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治理聪明》绪论:为什么是《论语》(1)
论语 论文
论语论文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为人和治学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道德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还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智慧和实践的并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思考能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提供了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主政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探讨社会治理和政治理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参考。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论语》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什么要读《论语》?
究其人生烦恼的、痛苦的根源,无非就是“选择”的痛苦!一个人一生要面临无数的选择,选择对了,快乐。选择错了,痛苦。会选择,快乐。不会选择,痛苦。可是我们由于不懂得社会,不懂得人生,不懂得识别,我们就无法选择。于是我们把一切怪罪于命运!
中国人近现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强调“自我”,要张扬“个性”,这种自我意识的强化,彻底破坏了人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人类生存在这个大地上,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不仅要适应天寒凝冻,还要适应酷暑热浪;不仅要饱腹,而且还要解渴;不仅要遭受洪水之灾,地震之苦,还要遭受烈火焚烧;风吹雨打是家常便饭,雷电交加也是经常见到;人类如何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这种群体意识也就是国家的起源。但由于人类私心的膨胀,占有欲的扩张,人类便开始了相互的战斗、相互的争夺。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人类更失去了应该凝聚的特性,成了一盘散沙,各自为阵,顽固地坚持着所谓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所谓的优秀种族),并且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采取了纯粹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想自己来统治这个大地上的人类,作威作富,只手遮天。因此,人类发展到今天,便形成了贫富不均的状况,贫富差距拉得很大,10%富人(所谓精英)便占有了90%的资源,统治了90%的人民;因而便导致了人类发展的滞后。
国学经典著作精讲解读
国学经典著作精讲解读
一、《论语》——智慧箴言的传承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义”、“礼”、“智”的重要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合一;其次要顺应天道,尊重他人,遵循礼法;最后要明智处事,善于思考,不轻易言败。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个人修养有指导意义,也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在《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中庸》——中和之道,达到至善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了中和之道的重要性。
在《中
庸》中,提出了“中正之道,中和之德”的思想,强调了平衡与调和
的重要性。
只有在中庸之道上不断追求,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精讲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髓,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在当下社会中的行为和
选择。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读这些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一、论语的背景与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对国家治理有启示的观点。
首先,论语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乱世,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积极推崇仁义道德,力图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风气,使国家治理更加稳定。
因此,论语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论语》中强调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孔子认为,德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治是德治的辅助手段。
他强调君子应以德治国,而不是仅仅依赖法律来管理社会。
这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但单纯依赖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德治是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才能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国家治理的长远发展。
三、仁爱与公平正义的平衡《论语》中强调了仁爱与公平正义的平衡。
孔子认为,仁爱是治理国家的核心,但仁爱不能过分,也要兼顾公平正义。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仁爱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公平正义。
只有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在仁爱与公平正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注重社会关怀,又要保障公平正义。
四、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风气,推动国家治理的关键。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倡学习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注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五、信任与诚信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信任与诚信的重要性。
曾仕强:为什么做管理的一定要读《论语》?
