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的若干前沿问题

合集下载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都在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

1. 新唯实主义新唯实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性,并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反映和解释,而不是创造并构造。

新唯实主义与旧唯实主义相比,更加关注实在的本体性和客观性,强调真实存在是不受主体思想影响的。

2. 转态现象学转态现象学是由法国哲学家默里·梅洛·庞蒂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知觉、身体和语言无法被简单地分割开来,因此认为身体、主体和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转态现象学强调身体是理解存在和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而语言只是描述身体和存在的工具。

3. 边缘学派边缘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主张突破传统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本体和存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刻板观念,强调哲学应该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并关注社会和政治的真实情况。

边缘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体现人类共同的关怀和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

4. 新唯心主义新唯心主义是一种当代哲学思潮,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只是对意识的认识。

新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唯一的真理,对物质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了解。

与传统唯心主义不同,新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能够引导和改变物质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线下哲学线下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思考应该超越虚拟空间和社交媒体的束缚,回归到真实世界中来。

线下哲学认为哲学应该直面人类面临的问题,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互联网上消耗时间。

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消除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隔阂,让人类重新认识到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6. 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生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潮。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社会学理论前沿研究

社会学理论前沿研究

社会学理论前沿研究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学理论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理论的前沿研究,包括当前社会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新兴理论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社会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些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学领域的热点议题,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探讨。

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富分化现象日益凸显。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导致了社会内部的不稳定和矛盾加剧。

如何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分化成为了当前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移民与流动性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移民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移民群体面临着身份认同、文化冲突、融入主流社会等诸多挑战,这也引发了关于多元文化共存、跨国移民政策等议题的讨论。

移民与流动性对于当代社会结构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成为了当前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数字化社会与虚拟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社会和虚拟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展开各种活动,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以及信息获取途径。

数字化社会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新兴理论探讨除了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外,一些新兴理论也在不断涌现,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

这些新兴理论试图从不同角度解读当代社会现象,并提出新的思考框架和分析方法。

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试图挑战传统现代性观念下对权力、知识、真理等概念的解释,并强调语言、符号、权力关系等因素在塑造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变革、文化多样性以及权力关系重新定义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述评
Jn ,01 a .2 0
NO. G n r l1 7 1 e e a 9 来自甘肃 理论
学 刊
21 0 0年 1 月 第 1 期 总 第 lr期 9 7
Ga s h o y Re e r h n u T e r s ac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若 干前 沿 问题研 究 述 评
发展。党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与建设 工程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迎来 了空前 的良好机遇 。在这
“ 回到马克思” 就是对 什 么是马克 思主义 、 么是 什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探 讨 , 图在纯粹 的认识论 和价 值 试 论意 义上接近马克思哲 学观念 ,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 对

历史 , 而马克思主义哲 学 的核心 内容是社会 。 L 对马克 2 思主义哲学 的内容进行 了详 细的剖析 , 提供 了一种不 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而俞吾金则从马克思哲学的实 质角度来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内容 , 为将马克思 认 哲学 的实质 理解 为辩证 唯物 主义 不符合 马克思 的本 意, 马克思哲学 的实质是历 史唯物 主义。这 是对传统 教科书 的观点 的一种重新 界定和 阐释 , 以期据此重 构 马克思哲学体 系。 [ 引导我们 探寻本 真 的马 克思哲学 3
持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基本立 场和原则 , 须贯彻 马克 必
样 的新发 展却使 马克思 主义哲学具 有更强 的当代性 ,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 为解决实践问题更 有效 的工具 。 三、 诠释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
人的问题是改革 开放 3 0年来 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
究 中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出发点是现实 的
包美 霞 , 易赛键
( 国人 民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学 院 , 京 中 北 10 7 ; 是 杂 志 社 政 治 编辑 部 , 京 0 82 求 北 10 2 ) 0 77

当今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当今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建华方炳鸽 2010-04-02 19:14:03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和谐社会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研究历来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也逐步形成。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会不会导致社会不同群体的对立和冲突,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一般社会学的理论从古典学者那里开始,一直研究有限的几个基本问题: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持的?部的和外部的变迁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成员如何为其生存和人类再生产获取资源?社会变迁理论就试图研究并确定社会的部与外部变迁,社会变迁的实体、动力、规律、单元、层面,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基本前提、一般形式、实际过程、具体途径等。

