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
北京昌平:“五+三”绘农村新蓝图——昌平区2009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侧记
昌平 区紧 紧 围 绕 率 先 形 成城 乡经 济 社 会 力支 持 和 普遍 欢 迎 。2 0 年 1 09 1 发 展 一 体 化 新 格 局 的 要 求 。坚 持 “ 政 北 京 市 委 常 委 牛有 成 专 题 考 察 “ + ” 工 程 完 成 情 况 ,并 五 三 作 给 予 了充 分 肯定 。
_1no关 民 Ae i 注. 生 } tn t
2 0 年 。 北 京 市 昌 平 区 结 合 区 情 进 行 了统 筹 安 排 ,投 入 资 金 6 7E 。 09 . -元 4r 实 际 ,本 着 “ 民 自愿 、 集 中 连 片 、 村
工程 建 设 的 顺 利进 行 。截 至 目
“ 项 基 础 设 施 ” 建 设 方 面 : 街 五
JX 0/ 1 SX 2 00 23 2
础 设 施 及 “ 起 来 ” 工 程 累计 投 入 资 三
超 额 完 成 17 。循 环 起 来 工 程 年 度 计 金 64  ̄, ,其 中市 财 政 转移 支 付 21 户 5 .7Z f元 . 4
划 建 设 大 中型 沼 气 站 和 生 物 质 气 化 站 7 亿 元 , 区财 政 配 套 1 1 元 ,信 贷 融 资 .亿 0 处 ,现 已 完 成 3 ;计 划 建 设 雨 洪 利 用 处 工 程 1 处 , 现 已 全 部 完 成 ;计 划 建 设 4 粪 污 治 理 设 施 8 ,现 已 全 部 完 成 ,另 处 3 2L 。 已 同 北 京 银 行 签 订 包 括 产 业 . -元 3 ̄
来 工程 年度计 划 安装太 阳 能路灯 1 0 政 局 按 照 各 项 工 程 进 度 合 理 安 排 资 00
盏 、 节 能 灯 5 0 盏 ,现 已 全 部 完 成 。 00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作者:汤平来源:《投资北京》2009年第07期5月2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该条例共七章,七十四条,它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为新形势下首都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
体现科学发展1992年7月24日,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了《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数年后,对该条例进行修改。
2006年12月7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起草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在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后,根据新法律的规定,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城乡规划条例草案进行修改后,形成了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
2009年5月22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条例,该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是北京市落实国家《城乡规划法》精神,结合北京市情修订的北京市地方性规划条例,是指导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期规划。
从1992年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到现在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城市”变成了“城乡”,字之差,却有千壤之别。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所所长黄序认为,“城市规划”变为“城乡规划”,将中心城,新城、乡镇发展规划全部统一到城乡发展之中,突破了原来的城市规划侧重于规划市区的发展,强调了中心城和郊区共同发展,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体系建设中,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突出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后,郊区新城,乡镇和村级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势在必行。
据记者了解,到2008年,有关部门已经编制完成了11个新城规划(2005-2020年),10个远郊区县村庄体系规划和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完成了《北京市村镇集约化治污规划(2008年-2020年)》、《北京市村镇集约化供水规划(2008年-2020年)》等批专项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发布来源:首都之窗日期:2011-11-17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前言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二)发展需求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建设北京新机场,构建多机场格局(二)构建快速交通干网,满足区域交通需求(三)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供立体公交服务(四)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五)新增两大稳定水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六)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升蓄洪排水能力(七)突出林水要素融合,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八)提供清洁优质能源,确保供给安全稳定(九)打造信息枢纽城市,迈入信息高速时代(十)强化城市运行管理,建设安全可靠城市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二)完善政策机制(三)应用高新技术(四)实施重大项目(五)保障资金供应(六)加强规划管理前言基础设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是服务市民生活、支撑经济发展、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人口要素合理分布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承载能力大幅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支撑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
新时期,北京基础设施面临诸多新需求和新挑战,需要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完善体系结构。
加快解决交通拥堵、水资源紧缺等突出矛盾,增强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区域城市功能支撑能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
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北京2009统计公报
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0-02-02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重困难。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重心,积极采取“调结构、扩内需”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全市经济运行呈现见底、复苏、回升态势,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43.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9004.5亿元,增长10.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78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0070美元),比上年增长6.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6:75.4变化为1:23.2:75.8。
图1 2005-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注:2005-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数据已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修订。
表1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税收: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6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17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2026.8 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幅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
其中,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179.7亿元、752.6亿元和177.8亿元,分别增长13.5%、15.5%和3.8%;实现企业所得税430.4亿元,下降13.5%。
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2301.7亿元,增长17.5%,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