曾仕强:为什么做管理的一定要读《论语》?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因为,《论语》,不是知识,如果把《论语》当作知识来看,我们老早把它丢掉了,因为它已经没有用了,两千五百年前的知识现在有什么用?知识它是有限的,是有使用寿命的,你看五年它就变了,十年它就大不同了。
二十年几乎都没有用了。
《论语》是智慧,它是会遗传的,这样我们才知道有人一出生他就特别聪明,就是遗传到高智慧,智慧是什么?用现代人话讲叫思路,叫做脑筋清楚不清楚。
《论语》是给我们些思路,所以你看它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你他它整个连起来,你会觉得这不得了,把人类的思路很完整的把它陈述出来。
这是我们读《论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的。
比如这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就是告诉我们,现代人最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某一行再有名,对其他行业的人来说,也未必熟悉。
人家不了解自己,原本是正常的现象,用不着不高兴。
反倒是自己要求扩展视野,不妨多多认识别人。
把别人当做镜子,以便反过来映照自己,使自己更明白真相。
知人与被知,孔子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和孔门三乐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可以互相对照,更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
在这里,我们也特别说明一下,我们让孩子读《论语》,不管他是否理解,都没有关系,你就让他读,然后背下来,将来长大以后慢慢的去悟,智慧是要靠悟的,而且,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识。
因此我们才常常说,能悟多少算多少。
像《论语》这种国学经典,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和参悟!古人也曾高度评价《论语》的管理智慧,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
虽然,这句话说的有点过了。
由此可见,《论语》也是一部管理经典,那么它是怎么体现的呢?实际上管理这个词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被美国人开发出来的,可是它是古老的东西。
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晰的把管理的概念说的那么清楚。
整部《论语》就是在讲管理,大学也在讲管理。
修身就是管自己啊!齐家就是把家族管好,治国就是把国家管好。
【2016年】《论语的管理智慧》绪论:为什么是《论语》【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论语的管理智慧》绪论:为什么是《论语》一、反拉二胡据说左撇子的人都聪明,我有个表弟就是个左撇子。
有一次他拿了个二胡玩,刚一上手,就拿反了,因为他习惯左手拉弓子。
大家笑话一番,他不好意思了,就换了持法,却显得更加笨拙。
我说你不妨用你自己的方法试一下,他又恢复左手持弓,果然推拉自如;无独有偶,我看十二女子乐坊的演奏,就发现有个美女笛子手把笛子放在左侧吹奏的。
后来才知道其中的缘故,原来舞台上有两个笛子手,为了追求对称的舞台效果,其中一个就来了个“反吹竹笛”。
如果这位乐手不是左撇子,练就这番技艺确实值得称道。
表弟的“反拉二胡”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美女的“反吹笛子”是为了适应乐队的舞美效果,这些突破常规的做法都有着很好的理由。
常规方法好,还是反常规方法好呢?这问题问得没趣了,所谓的好和坏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最为重要,适合的就是好的。
本来二胡就不好学,要让我表弟不顾自身的特殊条件而必须采取适合别人的方法,学起来,凭白增加许多难度,有什么好处呢?当年有个企业叫“三株”,用小报纸式的广告页把自己的三株口服液卖得很火。
我有位做高档白酒的朋友,把这方法拿来了,廉价的宣传小报散发的满世界都是,知名度倒是上去了,可价钱却上不去,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为什么小报纸对三株口服液是“好”的,对我朋友的白酒就是“不好”的呢?原因就是适合和不适合的问题。
橘在淮南为橘,到了淮北则为枳,口味坏得不可入口。
为什么?好的东西,换个地方就变得不好了。
美国很著名的咨询公司在中国国内吃不开,弄坏了好几个案例,并不是人家的方法“不好”,其中就有不适合中国企业的缘故。
中国的企业先是推崇西方的管理模式,后来又喜欢日本的管理模式,因为日本的文化可能更接近我们,所以更容易找到相似的地方。
然而中国和美国、和日本都是大不相同的,且不说市场环境、文化背景、企业特征,单就“人”这一项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常说企业“以人为本”,其实中外企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组成企业的人是不一样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我们常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但也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
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考试有用吗?找工作有用吗?
当然!《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
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
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而且,《论语》还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
所以,不仅要读论语,还要读懂论语。
为什么要来学习《论语》?