社会变迁理论还试图研究、确定社会变迁的维度,如速度、深度、方向和可控制性,以与能够改变原有制度的外部和部的变革力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联。

近几年,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多的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国家和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增长收益的分享、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等。

一些中青年学者还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如从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角度、非常规行动视域、社会化小生产理论框架建构等研究分析了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问题。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的特有机制对这一论题的探讨,相关研究在理论取向和解释逻辑上呈现出基于不同学术式背景的差异。

学者强引入国家政策变量分析它对分层机制的作用,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有三个层次,依次是“基调理论”、“大的政策原则”、落实具体的政策。

路路认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由“决定性”转向“交易性”。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管理运行机制落后、队伍建设滞后、理论创新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制度、组织管理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机制;创新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多年来,尽管党中央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在社会实际中仍普遍存在。

从理论上讲,一般都承认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但实际状况则是二者所受待遇不同。

在管理机构设置、资金供给、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成果鉴定、评奖体系等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都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从上到下正规化、规范化,造成两者的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更是令人担忧。

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被束之高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遭到冷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缺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

此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宣传不够,社会公众对哲学社会科学也缺乏了解。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错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最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苏联模式设置的。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部门设置、专业编制、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课题计划安排、科研成果的评定和运用、职称的评定和晋级等都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作用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非科学化”倾向。

其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是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存在着注疏化、宣传化、学究化倾向。

所谓注疏化,就是一味注疏导师经典,图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不是探讨研究有关问题,积极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所谓宣传化,就是只注重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把科学研究简单地降低或停留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功能上;所谓学究化,就是逃避社会现实问题,躲进小楼,闭门造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引经据典,无以创新。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代社会中,一些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就几个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一、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当前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助手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然而,这种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人类工作岗位的替代、隐私保护、人权等方面的考虑。

因此,研究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社会利益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二、社会不平等与公平正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不平等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讨论。

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的分析,追踪和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改革方案,以实现更加公正的社会。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迅速发展和资源消耗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维度来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如何推动能源转型和减少碳排放等。

四、社会心理与人类行为社会心理和人类行为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近年来更受到广泛关注。

这一领域涉及到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人类价值观的变化、社会认同等问题。

社会科学家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为制定社会政策和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依据。

五、大数据与社会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大数据的出现使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挖掘隐藏的规律和趋势。

西方哲学中的10个超级问题,了解人生先从这些开始!

西方哲学中的10个超级问题,了解人生先从这些开始!

西方哲学中的10个超级问题,了解人生先从这些开始!哲学诗画14小时前西方哲学中的10个超级问题,了解人生先从这些开始!如果你能把这些问题全部搞懂,那恭喜你,你完全可以面对醒来的一切,世界将会在你面前呈现出更为本真和更为明晰的姿态。

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关于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学说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元论和二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称之为二元论。

依据人们对世界统一基础的认识不同,一元论又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两大类,简单地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二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

二元论是一种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因此,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一元论与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是,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世界统一的基础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两者是根本对立的。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和唯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精神”的基础上统一,物质只是“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现。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只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精神是物质本原的派生物和表现,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特有机能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在古希腊,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

