运行轨道,与实际观测的结果总有一些偏差。
如果你遇到这个问题会怎么处理?从逻辑上分析,可能是观测数据不准确,也可能万有引力有问题,还有可能都有问题,或者是都没问题,其他因素影响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时没有考虑到。
如果说天文数据不准确,或者万有引力定律有问题。
当时已知的六颗行星计算出来的轨道与实际观测吻合的比较好。
所以很大可能是天王星外面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影响到了天王星的轨道。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相信未知行星的存在,他们根据天王星观测资料,各自独立利用万引力定律计算出这颗心星的轨道。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内容。
2. 使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理论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牛顿与苹果树下2. 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内容: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3.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卡文迪许的贡献4. 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行星运动定律的解释5. 万有引力理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航天事业的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意义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内容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原理万有引力理论的数学表达式及其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实验和观测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万有引力理论的实际意义。
4. 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基本内容引入:苹果树下启示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基础和数学表达式练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2. 第二课时: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讲解: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演示: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练习: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3. 第三课时: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讲解: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理论的关系演示:行星运动轨迹的模拟练习:分析实际观测数据,验证万有引力理论4. 第四课时:万有引力理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讲解:航天事业的发展与万有引力理论的关系演示:航天器轨道计算和控制练习:分析航天任务,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实际应用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讨论:万有引力理论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个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
教学设计8: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6.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科学定律的意义。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天体的质量、预测未知天体的学习活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计算天体的质量。
难点:在具体的天体运动中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6章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研究其他科学家对万有引力理论的贡献。选择一位科学家,了解其研究成果和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进行总结。
(4)探索万有引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选择一个应用实例,如地球上的物体受地球引力影响的情况,或航天器利用万有引力进行轨道设计的情况,并进行简要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学生应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5)对于故事作业,教师应检查故事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应用。对于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描述,教师应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信息。
教师应给予每个作业及时、详细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板书设计
①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F=G(m1m2)/(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②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扭秤实验,通过测量扭秤的扭转角度,计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
③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牛顿和卡文迪许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万有引力理论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和卡文迪许的实验装置用图示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加入一些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 (3)
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整体设计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引力常量,表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于地面上的任意两个物体,用实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同时,引力常量的测出,使得包括计算星体质量在内的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成为可能,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因此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是本章的重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广泛,它与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相结合,可用来求解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分析天体的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与实际问题、现代科技相联系,可以用来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在天文学上的基本方法是:将天体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处理,运动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来自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因此,处理本节问题时要注意把万有引力公式与匀速圆周运动的一系列向心力公式相结合,就可推导出适用于天体问题的公式,并且在应用这些公式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具体应用时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公式进行分析和求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的两种方法:一是利用中心天体表面物体所受的重力mg等于中心天体对物体的引力,即mg=,由此解出M=;一是利用围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来求解,即=mω2r=来求解.