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案标题: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百舸争流”的寓意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百舸争流”的思考和讨论。
2. 概念解释:解释“百舸争流”的含义,强调其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如企业竞争、体育比赛、科技创新等,分析其成功之处和背后的努力。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并列举不同领域中的“百舸争流”现象,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 思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百舸争流”与个人成长的关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6.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环境下培养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和策略。
7.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百舸争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百舸争流”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评估他们对“百舸争流”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分享:评估学生对“百舸争流”现象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3. 思考题: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关于“百舸争流”思想的个人感悟和思考。
教学拓展:1. 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加深对“百舸争流”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或活动,提升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追求卓越,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百舸争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课 哲学讲义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哲学讲义百舸争流的思想海口海港中学王建中(海口市拔尖人才,高级教师)框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首先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框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1、唯物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型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源,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6、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辩证法或形而上学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共处。
拓展延伸: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谁是本原的问题2、反对二元论的错误观点二元论也没有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范围,只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混杂在一个哲学体系里。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问题。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 的关系 工人: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知识点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原因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 在生活和实践中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对个人来说,他在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不断地处理着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自 己与社会的关系。
1.从本义上看:
对哲学内涵的全面理解: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 人聪明的学问。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3.从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学问,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
知识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 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注意: “同一性” 内涵:互相统一、符合、一致。
①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②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认 识世界的可能性。 ③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依 据。
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简单
理解①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 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思 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 划方案、目标等。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哲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哲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神话、宗教、哲学的关系2. 哲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现代哲学3.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哲学思维方法:辩证法、分析法、综合法等5.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 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将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 讲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4. 教授哲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5.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启发。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哲学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思考,提高哲学素养。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估学生对哲学应用的能力。
七、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分析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哲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内涵和意义;2.掌握《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3.培养学生勇于迎接挑战和逆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百舸争流的思想》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概念和起源;2.《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3.学习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教案开始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书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概念和起源。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思想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学习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将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进一步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对于这些案例的看法和思考。
4. 学习方法指导(15分钟)教师将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竞争中保持积极心态。
例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百舸争流的思想》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勇于面对挑战和逆境。
四、学习评价1. 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在课后,通过思考和整理自己对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写一篇个人观后感,表达自己对这个思想的认识和感悟。
2.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组成小组,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
同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五、课后拓展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拓展对《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认识。
并在下节课开始前,准备一份关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与全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新人教版政治《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word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幽州的来源这样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回答人生的价值这样的实际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社会运行规则这样的现实问题。
你认为哲学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第一框主干知识梳理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_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的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______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和_______的唯一标准;⑵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______和_______的标准。
【拓展提升】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辩证关系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包括存在决定思维以及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两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正确的回答。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_______和_______的基本问题。
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问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_______和__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探究反思】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直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制定学习计划必须考虑学习实际,是学生能够自觉学习、成功学习的前提;企业经营者指定经营策略必须全面考察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和企业内部的人、财、供、产、销情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答案速查:一、1.思维存在意识物质2.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同一性不可知论可知论二、1.首先遇到无法回避 2. 基本性质方向重难疑点探究1.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高中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百舸争流的思想是政治必修四课本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一) 教学提纲框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高二政治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
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
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
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幺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
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
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
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
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
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知识结构:生活处处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标准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学案一体化班级姓名一、考点知识填空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b)(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思维能否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是本原,先有后有,决定。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是本原,依赖于,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决定。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和。
二、知识疑点解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不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就是错误的,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课堂演练(一)判断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对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作用,认识到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哲学思想,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认识,培养其哲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 哲学的功能与任务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5. 生活中的哲学智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哲学的功能与任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生活中的哲学智慧。
2. 教学难点:哲学的概念,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观点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提高其哲学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 第二课时:哲学的功能与任务3. 第三课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4. 第四课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5. 第五课时:生活中的哲学智慧六、教学内容6. 人的本质与价值7.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8. 道德哲学与伦理生活9. 政治哲学与社会正义10. 宗教哲学与文化传承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的本质与价值,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道德哲学与伦理生活,政治哲学与社会正义,宗教哲学与文化传承。
2. 教学难点:人的本质的多元解读,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传播,道德伦理的相对性,政治理念的实践与反思,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八、教学方法1. 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哲学观点对人的本质、价值、认识、道德、政治、宗教的解释。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7)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3)【教案】一、互动探究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
(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那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B.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主要分歧。
2.想一想:分别说明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可知论,哪些属于不可知论?(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可知论)(2)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不可知论)(3)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不可知论)(4)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
(不可知论)3.议一议:哲学的两个对子是什么?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哲学中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其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
②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影响和制约。
二、误区点拨分别说明下列观点属于那种哲学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1.1对本课做了以下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而成的。
二、教材分析1.《百舸争流的思想》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2课时。
???2.本课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框题。
第一框主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主要学习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形态等基础知识。
承接前一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知识,主要介绍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来指导日常生活实践。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掌握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初步掌握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
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案专业班教案,DOC
预习完成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________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_________意义。
学习过程
学习导航
情景设置
问题探究
体验结论
一、唯物主义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
多媒体展示材料二
材料三
探究:
1、你同意这两个同学的看法吗?
