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优化计算机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在线信息的搜索》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2课《在线信息的搜索》教案(一)年级:三年级上册学科:信息技术版本:苏科版(2023)【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在线搜索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简单的在线信息搜索。
4. 培养学生判断搜索结果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难点:关键词的提取和优化,搜索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室,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使用到计算机和网络。
2. 准备一些示例搜索题目,用于学生练习。
3. 提前检查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是否能正常访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如何获取信息,特别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经历。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在线搜索吗?为什么要进行在线搜索?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更快速、准确地获取在线信息。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讲解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一种在线检索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互联网上的信息。
2. 展示常见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在线搜索的基本步骤:明确信息需求、使用关键词搜索、筛选和评估搜索结果、记录所需信息。
三、示范操作(5分钟)1. 以一个示例搜索题目(如“秋天的特点”)为例,演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2. 强调关键词的重要性,展示如何通过添加或减少关键词来优化搜索结果。
3. 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搜索结果的标题和描述,判断其与自己信息需求的相关性。
四、学生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目,要求学生按照所学知识进行在线搜索。
2. 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特别关注关键词的提取和优化。
3. 提醒学生注意评估搜索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反馈(5分钟)1.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搜索过程和结果,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40题)1、某中学要对全校所有学生做一个家庭情况调查报告,因此组织各班老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将结果进行汇总整理。
老师将统计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的这一过程属于()。
A.信息采集B.信息发布C.信息加工D.信息编码【答案】 C2、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不能将信息传送到剪贴板的是()。
A.用Ctrl+V把选定的对象送到剪贴板B.用“剪切”命令把选定的对象送到剪贴板C.Ah+PrintScreen把当前窗口送到剪贴板D.用“复制”命令把选定的对象送到剪贴板【答案】 A3、下列关于数据库描述正确的是()。
A.数据库不能被多个用户共享B.Access数据库中可以处理多个数据表C.数据库管理系统不可以创建、维护数据库D.SQL Server和Premiere都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答案】 B4、下列选项中全属于PowerPoint软件动画功能的是()。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D5、在ASCII表中,按照ASCII数值从小到大排序的是()。
A.空格、ACB.A.9、aC.9、T、NULD.空格、NUL、a【答案】 A6、一段以每秒25帧播放,每帧画面为512像素x384像素,24位彩色,且未经压缩的30秒AVI格式的文件需要的存储空间为()。
A.421.875MB.3375MBC.3375KBD.421.875KB【答案】 A7、一些智能门锁能根据声音决定是否开门,该门锁可能采用了()技术。
A.智能代理B.声音编辑C.语音识别D.专家系统【答案】 C8、Internet属于()A.以太网B.广域网C.总线网D.局域网【答案】 B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10、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思维活动,如医疗诊断、模拟飞行等都属于()技术。
第一章 最终开采境界的确定
三、应用品位-剥采比关系设计最终境界 经济合理剥采比与矿石品位密切相关,矿体品位变 化较大时,则应该考虑用品位-剥采比关系设计最终境 界。
矿体的地质品位是不断变化,如图14-15, 如果境界剥采比Ri和经济合理剥采比(盈亏平衡剥采 比)Rb相等,则此时的境 界剥采比即为最终境界剥采 g0 r q 比。 (Cm C p )
第二节 最终境界设计的手工法
一、基本原理 剥采比:剥离的岩石总量与采出的矿石总量之比。 Stripping ratio 平均剥采比:最终开采境界ABCD内岩石总量W(waste)与 矿石总量O (ore)之比,如图14-4。 用Ra 表示。Average stripping ratio
W Ra O
第七步:若Ri ≈ Rb ,则Hi 水平极为该地质剖面图上最 佳的开采深度;否则,重复第三步到第六步, 试算其 他深度方案,直 到Ri ≈ Rb 成立。
地质横剖面上的线段比是面积比的一种简单形式。 矿体走向较长,且矿体形态变化不大时,可运用 线段比来代替面积比,这样既可保证具有一定的精 度,又免除了求积仪就算面积的繁琐工作。
二、应用线段比法与面积比法确定最终开采境界 (一)地质横剖面面积比法确定长矿体的合理开采深度 第一步: 根据矿岩稳固程度与设备技术要求确定最终开采境 界的最小底宽Bmin及上下盘最终边坡角α 、β 。 第二步:在每一个地质横剖面图上确定出若干深度方案。 第三步: 对于某一剖面上的深度方案Hi,如图14-6,在Hi 水 平处选定最小底宽确定出该开采深度的境界底线位置 ab,分别从a,b 两点以上下盘境界帮坡角α 、β 做出 上下盘边坡线bc、ad,假设bc线交矿体上盘界线于 e点。
(四)最终开采境界的审核 1、调整最终开采底平面标高 采用平面面积法确定出的短矿体开采的底平面标高,一般不 需另行调整。对于采用地质横剖面法确定出的长矿体开采深度, 需要进行纵向的平面标高的调整。 第一步: 将在各地质横剖面上确定出的最佳开采深度投影到矿体的纵 断面上,如图14-11,连接各开采深度点,得到露天矿纵剖面图 上的理论开采深度。 第二步: 调整纵段面上的理论开采深度。调整后的最终境界内的平均 剥采比应小于经济合理剥采比,境界底平面的纵向长度应满足 最小运输线路的长度要求。
