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跟“唱读”告别
送别 音乐课教案
送别音乐课教案教案标题:送别音乐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音乐作品《送别》,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演唱和合奏等形式,表达对离别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送别》的欣赏和分析。
2. 歌曲演唱和合奏的基本技巧。
3. 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和传达。
教学步骤:引入:1. 制造氛围: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感,以及音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欣赏与分析:1. 播放音乐作品《送别》: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2. 分析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节奏、旋律、音色等元素,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演唱与合奏:1.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分发歌曲歌词,并教授歌曲的旋律。
2. 合唱练习: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合唱练习,注重和声和合唱技巧的培养。
3. 乐器伴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乐器,进行合奏伴奏,加强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情感表达与分享: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个人经历。
2. 表演展示:学生可以自愿进行表演,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情感。
总结与反思: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活动,强调音乐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 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进行反思,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教学资源:1. 音乐作品《送别》的音频或视频。
2. 歌曲《送别》的歌词和乐谱。
3. 乐器(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资源)。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歌曲演唱和合奏的表现等。
2. 学生的反馈和理解:通过学生的分享和反思,了解他们对离别情感和音乐表达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离别音乐作品,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环节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音乐活动《送别》教案
音乐活动《送别》教案教案标题:音乐活动《送别》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送别》的学习,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送别》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送别》的曲调和歌词。
3. 分组合作,编排并表演《送别》。
教学准备:1. 《送别》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
2. 《送别》歌词。
3. 音乐乐器(如古筝、二胡等)。
4. 分组演练的场地和道具。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喜好,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 播放《送别》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探究:1. 介绍《送别》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如作曲家、演奏乐器等。
2. 分发《送别》的歌词,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的曲调特点,如音域、节奏、音色等。
实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声音来演奏《送别》的主旋律。
2. 引导学生合作编排乐器演奏和歌唱的配合,注重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3. 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演奏和表演的技巧。
展示:1. 邀请各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编排的《送别》。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他们的音乐表达和合作成果。
3. 学生可以自由评论和交流,分享对音乐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音乐活动的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 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活动的感悟和收获。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音乐活动中培养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2. 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参与音乐演出或比赛等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分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送别》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离别》教案 公开课
《离别》教案公开课离别教案公开课目标本课将通过故事、讨论和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表达离别之情,并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教学目标如下:1. 学会用中文表达离别之情;2. 提高学生听和说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关于离别的短文或故事,包含相关生词和词汇;2. 打印或准备一些与离别相关的图片;3. 准备讨论问题和练活动的材料;4. 准备教学反馈和评估的方式。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离别话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感和意义。
步骤二:故事讲解(10分钟)教师用自己准备的故事或短文,向学生讲述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
教师需要解释一些生词和词汇,并指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态度。
步骤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由教师提供的问题,例如:1. 你曾经经历过哪些离别?可以是亲人、朋友、老师等等;2. 你认为离别对人们的影响是什么?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吗?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解释,鼓励学生用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步骤四:口语练(20分钟)教师设计口语练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话练。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刚才讨论的离别话题进行对话。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词汇和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步骤五:总结和评估(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用中文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离别话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估,并指导学生今后的研究方向。
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准备一些简单的练题来评估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互动能力。
扩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综合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或制作一份离别主题的展览。
如何克服农村小学生的“唱读”习惯
如何克服农村小学生的“唱读”习惯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发展的进步,农村小学生的知识素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然而,一些农村小学生仍然存在最根本,最基础的课业问题——阅读和发音。
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小学生存在“唱读”现象,这种习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阅读速度和有效理解能力,更会在日后的各个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不良习惯?以下是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一、培养孩子的口腔肌肉。
唱读是因为孩子们的口腔肌肉发展不完美,无法正确使用声音和语音,造成的对声音的不正确使用,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训练孩子的口腔肌肉。
可以让孩子多做运动,多吃点各种颜色的食物,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多做口腔操,口吐气,唇型活动等。
二、丰富孩子的阅读体验。
农村小学生普遍受科技限制,阅读体验单一,这种单一的阅读方式并不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同时也难以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
