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合集下载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能够运用文学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剖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3)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学生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3)学生对困难和挑战的正面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3)教师引导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3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的主题《在烈日和暴雨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3 教学内容讲述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

3.3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主要角色,引导学生思考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探讨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3 教学内容总结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点,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六章:文学背景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2 教学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6.3 教学内容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文本解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从细节中概括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情节的把握。

(2)主人公祥子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家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祥子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了解情节发展。

(2)完成课后练习,概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讨论:祥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推荐一本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祥子的艰辛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分析主人公祥子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激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老舍及其代表作。

概述课文主要情节,引发学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关注。

2.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心理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祥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思考。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在文本中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老舍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供相关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社会环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让学生对老舍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

提问学生对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欣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评论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以及该作品的背景信息。

2. 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4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彷徨》一书。

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民在烈日和暴雨的煎熬下,仍然坚持劳作的悲惨命运。

2. 人物介绍:主要人物有祥林嫂、祥林、阿Q等。

祥林嫂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农村妇女;祥林是祥林嫂的丈夫,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阿Q是村里的无赖,常欺负祥林嫂。

3. 情节梳理:祥林嫂在烈日和暴雨下仍然坚持劳作,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忍受丈夫的虐待和村里人的欺负。

她在暴雨中病逝,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4. 主题思想: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情节的把握,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写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阅读作品。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概括出《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艰辛命运。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人文关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递的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人文素养。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作者生平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2.2 作者作品特点分析作者的作品特点,包括写作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章:课文解析3.1 课文梗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主人公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3.2 课文分析3.2.1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和其他重要角色,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2.2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现实主义描绘、象征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2.3 主题思想探讨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人性光辉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4.1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若干讨论话题,如:“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何要在恶劣天气下工作?”,“作者通过描写烈日和暴雨想传达什么情感?”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2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在恶劣天气下工作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及原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及原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

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五、生字词憋(biē)闷吆(yāo)喝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六、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七、走进烈日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八、讨论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九、揣摩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烈日和暴雨对人体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2. 能力目标:通过文字和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知识重点:掌握烈日和暴雨对人体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2. 知识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PPT。

2.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和文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烈日和暴雨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烈日和暴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危险。

二、呈现新知1. 教师使用PPT展示相关知识点,介绍烈日和暴雨对人体的影响。

2.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烈日和暴雨的危害,并阐述对应的防范措施。

三、讨论和归纳1. 教师组织学生就烈日和暴雨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展开小组讨论。

2.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烈日和暴雨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四、小结和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展示他们整理的烈日和暴雨防范措施的海报或PPT,并相互评价。

五、巩固和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整理一份烈日和暴雨的预防措施清单。

2. 学生可把清单提交给老师,老师进行评价。

教学后记: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烈日和暴雨的危害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防范措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合作和表达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案例分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防范意识。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2. 概括文章主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章封面,引导学生关注文章。

2. 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3. 概括文章主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作者及文章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的生长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经历。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解析,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详细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熟悉旧社会劳动人民苦痛不幸的生活遭受。

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受,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苦痛与不幸。

通过教学,引导同学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详细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详细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实行以思索题引导同学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同学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同学深化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日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如今出几个思索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说明什么?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二、依据老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索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主题。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课后心得,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烈日和暴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性和情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

2. 教学重点: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引入。

2. 课堂讲解:对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讲解,解释一些难懂的部分。

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文章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看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作业和读后感的质量。

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七、教学资源1. 教学材料:《在烈日和暴雨下》文本。

相关的人物分析资料。

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白板和记号笔。

教学课件和教案。

八、教学延伸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如写一篇以“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主题的故事或诗歌。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情心、责任感。

(3)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生僻词语、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暴雨”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讲解情节结构,阐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来揭示主题。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文,体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描写大自然变化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人在烈日和暴雨中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坚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烈日、暴雨、坚韧、苦难、人生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烈日和暴雨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学生能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鉴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参考问题。

4. 小组讨论指南。

5. 修辞手法分析表。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苦难和坚韧。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经历”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2.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小说基本内容,感受祥子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品味文章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景物描写方法人物悲惨命运教、学具小黑板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小说节选部分基本内容。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其特色。