2019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初中信息技术初一(7年级)教学参考进度
2019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初中信息技术初一(7年级)教学参考进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章节参考课时第1章走进信息世界(5课时)第1节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2.信息技术1课时1.信息的数字化1课时第2节信息获取与管理1.信息的需求分析2.获取信息的途径3.从因特网获取信息4.信息的甄别和引用2课时5.信息的管理1课时第2章管理计算机(6课时)第1节认识计算机1.计算机发展史2.计算机系统组成2课时第2节优化计算机1.操作系统安装2.应用软件安装3.系统优化3课时第3节计算机与信息安全1.计算机安全2.信息安全3.做一个网络时代的文明人1课时第3章数据统计与分析(11课时)第1节数据收集与编辑1.数据收集1课时2.数据处理3.数据录入与编辑2课时第2节数据处理与统计1.地址及引用1课时2.基本功能1课时3.高级功能2课时第3节数据图表与分析1.图表的特征1课时2.图表的创建3.图表分析1课时4.数据挖掘5.机动2课时第6章图片获取与处理(7课时)第1节图片获取1.走进图片世界2.获取图片3.图片的浏览与管理1课时4.图片分类及格式1课时第2节图片处理1.图片处理常用软件2.图片基本处理方法2课时3.图片抠取和合成1课时4.机动2课时第7音视频获取与处理(6课时)第1节音频获取与处理1.音聘文件类型与播放1课时2.音频获取3.音频编辑1课时第2节视频获取与处理1.视频获取1课时2.视频文件类型与播放3.视频编辑1课时4.机动2课时说明:1.初一在本学期建议完成7年级教材中的第一、二、三、六、七章,要求初一每周2节课。
2.本学期共23周,课时安排18周。
3.在完成上述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具体进度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调节。
信息技术,苏州市,xxxx,初中,教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如何有效降低计算机技术的能耗
如何有效降低计算机技术的能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设备的能耗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量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计算机能源消耗日益增加。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计算机技术的能耗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本文中,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术,以减少计算机技术的能源消耗。
1. 选择能效更高的硬件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设备是能耗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选择能效更高的硬件设备是降低计算机技术能耗的首要措施之一。
如选择低功耗CPU、高效的电源供应器、能耗较低的显卡等,都能够有效减少系统的能耗。
此外,衡量硬件设备能效的标准是能效比,这会对硬件厂商提倡研发更加节能的设备。
2. 优化计算机系统的能源策略: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可以降低计算机系统的能耗。
例如,灵活地调整CPU的工作频率和电压,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平衡性能和能耗之间的关系。
此外,及时关机或休眠无需使用的设备,也是减少能源消耗的有效手段。
同时,开发能源管理智能化的软件和算法,能够更好地监控和控制系统的能耗,进一步减少能源的浪费。
3. 优化软件设计和开发: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也对计算机系统的能耗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代码,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存储操作,可以提高软件的性能,同时也减少能源的消耗。
此外,使用能量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利用多线程技术来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也是降低能耗的有效方法。
4. 推广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计算机能源消耗。
虚拟化技术能够将不同的任务调度到同一台物理机器上,并动态分配和释放系统资源,实现机器的高效利用。
云计算技术则是通过在远程服务器上运行应用程序,将计算资源集中管理,并根据需求进行弹性扩展和收缩,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5. 计算机技术的能耗监控和评估:建立能耗监控和评估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计算机系统能耗过高的问题。
通过对系统的能耗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能耗过高的应用程序和设备,并通过优化配置和调整工作模式来减少能源的浪费。
异构格里芬四词条-解释说明
异构格里芬四词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异构格里芬四词条是一篇探讨异构计算和格里芬的关系、优势以及应用领域的长文。
异构计算是指利用不同类型的处理器或计算单元来完成计算任务的一种计算模式,而格里芬是一种用于高性能计算的编程模型和框架。
本文旨在介绍异构格里芬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深入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商业应用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中,我们首先将阐述异构计算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原理。
异构计算通过同时使用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CPU、GPU和FPGA 等,来实现更高效的计算。
其中,GPU作为一种高度并行的处理器,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异构计算中的重要角色。
接着,我们将介绍格里芬作为一种特定的编程模型和框架,如何与异构计算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数据并行计算。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异构格里芬的优势所在。
异构格里芬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任务细化为多个子任务,并将这些子任务分配到合适的处理器上并行执行,从而实现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性能。
