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偏见研究述评_刘石磊
女性形象的演变傲慢与偏见与当代
女性形象的演变傲慢与偏见与当代女性形象的演变: 傲慢与偏见与当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革,女性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女性的地位、角色和形象一直是文化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时候这种演变也伴随着傲慢与偏见的存在。本文将探讨
女性形象的演变以及傲慢与偏见是如何影响当代女性的。
一、古代女性形象的演变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处于男性的束缚之下。她们被
视为柔弱和需要保护的存在,缺乏独立性和主体性。这种观念在《傲
慢与偏见》这部经典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小说中的女性角
色普遍受到社会规范和家庭期望的限制,她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嫁人
立户和生儿育女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古代中国,《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等女性角色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独立思
想和情感表达能力。她们勇敢地为自己的权益和自主选择权奋斗。同样,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雅典娜就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智慧的形象,她
被视为城邦的保护神和智慧之神,体现了女性的自主和智慧。
二、现代女性的崛起与社会变革
20世纪以来,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权益的争取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女性的独立和职业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例如,在
《傲慢与偏见》的现代改编电影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摆脱了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现代女性面临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傲慢与偏见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社会期望仍然给她们施加了压力。例如,在媒体中所呈现的"完美女性"形象常常让女性感到自卑和不满足。这种社会压力可能导致女性在追求外表和社会认同方面产生傲慢与偏见。
就业相貌歧视的审美与伦理分析
就业相貌歧视的审美与伦理分析
唐丽伟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4)002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的形成,就业中的相貌歧视问题日益凸显.从审美与伦理的关系来看,相貌歧视是审美与伦理冲突的一种表现,也是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结果.对于相貌歧视,目前无法通过立法消除.我们只有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文化,改变当前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观念的误区,尽可能为求职者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鼓励求职者树立信心,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全社会应努力促进审美与伦理的和谐统一,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唐丽伟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2
【相关文献】
1.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兼论《反就业歧视法》的立法必要性 [J], 彭江辉
2.劳动就业中的"相貌歧视"问题研究 [J], 刘海洋;陈世军
3.浅析劳动力市场中的“相貌歧视” [J], 徐杨
4.就业歧视法律规控对策之探寻——以《反就业歧视法》为归宿 [J], 朱京安;王哲
5.颜值与收入——劳动力市场相貌歧视问题研究 [J], 魏华颖;孙宏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
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一)研究动机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媒介对年青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报道为例
文献综述
1.1研究缘起
