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注意与反应能力试验讲解
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公开课
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选自中班体育教学教材第四章“基本运动能力训练”第三节“反应能力练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反应能力的基础理论介绍、实践练习以及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提升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应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
2. 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提升。
教学重点:反应能力的基本概念、训练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计时器、口哨、标志盘、锥桶等。
2. 学具:运动鞋、舒适的运动服、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课堂开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抓泡泡”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2. 理论讲解(5分钟)介绍反应能力的定义、重要性以及训练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示范“快速抓取”和“听声辨位”两个练习,讲解动作要领,强调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快速抓取”和“听声辨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挑战环节(10分钟)学生进行“锥桶挑战”,以提高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7. 放松活动(5分钟)学生进行简单的拉伸放松,缓解运动疲劳。
六、板书设计1. 反应能力的概念2. 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3. 实践练习动作要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家庭实践:与家人一起进行“抓泡泡”游戏,记录成绩。
(2)课后练习:每天进行5分钟的“快速抓取”和“听声辨位”练习。
2. 答案:(1)记录每次游戏的最高成绩,对比分析。
(2)记录课后练习的感受和进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反应能力比赛,提高竞技水平。
(2)鼓励学生探索其他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分享经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提升。
2024年反应能力练习体育教案
2024年反应能力练习体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七章“运动技能训练”,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反应能力训练”。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提高反应能力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应能力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反应能力训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动作协调性,增强运动表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反应速度的提升、动作协调性的培养。
教学重点:反应能力训练方法、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秒表、口哨、标志盘、障碍物。
学具:运动服、运动鞋、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抓手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反应速度。
分组进行“穿越障碍”比赛,培养学生动作协调性。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反应能力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讲解反应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例题讲解(5分钟)示范“听口令抓标志盘”的动作要领。
分析动作中的关键环节,强调反应速度和动作协调性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听口令抓标志盘”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动作。
进行“穿越障碍”训练,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学生自评、互评,分享训练心得。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反应能力训练2. 内容:反应能力的定义、作用反应能力训练方法、技巧例题:听口令抓标志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反应能力训练计划,包括训练项目、次数和时长。
答案:本节课学到的反应能力训练方法有:听口令抓标志盘、穿越障碍等。
举例:听口令抓标志盘时,要注意快速反应,准确抓住标志盘。
2. 训练计划:训练项目:听口令抓标志盘、穿越障碍、抓手指游戏等。
训练次数: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训练效果良好。
但在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动作不够协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邀请专业教练进行反应能力训练讲座,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幼儿园中班教案《反应能力练习》
幼儿园中班教案《反应能力练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基本动作训练”中的第二节“反应能力练习”。
具体内容包括:讲解反应能力的概念,通过趣味游戏和练习,培养幼儿快速反应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反应能力的含义,认识到快速反应的重要性。
2. 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和动作准确性。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在短时间内掌握快速反应的技巧。
重点:培养幼儿的反应速度和动作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口哨、计时器、彩色卡片、气球、绳子、小红旗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气球、一根绳子、一面小红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抓泡泡”游戏,引导幼儿关注快速反应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反应能力练习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如何进行快速反应。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彩色卡片反应:教师出示彩色卡片,幼儿迅速说出颜色。
