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精品课件(统编版)1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请赏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明确: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 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解读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 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是:这。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当:在。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 的名句,请赏析。
明确:“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 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 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壮观美丽。
3、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 试分析。
明确: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告归田里。 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 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 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 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生字词
提问: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 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1、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明确: 自然景观:“三多”、“三少”、“三无”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 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 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2、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明确: 不能。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 泰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 地。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日出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日出后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三少”是:少( 土 )、少( 圆 )、
少(杂树 );
“三无”是:无(瀑水 )、无( 鸟兽音 迹)、无( 树 )。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 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 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 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 章“雅洁”的特点。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是这 显庆 唐高宗的年号 漫失 模糊或缺失 僻 偏僻
当在 往 去(看)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岱 祠
东 岳 大 帝 庙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岱庙坊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碧霞元君祠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思考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人文景观: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 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背诵第五段(2分钟)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部编版《登泰山记》优秀课件1
文章主旨: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和友 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 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 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 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于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环节三:风Fra bibliotek有异,情感深藏
1.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姚鼐希望“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那么泰 山之景开导、启迪姚鼐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作者 写景的时候使用什么修饰词?如何描述这些景物?
第 段写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 山居雾若带然。 明确:特点:辽阔苍茫、明亮、美丽如画、轻盈飘逸 苍山夕照想对站在人生岔路口,心情沉忧的姚鼐说:“姚鼐啊,姚鼐,你要 像我一样胸怀辽阔,充满光明和希望,内心轻盈飘逸。不要狭隘地执着于“ 学而忧则仕”的观念,不要内心沉忧,幽暗。
人文景观:亭西有岱祠,又有
岱祠
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
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
者,皆不及往。
皇帝行宫
岱祠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2.“有”、“在”与“观”、“往”背后的情感一样吗? 明确:①动词“有”“在”呈现的是客观事实:山上有“岱祠 ”“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这些名堂。作者只是交代山上“ 有”这些东西,那么有没有对它们加以特别的关注呢?文本显然 未着一字。 ②“观”“往”两字清楚地表明山上不但“有”“道路石刻”存 在,且姚鼐当日确实特地前去观摩了。而那些僻不当道的石刻, 他“不及往”,透露出他内心的遗憾。
1.姚鼐为何“此时”登泰山? 明确:作者是在农历大年二十八启程登山 ,并在除夕节这一天早晨“观日出”。除夕 ,乃一年之中岁序更替、辞旧迎新的日子 。除夕登泰山看日出像是一场仪式,一次 朝圣,与从前的生活告别,寄寓新的期望 和期待。
2.为了要在这特殊的日子看到特殊的日出,作 者不惜冒着风雪远道而来。动词连用,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为何要“登泰山”?
提示:参照课前预习导学第4点。 明确:“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可见姚鼐本是怀着深沉的忧思前往 泰安的。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自然段介绍泰山冬季景色,“三多三少”, 寥寥几语,便将冬日泰山苍劲峻峭的总貌勾勒 出来,用笔俭省凝练。
总结:
•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 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 第二段:记述登泰山的经过,极力叙写登山之 艰难和山巅之景的开阔雄浑(静景)。
• 第三段:观日出,描写泰山日出前后瞬息万变 的雄奇景色(动景)。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文章第三段观日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 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时间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 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前后瞬息 万变、奇异壮丽的图画。
3、乘风雪—— 冒着
4、长城之限—— 界限
5、崖限当道者——门槛
6、道皆砌石为磴—— 石阶
7、余始循以入—— 顺着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介词,在
2、余始循以入—— 连词,相当于“而”
3、至于泰安——古今异义,古义:动词“至”与介词“于” 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 提一件事情。
4、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大风扬积雪击面
日待出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日将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动摇承之 奇
回视日观以西峰
丽 壮
日出后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翻译: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 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都像是鞠躬的样子。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42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共42张ppt)

