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偏见研究述评_刘石磊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颜值一词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职场竞争中,颜值对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不少研究者对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这一话题做出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关于颜值对就业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外表的美貌对于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相貌俊俏的求职者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甚至在被录用的概率上也更高。
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由于人们在与外貌精美的个体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好感,从而对其产生正面的评价和态度。
美貌的外表也通常被视为自信、亲和力和社交能力的象征,这对于赢得雇主和同事的认同和支持是很有帮助的。
颜值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也有研究指出,并非所有颜值对于就业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颜值过高的个体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可能会受到歧视,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够专业和认真。
过高的颜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就业的障碍。
一些研究者还指出,颜值与性别、种族、年龄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不同群体的颜值对就业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这表明,在探讨颜值与就业关系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职场中,颜值也可能与不同类型的工作和行业有着不同的关联。
据一项研究发现,某些行业(如销售、广告等)更看重外貌,因此美貌的个体在这些行业中可能更容易获得优势。
而在一些技术、学术和专业领域,个体的外表往往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这表明,颜值对于就业的影响可能受到不同行业和工作性质的影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除了外貌的美丑,个体对自身外貌的认知和态度也可能对就业产生影响。
自尊心较强、自信心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在面试和职场中表现自如,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一些研究发现,注重外貌和形象的个体在职业发展中更容易受到重视,因为他们更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从而更容易赢得同事和雇主的认可和支持。
这表明,在考虑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对外貌的态度和认知。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颜值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发现,人们的外貌与其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篇综述将围绕颜值与就业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外貌在求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招聘者通常对外貌较为漂亮的求职者更有好感,更愿意给予他们面试的机会。
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外貌普通的求职者,颜值较高的求职者更容易受到招聘者的青睐。
这一现象被称为“外貌效应”。
外貌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求职过程中,也会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长相漂亮的人更容易在工作场所中取得成功。
一项研究表明,外貌较好的人更可能晋升到管理层,并获得较高的薪资。
外貌对于销售、客户服务等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职业来说,尤为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颜值较高的销售人员在销售业绩方面表现更出色。
外貌对就业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研究表明,外貌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也同样重要。
有人认为将外貌作为评判求职者的标准是不公平的,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专业能力。
社会的认知和审美观念也会对外貌与就业的关系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对外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
颜值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外貌较好的人更容易获得求职机会和在职业中取得成功。
外貌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求职者的能力和经验同样重要。
在评价求职者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因素,避免将外貌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由于社会认知和审美观念的差异,颜值与就业的关系也存在地区差异。
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_刘石磊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刘石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国内外,相貌已经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而社会中的相貌偏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职场、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及儿童几个方面来回顾相貌偏见的有关研究,并对相貌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在相貌偏见研究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相貌偏见;外貌的刻板印象;人格特征;社会交往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6-0087-08一、前言有句名言这样说/漂亮的都是美好的!0事实果真如此吗?相貌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相貌评价标准,但从本质来说,/以貌取人0也就是相貌偏见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行为。
相貌偏见(physica l a ttractiveness bias)是指对某个人的相貌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中有很多领域存在相貌偏见。
在国外,很早就有研究证明了相貌是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1]。
人们认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physical attractiveness)具有积极的社会人格,有较顺利的社会经历和令人愉快的职业,会有良好的配偶和伴侣,他们的结婚对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外貌对人的影响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D ion,Bersche i d和W alster(1972)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physica l attracti v eness stereotype),会认为/美的就是好的0(W hat Is B eautifu l Is Good)。
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漂亮的人会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更讨人喜欢,他们给人感觉更亲切,更强壮,更善良,更幸福,更成功,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约会。
论社会对外貌丑的偏见
论社会对外貌丑的偏见作者:陈静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4期摘要:玛丽·雪莱的第一步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描绘了一个被造出来的怪物因为其“丑”,从而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平等的遭遇。
对整个社会来说,“丑”是根深蒂固遭人排斥的,而这种偏见,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
一、对丑的偏见说到“丑”,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它和“美”对立联系起来。
本文避开美学与丑学不谈,仅分析文本来探讨丑。
那么这个怪物到底有多丑?文中仅有泛泛的描写,“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它们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①,“奇丑无比的相貌”,五大三粗等等。
而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作者对美的描写就要细致深入多了。