b. 气球传递:幼儿分成若干小组,用绳子传递气球,最快完成传递的小组获胜。
c. 抢答: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迅速举手回答,最快回答正确的幼儿获得小红旗。
4. 游戏环节(10分钟)a. “抓泡泡”游戏:教师吹泡泡,幼儿迅速抓破泡泡。
b. “穿越火线”:幼儿分成两队,进行接力比赛,最快完成任务的队伍获胜。
六、板书设计1. 反应能力练习彩色卡片反应气球传递抢答“抓泡泡”游戏“穿越火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与家长共同完成彩色卡片反应练习。
b. 练习用绳子传递气球,尝试更快地完成传递。
2. 答案:a. 彩色卡片反应:幼儿迅速说出颜色。
b. 气球传递:最快完成传递的小组获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多进行反应能力练习,提高自身反应速度。
同时,家长可以参与进来,与幼儿共同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反应能力练习体育教案
反应能力练习体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十章“发展反应能力”,详细内容包括:反应能力的基本概念、影响反应能力的因素、提高反应能力的训练方法。
着重讲解本章第三节“反应能力练习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掌握提高反应能力的具体训练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应能力的概念,认识到提高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反应能力的因素,学会通过训练提高自身反应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反应能力的因素及训练方法。
教学重点:反应能力的概念、实践训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秒表、口哨、标志盘、训练场地。
2. 学具:运动服、运动鞋、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抓手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反应能力的差异。
讲解反应能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重视提高反应能力。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影响反应能力的因素:神经系统的敏感度、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讲解提高反应能力的训练方法:反复练习、变换练习、模拟实战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篮球为例,讲解运动员在比赛中如何运用反应能力抢断、防守。
分析篮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如何提高反应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抓标志盘”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反应能力。
5. 实践训练(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变换练习、模拟实战等训练,提高反应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反应能力训练。
六、板书设计1. 反应能力的概念2. 影响反应能力的因素3. 提高反应能力的训练方法4. 例题:篮球运动员的反应能力训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设计一个提高反应能力的训练计划。
2. 答案要求:包括训练项目、训练方法、训练时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高自身反应能力。
中班健康教案:反应能力练习
中班健康教案:反应能力练习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什么是反应能力,并举出一些例子。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反应能力练习,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
3. 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进而提高反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反应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会进行反应能力练习。
三、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反应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一些简单的反应能力练习材料,如追逐游戏、抓球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1. 概念介绍:在教室里,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什么是反应能力。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然后提问学生他们对反应能力的理解和认识。
解释反应能力的重要性,如在日常生活中,反应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提高学习效率等。
2. 反应能力练习:a. 追逐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追手"和一名"被追者","追手"要追赶"被追者"。
控制追逐的强度和速度,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反应能力。
b. 抓球游戏:让学生两两配对,站在相对的位置上,一个人持球并突然扔给另一个人,被扔对象要迅速做出反应接住球。
可以逐渐增加投掷的难度,如增加投掷距离、投掷高度等。
3. 反思总结:让学生交流反应能力练习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反应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进而提高反应能力。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每天保持一定的锻炼时间,如晨跑、打球、做一些简单的反应能力练习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主要通过展示图片、介绍概念和进行实际反应能力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反应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且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练习方法。
在反思环节中,让学生总结了重要性并提出了实际行动计划。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反应能力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练习体育教案
反应能力练习体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七章“反应能力训练”部分,具体包括反应能力的基本概念、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以及提高反应能力的实践技巧。