相比传统的单一处理器计算模式,异构格里芬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处理器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计算速度和能效,并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商业应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异构格里芬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
我们将介绍异构格里芬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并分析其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成果和效果。
这些实例将进一步展示异构格里芬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异构格里芬的重要性进行总结。
异构格里芬作为一种高效的计算模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工具。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异构格里芬未来的发展潜力,并指出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结论的重要性在于对整个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证进行总结和强调,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综上所述,本文将介绍异构格里芬的概念、原理和优势,探讨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实例,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第二节最优化测井解释方法
• 3.最优化解释的数学模型
– 1) 建立最优化测井解释的思路:
– 设实际测井值a=(a1,a2,a3….am)
– 理论测井值Α={f1(x,z) , f2(x,z),。。。 fm(x,z)}
–
x为要求的参数,z为参数
– m个测井值,n个未知数, – M < n 欠平衡 (无穷多解) – M =n 平衡(唯一解,不一定最优解) – M > n 超定(没有真解,但可通过方法获得近似解)一般测井属于这种
i1 j1
s.t. n
j1
xij
ai
i 1,2,...,m
m
xij bj j 1,2,...,n
i1
xij 0 i 1,2,...,m; j 1,2,...,n
三、 最优化解释模型
• 1.地层体积物理模型
Φ(1-Sxo)
Φ(Sxo-Sw)
ΦSw
Vcl
∑Vmai
多矿物地层体积物理模型示意图
x
),根据所选择的解释模型,
写出测井值 ai
的响应方程
f
i
(
x
)
,结合测井误差
i
和响应误差 i
以
及各种约束(地质的和数学的约束等等)
G
j
(
x)
及其误差
T
j
,建立
起一个反映测井值
ai
和理论测井值
fi (x)
的差值大小的误差函数
(即上式所示的非相关函数),把误差函数作为目标函数,然后利用最
优化算法求取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一、前言
1. 常规测井解释方法的不足:
– (1)POR、SARABAND、CRA、 CORIBAND等解释模型是固定不变的,不能 灵活运用,它们最多只能求解除泥质以外的双 矿物地层,不能求解由三种矿物以上成分组成 的多矿物地层;
第二节 优化计算机(2)
除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超级兔子魔法设置”“优化大师”等软件来优化计算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并尝试
学生自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尝试
学生观看演示
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馈
教学难点
应用软件的卸载方法及合理的优化管理计算机。
主要教法
实践操作、示范讨论
教学准备
备好常用软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讨论记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教师演示上节课安装的“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和“Flash MX”软件,让学生思考如何卸载应用软件,以释放占用的磁盘空间。
2、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上的两种方法,分别删除“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和“Flash MX”软件,并进行分组比赛。教师小结知识点并提问:如何清除删除操作中产生的大量临时文件和碎片?如何释放磁盘空间,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3、老师演示,实践操作。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磁盘清理操作,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计算机磁盘清理,巩固所学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根据任务驱动的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体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培养团队精神。
行为与创新
抵制盗版软件,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的观点或使用他人的成果。
amdahl定律计算公式
amdahl定律计算公式目录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结构概述1.3 目的2. Amdahl定律2.1 定律介绍2.2 计算公式说明2.3 应用场景3. 实际案例分析3.1 案例介绍3.2 利用Amdahl定律计算性能提升比例3.3 分析结果及启示4. 扩展思考与局限性讨论4.1 扩展思考问题一4.2 扩展思考问题二4.3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分析5. 结论5.1 总结5.2 对未来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性能是一个关键指标。
无论是硬件设计还是软件开发,我们都希望通过优化系统来提高其性能。
而理解和应用Amdahl定律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定量地评估改进的潜力。
Amdahl定律最初由计算机科学家Gene Amdahl于1967年提出,被广泛用于衡量并行计算的可扩展性。
该定律基于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观点:即使只有部分代码可以并行执行,通过优化这些串行部分仍然可以显著提升整体性能。
1.2 结构概述本文将首先介绍Amdahl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定义(2.1节),然后详细讨论了如何使用Amdahl定律进行性能改进的计算(2.2节)。
接下来,在实际案例分析中(3节),将运用Amdahl定律来评估一个具体场景中的性能提升潜力。