如对维克托的弟弟威廉的描写:“他长得很高,和他的年龄不太相称;一双含笑的眼睛蓝莹莹的,可漂亮了,乌黑的睫毛,蜷曲的头发,一笑起来红润的脸上便露出一对小小的酒窝。
”再如对伊丽莎白美貌和后面关于逃亡的费利克斯一家美貌、智慧的描写等等,都是很详细并且多次出现的。
作者刻意省略描写怪物有多丑,而是写了人类有多美好,来让读者抓取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给人留以想象空间,更让人觉得作者在表达人们都不愿意提起“丑”以及“丑”在社会生活中的隐形性。
二、丑对怪物的影响维克托恐惧怪物的丑,他创造了他,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他的父母。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无论花草动物,而它却没有,证明他是个没有身份的物体。
他的造物者没有给他取名字,他所有的只是很多个用来形容他外貌的代号,如“丑八怪”、“怪物”、“东西”等等。
在上帝创世纪之初,他创造了亚当和万物,并让亚当自己给万物命名,以此说明万物皆属于人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名字对于世间的万物来说是一种承认,父母对孩子的命名除了承认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他得不到主人维克托的承认与接纳,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怪物的复仇变态心理。
人们恐惧怪物的丑,他们本能的抵抗丑陋的事物,并认为他的内心和外表一样丑陋,邪恶,这些都是社会对丑的偏见。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颜值与就业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颜值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相貌特征和外貌吸引力,而就业则是指一个人找到适合的工作并且取得稳定收入的能力。
过去的研究表明,颜值对于个人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相貌好看的人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睐,获得更多的招聘机会和更高的薪水。
这一现象被称为“漂亮盈利效应”,指的是外貌好看的人更容易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更多的研究发现,颜值对于就业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一些研究认为,尽管颜值可能会在求职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续的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个人的自信和自我形象也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自信并且有能力的人,往往比外貌特别好看但自信心不足的人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和职业成功。
不同的行业和职位对于颜值的要求也不同。
在一些需要与公众接触或者具有形象代言作用的职业中,颜值可能会对就业起到更大的影响。
模特、演员、销售员等职业中,颜值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如科学研究、工程、计算机等领域,能力和知识往往更加重要。
最近的一些研究还发现,颜值对于女性的就业影响要大于男性。
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对女性外貌的关注程度更高,对于女性求职者的外貌要求也更严格。
一些研究还表明,外貌吸引力与女性的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颜值在职场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求职过程中,更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职业生涯和收入水平。
颜值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决定性的。
职场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自信和工作表现。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职位,颜值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我们应该在就业时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而不仅仅将焦点放在外貌上。
容貌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
容貌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各类媒介出于私利目的不断制造、贩卖容貌焦虑,营造出谈“容貌”必“焦虑”的拟态环境。
为探究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及其现实影响力,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框架,经深度访谈发现,媒介通过营销层出不穷的容貌卖点,固化受众的审美,物化受众的身体,不断加深受众的容貌焦虑。
经此形成的信息处理模式,极易引发受众参与狂欢,过度关注容貌和惯性追随潮流。
但同时,受众对容貌的常态性不满,并不必然导致普遍的极端行为,多数受众对容貌焦虑具有消解和抵抗能力。
近年来,“颜值经济”兴起,与之相伴的是盛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容貌焦虑”现象。
“容貌焦虑”一词所表达的内涵早已有之,也曾被称作“外貌焦虑”。
但在我国较为统一的命名源自2020年上映的为中国女性发声的系列短剧《听见她说》中的《魔镜》。
《魔镜》里的“她”对自身容貌极苛刻地追求,陷入极度焦虑中。
这一行为引起广泛共鸣,由“腾讯视频听见她说”主持的微博话题“你有容貌焦虑吗”获15.6万次讨论,7.6亿次阅读①。
这种容貌焦虑不仅体现在相貌上,也体现在身材上,是对自身外在凝视下产生的极度不满与过度苛求,由此引起的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
自“容貌焦虑”一词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后,因其浅显易懂、极具概括性,在媒介及日常情境中的使用率极高,与其相关的网络热点也频上热搜。
讨论“美”、渴求“美”成了日常议题,出现了不少被裹挟其中无法自拔的年轻男女:“21岁女孩‘自杀式’减肥致脑出血。
”[1]“大连男子为减肥做缩胃手术后死亡。
”[2]“豪门千金赴韩整形身亡。
”[3]“27岁女子整容4天后去世。
”[4]……以节食、整容等手段试图让自己变得更美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然而脱离媒介,回归现实,容貌焦虑到底是被媒介建构的“幻象”,还是大多数人真的在为“容貌”而惴惴不安、日夜焦虑,仍然存在着很多疑问。
一、提出问题:容貌焦虑现象及其媒介呈现。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容貌问题已然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个人心理到社会文化,容貌的影响无处不在。
然而,当我们以认知不正义的视角去审视这一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和问题。
本文将就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联认知不正义,指的是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主观偏见、刻板印象等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在容貌问题上,这种不正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社会对容貌的过度关注和评价,使得人们往往以貌取人,忽视了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其次,容貌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外貌不佳的人在求职、社交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认知不正义在容貌问题上的严重性。
三、容貌问题的心理与社会影响容貌问题不仅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心理层面来看,外貌焦虑、自卑等情绪问题在当今社会愈发严重。
许多人在面对自己的容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和不安。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容貌问题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此外,媒体对容貌的过度渲染和塑造,也加剧了社会对容貌的过度关注和评价。
四、解决容貌问题的路径与策略要解决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容貌问题的认识,消除偏见和歧视。
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外貌不佳的人在求职、社交等方面的权益。
此外,媒体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过度渲染和塑造容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在个人层面,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关注内在品质和能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外在的容貌。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曾经存在严重的容貌歧视现象。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及媒体引导等措施,该地区的容貌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许多外貌不佳的人开始自信地展示自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该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也开始重视员工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而非仅仅以貌取人。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容貌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个人心理到社会文化,容貌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在认知不正义的视阈下,容貌问题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通过分析现状、成因及影响,以期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现状分析1. 客观存在的容貌差异每个人的容貌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源于遗传、生长环境、营养等多种因素。
