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合集下载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1 1 1 = + D Ae D AB DKA
θ De δ
反应物 浓度低 内外反应速 率不一致
反应物 浓度高
第一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在定态下,单位时间内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由扩散作用进入催化剂内部的反应组 分量与单位时间内整个催化剂颗粒中实际反应的组分量相等,因此,内扩散 有效因子也可表示为: 按反应组分外表面浓度计算的扩散速率 ξ=
2ξk s Si
将c AS 值代入外扩散速率式:
2 -kG S e+ k G S e2+4ξk s Si kG S e c Ag (rA ) g = kG S e (c Ag c AS ) = kG S e c Ag 2ξk s Si 4ξk s Si c Ag kG S 1+ 1+ = kG S e c Ag 2ξk s Si kG S e 如果过程为外扩散控制,则c AS=0,上式变成:
* A
推动力
阻力 内扩散阻力
化学反应阻力
第一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三、催化反应控制阶段的判别 1、本征动力学控制
1 1 A c Ag-c* 当rA ) g = << ,且ξ → 1时, ( kG S e 1 k s Siξ 1 + kG S e k s Siξ 内外扩散的影响均可略去,则: (rA ) g =k s Si (c Ag-c* ) = k s S i (c AS-c* ) A A 此时,c Ag ≈ c AS ≈ c AC,颗粒内外浓度 分布见右图。
物从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 ----外扩散 ----外扩散 在催化剂内部孔道内组成的内 表面上进行催化反应----化学 表面上进行催化反应----化学 反应 物从催化剂内表面扩散到外 表面----内扩散 表面----内扩散 反应物从外表面向催化剂的孔 道内部扩散----内扩散 道内部扩散----内扩散 反应物从气流主体扩散到催化 剂颗粒的外表面----外扩散 剂颗粒的外表面----外扩散

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24页PPT

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24页PPT
气-固相催化反应工程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化学反应工程BUCTchap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化学反应工程BUCTchap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5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包括气固相催化反应包括77个步骤、个步骤、33个过程(1)(7)(1) 主体→外表面;(7)外表面→主体(2) 外表面→内表面;(6) 内表面→外表面(3) 内表面吸附;(5) 内表面脱附(4) ()内表面化学反应¡整个过程存在气-固之间和固相内的热整个过程存在气-固之间和固相内的热、、质传递Æ质量传递:步(1)和步(7)为气-固之间传递为气-固之间传递,,取决于R (流动状态流动状态))。

步(2)和步(6)为固相内传e 递,取决于扩散过程和动力学影响)~()~(61Æ热量传递:步(1)和步(7)取决于R e 和P r 。

步(2()(66)交织在一起交织在一起,,取决于反应热和颗粒导热系数表明:单颗粒催化剂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取决于本征活性(速率)、流动状态、传热和传质等,过程复杂。

一般不进行单点计算,多表示为催化剂颗粒体积为基准的平均反应速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式。

本章内容:考察内扩散和本征动力学的综合效应,不考虑外扩散过程。

外扩散过程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放在反应器部分(第6章)一并考虑。

2过程描述不考虑外扩散影响的宏观动力学-讨论内容:(1) 气体在多孔介质孔道内的扩散规律(2)3(2)多孔介质内气体浓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3) 宏观反应速率的关联式y D A1 −=¡多分子扩散n AM四、有效扩散在前面孔扩散的基础上进行两点修正:¡以孔的真实长度代替直孔长度x L =τl ¡计算基准变成催化剂外表面积:颗粒孔面积分率:颗粒外表面积,孔截面积θθS S S S S =匀的,任意截面上注意:催化剂孔隙是均因此即于催化剂的孔隙率孔面积分率都相等且等11PS P S S εεθ==,因此,即:5.2.1球形催化剂(一)基础方程取右图所示微元体对组分A 进行物料衡算∑F in -∑F out =∑F r +∑F b 定常态下222−⋅=⋅⋅−⎞⎛⋅⋅A A dc dc d dr 0)(44])(4[+⎟⎜++A e A e r dr r dr r D dr dr c dr r D πππ基础方程−=A R 2A eBC r D dz )(动力学控制。