分析结果及启示将在第4节中进行探讨,并讨论该定律所存在的局限性与可能的改进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Amdahl定律的介绍和实际案例分析,使读者了解该定律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它来指导性能优化工作。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Amdahl定律的局限性,并提出一些扩展思考问题,以激发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改进该定律。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理解Amdahl定律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它来评估系统中的串行部分对整体性能的影响,从而为系统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注:接下来是第2节“2. Amdahl定律”的内容。
2. Amdahl定律2.1 定律介绍Amdahl定律是由计算机科学家Gene Amdahl在1967年提出的,它描述了在系统并行化时可获得的最大加速比。
编译原理-第十章--代码优化
第十章代码优化某些编译程序在中间代码或目标代码生成之后要对生成的代码进行优化。
所谓优化,实质上是对代码进行等价变换,使得变换后的代码运行结果与变换前代码运行结果相同,而运行速度加大或占用存储空间少,或两者都有。
优化可在编译的不同阶段进行,对同一阶段,涉及的程序范围也不同,在同一范围内,可进行多种优化。
一般,优化工作阶段可在中间代码生成之后和(或)目标代码生成之后进行。
中间代码的优化是对中间代码进行等价变换。
目标代码的优化是在目标代码生成之后进行的,因为生成的目标代码对应于具体的计算机,因此,这一类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机器,我们不做详细讨论。
另外依据优化所涉及的程序范围,又可分为局部优化、循环优化和全局优化三个不同的级别。
局部优化指的是在只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的基本程序块上进行的优化。
循环优化对循环中的代码进行的优化。
全局优化是在整个程序范围内进行的优化。
本章重点:局部优化基本块的DAG表示第一节优化技术简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源程序是:P :=0For I :=1 to 20 doP :=P+A[I]*B[I];经过编译得到的中间代码如图10-1-1所示,这个程序段由B1和B2两个部分组成,B2是一个循环,假定机器按字节编址。
那么,对于这个中间代码段,可进行如下这些优化。
1、删除多余运算(删除公共子表达式)优化的目的在于使目标代码执行速度较快。
图10-1-1中间代码(3)和(6)中都有4*I的运算,而从(3)到(6)没有对I赋值,显然,两次计算机的值是相等的。
所以,(6)的运算是多余的。
我们可以把(6)变换成:T4 :=T1。
这种优化称为删除多余运算或称为删除公共子表达式。
2、代码外提减少循环中代码总数的一个重要办法是代码外提。
这种变换把循环不变运算,即其结果独立于循环执行次数的表达式,提到循环的前面。
使之只在循环外计算一次,上例中,我们可以把(4)和(7)提到循环外。
经过删除多余运算和代码外提后,代码变成图10-1-2。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通用技术 第2节 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实例分析。“延时装置”可延后运货车的 启动,从而解决题干所述的问题,因此合适的措施为②。
9.如图所示是液体原料定量控制系统。其工作过程是:流量计检测到流 出的液体原料流量值,把信号反馈给控制器,与设定的流量值进行比较, 达到设定的流量值时,控制器控制桶泵关闭。请回答问题:
B.加快收线设备的收线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C.减少挤出材料的挤出量,节约材料 D.增加水槽水温自动控制装置,提高产品质量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实例分析。D项提高冷却水槽的冷却 效果,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因此D项正确;模具内应为高温环境,不可以 冷却,因此A项错误;收线速度应与放线速度、各挤出机的挤出量相适 应,一味加快未必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B项错误;C项将降低产品质量, 因此C项错误。
在桶泵停止运行后,由于软管中的原料具有惯性会继续流动,导致误差。为 了提高计量精度,以下对该系统进行优化的措施中合适的是 ③ (在① 减小软管的直径;②提高流量计的计量精度;③在软管出口端加电磁阀与桶 泵同步控制中选择一项,将序号填写在“ ”处)。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实例分析。措施③可使桶泵停止运行后软 管出口关闭,避免软管中的原料流出,从而解决题干所述问题。
(3)该系统发生故障后,当隧道内的烟雾浓度值超过设定值时,容易发生 交通事故。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确保隧道内行车安全,需要对系统 进行优化,以下措施中合理的是 ③ (在下列措施中选择一项,将序号 填写在“ ”处)。 ①在隧道口设置声光报警装置,提醒司机注意; ②在隧道口设置减速带; ③增加备用设备。当该系统发生故障时,备用设备能自动投入使用。
3.系统优化的方法 (1)为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目标而提出的求解方法称为最优化方法。 (2)系统优化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运用数学模型求解,有的通过科学的 估算、试验等方法实现。
linux numa编程示例
linux numa编程示例1.引言1.1 概述概述NUMA(Non-Uniform Memory Acces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架构,它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实现了分布式内存访问。
在传统的对称多处理器(SMP)架构中,所有处理器都可以访问同一块内存区域,内存访问延迟相对均匀。
而在NUMA架构中,系统内有多个处理器节点,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本地内存和其他节点的远程内存。
NUMA架构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处理器数量增加对内存带宽和延迟造成的影响。
多处理器系统的性能瓶颈通常是由于内存带宽不足引起的,而NUMA架构则通过增加内存带宽和减小延迟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NUMA编程是一种针对NUMA架构进行的软件编程技术。
相比传统的并行编程,NUMA编程需要考虑处理器节点之间的内存访问延迟和带宽差异,以最大化系统的性能。
在进行NUMA编程时,开发人员需要了解系统的硬件拓扑结构和内存访问模式。
通过将数据和计算任务分配到最近的处理器节点上,可以减少内存访问的延迟,并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此外,需要使用NUMA-aware的编程接口和库,以便充分利用NUMA架构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NUMA架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NUMA编程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通过提供一些实际的编程示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NUMA编程技术。