当代哲学前沿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当代哲学前沿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所 以正是在这 样 一个 问题 的背景 下,我们 学界有 一
个很 重要 的问题 , 就是如何通过 西方来建 立 自己的话语 体 系。在这个 意义上 说 , 到底如何 来评估 西方 文化 的资源 。
西方 的道 路 、 西 方 的 经 验 到 底 如 何 真 正 的进 入 中 国 , 成为
建。这是 近年 来, 学界 无论是 中国哲 学、 西方哲 学, 还是马
那 么这 种 模 式 能 否 很 轻 易 地 移 植 到 中 国来 呢 , 这 太 难
了。我们所支付 的成本 在于 : 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 和 中国 文化 的特 质有很 大一方面是在于 , 存在这样 巨大差 异的东 西方 文化 ,能否把 西方 的观 念 直接 的 拿到 我们 这 来 呢? 这是 一个很 大的问题。为什么在 民主、 政 治 自由这 些观念 上, 我们经过这 么多年 的努力 , 但 收效仍 然不是那 么地 尽 如人 意?在很 多方 面 , 都 没考 虑到这样 一个 问题。
当代 哲学从 改革 开放三 十年算 起。这 三十 年来 ,我
们讨论 了很多 问题 , 我们接触 了西方 学术 的作 家和 思想。 到今 天, 中国学界 面 临一个 问题 : 如果 我们 这 么做 下去 , 还是 有些 问题 ,我们 不 能够从 一开 始 ,也就 是这 三十年 来 ,我们还 只是在注述西方人 的思想 , 这 是大 家比较 困惑 的一个 问题。但是 ,如果 我们现 在不 注述 西方 人 的思想
( 一) 中西 问题
顺着 以上 问题 就要考虑 西方在 什 么意义 上对 我们是 有意义 的, 也就 是说 , 到底 我们 该 怎样 来对 待 西方 学术。 比方说 , 现在 中国的未来 就是 民主 ,民主是 中 国的未 来 , 这 个 问题应 当是 没有错 的, 但是 怎么样来 实现 民主这种作 为一种政治制度或者作 为一种社会 生存 的方式 , 对 于这个 问题有很 多看 法。一种观念认 为, 我们有非常深 厚的 民主 传统, 比方说 民主集 中制。这 是 一种 意 见 ,不 论 它 对 与 错, 不论 它怎 么样 ,这 只是其 中有 一个讲 法 , 就 是说 中国 未来道路 的民主就 是 民主集 中制。我们 有非 常深 厚 的民 主经验。 另外一种 意 见认 为中 国未 来 的民 主构建 之 路 ,

哲学的三大问题

哲学的三大问题

哲学的三大问题引言哲学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石,一直以来探讨着关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在哲学历史上,已经形成了一些核心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哲学的三大问题,即存在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价值论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大问题,探寻其背后的深意。

存在论问题存在论是哲学中一个基本问题领域,探讨的是事物的存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领域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即探究何为“存在”和“实在”的本质。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存在有待归类吗?”,即探究存在的事物是否可以被分类。

存在论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引领着哲学思想的深入。

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是哲学中关于认识和思维的问题领域,探讨的是人类思维对世界的反映和认识的局限。

在认识论领域,一个核心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吗?”,即探究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认识的真理性在哪里?”,即探究认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问题引领着人们思考自身认识的边界和深度。

价值论问题价值论是哲学中关于价值和道德的问题领域,探讨的是人类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基础。

在价值论领域,一个核心问题是“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吗?”,即探究价值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产生。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道德是社会规范还是个人选择?”,即探究道德标准的来源和适用性。

价值论问题引领着人们思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平衡。

结语哲学的三大问题在人类思维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挑战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准则,引领着哲学思想的发展。

通过探讨存在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价值论问题,人类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审视世界,引领人类向更高的思维境界迈进。

哲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而这三大问题将永远是我们思考和探讨的核心议题。

欢迎继续探讨更多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第一讲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p1团区委郁杨)答: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方面的问题,其中制约和影响各种哲学问题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贯穿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理论意义: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

实践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可知论,努力做到正确地认识世界。

2、哲学的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7 团区委,郁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社会中对立的阶级、集团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哲学党性与政治党性总的说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两种工作方法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10-14 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它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

它是唯一科学的哲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哲学研究的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靠具体科学成果从中概括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十个经典哲学问题

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关于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学说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元论和二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称之为二元论。

第二个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与宗教在历史上一直是冲突不断,但冲突的原因不在于二者的本质,而是很复杂的。

第四个问题: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中世纪哲学争论的重点就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其实归结起来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一部分经院哲学家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也就是说理性应该服从信仰,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

一部分认为信仰是绝对的。

第五个问题:哲学和神学的关系基督教神学与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

基督教接受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这些哲学都经过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性改造,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六个问题: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通过本体问题,西方哲学最终切入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看做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第七个问题:人性的善恶人性善恶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此消彼长,平分秋色。

