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的精神分析学阐释
从《宠儿》看民族与人性
为人的尊严,民族的虚影——读莫里森《宠儿》有感1041041052 陈雅琳我一向不喜欢大部分正经的小说,因为这些作品多半都反映了一部分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可能存在的社会现实,而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直接结果就是,这些作品的气氛会让人觉得有些压抑,读起来莫名让人难过。
不管《宠儿》的结局是什么,整篇作品在大部分时间给我的感觉是压抑而躁动的。
就好像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布满了阴云,低压压的,浓密的湿度使得空气十分沉闷,让人喘不过气来。
宠儿,beloved。
整部作品给我感触最深的大概是赛斯对孩子的爱。
文中这样写道:“危险,保罗·D想,太危险了。
一个做过奴隶的女人,这么强烈地去爱什么都危险,尤其当她爱的是自己的孩子。
最好的办法,他知道,是只爱一点点;对于一切,都只爱一点点……”不管旁人怎么看,是说赛斯的爱太疯狂了也好,或者是别的什么,在我看来,这样谨小慎微的感情实在让人觉得痛苦。
整部书其实都是在讲感情,各种各样不同的爱和被爱,如赛斯的深沉,如保罗·D的谨慎,如赛斯母亲那种复杂的爱。
赛斯的母亲从海上到美洲大陆的途中曾经多次被强奸,因此生下了很多孩子,而在赛斯之前她的婴儿多数都没有名字,并且被抛弃在了岛屿上,这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是白人男性。
只有赛斯留在她母亲身边,因为她的父亲是黑人,赛斯被拥抱,被取名,被带走。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历史上曾经也同样处于弱势的华夏。
在华夏历史上也曾经有因为种种原因被当时的强势民族所施暴的女性,怀孕或者别的什么情况同样也是发生了的。
她们怀孕,选择堕胎,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因为腹中的孩子是不被期待的。
或许生下孩子,然而毕竟她们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有着入侵者血统的孩子是不被期待的。
要么,抛弃。
要么,和孩子一起被抛弃。
被一个族群。
比起中华的情况,由于整个群体处于弱势,黑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则会面临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奴隶的情况。
这或许更加悲哀,悲哀到赛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经历自己的苦痛而选择生生用锯子切断了宠儿的脖颈。
《宠儿》研究微探
长期 以来 , 一 谈 到族 裔 作 家作 品研究 , 身份 问 题 总是 备受 关 注 。聚焦 美 国黑人 的生存 与 发展 也
直是非裔美 国文学作 品研究的首要任务和历史 使命 , 莫里森 的《 宠儿》 也不例外 。近 5 年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 宠
一
阐释更 为详细 , 她在《 论托尼 ・ 莫里森< 宠J L > 中的 母爱》 一文 中指 出, 《 宠儿》 挑 战了传统的母爱价值
观, 以毁 灭 的方 式 对 母 爱 进 行 了全 新 解 读 。通 过
儿》 为研究 文本 , 探讨族裔生存 、 黑人主体性 和身 份建构 , 以及黑人文化重建的研 究论文可谓 汗牛 充栋 。其 中 , 绝大部分研究者将焦点放在探讨 美
・
学 术探 讨 ・
和雷格的译本更加重视传递源文本中所蕴含 的隐 含意义 , 且在语义连贯方面做得更为成功 , 因而更 加 忠 实 于 源文 本 的语 言结 构 特 点 , 所 以更 为 中 国
读 者 所接 受 ” 。
还是杀子 , 都是基于对生存和生命 的追求 ……这 些极端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黑人妇女对生存意义
《 对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索》 通过对《 宠儿》 细致 儿 研 究 微 探 的文 本分 析, 认 为黑 人女 性 对 奴 隶 制 压 迫 的 历史
记忆 、 女性 脆 弱 的精 神世 界 、 黑 人 女性 之 间 的互 不 认 同以及 黑 人群 体 内部 的性别 压 制是 导 致黑 人 女
晋 城
职
反思 。其 中, 《 宠儿》 是 一部全 面反映美 国黑人女 性苦难 的力作 , 自面世 以来 就引起 了国内外研究 者的极大关注。仅就 国内来说 , 到 目前为止 , 探讨
《宠儿》中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宠儿》中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研究徐天琴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吕家钰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1993年,托尼•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Beloved)于1987年问世,这部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不能想象少了它的美国文学”。
《宠儿》,讲述了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