2014年8月17日,《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报道了女大学生高渝因坐错车而失联的事件,当天,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同时,央视新闻、人民网、京华时报等微博也转载呼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舆情开始发酵。8月26日,《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同日,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 8月29日,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半个月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而后不断有媒体爆出女大学生失联案件,被媒体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多达20多例,据乐思舆情中心“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专题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29日短短12天时间里,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舆情关注度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舆情高潮迭起,“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而公众也因此对女大学生产生“天真”、“轻率”、“不懂防范”甚至“蠢”、“笨”的看法。而此话题也引起媒体热议,讨论女大学生失联案例频发的原因,然而这背后因媒体的种种报道不当而造成的人们对于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读却鲜有人关注,而本文则想从这一案例入手,研究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形象建构。
假面时尚与偶像崇拜--论时尚影像中的奇异面孔
时尚是身体的游戏,面孔是身体的魂灵。正因为面孔的存在,人的形象才产生了多样性。然而,时尚话语却通过构建面孔来消除人的多样性,从而使偶像崇拜成为可能。因为面孔的存在,人才能获得自我的身份。人的身份是社会性的,性别、种族、职业皆为如此。这给了时尚话语一个改造你我的契机——利用面孔重新定义自己的属性。因为面孔的存在,人才得以凝视他人或为他人所凝视,脸就是交流的媒介。为此,时尚不仅授人如何穿衣打扮,同样还谋划着对肉身的修饰和改造。因而面孔就是身体时尚的焦点所在。
时尚影像的世界,就是各色面孔的王国。阅读一幅影像,首先是观看者与画中人的面孔交流,因为我们善于通过面孔来体验对面影像中的身体。然而,当这些面孔被改造、遮掩,甚至面孔已经不再是面孔时,这种交流的平等性就会戛然而止。当面孔成为偶像,交流就变
摘 要
身体的社会性决定了面孔的建构本质。面孔在时尚影像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肉身的面孔主导着时尚影像奇观的创作过程,人造面孔则负责将肉身化为偶像,从而使面孔成为连接时尚与偶像崇拜的桥梁。正是面孔的存在,才使偶像崇拜成为可能,进而将偶像崇拜转换为对商品的崇拜。时尚影像中的面孔身份多变、异彩纷呈,他们是身体借以表达自我的符号,同时也是观看者识别身体的媒介。因此,揭示这些奇异面孔的不同身份,有助于解读时尚影像,并进一步理解面孔在时尚偶像崇拜中的意义。
关键词
时尚摄影;面具;偶像崇拜;面孔;超现实
成了一种探索、揣度和崇拜。于是,自然面孔终将被人造面孔所取代,真实得以转化为幻象。
时尚影像中的人造面孔构成了一幕独特的超现实幻象。这一与面孔有关的时尚雅趣见证了时尚与偶像崇拜的不解情缘。本文论题“假面时尚与偶像崇拜”意在表明作为时尚影像中面孔的构建本质,以及它与偶像崇拜的关系。次级标题之所以在“面孔”之前加上“奇异”这个定语,原因在于文中考察的面孔并非寻常可见的“美丽”面孔,而是一些难以归类的、来源复杂的种群,用以说明它们的视觉特征,同时也用以暗示他们的“奇观”属性。
容貌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
容貌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各类媒介出于私利目的不断制造、贩卖容貌焦虑,营造出谈“容貌”必“焦虑”的拟态环境。为探究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及其现实影响力,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框架,经深度访谈发现,媒介通过营销层出不穷的容貌卖点,固化受众的审美,物化受众的身体,不断加深受众的容貌焦虑。经此形成的信息处理模式,极易引发受众参与狂欢,过度关注容貌和惯性追随潮流。但同时,受众对容貌的常态性不满,并不必然导致普遍的极端行为,多数受众对容貌焦虑具有消解和抵抗能力。
近年来,“颜值经济”兴起,与之相伴的是盛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容貌焦虑”现象。“容貌焦虑”一词所表达的内涵早已有之,也曾被称作“外貌焦虑”。但在我国较为统一的命名源自2020年上映的为中国女性发声的系列短剧《听见她说》中的《魔镜》。《魔镜》里的“她”对自身容貌极苛刻地追求,陷入极度焦虑中。这一行为引起广泛共鸣,由“腾讯视频听见她说”主持的微博话题“你有容貌焦虑吗”获15.6万次讨论,7.6亿次阅读①。这种容貌焦虑不仅体现在相貌上,也体现在身材上,是对自身外在凝视下产生的极度不满与过度苛求,由此引起的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自“容貌焦虑”一词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后,因其浅显易懂、极具概括性,在媒介及日常情境中的使用率极高,与其相关的网络热点也频上热搜。讨论“美”、渴求“美”成了日常议题,出现了不少被裹挟其中无法自拔的年轻男女:“21岁女孩‘自杀式’减肥致脑出
血。”[1]“大连男子为减肥做缩胃手术后死亡。”[2]“豪门千金赴韩整形身亡。”[3]“27岁女子整容4天后去世。”[4]……以节食、整容等手段试图让自己变得更美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然而脱离媒介,回归现实,容貌焦虑到底是被媒介建构的“幻象”,还是大多数人真的在为“容貌”而惴惴不安、日夜焦虑,仍然存在着很多疑问。一、提出问题:容貌焦虑现象及其媒介呈现
西方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国青年形象研究——基于BBC纪录片《中国的
( e x p l a n a t i o n) ,即描写 文本 的语 言形式 及 结构 特 征 , 阐释文本 与话语实践的关系过程 ,解释话语实践和社
批评性话 语分 析 ( C r i t i c a l D i s c o u r s e A n a l y s i s ,简 会 文化语 境 、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关系 ¨ 。
称C D A) ,是发端 于 2 0世纪 7 0 年 代 的重要 话语分 析 理论 ,其 基本 的语 言学 观点是语 言实践具有社 会性 :
