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独立
溺爱孩子的10种表现
溺爱孩子的10种表现1、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2、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3、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4、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
”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5、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6、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
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保险顺口溜口
保险顺口溜口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保险顺口溜(口号)参加保险就是好,千家万户离不了。
抓住时机早投保,莫到遭拒才想到。
人生在世无规律,钱途命运靠自己。
积极人办积德事,关爱家庭不推辞。
人定胜天千古训,步步为赢交好运。
平时投入丁点少,用时满足爱需要。
?一手拉着爱子笑,一眼看着爱女娇。
爱子爱女膝前跑,全家和睦乐陶陶。
上天不随人心愿,转眼灾祸到眼前。
小猫小狗家中养,稍不留意会被伤。
爬高上低有危险,意外事故难避免。
劝你购买意外险,保护儿女永平安。
背井离乡勤外出,严寒酷暑搞建筑。
高空作业风险大,家里妻儿心害怕。
不怕别人欠工钱,就怕出事家难还。
一旦受伤住医院,花光家中积蓄钱。
锦上添花人常见,雪上加霜更可怜。
还是自己买保险,万一急需不缺钱。
有车一族身份高,车来车往乐逍遥。
闲暇小聚几杯酒,迷迷糊糊上路走。
只知开车人长脸,不想自己缺保险。
如果发生交通案,自己不伤别人残。
爱车损毁犹可买,就怕事后人升天。
老婆孩子最可怜,节衣缩食无尊严。
生意挣钱不容易,深思熟虑勤打理。
人间没有千年计,稳赚不赔世所稀。
今天家财超百万,周围朋友一大片。
人人都说你能干,潜在风险看不见。
一招不慎全盘输,父母妻儿生活苦。
还是尽快买保险,万能保障利百年。
有车一族身份高,车来车往乐逍遥。
朋友小聚几杯酒,迷迷糊糊上路走。
虽然自己很警惕,就怕别人不注意。
一旦发生追尾案,不伤自身别人残。
爱车损毁犹可买,人员伤亡最危险。
辛辛苦苦好些年,一下回到解放前。
公务人员地位高,大病也要掏老腰。
整天陪酒挺得意,慢性自杀误自己。
心脑血管病缠身,今天不晕明天晕。
老婆孩子在家等,一旦出事全家穷。
还是早投人寿险,出现意外不做难。
糟糕不过见上帝,还留儿孙大笔钱。
教师工作最辛苦,起早贪黑挺忙碌。
职业疾病来侵扰,得过且过忍着熬。
虽有基本医疗险,报销程序更难办。
买份重疾早打算,临到用时有人管。
即使手中有闲钱,想要理财没时间。
孩子的性格急躁该如何教育
孩子的性格急躁该如何教育孩子的性格虽然会随着年级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受影响,但是孩子小时候的性格对于今后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你的孩子性格急躁易动怒的时候,就该及时教育了。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孩子性格急躁的教育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性格急躁的教育方法1、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当孩子大哭大闹时,要采取不理睬态度。
必须让他们意识到哭闹是无济于事的。
等孩子停止了哭泣,能够心平气和地回答问话时,再去教育他。
孩子看到成人态度坚决,自然会停止哭闹,听从教育。
当孩子不听家长劝阻或拒绝服从命令时,可放手让他自己去碰碰钉子。
当他受到挫折时,自然会知道家长为什么不让他做的道理了。
这种处理越及时越好。
经历“反抗期”是幼儿正常发育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注意适当加以鼓励,促进他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当你不满意孩子的行为时,在批评的同时仍要表示喜欢他,不可责怪打骂。
当孩子出现打人骂人的不良行为时,应坚决制止。
要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在别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严肃讲清道理,并引导孩子自觉采取补救措施。
2、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作为家长,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不要包办代替,多鼓励孩子做有益的事情,并且不怕孩子失败,以此帮助孩子形成独立处事的能力。
这样,“不如意,不称心”才不至于打垮孩子,还可以使孩子在“不如意,不称心”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亲子小游戏训练孩子专注力。
专注力是忍耐力的基础,如果孩子的专注力好,自然容易有耐性。
爸爸妈妈可多与子女进行一些有助提高专注力的游戏,例如“找不同”、“找错误”、拼图游戏、听故事……让孩子集中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
3、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
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拚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事了,多数孩子的任性行为也会被慢慢克服直至消失。
但如果幼儿有严重的任性行为,将会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也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正确看待幼儿出现的任性行为,及时关注和矫正,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幼儿通常都会有点任性。
一般从3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要表现自我,孩子的心灵会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与体现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中。
为了确立自我意识,对成人的安排、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闹独立”,力图摆脱约束,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剧烈变化,发脾气、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许多父母因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并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常常会有独立的倾向,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
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