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中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角度解读《宠儿》中人物的心理,以此来分析人物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自由意志;理性意志;冲突作者简介:徐天琴(1995-),女,汉族,云南省昭通市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吕家钰(1995-),女,汉族,河南省郑州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39-03一、研究综述1.1 自由意志的研究综述自由意志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本体论三个问题。
从哲学角度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阿奎那、笛卡尔、休谟、康德、叔本华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苏格拉底认为知行合一,“知善属于理性领域,行善属于意志领域”,若知善就能行善,说明人的理性能够完全支配意志(赖辉亮 2008)。
柏拉图(公元前400年)提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理性、激情(意志)和欲望,认为个人的正义就在于激情(意志)服从理性,限制欲望的需要,个人的不正义在于激情(意志)不服从理性,顺从的欲望的需要。
这里就隐含了自由意志的问题。
卢梭(1962)阐述了他的自由意志,形成了系统的自由观。
他首先在逻辑上把社会状态分为社会状态和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所共有;是感情支配下任意行事的自由,即自然自由。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塞丝的精神康复之旅——精神分析视域下《宠儿》的解读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4), 300-30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 https:///10.12677/wls.2023.114053塞丝的精神康复之旅——精神分析视域下《宠儿》的解读王维昊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3日摘要 在精神分析的讨论中,自我意识、无法被象征化的创伤性点位以及丧失的客体一直是其理论关注的重点。
本文旨在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小说中塞丝和宠儿的复杂关系进行一次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解读,试图探究塞丝的精神机制以及宠儿对她的造成的影响。
首先,本文认为塞丝自我意识的高峰产生于宠儿的死亡。
其次,塞丝被成为鬼魂的宠儿袭扰,从理论上来说,宠儿在象征界之中的账单并没有被还清,因此以一种活死人的方式回归。
再次,小说的最后可以被视作塞丝完成了对于丧失客体的哀悼,这也使得她得以挣脱过去投入未来的生活。
因此,整本小说也可以被视作塞丝精神的康复之旅。
关键词塞丝,自我意识,创伤性点位,哀悼Sethe’s Journey of Psychic Recovery: Interpretation of Belo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Weihao W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1st , 2023; accepted: Aug. 14th , 2023; published: Aug. 23rd , 2023AbstractThe discuss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traumas that cannot be symbolized, and lost object has al-ways been central to psychoanalytic theory.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he and Belov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to explore Sethe’s psychic mechanism and王维昊Beloved’s traumatic impact on her. It also attempts to discuss how Sethe’s personal psychic libera-tion stands as a sign for the liberation of the enslaved African Americans. Generally speaking, Sethe’s journey goes through three important events: escaping from “Sweet Home”, killing her own daughter, and finally facing the ghostly return of Beloved, then completing her spiritual sal-vation. The article will also take these events as keys to further the textual exploration. Firstly, the peak of Sethe’s self-awareness is born out of Beloved’s death, which marks a break between her and her past as a slave. Secondly, Sethe is haunted by the ghostly Beloved, and in a sense, Beloved returns in a traumatizing way as a real event that cannot be symbolized. Again, the end of the nov-el can be seen as Sethe’s completion of the mourning for the object loss, which also allows