天体的质量算出后,还可以利用ρ=来求天体的密度.教学重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教学难点在具体的天体运动中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过程与方法1.理解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方法,体会科学定律的意义.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天体的质量、预测未知天体的学习活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2.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在1781年3月13日,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晴朗而略带寒意的夜晚,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1738—1822)跟往常一样,在其妹妹加罗琳(1750—1848)的陪同下,用自己制造的口径为16厘米、焦距为213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对着夜空热心地进行巡天观测.当他把望远镜指向双子座时,他发现有一颗很奇妙的星星,乍一看像是一颗恒星,一闪一闪地发光,引起了他的怀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和计算这后,这颗一直被看作是“彗星”的新天体,实际上是一颗在土星轨道外面的大行星——天王星.天王星被发现以后,天文学家们都想目睹这颗大行星的真面目.在人们观测和计算中,发现天王星理论计算位置与实际观测位置总有误差,就是这一误差,引起了人们对“天外星”的探究,并于1846年9月23日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八颗行星——海王星.海王星被称为“从笔尖上发现的行星”,原因就是计算出来的轨道和预测的位置跟实际观测的结果非常接近.你知道科学家在推测海王星的轨道时,应用的物理规律主要有哪些吗?情景导入“9·11”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为了找到本·拉登的藏身地点,使用了先进的侦察卫星.据报道:美国将多颗最先进的KH11、KH12“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调集到中亚地区上空,“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近地点265 km(指卫星离地的最近距离)、远地点650km(指卫星离地面的最远距离),质量13.6 t—18.2 t,这些照相侦察卫星上装有先进的CCD数字照相机,能够分辨出地面上0.1 m大小的目标,并自动地将照片转给地面接收站及指挥中心.由开普勒定律知道:如果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圆轨道半径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相等,那么,卫星沿圆轨道运动的周期跟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相同.学习本节内容后,我们就可由上述数据估算这些“锁眼”系列侦察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推进新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给天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可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的质量,计算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这些累累硕果体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巨大理论价值.一、“科学真是迷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是迷人”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曾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获得那么多收获!”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作用力,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值,从而“称量”出了地球的质量.测出G后,是怎样“称量”地球的质量的呢?3.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 m/s2,地球半径R=6.4×106m,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教师活动:让学生回答上述三个问题,投影学生的推导、计算过程,归纳、总结问题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总结:1.自然界中万物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敢于探索,大胆猜想,一旦发现一个规律,我们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在地球表面,mg=,只要测出G来,便可“称量”地球的质量.3.M=kg=6.0×1024 kg.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称”出地球的质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质量,自然也想知道其他天体的质量,下面我们探究太阳的质量.二、计算天体的质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天体质量的计算”部分的内容,同时考虑下列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的质量基本思路是什么?2.求解天体质量的方程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1.应用万有引力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向心加速度,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心力,进而列方程求解.2.从前面的学习知道,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行星(或卫星)都在绕恒星(或行星)做近似圆周的运动,而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合力充当向心力,这也是求解中心天体质量时列方程的根源所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课文知识以及前面所学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加以讨论、综合,然后思考下列问题.问题探究1.天体实际做什么运动?而我们通常可以认为做什么运动?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其向心加速度有几种求法?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求出的天体质量有几种表达式?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5.应用此方法能否求出环绕天体的质量?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学生代表发言.1.天体实际是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而我们通常情况下可以把它的运动近似处理为圆形轨道,即认为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2.在研究匀速圆周运动时,为了描述其运动特征,我们引进了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 三个物理量.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状况,求解向心加速度有三种求法,即(1)a=(2)a=ω2r(3)a=·r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结合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三种表达方式可得三种形式的方程,即(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为例)(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可求得地球质量M地=.(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地球的质量为M地=rv2/G.(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月·v·.=m月v2/r.以上两式消去r,解得M地=v3T/(2πG).5.