最后,本文将总结NUMA编程的关键要点,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介绍Linux NUMA编程示例。
文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NUMA架构和NUMA编程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述。
1.3 目的:阐明本文旨在提供关于Linux NUMA编程示例的详细信息。
2. 正文2.1 NUMA架构介绍:深入介绍NUMA(非一致性内存访问)架构的原理和特点。
解释NUMA架构的内存访问模式和硬件拓扑,以及如何在NUMA系统上分配和访问内存。
课件--模型预测控制
h1
h1
h2
PM 1
hi
i1
PM
第三节 模型算法控制(MAC) 二. 反馈校正
以当前过程输出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之差修正模型预测值
yP (k j) ym (k j) jy(k) ym (k)
N
ym (k) hiu(k i) i 1
对于P步预测
j 1, 2, , P
YP (k) Ym (k) βe(k)
主要内容 预测模型 反馈校正 参考轨迹 滚动优化
第四节 动态矩阵控制(DMC) 一. 预测模型
DMC的预测模型
渐近稳定线性被控对象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和给定值的偏差来确定当前的控制输入 预测控制:不仅利用当前的和过去的偏差值,
而且还利用预测模型来预测过程未来的偏差值。 以滚动优化确定当前的最优控制策略,使未来 一段时间内被控变量与期望值偏差最小 从基本思想看,预测控制优于PID控制
第二节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r(k)
+_
d(k)
在线优化 控制器
u(k)
y(k) 受控过程
+ y(k+j| k)
+
模型输出 反馈校正
动态 预测模型
y(k|k)
_ +
三要素:预测模型 滚动优化 反馈校正
第二节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一.预测模型(内部模型)
预测模型的功能 根据被控对象的历史信息{ u(k - j), y(k - j) |
j≥1 }和未来输入{ u(k + j - 1) | j =1, …, m} ,预测 系统未来响应{ y(k + j) | j =1, …, p} 预测模型形式 参数模型: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 非参数模型:如脉冲响应、阶跃响应
《第2章 信息工具——计算机 第2节 计算机的大管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
《计算机的大管家》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大管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性,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方法,特别是操作系统(大管家)的功能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应用计算机系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计算机、鼠标、键盘、教学课件等。
2.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安排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方法等,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4. 预想教学问题:思量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解决方案,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的大管家》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五个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 引入课题:起首,我会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课题——计算机的大管家,并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组成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础知识: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包括硬件和软件。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CPU、内存、硬盘、显示器等。
同时,我会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应用等。
3. 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我会为学生提供一台计算机,并给出一些简单的操作任务,如打开浏览器、搜索网页、保存文件等。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或寻求帮助。
4. 小组讨论:在学生实践操作结束后,我将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优化计算机》教学反思
《优化计算机》教学反思2012-10-26 丁育红(高) 阅读次数 20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做了多次的思考尝试。
本节课主要采取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展开。
教学成功之处:1、引入在教学引入阶段,我制作了一段学生视频,并将此作为礼物送给学生,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无法打开,由此展开安装应用软件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打下情感基础。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常见问题。
用电脑医生晋级,从中引出计算机的常见问题的处理,同时,也意在梳理计算机常见问题,让学生明确优化计算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模拟操作,节约课堂时间,唤起学生热情学习系统更新时,我充分考虑了“为什么”要去更新系统,学生只有在明白了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之后,才会主动积极的去实践它,所以,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系统漏洞”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深切体会系统更新的重要性。
学习安装操作系统,鉴于其繁琐耗时的特点,我采用了模拟操作,学生体验到操作系统的安装非常耗时,如此,再次点题,优化我们的计算机,避免系统重装。
3、问题引导教学在各个任务的的衔接上,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在使用计算机中出现的问题,产生共鸣来进行的。
