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
一、引言
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其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而闻名。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民俗风情,探究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保护和传承陕西的民俗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
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我们先选择了陕西的几个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西安、华山、延安等。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民众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最后,我们还参观了陕西的博物馆和其他相关展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
三、陕西民俗的独特之处
1. 历史悠久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在陕西的民俗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比如,陕西的婚礼习俗中,有许多与唐朝、宋朝相关的仪式和习惯。这些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了陕西民众的传统文化。
2. 地域差异
陕西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也有所不同。比如,陕北地区的民俗更加朴实,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烙印;而陕南地区则以手工业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品闻名,如华县的皮影戏、户县的刺绣等。
3. 艺术表达
陕西的民俗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比如,陕西的“秧歌”是一种富有历史内涵的舞蹈形式,常被用于表达人们的喜悦和美好愿望。
4. 传统节日
陕西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陕西民众十分重视。人们会在这些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狮、放鞭炮等。
(完整版)陕西民俗文化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
论文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0年8月
第32卷第4期
安康学院学报Aug.2020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Vol.32No.4
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0.04.014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
李秀萍
(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地理的相对封闭性、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民俗文化兼具地方性、古老性、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异常鲜明,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祈雨祭祀等物质和精神民俗方面,也体现在婚丧嫁娶、民间艺术等社会民俗方面。然而,由于对外传播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传播意识不强、宣介语境单一等原因,陕北民俗文化长期囿于陕北,走不出国门,有悖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传播学理论提出的5W 传播模式为拓宽陕北民俗文化传播路径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传播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20)04-0060-06
所谓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叫陕北民俗文化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构建并传承下来的有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方方面面的习俗和文化,其地域特色异常鲜明,内涵和外延也十分广泛。
文献研究表明,针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10余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陕北民俗文化开展了深入研究:如郭冰庐系统研究了陕北窑洞文化叫吕静详尽论述了陕北炕头石狮文化叫李东风对比研究了陕北剪纸文化和陕北汉画像石文化叫尚进、张娜分析了陕北民歌与陕北说书之间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借鉴的关系叫张晓慧考察了陕北腰鼓与陕北秧歌发展与演变的内在关系问;张统宣阐释了新时期陕北说书的发展和社会功能叫秦燕、刘慧讨论了社会变迁中的陕北庙会文化叫王沛、田玲等研究了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4迥。这些研究涉及陕北民俗文化的诸多层面,对于深入了解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轨迹以及陕北民俗文化英译方法与技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研究鲜有涉及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路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在概述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积极探索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助推陕北民俗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浅析陕西皮影的现状与开发策略
2 实施 民间艺术人才 发展战略 .
渐 成 熟 的 。所 以与 时 俱进 是 陕 西皮 影
针 对 皮 影 表 演 市 场 不 佳 ,人 才 后 戏 得 以传 承 保 护 的基 本 经 验 和 有 效途
击 , 以及 文化 传承 意识 的薄 弱 ,这 门古
三 、 陕 西皮 影 作 为 民俗 旅 游 产 品 安旅 游 的 兴 趣 ,也 给 了导 游 人 员 在 沿
( )建立 政府 保 护奖 惩机 制 一 1成 立 专 门工 作机 构 .
老 的艺术 正在 走要 没落 。 因此要拯 救这 的开 发措 施
各 大 旅 行 社 在 线 路 推 荐 时 缺 乏对 质 强的艺术大军 。 皮 影 的 宣 传 和 介 绍 ,几 乎 不 会 给 客 人
门古老 的艺术 ,必 须要加 快 陕西 皮影 的
文 化开发 ,让 其与 旅游 业密切 的结合起
途讲解中一个介绍皮影文化和活动 的 契机 。
第 三 ,在 西 安 公交 车 身 可 以印 有
来 ,使 陕西皮 影在 与商业 化 的旅游 市场 的结合 下可 以得到 更好 的传承 与发展 。 存在 的 问题 ( )政府 重 视度 不 高 一 1政府 政 策不 到位 .