重点讲解第三章的“反应速度训练”中的第4节至第6节,详细内容涉及反应速度的测量、提升策略以及实战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应能力的概念,掌握提升反应速度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反应速度的提升策略及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反应能力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基本训练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秒表、口哨、标志盘、反应灯。
学具:运动服、运动鞋、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抓手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反应速度。
分享游戏心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反应能力训练。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反应能力的概念、测量方法及提升策略。
演示反应速度训练的基本技巧。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如何运用反应速度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表现。
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反应速度训练,包括抓标志盘、按反应灯等。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提出改进建议。
5. 小组竞赛(15分钟)组织小组进行反应速度竞赛,检验训练效果。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反应能力训练基本概念反应速度测量提升策略实战应用2. 训练方法抓标志盘按反应灯抓手指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家庭反应速度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应包括训练项目、次数、时间等。
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家庭反应速度训练计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2. 拓展延伸:邀请专业教练进行反应能力训练讲座,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反应能力测试器课程设计
反应能力测试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反应能力测试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帮助学生了解反应能力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理解反应时间与神经系统、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反应能力测试器进行实验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 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阶段,对实验操作有较高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1. 反应能力测试器的原理与结构:介绍反应能力测试器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及各部分功能;2. 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反应能力测试器的操作流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实验后的整理;3. 数据记录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观察、记录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4. 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神经系统、心理因素等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分析不同条件下反应速度的变化;5. 实验报告撰写:指导学生按照科学实验报告的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讨论等。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1. 第一课时:介绍反应能力测试器的原理与结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2.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反应能力测试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3. 第三课时:讨论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结果;4. 第四课时: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成果。
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探究反应能力训练的效果评估
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探究反应能力训练的效果评估。
一、反应能力训练的意义反应能力是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速度和准确度。
在幼儿教育中,反应能力的训练时常与体育教育相结合。
通过反应能力训练,幼儿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增强耐力和爆发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反应速度和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
二、反应能力训练的方法1、跑步类训练跑步类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反应和考验幼儿的平衡感。
例如,骑车、游泳、滑冰、赛跑等。
2、跳跃类训练跳跃类训练能够促进幼儿的四肢协调性和核心平衡感提高。
例如,跳绳、弹跳球、蹦床、跳大绳等。
3、球类训练球类训练是提高幼儿反应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抛接球、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
三、反应能力训练的效果评估反应能力训练的效果评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需要考虑训练时间和强度。
通常情况下,反应能力训练的时间应该在30-60分钟,强度也需要适宜,不宜过度。
评估幼儿的反应能力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性别、体质和智力水平等因素。
需要通过一些测量方法对幼儿进行反应能力评估。
例如,通过测量幼儿的反应速度和准确度等指标,进行反应能力训练的效果评估。
四、结论本文针对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中反应能力训练的效果评估问题进行了探究。
幼儿的反应能力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幼儿身体素质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介绍反应能力训练的方法和效果评估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