§13.9 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13.9 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而不是Rideal历程。因此根据速率与分压的曲线形
状,可以作为判别双分子反应历程的一种依据。
2014-4-27 1 14
r k2AB
2014-4-27 1 10
r k2A B
aA pA A 1 aA pA aB pB
aB pB B 1 aA pA aB pB
2
r
1 aA pA aB pB
k2aAaB pA pB
如果保持一个 压力恒定,改变另 一个物质的压力,
dpA aA pA r k2 dt 1 aA pA aB pB
产物或毒物的吸附具有抑制作用,使反应速率变小
2014-4-27 1 9
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速率
2.双分子反应: (a)Langmuir-Hinshelwood 历程 在表面邻近位置上,两种被吸附的粒子之间的反应
若表面反应为速决步,反应速率方程为
如图所示,横坐标是各族元素,左边坐标表示对
氮的起始化学吸附热,右边坐标表示氨的合成速率。
吸附热沿DE线上升,合
成速率沿AB上升。
速率达到最高点B后, 吸附热继续上升,由于吸
附太强,合成速率反而下
降。
对应B点的是第八族第
一列铁系元素。
2014-4-27 1 4
从吸附热衡量催化剂的优劣
2014-4-27
只占催化剂表面的一小部分。 多位理论,活性集团理论等活性中心的理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催化活性,其基本出发点都是
承认表面的不均匀性。
2014-4-27 1 2
化学吸附与催化反应
一种好的催化剂必须要吸附反应物,使它活化, 这样吸附就不能太弱,否则达不到活化的效果。 但也不能太强,否则反应物不易解吸,占领了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课件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课件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ppt课件
目录
•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概述 •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气固相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研究 • 气固相反应的动力学模拟研究 •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的应用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是研究气体与固体 物质之间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的学科 。
科学研究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是化学反应工 程和物理化学等领域的重要分支 ,对于深入理解反应机制和探索 新反应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研究
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气固相反应,初期主要关注燃烧和氧 化等简单反应。
理论模型建立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20世纪初开始建立气固相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如扩散控制模型和化学反应控制模型等。
工业粉尘治理
通过气固相反应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控制和处理 ,减少空气污染。
土壤修复
利用气固相反应技术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如通过化学氧化还原 反应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在新材料研发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制备
气固相反应技术可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如纳米碳管、纳米氧化物 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验技术进步
20世纪中叶以后,实验技术的进步为气固相反应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更 多手段,如激光诱导荧光、质谱仪等技术的应用。
当前研究热点
目前,气固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重点包括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 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计算机模拟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02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的基本 原理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跨学科合作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加强跨学科合 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气固相反应动力学的 发展。

气固相体系1

气固相体系1

(rA ) f T , C j , j 1,2,3....... M f T f C j
将上式右端两个因式直接表述为:
E 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A ) A0 Exp C j j RT j 1



其中,A0为指前因子,E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R为普适气体常数,T为化学反 应温度0K, Cj代表在化学反应区物种j的浓度,αj代表化学反应相对于物种j的化 学反应级数,化学反应级数n和各物种的化学反应级数αj有如下关系: 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映了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化 学反应级数αj反映了物种j的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中空纤维膜分离器
膜是每一膜过程的核心部件,它可以看成是两相之 间一个具有透过选择性的屏障,或看作两相之间的 界面,膜分离过程可由下图示意,相1为原料或上游 侧,相2为渗透物或下游侧。原料混合物中某一组分 可以比其他组分更快的通过膜而传递到下游侧,从 而实现分离。