话语不仅是社会行 为的表现 ,同时还参 与着 整个社 会
பைடு நூலகம்
鉴 于费尔克劳社会 一文化语境辩 证关系分析法以
及 其话语 三维分析框架的系统性和完善性 ,同时又与 本 研究 高度契合 ,因此 ,本文将依托该理论 对 《 中国 的秘 密 》做 如下探讨 : 在 文本层 面 ,从 词汇选择 策略 、 文本架构 描述其语言特征 ; 在话 语实践层 面 ,从议 程
青 年是 社会生产 的生力军 ,是 推动社会进步 的主 要力 量 ,更是建设 国家 、维护国家稳定 、促进 国家持 续发 展的力量源泉 。随着 中国综 合国力和 国际地位 的 不 断提升 ,作为推动未来 中国经 济发展 、促进 中国社 会进 步主导力量 的中国青 年 ,正 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媒 体 的重 视 和关 注。2 0 1 5 年 8月 至 9月 ,一部 由世 界 最大新 闻传媒 机构之一—— 英 国广播公 司 ( B B C) 制 作的纪录片 《 中国的秘密 》( S e c r e t s o f C h i n a ) 一经播
容貌焦虑研究报告论文摘要
容貌焦虑研究报告论文摘要
容貌焦虑研究报告论文摘要
引言
容貌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人对自身容貌是否符合社会审美标准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随着社会对外貌的重视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容貌,并对自己的外貌产生焦虑。本研究旨在探讨容貌焦虑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为人们减轻容貌焦虑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首先,我们对近年来关于容貌焦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对容貌焦虑的定义、成因和影响的探讨;其次,我们设计了一
份调查问卷,选择了一定数量的被试对象对其进行填写,以了解他们的容貌焦虑水平和应对策略。
问卷包含了容貌焦虑水平的测量以及个体的社会心理特征、自尊水平、自我形象认同等方面的评估。我们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手段探索容貌焦虑的成因和影响,并探讨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果:
1.容貌焦虑与个体的自尊水平密切相关。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容易产生较高的容貌焦虑,对自身的外貌产生不安和自卑感。
2.社会环境对容貌焦虑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交媒体等因素会对个体的外貌认知和自我评价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容貌焦虑。
3.应对策略对于减轻容貌焦虑具有积极
意义。积极的情绪调节和认知重建对于改善个体的外貌焦虑具有显著作用,可以帮助个体树立健康的外貌观念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4.容貌焦虑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容貌焦虑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压力增加,
自尊心下降,甚至引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
社交媒体影响下女大学生容貌焦虑问题研究
《社交媒体影响下女大学生容貌焦
虑问题研究》
2023-10-26
•引言
•社交媒体对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
•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表现与后果
•应对与解决方案
目
•研究展望与思考
录
01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高度使用,女大学生中存在的容貌焦虑问题。
意义
探究社交媒体对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为减轻焦虑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分析社交媒体对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范围与限制
范围
本研究主要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探究社交媒体对其容貌焦虑的影响。限制
由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研究仅针对部分地区的女大学生展开,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02
社交媒体对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
活中,成为信息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
社交媒体的普及
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使用户可以
随时随地分享和获取信息,但同时也容易使人们产生比较心
理和过度关注他人的外貌。社交媒体的特点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特点
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角色
女大学生是社交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她们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同时也是各种社交活动和潮流的追随者。
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
