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苗族魂舞蹈分解动作
苗族魂舞蹈分解动作
苗族魂舞是苗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它富有民族特色,充满了激
情和活力。苗族魂舞的舞蹈动作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起舞,苗族魂舞通常以一段独奏的芦笙曲开场,舞者们在激
昂的音乐声中开始起舞。起舞的动作通常是舞者们跳跃起舞,展现
出活力和激情。
2. 扭腰,苗族魂舞中的扭腰动作非常明显,舞者们会以腰部为
主要支点,进行扭动腰部的动作,这是苗族魂舞的特色之一。
3. 手臂动作,舞者们的手臂动作也是苗族魂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进行各种舞蹈手势,如挥舞、扭动、展开等,以表达出舞者
内心的情感。
4. 脚步,苗族魂舞中的脚步动作也非常重要,舞者们通常会进
行各种跳跃、踏步和旋转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展现出舞蹈的活力
和节奏感。
5. 身体协调,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需要保持身体的协调和
平衡,以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和力量感。
总的来说,苗族魂舞的舞蹈动作充满了激情和活力,通过起舞、扭腰、手臂动作、脚步和身体协调等多种动作的组合,展现出了苗
族舞蹈独特的魅力和风采。希望以上分解的动作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民族舞蹈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蹈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导读:本文民族舞蹈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概况,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其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饲养、畜牧,也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因此,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这类地区的情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进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这类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古歌是
苗族最的民族艺术。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民族舞蹈知识科普:苗族反排木鼓舞
民族舞蹈知识科普:苗族反排木鼓舞
苗族反排木鼓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
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
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
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反排苗族木鼓舞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
东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
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
人般的生活。因为长年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
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在
水里兜圈,也跟着虫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
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
制成木鼓,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
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他们举行了斗牛
赛活动,请大家观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
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
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苗族反排木鼓舞动作特点
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
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
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
控中统一实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苗族舞蹈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苗族舞蹈
主题:苗族舞蹈
难度级别:低
教案字数:1500字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形式,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要点:
