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中国的疆域
(l)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2.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 朝鲜俄国和蒙古 哈吉塔巴阿富汗 印尼锡不缅老南 隔海六国要记全 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院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两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二)中国的区域差异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2)三大自然区特点
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气候差异的重要因素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
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划分(组成省区)
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
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
(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
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
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
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水到辽宁)、引黄工程等
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中
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2)区域发展
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关键装置:传感器
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
(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J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
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四)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1.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l)区域概况
东北区组成:黑吉辽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气候与主要农作物: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中部中温带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北部春小麦、大豆为主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森林居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居全国之首经济协作条件好、农业工业有良好基础,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土地资源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最有利的条件
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1/5,人均耕地全国最高
土壤肥沃。大部分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
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国土整治的一个方向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
(3)森林资源优势
全国最大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1/3
宜林地区广
森林树种丰富。主要林木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4)结论: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是粮食基地。
(5)注意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
2.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的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沼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