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她们不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还经常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角色与地位
社交媒体中的“完美形象”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精心策划的广告和“完美形象”,这些形象让女大学生产生向往和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_刘石磊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
刘石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国内外,相貌已经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源。而社会中的相貌偏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职场、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及儿童几个方面来回顾相貌偏见的有关研究,并对相貌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在相貌偏见研究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相貌偏见;外貌的刻板印象;人格特征;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6-0087-08
一、前言
有句名言这样说/漂亮的都是美好的!0事实果真如此吗?相貌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相貌评价标准,但从本质来说,/以貌取人0也就是相貌偏见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行为。相貌偏见(physica l a ttractiveness bias)是指对某个人的相貌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中有很多领域存在相貌偏见。在国外,很早就有研究证明了相貌是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1]。人们认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physical attractiveness)具有积极的社会人格,有较顺利的社会经历和令人愉快的职业,会有良好的配偶和伴侣,他们的结婚对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外貌对人的影响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的等多个方面。D ion,Bersche i d和W alster(1972)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physica l attracti v eness stereotype),会认为/美的就是好的0(W hat Is B eautifu l Is Good)。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漂亮的人会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更讨人喜欢,他们给人感觉更亲切,更强壮,更善良,更幸福,更成功,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约会。相貌这个变量还可能会影响社会交往的多个方面[2]。甚至有研究发现法官在法庭上给罪犯判决时,也难免受到仪表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对漂亮的被告判的比较宽容,对那些长的难看的像坏人的被告就判的重一些,但对利用相貌吸引力作案的被告判决反而会更重[3]。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相貌有时同一些消极的期望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有吸引力的个体在某些认知任务中成功潜力小,不够正直,很少关心他人,不谦虚且育儿能力差[4]。
面孔吸引力_人格标签对于男女择偶偏好的影响_王雨晴
Bradbury, 1997; Gattis, Berns, Simpson, & Christensen, 2004), 低的情绪稳定性能够预测未来婚姻 的更低满意度(Caughlin, Huston, & Houts, 2000)。而 就外倾性的特质而言, 结果不尽一致。例如, 一项 纵向研究表明配偶的外倾性能够预测夫妻中另一 方的婚姻满意度(Lester, Haig, & Monello, 1989); 在一项追踪研究中, 发现丈夫的外倾性人格与离婚 率相关(Kelly & Conley, 1987)。这些研究真实亲密 关系的结果与上述择偶的结果不尽相同。我们并不 知道那些在真实亲密关系中起到积极作用的特质, 如高情绪稳定性, 是否会在人们择偶时受到重视。
自我的盲点:“傲慢与偏见”
摘 要 :傲 慢 与 偏 见” “ 是人 类 个性 价 值 的 两 种 偏 执 的 自我 取 向 。在 《 慢 与 偏 见 》 , ・ 斯 丁通 过 一个 爱情 故 事 在 .  ̄理 性 方 面 对 “ 慢 与偏 见 ” 傲 中 简 奥 i f - 傲 的 阐释 可 谓 深 入 浅 出。 “ 慢 与 偏 见” 生 于人 类 自我 意 识 的 盲 点 。在 个 体 交 往 中 , 傲 产 自我 的 盲 点导 致 了 个 体 实践 行 为 的 模 糊 性 和 混 乱 性 以及 危 机 感 。 简 ・ 奥 斯 丁 从 女 性 视 角 所 具 有 的 人 文 厚 度 , 日常 意 义上 , 这 人 性 中的 两 大弱 点 的 关 注 不仅 表 现 在 情 节 的设 置上 , 从 对 而且 表 现 在 男女 主 人 公 的 话 语 上 。