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 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 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 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 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 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 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主 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 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 砜、聚氟聚合物等等。
气固相体系的分离特点
,一类是气固相的分离,另一类是气相中不同组分间的分离。 可采用布袋过滤、重力沉降、旋风分离、旋流分离、湿式气固分 离和电晕分离等方法均可。
(1)旋流分离 (2)逆向动力波分离
旋流分离
旋流式分离器示意图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 及宏观动力学
阿尔法队 队长:徐晓杰
主要内容
1
气固相催化 过程及其特 征
2
固体催化剂 及其结构特 征参数
3
气固相催化 剂反应本征 动力学
4
气固相催化 本征动力学 实验测定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步骤
催化剂多为多孔性介质,相对于丰富的内孔,外表面 的催化作用贡献量可忽略不计
• 1 外扩散:反应组分由物流主体→催化剂外表面 • 2 内扩散:反应组分由催化剂外表面→催化剂内表面 • 3 吸附:反应组分在催化剂活性中心上吸附 • 4 表面化学反应: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化学反应 • 5 脱附:反应产物在催化剂表面解吸 • 6 内扩散:反应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催化剂外表面 • 7 外扩散:反应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物流主体
催化反应过程的特征
Ø 1 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和反应速率 Ø 2 催化剂的存在不改变反应过程的热 力学平衡特性(∆GO=-RTlnK) Ø 3 催化剂等速加快/减小可逆反应的正 逆反应速率 Ø 4 催化剂对反应过程的选择性至关重要 Ø 5 如果希望催化剂充分发挥作用,应当 尽可能增加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固体催化剂由三部分组成: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 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 1 活性组分
双重催化剂:异构 化、重整反应 半导体催化剂:金属氧 化物、硫化物等(氧化、 还原、脱氢、环化、脱 硫(少量用于加氢))
1 3
2 4
金属催化剂:Pd、 Ag、Fe、Cu等(加 氢、脱氢、裂解(少 量用于氧化)) 绝缘体催化剂:IIIA、 IVA、VA族金属或非 金属氧化物、卤化物 等
• 2助催化剂(促进剂)
• 电子型: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K2O、Na2O) • 结构型:用高熔点、难还原的氧化物可增加活性组分表 面积和热稳定性

气-固相反应实例ppt课件

气-固相反应实例ppt课件

=
1
kr¢ea A(1-a)2
c1
=
n0S
da
dt
da
dt
=
1
kr¢ea A(1-a)2
c0 (1 - a )
=
krea (1- a)3/2
一维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若反应物片状颗粒(反应过程中反应面积不变):
a =1- l
l0
零级反应:
da = - dl
dt dt
- dns dt
= kr¢ea A0c0
102
3
100
98
96
94 2
92
90
88
86
84
1
82
80
78
76
74
0
72
7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Temperature/K
TG(%) DSC( mW/mg)
La(OH)3的TG-DSC曲线 (20K/min)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4
1.0
10K/min
15K/min
0.8
20K/min
0.6
1.0
10K/min
0.8
15K/min
20K/min
0.6
0.4
0.4
0.2
0.2
0.0
0.0
540 560 580 600 620 640 660 680 700
Temperature/K
750 760 770 780 790 800 810 820 830 840 850
非等温固相反应动力学分析
将dT/dt=β代入: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PPT课件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PPT课件


0 ' Ea Aexp g ka A f RgT RgT 令: 0 E ' ' ' d Aexp h kd k f RT R T g g
第四节
则有: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0 E E a a A 0 E E d A d 0 0 Ea ,Ed ,,为常数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将吸附和脱附活化能代入净吸附速率的表达式中: 0 0 E E ' ' a d A A r r r p f exp k f exp a d A A A A R T R T R T R T g g g g
在多孔催化剂上进行的气固相催化反应,由反应物在位于催化剂
内表面的活性位上的化学吸附、活化吸附态组分进行化学反应和 产物的脱附三个连串步骤组成,因此,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 学的基础是化学吸附。
第四节
下表。
类别
项目 吸附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二者区别见
Langmuir理想吸附层等温方程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如果气相中的组分A及B都同时被固体表面吸附,其表面覆盖度分 k p 1 别为θA,θB,则A组分的吸附速率为: r a aA A A B k aA 脱附速率为: r k b A d dA A * k dA k p * a A A A 吸附达平衡时,ra=rd,则有: b p A A 1 A k B dA
1 则: b0 p exp(fA) A ln( b0 p* A) f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步骤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步骤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步骤
1. 催化剂预处理:将催化剂进行预处理,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活性物种,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煅烧、还原和氧化等。