这种客观存在的容貌差异使得个体在社交、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不平等对待。
尤其是在某些社会中,人们对某些外貌的偏见和歧视更是普遍存在。
2. 认知不正义的体现认知不正义指的是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导致的认知偏见和歧视。
在容貌问题上,这种认知不正义主要体现在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和偏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体能力的评价和机会的分配的不平等。
例如,某些外貌特征被视为更具有吸引力或更受欢迎,导致个体在求职、社交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三、成因分析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容貌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容貌的看法和评价存在差异。
一些社会文化中,外貌被过度重视,导致个体在社交、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此外,媒体对容貌的过度宣传和美化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2. 教育背景因素教育背景也是导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容貌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所接受的信息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教育者的影响。
如果教育者对容貌问题存在偏见或歧视,那么这种偏见和歧视就会传递给个体,进一步加剧了认知不正义和容貌问题。
四、影响分析1. 对个体的影响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会导致个体在社交、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自尊。
其次,这种问题还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抑郁等严重心理疾病。
2. 对社会的影响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不仅对个体造成影响,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2024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貌的评判和容貌的焦虑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这个看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时常忽略了一个问题:这种以容貌为中心的社会评判体系是否蕴含着一种不正义的认知?本文将从认知不正义的视阈出发,深入探讨容貌问题及其影响,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二、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联在人类社会中,对个体价值的评判往往以貌取人。
这种不公正的认知导致人们对于外貌的要求逐渐升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如“网红脸”、“外貌焦虑症”等。
这种认知不正义的存在,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尊严和权益,也扭曲了社会对个体价值的理解。
三、容貌问题的现实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外貌被视为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人们对美貌的崇拜和过度关注,不少人为了迎合社会对“美”的定义而追求整形手术、化妆等手段来改变自己的容貌。
此外,一些社交媒体上的“外貌歧视”现象也愈发严重,导致个体在求职、社交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这些现象都反映出认知不正义在容貌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四、影响与后果容貌问题的存在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个体而言,过度关注外貌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感,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其次,这种不公正的认知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
对于社会而言,这种不公正的认知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过度追求美貌也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要解决认知不正义下的容貌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和社会应该倡导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提倡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摒弃单一的外貌审美观。
同时,加强对“外貌焦虑症”、“网络暴言”等社会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个体树立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审美观。
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评判的能力。
最后,媒体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传递正面信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容貌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且敏感的议题。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容貌的期待,常常成为影响个体心理和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
然而,这种对容貌的认知往往伴随着不正义的成分,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也折射出社会中的偏见和歧视。
本文旨在从认知不正义的视阈下,对容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建议。
二、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系认知不正义指的是在认知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某些群体或个体的不公正认知。
在容貌问题上,这种不正义的认知表现为对不同容貌特征的歧视和偏见。
例如,一些外貌出众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而外貌平凡或存在缺陷的人则可能遭受歧视和排斥。
这种不正义的认知不仅损害了个体的自尊和自我认同,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偏见。
三、社会心理机制分析容貌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心理机制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文化对美的定义和标准往往以主流审美观念为主导,这导致人们形成对外貌的单一认知和评价标准。
其次,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外貌,加剧了外貌焦虑和压力。
此外,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也会影响个体对自身容貌的认知和态度。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导致人们对容貌问题的认知产生偏差和不公正。
四、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影响容貌认知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如个体的自我认知、自尊心、自信心等都会影响其对自身容貌的看法和态度。
社会因素则包括社会文化、媒体传播、家庭教育等。
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文化中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和单一审美标准是导致容貌问题的重要因素。
此外,媒体对美的过度美化也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外貌的过高期待和不切实际的审美观念。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容貌问题的发生。
五、解决方案与建议为了解决认知不正义下的容貌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2024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貌的评判标准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这种关注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社会认知中的不正义现象在容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篇论文将针对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这种不正义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二、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联认知不正义是指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因素导致的对某些群体或个体的不公正认知。