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准确的评估方法,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公开课
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手册》中班第四章,主题为“反应能力练习”。
主要内容包括:1. 简单介绍反应能力的概念;2. 通过趣味游戏,锻炼幼儿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反应能力的概念,认识到锻炼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2. 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和身体协调性。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反应能力的基本技巧,提高反应速度。
重点: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协调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秒表、哨子、标志盘、绳子。
2. 学具:小篮球、沙包、跳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抓手指”游戏,让幼儿体验反应速度的快慢,引导幼儿关注反应能力。
2. 知识讲解(5分钟)介绍反应能力的概念,让幼儿了解锻炼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0分钟)(1)快速跑:设置标志盘,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快速跑任务。
(2)抛接球:两人一组,互相抛接球,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
(3)跳绳:分组进行跳绳比赛,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例题讲解(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掌握抛接球和跳绳的正确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1. 反应能力练习快速跑抛接球跳绳2. 团队合作七、作业设计(1)抓手指游戏(2)抛接球游戏(3)跳绳比赛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完成游戏为主要目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与家长一起进行类似的体育活动,提高反应能力。
同时,开展其他形式的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活动的设置与指导3.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用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本次教案中,教学难点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反应能力的基本技巧,提高反应速度。
儿童考验反应力的游戏教案
儿童考验反应力的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孩子们了解反应力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2.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反应力的重要性介绍;2. 反应力的培养方法;3. 以儿童考验反应力的游戏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反应力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反应力,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团队合作。
四、教学准备。
1. 游戏道具,纸牌、小球、绳子等;2. 教学PPT,用于介绍反应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3. 教学视频,用于展示一些反应力培养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介绍反应力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了解反应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 活动一,纸牌翻翻看。
a. 将纸牌洗牌后放在桌子上;b. 孩子们轮流翻开两张纸牌,如果两张纸牌一样,就可以拿走,如果不一样,就要翻回去;c.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培养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3. 活动二,接力传球。
a. 将孩子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站成一列;b. 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孩子拿着一个小球,然后传给下一个孩子,依次传递;c.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反应能力。
4. 活动三,绳子跳跃。
a. 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b. 一个孩子拿着一根绳子,然后向一个方向跳跃,其他孩子要及时跳起来;c.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培养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5. 活动四,反应力培养案例展示。
a. 播放一些反应力培养的案例视频,让孩子们了解到反应力培养的重要性;b. 通过案例展示,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反应力的培养方法。
6. 活动五,总结讨论。
a. 引导孩子们讨论在游戏中的体会和收获,让他们总结出在游戏中培养反应力的方法;b. 通过总结讨论,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反应力的培养方法。
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公开课
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具体内容为第二节“反应能力练习”。
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幼儿将掌握基本的反应能力训练方法,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反应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认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2. 掌握基本的反应能力训练方法,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3. 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反应速度和身体协调性的提高。
重点:掌握反应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口哨、秒表、标志盘、绳子。