为什么要来学习《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来学习《论语》呢?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理念,这些理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影响了无数人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论语》中所包含的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有益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孝顺、忠诚等,这些准则和价值观念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处世方式,使我们更加高尚、优雅、自律和自信。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论语》中所包含的思想和道德理念,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学习《论语》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相信,学习《论语》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论语》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为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小的时候,被大人强令读《论语》,并被告之,《论语》在“四书”中尤其重要,既然《大学》之道在“修身治国平天下”,而读《论语》几乎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就是说,你把半部《论语》读通读透就足以治天下了。
于是当时就不得不一篇一篇的“子曰”下去了。
后来,渐渐长大,接触了更多的文史知识,原来“半部《论语》治天下,远不是那么回事。
话说,公元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淮南滁州遇到一名乡村教师,名叫赵普,并且得到这位乡村教师的帮助,赵匡胤打败了南唐大军,后终于建立北宋政权,赵普也因此被视作心腹,随后大部分征战,都如影随形跟在赵匡胤身边。
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天下大乱,这是前事之师,北宋立国,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赵匡胤首先想的就是天下如何安定下来,于是就找赵普商量,赵普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迅速说出问题所在:天下之乱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就是削夺军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于是,961年的一天,赵皇帝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请来喝酒,然后跟他们语重心长地谈了一次话,我这个皇帝是你们”黄袍加身“硬塞给我的,可是皇帝这个位置实在是大家都想坐的,你们手上那么多兵,保不齐也有一天会皇袍加身啊,这让我睡不安稳觉啊。
这些武将们大惊,喝完这顿酒之后,纷纷交出兵权。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杯酒释兵权)从赵皇帝认识赵普到公元964年赵普被封为宰相,并封韩王,前后8年,也算君臣相知啊。
倘若一直这样平稳过下去,赵普的余生一定是平和安顺的,可是时代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杯酒释兵权“之后,武事渐不为国家看重,国家开始大兴文事,所谓“兴文教,抑武事”。
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士,国家开始“崇建太学,教养多士”,迅速恢复和完善了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加紧选拔文人充实各级官僚队伍,于是全国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风。
乡村教师出身的赵普显然文化水平不行。
据赵绍祖《读书偶记》中记载说,“乾德建元,太祖谓古所未有,韩王(赵普)称誉,卢(多逊)曰:‘王衍在蜀,曾有此号。
论治的智慧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哲学与治理
论治的智慧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哲学与治理论治的智慧——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哲学与治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以及社会治理方式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治理智慧的精华,这些智慧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也对现代社会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大学》、《中庸》三部儒家经典的分析,来探讨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哲学与治理。
第一部分:《论语》的治理智慧《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丰富的治理智慧,下面将选取几个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治理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做到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个人才有了治理他人的资格和能力。
这种个人修身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审问自己而后知之”。
这反映了儒家注重反思与自省的精神,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找到改进与进步的方向。
在治理方面,同样需要管理者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决策与行为,及时纠错并做出适应。
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的治理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二部分:《大学》的治理智慧《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以下是几个关于治理智慧的例子。
首先,经典中提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凸显了儒家治理理念的核心,即推崇公正、公平、公众利益。
儒家强调执政者应尽力让天下人都能平等受益,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需要关注民众的福祉,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其次,《大学》中强调“中庸之道,天下之达道”。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中庸的状态,主张“不偏不倚”,避免极端。
在社会治理方面,这就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点,避免极端政策的实施,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哲学和教育方面的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实践和指导性很强的管理学著作。
其中,对于教育管理方面的思考和经验总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因材施教“《论语》里的‘治学之道’就是因材施教,让‘学而时习之’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育管理中,也需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爱好、天赋、特长等方面的因素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
