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合集下载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4.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用)

《过秦论》导学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言秦之过,“过”是名词作动词,指出......的过错或批评 ......的过错“论”即“策论”,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约从()离衡遗镞()樊()篱( ) 矜()隳()名城锋镝()崤(xi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黔(qián)首氓(mãng)隶鞭笞(chī)轸(zhěn)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î)召(shào)滑俯首系(xì)颈践华(huà)为城劲(jìng)弩不及中(zhōng)人墨翟(dí)蹑足行(háng)伍将(jiàng)数百之众度(duï)长絜大比权量(liàng)力万乘(shâng)之势一夫作难(nàn)约从[zòng遗镞[zú]樊()篱( ) 矜()隳()名城锋镝()三、解读课文1、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明确: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 13段):写兴起的过程第二层:( 4段):写灭亡的过程(二)议论部分( 5段):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2、批注文章把注释中重要字词翻译誊写到课文中。

线上教学《过秦论》导学设计(学生版)

线上教学《过秦论》导学设计(学生版)

线上教学《过秦论》导学设计(学生版)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2.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方法。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对比论证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加强阅读,再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

2.加强导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结合文意,进行探究,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议论特点。

4.加强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时身败名裂,一个盛大的王朝轰然倒下,历史有时上演着一幕幕不可思意却又摆在眼前的话剧,不能不值得后来者的深思。

许多有志之士在思索,在总结,在呐喊。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二、释题:“过秦”,即“”,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三、作者和背景:1.关于作者: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讲课用正式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背诵最后三段〖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对比论证手法【学习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使用说明:1、依据“课堂预习”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课前预学】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三、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预习自测题】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万乘()之势一夫作难()【整体研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第一层:( 1-3段):写第二层:( 4段):写(二)议论部分( 5段):写【我的疑问】【课内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鸡西二中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必修二导学案编号:34班级:小组:姓名:郭秦伦指导案第三课【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第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文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欣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览]一知识积累:1.用下列句子写出常用词: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 能力不如中国人()② 以数百人为例()③ 从…那里赢得粮食和风景④ 把木头砍成士兵()⑤ 山东浩君()⑥ 在同一年()3分析下列词语的灵活使用: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天下云集而响应()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⑤序八州而朝同列()4.选择下列两个句型相同的句子:()A.为世界而笑;B.被降为驻军的人不是抵抗九国的教师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默写:① 动摇长远战略,抵制宇宙,,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 但是匈奴人在700多里之外;,这位学者不敢鞠躬抱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鸡西二中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必修二导学案编号:34班级:小组:姓名:[调查案件]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第5段写了什么比较?还有什么其他的比较?这些比较有什么影响?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4.阐明文章的结构,并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一级:():写作2级:():写作(2)讨论部分():写作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整理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②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③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④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整理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整理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自主收获】一.认识整理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了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使得中央政权强大而集中。

在这个过程中,实行的“管仲之治”对于后世的影响至深。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过秦论”文本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管仲之治”所传达的思想,加深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事件的了解。

一、文本背景了解《过秦论》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所作的一篇文章,文章以秦统一六国和秦法的残酷性作为论述的起点,旨在探讨“以法治国”和“仁政”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文本中,刘向通过对秦始皇法治政策的批判,展示了“管仲之治”的思想理念。

二、关键概念理解1. 管仲之治: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提倡法治思想,主张“重法轻仁”,强调严明的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2. 以法治国: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实施严苛的法律制度,倡导以法律手段来维持统治秩序。

三、思考问题1. 秦始皇为何信奉法家思想,如何实施法治政策?2. “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有何异同?3. 法治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讨论展开1. 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和以法治国的管仲之治在对待法律制度的态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秦始皇以法治之名,实施残酷的统治手段,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度约束,容易导致军阀混战,文化沦丧等问题。

而管仲之治强调法治的公正性、稳定性,提倡依法治国,修治爱民的治国思想。

2. 对于“管仲之治”与“以法治国”,可以从“仁政”与威权主义的对比中展开讨论。

管仲之治注重仁政,通过仁政来达到法治的目的;而以法治国的秦始皇则过分追求威权主义,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择手段,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混乱。

3. 法治在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的出现不仅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还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在“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稳定的社会秩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过秦论》一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秦始皇时代的历史背景,也引发了对“管仲之治”和“以法治国”这两种不同治国理念的思考。

过秦论 导学案

过秦论  导学案
整体感知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贾谊思想
【精读•思考】深入文本,讨论: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2.在互助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归纳。
课标及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发现有创新;
3.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孟子,倾听哲人伟大心灵的回声。
2.品悟国学经典,增强个性阅读体验。
时间
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
问题引领(教师活动)
自主建构(学生活动)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比读•发现】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课题:《过秦论》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上课时间
2015年3月第2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写时间《过秦论》第1课时边强【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课前导学】一、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