her to break free from the past and invest more into the future. As an individual, her spiritual journey also brings hope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entire African-American community.KeywordsSethe, Self-Consciousness, Trauma, Mour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作为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黑人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创作为美国黑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托尼.莫里斯小说《宠儿》的多重主题
托尼.莫里斯小说《宠儿》的多重主题《宠儿》这部小说中独立的人物叙述及意识创造出一种多元化主题,这种多元化有众多内涵,包括奴隶制、种族主义、丧失、愤怒、自由、母爱、过去、鬼神等等。
读者很难从小说当中迅速抓住一个一致且肯定的答案,从而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小说角色的人物性格、过往经历做出不同的诠释。
在众多主题元素中,笔者认为奴隶制及其后果、母爱和对过去的回忆是小说最大的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的人都无疑会认同“杀婴”是这部小说的中心,然而,正如文章中不同的角色,文章有着不同的思想主题:什么是杀婴事件的导火索?后果如何?有些人认为奴隶制是导致此惨案的元凶,当时残忍的奴隶制迫使那个年纪的人们丧失理智,女主人公赛斯不惜杀死自己刚刚诞下的女婴,也不忍让她被奴隶主占有。
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赛斯丧失理智地杀死自己的女儿是源自其浓厚的母爱。
作为一个母亲,赛斯热爱她的孩子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财产,正是这种极端的且畸形的母爱导致了杀婴事件的发生。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时候都会有这不同的态度。
像赛斯类型的人,会把自己局限在痛苦的过去,从不想象追求新生活;赛斯的儿子保罗把自己的过去收藏在一个盒子里,从未开启,直到宠儿的临世;而赛斯的另一个女儿丹芙却走出了象征着过去的124号房,去挽救自己的母亲,同时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
所有的小说人物在正确且勇敢得思考自己的过去之后,都得到了美好的未来。
1.奴隶与母性《宠儿》是莫里斯的第五部小说以及第一部历史小说。
通常她的著作均是描写当代话题的,然而这一次她试图描述的却是当代的一个问题——女性面临的问题——通过《宠儿》这部小说去追述历史。
小说涵盖了奴隶制的诸多方面,包括邪恶、性骚扰、强奸以及对奴隶的心理性毁灭。
作者托尼·莫里斯通过宠儿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对奴隶制产生毁灭性影响的生动人物。
在小说中对奴隶压迫的残酷效果上,奴隶制留下了一部让人留恋的、难以拭去的传奇故事。
母爱在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
黑人历史铸造的心灵永久的“墓碑”——《宠儿》心理创伤解读
美 国黑人作家托尼 ・ 莫里森因其作品 中发人深省 的 主题 , 技高一筹的叙 事策略和诗化 的语言而 于 19 成 9 3年 为第 一 位 获 得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 美 国 黑 人 女 作 家 。作 为 一 名黑人女作家 , 她对美 国文学 和世界 文学最 为重要 的贡 献体现在 : 她在作品 中为美 国黑 人 以真实 的有 血有 肉独 立 种族 的身 份 成 功 地 开 垦 了 一 片 独 立 的文 化 领 地 , 人 黑 在 其 小 说 中不 再 是 被 边 缘 化 失 语 的 低 等 民族 。她 凭 借 自 身 黑人 女 性 的生 活经 历 来 抒 写 美 国非 裔 种 族 的文 化 和 历 史, 积极探索黑人经受 的种族压 迫所带来 的巨大的种 族 创伤 , 以及为求得生存所作出的复杂而艰难 的生活抉择 。 《 宠儿》 则是一部充分体现 了作者写作意图的上乘之作 。 种族压迫下形成 的创伤使得受虐者变成施虐者
关键词 : 创伤 ; 史体验 ; 历 中心叙 事; 宏大叙 事
中 图分 类号 : l.7 I 2 o4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所 有 黑 人 同胞 。 二 创 伤 的 体 现一 虚 无 与真 实 交 替 小 说 一 开 始 就 向读 者 展 现 了一 个 14号 社 区 的 所 有 2 黑 人 处 在 死 婴 魂 灵 出 没 的 阴 霾之 下 的状 况 。小 说 采 用 的 闪 回叙 述 能 让 渎者 感 受 到 塞 斯所 饱 受 精 神 创 伤 的 心 理 历 程 , 会使 得 塞斯 无 以 言 说 的 痛 苦 经 历 通 过 幻 象 再 次 展 它
生 。 ”
遭 受 了 莫 大 屈辱 创 伤 的塞 斯 成 为 了种 族 压 迫 下 的 受 害 者 和牺 牲 品 。强 烈 的无 助 感 和 无 力 感 吞 噬 着 这 样 一 位
《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
《宠⼉》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2019-03-02摘要: 托妮·莫⾥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作家。
其巅峰之作《宠⼉》运⽤了⼤量象征⼿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