产 生“ 偏见”“ ,活生生地 表现 了活跃 于 日常生活 的人性 ” 。有谁能忍受 别人的傲慢 ?又有谁能面对别人的傲 慢 而不投 桃报 李?作者通过一个伊 丽莎白和达西“ 好事多磨” 的爱情故事 , 人性 中“ 慢与偏见 ” 自省 和 对 傲 的 反思 , 既具有深刻性和道德性 , 又是那么地符合人们生活的 日常性 。 在十八世 纪与十 九世纪 之交 , 英 国 , 依然过 着悠 闲 自在 的生 在 贵族 活, 除了祖先和上辈人 留下的遗产 , 有政府 提供给他们年薪 。他们经 济 还 收入稳定 , 地位显赫 。故事的男 主人公达 西就是这样一 位年 薪一万英 镑 的贵族青年。他不但经济上富有 , 同时还 拥有显赫的地位和高 贵的亲戚。 故事的开始是他随朋友 。 一个年轻的贵族 —— 彬格莱 , 一起来 到乡下的尼 日菲尔德庄园。尼 日菲尔德庄园与女主 人公伊丽莎 白的家所在地 浪伯恩 相邻。彬格莱与邻居结识之后 , 就决定 在 自己的庄园举行舞会。
傲慢与偏见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傲慢与偏见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一、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然而,国内在研究傲慢与偏见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展望和待解决的挑战。本文将就该问题展开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国内研究现状
2.1 傲慢与偏见的传播和影响
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在国内的传播和影响非常广泛。然而,国内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研究角度单一
国内对于傲慢与偏见的研究角度相对单一,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研究方向。这导致了对于傲慢与偏见的深入理解的不足以及研究成果的重复和相似性。
2.1.2 缺乏对作者背景和文化影响的研究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了解奥斯丁的生平和文化背景对于深入研究傲慢与偏见的意义重大。然而,国内研究往往忽略了对作者背景和文化影响的深入考察,未能将作品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
国内对傲慢与偏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相对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文本分析为主
国内的傲慢与偏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的分析上,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例如,对于傲慢与偏见在文学流派发展中的地位、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2.2.2 缺乏跨学科研究
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然而,国内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缺乏跨学科的研究,使得对傲慢与偏见的理解和解读相对片面。
论偏见的成因及其影响
论偏见的成因及其影响
摘要:我们通过探究偏见形成的原因及偏见对人们在生活环境中的影响,了解偏见这种人类群体特有的思维对单位人及人类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其的深入分析寻求消除偏见的方法。
1、关键词:偏见、起因、影响
2、偏见的定义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定义过偏见是什么。《庄子·齐物论》:“与物相刃相靡……不亦悲乎”。晋郭象注:“各信其偏见,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 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吾虽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执偏见,但求夜光於巨海,正自未得耳。” 宋司马光《辞枢密副使第六札子》:“未尝有四海之内,卿士大夫、农商工贾,异口同辞,咸以为非,独信二三人之偏见,而能成功致治者也。”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岳忠武于忠肃》:“文人立论,往往好逞偏见,如魏叔子谓岳忠武不当班师。”徐迟《地质之光》:“凡是胸无偏见的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毕竟是有正义感的。”在我国汉代时就有人著书阐明自己对偏见的理解:“疏贱独偏见,疑内亦有此类。” “颜师古注邺自谓傍观而见之也”—《汉书·杜邺传》。“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终始也。”--《汉书·匈奴传赞》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篇》是这样定义偏见的:“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像。”
而国外也有不少对偏见的界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则是这样界定偏见的:“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在当代,许多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偏见这一现象做了更加科学的定义。
探讨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小男人形象
探讨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小男人形象都市情感题材的电视剧一直受到观众的追捧,近几年以小男人形象为男主角的电视剧独树一帜,成为电视剧市场中亮眼的分支。今天,笔者就试着以《裸婚时代》中刘易阳为例探讨当下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小男人形象。
一、背景设置
电视剧中的“小男人”,大都是城市中最普通的一群人。与社会底层的人物不一样,“小男人”是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不多时日,在大城市中漂泊奋斗,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薪水中等,从公司的底层开始不断奋斗。