2. 催化剂加载:将经过预处理的催化剂加载到固体底物上,形成催化剂-底物体系。

加载方法可以采用浸渍、沉积或物理吸附等。

3. 底物进料:将气体底物通过气体供给系统导入反应器。

底物可以是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取决于具体反应的要求。

4. 反应发生:底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吸附和解析反应。

此过程中,催化剂促进了底物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并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5. 产物分离:反应产物经过催化剂表面的解析,从催化剂表面脱附,并通过分离系统进行分离和收集。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凝固、吸附和脱附等。

6. 催化剂再生: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中毒或失活,需要进行再生以恢复催化剂活性。

催化剂再生方法根据具体反应的特点而不同,常用的再生方法包括煅烧、洗涤和修复等。

以上是气固相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具体情况会因反应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武汉大学化工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

武汉大学化工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

第十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1、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如下一级不可逆气相催化分解反应:A →B + C在反应温度为420°C 时,反应速率常数k=6.95×10−3S −1,若原料处理量为0.8L ⋅ S −1,A 的转化率为40.0%,试按活塞流模型计算催化反应器所需的有效体积。

解:(−r A ) = kC A = 6.95 × 10−3C Aδ = 1112=− y A,0 = 1 则:(−r A ) = 6.95×10−3A0,A A A 0,A x y 1)x 1(C δ+−= 6.95 × 10−3 AA 0,A x 1)x 1(C +− τ = C A,0∫−Ax 0A A )r (dx = C A,0∫+−×−A x 0A A 0,A 3A x 1)x 1(C 1095.6dx =A 40.00A A 3dx x 121x 1095.61∫−+−×− =)]x 1ln(2x [1095.61A A 3−−−×−40.00|= 89.40 s V = 0.8 × 89.4 = 71.52 L2、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于一定温度下进行某气相反应A+B →C ,其动力学方程为(−r A )=k c C A 0.5C B 0.5;若C A =C B ,则(−r A )=k c C A ,式中k c =0.0965s ,若已知A 的转化率为80.0%,原料气混合物的体积流量q −1v,o =1.0m ⋅ s ,催化剂空隙率ε为0.40,求催化剂床层的体积。

3−1解:δ=1121−=− y A,0=0.5(因C A =C B ) (−r A )=k c A A 0,A c A0,A A A 0,A x 5.01)x 1(C k x y 1)x 1(C −−=δ+− τ = C A,0∫−Ax 0A A )r (dx = C A,0∫−−A x 0A A 0,A c A dx )x 1(C k x 5.01 = A x 0A A c A x 0A A cdx )x 1(2x 2k 1dx x 1x 5.01k 1A A ∫∫−−=−− = ∫⎟⎟⎠⎞⎜⎜⎝⎛+−A x 0A A A c 2dx )x 1(2dx k 1=8.00A A c |)]x 1ln(x [k 21−− = 5.12]2.0ln 8.0[0965.021=−×S 催化剂床层体积:V R = 12.5 × 1.0 = 12.5m 33、在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中催化氧化二氧化硫合成三氧化硫,已知催化剂床层体积为1.5L ,空隙率ε=0.4,反应器入口处原料的体积流量600L ⋅ h −1,求物料在反应器中的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反应本征动力学是研究不受扩散干扰条件下的固体催化剂与其相接触的气体之间的反应动力学。

一般而言,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经历一下七个步骤:
①反应组分从流体主体向固体催化剂外表面传递(外扩散过程)
②反应组分从催化剂外表面相催化剂内表面传递(内扩散过程)
③反应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吸附(吸附过程)
④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表面反应过程)
⑤反应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上脱附(脱附过程)
⑥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向催化剂外表面传递(内扩散过程)
⑦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外表面向流体主体传递(外扩散过程)
七个步骤中,第①和第⑦步是气相主题通过气膜与颗粒处表面进行物质传递,称为外扩散过程;第②和⑥步是颗粒内的传质,称为内扩散过程;第③和第④步是在颗粒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和化学脱附的过程;第⑤步是在颗粒表面上进行的表面反应动力学过程。

以上气割步骤是前后串联的:
外扩散内扩散
表面过程
由此可见,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一个步骤过程。

如果其中某一步骤的反应速率与其他各步的反应速率相比要慢得多,以致整个反应速率取决于这一步的反应速率,该步骤就称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

反应过程达到定态时,各步骤的反应速率应该相等,且过程的反应速率等于
控制步骤的反应速率。

这一点对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第四版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第四版