”二、尚贤重用“《论语》里不断呼吁尚贤重用。
管理者要充分发扬每个员工的特长,克制处罚之心、倡导奖励之风,始终以激发员工最大的潜能为目标。
”三、贵精不贵多“‘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经典名言。
它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学习的实效性,针对所学的专业课程及领域的特点,千方百计的去将所学知识掌握到位并及时运用,获得更好的人才竞争优势。
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要求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学习深入专业的理论,避免注重学科的广博而忽略深度。
”四、防微杜渐“《论语》讲究防患于未然,遇到问题要及时去解决,避免滋长成大问题。
在教育管理中,应该避免过度应对具体问题而忽略大局,要理性应对短期目标完成和长期目标的规划,并及时跟踪监督与评估。
”五、言传身教“《论语》强调言传身教,注重榜样效应。
一个领袖要成为他手下员工的良好范例,做到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影响其他人,成为员工学习榜样。
”六、尽己所能《论语》教导我们,做事情要尽己所能。
在管理中,必须给自己定一个确切的目标。
同时,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策略,上下求索,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也就是尽己所能。
无论路途曲折还是泥泞不堪,终有成功一日。
综上所述,《论语》中汲取教育管理的智慧,就是借鉴其中的许多思想和原则,在管理相应的组织过程中,加以运用。
这些智慧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还能够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推动组织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论语 技术 -回复
论语技术-回复什么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的言行录,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教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化遗产。
《论语》的内容广泛,主要涉及个人的修养、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塑造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论语》的意义何在?1. 价值引导:《论语》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仁爱、诚信、孝顺等美德,为社会建设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2. 伦理教育:《论语》着重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伦理,提倡家庭和睦、亲子孝顺、夫妻和谐等价值观念,为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提供了教育模范。
3. 政治治理:《论语》对于政治治理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思考。
孔子的弟子有时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他通过对话和教诲,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君子治国理念,强调君子行为的榜样作用。
4. 社会转型:《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他们对于当时社会转变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这些观点和做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何阅读《论语》?1. 学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孔子的历史背景、生平及他的学说对于理解《论语》的内容和思想体系非常重要。
2. 研究《论语》的思想体系:挖掘《论语》中的思想观点,通过对话和教诲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总结《论语》的核心价值观:从《论语》中提炼出仁爱、诚信、孝道、忠诚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4. 和现实生活结合:将《论语》的思想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尝试将儒家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中。
5. 与他人交流探讨:通过与他人共同阅读、研究和讨论《论语》,可以互相启发和丰富对于书中观点的理解,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思考《论语》在当代意义何在?1. 人文关怀:《论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对当今社会的人文关怀有着重要影响,能够塑造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论语中的政治智慧
论语中的政治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示论语中的政治智慧。
首先,论语中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首先要修身齐家,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善,以身作则来影响家庭成员,进而影响社会。
同时,君子还要治国平天下,通过正确的政治手段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对于现代政治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
其次,论语中强调君子的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无论是对待家人还是对待国家的人民,都应以仁爱之心来对待。
这种仁爱之心不仅是一种道德追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智慧。
一个政治家如果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就能够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论语中强调君子的谦逊与谨慎。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谦逊有礼,不自命不凡,不骄傲自满。
同时,君子还应当谨慎行事,不轻易下决策,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后果。
这种谦逊与谨慎的态度,对于现代政治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只有谦逊谨慎,才能避免踩入政治的陷阱,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四,论语中强调君子的忍让与宽容。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宽容待人,不计较小节,善于忍让。
这种忍让与宽容的品质,对于现代政治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修养。
在政治斗争中,能够保持冷静、宽容的心态,不仅能够减少冲突与矛盾,也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
最后,论语中强调君子的智慧与学识。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有广博的学识与卓越的智慧,才能够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作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智慧与学识的追求,对于现代政治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素养。