其中,用于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72.8%、63.8%和52.1%。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导向与措施保障分析——以北京市新农村为例
厕 所 改造 、 圾 处 理 等 “ 项 基 础 设 施 ” 垃 五 。根 据调 研 数 据 , 述 概 了京郊 新 农 村 村 庄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应 用 中存 在 的 问题 ; 以后 奥 运 建 设 和 城 乡一 体 化 发展 为 目标 ,促 成 村 庄 基 础 设 施 建设 的
有序推进及 配套 建设 的统筹安排 ,以改善村庄生产生 活条件
t sa he p o e se tn n t a ite o tuci n,pr — he esy t r blm  ̄si g i he fcl is c nsr to i o m otn he o del dv nc on tuci n h veala— i g t r ry a a eoft c sr t he on a d t e o rl r — r n e e o m ai g e tbihm e , be g t gee a t e a g m nt f tn sa ls nt n i r a td t h
w ae ae y tr sft ,w atw ae te t e t oi t e idng a d aba e se tr r am n ,t l rbu i n g r g e l
新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处于试点 阶段 时 , 各村 的实际情 况 差异较大 , 建设投资 不一 , 建设标准不 统一 , 政府很难把 控试 点村的投资预算 。为此 , 出编制规划《 提 规划》 以期 实现新 农 ,
村 建设 的 目标 。调 研 是 摸 清 现 状 的 主要 方 式 , 次 以结 构 性 问 本 卷 调 研 为主 , 开放 性访 ( ) 为辅 , 过 对 2 0 座 谈 通 0 6年 8 个 新 农 0
di s1 s a.Ac o d n o he d t n t ur y,i i s m m aie n po c r i g t t aa i he s ve ts u rz d i
构建新农村的五项基本建设
构建新农村的五项基本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构建新农村是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它需要关注五个基本建设,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修建农村道路。
改善村庄交通条件,提供电力和供水保障等,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可以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此外,还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农村旅游等,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三、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保障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改善农村厕所设施条件。
还要注重农村村容村貌建设,提升农村乡村风貌,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素质教育与文化建设。
要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新农村还需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村居民就医和养老难题。
注重农村社会保险的推广,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构建新农村的五项基本建设涵盖了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2010年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及“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2010年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是本市落实《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收尾之年。
为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切实改善和提升本市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及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继续围绕强基础、重民生、促增收,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努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环境改善,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底,全市所有村庄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未硬化的街坊路实现硬化,已破损的路面得到修复;村内因地制宜进行绿化美化;10年以上老化供水管网得到改造,基本实现一户一表;处于全市重要地表水源地规划内的村庄和市级民俗旅游村庄生活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户垃圾实行源头分类;村内建设卫生公厕,没有达到无害化要求的户厕得到改造;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2010年度建设任务1.总体任务。
根据《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的总体任务,结合2009年任务完成情况,确定2010年任务。
2010年,计划新编900余个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完成剩余1400余个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硬化街坊路2813万平方米,街坊路两侧绿化1050万平方米,改造老化供水管网4868公里,安装水表26万个,在160个村庄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为89个乡镇农户配齐垃圾源头分类桶(袋),为71个乡镇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在66个平原乡镇建设垃圾资源再利用处理设施,在24个边远山区乡镇建设小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户厕19.3万座,建设农村公厕3157座。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八年九月目录序言一、规划背景(一)现状(二)问题(三)机遇与优势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原则(三)建设目标三、建设任务四、投资标准与概算五、2009年建设任务与投资安排六、保障措施序言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2006年79个市级试点村统计数据、2007年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统计数据、调查组随机抽取的200个村庄样本数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规划》。
(整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2009年6月目录前言 (3)一、规划背景 (5)(一)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历程 (5)(二)农业基础建设现状 (6)(三)存在的问题 (9)(四)机遇和优势 (11)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5)(二)建设原则 (15)(三)建设目标 (14)三、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和进度 (18)(一)规划范围 (15)(二)建设规模 (16)(三)建设进度 (16)四、主要建设内容 (20)(一)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 (21)(二)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 (18)(三)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 (19)(四)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 (21)五、投资标准与概算 (21)(一)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 (27)(二)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 (28)(三)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 (29)(四)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 (30)六、效益分析 (31)(一)经济效益 (31)(二)生态效益 (32)(三)社会效益 (32)七、保障措施 (33)八、2009年计划任务与投资安排 (28)附件1-附件11专家论证意见前言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
农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是首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居城市重要的生产性绿色空间。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不断增加,首都耕地急剧减少,1979-2008年全市耕地平均每年递减10万亩,其中,2000年底全市耕地面积为493.5万亩,2008年底为347.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约16万亩。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确定北京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为339万亩、到2020年为3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80万亩(附件1)。