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步骤:1、扩散(外扩散、内扩散)2、吸附3、表面反应4、脱附5、扩散(内扩散、外扩散)第一节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2-1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组分的浓度分布以球形催化剂为例:滞流层内扩散-物理过程滞流层内反应物浓度梯度为常量 As Ag C C --外扩散过程的推动力。

进行内扩散时,同时进行反应。

R ↑,反应量↑,反应物浓度↓ 活性↑,反应物浓度↓ 产物扩散过程与反应物相反。

2-2 内扩散有效因子与总体速率由于催化剂对反应物扩散程度不一样,反应物反应的量也不同,在催化剂内表面上的反应量一定小于按固体外表面计算的反应速度,二者之比称为内扩散有效因子或内表面利用率,或者有效因子。

内扩散有效因子定义解析式: ()()iAS s S A s S C f k dSC f k i⎰=ζ式中:s k -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反应速率常数 A C -颗粒内反应物浓度 AS C -颗粒外表面上反应物浓度 i S -单位体积床层催化剂的内表面积 内扩散有效因子定义:率及内表面计算的反应速按反应组分外表面浓度梯度计算的扩散速率按反应组分外表面浓度=ζ稳定时:单位时间扩散到外表面的量=颗粒内的反应量 即:()()()ζAS i s AS Ag e g g A C f S k C C S k r =-= 上式即为外扩散在内的宏观动力学。

式中:()g A r -宏观反应速率 g k -外扩散传质系数e S -单位体积床层中的外表面积如一级反应:则()*A AS AS C C C f -=其中:*A C -平衡浓度则宏观动力学方程:()()()*A AS i s AS Ag e g g A C C S k C C S k r -=-=ζeg i s Ai s Ag e g AS S k S k C S k C S k C ++=ζζ*()()eg i s Ai s Ag e g Ag e g Ag i s e g g A S k S k C S k C S k C S k C S k S k r +--+=ζζζ*ζi s eg Ag Ag S k S k C C 11+-=稳定时,反应放热量=外表面传热量即()()()()()g S e S R AS i s R g A T T S H C f S k H r -=∆-=∆-αζ 式中:S α-气流主体与外表面间的给热系数 S T -外表面温度 g T -气流主体温度 2-3 催化反应控制阶段的判别 1、化学动力学控制 条件:(1)ζi s eg S k S k 11<<(2) 1→ζ内、外扩散的影响可忽略。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化学反应工程主要研究化学反应器的原理,研究物理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研究反应动力学为主要内容,并据此进行工业反应器的设计及放大。

工业中,气固相催化反应十分常见,如SO 2催化氧化、H 2和CO 低压合成甲醇、由乙炔合成醋酸乙烯等,所以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是教学重点。

但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这部分的知识较难理解,公式复杂,反应速率表达形式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理解和掌握。

以下就这部分知识进行说明和分析。

反应动力学有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之分。

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反应发生在固体催化剂的内表面,完整的反应步骤有: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穿过颗粒外气膜滞流层,达到颗粒外表面;反应物从颗粒外表面沿微孔向颗粒内表面扩散;反应物被催化剂颗粒内表面的活性中心吸附;被吸附的反应物在内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产物由内表面上脱附;产物由微孔内向颗粒外表面扩散;产物由外表面穿过气膜层向气流主体扩散。

因此,完整的反应包含了颗粒外的气相扩散、颗粒内的气相扩散和表面催化反应过程。

而扩散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对反应速率造成影响。

外扩散是纯传质的物理过程,内扩散与表面催化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所有又称“内扩散-反应过程”。

如仅研究表面反应过程,即排除内、外扩散影响下的催化剂表面与所接触的气体间的反应情况的动力学,则为本征动力学。

而将所有扩散影响考虑在内的情况,则为宏观动力学。

宏观反应速率不仅和化学反应本征反应速率有关,而且与过程的扩散速率有关。

如当外扩散为控制步骤时,反应的宏观速率就仅取决于传质扩散速率。

1、反应速率的表达及反应速率常数间的相互关系对气固相催化反应,反应速率的表达可以用体积反应速率、表面积反应速率或质量反应速率,即反应区可以用不同的基准,相应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基准也有很多。