只有不断学习与积累知识,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上所述,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于现代政治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学经典: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
国学经典: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
1. 引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智慧,并试图解读其中的哲学思想。
2. 学习与教育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
这一观念表明了对于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持之以恒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如何在学习中培养智慧和品德。
3. 仁义礼智信
《论语》中反复提到四个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经书,体现了人际关系、行为规范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其中君子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而小人则缺乏正直和道义观念。
通过分析君子与小人的行为与言辞,我们可以明白如何追求智慧和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5. 教育家与领导者
孔子被誉为伟大的教育家和领导者,他通过自己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了许多弟子。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作为一位优秀教育家的指导原
则和领导才能。
这不仅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启发,也对各行各业中的领导者有借
鉴意义。
6. 结论
《论语》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在其中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智慧。
通过深入理解《论语》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准则,我们可以得到宝
贵的启示,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加智慧、善良、有品德的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中强调了修养和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其内心的完善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追求外在的表现和功利。
他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先完善自己的内在修养,才能奠定正确的行为准则。
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德行和品质问题愈发突出。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抱怨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恶化等问题。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德行的智慧,提供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论语》中有言论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告诉我们在治理国家或社会时,必须以德为基础。
只有通过正直、诚实和公正的行为,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的指导价值不言而喻。
只有关注和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德行,才能提升社会的整体品质和发展水平。
第二,《论语》中的智慧提供了如何培养和提升智慧的指南。
孔子视智慧为一种重要的品质,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和思考,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意味着知识只有变成实际行动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智慧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世界,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适应和应对变化。
《论语》中的智慧给予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帮助我们培养和提升智慧。
《论语》中的智慧提供了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指南。
孔子对待人际关系非常注重,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无法给予他人尊重和重视,很难在社会中取得影响力和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学习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合作关系。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给予我们当代人诸多启示。
通过学习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品质,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PPT课件
• 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什么, 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 前一则中孔子认为民众多了首先应该让他们富起来,
而这一则却认为诚信比食物、比富裕更重要,应怎
2021么/3/12理解这样的看法?
12
孔子教导我们——
2021/3/12
13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
•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法律惩罚/精神鼓励)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解释 • 解释“有耻且格”的“格”
2021/3/12
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解释“冉有仆”、“庶矣哉”、“又何加 焉”
(附:冯驩事—— 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
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 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 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 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孟尝君不悦。孟尝君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 其息,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 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 债。” ……冯驩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 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 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齐为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 合20之21/3,/12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 1)8