在容貌问题上,这种不正义表现为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和评判,以及由这种关注引发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不正义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对美的单一化定义和对外貌的过度重视。
三、社会根源分析(一)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外貌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文化中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社会对个体容貌的过高期望,进而形成不公正的认知。
(二)媒体影响:现代社会中,媒体对外貌的宣传和美化使得人们对美的标准越来越单一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个体容貌的不公正认知。
(三)教育因素: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容貌问题的全面、客观的教育,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外貌观念。
四、不正义现象的影响(一)个体层面:容貌不公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
同时,也可能导致个体在求职、社交等方面遭受歧视,影响其社会参与度。
(二)社会层面:容貌不公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外貌成为衡量个体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种不公正现象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对策与建议(一)文化层面:倡导多元化的美和价值观,避免过度强调外貌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二)媒体层面:媒体应客观地展示不同外貌的个体,避免过度美化或丑化外貌,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育层面:教育体系应加强对容貌问题的教育,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外貌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应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四)法律层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因外貌歧视个体的行为,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容貌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仅仅是外观的美丑,还包括因外貌引发的种种不公和偏见。
这些问题背后涉及到深层次的社会认知与文化因素,因此研究容貌问题不仅关乎个体,更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
本文旨在从认知不正义的视阈下,对容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与解决之道。
二、容貌问题的社会认知1. 美的标准与偏见社会对美的标准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不同地域、文化、阶层对美的定义各不相同。
这种差异导致了个体因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而遭受歧视和排斥。
这种不公的认知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 媒体的影响媒体在塑造社会审美观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媒体所传播的审美观念往往成为人们评价外貌的依据,导致个体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产生焦虑和压力。
同时,媒体对容貌的过度关注也可能加剧社会对容貌问题的偏见和不公。
三、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1. 认知不正义的内涵认知不正义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因主观偏见、刻板印象等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在容貌问题上,这种不公平表现为对外貌的歧视和偏见,使个体在求职、社交等方面遭受不公待遇。
2. 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系认知不正义是导致容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们对容貌的认知往往受到主观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使得个体因外貌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而遭受不公待遇。
这种不公待遇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容貌问题的偏见和不公。
四、解决容貌问题的途径1. 提高社会认知水平要解决容貌问题,首先要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消除对容貌的偏见和歧视。
这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尊重个体的多样性。
2. 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保障个体在求职、教育、社交等方面不受外貌歧视。
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防止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因外貌而歧视求职者。
3. 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传播正确的审美观念,避免过度关注外貌,关注个体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2024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我们的社会中,对“美”的认知一直处于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人们对个体的容貌关注程度与其心理和社会地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这种关注并不总是积极的,有时候,容貌甚至成为一种无形的束缚和压迫,与认知不正义的阴影相互交织。
本篇论文将围绕“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分析其根源、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二、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认知不正义。
这主要是指社会文化对于不同性别、年龄、肤色和相貌的人群存在着的认知偏见和不公。
这些偏见导致社会在价值观和决策上常常带有明显的偏见性,对个体产生不公平的待遇。
而容貌问题则是在这种不公平的认知背景下产生的具体问题。
容貌问题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现象。
由于社会对美的单一标准和刻板印象,许多人在面对自己的容貌时感到不安和焦虑。
这种不安和焦虑往往源于社会对美的过度强调和单一标准,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失落。
三、容貌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容貌问题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外貌歧视、整容热潮、自我认同困难等。
外貌歧视是指社会对不同相貌的人进行的不公平对待和偏见,这无疑加剧了认知不正义的程度。
整容热潮则反映出人们对外在美的强烈追求和对自己外貌的不满,这其中可能蕴含着自我价值过度依赖于他人评价的问题。
同时,一些人对自己的外貌缺乏认同,自我评价受到影响,这种自我认同困难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四、应对策略为了应对容貌问题带来的认知不正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
首先,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倡导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审美观,帮助人们理解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不是将外貌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唯一标准。
同时,社会媒体和媒体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宣传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避免过度强调单一标准和过度消费外貌的现象。
其次,政策制定者应采取行动,通过法律和政策来减少外貌歧视等不公现象的发生。
《2024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形象认识的提高,容貌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认知不正义的问题愈发明显,人们对容貌的评判、偏见的观念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从认知不正义的视阈下,对容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系认知不正义,即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因偏见、歧视等不公平心理而导致的对某一类人的偏见行为。
在容貌问题上,认知不正义主要表现为以貌取人、对外貌的不当评价和偏见等。
这些偏见和歧视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融入,还可能加剧社会阶层差距和性别歧视等问题。
三、社会心理机制分析1. 媒体影响:媒体对容貌的过度关注和美化,使得人们形成了以貌取人的观念。
媒体中的“美”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而“丑”则被边缘化。
这种观念进一步加剧了认知不正义。
2.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容貌的认知和评价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中,外貌被视为个人价值和能力的象征,这种观念进一步强化了以貌取人的偏见。