本⽂通过详细分析《宠⼉》中主要事物和⼈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说《宠⼉》象征意蕴事物⼈物托妮·莫⾥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作家。
莫⾥森作为⼀名⾮裔美国⿊⼈作家,始终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并“以其丰富的洞察⼒和诗情画意的⼩说把美国现实的⼀个重要⽅⾯写活了”(雷格,2000)。
⼩说《宠⼉》(Beloved)发表于1987年,⼩说以⼀个⿊⼈母亲杀婴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了奴⾪制在⿊奴⼼灵上所留下的巨⼤创伤。
该书展⽰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莫⾥森赢得了普利策奖。
象征,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法,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说充满⼤量象征意象,从树、⽔、红丝带到⼈物、房屋,遍布全⽂,相互呼应,莫⾥森“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法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象与⿊⼈历史⽂化和主⼈公的⼼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神话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经历的诗⼀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
本⽂主要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物,揭⽰其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
⼀、事物的象征意蕴许多事物在⼩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1.“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塞丝在奴⾪制下⽣活过的⼀个南部种植园,⼀个美好的名字。
那⾥有如天堂般迷⼈的风景,似乎是⼀个甜蜜⽽温暖的港湾。
正是在这个所谓的“甜蜜之家”,六个⿊奴没有任何⾃由,只有⽆⽌尽地“被租⽤,被出借,被购⼊,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宠儿》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借助了奇幻意 境和神话原型将幻想与现实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出来,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营造了震撼的魔幻效果, 展示了奴隶制对黑人身心的强烈摧残,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魔幻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8)06-0123-02
— 123—
梦境、幻想和现实交融在一起呈现出来。其魔幻现实 主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幻想与现实共存,创造魔幻世界 《宠儿》首先是一部关于鬼的故事。小说在开篇 第一句就提到“124号恶意充斥,充满了一个婴儿的怨 恨。”为整个故事渲染了恐怖的气氛,仿佛让读者感受 到了这个“鬼魂”的存在。在 124号这个空旷的房子 里,住着主人公塞斯、她的婆婆萨格斯和二女儿丹佛, 此外,还有那个让人无法摆脱的小鬼魂。从此,124号 里的每一个人都备受折磨,昔日的梦魇折磨着塞斯,也 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变得不幸。这个鬼魂的出现象 征着对过去生活的重现。对于宠儿是人还是鬼的猜 测,小说中提供了两种可能:一种是 20岁的有血有肉 的女奴,从童年起就被贩卖到美洲,从奴隶主处逃亡到 了 124号;另一种是塞斯回魂还阳的女儿,既疯狂地报 复母亲的暴行,又无尽地索取缺失的母爱。在作品的 描写中,作者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鬼魂和 梦境,造成了一种人与鬼、梦境与现实的交融,引得人 们浮想联翩,这也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引入入胜之 处。根据传统的黑人文化,人在死后灵魂是依然存在 的,并且是可以和生者共存的。莫里森在一次采访中 也提到过:宠儿既是塞斯死而复生的女儿,也是海上奴 隶贸易的“幸存者”,兼具人鬼两重性。塞斯一家人的 悲惨经历正是奴隶制下成千上万黑人命运的真实写 照,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奇幻与现实的巧妙融合。 (二)运用神话原型,赋予魔幻色彩 《宠儿》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原型,例如《圣经》、 希腊神话、非洲神话。首先,在《宠儿》的扉页上作者 就引用了《新约·罗马书》的警句:“那本不是我子民 的,我要称他我的子民;那本不是我宠儿的,我要称他 为宠儿。”而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以及小说的 主题也都来源 于 《圣 经 》,或 受 到 它 的 启 发,可 见 《圣 经》思想已经融入到了莫里森的思想当中。故事的初 始,塞斯住在“甜蜜之家”种植园里,奴隶主加纳先生 性情温和,从不打骂奴隶,对他们来说 “甜蜜之家”就 仿佛是他们的 “伊甸园”,而当凶狠残暴的下一任主 人接管后,塞斯等奴隶们饱受折磨,最终在象征着上 帝的爱弥的帮助下成功逃脱,在俄亥俄州,即将被奴 隶主追上的生死关头,突然出现了一条船,这让我们 不禁想到了《圣经》中的神话 “诺亚方舟”,正是这条 船的出现帮助了她度过难关,获得了生的希望。不幸 的是,短暂的 28天自由生活后,奴隶主“学校教师”还 是找到了她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继续做女奴,她 亲手杀死了女儿宠儿,这也使得塞斯成为了一个希腊 神话中美狄亚式的母亲。18年后,宠儿还魂归来,对 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恋母情结,这又体现了希腊神话中 的俄狄普斯情结。此外,作为一名非裔作家,莫里森 还在小说中引用了大量的传统非洲神话和民间传说,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作为美国现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1]。