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1.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
1.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1.3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省春节民俗文化传承
陕西省春节民俗文化传承
陕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其中,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西省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传承。本文将介绍陕西省春节民俗文化的传承情况。
一、陕西省春节的源远流长
春节在陕西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陕西便开始有庙会、宴会等活动庆祝春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的春节庆祝方式日益丰富多样,如舞龙舞狮、夜市等。
二、春联与门神的传承
春节传统习俗中不可或缺的是贴春联和门神。陕西省传统的春联以豪放洒脱、直接表达为特点。而门神则扮演着驱邪避凶的角色,陕西的门神形象多以传统侠士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舞狮与舞龙的传承
在陕西省,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最为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狮表演流传已久,有着丰富的动作和技巧,常常伴随着锣鼓声。而舞龙则是以陕西传统文艺形式为基础,通过舞蹈与音乐相结合,表达着民众对丰收与幸福的向往。
四、踩高跷与板凳舞的传承
踩高跷和板凳舞是陕西省春节中特色的民俗表演。踩高跷技艺讲究平衡和稳定,表演者能够在高高的木制高跷上行走,给观众们留下深
刻的印象。板凳舞则以多扇长方形木质板凳作为道具,舞者们在板凳
上翻跳、翻身,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传统美食的传承
春节期间,陕西省的传统美食也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
如花卷、麻花、糖葫芦等等,这些传统美食代表了人们对来年幸福、
吉祥的美好期盼。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更折射出陕西人民对传统
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六、庙会与民间艺人的传承
陕西省春节期间还有众多的庙会活动,这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庙会上,不仅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还能观赏到民间艺人的表演,如杂耍、布袋戏等。这些庙会在陕西省各地都有举办,为当地人民提
陕西区域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分析与旅游开发
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陕西作 为一个文化 大省,民俗 文化 旅游资源十分丰 富。但 对 民俗 文化 旅游 的开发 利 用仍存 在
许 多问题 ,诸如如何 突 出民俗 文化旅游 地方特 色,采取 何种开发 方式能促进 陕西旅游 业快速、持 续发展 等
等 。本文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 了探 讨 ,并提 出了陕西 区域民俗 文化 旅游开发 的策略。
( )民俗文化丰富 多彩 .但 民俗旅游开发 尚浅 一
民俗文化是 民间广泛稳 定传袭并 流传 至今 具有 一定 形式 ,表现在人们 行为 上 、口头语 言上 、心理 上 的文化
神活动 ;出土大批 乐 器证 明商周 以来 ,我国音乐 ,科技
( 数学 ,工 艺 ,铸 冶技 术 ) 的高度 发达 ;更 值得 注 意的 是许多含有古 代甚至太 古时代 文化 血液 的古 老艺术 至今 还存 活在 陕西 各 地 民 间,成 为古 代 艺术 的 “ 化 石 ” 活 。 下面把陕西 地区较具代表性 的民俗文化作一简要 的表述 。
Z HANG i C imig Ja , UIXao n 2 n
( . eat etfCe sy一 1Dp r n o hmir m t
Si c ; c ne e
2 Dp r etfEoo i n ng m n ,A k n n e i ,A k n7 5 0 ,Sa n i h a . eat n cnm c a dMaa e et na gU i rt na g 2 00 h az ,C i ) m o s r sy n
陕西区域民俗文化旅游现状分析与旅游开发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s of Regional Culture -Oriented Tourism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Counter-
Measures
作者: 张健[1] 崔晓明[2]
作者机构: [1]安康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陕西安康725000 [2]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陕
西安康725000
出版物刊名: 安康学院学报
页码: 29-32页
主题词: 陕西 民俗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摘要: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
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如何突出民俗文化旅游地方特色,采取何种开发方式能促进陕西旅游业快速、持续发展等等。本文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陕西区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浅谈陕西社火的文化继承和发展