第八个问题:经验和超验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哲学本体论所牵带出来的一个问题。

所谓的经验,就是我们感官所能感觉到的东西。

第九个问题:人的自由存在主义者把“自由”理解为了“自由的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字眼。

因为选择了就要承担。

第十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人生在世,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我们都是上帝的赐福”。

这一带有浓厚悲剧性的名言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多少悲观,因为西方人几乎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上帝概念。

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 课题指南

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 课题指南

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指南1. 介绍2023年即将到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我们需要关注并准备好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探讨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的课题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领域的发展。

2. 确定研究方向在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将面临着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挑战。

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明确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文化与传统的变迁、社会制度与治理机制的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3. 把握热点问题在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将会持续发生变化。

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等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们需要及时掌握并深入研究这些热点问题。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需要更加积极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只有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的发展。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并且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

5. 个人观点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的课题指南,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6. 总结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的课题指南将有所变化和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来更好地迎接这些挑战。

结语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领域,在2023年,我们需要根据课题指南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取得更多的新成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2023年取得更大的研究成就!7. 确定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在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将需要更加清晰地明确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研究者们需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便在这一变化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人文社科领域的新进展和前沿问题

人文社科领域的新进展和前沿问题

人文社科领域的新进展和前沿问题一、绪论人文社科领域是一门涉及人类思想、文化、历史、行为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不断发展壮大中,人文社科领域面临着新的进展和前沿问题。

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

二、新进展2.1 数字人文数字人文是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研究手段,以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数字方法和工具为支撑,实现对历史文化资料的数字化整理、存储、展示和研究。

例如:数字化的文本、图像、语音、视频、三维重建等技术,使历史文献、文化遗产得以统一规范的数字化输出,让人们以更为多样化、直观化的方式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2 跨界交叉人文社科领域中,独立的门类越来越难以满足研究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跨越学科的界限,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融合。

比如:心理学与哲学、艺术与科技等,这些跨界研究不仅拓宽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推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交流和合作。

三、前沿问题3.1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深刻地渗透进人文领域中。

因此,如何保持人文思想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同时又能与科技有效地结合,是今后人文社科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3.2 文化传承的问题文化传承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关乎到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文化传统正处于危急状态。

因此,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人文社科领域需要面对的难题。

四、总结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加入,推动着人文社科领域的不断前进。

然而人文社科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迫切需要各领域专家的共同探讨研究,以期推动人文社科领域更好的发展。

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 课题指南

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 课题指南

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指南一、引言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类思维、社会行为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域。

在2023年,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重要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本篇课题指南将为研究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和主题,以便他们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二、研究方向1.社会变革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在迅速变化。

研究者可以关注以下方向:全球化对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影响;新技术和社交媒体对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的影响;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问题等。

2.科技与人类生活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研究者可以探索以下方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对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科技对教育、医疗和社交生活的影响;科技伦理和隐私权的问题等。

3.文化与认知文化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研究者可以关注以下方向:文化多样性对认知过程和决策的影响;语言、符号和象征系统的作用;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变化等。

4.历史与记忆历史和记忆是构建社会认同和塑造未来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可以探索以下方向: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的建构;历史解释和历史教育的影响;历史与国家认同、族群关系和社会凝聚力的关系等。

5.人类心理与行为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研究者可以关注以下方向:情感、意识和意义的研究;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的研究等。

三、研究主题1.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舆论与信息传播研究新媒体时代下公共舆论形成与演变的机制,探究信息传播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2.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探讨贫富差距、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对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影响。

3.科技伦理与人类价值观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发展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这些科技对人类价值观的冲击。

4.文化认同与多元共存研究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多元文化共存的可能性和挑战。

5.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研究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探讨历史解释对国家凝聚力的影响。

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前沿意识”

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前沿意识”

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前沿意识”“哲学”这个概念,在现实中有时候指它的“学说”形态,有时候指它的“学科”形态,也有时候指它的“实践”形态;说到“前沿”时,还涉及它的“历史形态”。