她的文学创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再现血腥而黑暗的奴隶制给美国黑人带来的长期的奴役和苦难,揭露奴隶制的累累罪行,同时倡导黑人同胞摆脱历史阴影,走出历史的桎梏,勇于重构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黑人民族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其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其众多作品中,《宠儿》是展现其思想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宠儿》的故事背景是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被废除之后的1873年,在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住着主人公塞斯和她的女儿丹芙。
小说是以各种人物的回忆为主线,讲述了废除奴隶制之前塞斯在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当女奴的惨痛经历,以及她与孩子们逃离苦海后的生活。
其中,塞斯因“学校老师”—接管“甜蜜之家”的奴隶主的追赶,不愿让孩子重回那可怕的魔窟,像自己一样忍受非人的待遇,她竟然试图杀了自己的孩子们,将“都会爬了”的小女儿的喉咙锯断,替她选择了死亡来避免被摧残的命运,后来为其取名为“宠儿”。
也正因为塞斯的惊人之举,她在日后不停地受着这往事梦魇般的精神折磨。
“宠儿”的鬼魂不断来讨债使她与孩子们居住的蓝石街124号也成了鬼屋。
故事以丹芙和其他黑人帮助塞斯摆脱鬼魂的纠缠,开始新的生活而结束。
一、生存伦理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伦理主要指的是“社会体系以及人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
”[2]“‘生存伦理’所关注和反映的就是生存需要和其他诸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生存与个体生命的尊严、生存与个体的独立和自由、生存需要控制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生存与求生方式等等方面。
”[3]在深受奴隶制影响的黑人世界,黑人饱受摧残,生存异常艰难。
他们不被当人看,地位与牲口相差无几。
没有自由,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力,黑人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生活,他们中的许多痛苦地死去,而活下来的黑人必然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隐忍的品格。
论莫里森小说_宠儿_中塞丝的自爱
综合天地2009.07作家作品1993年,六十二岁的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
瑞典文学院对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最好的作品,该作品在1988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并于2006年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
《宠儿》小说中黑人女性塞丝最终得以重生,摆脱噩梦般的过去,根本原因是爱具有愈合伤痛、救赎一切的力量。
本文首先分析了奴隶制度下黑人自爱的缺失,进而阐述了塞丝自爱的四个阶段,认为黑人要自我救赎,自我解放,就必须唤醒自爱意识。
只有拥有自爱的人才会拥有完整的自我,自爱是黑人自我解放的根本出路。
一.自爱的缺失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自爱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
自爱和自尊是对自己的天赋权利的信任和捍卫,是人类寻求自我完善的表现,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
只有自爱、自尊的人才能保持自己的生存和价值标准。
生活中一旦缺少这些品格,就不具有任何价值。
邪恶的奴隶制度对美国黑人造成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劫掠。
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备受压迫,一方面他们“被杀害、被打残、被抓获、被烧死、被拘禁、被鞭打、被驱赶、被蹂躏、被奸污、被欺骗”(197)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奴隶主则可以随意地惩罚黑人,“任何一个白人,都能因为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的一个什么念头,而夺走你的整个自我。
”(318)黑人们所饱受的不仅是这种身体上的虐待,他们还承受着自我异化的精神折磨。