3. 心理因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对容貌的认知和态度。
一些个体可能因为自卑、追求认同等原因,将容貌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
四、影响因素研究1. 社会因素:包括文化、教育、媒体等。
社会应该提倡多元化审美观,加强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和偏见。
2. 家庭因素:家庭是塑造个体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能力,而非仅仅关注外貌。
3. 个人因素:个体应该增强自我认知,认识到外貌并非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同时,个体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消除以貌取人的偏见。
五、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认知不正义和容貌问题的认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024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容貌,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交融,其对个体的心理及社会地位的深刻影响越发引人深思。
我们处在一个既崇尚外在美又以多元化为特点的时代,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正义的认知在容貌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认知不正义的视阈出发,对容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个体、群体的影响。
二、认知不正义的背景与概念认知不正义是指个体在接受信息、认知过程中由于主观偏见或文化、社会等因素造成的认知差异与偏见。
这种不正义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当它涉及容貌问题时,则会产生更为复杂的后果。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对容貌的认知与评价往往受到文化、社会背景、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偏见。
三、容貌问题的现状分析1. 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容貌的看法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对于外貌出众的人,人们往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机会;而对于外貌平凡或存在缺陷的人,则可能遭受歧视和排斥。
2. 媒体影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媒体过度强调外貌美丑,将外貌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容貌的偏见。
3. 心理影响:容貌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机会,还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如外貌焦虑、自卑感等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四、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系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认知不正义是导致容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们对容貌的认知受到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偏见,这些偏见可能导致对某些人的歧视和排斥。
另一方面,容貌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认知不正义的现象。
当个体因容貌问题遭受歧视时,其心理和社会地位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
五、解决容貌问题的策略1. 倡导平等审美观念:通过教育、媒体等途径倡导平等、多元的审美观念,消除对容貌的偏见和歧视。
社会实践容貌焦虑心得体会
社会实践容貌焦虑心得体会容貌焦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容貌产生无法接受的焦虑和不满情绪,是一种对自我身体形象的不安和担忧。
在社会实践中,我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和与不同的人交流,深入了解了容貌焦虑的原因和影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容貌是个体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但不能成为评价个体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社会实践中,我遇到了很多人,有些人对自己因为容貌而感到焦虑,觉得自己在社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认可和重视。
然而,我也看到了很多人,尽管不具备标准的容貌,却以自信和积极的态度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容貌并不是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的价值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品质、能力、思想和行为,而不仅仅是外表。
其次,容貌焦虑往往与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有关。
在社会实践中,我发现容貌焦虑普遍存在于那些受到社会审美观念影响较大的人群中。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美颜滤镜和PS技术,让人们对自己的容貌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只有具备标准化的容貌才能获得认可和赞赏。
然而,这种观念并不符合实际,个体的美丽是多样和多元的,不应该被局限在某种固定的标准之下。
因此,我认为应该扩大和包容社会对美的定义,避免给个体施加过大的审美压力,减少容貌焦虑的发生。
再次,容貌焦虑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在社会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对自己容貌不自信和焦虑的人,他们常常因为容貌而退缩,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
这不仅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拓展人际关系的机会。
因此,我认为个体应该树立正确的容貌观念,增强自信心,积极通过社交和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交技巧和能力,扩大社交圈子,充实自己的社会资源。
最后,容貌焦虑问题需要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社会实践中,我观察到容貌焦虑问题不是个体的孤立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
因此,解决容貌焦虑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社会应该加强对容貌焦虑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倡多元和包容的审美观念,减少对个体的评价和标签化。
招聘情境中相貌偏向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招聘情境中相貌偏向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招聘情境中相貌偏向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意义:
相貌常常被视为一个人的第一印象。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人们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面容的影响。
然而,这种相貌偏向现象是否会在实际的招聘情境中出现,以及面容特征的差异是否会对此产生影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相貌偏向现象的存在和不同面容特征对招聘决策的影响,旨在为实际招聘情境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招聘情境模拟,探讨相貌偏向现象的存在与否以及面容特征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招聘岗位和应聘要求。
2. 邀请志愿者充当招聘者和应聘者。
3. 将招聘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相等。
4. 在进行面试前,要求实验组的招聘者查看应聘者的照片,并且对照组的招聘者不看照片。
5. 记录每个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工作经历和招聘者的评价。
6. 分析招聘者的评价和应聘者的面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相貌偏向现象的存在与否,以及面容特征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7. 分析数据,提出结论和建议。
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为实际招聘工作提供有益的信息,探明面容特征对招聘决策的影响,并能够得出结论是否存在相貌偏向现象。
探索出面容特征在招聘决策中的作用,可能会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和规范。
你是个典型的外貌主义者吗
你是个典型的外貌主义者吗
佚名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你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而产生喜好厌恶,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和判断吗?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是一个很容易受外表欺骗的人。
快来看看你到底是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吧!