那么,整个哲学学科现在是什么代表前沿呢?这恐怕要让哲学与人类的历史、与当今时代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明确。

不然就只有学说前沿,没有学科前沿。

学科的前沿,主要应该是从哲学高度上观察思考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层问题,也就是哲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所要面对的新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变革的时代。

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尚未退出,仍然在起作用,但已经脱离历史进步的主导趋势,落后于科技进步和实践的启示,这是实情。

有时候看到网上争吵得很激烈、很胶着,不仅很难深入,而且还很伤人的时候,我就感到有点可惜。

在那些很具体的、自己未必知根知底的事情上死磕,而且一定要究出个我对你错、你死我活。

这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争论,已经很久了,我们仍然走不出它的泥潭,我觉得是个悲剧。

而走极端一一不管是走向哪个极端——的思维方式,是旧的“丛林规则”以及“阶级斗争为纲”和“冷战”时代的思维方式。

而在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需要超越过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超越那种心态,首先对分歧本身,它的来源、基础和它所代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才能辨清当今的时代和时代呼声,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想理念在这场变革中辨清方向,找到解决和回答问题的方向和出路。

我认为,这才是当今时代哲学的“前沿”所在。

怎样达到这个哲学的前沿?我觉得主要需要超越两大障碍:一个是研究和治学方式的障碍,即要超越“经学主义”;另一个是目标取向的障碍,即要超越以观点和结论为目标的“前沿”意识,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前沿意识。

经学主义是中国传统治学方式。

它本来是用来治中国经典之学,如四书五经等等的。

但现在却要成为一种普遍的治学方式,连西学和马学也都用经学主义的方式去研究,就成了学术进步的阻碍。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之处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之处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之处哲学与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进行创新是哲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创新之处。

一、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活动,涉及到人的本质、社会动态、文明进程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不断扩展,社会现象日新月异,因此,哲学与社会科学应该深入研究社会现象,揭示人类社会运动规律,探究真实的社会构建方式,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等方面,为保持社会持续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哲学与社会科学更注重深度思考,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思想和观念的探究和总结,但同时也需要在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创新还包括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例如采用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异质性文化,在发掘文化异质性的同时,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文化中共性的因素。

三、发挥跨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哲学与社会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其中哲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与社会科学在跨学科交叉中具有重要性。

通过不同学科与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可以更好地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来解决现实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四、关注新生事物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文明经历了很多重大的转变,新生事物不断出现。

哲学与社会科学要加强对新生事物的研究,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

例如,可以探究数字化环境中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变迁,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等等,从而贡献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在于深度思考、创新性研究、跨学科交叉和关注新生事物。

只有不断地拓宽学科边界,开展创新性研究,深刻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才能保证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旨在围绕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共同探讨解决之道,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在这个座谈会上,我们将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关注人类思想、社会发展的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在引领社会思潮、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认识到其对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走向深入发展。

其次,我们要认真总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畅等。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前沿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我们要鼓励学者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积极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注入更多的创新活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需要更加开放、包容、融合。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走向世界舞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我们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走向更加科学、更加前沿的方向。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哲学动态·理论」当代哲学最重大、最尖端、最前沿哲学理论问题

「哲学动态·理论」当代哲学最重大、最尖端、最前沿哲学理论问题

「哲学动态·理论」当代哲学最重大、最尖端、最前沿哲学理论问题当代社会的发展因为互联网等科技因素的普及而加快了,从20世纪以后,哲学已经无法引领和指导社会发展有近一百年的时间了,哲学这一最高层次的思想滞后,使得全世界的拙发展呈现出若干问题,普遍性的抑郁与抑郁症(已经名列世界三大疾病之列,居第二位)即著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迄今为止,任何单独的心理学、物理学和医学等学科都没有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是哲学这一最高层次的,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普遍性重大问题,人类社会才能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维度上扫清思想障碍,大踏步迈向更加有前途的未来。