2. 学具:每位幼儿准备一双舒适的运动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抓蝴蝶”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反应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如“听口令做动作”、“抓标志盘”等,并进行示范。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反应能力训练。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 小组比赛(5分钟)教师组织小组比赛,让幼儿在比赛中提高反应速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反应能力练习2. 内容:反应能力训练方法1. 听口令做动作2. 抓标志盘3. 绳子游戏小组比赛规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进行反应能力训练,记录训练过程和成果。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教师检查并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对反应能力训练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反应能力训练方法,如“捉迷藏”、“穿越障碍”等,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
中班优秀游戏教案《反应能力练习》2篇
中班优秀游戏教案《反应能力练习》 (2)中班优秀游戏教案《反应能力练习》 (2)精选2篇(一)教案:反应能力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反应能力和思维敏捷性;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3. 增强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快速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每位学生一台电脑或笔记本电脑;2. 游戏软件或网页“反应能力练习”。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活动(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游戏《反应能力练习》,强调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2. 老师说明游戏规则和操作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步骤二:游戏实践(20分钟)1. 学生打开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的游戏软件或网页“反应能力练习”。
2. 学生根据游戏的提示,进行跟随操作,如点击指定颜色的方块、按下指定的按键等。
3. 游戏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实时的比较和讨论,比较谁的反应速度更快、谁的分数更高等。
步骤三:反思总结(10分钟)1. 游戏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游戏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发现。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如注意力集中、灵活转换思维、快速做出决策等。
3. 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能力训练的活动。
评估方法:1.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反应速度、分数得分等;2.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体验和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可以将游戏作为每周或每月固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持续注意力和提高反应能力;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如音乐游戏、脑力训练等。
中班优秀游戏教案《反应能力练习》 (2)精选2篇(二)教案名称:反应能力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提高幼儿观察力和注意力。
教学准备:1. 玩具或卡片,上面分别画有不同的图案。
2. 游戏规则的卡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先与幼儿进行简短的对话,引出反应能力的话题。
2.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张卡片或拿起一个玩具,问幼儿看到了什么。
反应能力教案初中
反应能力教案初中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初中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应能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提高反应能力的意识和方法。
3.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内容:1. 反应能力的基本概念2. 反应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 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4. 反应能力训练游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反应能力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解反应能力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反应能力的定义:反应能力是指个体在接收刺激后,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的能力。
2. 教师讲解反应能力的重要性:反应能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都需要良好的反应能力。
三、讲解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反应能力提升的方法:a. 加强锻炼: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b. 培养专注力: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分心。
c. 增加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提高认知能力。
d. 练习思维敏捷性: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思维速度。
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
四、反应能力训练游戏(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应能力训练游戏,如“快速问答”、“看图猜词”等。
2. 学生参与游戏,锻炼反应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反应能力的基本概念和提高方法(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强调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二、讲解反应能力训练游戏的具体操作(10分钟)1.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示范操作。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熟悉游戏流程。
