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北京版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比较阅读

北京版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一、作者及作品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因孔子被人称为“圣人”,而孟子仅次于孔子,故被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是儒家经典著作。

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内附答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内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划分停顿(标一处)若损百姓以奉其身,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行拂.乱其所为③犹割股.以啖腹④若耽嗜.滋味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6.【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与【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明。

答:(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1),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3)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4),故述往事,思来者(5)。

注释:(1)摩:通“磨”。

(2)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迈,才华不凡。

(3)氐:同“抵”。

(4)通其道:行其道,即实现其理想。

(5)思来者:意思是想到以后的人会有理解自己的。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以动心忍性所以②发于声,而后喻喻③不可胜记胜④《兵法》修列修列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以中有足乐者B、仲尼厄而作《春秋》作亭者谁C、乃赋《离骚》乃入见D、左丘失明以伤先帝之明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2、断句(断三处)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13、联系甲乙两文,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认识。

9、用这些来知道,明白能够承担、承受编撰10、C11、(2)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12、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译文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

②成:讲和,和解。

③罢:同“疲”,疲惫。

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④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④女:同“汝”,你。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士:_______________②人恒过恒:_______________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__________④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________⑤越王句践反国反:_______________(1)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内有“_______________”,外有“____ ___________”两个条件(用文中词语填空);【乙】文的内容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 ____________。

(4)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将如何面对?(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 题。

(6分)陇西行[晚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③梦里人.[注释]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4.阅读前两句,说说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2分)5.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写法作简要分析。

(4分)(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6~10题。

(18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晋献公灭虞,以璧马赂于虞,假借道灭虢国故也。

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①于秦。

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②执之。

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③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

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

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④人,蹇叔收臣。

臣因而欲事齐君,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

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⑤之。

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

事虞君,蹇叔止臣。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

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

是以知其贤。

”于是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选自《史记·秦本纪》)【注]①媵(ying):古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②楚鄙人:楚国边境的人。

③羖(gǔ,古)羊:黑色的公羊。

④铚(zhì),地名。

⑤干: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

6.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

生于忧患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阅读下列语段,做1——4题(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2)困.于心衡于虑()2、翻译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你从语段(一)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语段(一)和语段(二)在论证时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二、阅读下列语段,做5——8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其母引刀裂.其织()6、翻译下列句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翻译:7、(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方面有什么不同?8、你认为(乙)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三、阅读下列语段,做9——12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二)答案(一)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二)参考答案: 5、(4分,意思对即给分)(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6、(2分)A7、(6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8、(3分,意思相近即可,每处1分)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三)参考答案: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8.(1)经常(1分)(2)违背(3)明白,了解(4)通“返”,返回(共4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3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21、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名言略22.(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例如:隋炀帝因其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最终败国。

商纣王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最终亡国。

(只要事例符合即可)23、示例一: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原卷版)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原卷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C.孙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D.请.寝之丘战则请.从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1.A2.C3.B4.B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征.于色()B而后喻.()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2、翻译下面句子。

2分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4分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分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4分学说派别代表人物著作名言参考答案: 1 、 A 征验、表现B 明白C 通“披”D终于,最终。

2 、 D3 、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 、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带解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通用版)

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带解析-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通用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C.孙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D.请.寝之丘战则请.从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1.A2.C3.B4.B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011-11-29 07:50:15)转载▼标签:杂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 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5题。

(18分)【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那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⑪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四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⑩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⑩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注释】①互:交替。

②率:一概,都。

③得:指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

④亡:指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

⑤与:亲附、亲近。

⑥义:坚持正义。

⑦丹:指燕国太子丹。

⑧荆:指荆轲。

⑨:速:招致。

⑩洎:及,等到。

⑪革灭殆尽:指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

⑫使:假如。

⑬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命运。

⑭当:如果。

⑮劫:胁迫,挟制。

⑩为:治理。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011-11-29 07:50:15)转载▼标签:杂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参考答案: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13.(3分)D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分,“恒”“过”各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ch 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 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13.把“文言文阅读”【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答案:b d c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太史公自序》比较阅读及答案时间:2013-10-28 19:05来源:未知作者:佚名点击:514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 14 题。

(16 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文章来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

(16分)【乙】于是论次①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注释】①次:编次,整理。

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

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

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

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

⑥麟:猎获一只白麟。

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3)乃喟然而叹曰:(4)故述往事: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3.(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4.【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10.(1)通“增”,增加(2)犯错误(3)于是,就(4)因此,所以11.(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13.(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