1. 了解苗族舞蹈的起源和特点;
2. 学习苗族舞蹈的基础动作;
3. 学习简单的苗族民族舞蹈;
4. 增强幼儿爱国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1. 解说视频和音乐;
2. 图片素材;
3. 遮光布;
4. 舞蹈服装和鞋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展示苗族舞蹈的图片、视频和音乐,让幼儿感受苗族舞蹈的风采,并让幼儿讨论自己对苗族舞蹈的看法。
2. 了解苗族舞蹈的起源和特点
(1)教师介绍苗族舞蹈的起源、特点和形式,让幼儿了解苗族舞蹈的韵律、节奏和动作;
(2)教师通过解说图片素材,让幼儿加深对苗族舞蹈的认识。
3. 学习苗族舞蹈的基础动作
(1)教师示范苗族舞蹈的基础动作,包括“点赞”、“点头”、“抬手”等,让幼儿跟随模仿学习;
(2)教师鼓励幼儿多次练习,以巩固基础动作的技能。
4. 学习简单的苗族民族舞蹈
(1)教师介绍一些简单的苗族民族舞蹈,如“脚步结束舞”、“抬头纵舟”等;
(2)教师讲解舞蹈的动作和轮廓线条,并让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舞蹈练习。
5. 增强幼儿爱国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通过与幼儿分享苗族文化和传统,增强幼儿爱国和民族自豪感,让幼儿在欣赏苗族舞蹈中学习国家历史和文化。
6. 课堂总结
(1)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课堂总结,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苗族舞蹈的特点和魅力;
(2)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学习的苗族舞蹈,以表达幼儿的乐趣与成就。
五、教学心得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贵族舞蹈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反排木鼓舞、铜鼓舞及芦笙舞等。贵州地区苗族舞蹈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舞蹈的祭祀性、民俗性和自娱性均尤为明显。此类舞蹈发展中,可结合现代舞蹈的发展趋势,应用现代舞的创编方式,为舞蹈发展多元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发展与创新,立足舞蹈文化的本质,提取舞蹈中常用的生活化词汇,此外也应将民间作为选材的重要来源,将课堂作为加工厂,充分利用舞台升华舞蹈的内容与主题。
关键词:贵州;苗族舞蹈;特点;发展
贵州苗族的舞蹈中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和历史。与湘西苗族舞蹈相比,贵州苗族舞蹈给人一种巍峨的厚重感和刚毅感。贵州苗族舞蹈的形式众多,舞蹈的图腾也尤为丰富,而最为常见的便为牛和鸡,且其与巫术息息相关。木鼓舞、水鼓舞和反排木鼓舞均具有较强的祭祀意味和特征。而表达情感则是才鼓舞和踩桥舞的主要作用和价值。
1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
1.1祭祀性尤为明显
贵州苗族舞蹈的形式具有鲜明的祭祀性特征,而在众多的舞蹈形式之中,反排木鼓舞最为常见,影响力也最大。而祭祀则是苗寨当中颇受重视的活动,在祭祀活动中,所有人都身着新衣,庄重、正式地参与其中。围着鼓跳舞,舞蹈动作奔放而有力量。反排木鼓舞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伴奏多以节奏较强的鼓点为主,且舞蹈动作固定性及模式化特征。如跳跃、翻身和踏步等。以上舞蹈中较为常见的动作能够充分展现苗族人身上勤劳、勇敢和追求美好生活等很多宝贵的特质。顺拐是动作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此外,在跳舞的过程中,左右两侧要多次反复高低摆动,头部、脚部、手部和肩跨等位置均应保持彼此协调。参与者需基于鼓手给出的节奏和不同旋律下,围着鼓跳舞,同时舞步也要跟上鼓点的节
舞蹈知识-苗族锦鸡舞简介
苗族锦鸡舞简介
摘要: 苗族锦鸡舞(下称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的麻鸟型短裙的苗族地区。
苗族锦鸡舞(下称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的麻鸟型短裙的苗族地区。这支苗族系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锦鸡舞是远古图腾潜移默化的演化物,只是将鸟和凤变得更具体、完善而美丽。锦鸡舞属芦笙乐舞,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在芦笙舞蹈中,刻意模仿锦鸡求偶中的步态、神态跳舞。
在苗族的盛大节日:“吃新节”“祭祖”“苗年”都要跳锦鸡舞。村寨里的女性从小就学会跳锦鸡舞。各村寨的锦鸡舞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锦鸡舞的原貌。锦鸡舞最初的功能与祭祖有关,在12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锦鸡舞的曲目有着严格的定制,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的爱情起着桥梁作用,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和“跳月”等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内容有祭祖和文化娱乐两大内容。在祭祖活动中,要制木鼓,把祖先的神灵请到鼓里,然后用芦笙及芦笙舞(锦鸡舞)唤醒他们,即“唤鼓”或“醒鼓”,之后每一个祭祀环节,都要吹演芦笙舞,直到把祖灵请到原地安息,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的礼仪等均可见锦鸡舞的真颜。