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英水村村庄规划说明书
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英水村村庄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精神,受佛子庄乡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市房山区城乡规划设计所承担了下英水村村庄规划任务。
对下英水村村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现状勘查、问卷调查、入户座谈、资料搜集等调研工作。
l在房山区2008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下英水村被确定为重点村。
l依据《佛子庄乡域规划》下英水村为保留控制型中型基层村。
产业发展方向生态保涵养、旅游服务、休闲度假。
l《北京市房山区村庄体系规划》对该村的定位是:保留重点发展型村庄。
l村庄职能是:生态涵养、特色种植、观光采摘本规划结合下英水村的区位特点、用地条件,重点进行村庄整治和改善环境,调整村庄用地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地,安排近期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从2009年2月开始,我所对该村现场实地踏勘。
在规划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形式了解了村民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村庄整治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改造模式,形成本规划方案。
二、总则1.规划原则(1)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规划近远期发展相协调,避免投资浪费。
(2)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体现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3)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4)规划建设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原则。
(5)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稳步推进村庄各项建设。
2.指导思想(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批复精神。
(2)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3)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保育、生态涵养之间的关系,合理把握新农村建设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4)坚持与北京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5)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与政府服务引导作用的关系。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2.22•【字号】京政发[2011]8号•【施行日期】2011.02.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11〕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全面提升本市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现就全面推进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服务机制,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职责分工明确、优势资源互补、整体协同推进的“一主多元”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格局。
(二)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建成符合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定位和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力争一年试点突破、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全面实现。
一年试点突破。
2011年,率先在乡镇、村基层公共服务和农机、农资专业服务领域开展试点。
试点乡镇普遍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组建稳定的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服务范围扩展至村。
两年初见成效。
到2012年,基本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资、农机、农业用水、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等九大服务体系,体系内部组织构架科学合理,体系间职责明确,服务效能大幅提高。
五年全面实现。
到2015年,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市、区县、乡镇、村纵向到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横向到边的便捷高效服务网络,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普遍满足,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浅议新农村规划中排水工程规划
浅议新农村规划中排水工程规划农村排水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村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它与现代农村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北京市平谷区新农村排水系统规划的特点阐述了目前北京农村地区污水排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总体分析,有针对性的阐述适应不同地理位置新农村排水系统规划的规划原则、方法和内容。
希望为新农村排水系统规划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标签:新农村;排水系统规划;规划引言: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和措施的不断深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农村排水系统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更没有较系统的排水规划。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需要编制出适合农村特点,更加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农村排水系统规划。
一、目前农村排水系统的现状及规划存在的问题1、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
北京平谷大部分村庄没有健全的排水系统,虽建有雨水边沟,但排水方向杂乱无章,雨季多处积水严重。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渗入地下,或就进排入河流,造成大面积的面源污染,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落后。
部分村庄虽进行了三格式化粪池改造,但没有健全的污水管网系统,使得本来用于接纳雨水管渠也接纳污水,对农村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3、大部分村庄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有的也是照搬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处理效率不高。
4、规划收集的资料不够全面二、村庄排水系统规划原则1、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与村庄体系规划为指导,使村庄排水设施的水平与全市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2、因地制宜,合理选型:应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可一概而论,要重视排水系统设施布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3、规划先行,分类进行:村庄排水系统规划,是以村庄总体规划为依据。
4、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村庄排水系统规划需要远近结合,坚持“先重点、后一般、缺什么、补什么”的方针。
三、村庄排水系统规划1、排水体制的选择:雨污分流制,规划将雨水和污水设置不同的排放管渠中。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9.15•【字号】京政发[2006]31号•【施行日期】2006.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06]3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人民政府二00六年九月十五日附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目录前言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一、发展基础二、历史机遇三、面临挑战第二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指导思想二、主要原则三、发展目标第三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二、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三、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四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一、制度创新二、政策引导三、落实工程四、加强领导前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