三、开展反应能力训练游戏(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应能力训练游戏,如“速度与激情”、“智力闯关”等。
2. 学生参与游戏,锻炼反应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应能力训练的成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中班健康教案:反应能力练习
中班健康教案:反应能力练习1. 引言在中班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使他们更加灵活和适应各种情境。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能力练习活动,帮助中班孩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认知和反应能力。
2. 教育目标通过反应能力练习,达到以下教育目标: -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
- 培养孩子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情境。
- 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活动一:观察比赛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比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活动步骤1.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观察员。
2.在房间中放置一些物品,如玩具、图书、水果等。
3.让每个小组的观察员观察这些物品,然后离开房间。
4.在观察员离开的同时,将其中的几个物品从原位移动到其他位置。
5.观察员返回房间,观察并记录移动后的变化。
6.小组成员讨论并猜测哪些物品被移动了。
7.每个小组逐一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猜测。
4. 活动二:快速反应游戏活动目标通过快速反应游戏,提高孩子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
活动步骤1.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每个孩子都站起来。
2.从一个孩子开始,快速传递一个球。
3.孩子们需要在接到球后,立即将球传给下一个孩子。
4.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反应能力,逐渐增加球的数量或改变球的传递方式(如手传变为脚传)。
5.观察哪个孩子的反应速度最快,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活动三:问题解决练习活动目标通过问题解决练习,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步骤1.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有三只小鸟,其中两只飞走了,还剩下几只?”2.让孩子们自由思考和回答问题。
3.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观点。
4.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5.鼓励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答案。
6. 总结通过以上的反应能力练习活动,我们可以帮助中班孩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认知和反应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通过游戏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活动名称:幼儿游戏训练活动日期:2021年5月15日参与人员:A老师,B老师,C老师,以及10名幼儿园三年级学生活动目的通过游戏训练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在幼儿的智力发展中非常重要,他们不仅对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还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希望寻找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1.游戏道具准备:立体拼图、拼图游戏、反应球、扑克牌等。
2.整理活动场地,确保安全。
活动过程游戏1:立体拼图挑战1.活动开始前,我们向孩子们解释了游戏规则:将立体拼图拆开后,尽快将其还原。
2.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4人,比赛还原速度。
3.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设置了限时挑战。
每个小组还原最快的前三名将获得小奖品。
游戏2:拼图时间赛1.将一幅拼图分成若干块,使得每个幼儿手中都有几块。
2.设置时间限制,让幼儿自行安排拼图的顺序,并尽快将拼图完成。
3.比赛过程中,我们会给予鼓励和支持,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游戏3:反应球接力1.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站在一条直线上。
2.每个小组的第一个人手持一个反应球,当老师喊“开始”时,第一个人将球迅速传递给下一个人,以此类推。
3.完成传递的小组最先到达终点的将获得胜利。
游戏4:扑克牌找对子1.准备一幅扑克牌,将其随机洗牌后分成两叠,放在桌子上。
2.小朋友们轮流翻开两张牌,寻找对子,并记住牌的位置。
3.找到对子后,将对子收集在自己的一边,游戏结束时,拥有最多对子的孩子将获胜。
活动总结通过这次游戏训练,我们发现幼儿们在游戏中表现出色,他们展现出了高度的注意力和灵敏的反应能力。
同时,这些游戏也增加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通过游戏训练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大脑。
学前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体育
学前班班体育教案:反应能力练习-体育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反应能力概念及相关知识。
2.使用简单的教学器材进行反应能力练习。
3.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及身体协调性。
二、教学内容1.反应能力概念及相关知识。
2.使用教学器材进行反应能力练习。
三、教学重点1.掌握反应能力相关知识。
2.使用教学器材进行反应能力练习。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反应能力及身体协调性。
五、教学准备1.练习场地:室内或室外开阔场地,平整无障碍。
2.教学器材:球、充气游戏器材、球拍等。
六、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反应能力是指人体对外界刺激或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力可以提高生活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2.练习(1)球类练习教师将球向空中抛出,让学生尽可能快的用手接住球,增强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每个学生可以尝试多次,增加练习机会。
(2)充气游戏器材练习教师提供充气球或其他的充气游戏器材,让学生轮流操作。