拙著《论语我说·自序》最开始的一段话,提出了这一当今哲学的最根本、最重大、最尖端的理论问题,也成功解决了我数十年来的学术趋向于哲学品性的问题,并撰写出了与上述哲学问题根本相关的哲学专著《抑郁及其哲学解决》,从而成为毫无疑问的哲学家,成为引领当今世界最根本、最重大、最尖端的理论问题的哲学家,如下:余此书之撰,乃源于下述极其重要之时代问题也,即人类社会、人类文明演进无止,世界潮流浩浩汤汤,然无论中外,当代人之处乎现代社会也,今已至于一极为尴尬之境界,而有不得不解决之根本问题存焉:现代社会之发展,已然领先于哲学逾百年,无论中西哲学,均已滞后,而不足以启示、指导人类思想、作为之最新、最高追求矣。

故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存在主义之类哲学乃惶惑乎现代人之何所以“存在”,解构主义则打破一切思维之固化态势——实即西方哲学之根本反传统之思维表现也,哲学之发展路径乃趋于至为褊狭之境界,如哲学之语言学转向,而“诗人何为”,遂亦成经典之发问,迄今不得解决也!吾国之根本反传统之思维,则见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实即西学东渐之一顶峰,后虽或以激进视之,然社会整体之以西化为现代化之态势,则不得不愈演愈烈,而深具“本土化”品性、新文化思想特色之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则并无新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

当今自然、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热点的哲学评析发布时间:2021-05-19T11:56:21.79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4期作者:韦先晓[导读] 此文梳理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索的历史,基于现代科学成就尝试为具体科学提供有效的哲学思维模式韦先晓中科院心理所北京 100101摘要:此文梳理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索的历史,基于现代科学成就尝试为具体科学提供有效的哲学思维模式,并直面时代的理论焦点阐述了独到的哲学反思。

关键词:量子效应关系实在唯物辩证哲学解析2020年或更早以来,新冠瘟疫相继在全球肆虐,人类措手不及,巨大灾乱突发,世界一片乱象,匪夷所思现象接连发生,新冠瘟疫的深远影响将随时间推移愈加显现,历史积淀文明,灾乱引人深思,为什么概率极低的事件可以左右历史进程?百年大变局之际亟待重估一切价值,科学应该审视,生命需要反思!人类文明的积淀启示,瘟疫爆发的概率极低,虽然有些影响甚至左右了历史,但从支配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持久性、反复性来看,毕竟不是主因,那么主导秩序是什么?随科技发展,意识与物质界限愈加模糊,理论上讲凭籍精巧的技术系统意识是可操控物质的,但漫长的演化中,须清晰界定主观与客观,这是思维的逻辑起点,人类是以“人”的思维系统来摹写宇宙的运行模式,人的感官是工具,思维是途径,检验的方式只能是实践,即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具体的相互作用。

基于斯,追述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一、自然科学评述(一)科学历程的综述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一方面是以内省思辨、逻辑手段触及宇宙本体博大精深哲学体系构建,另一方面是立足于生存、发展具体科学知识累积。

直至今天,自然界各层次运动可分为四种类型或四种相互作用,即: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针对自然的运行,可用九组物理数学方程简洁描述,即:牛顿的的运动与引力方程牛顿三定律,热力学第一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统计力学基本方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扬·米尔斯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社会哲学的若干前沿问题由来社会哲学(Social Philosophy)一词最早是由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使用的,他用该词表达关于人类社会的一级理论。

西方社会哲学家认为,虽然霍布斯最早运用了社会哲学一词。

但是英国的实证论者约翰·密尔是现代社会哲学的真正创始人,他的《论自由》一书是社会哲学的经典文献。

第一章引论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章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章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章本文教义的应用概念《社会哲学手册》一书作者贝克(Robet·N·Beck)将社会哲学定义为:“对于社会结构及社会功能有关的社会过程所作的一种哲学批判”。

应该:关于社会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模式:哲学理论在社会生活领域的运用。

属性贝克指出:“有些哲学家甚至常常把社会哲学当作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他们认为,由于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从事的是对价值进行最一般的思考,所以社会哲学就是一门将价值应用到由社会秩序所引起的道德问题上的学问。

另一方面,如果哲学家的兴趣在于概念的研究和分析方法,那么他的社会哲学将会对价值采取中立态度,而其宗旨将在于阐明术语和论据,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际的考虑。