作为“十一五”时期全市重点专项规划,本规划担负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实现中央提出的新阶段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向转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历史任务,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非农产业水平,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体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XXX项目安全监理细则
XXX项目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监理对顺义区2009年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的安全控制工作,有效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免遭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北京市地方标准《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及安全生产的有关文件,结合本工程特点,制定本安全监理方案。
一、工程基本情况工程名称:顺义区2009年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
工程建设地点:顺义区后沙峪、北石槽、木林、杨镇、李桥、李遂、北小营、南彩、赵全营等9个乡镇14个村。
工程建设规模:顺义区2009年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工程设计规模涉及9个镇14个行政村6096户,现状人口19767人。
本次工程村内管网改造235560米,村外水厂扩户管线7076米,安装IC卡水表5964块。
计划工期:计划2009年12月1日开工,2010年1月30日竣工。
二、监理工作范围及内容1、监理工作范围监理的工作范围是施工阶段、保修期阶段的监理工作,即在发包人授权范围内,依据国家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法令、法规、技术规程、规范、标准以及工程建设文件,通过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的有效控制,对工程设计提出合理性优化设计建议,对工程合同实施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工作,协助发包人使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按施工合同目标顺利进行和实现。
2、监理工作内容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进行全面控制,做好信息管理及合同管理,搞好工程协调。
三、监理安全控制1、安全控制目标以工程合同文件、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条例及顺义区2009年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为依据,加强安全控制监管力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工程建设合同约定的安全目标:杜绝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杜绝重大施工机械设备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杜绝特大交通事故,杜绝重大坍塌事故。
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2009-2020)
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九年三月目录序言一、规划背景(一)现状(二)主要成效(三)存在问题(四)机遇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原则(三)建设目标三、建设任务四、建设标准与投资概算(一)亮起来工程(二)暖起来工程(三)循环起来工程(四)运转维护费用(五)四年总投资测算五、2009年计划任务与投资安排(一)建设任务与工程建设投资(二)工程监理费用(三)不可预见费用(四)运转维护费用(五)标准化、科研及在区县开展实验示范费用(六)资金渠道六、保障措施序言“三起来”工程是指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
“三起来”工程始于2006年,三年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郊区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缓解了郊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它既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理念与方向,也符合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客观要求。
为使“三起来”工程持续协调有效推进,使其成果惠及更多的郊区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2年)》。
本规划所说“三起来”工程具体内容:“亮起来”包括京郊推广太阳能路灯、节能灯具等。
“暖起来”包括推广高效节能卫生吊炕、太阳能公共浴室、农户既有住房保温改造、新建住房采用新型保温节能建设等。
“循环起来”包括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建设大中型沼气、户用沼气、生物质压缩成型及气化工程,推广生物质炉具,开展养殖场粪污治理,兴建雨洪利用工程等。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有关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及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意见-京政发[2011]28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意见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意见(京政发〔2011〕2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是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切实维护好、管理好农村基础设施,对于夯实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现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内容(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明确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出资主体、监管主体,通过拓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维护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正常运行,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二)工作内容。
2011年8月底前,基本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本文件所指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街坊路、供水(含消防用水)、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绿化、大中型沼气站、生物质气化站、雨洪利用、太阳能浴室、路灯(含太阳能路灯)和户用沼气、脚踏式户厕、吊炕等设施。
二、主要任务(一)依法进行资产登记并实行台账式管理。
市、区县、乡镇政府无偿资助或社会捐资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资产登记,实行台账式管理。
其中,在行政村范围内并供本村村民使用的基础设施,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资产登记;联村共用或跨村共建的基础设施,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资产登记。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北京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的通知【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4.12【实施日期】2012.04.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的通知各区、县委,各区、县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京发〔2012〕4号)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2012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印发给你们,请各责任单位抓紧组织实施,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4月12日2012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一、坚持创新驱动,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大力推进“菜篮子”生产建设,新建设施农业约1666.67公顷(2.5万亩),新建基本菜田2000公顷(3万亩)。