所以为了克服唱读现象,我们要让孩子们多阅读各种文章,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可以让孩子读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甚至让孩子看些画册、图片等来扩展视野,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三、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唱读现象的另一个根源是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对于文章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字面意思上。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学习上多注重孩子的阅读理解。
可以通过提问、分析文学内容等方式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教学。
在农村教学的环境中,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孩子广泛的学习需求,缺少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农村小学生唱读习惯的重要诱因。
针对这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多种发展教学方式的创新,如开展图书馆、音乐、手工、科技活动,研究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等。
五、家长的参与和支持。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条件有些艰苦,这对孩子的自信、学习效果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孩子形成唱读习惯的时候,必须要让家长注意、持续关注,共同去“净化”孩子的发音和阅读习惯。
在此条件下,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要关注孩子学习动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并对唱读的毛病进行及时指导。
送别音乐课教案
送别音乐课教案音乐课教案:送别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音乐送别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中标志性的作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感受送别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关爱他人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了解送别音乐的发展历程,学习其中的标志性作品。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感受送别音乐中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音乐播放器、音乐作品录音、乐器。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送别音乐,让学生听一遍。
然后让学生讨论所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送别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中国传统送别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送别曲等。
3.乐曲欣赏与分析(20分钟)教师让学生听古典音乐中的送别曲,如勃拉姆斯的《送别曲》、莫扎特的《安魂曲》等。
然后让学生分析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讨论乐曲所使用的乐器、旋律、节奏等元素。
4.乐器合奏(3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乐器合奏,演奏一首送别乐曲。
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乐器演奏的任务,确保乐曲的和谐演奏。
5.团队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进行演奏,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提出改进的意见。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送别音乐的表达方式和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送别音乐,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对这首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八、板书设计:送别音乐-中国传统-西方古典送别曲-《送别曲》(勃拉姆斯)-《安魂曲》(莫扎特)乐器合奏-分组演奏乐曲分析-情感表达-乐器、旋律、节奏等元素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乐曲欣赏、分析和乐器合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送别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其中标志性的作品。
在乐器合奏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乐器合奏的乐趣,并通过团队分享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下节课可以继续以合奏为主线,深入学习乐器合奏的技巧和表达方法。
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唱读”习惯
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唱读”习惯农村的小学生,朗读的最大一个缺点就是爱唱读。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
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
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
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已按唱读的模式学会了许多儿歌.对于任何一篇课文,老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会自动地按照他们心中的儿歌模式拖腔拉调地唱,因此,唱读是培养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大敌人。
我在帮助学生克服唱读习惯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
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
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
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
还有《四季》这一课。
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三、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尽量减少齐读。
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
大班音乐《老师,再见了》教案设计:让音乐化解学生内心的离别情感
大班音乐《老师,再见了》教案设计:让音乐化解学生内心的离别情感让音乐化解学生内心的离别情感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老师,再见了》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离别的态度,化解心中的离别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2.教学环节1)热身:教师放一首与离别相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引发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感,对离别产生共鸣。
2)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离别的原因、方式和产生的不同情感,让学生感知离别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3)学唱歌曲:学生齐唱歌曲完整的歌词,教师逐句教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唱。
教师分别安排学生分成男女声两个小组,各自练习唱曲,然后进行整体练唱。
4)情感疏导:结合歌曲的内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思考自己必须离别的情形,如小学、初中等阶段结束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地面对离别,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疏导,理解离别的必然性和意义。
5)合唱表演:教师将男女声两个小组合并,整体练唱歌曲,然后进行合唱表演,加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将课堂教学的成果呈现给其他同学、家长等。
3.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思考能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互动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教学法:通过情感引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讨离别的情感,帮助学生化解内心的离别情绪,合理面对未来的离别。
4.教学评价1)以学生为中心: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心理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2)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反馈及时:及时反馈学生表现,鼓励学生在合适的领域扬长避短,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为之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5.教学拓展可以将学习的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在语文、美术等方面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渗透,增加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演唱送别教案音乐初中
教案:演唱《送别》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演唱歌曲,表达对离别的心情和思考。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理解。
2.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较高音区的演唱。
2. 歌曲情感的表达和感染的传递。