【总页数】2页(P116-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9
【相关文献】
1.谭嗣同是一位典型的改良主义者 [J], 何卫东;蒋广学
2.通过典型外貌特征鉴定小尾寒羊技术 [J], 李来印;王新亮
3.《飞》:一场非典型理想主义者神话 [J], 吴丹
4.典型的自然主义者托马斯·哈代 [J], 唐丽伟
5.尼科斯·普兰查斯:一个非典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J], 刘力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招聘情境下内隐化相貌偏见的表达
招聘情境下内隐化相貌偏见的表达
袁慧娟;张智勇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41)2
【摘要】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隐藏自己的偏见 ,但在一定条件下 ,隐藏的偏见能够被表达出来。
本研究考察了招聘情境下 ,内隐化的相貌偏见怎样得到表达。
实验采用 2 (是否获得“无偏见证明”)× 2 (性别)× 2 (相貌自评水平 )组间设计 ,考察“无偏见证明”如何影响被试的相貌偏见态度表达。
实验结果发现 :通过在任务中选择相貌丑陋的候选人的行为而获得了虚假的无相貌偏见证明的被试 ,在后来的任务中更倾向于表达出有相貌偏见意味的态度。
并且 ,这种态度的表达受到被试的性别和相貌自评的影响。
【总页数】6页(P303-308)
【关键词】相貌偏见;无偏见证明;相貌白评
【作者】袁慧娟;张智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中国情境下内隐追随理论的建构与测量 [J], 郭衍宏;兰玲
2.中国本土情境下内隐追随的维度与量表开发——基于形成性指标的维度构建方法
[J], 王弘钰;李云剑
3.招聘情境下的相貌刻板印象研究 [J], 梁娟
4.群体条件下招聘情境中的相貌刻板印象研究 [J], 赖世祥
5.本土化组织文化情境下内隐追随的测量、内容与影响 [J], 唐金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论资料-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面孔偏见近日,发表在《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总结了目前认知科学领域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
“即使对人们的面部表情加以控制,我们的结果仍然表明,人们对他人进行评估是还是看脸!”奥利维拉说。
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这样的判断标准已经蔓延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商业、法律甚至军队之中,人们都被这种无形的标准所左右。
人们习惯从相貌上推断他人的领导能力,并以此作为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领袖的依据。
在政界,一个人赢得选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他的面孔是否使他看起来更有竞争力、统治力、更亲社会。
而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人们习惯选择“看起来像领导”的人成为领导。
而在军队中,类似的面孔则往往会为他的主人带来更高的军阶。
许多人会依据面相来推断正在与自己接触的这个陌生人是否可信。
有研究证据表明,长得“可信”得人更容易获得借款和投资。
一些研究甚至发现,在实验条件下,在合作伙伴的“过去”信息已知的情况下,参与者也还是更倾向于和那些“看起来可信”的伙伴进行合作。
而在司法领域,面孔偏见被用作判断个体是否有过犯罪记录和犯罪倾向的依据。
许多“长了张看起来要犯罪的脸”的人会受到严格的审查,即使是在法庭上,那些面孔特征被判定为“不可信”或“与犯罪有关”的人,也更容易受到指控或被判有罪。
有趣的是,生了一张娃娃脸的成年人,也会被归入“像罪犯”的行列。
脸与印象7月28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在对别人建立社会评价和社会印象时,确实会受别人的面部特征影响。
在论文中,研究人员还总结出了部分面部特征和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社会评价是社会知觉的重要部分,这类知觉只在有限的社会物种中存在,并在人类中发展到了极致。
社会评价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很大,几乎不经意识处理——像可信度、强势程度和吸引力这样的有关社会特征的第一印象,在100微秒内就能形成。
人类特别的地方还在于,我们对面孔天生敏感,不仅能分辨面容的细微差别,还有专门的脑区负责“认出”面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刘石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国内外,相貌已经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而社会中的相貌偏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职场、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及儿童几个方面来回顾相貌偏见的有关研究,并对相貌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在相貌偏见研究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相貌偏见;外貌的刻板印象;人格特征;社会交往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6-0087-08一、前言有句名言这样说/漂亮的都是美好的!0事实果真如此吗?相貌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相貌评价标准,但从本质来说,/以貌取人0也就是相貌偏见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行为。
相貌偏见(physica l a ttractiveness bias)是指对某个人的相貌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中有很多领域存在相貌偏见。
在国外,很早就有研究证明了相貌是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1]。