主要责任单位及负责人:市农委王孝东协办单位:市农业局、相关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2年12月底前2.实施“百名专家进菜园”、“百项技术到地头”、“百分竞赛选能手”蔬菜高产高效创建工程,创建高产示范点300个。
主要责任单位及负责人:市农业局赵根武协办单位:相关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2年12月底前3.加强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80家以上,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稳步提高肉、蛋、奶等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主要责任单位及负责人:市农业局赵根武协办单位:相关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2年12月底前4.深化区域合作,新增外埠蔬菜生产基地面积约2666.67公顷(4万亩)。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及任务分工的通知【法规类别】奖惩【发文字号】京政发[2009]19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发布日期】2009.06.23【实施日期】2009.06.23【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及任务分工的通知(京政发〔2009〕1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及《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任务分工》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经过筹办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总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全面提升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扩大网络和信息消费,巩固软件业的全国领先地位,满足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和行业的发展需要。
一、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底,力争吸引社会滚动投资l000亿元,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信息通信枢纽和互联网中心城市,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平安北京”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将北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
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到2012年底,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超过2O兆,企业入户带宽最高达到1O千兆,基本完成数字电视双向改造。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关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京政农发[2012]14号【发布部门】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发布日期】2012.06.04【实施日期】2012.06.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京政农发〔2012〕14号)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市农委会同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局二○一二年六月四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二〇一二年六月)前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所属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在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的专项规划,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专业性。
《规划》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从产业、布局、功能和支撑能力等层面落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任务,统筹城乡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深度开发农业多功能,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首都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宜居城市的生态景观基础保障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为首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京政办发[2009]8号【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发布日期】2009.01.23【实施日期】2009.01.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京政办发〔2009〕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以下简称《条例》),切实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做好这些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利于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发扬民主、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扎实做好农村改革发展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首都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全面推进政务、村务等信息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
《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二○○八年九月目录序言一、规划背景(一)现状(二)问题(三)机遇与优势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建设原则(三)建设目标三、建设任务四、投资标准与概算五、2009年建设任务与投资安排六、保障措施序言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农村环境和交通设施等,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强化首都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郊区广大农民,特编制《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所说“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专指郊区范围内村庄的街坊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垃圾处理五方面的建设。
本规划是对全市郊区“十一五”规划中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是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等规划的具体落实。
本规划规划年限为2009年—2012年(本届政府任期内)。
本规划规划范围为13个郊区区县的村庄。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2006年79个市级试点村统计数据、2007年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统计数据、调查组随机抽取的200个村庄样本数据。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改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环卫专业规划》、《北京市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规划》。
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共有183个乡镇(其中41个乡,142个镇),3957个行政村,常住户143.6万户,常住人口501.6万人,其中户籍住户117.5万户,户籍人口292.2万人。
依据10个远郊区县编制的“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10个远郊区县共有3647个行政村,其中重点村2075个,63万户,164.4万人,一般村1572个,36.7万户,89.3万人。
根据统计局统计资料,近郊3个区共有32个乡镇,310个行政村,18万户,38.5万人。
据调查统计,目前郊区楼房村庄159个,其中近郊区有6个,远郊区县153个,这些村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在未来四年建设中暂不安排这些村庄。
据此,本规划需要建设的远郊区县重点村有1709个,总户数为43.4万户,总人口为113万人;一般村1423个,32.05万户,78.6万人。
三个近郊区还有267个村需要建设,这些村有14.54万户,28.3万人。
北京市远郊区县村庄类型统计表单位:个北京市村庄基础数据一览表一、规划背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市相关部门及郊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郊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市各部门落实城乡统筹方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加大了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从2006年抓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开始探索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26亿元,对79个试点村和320个整体推进村实施了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