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社会规则的认识水平都比较低,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反复分析后,再做出处理决断,只凭着一种本能来要求大人,所以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常常会在不合实情下表露出来,尽管这些事物往往对他们不宜,甚至是不利或者有害的,他们都会以自身的兴趣与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孩子的第一、第二反抗期
孩子的第一、第二反抗期展开全文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有两次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
以这种逆反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
当然两次反抗期又有明显的区别与不同。
⑴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主要表现出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勺子还用不好,也要泼泼洒洒地自己吃饭,不让他做,就会哭闹。
历来温顺听话的孩子到了此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调皮。
尽管这种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程度不同,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面对孩子的反抗,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的基础或退缩、孤僻;而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在孩子反抗时,暂时依着他,然后通过说服、引导使其顺利渡过反抗期,则是有效有益的做法。
⑵第二反抗期,又称为危险期:此期孩子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的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而社会经验又不足,使得此期的孩子易出现各种问题。
如喜欢与父母去公园的孩子变得不愿再跟着父母;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常常不听话,情绪急躁,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我行我素,不愿与父母商量,而且富于冲动和冒险性。
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其他问题。
据统计,此期不能顺利渡过,常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等。
同样,此期的做法与第一反抗期原则上是一致的,但需更加慎重,多想办法与孩子沟通思想和感情,能做到既是父母又是朋友是最成功的办法。
不要简单地压抑,事实证明压是压不住的。
父母可以帮助他选择好朋友,使他不至于混入坏孩子堆中;同时注意青春期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不能管制也不能放纵,要正确引导。
应该指出的是,儿童少年的反抗性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不是坏事,如顺利渡过,对心理健康和成材都大有益处。
有人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对高反抗性和低反抗性儿童的追踪观察中,发现高反抗性一组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并做出决定的能力;而低反抗性一组中只有26%的孩子具备这种能力,而大多数则遇事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事不果断。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关键期: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即为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动觉强化:是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进行的交往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物体知觉: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注意: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好”偏好现象:就是选择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延迟模仿:它不是指直接模仿眼前事物(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客体永久性观念: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为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幼儿期健忘:回忆幼年事物之能力的现象就是幼儿期健忘。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 我说,很简单,让孩子去摸,你把摸过的那块买下来, 回家做个麻婆豆腐,或干脆让孩子把豆腐捏碎了玩个痛快 ,满足一下他的好奇心,问题不就解决了?
• 这位妈妈有点恍然大悟的样子,但又有些疑虑地说,那 如果下次再去菜市场他还要摸,怎么办呢?我说,再买下 来。这位妈妈有些诧异地看看我。
课后观看《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NN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2-3岁时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孩子进入第 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特别是 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 ”了。
怎么正确看待孩子“闹独立” “闹独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该怎么正确处理“独立性”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 我笑笑说,一块豆腐不过两块钱,即使一个月连着天天 买,也不过六十块钱,等于给孩子买个玩具。况且孩子不 可能对一块豆腐有那么长的兴趣,最多三四天,他应该就 没兴趣了。
• 这位妈妈是个非常有悟性的人,我只是轻轻地点了一 下,她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此后不但允许孩子到 菜市场摸豆腐,而且自己从网上下载了做豆腐的方法, 并订购了磨豆的小磨及其他相关用具,在家做豆腐给孩 子看。她和乐乐一起做豆腐的过程,就是一个亲子游戏 的过程,而所有的工具都变成了孩子的玩具。依此类推 ,在其他问题上,她也不再简单地去管束孩子,而是利 用孩子的好奇心,像做豆腐那样,把一件简单的事扩展 开来,让孩子感受更多的惊奇,领略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处理幼儿的分离焦虑
如何处理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期是儿童成长中极为重要的阶段,而分离焦虑是许多幼儿在面对离开父母时常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
这种焦虑可能给孩子和父母带来困扰和不便。