锦鸡舞的表演形式常见的是集体舞,而且场面宏大,男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少则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围成两三圈不等。近年来也有双人或四人舞在民间出现。演奏的都是锦鸡芦笙曲,内容也为模拟锦鸡斗架或讨花带。锦鸡舞的角色分芦笙演奏者和锦鸡扮演者,一般男性吹芦笙演奏,女性为锦鸡舞伴。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锦鸡舞的伴奏乐器——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锦鸡舞在无数的传承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曲调有近百种,而舞步更加独特。步、上肢、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它完全与其他芦笙舞有不同的风格。
苗族歌舞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介绍ppt课件模板
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 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庆祝 ,类似于汉族的春节,持续数
天。
龙舟节
又称为“龙抬头”,在农历五 月五日举行,是苗族人民纪念 龙神的传统节日。
鼓藏节
苗族鼓社的祭祀活动,每隔十 三年举行一次,持续数月。
吃新节
在农历六七月间庆祝丰收的节 日,家家户户会用新收获的稻
米做成美食,共庆丰收。
03
苗族的歌舞表演形式
苗族的歌舞表演场合
节日庆典
苗族的歌舞表演经常出现在各种 节日庆典活动中,如苗年节、龙 抬头节等,是庆祝和纪念的重要
形式。
婚丧嫁娶
在苗族的婚丧嫁娶仪式中,歌舞表 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表 达喜悦、哀思等情感。
社交聚会
苗族人民在社交聚会时,也会通过 歌舞表演来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丰富文化生活
苗族歌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现 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丰富了人们的文 化生活。
推动旅游业发展
苗族歌舞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吸引了大量 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
苗族歌舞的传承方式与现状
家庭传承
01
苗族歌舞的传承主要以家庭为单位,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将
龙舞
龙舞是一种以舞蹈形式表 现的苗族神话传说,表现 了苗族人民对龙的崇拜和 敬畏。
苗族歌舞的乐器
苗家娃娃舞蹈节目介绍词
苗家娃娃舞蹈节目介绍词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款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舞蹈节目——苗家娃娃舞蹈。苗家娃娃舞蹈是中国苗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源自中国西南部的苗族地区,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节奏而闻名。
苗家娃娃舞蹈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编舞方式和鲜艳的服饰而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苗家娃娃舞蹈中,舞者们身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头戴苗族特色的发饰,手持苗族传统乐器,如芦笙、竹筒鼓等,以融入自然元素和民族文化为特色。
苗家娃娃舞蹈的编舞风格多样,富有创意和灵动感。舞者们以跳跃、旋转、摆动等动作表达情感,展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舞蹈中的动作舒展而优美,完美地展现了苗族娃娃们的可爱和活力,令人为之倾倒。
苗家娃娃舞蹈的音乐节奏欢快,富有民族特色。舞蹈节目中常常伴随着芦笙和竹筒鼓的悠扬旋律,引领观众进入苗族的音乐世界。舞者们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展现出独特的舞姿和动作,使整个舞台充满了活力和欢乐。
苗家娃娃舞蹈节目既有个人独舞,也有群舞表演。在个人独舞中,舞者们通过流畅的身体动作和灵巧的舞技,展现了苗家娃娃舞蹈的魅力。而在群舞表演中,舞者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和精准的动作,呈现出苗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苗家娃娃舞蹈节目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极高的欢迎和喜爱,也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它作为中国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总之,苗家娃娃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动感的节奏和丰富多彩的编舞风格,成为了一款备受欢迎的舞蹈节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苗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长期以来,苗族一直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苗族文化深受先民古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其他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苗族善于歌唱、舞蹈和手工艺制作,其中侗族竹编,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两大代表。