• 未来当朝者也可能是吾等后辈,所以吾等自己要先 学习,再教导后人,人文中国或可期待。
深入解析《论语》的智慧
深入解析《论语》的智慧Overview1.《论语》的历史背景2.《论语》的核心思想3.《论语》的现代价值《论语》的历史背景孔子及其时代•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春秋时期,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为孔子思想提供了反思和构建新秩序的土壤。
•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
•儒家学派的形成: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继承和发展其思想,逐渐形成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论语》的核心思想仁爱为本•仁的内涵与实践:仁是《论语》中最核心的道德理念,体现了爱人如己的情感,强调通过自我修养达到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
•孝悌的重要性:孝悌是仁的具体体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反映了儒家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思想。
•礼的作用与意义:礼是规范行为的准则,通过礼仪来表达仁爱之心,维护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现仁爱社会的工具。
君子之道•君子的修养:君子注重内在品德的培养,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达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的境界。
•义利观与道德选择:在面对利益与道义的冲突时,君子坚持以义为先,不以私利损害公义,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君子对待学习持之以恒、谦虚谨慎,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实践应用,力求知行合一。
《论语》的现代价值教育启示•终身学习观念:倡导个人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与职业需求,体现持续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德育为先原则:强调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
•师生关系现代解读:构建平等、尊重、互动的教学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扮演引导者和伙伴的角色。
社会伦理•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通过法律、教育和社会实践促进公平正义,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倡导个人修养与道德提升,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论语·为政》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论语·为政》的政治智慧及其现代意义论语的价值及意义:《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虽然不反对别人信奉鬼神,但作为他自己对鬼神是抱有怀疑态度的,这说明孔子已具有无神论的思想萌芽,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这作为孔子的世界观,对其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论语》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和任何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做为一部经典著作,《论语》存有很显著的时代特征,存有很猛烈的远古韵味,里面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当然也存有一些和当今时代二者背离的东西。
背诵《论语》,再深入细致地思索当下的中国,我们可以辨认出,《论语》尽管不是治国方略,不是马列宝典,不是谋财求官进击,但是在当今中国仍旧很存有教育意义,在一些生活层面上,对当今中国仍存有非常大的精神助推与指导作用。
孔子讲的仁是圣道,圣人之道,圣人的心灵行为道路。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
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
第一,把“仁”做为治国思想就是孔子的新发明。
孔子就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基准(萨兰勒班县):例如《颜渊》说道:“仲弓反问‘仁’。
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父者,在家父者。
’”这就是承继了前人“出门如宾,右寺例如祭典”的企图将仁打破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鹏程的思想倾向。
《卫灵公》说道:“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这就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为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做政治思想。
在《子路》中,孔子还应验:“例如存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把仁做为政治思想,确就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代莱治国思想家的问世。
《论语》概述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这本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涵盖了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
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包括他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标准和教育理念等。
其中,仁、义、礼、智、信等概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构成了他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
同时,《论语》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学习方法、人生态度和修身养性的智慧箴言。
《论语》的语言简练、意蕴深远,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思想和性格。
这使得《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同时,《论语》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及现代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读完整部那岂不是无敌
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部分人甚至奉其为经典并对论语深挖探讨钻研之!然而通读论语而不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成功的人仍然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那还要从这句话的本源说起。
这句话原出自宋朝开国名相赵普。
原文如下:太宗欲相赵普,或搭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
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