浅谈陕西社火的文化继承和发展
作者:黎茜张珂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5期
【摘要】该文认为,陕西社火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随着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民间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提出发展传承陕西社火的建议:加强立法,加大宣传,保护陕西社火文化资源;借助民间组织推广社火;鼓励企业、团体、个人资助社火活动;借助传统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继承和发扬社火,统筹规划,注重社火开发的力度与深度;开发校本课程,把本地区社火文化活动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
【关键词】陕西社火;文化继承和发展
一、社火概述
1、社火的定义
社火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火是指给小孩儿化妆将其装扮成神话故事或戏剧中各类人物,由不同表演形式展示内容或供人观赏的艺术形式;广义的社火指春节期间高跷、跑旱船、舞狮子、锣鼓、芯子、竹马、耍龙灯等民间娱乐活动的总称,通常人们称之为“耍热闹”。
[1]
2、社火的起源
社火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发源于商周,盛行于宋明,作为古老的民间风俗,是远古人类用以祭祀拜神所进行的宗教活动。“社”被称为土地之神,而“火”被赋予有驱邪避难的象征。[2]歌舞祭祀,参拜社神,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登、国泰民安、事事顺心。[3]
3、陕西社火的内容和形式
社火的前身是戏剧,有文武之分。文社火是配有管弦乐伴奏的表演和说唱;武社火是通过各式造型和脸谱讲故事,在巡游演出时用锣鼓开道,演出者紧随其后扎势亮相,形如现代街头、公园里的“人塑”。在陕西当地的民俗风情中,正月闹社火异常热闹,内容多为高跷、舞狮子龙灯、旱船等,自钢铁工艺不断的发展,社火的内容也随之越变越多越惊险,利用钢铁材料的强度、硬度做成了不同的形式,把民间喜闻乐见流传的故事、戏台上演的各类剧情如《白蛇传》、《周仁回府》、《西游记》、《穆桂英挂帅》等都采用穿戏服的小孩,再将其绑在钢棍上架起来剧情人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陕西社火在各地的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的村社火造型新奇、高大;有的村社火的表演充满悬念,而有的村社火脸谱画得好、戏装做得精细、形态逼真。陕西社火以陇县、凤翔的最为出名。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
剪纸 ” , 被一代 又一代 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 形成古 朴生动、 强烈 自由的风格 , 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 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是劳动生活原始模样 的直接观照。 自然和生活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于 大
收稿 日期 :0 1 1 一 l 2 1- 2 O
料 ’、 / 巧玲珑, J 芳香宜人 。既是一种传统 的布制工艺 品, 还具有一定 的防病保健作用, 同时还是青年男女
作者简 介 : 张桂荣 , , 女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 副院长 ; 周静 , , 女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办公 室主任 。
4 2
陕西社会 主义学 院学报
21 02年 1 月
寄托情思的一种信物。 4 历史的古老性。 、 陕西历经周秦汉唐, 是十三朝 古都所在地 。 语言的繁衍变化, 总逃脱不 了旧有的基 础。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 。现在陕西方 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 。如“ 乡 党” 一词, 与古代 的民户编制有关。据《 汉书》 “ 载:五 家为邻, 五邻为里, 四里为族, 五族为党, 五党为州, 五
摘
要 : 民俗 文化从不 同侧面记载 了陕西人文精神的变化和发展, 陕西 是弥足珍 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原发性 、 原始性、 奇奥
性、 古老性 和多样性 的特点 。 本文在分析陕西民俗文化 的特点与变迁 的基础上, 探析陕西 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促进陕西民俗文 化 的整体发展 。 关键词 : 陕西 民俗文化 发展 创新
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
专业会计学(本科)
学号
学生姓名
2015年1月
陕西民俗文化
摘要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
一、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浅谈陕西民俗饮食文化——以西安小吃为例
过 山珍 海 味 ,并 重 赏 了这 家 店铺 的 掌柜 。皇 上 吃 泡
1 陕西 五大 名小 吃
馍 的故 事 一 经传 开 ,牛 羊 肉泡馍 成 了 长安 街 上 的著 名 小 吃 。北 宋 大文 学 家 苏 东 坡 曾有 “陇馔 有 熊 腊 ,
1wk.baidu.com1 牛羊 肉泡 馍
秦烹 唯羊 羹” 的赞美诗 句[41。
Briefly Discussion on Shaanxi Folk Diet Culture: Take Xi’an Snacks for Exam ple