二、苗族的文化特点
1.民间音乐和舞蹈
苗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传统苗族舞蹈以祭祖、休闲娱乐、祈福为主题。其中以“踩竹马”和“蒲葵
花”舞蹈最为著名,这些舞蹈轻盈婉转、动感十足,在现代,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
2.苗绣和苗银
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是苗族文化的独特体现。在苗族手工艺制作中,“苗绣”和“苗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苗绣是苗族妇女通过绣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情感。苗银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银器装饰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节俗和民俗
苗族节俗和民俗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和具有独特特色的民俗活动给苗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比如腊八节、苗年、跳堆节等,都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同时,苗族人民还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仪式,如出生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关怀。
苗族传统舞蹈
苗族传统舞蹈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他们
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传统舞蹈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祭祀神灵以及庆祝节
日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以及对苗族文化的意义。
一、苗族传统舞蹈的特点
苗族传统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从动作、服饰和音乐
等方面来介绍。
1. 动作:
苗族传统舞蹈的动作独具匠心,以舞者灵活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
手段。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的起伏变化,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象。一些舞蹈动作带有象征意义,比如“鹰展翅”、“翻山越岭”等,通过肢体的舞蹈动作来传达出特定的寓意。
2. 服饰:
苗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十分华丽,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为主。女舞者通常穿着精美的苗族节日服饰,如蓝色的长袍、彩色的腰带和
编织的花环等。男舞者则通常身着苗族传统的男装,如黑色的外袍和
窄裤等。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展示了苗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生
活方式。
3. 音乐:
苗族传统舞蹈的音乐气氛热烈、欢快,以打击乐器为主。舞蹈中常
常伴随着锣鼓声、铜锣声、唢呐声等,这些音乐元素与舞蹈动作紧密
结合,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二、苗族传统舞蹈的意义
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群体凝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来介绍。
1. 文化传承:
苗族传统舞蹈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苗族人民
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舞蹈动作中蕴含着苗族人民对
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审美艺术的分析
湘西 苗族舞蹈 的形成 跳 鼓 舞 ,其 使 用 的 鼓 是 由树 干 做 成 ,把 树 干 内部 挖 空 ,在 树 湘 西 苗 族 的舞 蹈 有 着 悠 久 的历 史 。 以前 ,湘 西 苗族 人 为 干 两 端 蒙 上 鼓 皮 并 固 定 ,祭祀 时使 用 一 个 新 鼓 和一 个 旧鼓 同 了躲 避 战 乱 , 以及为了摆脱受压迫的生活 , 会带领族人迁移 , 时 演 奏 ,并 有 吃 动 物 内脏 的 习 惯 。 而 随 时代 的发 展 ,有 些 习 。 用 最 原 始 的 方 式 生 活 ,生 活 用 品短 缺 ,缺 少 娱 乐 生 活 ,但 苗 俗 发 生 了 改 变 ,和 以 往 木鼓 舞 有很 多不 同 l