因此,学会如何处理幼儿的分离焦虑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
1.建立安全的分离习惯给幼儿建立一种安全的分离习惯是重要的。
父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但有效的方式来逐步让幼儿适应离开他们的时间。
首先,花一些时间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增加他们对父母的信任。
其次,逐渐延长和递增离开的时间,例如先离开几分钟,然后逐渐增加到半小时,一个小时,甚至一整天。
这样的渐进方法有助于幼儿适应分离的过程,减轻焦虑情绪。
2.使用合适的告别方式告别过程应该充满温情和耐心。
父母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告别的仪式,让他们从小学会适应分离。
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个小游戏,或者读个故事书,再送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亲吻。
要保持自信和坚定,不要在告别时表现出过分的担忧或焦虑,这能够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帮助他们放松情绪。
3.与教师或看护人员配合如何与幼儿园老师或其他照顾者配合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和照顾者之间应该建立起信任和沟通,并讨论如何最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分离。
教师或照顾者应该给予孩子额外的关注和安慰,以帮助他们处理分离焦虑。
通过合作与沟通,共同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和支持的环境。
4.鼓励适度的独立性鼓励幼儿逐渐建立一定的独立性是减少分离焦虑的有效途径。
逐步引导孩子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任务,例如穿衣、吃饭、洗手等。
同时,给予鼓励和奖励,让孩子有成就感,逐渐提高自信心,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然而,父母需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分要求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免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和焦虑。
5.培养积极的分离心态父母可以用积极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分离心态。
例如,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参加适合年龄的活动,结交新朋友,提供正面的分离经历和故事。
同时,父母要时常给孩子传达自己的关爱与支持,并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疑虑。
宝宝闹独立,发展好时机
宝宝闹独立,发展好时机作者:马志国来源:《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23年第09期晓欢喜欢玩信封。
这天,家中收到信封快递时,妈妈顺手拆开信封后递给晓欢,然而他并未像往常一样乖乖地拿去玩,而是躺在地上又哭又闹。
妈妈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晓欢想自己拆信封。
晓欢2岁了,一直比较乖巧。
可最近,妈妈发现晓欢不那么听话了。
大人不让干的事情,他偏要干,稍不如意,就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家人非常疑惑:孩子现在是怎么了?晓欢的行为是“闹独立”的表现。
1岁左右,孩子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独立意识由此萌芽。
2岁以后,孩子开始学习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初步发展。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就会生发出独立的愿望。
独立性是孩子其他心理品质发展的基础,对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首要场所,父母要抓住孩子独立性早期发展的最佳时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引导他自己做。
如案例中的曉欢可以自己拆信封,大人就可以交给孩子拆。
对于稍大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穿衣服、洗脸、收拾玩具等。
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孩子会从中感受到自我的力量,不断地增强独立意识。
孩子自己做,或许不能像成人一样完成得很好,但家长应该鼓励和欣赏孩子“自己做”的主动意识。
●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性不仅要引导孩子独立做事,还要引导他独立思考。
孩子提出疑问时,部分家长习惯于立刻告知答案,这种处理方式看起来简单省事,但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家长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比如阅读绘本时,借助绘本提问:“小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他现在该怎么办呢?”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想出多元的解决方法。
●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年纪尚小的孩子自己穿衣服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此过程中,孩子会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家长会选择妥协,直接帮助孩子完成。
宝宝逆反父母怎么办语言表达
宝宝逆反父母怎么办语言表达导读: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
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过了整天要妈妈的一两岁,宝宝就开始变得闹腾了。
和父母做对、故意耍赖、犟、不听话、在大院里疯跑、不爱回家。
以前父母给他们吃啥,他们就吃啥。
现在也不行了,他们开始要吃这个,不吃那个,不穿这个衣服,喜欢那件衣服,自我意识开始特别强。
这时,习惯照顾宝宝、一切都由自己做主的父母倒不习惯了,开始纳闷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孩子怎么了,难道想造反不成?这时候,打呀骂呀,怎么管教似乎都不见成效,孩子哭喊,父母也焦虑。
这时怎么了?其实,真正的根源是,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有了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到了五六岁乃至更大,就是一个自我开始发展建立的过程。
这时,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合理的应对,除了照顾孩子吃喝之外,更要照顾他们的心智。
宝宝要自由宝宝两三岁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表现。