“小男人”处在一个尴尬的环境中。在工作中,往上面对的是顶头上司是不大不小的中层管理人员或者是部门小主管,与自己同层次的还有一批一起奋斗的部门同事,往下还有新进的小职员。在工作中,既要低头为上司全面服务,又要与同级的同事打好交道,有时还要与新进公司的小职员斗智斗勇。在家庭中,“小男人”家里条件一般,父母既不是官一代也不是富一代,没有多余资产供他买车买房,也没有给其铺路造势,是白手起家一切靠自己的男人。
奠定了反差,才能有突出。工作和家庭中的尴尬处境让“小男人”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在剧中的许多事件中展示其出类拔萃的工作能力,被人称道的行事作风,这是“小男人”不可磨灭的优秀之处。“小男人”也坚强勇敢有担当,“打不死的小强”就是形容这种在社会上挣扎的都市白领,当下,女性身边都是家庭出身和“刘易
阳”相差无几,却没有丝毫“刘易阳”精神的男人,这样的周遭环境,除了让女性观众自叹不如童佳倩幸运之外,也使得“刘易阳”的形象深入人心。正是有了全面的背景作铺垫,才能造就新时代小男人形象,才使得观众们有了“嫁人就嫁刘易阳”这种想法。
《傲慢与偏见》的研究综述
关于《傲慢与偏见》的研究综述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简·奥斯丁注重表现英国乡间的惬意悠闲,纯朴中的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始终影响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等,《傲慢与偏见》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傲慢与偏见》融入了作者简·奥斯丁个人对婚姻、女性意识的看法,在这部作品中,也能看出简·奥斯丁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独特之处。曾有人说,“若说《红楼梦》是东方的贵妇人,《傲慢与偏见》则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一、关于《傲慢与偏见》语言的研究
英国当时流行夸张喜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厌倦,奥斯汀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开启清新之风。奥斯丁的语言幽默风趣,给作品带来轻松愉悦之感的同时,也让读者体味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傲慢与偏见》语言的幽默风趣,在书中处处都有所体现。聊城大学的研究生赵宝霞就在《<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中,将这种语言的幽默体现从四个准则的违反来分析,有意违反质准则、有意违反量准则、有意违反关系准则、有意违反方式准则。同时,还提到准确地把握小说中极具喜剧性的时刻,与更深层次的问题相连,才能真正地认识简·奥斯汀作品的精髓。江苏盐城大学的俞娟也认为《傲慢与偏见》的语言幽默,是在人物语言打破合作原则中体现的,她提到《傲慢与偏见》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细腻的笔法及弥漫全书的幽默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
刘石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国内外,相貌已经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源。而社会中的相貌偏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职场、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及儿童几个方面来回顾相貌偏见的有关研究,并对相貌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在相貌偏见研究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相貌偏见;外貌的刻板印象;人格特征;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6-0087-08
一、前言
有句名言这样说/漂亮的都是美好的!0事实果真如此吗?相貌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相貌评价标准,但从本质来说,/以貌取人0也就是相貌偏见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行为。相貌偏见(physica l a ttractiveness bias)是指对某个人的相貌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中有很多领域存在相貌偏见。在国外,很早就有研究证明了相貌是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1]。人们认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physical attractiveness)具有积极的社会人格,有较顺利的社会经历和令人愉快的职业,会有良好的配偶和伴侣,他们的结婚对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外貌对人的影响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的等多个方面。D ion,Bersche i d和W alster(1972)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physica l attracti v eness stereotype),会认为/美的就是好的0(W hat Is B eautifu l Is Good)。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漂亮的人会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更讨人喜欢,他们给人感觉更亲切,更强壮,更善良,更幸福,更成功,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约会。相貌这个变量还可能会影响社会交往的多个方面[2]。甚至有研究发现法官在法庭上给罪犯判决时,也难免受到仪表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对漂亮的被告判的比较宽容,对那些长的难看的像坏人的被告就判的重一些,但对利用相貌吸引力作案的被告判决反而会更重[3]。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相貌有时同一些消极的期望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有吸引力的个体在某些认知任务中成功潜力小,不够正直,很少关心他人,不谦虚且育儿能力差[4]。