湘 西 苗 族 的舞 蹈 是 由生 活演 变 而 来 ,其 中最 具 代 表 I 生的 不 同的 舞 蹈 动 作 ,像 是 拧 、倾 、闪 、旋 、翻等 ,又 加 入 了丰 整 齐 划 一 ,动 作 简 练 。 舞蹈 为 “ 鼓 舞 ” ,这 一 舞 蹈 有 多 种 表 现形 式 ,包 括 人 们 日常 富 的 手 腕 动 作 ,富有 规 律 性 和对 称 性 , 从 上 一 段 的 论 述 中 可 以 了解 到 ,苗 族 的舞 蹈 可 以从 服 饰 的 生 产 活 动 、生 活 中经 常会 做 的动 作 等 ,比 如农 耕 的犁 地 、 梳 妆 、织 绣 等 ,另 外 ,有 些 动 作 是 由模 仿 动 物 形 成 ,像 是 小 与 舞蹈 动作 上 展 示 出 其具 有 的魅 力 。 鸡 啄 米 、黄 牛 摆 尾 等 , 由此 可 知 ,其 舞 蹈 动 作 都 是 由生 活 引 三 、 结 语
民间舞蹈简介
苗族民间舞蹈: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
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
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苗族舞蹈“跟我学”
近日,贵州省舞蹈编导、创作、研讨培训会在福泉市举行。培训会期间,舞蹈家们深入高坪镇王卡苗族村寨,与能歌善舞的苗族群众切磋舞艺,吸纳苗族群众原生态舞蹈元素,提高舞蹈编导创作水平。
云龙苗族舞蹈及其特点
云龙苗族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能歌善舞,史载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其他民歌有古歌、游方歌、龙
船歌、酒歌、祭鼓歌、儿歌、跳歌、娣妹歌等,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直箫舞、猴儿鼓舞等。民间传统乐器以吹奏乐为多,打击乐器次之,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
流传于云龙境内各地苗家寨的民间舞蹈,属于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多与苗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内容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如“洗布舞”、“洗麻舞”、“转磨舞”等;有表现生活习俗的,如“探亲舞”、“赶街调”等;还有表现男女青年追逐玩耍的“背合背”、“踢脚跟”、“串花园” 等。
舞蹈进行时,由一人领头吹奏芦笙或直箫,舞者围成圆圏,逆时针方向转动,后者可随时加入。一般情况下,舞蹈是按不同名称的舞蹈及动作连接起来跳的,如从“甩手舞”开始,紧接“拍脚板”、“里拍外拍”、“踝三下拍一拍”、“拉叉舞”、“转磨舞”、“赶街调”、“背合背”、“踢脚跟”、“转身舞”、“转身跺脚舞”、“探亲舞”、“洗布舞”、“大仙人舞”、“小仙人舞”、“三麦斗”,最后是“串花园”结束等。总之,当芦笙
民族舞蹈知识科普:苗族反排木鼓舞
苗族反排⽊⿎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舞和施洞、⾰东⽊⿎舞两⼤种类,其中以反排⽊⿎舞影响较⼤。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26公⾥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起源于⼀对跟从鸟⾍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古以来,反排⽊⿎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反排苗族⽊⿎舞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乎覆灭。
他的⼉⼦勇郁古和⼥⼉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过着野⼈般的⽣活。由于长年⽣活在深⼭⾥,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鸣鸟叫为管乐,⼿舞⾜蹈,⾃娱⾃乐。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在⽔⾥兜圈,也跟着⾍转,见到蜜蜂飞舞,也学蜜蜂舞蹈。
有⼀次,他们听到啄⽊鸟发出"多--多"的声⾳,节奏明快,清脆悦⽿。遂缘⽊⽽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击之能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为作舞蹈的伴奏乐器。
某个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为使失散的族⼈团聚,他们举⾏了⽃⽜赛活动,请⼤家观赏,并将⽃败的⽜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家。酒饱饭⾜之后,⼜将他们平时在深⼭学得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家,全族⼈舞蹈狂欢,庆贺团聚。反排⽊⿎舞由此诞⽣了。
苗族反排⽊⿎舞动作特点
反排⽊⿎舞敲出的⿎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施洞、⾰东地区敲出的⿎点⾃始⾄终急如炒⾖,响如溪流。反排⽊⿎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节拍时控中统⼀进⾏,和谐统⼀。全⾝运动以胯为动⼒点,甩同边⼿。头,⼿、脚开合度⼤,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翻⾝之疾"的⽓势。
苗族鼓舞种类简介
苗族鼓舞种类简介
苗族鼓舞种类简介
苗族鼓舞种类大家了解吗,如果你想学苗族舞的话可以来了解一下哦!下面店铺为你分享苗族鼓舞种类!