教学准备:1. 录音机或音乐播放设备。
2. 乐谱或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讲述一下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离别的场景,以及离别时的心情和感受。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让学生听一遍《送别》的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 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理解。
对于一些较高音区的演唱,可以分组练习,或者单独辅导。
3. 让学生练习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三、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离别的看法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者想象中的离别场景来表达。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讨论。
四、演唱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和欣赏。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一下通过演唱《送别》所获得的感受和思考。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音乐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或者朋友演唱《送别》,观察他们的反应和感受,记录下来并进行分享。
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教学反思:通过演唱《送别》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并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考。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叔同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并能够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3、通过欣赏、演唱、演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通过演唱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弱起节奏的准确把握。
(2)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歌曲的意境,感受离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告别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离别时的心情。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2、介绍歌曲背景及作者(1)简单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是李叔同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而成,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2)向学生介绍李叔同的生平事迹和他在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
3、欣赏歌曲(1)播放歌曲《送别》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提问学生在聆听歌曲后的感受,如歌曲的速度、情绪等。
4、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演唱方法。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重点练习长音和弱起节奏的部分。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如前半部分的舒缓、深情,后半部分的激动、不舍。
(2)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在演唱时加入适当的强弱变化和表情。
6、音乐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如木鱼、三角铁、沙锤等,为歌曲进行伴奏。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伴奏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
声乐课 送别 声乐教案
声乐课送别声乐教案教案标题:声乐课《送别》声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表达。
2. 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音准和音色控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送别》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2. 课堂上使用的音乐播放设备。
3. 讲解PPT或白板,用于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表达。
4. 音乐教材或乐谱。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送别》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先感受这首歌曲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以及歌曲中可能表达的情感。
导入:1. 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解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分享一些与歌曲相关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或历史事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
发声和呼吸练习:1. 引导学生正确的姿势,放松身体,特别是颈部、肩膀和腹部。
2. 通过各种呼吸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如腹式呼吸。
3. 练习发声技巧,包括发声部位的控制和音色的调整。
4. 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发声方式,如头声和胸声的转换,以及音色的变化。
歌曲学唱:1. 分段学唱《送别》的歌曲,注重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唱法。
3.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合唱练习,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情感表达和演唱:1.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在演唱中更好地表达这些情感。
2. 鼓励学生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音色的调整来增强歌曲的表演效果。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演唱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发声、呼吸、音准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进步。
2.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声乐技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送别》这首歌曲,并尝试其他类似风格或情感的歌曲。
送别儿歌教案中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送别儿歌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 培养中班幼儿对送别儿歌的兴趣,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送别儿歌的歌词和曲调。
2. 学会通过歌曲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1. 送别儿歌的音乐录音或CD。
2.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用于展示歌词及活动内容。
3. 音乐乐器或伴奏音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或幻灯片展示送别儿歌的标题和插图,引发幼儿的兴趣。
2. 与幼儿一起讨论送别的意思,并询问他们对送别的了解。
步骤二:歌曲欣赏(10分钟)1. 播放送别儿歌的音乐录音或CD。
2. 请幼儿仔细听歌,观察歌曲的表演和舞蹈动作,发现其中的亮点和有趣之处。
步骤三:歌词学习(15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或幻灯片展示送别儿歌的歌词。
2. 跟着歌曲的节奏,让幼儿一起朗读歌词,逐句学习。
3. 利用板书或手绘图示,辅助幼儿理解歌词的意思。
步骤四:情感表达(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名小组长。
2. 每组选择一个角色,例如送别儿歌中的孩子、家长、老师等。
3. 基于歌曲内容,小组成员自由发挥,设计并表演一个送别场景,展示送别的情感表达。
4. 鼓励幼儿运用肢体语言、声音表情等多种方式表达情感。
5.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可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意见,共同学习和进步。
步骤五:合作练习(15分钟)1. 将幼儿分成两队,每队站成一排,面向对方。
2. 选择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作为伴奏,让两队幼儿在音乐的节奏中,交替进行送别动作。
3. 强调幼儿要注意与队友的默契配合,保持队形整齐,同时展现自己的活力和自信。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课堂内容,对送别儿歌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
2.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在家里或园外重复学唱送别儿歌,并邀请家长参与。
送别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 让学生了解送别的文化内涵,感受送别的情感。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送别情感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送别的起源、发展和形式。
2. 学习送别的诗歌、散文、歌曲等文学作品。
3. 探讨送别中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首送别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送别的情感。