3、初步体会人物的.命运。

一、导入本课,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了于勒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旧社会一个小人物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是怎样的。

二、简介作家、作品1、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作品大都取材于小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2、作品:《骆驼祥子》以20世纪初期北京动荡社会为背景,展现人力车夫祥子不幸的生活遭遇。

祥子原是乡下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

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为了这个愿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

三、整体感知1、出示问题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文章主要通过怎样的写法来表现的?文章语言上有些什么特点?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憋气()砖窑()打盹()胆怯()汲水()腻烦()黏汗()馊臭()恶心()冷飕飕()跺脚()蹚水()3、交流上述问题从标题入手,补全题目,感受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时弄清文章结构。

在烈日和暴雨下四、进一步讨论课文,把握文章景物描写方法及作用1、理解对烈日的描写(1)、先总写,后分写(先写各种景物,接着写动物、小贩的表现,还写了拉车人的不同情态,一步步写出了烈日之“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教学设想: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目的: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节选,并且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更深入地品味小说的精妙。

二、由学生简介老舍和作品,教师可做适当补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有同学读过吗?能不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简介故事内容,教师在点评中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针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评价。

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憋.气打盹.腻.烦胆怯.馊.味打嗝.攥.着跺.脚蹚.水
三、读课文,思考:
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
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自然环境
1、作者老舍是如何将“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纸上的?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投影板书
正面描写“太阳”“砖窖”“阳光”
侧面描写“柳叶打卷”“柳枝低垂”“马路发着白光”
“便道飞起灰沙阵”“柏油路被晒化”“狗”“骡马”
——盛夏街头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烘托“烈日”
“干燥、烫手、憋闷”“喘不过气来”“刺目、难听、
腥臭味”其它车夫不敢出门、不敢快跑、抢水喝
——人们感受和反应渲染“烈日”
2、让我们再来看看“暴雨”,作家老舍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暴雨”呢?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并归纳“烈日”和“暴雨”两部分写法的不同。

归纳:
柳枝:微微地动了一下-飘洒地横摆-随风狂舞-惊疑不定-横着飞(实写风,简介描写)
雨:雨星-雨点-鱼道(借助比喻进行描写,直接描写)
教师总结“烈日”、“暴雨”两个段落的写作特点。

学生朗读你认为描写地最传神的语段,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魅力。

五、总结探讨
1、如果把这个节选的题目改成“在恶劣的环境下”,你觉得好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并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意见和理由。

2、教师总结文中景物描写的魅力和作用,希望学生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本文通过描写“烈日”和“暴雨”这两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表现了祥子所受的煎熬,为了生计,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作业设计
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片断写作,表现一个因家境困难而打算辍学的孩子在烈日下从学校走回家的情形,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分析祥子人物形象。

教学目的: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祥子人物形象:
结合你预习时的阅读,请大家谈谈你对祥子这个人物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不必局限于节选内容,可以扩大到全书范围。

大家对祥子充满了同情,是因为文中的祥子处于十分让人同情的环境之中。

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出祥子当时的悲惨处境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理解语句
在如此悲苦的生活中挣扎的祥子,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老舍先生是如何描绘的?
请从文中找出对祥子心情的描写,并且带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为什么文中的祥子处境这么悲惨?是因为烈日或者暴雨吗?我们大家也许同样的有淋雨曝晒的经历,难道我们也如祥子一样悲惨吗?
学生:深入探究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源。

二、分析社会环境:
[情景] 祥子除了在“暴风雨”中奔走外,还能不能有第二条路,若有,结局会怎样呢?为什么?
[活动]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引导] 祥子若不拉车,必将饿死,通过这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主题。

师点拨:同学们看到了在祥子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这样的旧社会造成了祥子和其它许多车夫的悲惨命运,更造成了无数穷苦的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通过以上分析,尝试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归纳:
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
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三、小结:
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

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之人。

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人道的世界上”。

老舍在结尾的点睛之笔,不正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拆吗?若祥子生活在现代,生活又会怎样呢?
四、拓展问题:“若祥子生活在现代”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