1、花鼓舞
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民族传统节日。它的活动形式是由两人各持两根尺许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另有一人持单棒居中击鼓腰作伴奏。两者节奏要求统一,动作讲究对称。围绕着他们舞蹈的男女均可,多寡不限。从“花鼓舞”派生出来的鼓舞有“双人鼓舞”(男、女均可),特点是击鼓时两人可各打一边或同时敲击一边,也可一人击鼓,另一人以舞姿作陪衬。动作可随机应变,但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2、团圆鼓舞
团圆鼓舞是种有歌有舞的鼓舞形式,舞时由一鼓手在场子中央击鼓伴奏,参加舞蹈的人则围绕着他,踏着节奏明快、时轻时重的鼓点,晃手摆腰地绕圈而舞。每跳完一段后就唱一段山歌、歌和舞交替进行轮回不断,直至兴尽方休。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内容。舞蹈基本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种。晃手摆腰是“团圆鼓舞”独有的韵律和风格。
3、跳年鼓舞
除在伴奏上多用一铜锣外,其活动形式及动作风格特点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
4、单人鼓舞
是湘西苗族普遍喜爱的表演性舞蹈。常在欢庆丰收及其它传统节日里表演。有男子表演、女子表演的两种。男子双手持鼓棒击鼓或双手握拳击鼓,舞蹈动作丰富,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武术等多种,动作粗犷有力;女子则是在伴奏者敲击鼓边或铜锣的`音响声中,双手各持鼓棒一根、边敲击着斜放在木架上的大鼓边舞蹈的。舞蹈动作多是表现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挖土、插秧、纺纱、织布和照镜、梳妆
民族舞基础教程: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基础教程: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
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其
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
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
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饲养、畜牧,也
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所以,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
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
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这类地区的情
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
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实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这类
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
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古歌是苗族最的民族艺术。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
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
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
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因为历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相关族源及民族迁
苗族民族舞蹈、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文化形态特征
苗族民族舞蹈、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文化形态特征
作者:李天予
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
摘要:苗族舞蹈是一个具有典型民族艺术特征的舞种。它是由苗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进程中集体创造和不断发展起来的,反映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意识。它的舞蹈内涵多样,表演形式随意自由,具有强烈地方民族特色与特点。苗族民族舞蹈、民族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都是来自苗族人民劳动生产与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怎样认识民族舞蹈、民族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之区别,已有很多舞蹈工作者作了探讨研究,但对民族舞蹈、民族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仍然存在争议,也是我们舞蹈工作者应该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原生态文化形态
苗族舞蹈是由苗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进程中集体创造和不断发展起来的,是反映苗族人民生产劳动、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穿着服饰、战争与爱情、祭祀等共生性舞蹈形式,苗族舞蹈是具有典型民族艺术特征的舞种之一。苗族舞蹈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意识,其舞蹈内涵多样,表演形式随意自由,具有强烈地方民族特色与特点。苗族舞蹈主要有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等,其中尤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苗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因此有关苗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传统被大量遗失。时至今日,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苗族的文化信息都是通过语言、歌舞、服饰、以及节庆祭祀等形式来传承和传播的,因此,苗族舞蹈中蕴含着苗族人民丰富的生活和历史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舞蹈得到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们不断挖掘、加工、创作,使苗族舞蹈水平不断提高,民族传承的舞蹈与当代舞蹈表现形态交叉融合,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笛子舞十二套古代芦笙组舞铜鼓舞
云南省苗族共八十九万六千余人(据1990年普查统计),分布在文山、红河、昭通、曲靖、楚雄、昆明、玉溪、大理、丽江、迪庆、保山、东川等地(州)市。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多数成寨而居。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
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其
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
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
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饲养、畜牧,也
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所以,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
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
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这类地区的情
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
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实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这类
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
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古歌是苗族最的民族艺术。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
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
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
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因为历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相关族源及民族迁
徒等重大事件,在苗族内部只凭口传心授,用世代相传的芦笙歌舞来
记叙。芦笙舞一旦在某种场合里隆重举行,必然以芦笙曲辞为主要内
容实行上承下传的宣传,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芦笙原是用于娱神的
舞蹈,巫师用笙曲娱神,口叙之以辞,渐而成歌,故称芦笙歌舞艺术。
芦笙既是芦笙歌舞的道具,也是伴奏的乐器。苗语中没有芦笙专
门用词而只有“乐器”一词,可见芦笙是苗族生活中最早出现的乐器。苗族人民认为,芦笙所发出的是“母亲的声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
特殊的作用。
苗族历迁徒频繁,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迁徒到什么地方,
都离不开芦笙歌舞,并使用芦笙歌舞记录下他们新的迁徒过程和经历。亲友分散了,又可凭借着芦笙歌舞重新凝聚起来,生存下去,繁衍延续,仍然是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的民族。能够说芦笙歌舞既是一种艺术
形式,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标志。芦笙歌舞代表着祖先和灵魂,也
代表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