W ANG Ye,FU Cheng-cheng,ZHENG Zhan-wei,W ANG Heng-chao, SUN X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Xi’an, Shan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 China’S diet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and Shaanxi die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the source and the process of several kinds of snacks in Xi’a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haanxi folk cultural diet historic,culture,diversity and limitations. Key words:diet;culture;Xi’an; snacks
浅谈陕西当地乡土文化——以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
浅谈陕西当地乡土文化——以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
摘要:乡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集体创作和传播形成的,是民众自娱自乐抒发心声的主要渠道,其功用特征显示出重要的文献科研价值。研究乡土文化是我们认识先民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难怪人们称乡土文化是“地上文物”。陕西乡土文化的蕴藏“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宽广,像万里黄河一样奔流激荡”,然而真正开发、研究和应用这巨大的宝藏,是从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本文以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为例,希望通过对陕西剪纸的介绍以及分析,能够让大家重新认识以及了解陕西的乡土文化,让陕西乡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以及延续不朽的传奇!
关键词:乡土文化;剪纸;延续
陕西是我国区域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被尊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距今百万年之久的“蓝田猿人”,六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及至周、秦、汉、唐历朝历代的历史表明,陕西这块“自古秦中帝王州”之地,其文化传统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汉武帝时曾设“乐府”“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出土的汉代石画雕像上刻有“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奇出胡妲、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图画,都说明陕西民间文艺历史的悠久。唐代实行开放政策,各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民乐、民舞、戏剧、社火等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发展,民族大团结,经济大发展,给充实和丰富民间文艺带来有利条件。
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概述
(一)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的历史背景
侯官寨历史悠久,《咸宁县志》、《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西安通览》都有记载。《西安通览》记[1]:相传唐代已有此村。明设侯官社,清置侯官仓。少陵原一带从西周樊侯开始,至汉唐侯爵官员近五十人,而侯官寨之“侯官”却是当地百姓自己塑造的心目中的侯官。侯官庙中的侯官塑像,左肩穿朝服,右肩披蓑衣;左脚穿官靴,右脚着草鞋;乌纱帽只有一根帽翅,亦官亦民。每年正月十五大会,游人上万,村中社火最前者即扮侯官,他发表一些反对贪官污吏欺压人民的言词,博得观众高声喝采。至今在侯官寨的村民当中还留传着这样的歌谣:“农家要得乐,祈水耍社火”。“锣鼓不响,庄稼不长。”
论陕西民俗文化产业的升级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文化价值、 教育价值 , 而且具 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
2 得 到 各级政 府 的大力扶 持 .
、
陕西 民俗文化产业 的比较优势
1 拥 有 丰富 的 民俗 资 源 .
国家 和各级地 方政 府 已经 充分认 识 到保护 民 间 文 化 的重要性 和 紧迫 性 , 了进一 步 加 强 民族 民 间 为
陕西 民俗 文 化源 远 流 长 , 民俗文 化 产 品种 类 丰 富,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民间性和多样性 。其囊括了 不 同社会层 次 的不 同文 化 形 态 , 木 版 年 画 、 塑 、 如 泥
文化保护工作 , 继承和弘扬 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
建设 有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义先进 文化 , 文化 部 、 政 财
业、 黑陶制作业、 工具制造装帧装 裱业 、 中介经纪业 等多元化发展, 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 已成为当地的 支 柱产业 之 一 。
二、 陕西 民俗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1 产 业仍 处 于价 值链 的低 端 .