这种表现特征事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他们开始学会用手脚等多种方式认知世界,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人抱,甚至不愿让大人拉着手走路。
已经能够用简单语言来表达他们意图的宝宝,开始学会说不,我会,我自己来。
,他们要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走路,不过,他们往往因为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喝水打翻杯子,而遭到父母的批评,说他们不听话、犟。
这时候的宝宝非常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
幼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
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此外,这时候的宝宝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当出现这些特征时,父母要开始注意了。
因为这是培养孩子性格最重要的时期。
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及缓解对策
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原因及缓解对策一、分离焦虑每年的托小班幼儿入园,总是会听到孩子大声的哭喊:“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听着孩子竭力的哭喊,家长们总有不忍,甚至有爷爷奶奶因为不忍心而把孩子从幼儿园带回家。
在我们接触过的新班幼儿中,有孩子不仅哭闹,而且产生攻击行为,对劝慰她的老师又抓又咬,甚至有自虐行为发生,如:趴在地上用头去撞地面。
这些都是因为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了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也就是常说的“分离焦虑”。
幼儿的分离焦虑不仅会影响他们适应环境的时间长短,同时还会对幼儿之后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如何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的分离焦虑期呢?我认为首先要找出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缓解对策。
二、新入园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分析:1.幼儿的心理因素幼儿出生后,成人(母亲或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成人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连接,产生了持久依恋关系。
依恋形成后,当幼儿与成人分离,就会表现出分离焦虑。
一般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越严重。
而当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若他们对这一环境做出了不良的评估,便会对此陌生环境感到害怕,成人的离开更会加剧幼儿的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发生“倒退”:担心依恋对象离开可能不会再回来,就再也看不见了。
2.家园生活的差异(一)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幼儿新入园时,见到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陌生人,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
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幼儿的交往对象也由原来少数而朝夕相处的抚养者转向从未见过的老师和众多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走出家庭狭小的空间,交往的方式也发生转变。
在家里,他们是“小太阳”,是关注的焦点,父母家人对其千依百顺;在幼儿园,幼儿开始学会与老师、与其他幼儿交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分享,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和老师的关注,失去了在家中的“优越”待遇。
(二)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每天的晨间活动、集中教育、户外活动、一餐一点、午睡等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而幼儿入园前在家中的生活规律比较随意,孩子想玩就玩,想睡就睡。
初中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生独立?别闹了,先让他们学会自己“洗碗”!哎,说真的,养孩子真是件奇妙的事儿,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这些小家伙们开始琢磨着要“独立”了。
你说吧,这独立是好事儿,可是这“独立”的程度嘛……啧啧,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就拿我那宝贝女儿来说吧,初中的她,脑袋瓜子越来越灵活,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但是这独立自主的能力嘛……嗯,好像还是个谜。
记得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个新手机,准备给她安装个学习软件,结果这小姑娘直接给我来了一句:“爸,你帮我装吧,我自己弄不会。
” 我当时真是惊呆了,这手机操作也不复杂,她平时玩游戏的时候可灵敏着呢,怎么一到学习就变“小白”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她并不是不会,而是懒得学。
她习惯了,一遇到稍微麻烦点的事儿,就习惯性地依赖我。
你说,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决定,要从一些小事入手,培养她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于是,我决定从最简单的“洗碗”开始!“爸爸,你能不能帮我洗碗?”“为什么不能我自己洗?” 我反问道。
“哎呀,我今天好累,而且你洗得比我好。
” 她开始撒娇。
“别闹了,你自己洗,我教你。
” 我笑着说。
我耐心地教她怎样洗碗,怎样用洗洁精,怎样把碗盘擦干净。
刚开始,她笨手笨脚的,还把泡沫弄得满水槽都是,但我没有生气,而是鼓励她,一步一步地教她,直到她能独立地洗完所有碗盘为止。
你看,洗碗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明白,独立自主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看着她一次又一次地洗碗,我欣慰地笑了。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孩子们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慢慢提升。
当然,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绝非一蹴而就,要像洗碗一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是,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开始,慢慢地“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体验成长的喜悦。
