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答案

七年级上古诗词阅读《观沧海》曹操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

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中考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检测(含答案)

中考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检测(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必背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项练习检测观沧海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分)答: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炼字角度赏析“洪波涌起”中的“涌”。

(2分)答:2.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有什么作用?(2分)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4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分)答: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或“啼”字。

(2分)答: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分)答: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答:次北固山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4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

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

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点评】⑴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所展现的画面。

(2分)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简要赏析(2分)(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2分)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首小令的情景。

(2分)2.这首诗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2分)3.“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是个怎样的人?(2分)(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4、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分)(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上140页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解析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赏析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1、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案】1、D 解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三、《次北固山下》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答案】1、D 解析: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四、《天净沙、秋思》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精品文档)_共4页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精品文档)_共4页

七年级上语文诗歌练习题1、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4、.闺怨 (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5、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题奉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古诗的特点:贵形象,贵情感,贵含蓄;贵凝练.如何读懂诗歌:1、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古人的生活情境。

相关的文言知识: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

相关的诗歌常识:题材与体裁;句与联;意象与意境;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基调、题材、关键词句、诗歌中的人、思想情感等。

3、贯通:诗歌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 专题八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 专题八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专题八古诗词鉴赏(一) 观沧海[东汉]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请简要赏析“洪波涌起”一句中“涌”字的妙处。

2. 清代张玉榖在《古诗赏析》中评价《观沧海》:“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

”请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谈谈曹操是如何“自比”的。

(二) 秋词(其一)[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4.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三) 旅次朔方[唐] 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①更渡桑干②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 ①无端:无因由,无缘无故。

②桑干:河名。

5. 诗人为什么要将“十年”说成“十霜”?6. 对这首诗中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回故乡咸阳,另一种理解是迁徙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

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四) 山中雪后[清] 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7.“一种清孤不等闲”中的“等闲”有下面三种解释,最合理的一项是( )A. 随便B. 寻常C. 无端,平白地8. 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诗人的哪些感情?(五) 幽居初夏[宋]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①,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④茶。

[注释] ①下鹭:缓缓向下飞的白鹭。

②箨(tuò)龙:笋。

③木笔: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

④瓯(ōu):杯子。

9.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觉角度描写“”“”这两种动物,衬托居所环境的特点。

10. 这首诗中“叹息老来交旧尽”与诗人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六) 田家[宋] 郑獬数亩低田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

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2)【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答案】(1)【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2)【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XXX【朝代】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XXX,XXX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XXX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XXX的诗作。

这是XXX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XXX【朝代】唐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分别】岐王/宅里/平常/见,XXX。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 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解析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XXX/XXX二、XXX左迁XXX有此寄/XXX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XXX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XXX/XXX一、《观沧海》赏析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XXX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1、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XXX九、秋词(其一)/XXX十、夜雨寄北/XXX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XXX十二、潼关/XXX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XXX据说好友XXX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背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平,实在是写出了XXX 荒远和XXX对朋友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答案】1、D剖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三、《次北固山下》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XXX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答案】1、D剖析: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李白
1、全诗感情: 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的作用:
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渝州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 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 境,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 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 《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 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 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 可)
《秋词》 刘禹锡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 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 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心的哀愁。 2.前两句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3. 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 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 的荒寒和月色的清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为下文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作铺垫。
4.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漂泊、人生落魄之悲;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 再、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现实。 4.“落花” 的含义: “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 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5.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 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抒 发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 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 情和满心的哀愁。。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 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 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 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5.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在月光的映照下,回乐峰前的沙子像积雪一样洁 白而带有寒意。受降城外月色皎洁、凄冷,如秋 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 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 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 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 刘禹锡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 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 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 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 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 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 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 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 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 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 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浮 现出的画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登高、 送酒等词语可以看出。 2. 全诗感情: 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 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3.“故园菊”有 什么含义? “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 乡,更寄托着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渴望。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自身 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 在诗中有何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 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 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 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点明故人重逢的时令是暮春;暗喻诗人衰病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 悬挂山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 影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 江水前行。 4、“入”“流”的妙处(两个动词写出 了峨眉山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这两个动词描写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 水流去的情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全诗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敌》 李益 •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 • 《秋词》 刘禹锡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 《潼关》 谭嗣同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 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 及对饱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Hale Waihona Puke • 5.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
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过故人庄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 的是诗人思乡的惆帐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 托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怜”是“爱”的 意思,属于直接抒情;
• 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 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 活的喜爱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全诗感情: 全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和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