“不止是奴役、杀戮、或者残害你,还要玷污你。
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都不可能再喜欢你自己。
玷污得如此彻底,能让你忘记了自己是谁,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来。
”(318)惨无人道的奴隶制严重的伤害了黑人们的身心,使他们因自我厌恶而备受煎熬。
哪怕这些奴隶重获自由之后,这种劫掠依然阴魂不散,困扰着他们的身心。
面对残酷的现状,莫里森并不只是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是通过笔下人物贝比·萨格斯来宣讲黑人的救赎之道,即自爱。
解读《宠儿》马
1、种族歧视
小说中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注入了新的生命。 美国评论家芭芭拉•克瑞斯蒂安说:“在当代美国小说家 当中很少有人像莫里森这位黑人女性作家那样,在小说中 自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对自然的理解不仅仅使人物了 解自我至关重要,而且对莫里森叙述的故事及其叙述方式 意义重大”。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宠儿》中多次出 现,小说中的树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树,而是被赋予 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树在莫里森笔下成了黑人遭受的种族 歧视、种族压迫的象征。
《宠儿》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奖的理由是“在小说中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 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回避了血腥的,残酷的 叙写方式,而选择了“树”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意象。莫 里森赋予了树特殊的意义,树在小说中成了黑人所遭受的 种族歧视的象征。
“树”这个意象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说开头部分,塞丝 回忆起自己十八年前从“甜蜜之家”逃跑途中看到小伙子 们被奴隶主吊死的梧桐树上,原本带给人愉悦感受的梧桐 树留给塞丝的却是黑人所遭受的残暴迫害的惊惧的记忆。 莫里森在写到种族歧视、种族压迫时并没有展开血腥的描 写,而是用充满诗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 的日子。小说中黑人的悲惨遭遇常常是和树有联系,“甜 蜜之家”的黑奴西克索在逃跑被抓后被捆在树上活活烧死。 树在塞丝的回忆中只剩下了死亡的惊悚。小说中提及次数 最多的就是塞丝后背上的“苦樱桃树”。它是塞丝受到奴 隶主残暴对待的一个证据,更是给塞丝带来了心灵的莫大 伤害。身体上的伤口可以愈合,但是留在塞丝心灵的创伤 却永远无法磨灭,正如奴隶制度对黑人整个民族的身体和 精神的双重伤害。 在《宠儿》中,树不仅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它被作 者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它成为黑人民族遭受的种族歧视 的象征,是整个黑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带着伤痕的种族 记忆。
试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浅析《宠儿》
试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浅析《宠儿》本文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分析《宠儿》丹芙的心理成长过程,通过揭示她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渴望爱、追寻爱、爱他人,来说明她的成长过程是在意识和无意识相互冲突的作用下,“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协调并最后获得平衡的过程。
标签:丹芙心理成长无意识“本我” “自我”《宠儿》是当代黑人作家莫里森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位叫做赛丝的女黑奴为了避免自己的女儿沦为奴隶的命运,亲手用一把手锯将襁褓中的女儿杀死的故事。
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她所擅长的多角度叙事法,对同一事件通过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来叙述,避免了一个人物的主观镜头而使叙事更加客观。
从这部小说中刻画的丹芙来看,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丹芙从渴望爱、追寻爱到爱他人的成长过程。
她在渴望爱和追寻爱中迷失了自我,但最终找到了自我,学会了爱他人。
本文试图从心理分析批评的角度来分析丹芙的心理成长过程。
一、渴望爱—“自我”的调和阶段故事开始时,丹芙几乎与世隔绝,她只能依靠赛丝。
她渴望得到赛丝的爱,但她知道赛丝杀婴的往事,因此她的无意识里又有对赛丝的恐惧,而这份恐惧没有显现是因为她的“自我”“担负起了代表本我来适应外部世界的任务,并且维护外部世界的秩序。
”(Zhu Gang,2001:101)“在自我试图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调和时,它经常会被迫去关闭无意识。
”(Zhu Gang,2001:102)她的“自我”关闭了她无意识中的恐惧。
当保罗来到时,丹芙对爱的渴望导致了她无意识中对保罗的怨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朱立元,2005:61)。