从以上各式的推导过程可知,利用此法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环绕天体的质量,因为环绕天体的质量同时出现在方程的两边,已被约掉.师生互动:听取学生代表发言,一起点评.综上所述,应用万有引力计算某个天体的质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知道这个天体的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公式M=求解;另一种方法必须知道这个天体的一颗行星(或卫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利用公式M=求解.知识拓展天体的质量求出来了,能否求天体的平均密度?如何求?写出其计算表达式.展示学生的求解过程,作出点评、总结: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来求天体的自身密度由mg=和M=·ρ得:ρ=其中g为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为天体半径.2.利用天体的卫星来求天体的密度.设卫星绕天体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天体半径为R,则可列出方程:M=ρ·得ρ=当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时,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为:ρ=.例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为1.49×1011 m,公转的周期是3.16×107 s,太阳的质量是多少?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向=ma向=m·()2r ①又因为F向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所以F向=F万=G·②所以由①②式联立可得M==1.96×1030 kg.答案:1.96×1030 kg说明:(1)同理,根据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是5.98×1024 kg,其他行星的质量也可以用此法计算.(2)有时题干不给出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但日常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5天,月球绕地球一周为27.3天.三、发现未知天体让学生阅读课文“发现未知天体”部分的内容,考虑以下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除可计算天体的质量外,在天文学上还有何应用?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哪个行星?学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还可以用来发现未知天体.2.海王星就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问题探究1.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关系是什么?2.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否是恒定不变的?若变,怎么变?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尝试回答.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引导学生准确地解决上述问题.明确:1.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它并不等于万有引力.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物体要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设运动半径r是物体到地轴的距离,所需向心力大小为F需=mω2r,方向垂直指向地轴.物体随地球的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的,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才是通常所说的物体受到的重力.2.地球上物体的重力会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这里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在不同纬度上物体随地球自转时的运动半径不同,因而所需的向心力有所不同;另一个是由于地球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球体,从精确的测量可知,地球是一个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小的椭球体,因而物体位于不同纬度上,地球对它的引力也就有所不同.所以随着纬度的增加,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逐渐增大,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逐渐减小,物体的重力逐渐增大.实际上,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最大也不过是地球对它引力的千分之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重力和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可忽略不计.在地球表面,物体重力mg0=,g0=,但随高度增大,万有引力变为:=mg′,g′=.由此可看出物体随高度的增大其重力减小.例2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问题情境,请完成下列问题.(1)飞船在升空过程中,要靠多级火箭加速推进.若飞船内悬挂一把弹簧秤,弹簧秤下悬吊0.5 kg的物体,在火箭上升到某一高度时发现弹簧秤示数为9 N,则此时火箭的加速度是多大?(g取10 m/s2)(2)遨游太空的杨利伟在航天飞船里可以见到多少次日落日出?(3)在太空微重力状态下,在太空舱内,下列测量仪器能否使用?请说明理由.A.液体温度计B.天平C.弹簧秤D.液体密度计解答:(1)飞船在升空过程中不断加速,产生超重现象.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在随火箭加速过程中,受到重力G和弹簧秤对它的拉力T两个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有T-G=ma得到:a=(T-G)/m=8 m/s2.(2)遨游太空的杨利伟随飞船绕地球运行14圈,所以他在航天飞船里可以见到14次日落日出.(3)在太空微重力状态下,在太空舱内,仪器能否使用,要看仪器的工作原理:A.因为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太空舱内可以使用B.天平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在太空舱内,物体几乎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微重力状态,所以杠杆在太空舱内不能工作,因此天平不能使用C.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依据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力与弹簧长度的改变量成正比的规律制成的,在太空舱内,仍然可以使用它来测力.但是不能用它来测物体重力,正是因为这点,同学们有一个易犯的错误,误认为不能使用D.液体密度计是根据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的原理制成的,同B的原因,故液体密度计不能使用课堂小结1.本节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是F引=F向.2.解题思路:(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有关练习题的投影片、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 又是什么?G 的测定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 =G 221rm m . 公式中的G 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 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 ·m 2/kg 2。
教师活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1、“科学真实迷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科学真实迷人”部分的内容,思考问题[投影出示]:1、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2、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 2,地球半径R =6.4×106m ,引力常量G =6.67×10-11 Nm 2/kg 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计算过程,一起点评。