日观峰


北长


面城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汶 水 西
概括第一段内容,并分析第一段写作思路。
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与环境:
南北分流——汶水、济水(面) 南北分界——古长城 (线) 最高之处——日观峰 (点)
作用: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三)理解文意·第二段
我在
从 乘,冒着 经过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黄昏) 亥时(人定) 子时(夜半)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姚鼐在泰山日观亭观看日出之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写 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该特点?
台阶,石阶 通“又”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所说的
沿着,顺着 少于,形作动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
山名 再,又
山顶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遂:相当于“而”,表顺承,翻译成“就”
明确: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
一程山水一人生
鼐姚
泰山壮丽之景
东岳 西岳
泰山
南岳 北岳 中岳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 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之称。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 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 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 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明确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 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 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 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 --日观峰。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明确 “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 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o)
初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山的南面 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③当:在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 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 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 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统编版必修上-1《登泰山记》PPT全文课件(61张)

统编版必修上-1《登泰山记》PPT全文课件(61张)

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山水游记 姬传 梦谷 惜抱轩 桐城派 清代 方苞 刘大魁 桐城派 “桐城三祖 ” 义理 考据
统编版必修上-1《登泰山记》PPT全文 课件(6 1张)【 完美课 件】
写作背景
乾 隆 三 十 九 年 ( 1774 ) , 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 。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 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 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 表示辞官: 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 告 老 、 解 官 、 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 乞骸骨、请老、 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乞身、移病
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
日出图
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蒱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
回视——群山异色及作用
描写方法:
1.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3.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描写角度:
1.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 觉等(形、声、色角度)
石多平方利于刻字
姊妹松
想一想
• 1、思考全文写作思路。 •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画? • 3、你认为画面中最精彩的是哪一幅?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泰山的位置 登山的经过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至于泰安
由南麓登
循中谷入
越过中岭
山巅之所见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夕阳风光图
苍山负雪 山水如画
观日出奇景
明烛天南 居雾若带
正日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 此东海也。
日出后
第三段主要写山顶观日出,描写泰山顶上 的日出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绛 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

《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 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 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 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 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 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 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课堂小结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文章以精妙凝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 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 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文言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定语后置句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 “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 谓语:见) 3、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 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登泰山记》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 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 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 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 了这篇游记。
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 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 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 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明确字音 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o)
泰山之阳①,汶(wèn)水西②流;其阴③,济水东④流。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⑤。最高日观峰⑥,在长城南十 五里。
1.3.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其:代词,它,指泰山
2.4.名词作状语,向西流,向东流。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 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 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 裁,形式灵活自由。
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 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 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 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 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 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 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山水 古长城 日观峰
层 次 景一清 句晰 一
余以①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②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 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③,至于泰安。是月丁未④,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 (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⑤余。

统编版《登泰山记》精品课件PPT1

统编版《登泰山记》精品课件PPT1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泰山日出图
大风扬积雪击面

日 出 前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彩
彩 点
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
日 出 时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以西峰

日 出 后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丽 壮
而皆若偻

思 考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作为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从而使泰山文物荟萃,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思考
• 1、第二段详写登山过程,说出登山路线。 • 2、本段哪些句子写山顶所见景物,表现
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 •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精妙。
作者登山线路及山顶景物 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运用和作用
3、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精妙。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1、思考全文写作思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
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
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山巅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景象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作为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从而使泰山文物荟萃,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山 山 作者登山线路及山顶景物
须臾成五采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画?
出文然
山水如画
居雾若带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精品课件PPT1

统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精品课件PPT1
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到一半
相当于“而”,就,表承接,连词 顶峰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 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 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 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 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 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 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
登泰山记
姚鼐
作者简介
• 姚鼐,字姬传,又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 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主要作家之一。乾隆年间 做过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编著 《古文辞类纂》、《惜抱轩诗文集》。 •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内 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 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方苞的理论,因三人 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并称三人为“桐城 三祖”。他们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 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 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京师乘、历、穿、越泰安 由
山巅
遂至
西谷
复循
中岭(天门)

循 中谷 南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讨论: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 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概括: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日 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运用的手法:动静结合、拟人、比喻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 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 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动写静,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 的高峻雄伟。
主要写山顶观日出 按照时间顺序 依次写了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 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 “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冬雪的时令特点,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 之上的雄伟气势。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 山巅 )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十八盘
泰山溪水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 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柏洞
经 石 峪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孔子登临处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作者
姚鼐(1731—1815),字 姬传 ,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 清代桐城人。所编《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姚鼐治学以 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著有《惜抱轩诗文集》。在创作方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飞来峰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一线天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_登泰山记_优秀课件1
人文景观
晰 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
自然景观 人文内涵
岱祠 碧霞元君祠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说作 者的登山线路,写景特点。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件(ppt)1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件(ppt)1