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
太宗释然,卒相之。
又有一前辈,平生蓄一异书,虽子弟莫得见。
及其终,发箧以视,乃《论语》一部。
此书诚不可不读。
既读之,又须行之。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赵匡胤想让赵普担任宰相的时候,有人对他说这货除了论语美读过别的书,按照当时的文化标准来看,在读书人的圈子里这就是一个半文盲啊。
于是赵匡胤也有点怀疑了,就怼赵普说出了自己的疑虑,赵普说我确实没啥文化,也就是读了论语而已,然而我读完整部论语,帮太祖打天下的时候只用了半部,剩下的半部足以匡扶陛下。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拜赵普为相。
说到底赵普是个实干家,就像曹操,不喜欢耍嘴皮子。
基本上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转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赵普为相时候还是很胜任的。
在宋朝和赵普同样做过宰相的王安石则是一身才学,动辄以才学才名示人,学问和文章确实也没的说,能盖过其风头的基本上没什么人,和其文才齐名的当时只有苏轼和欧阳修,但是这两个人都不如自己的地位高,所以王安石但是也可谓是风头无两,迷弟无数,这就产生了王吹。
有吹就有黑,一部分人开始拿王安石和赵普来比较,说王安石名利心太重,办实事的效果不如赵普,诸如此类。
因为赵普为相是基本上政治也算生平,基本上大小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而王安石为相时,仅他自己实行的王安石变法就很难推行,遭到了很多甚至是皇族的反对,由此可见王安石做人和左右逢源这方面比赵普要差得远了。
所以针锋相对的就产生了赵吹,赵吹党会讲赵普半部论语就治了天下,而你虽满腹经纶,但是然并卵。
这下可吧王吹给气坏了,但是却没辙,因为很多时候事实胜于雄辩,纵然王安石才学的确了得,但是就治天下方面,确实还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治理聪明》绪论:为什么是《论语》(1)一、反拉二胡据说左撇子的人都聪明,我有个表弟就是个左撇子。
有一次他拿了个二胡玩,刚一上手,就拿反了,由于他习惯左手拉弓子。
大家笑话一番,他不好意思了,就换了持法,却显得更加笨拙。
我说你不妨用你自己的方法试一下,他又恢复左手持弓,果然推拉自如;无独占偶,我看十二女子乐坊的演奏,就发现有个美女笛子手把笛子放在左侧演奏的。
后来才知道其中的缘故,原来舞台上有两个笛子手,为了追求对称的舞台效果,其中一个就来了个“反吹竹笛”。
假如这位乐手不是左撇子,练就这番技艺确实值得称道。
表弟的“反拉二胡”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美女的“反吹笛子”是为了适应乐队的舞美效果,这些突破常规的做法都有着很好的理由。
常规方法好,还是***规方法好呢?这题目问得没趣了,所谓的好和坏实在是不存在的,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最为重要,适合的就是好的。
本来二胡就不好学,要让我表弟不顾自身的特殊条件而必须采取适合别人的方法,学起来,凭白增加很多难度,有什么好处呢?当年有个企业叫“三株”,用小报纸式的广告页把自己的三株口服液卖得很火。
我有位做高档白酒的朋友,把这方法拿来了,廉价的宣传小报散发的满世界都是,着名度倒是上往了,可价钱却上不往,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为什么小报纸对三株口服液是“好”的,对我朋友的白酒就是“不好”的呢?原因就是适合和不适合的题目。
橘在淮南为橘,到了淮北则为枳,口味坏得不可进口。
为什么?好的东西,换个地方就变得不好了。
美国很著名的咨询公司在中国国内吃不开,弄坏了好几个案例,并不是人家的方法“不好”,其中就有不适合中国企业的缘故。
中国的企业先是推崇西方的治理模式,后来又喜欢日本的治理模式,由于日本的文化可能更接近我们,所以更轻易找到相似的地方。
然而中国和美国、和日本都是大不相同的,且不说市场环境、文化背景、企业特征,单就“人”这一项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常说企业“以人为本”,实在中外企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组成企业的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从资本或技术的所有者来区分,只要是在中国本土,由中国人构成的企业都属于我们所要讨论的范畴。
中国人和外国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根本上当然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且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的巨大区别。
面对不同的人群,却打算用相同的治理方法,那难度简直是自找了,由于那些是未必适合中国人的特点的。
成功有着成功的背景,这个背景往往存在极大的差异。
当你不具备人家当时的条件的时候,同样的方法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事实上,只有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的对策才可能有效。
表弟要学二胡了,为什么偏要他采用通常的方式,而放弃适合自己的方式呢?二、为什么是《论语》中国人的特点是什么?这可是个大课题。
不过有个小例子可使我们窥其一斑:即便是山村一个字不熟悉的老太太,在行为方式上也在遵循中国自己的道德标准。
比如她会说:“我要做了这样的事情,死后让人家怎么说我?”这是什么思想?这叫“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她还可能说:“这孩子是个孝子,靠得住!”这个判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这些话都是《论语》中的章句。
为什么不熟悉字、没学过《论语》的人也是《论语》的思维方式呢?由于《论语》所推崇的观念实在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说是生而有之不为过了。
《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但《论语》还不仅仅如此简单。
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治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华。
并且这种治理哲学是基于对人的研究和影响的,也就是说,《论语》所显示的治理哲学正是适合《论语》所塑造的人群的。
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的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的治理哲学。
然而,历来《论语》中的治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和利用。
或许这和中国古代企业不够发达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中国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一味从国外寻求治理方法,而放弃可能是最适合自己的治理哲学呢?诚然,《论语》中的治理学确实是反映了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意和努力,似乎没有提到在企业中的应用。
然而哲学之所以是哲学,就在于其对于普遍事物的广泛适应性和启发性。
就像《论语》还可以被运用到其他更多方面一样,研究《论语》在企业治理方面的运用,是一条寻找中国企业治理方法的理想门径。
更重要的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思维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别。
也举一例,比如说,尽管现在外出谋生、异地工作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事情,但是“背井离乡”听起来依然比较悲惨凄凉,尤其春节、中秋这些该团圆的时候团圆不了,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还是难以排解。
在这些方面中国人似乎不如西方人那么豁达想得开,实在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以农耕文化为基点,地理依靠和宗法意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基本心理状态。