体积反应速率的表达为:dVdF r ii v±= (1)式中反应区体积可以指催化剂颗粒床层的堆体积,或者是床层中催化剂颗粒的体积。

化学反应动力学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梁斌

化学反应动力学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梁斌

吸附温度 通常低于沸点温度
吸附热 <8kJ/mol,很少超过被 吸附物的冷凝热
化学吸附
某些固体物资
某些能起化学 变化的气体
高于沸点温度
>40kJ/mol 接近反应热
吸附速率 活化能 可逆性 覆盖性
吸附很快 活化能低, <4kJ/mol
高度可逆 多分子层
低温吸附慢,高温吸附快
活化能高, >40kJ/mol 不可逆
A组分吸附速率: raA kaA pAV
A组分脱附速率: rdA kdAA
A组分表观速率:rA raA rdA kaA pAV kdAA
A组分吸附平衡时: rA 0 , A kA pAV
23
B组分吸附速率: raB kaB pBV B组分脱附速率: rdB kdBB
R 的脱附过程 R R
35
各步骤的表观速率方程为:
A的吸附速率
rA kA pAV kAA
表面反应速率
rS kSA kSR
R的脱附速率
rR kRR kR pRV
其中:
V A R 1
36
1.表面化学反应为控制步骤
r ra rd 0 ka pAV kd A
K ka A kd pAV
上式称吸附平衡方程。
14
4.6 表面催化反应速率
本征:无内外扩散影响,即单纯的反应物 及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吸附、脱附、 反应的过程。
在非均相反应过程中,没有物理过程(无扩 散)影响的动力学表达为本征动力学。
①吸附、反应、脱附三个步骤中必有一个最 慢,此步骤被称为控制步骤,代表了本征 反应速率;
②除控制步骤外的其它步骤均处于平衡状态; ③吸附和脱附都用Langmuir吸附模型描述。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气固相反应本征动力学是研究不受扩散干扰条件下的固体催化剂与其相接触的气体之间的反应动力学。

一般而言,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经历一下七个步骤:
①反应组分从流体主体向固体催化剂外表面传递(外扩散过程)
②反应组分从催化剂外表面相催化剂内表面传递(内扩散过程)
③反应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吸附(吸附过程)
④在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表面反应过程)
⑤反应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上脱附(脱附过程)
⑥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内表面向催化剂外表面传递(内扩散过程)
⑦反应产物从催化剂外表面向流体主体传递(外扩散过程)
七个步骤中,第①和第⑦步是气相主题通过气膜与颗粒处表面进行物质传递,称为外扩散过程;第②和⑥步是颗粒内的传质,称为内扩散过程;第③和第④步是在颗粒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和化学脱附的过程;第⑤步是在颗粒表面上进行的表面反应动力学过程。

以上气割步骤是前后串联的:
外扩散内扩散
表面过程
由此可见,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一个步骤过程。

如果其中某一步骤的反应速率与其他各步的反应速率相比要慢得多,以致整个反应速率取决于这一步的反应速率,该步骤就称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

反应过程达到定态时,各步骤的反应速率应该相等,且过程的反应速率等于
控制步骤的反应速率。

这一点对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 12.2× 10
3
310 36.2× 10
3
大 学
−94207 .5 / RT
Tw > 647.3 K
S−1,今将初始浓
2 × 10 3 k 1 + 2 × 10 3 k
320 82.8× 10
3
330
3
340
3
350
3
360
3
370
3
380
137.4× 10 175.6× 10 194.7× 10 202.9× 10 206.3× 10 207.7× 103
16740 − 8370 8370 = ⎡16740 x A ⎤ 5.763 + ln x A 8.314 ln ⎢ × ⎥ 1− xA ⎣ 8370 1 − x A ⎦
所以:当xA较小时,Tm增加
大 学
RT1
= 0.6 e
RT1
( − ΔHr )
= 1.62 × 1015
B的正反应和逆反应均为一级,E1=8370J⋅mol−1,E2=16740J ⋅
大 学
6.95 × 10 dx A −3 C A ,0 (1 − x A ) 1+ xA
C A,0 (1 − x A ) 1 − 0.5x A
C A,0 (1 − x A ) 则:(−rA) = 6.95×10−3 1 + δ y x
2 −1 =1 1
yA,0 = 1
1 kc
⎞ ⎟ ⎟ ⎠
∫0
xA
2 − xA dx A 2(1 − x A )
Q = qv,oCA,0ΔHrxA kτ = qv,oCA,0ΔHr 1 + kτ
因:τ =