一个个看似平淡且多余的计算机问题,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缺乏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追求站在自己的角度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将《计算机的优化》变成产品说明书一样的介绍,例如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机出现某种情况该怎样解决,出现那种情况该怎样解决,这种方式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而这种通过“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不足:1、对教材的处理在教材的处理上,考虑到知识点多,课堂时间有限,剔除了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安装。
这点值得商榷,学生在安装完操作系统后,必然会遇到一些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打印机只是一个例子,形如声卡程序安装、显卡程序安装等等,所以,如何将此部分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还有待探索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优化计算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安装操作系统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2)掌握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任务驱动的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习内容应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
(2)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维护家庭里的计算机,能够解决常见的计算机问题。
4.行为与创新。
(1)抵制盗版软件,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的观点或使用他人的成果。
(2)积极参加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和开发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方法。
教学难点: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安装,系统还原的步骤。
教学准备:
(1)一台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一台打印机。
(2)Windows Xp 操作系统安装流程的视频、“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Flash MX”软件、打印机驱程序。
(3)将学生分组,5~6人一组,每组确实一名组长。
教学方法:教学演示、自主实践、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小组竞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知识,教师启动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计算机出现问题时,(此时计算机无法启动,会出现找不到系统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引导。
(1)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放入Windows XP系统安装光盘,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引入对CMOS的设置,将电脑设为从光盘启动,讲解电脑自检之后会按照在CMOS中设置的启动顺序启动电脑。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播放Windows XP安装视频(视频在BAIDU里搜索系统安装视频, 上有),讲解安装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2)安装应用软件。
要求学生完成安装“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的实践操作,安装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化解难点知识。
安装完成后,引导学生到“C:\Program Files”目录下查看计算机所安装的应用软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安装应用软件的理解。
3.实战演练,巩固知识。
(1)让学生分组进行“Flash Mx”软件的安装,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着重解决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
通过分组协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2)教师将打印机连接到计算机,使用打印机出现问题后,请个别学生尝试解决。
操作过程中,教师作补充说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硬件驱动程序的重要性。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看计算机中的设备管理器。
4。
总结提炼,课外延伸。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下节课布置任务。
第2课时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教师演示上节课安装的“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和“Flash Mx”软件,让学生思考如何卸载应用软件,以释放占用的磁盘空间。
2.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上的两种方法,分别删除“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和“Flash Mx”软件,并进行分组比赛。
教师小结知识点提问;如何清除删除操作中产生的大量临时文件和碎片?如何释放磁盘空间,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3.教师演示,实践操作。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磁盘清理操作,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磁盘清理,巩固所学的知识。
4.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如何进行漏洞修补。
方法:右击“我的电脑”,弹出快捷菜单,执行“属性”命令,单击“自动更新”标签,进行相关选项的设置。
5.自主探究,实战演练。
教师讲解系统还原的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系统还原的重要性,并参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6.总结提炼,课外延伸。
任务小结:小组合作讨论,总结所学的计算机知识。
课堂评价:评选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