更为思辨的哲学家则可能试图将这两种兴趣结合起来。

”布洛克尔(H.Gene Blocker)和汉纳福德(william Hannford)在其《哲学概论》一书中说:“社会哲学就其涉及道德评价而言,也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但是,当其涉及政治理论时,它基本上只与非规范的分析有关。

”他们认为,社会哲学所考察的概念和问题都是从社会环境中产生但在本质上并不完全是道德的或政治的概念和问题,或者说它们同时蕴涵有这两方面的含义。

前沿问题:研究社会哲学任何问题均具前沿性。

社会本体论社会主体论社会结构论社会发展论社会价值论一、马克思社会本体论面临的挑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辩证解读3.对唯物史观本体论的不同解读(1)物质本体论恩格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批评意见:认为物质本体论以设定心物的二元分离为前提,物质只有在与精神的分离和对立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离开了精神,物质范畴不能成立,因此,物质本体论蕴含着天法排除的矛盾:一方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又有逻辑设定的意义,不能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这就造成了自在性与此在性、彼岸性与此岸性的二律背反,而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建构的哲学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反主体性、实证性和独断化的倾向,传统理解中的马克思主义落后于现实需要正是由此造成的。

(2)实践本体论马克思的名言: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在马克思哲学中,存在只是实践中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中的本体。

批评意见:认为实践本体论把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看作无哲学意义的问题,自在的自然不能构成人的实践对象,这佯就把对象理解为实践本身,而且物质存在只是人的实践对象,从而混淆了物质与对象的区别。

(3)社会存在本体论由于晚年卢卡奇的巨著《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影响,这种见解也在理论界广为流行。

他们认为.社会存在本体是指现实社会历史运动的本原性基础。

社会存在本体与实际社会生活现象之间是一种本原上的派生与被派生,或曰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4)生产关系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而整个社会关系又表现为社会存在的本质。

也就是说,一切社会存在形式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沦。

(5)生存论本体论当代哲学变革深处酝酿的是一场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

这场转换的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转换为感性的、非实体性的生存论本体论。

马克思哲学不仅开启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也具体引导和参与了现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

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探人揭示了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将传统哲学的超验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形式还原或转换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内含的生存论意蕴。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生存论本体沦。

(一)本体论问题考查“本体”是一种根本性的存在,这就决定了“本体”必然是一种“超验”的、而非经验的存在。

“本体”是纯粹思维抽象的产物,是在感官所把握到的事物的基础上的超感官的对象,是标示世界的终极存在的哲学范畴,其涵义最终显现出了本体的超验本性。

1.本体论的基本内涵本体论是研究存在本身的理论,通常被界定为关于存在和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

巴门尼德(早于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出了“存在”概念(《论自然》),认为现象世界的背后是一个本能感知的、不变的、永恒和唯一的本体世界,它才是真正的存在。

虽然本体论一词是在17世纪新创的,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学或“第一哲学”同义,因为形而上学还包括宇宙学和心理学,所以,本体论成为只研究“存在”的恰当用词。

本体论一词首先由德国的理性主义者、基督教神学家冯·沃尔夫(1679-1754)引入现代哲学(《理性心理学》),并使之在哲学中显出突出的地位。

对于沃尔夫来说,只有演绎推理才能获得关于存在本质的必然真理。

康德后来断然拒斥了作为演绎系统的本体论和上帝必然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在20世纪,本体论或本体论思想特别引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者重视,尤其是马丁·海德格尔,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说,从古至今,哲学思维总是从世界方面而不是从“此在”人手进行探索,因此,这种本体论是“无根的”,意思是没有抓住根本,没有找到根基,他要建立一种有根的本体论,强调人对世界的优先地位,人的存在的优先地位和人的未来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在20世纪完成了哲学从世界向人的转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人学本体论的崇高地位。

2.作为价值诉求的本体论本体论是一种指向无限性或终极性的意向性追求。

它体认着哲学对人类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终极关怀和反思。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1)找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