人们认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physical attractiveness)具有积极的社会人格,有较顺利的社会经历和令人愉快的职业,会有良好的配偶和伴侣,他们的结婚对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外貌对人的影响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D ion,Bersche i d和W alster(1972)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physica l attracti v eness stereotype),会认为/美的就是好的0(W hat Is B eautifu l Is Good)。
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漂亮的人会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更讨人喜欢,他们给人感觉更亲切,更强壮,更善良,更幸福,更成功,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约会。
相貌这个变量还可能会影响社会交往的多个方面[2]。
甚至有研究发现法官在法庭上给罪犯判决时,也难免受到仪表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漂亮的被告判的比较宽容,对那些长的难看的像坏人的被告就判的重一些,但对利用相貌吸引力作案的被告判决反而会更重[3]。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相貌有时同一些消极的期望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有吸引力的个体在某些认知任务中成功潜力小,不够正直,很少关心他人,不谦虚且育儿能力差[4]。
二、相貌偏见研究的领域(一)与职场相关的相貌偏见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在求职过程中,长的漂亮的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给招聘者留下好印收稿日期:2009-05-16修回日期:2009-06-02作者简介:刘石磊(1977-),女,吉林松原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情绪心理学。
87象。
包括那些招聘过上千人的人事主管,他们声明不会以貌取人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难以避免。
相貌对第一印象的影响是如此突出,以至于有人称此现象为/冲刺效应0,即当应聘者在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当时,其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面试的机会。
真正的面试印象在雇用推荐意向中占据较大的影响分量。
相貌不仅在招聘过程中是个活跃因素,其在后续的选拔、晋升过程中也起相当的作用。
例如,国外有研究者发现相貌吸引人者会被推荐获得更高的工资,比不吸引人者更加具有说服力,他们能够在谈判中占据有力地位。
总的来说,相貌吸引人的人具有诸多优势: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能够成功的避免法律纠纷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获得帮助。
在国内,张智勇等人(2005)利用了/无偏见证明0也发现招聘过程中存在相貌偏见,另外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更加看重相貌因素在招聘工作中的重要性[5]。
Schneider(1996)等人还发现,在招聘过程中,对于男性求职者来说,这种相貌偏见尤为明显。
与相貌平庸的求职者相比,相貌有吸引力的男性求职者更有机会获得工作,证明了相信偏见也存在性别差异[6]。
Shahan i(1993)等人则在研究中加入了求职者的专业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不管专业如何,招聘者都认为漂亮的求职者比相貌普通的求职者更有资格胜任工作[7]。
在D i p boye (1977)等人的研究中,考虑了招聘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和长相对招聘中的性别偏见与相貌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招聘者的性别和长相如何,条件好的求职者比那些条件不好的求职者更受欢迎,男性求职者比女性求职者更受欢迎,长相好的求职者比长相差的求职者更受欢迎,在招聘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外貌的刻板印象[8]。
而在H osoda (2003)等人对职场中相貌偏见相关文章所做的元分析显示漂亮的人在求职就业方面比相貌平庸的人境遇要好。
对于所提供的和工作有关的信息是多是少不影响这种外貌效应。
相貌偏见在被试内研究中比在被试间研究中影响更加显著。
相貌偏见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都同等重要,并且这种偏见效应似乎随时间推移而减小[9]。
但是,某些研究显示漂亮的外表并不总是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些男性类型的岗位上,与相貌平庸的女人相比,漂亮的女人一般会被认为没有能力而不被雇用。
也有调查表明,男性与女性的相貌吸引力会对其职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对于男性来说,外表有吸引力的男人无论是在管理岗位上还是非管理岗位上都会被认为是有优势的。
而漂亮的女人仅在非管理岗位上具有优势,而对于那些找管理岗位的漂亮女性,漂亮反而是负担[10]。
众所周知,相貌只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它同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力、愿望、个性相比,在多数时候同一个人的工作表现无关。
虽然人生来外貌各有差异,但每个人都应该有同等的展示能力的机会。
除非特定的工作对相貌有要求,否则,我们没有理由将相貌不佳的人拒之门外。