k = 7.83×1011 e −94207 .5 / RT = 4.187 × 108 k 1 + 2 × 10 3 k =
T(K) Q(J ⋅ s )
−1
V 2 = = 2 × 10 3 S q v, o 1 × 10 − 3
1− 2 = −1 1
yA,0=0.5(因CA=CB)
B
(−rA)=kc
C A,0 (1 − x A )

τ = CA,0 ∫ =
1 + δ A y A ,0 x A
xA 0
= kc
xA 1 − 0.5x A dx A dx A = CA,0 ∫ 0 k C (− rA ) c A ,0 (1 − x A )
因:xA =
解:由公式ΔT = T − T w <

RT 2 可知 E
9、苯氧化生产顺丁烯二酸酐的反应为强放热反应,反应温度为 400°C,设备为列管式固定 床催化反应器,用熔盐作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控制温度不低于 380°C,其传热温度差仅 20°C, 为什么不用水作冷却介质,以提高传热推动力?
反应温度与冷却剂温度之差,必须小于
E 2 − E1 ⎡E A ⎤ x 8.314 ln ⎢ 2 2 ⋅ A ⎥ ⎣ E1A1 1 − x A ⎦

= Tm =
(2)Tm与xA的关系

6、已知可逆反应A
k1 k2
te = 433.4 − 273 = 160.4°C 因此,要使转化率xA=0.92,可将反应温度降低到 160.4°C
16740 − 8370 = 484k 0.80 ⎤ ⎡16740 8.314 ln ⎢ × ⎥ ⎣ 8370 1 − 0.80 ⎦
A A,0 A
= 6.95 × 10−3
C A,0 (1 − x A ) 1+ xA
τ = CA,0 ∫
xA
0
xA dx A = CA,0 ∫ 0 (− rA )
= =
0.40 x A − 1 + 2 dx A −3 0 1− xA 6.95 × 10
1

.40 [− x A − 2 ln(1 − x A )] |0 = 89.40 s 0 6.95 × 10 −3 V = 0.8 × 89.4 = 71.52 L
CA,0 =
PA,0 RT
=
2 × 10 6 mol ⋅ L−1 RT
qn,o = qv,oCA,0 = 2500×
V = qn
2 × 10 6 mol ⋅ h −1 RT
∫0
x A ,f
x A ,f dx A dx A =∫ 2 0 (− rA ) k c C A ,0 (1 − x A ) 2
=
在整个反应过程不是都控制在这个温度,因为反应达到转化率为 80.0%是有一段过程的,转 化率是由小到大,在每个转化率下都对应着自己的最佳温度。当转化率低时,其最佳温度较高, 随转化率的增高,最佳温度逐渐降低,说明温度分布有一定规律,而不是等温情况最好。
7、某反应的反应温度为 673K,活化能为 146545J ⋅ mol−1,试求保持在稳定点操作的冷却剂 温度。
1 kc
1 kc
∫0
x A 1 − 0.5x A
1− xA
dx A =
=
∫0
xA ⎛
dx A dx A ⎜ ⎜ 2(1 − x ) + 2 A ⎝
= =
1 .8 [ x A − ln(1 − x A )] |0 0 2k c
1 [0.8 − ln 0.2] = 12.5 S 2 × 0.0965 催化剂床层体积:VR = 12.5 × 1.0 = 12.5m3
解;根据热稳定条件, T − Tw <
RT 2 E 8.314 × 673 2 146545
将有关数据代入此式,得: 673 − Tw <
计算结果表明,冷却剂温度不能低于 647.3K(即 374.3°C)
8、某液相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A)=kcCA,式中kc=7.83×1011 e
度CA,0=5kmol ⋅ m−3,温度为 300K的原料液以 1×10−3m3 ⋅ s−1的速率导入一体积为 2m3的连续搅拌 釜中进行绝热反应,若物料的密度ρ=1000kg ⋅ m−3,比定压热容为Cp=4.187J ⋅ kg−1 ⋅ k−1,反应热 为ΔHr= −4.187×104J ⋅ mol−1,试求反应的稳定操作温度和相应的转化率。 解:稳定操作温度需从生热曲线和去热曲线的交点求出 (1)生热曲线
2
2
150000 × 4 × 10 6 × 0.7 ⎛ 2 × 10 6 ⎞ ⎟ × 0.90 / 0.10 ×⎜ = 6 6 ⎜ ⎟ 0.70 / 0.30 2500 × 2 × 10 ⎝ 4 × 10 × 0.7 ⎠ = 165.3 v′ = 165.3V = 165.3 × 3 = 496.0L = 0.496m3
0.6 = e 0.3
RT1
E 2 − E1 RT1
= 2e Te =
1.35×105 8.314×( 273+ 200)
E 2 − E1 1.35 × 10 5 = 0.92 ⎤ ⎡ A 0, 2 ⎡ xA ⎤ 8.314 ln ⎢1.62 × 1015 × ⋅ R ln ⎢ ⎥ 1 − 0.92 ⎥ ⎦ ⎣ ⎢ A 0,1 1 − x A ⎦ ⎥ ⎣
所以:Q = 1×10−3×5×1000×4.187×104×