她对保罗的排斥。
一般情况下,无意识没有价值观念,也没有善恶之分,更没有道德观念(Zhu Gang,2001:100)。
但“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
赶走保罗违背社会道德,不符合“快乐原则”,因此她的意识拒绝去赶走保罗,同时代表着道德标准的“超我”又压制了她想要赶走保罗的冲动,最终“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进行调和并发挥作用,选择按“现实原则”行事,让她接受了保罗已经到来的现实。
《宠儿》影评解说文案_宠儿——权力只是吸引不同的人聚集
《宠儿》解说文案_宠儿——权力只是吸引不同的人聚集.爱尔兰| 英国| 美国传记/剧情/历史电影《宠儿》,于2018年上映,由欧格斯·兰斯莫斯导演,托尼·麦克纳马拉德博拉·戴维斯编剧,影片讲述了影片设定在18世纪早期的英格兰,讲述关于宫廷阴谋、激情、嫉妒和背叛的故事:大不列颠王国的安妮女王与她的知己、顾问、秘密情人公爵夫人Sarah Churchill的关系因后者的一位年轻远方亲戚到来而被搅得翻天地覆,各位女性为争夺女王的青睐和获得宫廷影响力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权力本身有维持其完整的倾向,难以分割。
宫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的不可让与性(让与的严重后果,参考三国曹家最后下场),赢者通吃,败者一无所有。
而且权力越集中,朝代越专制,宫斗的手段越是毫无底线,大概人都是贪婪的。
如果宫斗手段只是雕虫小技,如本片说谎,投毒,自虐等情况,那只能说明还不够集权,只能吸引无节操的小人(本片中的Abigail),无法留住纵横捭阖的大神棍。
所以在讨论本片内容之前,先说下安妮女王时代的王权基本概况。
1689年(安妮女王登基前28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终于把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立法,征兵等等,国王/女王统而不治,很闲,比如养很多兔子。
在这之前,英国经历了四十年的内战,王党军和议会军杀得血流成河,期间还伴随着天主教徒和清教徒的互相迫害,而后弑君,克伦威尔自封护国公(独裁者),征服爱尔兰,打败荷兰海军,后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搞君权神授老一套不得人心,直到最后光荣革命,让荷兰的国王/王后兼职一下英王,才告结束。
通过这巨大的折腾,实现了权力的让与,并成为宪法基本原则。
自此,王权一败涂地变成个无能为力又全能自恋的巨婴,被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
自我的毁灭与重塑——《宠儿》的精神分析学解读的开题报告
自我的毁灭与重塑——《宠儿》的精神分析学解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在当代文学与电影中,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角度。
其中,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对潜意识深层次的分析来处理心理困境。
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精神分析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包括文学、电影、绘画、音乐等。
本次研究的重点是一部20世纪英国文学作品——《宠儿》中所探讨的人物心理和人性问题。
通过对文本进行精神分析学的解读,旨在探讨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类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宠儿》的精神分析学解读,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本质,分析人类面对各种困境时的心理变化以及探讨精神分析学对于人类行为与心理的启示作用。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结合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同时,结合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宠儿》中人物的心理和内心世界:1、心理分析通过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情感变化、人际关系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演变过程。
具体分析人物的幸福、痛苦、挫折、恐惧等情感体验,分析这些情感背后的内在动机,揭示人类心理的本质。
2、潜意识分析通过揭示人物的潜意识中所蕴含的期望、欲望和冲突等,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所隐藏的需求和愿望。
分析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以及如何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进行心理修复。
3、文化背景分析结合20世纪英国的文化、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隐喻和思想内涵。
探讨作品中宠爱之道及其对于人性的影响、社会对于身份的认可以及性别角色的塑造等。
四、预期阶段成果本文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如下:1、全面分析了《宠儿》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本质与复杂性。
2、巩固了研究者的精神分析学知识,提高了研究者的分析和解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