于是家长制、独裁集权制的治理模式就有了形成的土壤并且被世代接受,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是以人治为核心,夸大集体主义,讲究尽对服从,遵守伦理道德,注重教化作用。
当代中国企业是在相对***的环境下成长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无论如何,从本质上讲,企业都必然是独裁的组织。
这种独裁不是人为的,也未必是中国企业所独占,而是由资本的性质所决定。
谁拥有这个企业的资本,谁就有难以相比和替换的发言权。
在资本合作的企业里,发言权的大小决定于资本的大小。
所以,企业说到底是资本独裁的组织,这一点,并不存在私营、国营或股份制企业的区别,也和中国外国、东方西方没有关系。
企业的这一属性和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相结合,就使得中国企业必然谋求更加贴近这些特点的治理哲学和治理方式,并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治理模式具有自然的文化性排斥。
所以对待西方、日本还有韩国等的企业治理模式的态度,必然是以包容的心态来吸收改造,而被中国企业治理模式所同化。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因素,中国在传统上企业发展并没有形成社会的主流,而是作为一个孱弱的分支在惨淡经营,更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治理专门理论。
这当然和中国的哲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国哲学起源于生命哲学,将宇宙的生命、人的生命作为完整的、根本性的研究,从而在哲学体系上具有难以分割的整体性。
像我们熟知的《老子》,历来被看作中国哲学的原始,但我们很难说清楚这部书到底是在研究哪个门类,并且之后的哲学研究也都具有这样的“含糊”特点。
这也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些哲学典籍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领域的理论根据。
我们要读的《论语》,实在已经脱离了《老子》这样的“纯哲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分支。
大略地说,《论语》是一部政治治理哲学著作。
不过,《论语》的政治治理核心理念是以德治为内涵的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和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看,《论语》更多的内容像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范。
而正是这些治国的道理、从政的原则和为人的规范为现代企业治理带来极***价值,这正是本书要讨论的话题。
三、《论语》说些什么(一)大旨谈人《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
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
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
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回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题目?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
“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众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众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
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进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实在无外乎一个“人”字。
个人修为是人的题目,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众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并且,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为的基础上,以一个修为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这实在已经揭示出孔子所倡导的治理原则,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来带领和影响普通的人群,以实现全人类的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最***的方式来发展。
现代企业治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二)治理的逻辑《论语》中的治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夸大,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
实际上企业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具体操纵,企业里的所有题目,说到根本上还是人的题目。
观孔子一生,关注的是人的修为、影响的是人的思想、督促的是人的行为。
孔子的教学不是起始于晚年,而几乎是毕其一生的。
他的教学思路是用自己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政治实际培养一批政治治理人才,并且他从来不传授从政的具体技能,而是注重个人修为,把个人修为作为从政的基础;第二个特征是治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养上的表率,夸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他以为一个品质高尚的治理者本身就具有典范和威慑作用,而品质低下,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是无益的。
比如夸大下属忠诚的同时,他更要求上级的“宽容、诚信和公正”。
要求下属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于事”;第三个特点,讲究治理的细节,注重基层治理。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主张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和睦和秩序,讲究“孝悌”,以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并且,社会的***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组织的和睦和秩序构成的。
由此引申,一个企业里,只有各个基层部分的工作做好,企业才可以稳定发展。
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是由各个部分的工作成绩共同促成的;第四个特征是部分明确、各司其职,治理的程序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正名”,实在就是各个部分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协作而互不干预。
领导者要“不出位”,只做好治理工作,而不往干预部分的具体工作;而各个职能部分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对其他部分的工作横加干涉。
这四个特征,构成了《论语》治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为本”。
(三)法治还是人治《论语》推行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德政”,所谓“德”,必然是指人之“德”,是个人修为的极高标准。
这符合《论语》的治理逻辑,治理者本身必须是个“德者”,然后用个人的“德行”来感召和引导下属乃至组织全体职员。
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率,还包括明确的、主动的、制度化的“德育”,夸大每个人的个人修为。
在治理方法上,更多采取的是富有人情化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