二、相貌偏见研究的领域
(一)与职场相关的相貌偏见研究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在求职过程中,长的漂亮的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给招聘者留下好印
收稿日期:2009-05-16修回日期:2009-06-02
作者简介:刘石磊(1977-),女,吉林松原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情绪心理学。
87
象。包括那些招聘过上千人的人事主管,他们声明不会以貌取人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难以避免。相貌对第一印象的影响是如此突出,以至于有人称此现象为/冲刺效应0,即当应聘者在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当时,其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面试的机会。真正的面试印象在雇用推荐意向中占据较大的影响分量。相貌不仅在招聘过程中是个活跃因素,其在后续的选拔、晋升过程中也起相当的作用。例如,国外有研究者发现相貌吸引人者会被推荐获得更高的工资,比不吸引人者更加具有说服力,他们能够在谈判中占据有力地位。总的来说,相貌吸引人的人具有诸多优势: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能够成功的避免法律纠纷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获得帮助。在国内,张智勇等人(2005)利用了/无偏见证明0也发现招聘过程中存在相貌偏见,另外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更加看重相貌因素在招聘工作中的重要性[5]。
Schneider(1996)等人还发现,在招聘过程中,对于男性求职者来说,这种相貌偏见尤为明显。与相貌平庸的求职者相比,相貌有吸引力的男性求职者更有机会获得工作,证明了相信偏见也存在性别差异[6]。Shahan i(1993)等人则在研究中加入了求职者的专业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不管专业如何,招聘者都认为漂亮的求职者比相貌普通的求职者更有资格胜任工作[7]。在D i p boye (1977)等人的研究中,考虑了招聘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和长相对招聘中的性别偏见与相貌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招聘者的性别和长相如何,条件好的求职者比那些条件不好的求职者更受欢迎,男性求职者比女性求职者更受欢迎,长相好的求职者比长相差的求职者更受欢迎,在招聘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外貌的刻板印象[8]。而在H osoda (2003)等人对职场中相貌偏见相关文章所做的元分析显示漂亮的人在求职就业方面比相貌平庸的人境遇要好。对于所提供的和工作有关的信息是多是少不影响这种外貌效应。相貌偏见在被试内研究中比在被试间研究中影响更加显著。相貌偏见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都同等重要,并且这种偏见效应似乎随时间推移而减小[9]。
但是,某些研究显示漂亮的外表并不总是会获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一些男性类型的岗位上,与相貌平庸的女人相比,漂亮的女人一般会被认为没有能力而不被雇用。也有调查表明,男性与女性的相貌吸引力会对其职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对于男性来说,外表有吸引力的男人无论是在管理岗位上还是非管理岗位上都会被认为是有优势的。而漂亮的女人仅在非管理岗位上具有优势,而对于那些找管理岗位的漂亮女性,漂亮反而是负担[10]。
众所周知,相貌只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它同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力、愿望、个性相比,在多数时候同一个人的工作表现无关。虽然人生来外貌各有差异,但每个人都应该有同等的展示能力的机会。除非特定的工作对相貌有要求,否则,我们没有理由将相貌不佳的人拒之门外。针对在职场中存在的这种相貌偏见,特别是对于很多招聘者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北京大学张智勇提出国内的企业比如在网上招聘的时候,个人简历上可以设置一个开关,照片暂时不弹出来,等招聘者初步筛选之后,对能力有初步的判断,再把照片显示出来,这样可以避免无关的因素对招聘方在用人、识人方面的干扰。
(二)与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相关的相貌偏见研究
虽然很早以前就有关于/美丽0的名言警句让我们相信漂亮在生活中不是那么重要,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但在社会上,通常把/美当作人的价值的金币0(道波尔,1988),作为人的道德、人格的衡量标准。一些研究发现观察者将良好的品格特性归因于长得漂亮而将那些令人不快的个性归因于相貌的平庸。人们对漂亮的孩子和成年人的评价比那些相貌平平者更积极更肯定,即使他们素不相识。同样是素不相识,漂亮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