合作交流
说一说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人心齐,泰山移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 或轻于鸿毛。
安如泰山 泰山北斗
有眼不识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稳如泰山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泰 山 为
何 能 成
“ 五 岳
之 首 ”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五岳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
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学派简介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 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 创始人是方苞,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 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 为尚,反对冗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 的理论,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 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在学习方法 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统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秀课 件(ppt) 1
走进作者
(1732—18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

相当于“而”,就,表承接,连词
所谓环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
不到一半
又 顺着 到达 顶峰
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路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
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6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 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 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 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 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 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 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 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 到过的。
• 第三部分(第4节):写观日出的情景
作者观日出的时间是: ( 月底这天的五更 );地点是: (日观亭 )。作者按待日出、(日将出)和( 日正出)、 (日已出 ) 的顺序,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日正出
日已出
讨论
1、第三段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 人景象?试找出相应的描写语句。
2、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用浓墨写出登山的( 艰难 )和在山顶上所见的
(雄浑壮丽)的景色,突 出了泰山的
( 高峻 )。作者登山的线路可以简明地表述为 ( 京师 )(泰安) 南麓 ( 山巅)
南天门
泰山溪水
3. 戊申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

与子颖坐(省“于”,在)日观亭,待日出。
扬起

弥漫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古:
3、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
• 第一段(1):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 第二段(2-3):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
山的艰难和山巅的景象。 • 第三段(4):写观日出的情景。 • 第四段(5):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建筑群和
石刻。 • 第五段(6):写泰山的冬日景象。
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色
山脚
道路
石级
同“又”
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
余。 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 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 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 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 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 七千多级。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人心齐,泰山移 .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
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
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
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山南水北,泰山南面 向西,名词作状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
山北水南为阴,泰山北面 在,介词
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
像门槛一样, 到达 名作状语
在……处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

石级 几乎 能够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等到
背,覆盖 照,名作动 傍晚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
停留
…的样子,形容 词词尾
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 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 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 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 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 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 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 动的飘带似的。
第四段略写泰山的(名胜古迹),写 了(岱祠 )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
其目的是表现泰山的(古老 )风貌。
碧霞元君祠
道中石刻
古:平整方正。 深青色,深绿色 今:数学名词。
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Xià,石缝
同“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
踪迹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朝桐城派简介
•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 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 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 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 桐城派。
苍山负雪
日照城郭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 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作者登山线路、山顶景物
登山路线: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上远
山巅 景象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 下
半山居雾若带然

第二段(2、3节)写作者与朋友登山的过程。
2、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 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 色,而皆若偻。
答: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 所见的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 特点写出了红色与白色辉映的景象;“而皆若偻” 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 气势。 4、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 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 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 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 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 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 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
齐。
• 第五部分:总写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自 然景观)
答: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对比,写出 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 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言知识积累 (一)多义字
2、泰山——五岳独尊
泰山位于
省中部,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
南去孔子故乡
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古称东
岳,别称

,与南岳(在湖南)

西岳(在陕西)
、北岳(在山西)
、中
岳(在河南)
并称五岳。泰山为五岳之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
带、云海玉盘被称为 文组织公布为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 。
好像
渐渐。今:稍微,略微。)见云中白若摴蒱(骰
子tóu zǐ )数十立者,山也。
• 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 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
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
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
济水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汶水
其阴,济水东流。阳
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最高日观
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在,介词
从 趁,冒着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
经历
翻越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
界限,城墙 到达 这
掌管,主持

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
向东
分界
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6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 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 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 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 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 五里的地方。
第一部分,总写泰山在的地理形式,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夕阳晚照)



奇 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旭日东升)



总介泰山的自然景观
(泰山九怪)
总结
• 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 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 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 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 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
为三更(即“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
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 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 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 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 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泰山应该说是中华文 化史一个局部缩影。
——郭沫若
思考
学习本文后,我们从中得到什 么启示?(提示:可从人生感悟角 度来思考)
启示
一、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 二、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 越壮阔。
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 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尽,尽头 像一条条线,名作状语 同“彩”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
红 朱砂 一会儿 托
有人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
有的
东海也(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获得,照到 红 杂 脊背弯曲,鞠躬致 敬的样子
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6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 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 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 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 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 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