针对在职场中存在的这种相貌偏见,特别是对于很多招聘者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北京大学张智勇提出国内的企业比如在网上招聘的时候,个人简历上可以设置一个开关,照片暂时不弹出来,等招聘者初步筛选之后,对能力有初步的判断,再把照片显示出来,这样可以避免无关的因素对招聘方在用人、识人方面的干扰。
(二)与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相关的相貌偏见研究虽然很早以前就有关于/美丽0的名言警句让我们相信漂亮在生活中不是那么重要,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但在社会上,通常把/美当作人的价值的金币0(道波尔,1988),作为人的道德、人格的衡量标准。
一些研究发现观察者将良好的品格特性归因于长得漂亮而将那些令人不快的个性归因于相貌的平庸。
人们对漂亮的孩子和成年人的评价比那些相貌平平者更积极更肯定,即使他们素不相识。
同样是素不相识,漂亮88的儿童和成年人也会受到良好的对待,既而他们会表现出更积极的行为和个性特点[11]。
与相貌平庸的人相比,漂亮的人常被认为更更有优势,更亲切,精神更健康,更聪明,社会技能更高。
然而,研究中也分析外貌、人格、智力之间只存在细微的联系。
尽管长得漂亮的人与相貌平庸的人相比少些孤独,少些社会焦虑,更受人欢迎,更有社会技能,但人们的估计夸大了外貌和许多属性间的这种实际关系。
人们也普遍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更有才能,如心理学家landy与S i g a ll[12]在研究中发现同样的文章因作者的容貌的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作者漂亮的文章评价分数高,而作者不漂亮的文章的评价分数低。
对于智力与相貌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这里也有研究结论。
H un ter(1995)等人利用元分析考察成年人与儿童的外貌与人们估计的智力与实际智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与普通相貌的人相比,外表有吸引力的人通常被人们认为更有能力,这种效果在男性中更明显,特别是在关于能力的外在信息缺失情况下影响更显著。
外貌与实际能力间的联系在儿童身上存在,但在成年人身上不存在。
在相貌对于能力的影响的测量中,直接测量比间接测量所得到的效果更显著[13]。
关于外貌与自信心之间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会更有自信。
Jackson与H uston (1975)通过衡量被试纠正实验者的不礼貌行为的尺度的实验发现相貌有吸引力的美国女性要比相貌平庸的女性更有自信[14]。
从进化论与社会学角度研究显示漂亮对一个人的发展和人际交往都有所影响。
在一个关于社交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外貌因素在第一印象的形成与社会响应度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外貌的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们极大的低估了外貌对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
学者们已反复验证个人的外貌会影响其人际吸引力,外貌姣好的人通常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外貌较差者,人际吸引力较差,而且无论各年龄层的人们都会喜欢与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交朋友。
外貌姣好的人不只是会有较多的朋友,其实也会有较多的约会频率。
相貌是否有吸引力对于男女来说都是其选择约会对象的标准之一[15]。
早在1966年,W alster等人就通过举行/电脑舞会0随机安排舞伴发现了在约会中相貌的重要性。
对于被试来说,不管自己的相貌如何,能够决定他有多喜欢他的舞伴,想要再次约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他的约会频率,还有约会对象有多大的魅力的并不是这些舞伴在那些人格测量工具或者是学业测量工具中的分数多少,而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约会对象的相貌[16]。
相貌不仅在交往初期占据重要作用,在建立关系以后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婚姻中,夫妻间的相貌水平差别能够预测婚姻中的行为方式。
例如,妻子若比丈夫更有吸引力,则夫妻关系趋向于更积极,如果丈夫比妻子相貌更有吸引力则夫妻关系趋向于更消极(M c Nu lty 等,2008)[17]。
但有些研究结果显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并不总是占尽好处。
例如,D ion(1978)的研究显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于有吸引力的男性和女性似乎命运并不相同。
有吸引力的女性似乎比相貌平平者更能吸引异性,但在同性交往中,相貌平庸的男性比相貌堂堂的男性更受欢迎[18]。
而K rebs与Ad i n o lfi(1975)针对外貌对同性及异性人际交往中的影响所做的调查显示,对于同性伙伴来说,在人际交往中被拒绝的往往是最漂亮的被试,能被接受的是中等漂亮的,而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那些相貌平平的被试。
在女性中,外貌与约会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而在男性中则不存在[19]。
而Tsai与Chang(2007)[20]所做的研究考察了漂亮模特所作的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情况,发现非常有吸引力的模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上比普通相貌的模特小。
相貌的社会接受度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89状况。
在Ko w ner(1994)的研究中,证实了在双方第一次见面后所获得的关于自身外貌的反馈资料对于进一步的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即那些知道了他们的相貌是群体中最有吸引力的参与者,与那些告诉相反情况的参与者相比,他们大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有吸引力的人作为对象或作为竞争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