平均每个村庄投入651万元。
各区县、乡镇政府也安排了一定资金投入村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发展环境,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培育了新型农民,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民对近几年村庄建设予以高度评价,同时也强烈呼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早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按照前三年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全面完成剩余村庄的建设,需10年以上时间。
根据农民呼声和财力的增长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提速,为此我们编制本规划,利用四年时间,实现本市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一)现状1.街坊路硬化。
2006年以前北京市乡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但只是通到了村口,村内街坊路市政府没有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建设,一些村庄街坊路虽然也进行了硬化,但多是村集体利用集体积累进行建设的,因此存在标准低、质量差的问题。
2006年进行新农村建设以后,市政府重点支持了市级试点村、整体推进村路面硬化,由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各补助三分之一的资金,实施了399个村庄、1644万平方米街坊路硬化,农村地区的出行条件开始得到改善。
具体调查统计情况如下:硬化率。
全市村庄街道面积硬化率85.4%,其中主要街道92.4%,次要街道78.46%。
“重点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3.8%,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9.92%。
“一般村”主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91%,次要街道面积的硬化率为77%。
硬化时间。
村庄路面硬化时间在两年以内的占37.5%,3—5年的占34.0%,6—10年的占17.6%,10年以上的占10.9%。
路面结构。
主要街道的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32.5%,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占67.5%;次要街道以水泥混凝土面层为主,占78.4%,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占18%,其他类型的占3.6%。
2.安全饮水。
北京市村庄供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85年为群众改水阶段,1986—2004为自来水普及阶段,2005年至今,为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阶段。
经过四年的努力解决了199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至此《北京市农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将提前两年完成。
3.污水处理。
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48个乡镇和481个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包括80个重要地表水源地和52个小流域治理村。
全市村镇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6.5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为27%(包括户厕改造),其中村级处理率达到12%,其中重要水源保护区村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4%。
4.厕所改造。
群众性较大规模的农村户厕改造开始于1991年。
1991—1995年期间完成17.68万户双瓮漏斗式和双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1996—2000年完成14.49万户三格化粪池式户厕改造。
2001年起全面实施户厕改造,每年改厕近5万户,“十一五”期间每年改厕近10万户,截至2007年农村改厕78.6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6.94%,其中三格化粪池式厕所改造42.46万座。
农村无害化公厕的改造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开始改造试点,当年完成了101座农村公厕,截至到2007年已改造1498座公厕,占农村总公厕的14.6%。
截止到2007年底郊区农村户厕改造统计表5.垃圾处理。
2001年以来,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从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始启动,逐步将管理范围向郊区农村地区延伸。
2002年提出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密闭化管理。
截至到2008年底农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调查统计,北京10个远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3642.8吨,3个近郊区农村垃圾日产量约为448吨。
调查统计显示:94.7%的村庄已有垃圾收集设施;48.4%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转运到区县垃圾场集中处理,41.1%村庄的垃圾部分或全部为村镇简易填埋,1.6%村庄的垃圾集中焚烧,8.4%村庄的部分或全部为随意堆放;有85.6%的村庄配有垃圾收集车。
其中,28.4%的村庄同时拥有机动和人力垃圾车,28.9%的村庄只有机动垃圾车,25.3%的村庄只有人力垃圾车,17.4%的村庄无垃圾车;95.8%的村庄有专职保洁员或兼职保洁员。
目前,村级保洁员队伍没有编制,村级保洁主要由以下途径:①村庄聘请本村富余人员;②聘请专业队伍;③环卫中心负责方式。
垃圾收集处理现状表(对190个村抽样调查结果)(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些村庄街坊路还未硬化,有些已硬化路面破损严重。
有10%的村庄主要街道、20%的村庄次要街道没有硬化;硬化过的路面,有64%的主要街道、49.8%次要街道路面有破损。
2、一些村庄街坊路硬化后缺少绿化。
还有70%的村庄街坊路没有实现绿化。
3、村庄饮水管网老化问题严重。
运行10年以上且老化的管网达8000km,存在压力不足、“跑冒滴漏”的现象。
同时尚有50万农户没有安装水表。
4、污水处理设施总量不足。
目前,只有480个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占应建村庄的38%。
5、无害化户厕、村公厕改造任务还很重。
目前还有40.2万户户厕和85.4%的公厕需要改造。
6、部分农村垃圾消纳问题严重。
目前正规垃圾填埋场建设还相对滞后,现有垃圾填埋场存在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的问题。
7、长效管理滞后。
由于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费用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一些设施建好后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机遇和优势1.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民饮水安全、改厕、行路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2006年北京市委3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五项建设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我们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努力共同推进。
2.近几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近三年,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抓了一大批试点。
通过试点,我们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加大统筹;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支撑;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主体;必须建管并重,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
这些启示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基础建设的宝贵财富,为加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随着北京的深化改革与发展,经济建设增幅很大,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9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6%;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30多亿元,比2006年的111.8亿元增加1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