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二、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过秦论》导学案(1)

《过秦论》导学案(1)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背诵课文后三段。

学习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质疑交流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贾谊,西汉洛阳人。

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字音(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铦()(4)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5)逡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会盟而谋弱诸侯(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4)尊贤而重士(5)以致天下之士(6)秦有余力制其弊(7)开关延敌(8)天下诸侯已困矣(9振长策而御宇内(10)延及孝文王(11)享国之日浅(12)陈利兵而谁何(13)斩木为兵(14)才能不及中人(15)非抗于九国之师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释义:。

(2)赢粮而景从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3)流血漂橹古义:今义: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外连衡而斗诸侯:(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序八州而朝同列:(5)席卷、包举、囊括:(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7)追亡逐北:(8)却匈奴七百余里:(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0)会盟而谋弱秦:(11)以愚黔首: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1)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燕虽小国而后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河曲智叟亡以应吞二周而亡诸侯(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诚然(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有利于(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6)度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8.文言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第 1页
编号:YW3-000
(二)第二段内容分析: 1、解释加点的词语,如有词类活用请注明类型再做解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 . . .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 . . .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

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 . . . . . 国家无事。 ①孝公既没 . ④ 会盟而谋弱秦 通“殁“ . 使动用法 . ②昭襄蒙 故业,因 遗策 . . 名词做状语 使„„弱,削弱 爱,吝惜;致,招纳。 ⑦明智而 忠信 连词,表并列关系。 . 类,辈 ⑩而天下诸侯已困 矣 . 蒙,继承;因,沿袭。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 ( ) ②倔起阡陌之中(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百有余年矣 ( ) 3、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约从离衡 . . C. 赢粮而景从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 . . 4、解释下列句中的“度”的用法。 (1)内立法度(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 (5)宁信度,无自信也( ) (6)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 (7)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8)一年一度秋风劲( ) (9)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10)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 (11)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5、解释下列句中“利”的用法。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5)天时不如地利( ) (6)商人重利轻别离( ) (7)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三、课上合作探究案: (一)第三段内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 . .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 . .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 . . 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 . . . 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编写人郝平审核人何菊红【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预习指导】1 朗读课文,阅读并做《优化指导》:①了解作者贾谊及作品②了解西汉初期和战国七雄的背景形势。

②做<基础知识清单>。

(下节课检查)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标出难理解的字词。

【整体感知】1 倾听朗读带,注意生字词及断句。

2 自由朗读,指名试读(纠正字音,断句)思考: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题目什么含义?②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课下作业】①熟读课文,要求背诵后三段。

②翻译课文前三段,写在作业本上。

《过秦论》导学案(二)编写人郝平审核人何菊红【学习目标】1 归纳并掌握前三段的重要文言知识2 了解秦朝兴起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3 体会“仁政”的重要性。

一导入课文(自由发言)以提问上节课两个思考题进入课堂。

二合作探究(1-3段)1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做笔记。

2 学生自读前三段,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并质疑难解句子和概括段意。

自由讨论,发言:①秦崛起的因素有哪些?②九国强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始皇内守的三步策略是什么?三课堂小结四课下作业1 翻译课文4,5段,写在作业本上。

2 归纳4,5段重点文言现象。

《过秦论》导学案(三)编写人郝平审核人何菊红【学习目标】1归纳掌握4,5段的文言现象。

2 学习本文的对比论证法。

一导入课文(背诵第三段)二合作探究(4,5)1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显示在大屏幕上,学生做笔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导学案2(学生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导学案2(学生版)

《过秦论》优教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知识链接:生字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 )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二、本课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②孝公既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⑥倔.起阡陌之中()⑦赢粮而景.从()⑧百有.余年矣()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⑩威振.四海()2、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③山东...豪俊遂并起()3、一词多义固①据崤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因①因遗策()②因利乘便()③因河为池()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追亡逐北()③吞二周而亡诸侯()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纲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通顺地朗读全文;3、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导学过程】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2.字词解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设计(学生)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设计(学生)

- 1 - / 3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诵读法, 鉴赏法。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有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膏腴.( ) 陈轸.( ) 遗镞.( ) 孝公既没.( ) 鞭笞.( ) 蒙恬.( ) 藩.篱( ) 俯首系.颈( ) 召.滑( ) 墨翟.( ) 瓮.牖.( ) 度长絜.大( ) 劲.弩( ) 朝.同列( )一夫作难.( )蹑足行.伍(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 (2)合从缔交 (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 (5)倔起阡陌之中 (6)赢粮而景从 (7)百有余年 三、整体感知 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1.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2.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3.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5.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6.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7.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8.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xiáo) 蒙恬(shé)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 赢粮(yín)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饶之地 爱:爱惜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导学案