具有超验性、统一性、终极性和绝对性的特征。

(2)考究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

终极解释是对本体观念的逻辑论证,是本体观念的具体化和知识化。

而本体观念指向的是世界的终极存在。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哲学本体论所探求的是关于“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这种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经验中的事物的共性的把握和统一性的解释。

它既是对全部知识的超越,又是对全部知识的解释。

它通过对一切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统一性的追求,来实现对世界的终极解释。

(3)体悟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

本体论对于终极存在的追求和终极解释的考究,是对于人类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探求,即为人类的存在寻求一个最高的支撑点。

这正是本体论的终极价值之所在。

无论是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是康德的“理性是宇宙的立法者”,亦或是马克思的“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都是本体论提供给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

本体论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即寻求人类的价值地位,也就是寻求对人类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终极价值。

这种对终极价值的孜孜不倦地追求,构成了本体论最深刻的内涵。

总之,本体论研究内容:以何为本,何以为本。

——以自然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人中心论与非人中心论——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马克思哲学基本问题——以社会为本还是以主体为本:社会利益与人的利益孰大孰小3.作为思维范式的本体论(1)哲学发生学意义的本体论世界万物纷繁复杂,变动不居,它的本原和基础是什么,其变中之不变者即第一原因是什么?古代人:本体论并不完全等同于本原论,本体论当然要研究本原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本原与本体乃同义语。

现代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世界怎么样即存在状态怎么样,为什么?(2)逻辑发生学视角的本体论本体论寻求的是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因此它又是关于存在推演出来的思辨体系。

这一点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体论范畴,它首先是一个逻辑范畴,而不是实在范畴,也不是完全的本原范畴,更不是本原实体。

自身逻辑起点,叫做本原范畴——照自身的内在逻辑逐步展开——最后达到一个与本原范畴同一的终极范畴——这个逻辑循环的总体就叫做哲学的本体论。

(3)哲学方法论维度的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独特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持征的体现。

哲学思维是人类理性的最抽象、最高级的形式,具有无限性和超越性的特点。

哲学总是要追踪溯源,寻根究底,寻求终极存在、终极原因、终极意义。

——本体论关注的是一些终极性、根本性的问题。

——探索本体是哲学思维的起由,也是过程,更是结果。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所追寻的本体都是自己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终极性答案,达种时代的局限性就为后代哲学家对前时代哲学家的超越留下了余地,因而不同时代的哲学学说在本体论意义上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尽管其思维方式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社会本体论问题探究1.本体论的历史形态——社会本体论的缘起(1)理论形态有学者总结哲学史上本体论哲学形态并指出;20世纪以前的本体论哲学大致有三种形态:一是始基论或本原论,认为本体就是万物的始基、基元或本原,“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对本体的思考的方法是依据经验直观;二是基础论,认为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构成要素或基本单位或存在基础,古代数的哲学、原子论哲学、近代的单子论等都代表了这种思维倾向,其分析的致思倾向向后来衍变为近代科学方法;三是本质论,认为本体就是万物存在的本质、共相等等,以柏拉图理念论以及黑格尔的思辫哲学体系最为典型。

黑格尔把本体当作本质,绝对观念就是事物存在变化的本质或根据,他还认为把握这种本质[本体)既不能取经验的直观,也不能靠知性的理智,只能运用不同于经验科学方法的思辨哲学方法才能得到。

(2)发展形态字宙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理性本体论、性灵本体论、生命本体论等社会本体论:社会存在论、人的需求论、语言论2.唯物史观有无本体论(1)肯定派认为,本体论就是本原论,它要回答的是整个世界的最终根据和最高原因问题。

并认为这是一切哲学、从而也是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应该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2)否定派认为,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用逻辑方法构造出来的范畴体系,是纯思辨的、超验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正是通过对这种本体论尤其是黑格尔的概念本体论的批判而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

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了对本体论的终结。

(3)存疑派认为,肯定派和否定派争论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问题,因此主张避开或超越这些无意义的问题,通过其他方式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史观的性质。

(三)社会本体论问题致思1.物质本体论的消解(1)物质本体论观点第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不是物质的产物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第二,物质世界及其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都遵循着一般的、普遍的规律而不断发展变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机能和属性;第三,世界是可知的,我们的思维和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