护工作的通知 》 陕政办发 [ o4 2 ( 2o 1 4号)并制定 了 , 《 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 。陕西省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见 》国办发 (0 5 ( 20 3 8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1 和《 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 第 3 号) 商务部、 9 , 文化部发布的《 商务部 文化部关 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商 ( 改发[o 7 4 号 ) zo 1 5 。陕西省人 民政府也发 布了《 陕 西省人 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
论文-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的调查
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现状的调查
西安交通大学邢通曹香琪田婧君黄小蕊魏赟杨雪冉然贺婕
摘要: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艺术。但如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新文化的冲击,使得宝贵的传统民俗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针对这一问题,本次暑期实践深入四个陕西重要的民俗文化发祥地,调查当地民俗的继承与发展状况。本文就调研方式、调研内容、调研结果等给予详细说明并提出新的观点及合理的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民俗艺术传统文化非遗调研实践
引言: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也孕育了陕西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异彩纷呈的民俗艺术。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今年是《非遗法》颁布实施的第八年,民俗文化的发展却依旧艰难。故西安交通大学“民俗艺术继承者”暑期团队选取了“陕西宝鸡凤翔泥塑”,“陕西洛南县静板书”,“陕西华阴老腔”,“陕西户县农民画”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以调查问卷、走访当地村民与城市居民、访谈当地文化局工作人员、采访民俗艺人等多种方式调查陕西传统民俗艺术的真实现状,全方位展现当代陕西民俗艺术的价值及其发展中的困境,与仔细分析后得出的解决方法。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项目执行团队一行 8 人,于 2016年 6 月 29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日,赴陕西省户县、华阴市、凤翔、洛南完成暑期实践调研,项目开支总计 1860元。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 211份,有效问卷 185 份;走访村民共48家,采访户县农民画艺术家等 4 人。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
137
[摘 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省历史悠久,当地民俗民风特色鲜明,对该地进行对外译介与传播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从译介学和传播学的内在对应关系入手进行相关探究,展开陕西民俗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的现状调查,以全新视角探索陕西民俗文化的有效译介模式和传播路径,以期提升陕西的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推动陕西经济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向全世界推广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关 键 词] 陕西民俗文化;文本英译;对外译介;英译困境;传播方法
陕西民俗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
杨 蕊
一、引言
民俗文化对外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献数量分布上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处于上升趋势,说明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有利于推进民俗文化的对外译介,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中国发展中急需有效解决的一大问题。然而有关陕西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却很少,关注度和研究度还不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对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陕西民俗文化的相关研究,能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保持其固有的、鲜明的文化身份及特征。这些举措有利于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前来陕西旅游,从而增进对陕西民俗文化的了解、欣赏和理解,提升陕西文化旅游的形象,提升其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及学者对其的翻译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陕西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颇具代表性,也很有独特性。而民俗文化作为陕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翻译和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
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
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现在陕西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最后一个要属多样性了,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在传统表演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特点,比如说皮影艺术,不仅是表演道具也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正月的社火也是一种靠扮演造型获胜的艺术,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个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例子数不胜数。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现状
(一)戏曲文化景观
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1.工艺美术景观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1)节庆习俗景观。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①起居饮食风俗。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现在想起来都直流口水,真的值得一品。
②民居建筑风格。受西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这里窑洞或房屋为主。
三.陕西民俗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
我们都知道民俗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民俗文化的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1.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像民俗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1)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要懂得取精华去糟粕
民俗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①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四.陕西民俗文化发展策略
(一)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
陕西的民俗旅游主要是民俗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比如说剪纸馆教游客怎样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乐趣,更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并体会这里的民俗风情。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既吸引游客有丰富他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在旅游景点发放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色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1.将民俗文化与商业结合,促进陕西民俗产业的开发
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合于手工技艺类,通过对这类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加上流行元素不正适合了现在的混搭风格,紧随潮流又不失古典。也可以尝试对开发元素进行系列开发,比如说依靠汉唐历史,对其服饰,饮食,舞蹈,戏曲等文化进行开发创造;或对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加工,围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