过秦论 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掌握本文的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的进步意义。

【学习重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课时安排】4课时预习案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

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2、背景材料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4、给加点的字注音膏腴.(yú)陈轸.(zhěn)遗镞.(zú)孝公既没.(mî)鞭笞.(chī)蒙恬.(tián)藩.篱(fān)俯首系.颈(xì)召.滑(shào)墨翟.(dí)瓮牖..(wâng)(yǒu)度.长絜.大(duï)(xiã)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崤.()函翟.()景乐.()毅孙膑.()逡.()巡隳.()名城销锋镝.()钩戟.()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县二中高2015届语文学案·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②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③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④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了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三、积累字词1.正字音(1)单音字崤()函窥()视囊()括膏腴()箭镞()鞭笞()藩()篱锋镝()瓮牖()黔()首蹑()足绳枢()迁徙()赢()粮谪戍()逡巡()贿赂()履()行(2)多音字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2.辨字形崤()镞()笞()肴()簇()冶()镝()蹑()枢()谪()慑()怄()逡()徙()赂()竣()陡()络()惋()缜()蕴()婉()嗔()愠()3.积累词语心猿意马:形心神不定,变化无常。

心慌意乱:心神惊慌,忙乱。

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

后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也形容来人或事情繁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对象是相对运动的人、事、物。

余音绕梁:形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回肠荡气:形作品或表演非常动人,耐人寻味。

众口铄金: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杯,喻人人称赞。

开源节流:喻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四.积名句①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③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率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⑤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合作探究】一.熟悉课文反复诵读课文,背诵3-5段,理清行文思路。

二.文本分析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

“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

用意何在?三.阅读鉴赏1.讨论:作为一篇史论文章前四段与第五段之间是什么关系?2.讨论:作者认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想想看,真正是不施仁义么?请从文中找相关材料分析分析,还有哪些原因,最根本的是什么?【巩固练习】一.语言表达1.挑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外连衡而斗诸侯合从缔交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又余年始皇既没2.写出下列各句中多义词的意思亡:亡矢遗镞()追亡逐北()河曲智叟亡以应()度:内立法度()度长絜大()因:因利乘便()因河为界()蒙故业,因遗策()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受制于人()赵奢之伦制其兵()增其旧制()遗:亡矢遗镞()路不拾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固: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利:因利乘便()金就砺则利()非利足也()专其利三世矣()爱:宽厚而爱人()爱屋及乌()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以致天下之士()致万乘之势()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序.八州而朝同列然陈设瓮.牖绳.枢之子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吞二周而亡.诸侯追亡.逐北.却.匈奴七百余里约从离.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以弱.天下之民以愚.黔首履.至尊而制六合尊贤而重.士流血漂.橹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②以为...桂林象郡③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④宽厚而爱人..5.翻译并指出其句式特征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③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④为天下笑者,何也?⑤陈利兵而谁何?6.名句默写填空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_______________,,,并吞八荒之心。

②此四君者,皆,,,约从离衡。

③,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④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威震四海。

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⑥,而崛起阡陌之中,,,转而攻秦。

⑦斩木为兵,,,赢粮而景从。

⑧秦以区区之地,,,百又余年矣。

7.下列加点的词中,属于使动用法的有________(只填序号)①不期而遇②土崩瓦解③扬长避短④披坚执锐⑤打草惊蛇⑥不翼而飞⑦衣锦还乡⑧丰衣足食8.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报复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宠信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并:一同9.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赢粮而景从B.①百越之君,俯首系颈②聚之咸阳C.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非尊于齐、楚、燕……D.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10.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出郭相扶将.B.西举.巴蜀;是以众议举.宠为督C.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D.九国之师.;十年春,齐师.伐我11.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二.阅读鉴赏阅读《过秦论》第三段(“及至始皇”……“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完成7~10题。

1.“之”字意义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百越之君,俯首系颈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C收天下之兵D.自以为关中之固2.下列的“而”字,不表目的连词的一项( )A吞二周而亡诸候B.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士不敢弯弓而报怨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对这段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措施。

B.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C这段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D.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三.拓展延伸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题。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王怀贪鄙之心鄙:卑鄙B吏弗能纪纪:惩治C而上下相遁遁:违背D不藉公侯之尊,藉:凭借2.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所以..兴怀其致一也B.禁文书而.酷刑法而.又何羡乎?C.以.暴虐为天下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刑戮相望于.道徘徊于.斗牛之间3.在作者看来,始皇与二世失败之因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

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

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

凡此者,所谓职也。

故其序止一篇。

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

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两序,非体也。

不当其人,非职也。

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

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