例如,将球放在头上,然后尽可能快的将球放在地上,体现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这个练习也可以在多人合作的情况下进行,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球拍练习教师发放球拍,让学生接受球拍的挑战。
例如,将球向学生挥拍的方向抛出,学生需要及时发力把球拍回来,增强手眼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七、教学总结本节课的反应能力练习,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发挥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性,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提高身体素质。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平日里多参与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初中提高反应能力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反应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提高反应能力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影响。
2. 培养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反应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教学重点:1. 反应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2. 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和技巧3. 反应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反应能力的概念2.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和技巧3.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反应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反应能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反应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需要快速反应的情境。
二、讲授新课1. 反应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师讲解反应能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反应能力是指个体对刺激的快速反应能力。
- 分析反应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提高学习效率、应对突发事件等。
2. 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如专注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 教师讲解专注力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3. 反应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举例说明反应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如提高课堂注意力、快速解决问题等。
-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运用反应能力。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反应能力训练活动,如反应速度比赛、思维训练游戏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3. 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练习提高反应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反应能力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反应能力训练材料3. 反应速度比赛器材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反应能力概念时,是否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2. 活动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建筑大学人因工程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一)、测定人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及运动时,检验优势手反应时和运动时是否相关,学习测量运动时的方法。
(二)、通过刺激概率、数奇偶不同排列、“刺激对”异同及时间间隔、信息量和数差大小排列五个小实验,加深对反应时概念的具体认知,比较不同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比较简单反应时与选择反应时的差异,寻找影响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因素。
为今后人机界面的改进打下基础。
(三)、测试在不同跟踪对象、不同测试时间和不同转速下的注意集中能力。
(通过成功时间与失败次数两项指标反映)。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一)、实验采用BD—Ⅱ—513型反应时运动时测试仪。
(二)、BD-Ⅱ-511型视觉反应时测试仪。
(三)、采用BD-Ⅱ-310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仪。
(四)、BD-Ⅱ-312型镜画仪(五)、BD-Ⅱ-601型手指灵活性测试仪三、实验原理(一)BD-II-513型号反应时运动时测试仪,是用来测定人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及运动时,检验优势手的反应时与运动时是否相关。
还可测试和记录被试者手臂等有节奏的敲击运动,从而了解被试在声音或灯光刺激下的反应时间和运动完成时间,判别被试的敏捷性、坚持性和标准性。
仪器采用计算机技术控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记时准确。
仪器由控制器、被试专用键盘箱与敲击板三部分组成。
(二)、反应时是指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过程的时间间隔,由于反应时间长短表征了中枢神经和运动器官的敏感性,因此在人因工程中,反应时间常成为检查疲劳和人机功能分配的手段之一。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常把反应时作为一种可靠性指标来分析人的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动机和个性差别等各种心理活动,还可应用于职业的选择和训练,以及人机系统等方面的设计。
一般研究将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等,它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复杂。
(三)、本仪器可测定被试的注意集中能力,并可作为视觉—动觉协调能力的测试与训练仪器。
仪器由一个可换不同测试板的转盘及控制、记时、记数系统组成。
转盘转动是测试板透明图案产生运动光斑,用测试棒追踪光斑,注意力集中能力的不同量将反应在追踪正确的时间及出错次数上。
四.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一]反应时运动时测试仪依实验内容,先把被试专用键盘箱或敲击板上的插头与仪器后面板上的插座插好。