相信我,每一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他们终将破茧成蝶,展翅飞翔!。
高中阶段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高中阶段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哎呦喂,说真的,这“独立性”简直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高中生,一方面要学习,一方面要考大学,压力山大,家长们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全天候保姆”贴身照顾。
可这真的好吗?别闹了,孩子总要长大,总要学会自己面对风雨,是不是?就拿我儿子来说吧,他上高中那会儿,我真是操碎了心。
每次出门上学,不是忘记带书,就是忘记带饭。
我每天早上都得像个“预警系统”一样,不停地念叨着,生怕他漏掉什么。
你说气不气人?你说烦不烦人?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了了!早上儿子又迟迟不肯出门,我气不打一处来:“你到底什么时候能自己收拾东西?我每天都跟你念叨一遍又一遍,怎么就记不住呢?”儿子愣了一下,委屈巴巴地说:“妈,我真的记不住,我脑子不够用啊!”我当时就想,这孩子,怎么老是把什么都推到自己“脑子不够用”上?真是服了!我深吸一口气,决定换个策略。
我拉着儿子,仔细观察了他的书包,然后指着书包里乱糟糟的文具盒和几本散乱的课本,说:“你看,你书包里这么乱,你每次找东西都要翻半天,你能记住什么东西在哪儿才怪呢!”儿子盯着书包里的“战场”,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你看我,我的包里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什么东西都在固定的位置,我不用翻就能找到。
你要不想每次都忘记东西,你就得学着像我这样,把东西归类整理好,用完就放回原位。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我开始和儿子一起整理书包,教他分类存放书本、文具和水杯。
为了帮助他养成习惯,我还专门买了几个收纳袋,让他把不同种类的物品分别装进袋子里,这样就不用每次都翻遍书包了。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儿子还是经常会忘记带东西,但每次忘记了他都会主动承认错误,并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而我也开始慢慢地放手,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对他进行“全天候预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独立性明显提高了,他开始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学习计划也变得井井有条,考试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看着儿子越来越独立,我真的很欣慰。
浅谈幼儿的反抗行为
浅谈幼儿的反抗行为永安市西洋中心园陈巧妹摘要: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
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
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
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关键词:反抗行为转折期第一反抗期对抗期一、反抗行为问题每个儿童都会偶尔表现不太好、出现逆反行为,这是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而产生的一种自然行为。
但是,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反抗行为不是正常的或独立性的反应,而是源于怨恨、愤怒和忧虑。
心理健康专家指出,表现过分逆反行为的孩子十分令人懊恼,有时还充满恶意与报复性,他们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与大人争吵、经常生气和埋怨、轻易动怒,他们还总是埋怨别人做的不好、故意扰乱别人、说脏话等其中有一些孩子往往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从来不履行遵守课堂纪律的诺言。
二、反抗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些研究表明,反抗行为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但是,许多有反抗行为的孩子好像天生就具有反抗行为倾向。
研究发现,一些被领养的孩子,即使养父母家里的环境非常平静祥和,他们的行为还是像他们生父母的行为一样具有反抗性。
实际上,一些孩子一生下来好像就具有反抗性。
在幼儿期,他们很急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大人很难把他们哄好。
当他们再长大些,他们还是很容易发怒,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情绪。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应对方法一、原因:1.发展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体能、认知、情绪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和不稳定情况。
发展问题可能会导致孩子表现出任性的行为。
2.渴望独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渴望独立并表现出自己的主见。
当他们感到自己受到限制时,可能会表现出任性的行为。
3.注意力需求:有时候孩子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表现出任性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通过制造场景或者吵闹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4.情绪问题: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而表现出任性的行为。
例如,他们可能没有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他们的情绪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二、应对方法:1.给予关注和认可:为了满足孩子的注意力需求,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认可。
与孩子进行交流、玩耍或者一起从事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感到被重视。
2.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并解释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3.提供适当的选择权: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有权利做出自己的决定。
这既能满足孩子的独立需求,也能限制他们的任性行为。
例如,让孩子决定在规定时间内做什么事情。
4.建立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例如呼吸深吸、数数等。