24112621061067.6)104.6(8.9⨯=⨯⨯⨯==-G gR M kg 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2、计算天体的质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天体质量的计算”部分的内容,同时考虑下列问题[投影出示]。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求解天体质量的方程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其向心加速度,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进而列方程求解.2、从前面的学习知道,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行星(或卫星)都在绕恒星(或行星)做近似圆周的运动,而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合力充当向心力,故对于天体所做的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只能是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这也是求解中心天体质量时列方程的根源所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知识以及前面所学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加以讨论、综合,然后思考下列问题[投影出示]。
学生代表发言。
1.天体实际做何运动?而我们通常可认为做什么运动?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其向心加速度有几种求法?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求出的天体质量有几种表达式?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5.应用此方法能否求出环绕天体的质量?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1.天体实际运动是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而我们通常情况下可以把它的运动近似处理为圆形轨道,即认为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2.在研究匀速圆周运动时,为了描述其运动特征,我们引进了线速度v ,角速度ω,周期T 三个物理量.3.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状况,求解向心加速度有三种求法.即:(1)a 心=rv 2 (2)a 心=ω2·r(3)a 心=4π2r /T 24.应用天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结合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三种表述方式可得三种形式的方程,即(1)F 引=G2r Mm =F 心=ma 心=m r v 2. 即:G rv m r Mm22= ① (2)F 引=G2r Mm=F 心=ma 心=m ω2r 即:G 2r Mm=m ω2·r② (3)F 引=G 2r Mm =F 心=ma 心=m 224T rπ即:G 2r Mm=m 224T rπ ③从上述动力学方程的三种表述中,可得到相应的天体质量的三种表达形式:(1)M =v 2r /G .(2)M =ω2r 3/G .(3)M =4π2r 3/GT 2.上述三种表达式分别对应在已知环绕天体的线速度v ,角速度ω,周期T 时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以上各式中M 表示中心天体质量,m 表示环绕天体质量,r 表示两天体间距离,G 表示引力常量.5.从以上各式的推导过程可知,利用此法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环绕天体的质量,因为环绕天体的质量同时出现在方程的两边,已被约掉。
师生互动:听取学生代表发言,一起点评。
从上面的学习可知,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时,只能求解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求解环绕天体的质量。
而在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三种表达式中,最常用的是已知周期求质量的方程。
因为环绕天体运动的周期比较容易测量。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平均半径为1.5×1011 m ,已知引力常量为:G =6.67×10-11 N ·m 2/kg 2,则可估算出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千克?(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分析计算,写出规范解答分析:题干给出了轨道的半径,虽然没有给出地球运转的周期,但日常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5天。
故:T =365×24×3600 s=3.15×107 s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可得: G 2r Mm=m 224T rπ故:M =2324GT r π代入数据解得M =27113112)102.3(107.6)105.1(14.34⨯⨯⨯⨯⨯⨯-kg=2×1030 kg教师活动:投影学生求解过程,点评。
3、发现未知天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发现未知天体”部分的内容,考虑以下问题[投影出示]: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除可估算天体质量外,还可以在天文学上有何应用?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哪些行星?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还可以用来发现未知的天体。
2、海王星、冥王星就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们是怎样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发现未知天体的?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见解。
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动轨道与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轨道总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怀疑在天王星周围还可能存在有行星,然后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对天王星的观测资料,便计算出了另一颗行星的轨道,进而在计算的位置观察新的行星。
教师点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用它可以来计算天体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来发现未知天体.(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例1]某人在某一星球上以速度v 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 落回抛出点,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 ,若要在该星球上发射一颗靠近该星运转的人造星体,则该人造星体的速度大小为多少?解析: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tv t v 22= 人造星体靠近该星球运转时:mg =G 2R Mm=m Rv 2'(M :星球质量.m :人造星体质量) 所以v ′=t vR gR 2=[例2]一艘宇宙飞船绕一个不知名的、半径为R 的行星表面飞行,环绕一周飞行时间为T .求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解析:设宇宙飞船的质量为m ,行星的质量为M .宇宙飞船围绕行星的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G 2R Mm =m (Tπ2)2R 所以M =2324GT R π 又v =34πR 3 所以 ρ=23GTV M π= ★课余作业课后完成P 74“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课堂练习1.根据观察,在土星外层有一个环,为了判断是土星的连续物还是小卫星群,可测出环中各层的线速度v与该层到土星中心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v与R成正比,则环是连续物B.若v2与R成正比,则环是小卫星群C.若v与R成反比,则环是连续物D.若v2与R成反比,则环是小卫星群2.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如果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那么地球的平均密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参考答案:1.AD2.3g/4π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