(2)提出问题:什么是送别?送别有哪些形式?2. 讲解(1)介绍送别的起源、发展和形式。
(2)分析送别诗歌、散文、歌曲等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1)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进行诗歌、散文、歌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3)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交流。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送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际交往,学会表达和传递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创作等表现。
2.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散文、歌曲等文学作品的质量。
3. 情感表达:评价学生在表达送别情感时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2.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有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资源1. 送别相关的诗歌、散文、歌曲等文学作品。
2. 互联网资源,如视频、图片等。
3. 课堂教学所需的PPT、黑板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了解送别的文化内涵,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送别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中班送别歌曲教案反思与评价
中班送别歌曲教案反思与评价教案标题:中班送别歌曲教案反思与评价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送别歌曲,培养中班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中班学生的送别歌曲,确保歌曲旋律简单易学。
2. 准备歌曲伴奏音乐和歌词。
3. 制作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海报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送别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情感。
2. 学习歌曲: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并引导学生跟随节奏和音调一起唱。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歌词。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和练习自己的部分,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合唱中。
4. 合唱表演: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部分,最后全班一起合唱整首歌曲。
教师可以提供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表演中的困难。
5. 反思与评价: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觉得自己在合唱中发挥了什么优点?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等。
教案评价:1. 教案目标:这个教案的目标明确,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音乐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合适的歌曲、伴奏音乐、歌词和教学素材,确保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3.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导入、学习歌曲、分组合作和合唱表演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表演歌曲。
同时,教师提供了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 教案评价: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情感和艺术表达能力。
通过反思与评价环节,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
总体评价:这个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满足中班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送别 声乐教案
送别声乐教案教案标题:送别- 声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歌曲《送别》的歌词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包括音准、节奏、气息控制等。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 播放设备和音乐播放器。
2. 乐谱和歌词《送别》。
3. 录音设备。
4. 音乐教室或排练室。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歌曲《送别》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播放一段歌曲《送别》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氛围。
2. 歌词学习(15分钟)- 分发歌词《送别》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歌词的意义。
-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
- 分段解析歌词,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情感表达和表演要求。
3. 声乐技巧训练(2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声音和音准的基本练习,如呼吸练习、发声练习等。
- 教授歌曲中的特定技巧,如音域跨度、音色转换、音量控制等。
- 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发声方式。
4. 合唱排练(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和排练歌曲的一部分。
- 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声部,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合唱。
- 合并小组,进行整体合唱排练,注意音乐的协调和和谐。
5. 表演准备(15分钟)- 指导学生在合唱的基础上,加入表演元素,如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
- 分配角色和任务,让学生在表演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 进行多次彩排,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6. 表演和反馈(15分钟)- 安排一次小型演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成果。
- 进行表演后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赞赏和提出建议。
- 讨论演出中的亮点和改进之处,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扩展活动:- 邀请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在声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
-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剧或音乐会,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欣赏音乐表演的魅力。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声乐训练和合唱排练中的参与程度和进步情况。
送别 音乐教案
送别音乐教案送别音乐教案在音乐教育中,送别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的途径。
本文将介绍一份送别主题的音乐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离别情感。
一、背景介绍送别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存在于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
它可以是对亲人、朋友、同事等离别的告别,也可以是对生活、青春、过去等的告别。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乐作品来传达离别的情感。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以音乐作品《送别》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表达离别情感。
二、音乐欣赏首先,我们将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送别》。
这首曲子由钢琴和小提琴演奏,曲调悲伤而优美。
学生可以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曲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变化。
三、歌词理解接下来,我们将让学生理解《送别》的歌词。
歌词是对离别情感的文字表达,通过歌词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离别的含义。
教师可以将歌词分段给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意义。
例如,歌词中提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学生可以思考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义。
四、情感表达在理解了音乐作品和歌词之后,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离别情感,例如写一篇短文、创作一幅画或者演唱一首歌曲。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分享和讨论最后,我们将让学生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情感表达作品。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离别,例如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或者历史层面等。
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离别的含义和影响。