教导孩子如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通过任性的行为来暴露自己的不满。
5.倾听孩子的需求:问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任性的行为,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担忧,并尽力解决问题。
这将有助于建立起更好的亲子沟通和信任关系。
6.给予孩子责任感: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责任,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通过承担责任,他们可以学会如何更加成熟和理性地处理问题。
7.鼓励积极行为:及时表扬和奖励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积极的反馈能够激发孩子发展壮大的动力,并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孩子任性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家长通过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保险顺口溜(口号)
保险顺口溜(口号)参加保险就是好,千家万户离不了。
抓住时机早投保,莫到遭拒才想到。
人生在世无规律,钱途命运靠自己.积极人办积德事,关爱家庭不推辞。
人定胜天千古训,步步为赢交好运。
平时投入丁点少,用时满足爱需要.一手拉着爱子笑,一眼看着爱女娇。
爱子爱女膝前跑,全家和睦乐陶陶.上天不随人心愿,转眼灾祸到眼前。
小猫小狗家中养,稍不留意会被伤。
爬高上低有危险,意外事故难避免。
劝你购买意外险,保护儿女永平安。
背井离乡勤外出,严寒酷暑搞建筑。
高空作业风险大,家里妻儿心害怕。
不怕别人欠工钱,就怕出事家难还。
一旦受伤住医院,花光家中积蓄钱.锦上添花人常见,雪上加霜更可怜。
还是自己买保险,万一急需不缺钱.有车一族身份高,车来车往乐逍遥。
闲暇小聚几杯酒,迷迷糊糊上路走。
只知开车人长脸,不想自己缺保险.如果发生交通案,自己不伤别人残。
爱车损毁犹可买,就怕事后人升天.老婆孩子最可怜,节衣缩食无尊严.生意挣钱不容易,深思熟虑勤打理。
人间没有千年计,稳赚不赔世所稀.今天家财超百万,周围朋友一大片。
人人都说你能干,潜在风险看不见.一招不慎全盘输,父母妻儿生活苦。
还是尽快买保险,万能保障利百年。
有车一族身份高,车来车往乐逍遥.朋友小聚几杯酒,迷迷糊糊上路走。
虽然自己很警惕,就怕别人不注意.一旦发生追尾案,不伤自身别人残。
爱车损毁犹可买,人员伤亡最危险。
辛辛苦苦好些年,一下回到解放前。
公务人员地位高,大病也要掏老腰。
整天陪酒挺得意,慢性自杀误自己。
心脑血管病缠身,今天不晕明天晕.老婆孩子在家等,一旦出事全家穷.还是早投人寿险,出现意外不做难.糟糕不过见上帝,还留儿孙大笔钱。
教师工作最辛苦,起早贪黑挺忙碌.职业疾病来侵扰,得过且过忍着熬。
虽有基本医疗险,报销程序更难办。
买份重疾早打算,临到用时有人管。
即使手中有闲钱,想要理财没时间。
分红万能长拥有,强做生意到处走。
谁家孩子都是宝,欢蹦乱跳去学校.虽然参加学平险,磕磕碰碰也难免。
小孩天性就好动,出现意外很严重。
“可怕的”两岁
22M
妈咪宝贝MAMIBAOBEI
宝宝过了1岁半之后,就进入了所谓的“第一反抗期”。
过去老实听话的宝宝,开始逐渐变得任性,经常说“不要”,这让父母很是头疼。
“反抗”一词包含有“抵抗”的意思,宝宝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抵抗,其实他们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
如果这些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宝宝“自我”的确立非常重要。
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状态下宝宝的举动就可以明白,这是宝宝有了自我主张的表现。
例如,想要自己穿鞋、想要自己用筷子、想要自己洗碗等等,大都是在坚持他们自己的主张。
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相当贫乏的两岁宝宝只会说“不要”和“自己做”,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传达给父母,而被误以为是在“反抗”“任性”。
两岁之前,孩子处于生理快速成长期,学习吃喝拉撒、爬坐立走、听音说话,欲求基本都能跟家长的意愿合拍。
两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具有独立做出选择的冲动。
“可怕的”
微笑依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闹独立
过了周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
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
其实,这是每
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
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
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
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
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
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
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
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 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
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
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
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
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
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
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
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
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
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
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
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给父母的启示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
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
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
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
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
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