如配用微型打印机,则先接专用电源,再将打印机电缆插头,插入机壳背面左方的插座中。
接通电源,打开电源。
一)实验I1、选用被试专用键盘箱,主试面板“实验选择”键上方的“I”指示灯亮。
2、选择刺激方式:按“刺激方式”键,键上方“光”灯亮,表示光刺激呈现;“声”灯亮,表示声音刺激呈现;声、光灯全,则声、光刺激同时呈现。
3、仪器初始设定的实验次数为10次。
按“次数”键,可以增加相应设定的次数,每按键一下,增加10次,最大90次。
次数显示窗相应显示设定值。
如设定值00。
则表明设定的实验次数不限,实验结束由手动控制。
4、主试按“开始”键,实验开始。
5、被试用食指按下键箱面板下方中央的“反应”键,进入预备状态,否则会声光闪烁报警,提示被试按下“反应”键。
6、按下并经过预备等待后,依刺激方式,反应键指示灯亮或刺激声响或二者同时呈现,被试应立即抬起食指,同是观察8个“运动”键哪一个指示灯亮,迅速用食指将亮灯的键压下,灯灭,即完成一次实验。
从反应声或光刺激开始至抬起食指的时间即为被适得其反“反应时”,同时抬起食指至按运动键的时间为被试的“运动时”。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错按“运动”键,则蜂鸣器报警,被试应迅速纠正按下亮灯的反应键,仪器记下的一次错误次数,可供打印输出。
其运动键方位完全随机选定。
实验过程中,实时显示实验次数、反应时、运动时。
7、被试每次实验后,必须马上返回按下“反应”键。
回到第五步,准备下次实验。
如设定为00,则按实验次数达到相应次数后,长声响,实验自动结束;如设定为00,则按“打印”键,实验结束。
8、显示平均反应时与平均运动时。
可按“显示”键分别显示,对应其键上指示灯亮。
9、实验重新开始,必须按“复位”键,回到第2步。
10、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规定被试只能用一个食指进行实验操作,不得一指按“反应”键,另一指按“运动”键。
工作时不宜在强光下实验。
二)实验II1、选用敲击板,调整中央板至中间位置,左右敲击板调整至适当距离,并记录其位置值。
可按主试面板“实验选择”键,使其上方的“II”指示灯亮。
2、选择刺激方式“按”刺激方式“键,键上方的“光”灯亮,表示光刺激呈现;“声”灯亮,表示声音刺激呈现;声、光灯全亮,则声、滚滚刺激同时呈现。
3、仪器初始设定的实验次数为10次。
按“次数”键,可以增加相应设定的次数,每按键一下,增加10次,最大90次。
次数显示窗相应显示设定值。
如设定值0次,则表明设定的实验次数不限,实验结束由手动控制。
4、主试按“开始”键,实验开始。
5、被试用优势手拿好敲击棒,把敲击棒点在中央板上等待,进入预备状态,否则会声光闪烁报警,提示被试敲击棒点在中央板上。
6、经过预备等待后,刺激方式,中央板上指示灯亮或刺激声响或二者同时呈现。
被试受声或光刺激后立即抬起敲击棒,并用敲击棒去敲旁边的金属板,要求反应和动作又快又准。
究竟去敲击左边还是右边的那一块敲击板,由被试自设定或主试规定。
此时,被试者做完了一次实验。
实验过程中,实时显示实验次数、反应时、运动时。
被试者接受声或光刺激到抬起敲击棒所用的时间为反应的时间为反应时;被试抬起敲击棒到敲击棒到旁边的金属板上所用的时间为运动时。
7、被试每次实验后,必须马上返回把敲击棒点在中央板上等待。
回到第5步,准备下次实验。
如设定的实验次数不为00,则实验次数达到相应次数后,长声响,实验自动结束;如设定为00,则按“打印”键,实验结束。
8、显示平均反应时与总平均运动时及各板的平均运动时。
可按“显示”键分别显示,对应其键上方指示灯亮。
显示各板的平均运动时时,次数窗口显示“板号”,并且显示上方的“板号”指示灯亮。
如此板有没有进行运动时实验,显示“----”。
9、按“打印”键,如已接打印机,则打印输出实验结果(图4b),打印出刺激方式(Mode)、实验次数(EXP.N)、反应时(Reaction tine)、各板号(P)运动时(Motion time)的平均值(AV)与次数(N)以及总的平均运动时(Σ)。
10、实验重新开始,必须按“复位”键,回到第2步。
实验数据及分析结论:从实验数据看出,当刺激信号中有光的时候,反应时会比当刺激信号只有声音的时候小,可以理解为从反应时来看,人对光信号的反应速度快于对声音信号的反应速度实验II结论:三种情况下的反应时相差不大,而运动时有大波动,初步认为是被试的疲劳因素所致,第一次做的是只有声信号的实验,被试速度较快,但是结束后较为疲劳;第二次被试放慢速度,所以得到的运动时比第一次大;第三次,被试加快了速度,导致反应时比第二次小。
[二]视觉反应时测试仪1、刺激概率对反应时的影响红、绿、黄三种色光分别作为刺激,每次试验选用一种色光刺激,仪器根据设定的组别,自动确定该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应出现的次数。
按“红”、“绿”、“黄”三种色光出现次数的不同比例(概率)共分四组实验,即“概率1(组别为1)”、“概率2(组别为2)”、“概率3(组别为3)”、“概率4(组别为4)”。
回答可选用任一反应手键。
每组实验完后,将自动反复显示本组实验中红、绿、黄三种色光的各自平均简单反应时及实验次数。
2、数奇偶不同排列特征对反应时的影响根据数排列特征不同分成三组实验(“横和奇、偶”:数横向整齐排列——组别1;“竖和奇、偶”:数竖向整齐排列——组别2;“随机奇偶”:数随机排列——组别3)。
实验用红色光刺激,被试判别显示点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用反应手键回答。
如左右刺激点数和为奇数,按“左”键;为偶数,按“右”键。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及错误回答次数。
3、数差大小排列特征对反应时的影响根据数排列特征不同分三组实验(“横差大小”:数横向整齐排列——组别1;“竖差大小”:数竖向整齐排列——组别2;“随机大小”:数随机排列——级别3)。
实验用红色光刺激,被试判别显示点左边显示点多还是右边多,用反应手键回答。
如左边刺激点多,按“左”键;右边多,按“右”键。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及错误回答次数。
4、信息量对反应时的影响根据刺激信息方式分三组实验。
信息量1:在显示屏中间随机显示红或绿“大”正方形。
——组别1。
实验要求被试只对“红大正方形”反应,而对“绿大正方形”不反应。
信息量2:在显示屏中间随机显示红或绿“大”正方形以及红或绿“小”正方形。
——组别2。
实验要求被试对“红大正方形或绿小正方形”反应,而对“绿大正方形或红小正方形”不反应。
信息量3:在显示屏左右两边随机显示红或绿“大”正方形以及红或绿“小”正方形。
——组别3。
实验要求被试进行反应的是“左侧呈现红色大正方形,右侧呈现红色小正方形”或者“左侧呈现绿色小正方形,右侧呈现绿色大正方形”,而对于“左侧呈现红色小正方形,右侧呈现红色大正方形”或者“左侧呈现绿色大正方形,右侧呈现绿色小正方形”不反应。
实验测定的是辨别反应时,刺激呈现后作为辨别反应的称之正刺激,不作反应的称之负刺激。
实验用红、绿色光刺激,被试判别刺激是“正刺激”还是“负刺激”,如果是正刺激,回答可选用左右任一反应手键。
出现负刺激不回答,两秒钟后会自行消失。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
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辨别反应时间及错误回答次数。
“刺激对”异同及时间间隔对反应时的影响本实验采用4对字母刺激“AA”、“Aa”、“AB”、“Ab”,根据每对两个字母呈现时间的不同分为四组实验:时距1:两字母同时呈现——组别1;时距2:两字母呈现时间间隔为0.5秒,第一个字母呈现2秒后消失,隔0.5秒呈现第二个字母——组别2;时距3:两字母呈现时间间隔为1秒,第一个字母呈现2秒后消失,隔1秒呈现第二个字母——组别3;时距4:两字母呈现时间间隔为2秒,第一个字母呈现2秒后消失,隔2秒呈现第二个字母——组别4;实验用红色光刺激,刺激在显示屏左、右两侧呈现。
被试依呈现内容,用反应手键回答。
呈现“AA”、“Aa”,按“左”键;呈现“AB”、“Ab”,按“右”键。
回答正确,显示器自动显示每一次正确判断的反应时间;回答错误,蜂鸣声响提示,自动记录错误次数。
实验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正确回答的平均选择反应时间及错误回答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