4.187 × 108 × 7.83 × 1011 e −94207.5 / 8.314T 1 + 2 × 10 3 × 7.83 × 1011 e − 94207.5 / 8.314T
= 3.28 × 1020/(e11331.2/T + 1.57 × 1015) J ⋅ s−1 根据上式,取一组 T 值,可得相应的 Q 值如下:
1
解:δ=

B
2 、 在 固 定 床 反 应 器 中 于 一 定 温 度 下 进 行 某 气 相 反 应 A+B→C , 其 动 力 学 方 程 为 (−rA)=kcCA0.5CB0.5;若CA=CB,则(−rA)=kcCA,式中kc=0.0965s−1,若已知A的转化率为 80.0%,原 料气混合物的体积流量qv,o=1.0m3 ⋅ s−1,催化剂空隙率ε为 0.40,求催化剂床层的体积。

许的冷却推动力就愈小。对于一定的反应,E 是一定的,公式就意味着当反应温度一定时,冷却 剂的温度就不能低于某定值
大 学
Q′ = qv,o ρ CP (T出 − T进) 1 - Q(J· S ) (2) 4 = 1 × 10−3 × 1000 × 4187 × (T出 − 300) 22× 10 4 = 4187T出 − 1256100 20× 10 4 此为一直线方程: 18× 10 4 16× 10 当T出=310K时,Q′= 41870 J ⋅ s−1 4 (1) 14× 10 当T出=340K时,Q′= 167480 J ⋅ s−1 c 4 12× 10 由这些数据可绘出去热曲线,如图中的曲线(2) 4 10× 10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热曲线和去热曲线有 3 个交 4 8× 10 点 a,b,c b 4 6× 10 4 ′ dQ dQ 4× 10 > a 点:T=306k,Q′= Q 为稳定点 a 4 dT dT 2× 10 0 dQ′ dQ 300 310 320 330 340 350 360 370 380 < 为非稳定点 b 点:T=321k,Q′= Q dT dT T(K) dQ′ dQ > c点:T=344k,Q′= Q 为稳定点 附 8 题图 dT dT
大 学
(1)
4 × 10 6 × 0.7 mol ⋅ h −1 RT
4、某气相反应 2A→R+S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已知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rA)=kcCA2,要求 纯A的体积流量为 2.5m3⋅h−1,在 350°C,2MPa下加入装有 3 升催化剂的中试管式反应器中,反应 物A的转化率为 70.0%。现要求设计一反应器,在 4MPa,350°C下处理体积流量为 150m3 ⋅ h−1的 原料气,原料气中A和稀释剂的体积分数分别为 0.70 和 0.30,求A的转化率为 90.0%时,所需的 催化剂床层体积。 解: (1)在中试反应器中反应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