六、延伸活动如果有时间和条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离别主题。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位著名音乐家或者作曲家,研究他们的音乐作品中是否存在离别的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欣赏音乐作品和写一篇小论文来完成这个任务。
送别初中音乐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音乐送别课年级:八年级学科:音乐课时:1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1. 学习歌曲《送别》。
2.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3. 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琴声学会歌曲。
2.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
3. 针对学生的音乐基础,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歌曲。
三、合唱练习(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合唱练习。
2.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合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提高合唱效果。
3. 选取优秀合唱小组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情感体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让学生感受离别的情绪。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时光,积极面对未来。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音乐,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
3. 提醒学生关注学校音乐活动,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送别》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唱练习中的表现。
3. 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当朗读遭遇唱读——预防和纠正低年级学生唱读的策略
当朗读遭遇唱读——预防和纠正低年级学生唱读的策略
唱读是指学生在朗读时发出一种不自然而且带有音调的声音。
下面是预防和纠正低年级学生唱读的策略:
1. 提供正确的朗读模型和指导。
学生往往会唱读是因为他们没
有被正确地指导。
提供一个清晰、准确的模型,让学生模仿。
2. 培养学生的音感。
给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音程,并让学生练
习唱唱,这有助于学生区分音调的高低。
3. 创造适当的环境。
适当的环境有助于避免学生发生唱读现象。
请确保教室安静,避免大嗓门,仔细聆听学生的朗读。
4.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正
确的朗读方法。
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和改进。
5. 鼓励学生朗读。
鼓励学生经常朗读,尤其是有机会在前面朗读。
这有助于他们积累经验、稳定情绪,避免唱读。
6. 引导学生嘴巴的动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舌头和口腔的位
置来调整音高,尤其是在发/u/、/o/音时。
7. 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他们理解不同
语句中的语音和音节,有助于避免唱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跟“唱读”告别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手段。
它就像一名优秀的导游,把学生带进广阔神奇的天地,放飞想象的翅膀,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但纵观现今的低年级朗读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唱读现象,表现为:学生读书一字一顿,拖腔拖调;整篇课文用一种语气、一个节奏来读,平铺直叙,没有跌宕起伏。
这严重影响了朗读教学的质量,与新课标的理念背道而驰。
那如何让学生跟“唱读”告别,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教师范读引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朗读要求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操作。
刚开始学课文时,读错字词、少字加字、破词破句、拖腔拖调是常见的事。
在课堂上,我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或当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要求,处于“愤、悱”的时候,相机进行范读。
如《放小鸟》一课中有句话:“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我在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发现这句话读得不尽人意,没能读出鸟妈妈四处找孩子的焦急心情。
见此情景,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这句话来,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
刚读完,学生便迫不及待地练读起来。
不一会儿,小手林立,个个跃跃欲试。
几名学生站起来,读得绘声绘色、人情入境,鸟妈妈焦急万分的心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教给朗读方法
适时地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是抑制唱读现象、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切实之举。
1 停顿。
正确的停顿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
有唱读现象的学生,不知道朗读课文时要停顿,在什么地方停顿。
我告诉学生标点符号不同,停顿的时间也不同。
大体上是:顿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另外,题目与正文之间,自然段之间也要作相应的停顿,停顿的时间比句子长一些。
对于文中出现的长句,虽然句中没有标点符号,但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也要进行适当的停顿。
2 语速。
朗读课文时,如果语速过快,学生吐字就会含混不清,无法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语速过慢,学生读起来拖腔拖调,容易唱读。
所以我在课堂上注意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内容的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语速来朗读句子。
如:《草原的早晨》中的“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这句话要用稍快的语速读出羊儿的欢乐和迫不及待。
3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声音上加以突出。
教师启发学生确定并读好重音,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抒发情感,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如《东方明珠》中的“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句中的“真是”、“美丽的”应读重音,以显示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
4 语调。
语调是评价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标志,句式不同,语调也不同。
有唱读现象的学生,就字读字,照本宣科,声音没有抑扬
顿挫的变化。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读出自己对文章情感态度的理解。
如:《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用平直调读出秋姑娘对朋友们的关心。
“咦,书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读时用升调,表现孩子们的惊奇和疑问。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用降调读出小朋友们发现秘密后的高兴心情。
三、评价激励朗读
朗读教学中常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引导他们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朗读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更上一层楼,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唱读现象的发生。
1 师评。
教师结合具体的课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智慧评价。
学生读得好的地方予以肯定和表扬,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这样,既保持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使朗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如一学生在朗读《大海睡了》中的“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这句时,声音响亮,我首先肯定他句子读得正确、流利,接着笑着说:“大海睡觉了,你这么大声,会把她吵醒的。
小点声,再读读这句话,好吗?”经我的提醒,这名学生再读时,声音轻了,小了,让人感受到大海夜晚的宁静之美。
2 生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参与朗读评价。
如:在指名学生读完《北风和小鱼》中的“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这句话后,我让学生评评、议议。
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流利、很响亮。
”有的学生说:“他读出了北风的得意。
”有的学生说:“如果他脸上的表情再得意些就更好了。
”还有的学生说:“加上动作读就更有味了。
”读读、评评的环节,一方面有利于听者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加深对课文的个性感悟;另一方面,同学的欣赏和认可,有利于增强读者朗读的信心,中肯的建议,又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唱读现象的消除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