2、上述材料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简要评价
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评价
A.认为意识决定物质B.认为意识由物质决定
C.认为意识不能反映物质D.认为意识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这一观点()
A.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
教与学的反思
唯物主义中最彻底和最科学的形态是什么?
结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基本观点
结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局限性:
结论: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局限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二、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材料四
材料五
材料六
上述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思想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思想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公民。
本文将介绍一个名为“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感。
2. 教学内容本教案以“百舸争流”为主题,通过对百舸争流的背景、意义和价值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问题。
教学内容包括:- 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
- 百舸争流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百舸争流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规则。
3.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百舸争流的背景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讨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百舸争流的起源和背景知识,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观点。
例如,百舸争流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对于团队合作有何影响?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 第三步:组织百舸争流活动。
教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协作设计一艘自己的船只,并在规定时间内制作。
每个小组的船只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例如船体稳定度、航行速度等。
学生可以学习到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第四步:总结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活动过程,总结学生的收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今后类似活动的效果。
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贡献和船只制作的主动性。
- 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反馈表,让他们评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并提出改进建议。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2.掌握《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基本内涵;3.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起源与意义;2.《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3.《百舸争流的思想》的应用与实践。
三、教学过程1. 介绍《百舸争流的思想》(20分钟)教师通过简要的历史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的寓言故事,讲解《百舸争流的思想》的起源与意义。
2. 探究《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互补性;•创新与进步的推动: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对于一个团队或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不断创新如何推动进步;•高质量与良性竞争:引导学生讨论竞争的不同类型,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竞争,避免竞争的负面影响。
3. 进行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对《百舸争流的思想》进行实际应用分析,包括:•企业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术领域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析不同学术领域的竞争现象,探讨竞争如何推动学术进步;•个人成长竞争案例分析: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竞争经历,总结竞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百舸争流的思想》的核心要素,并展望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应用和实践这一思想。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深度;2.案例分析的逻辑严谨性;3.学生对于《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百舸争流的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例如竞争力、团队合作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百舸争流的思想》,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哲学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导入: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
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
百舸争流的思想高三政治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高三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政治课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1.了解与思考“百舸争流”的含义与内涵。
2.通过个案分析与讨论,了解历史上与当代有影响力的“百舸争流”的人、事和社会背景。
3.了解并评价不同人物、事件在历史与现实进程中的意义。
4.在掌握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百舸争流”的视角看待当下的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深入理解“百舸争流”的内涵。
2.掌握“百舸争流”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文化、制度、观念、价值的区别和对比。
3.深入挖掘“百舸争流”的历史与现实的人物、事件及背景,引导学生评析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难点1.细节还原与诠释,识别在一定历史进程中的政治、文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2.理解“百舸争流”的概念,并能够融入现实情境中进行思考。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概念介绍及批判思考执行•“百舸争流”的概念介绍•“百舸争流”背后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渊源•对“百舸争流”的批判思考与研讨第二课时:历史案例分析•张之洞与自强运动•梁启超与戊戌变法•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第三课时:现实案例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竞争:美国与中国的比较•文化意识的差异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印度与中国的比较•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碰撞:人权、多元化、包容性与传统主义的比较第四课时:思想概念的应用•以“百舸争流”的视角看待同性恋与同婚问题•以“百舸争流”的视角看待女性崛起的现象•以“百舸争流”的视角看待群体歧视与反歧视团体之间的冲突四、教学方法•讲授和互动式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多思考,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讨论和策划展示活动。
•鼓励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阅读与思考。
五、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个人研究(包含文献阅读与实地调查)和展示(包括口头或书面汇报、突发状况演练等)。
2.班级或聚焦一主题的大讨论。
3.课堂快速读书,开展辩论或其他思辨活动。
六、教学评价和达成标准教学评价的标准应当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估。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本课设计意图(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3)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5@§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导入: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
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 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
义(参照P1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举
例: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德国费尔巴哈
“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
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举例:如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集合”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这两大基本派别,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荒谬的呢?请听这样一段话:十九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反驳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的观点时问道:“如果小猫所看见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的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费尔巴哈回答:“这是因为小猫不愿意为
了爱唯心主义者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者的爱只是痛苦这段话说明什么?-说明唯心主义是多么的荒谬。
用大家认识手机、MP3、电脑等东西而一个远古人或者偏僻小村子里乡亲们不认识这些东西来说明哪种学派更合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举例:“庄子梦蝶”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
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
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
于是庄子就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
(其实,蝴蝶梦中庄子的疑问是最彻底的不可知论、怀疑论,因为他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
)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
问题。
“忆一忆”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和必须处理的三对关系是什么?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P11的材料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
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能力、习惯、知识基础)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举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就决定了他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决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