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合集下载

黄克诚:新四军三师战斗历程和苏北根据地的创建

黄克诚:新四军三师战斗历程和苏北根据地的创建

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历程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一九八五年)

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坚持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是由八路军一部分南下部队为主加新四军一部分部队合编发展起来的。

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一九三九年五月,中共中央在致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指出,今后八路军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华中。一九四○年春,中共中央作出八路军一部分主力南下,新四军一部分主力北上,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开华中抗战局面的战略部署。

一九四○年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任命我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我向中央建议另选派司令员,我只担任政委。中央旋派左权同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后左权同志回到八路军总部工作,由杨得志同志任司令员。第二纵队辖八路军一一五之三四四旅、河北民军一旅新编第二、第三旅,共约二万余人。我考虑两万余部队集中在冀鲁豫,回旋余地不大,不利于发展,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建议,将第二纵队分出一部分部队,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四月十七日,中央电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一万二千人,由太行出发,在冀鲁豫边界设法消灭石友三部后,准备随时调往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五月五日中央又指示:“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在可能发生全国性的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在黄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

遵照中央指示,我于一九四○年三月将河北民军一旅留下坚持太行山斗争,自率纵队直属队和三四四旅,越过平汉路,到冀鲁豫与新二、新三旅部队会合。第二纵队于五月中旬将向我根据地进犯的叛逆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之后,杨得志同志继续留在冀鲁豫,我率三四四旅(辖六八七、六八八、六八九团)、新二旅(辖四、五、六团)过陇海路南下。三四四旅由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领,于五月下旬先头出发,我与纵队参谋长韩振纪率纵队部、教导营及新二旅(由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率领)于六月初出发。行进途中,杨得志同志感到留在冀鲁豫的主力不足,我即令新二旅之四团中途返回冀鲁豫。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34

Page

XIANGCHAO

艰苦的革命生涯,使黄克诚养成了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的节约作风。事无巨细,凡是能“抠”出一厘一毫的,黄克诚就绝对要“抠”出一厘一毫,因此常被打趣为“抠门佬”。长期以来,黄克诚为民、为国、为军队“抠门”,留下了不少令人感动的事迹。

亲改军帽军服省布料,为根

据地人民“抠门”赢“称号”

1941年1月,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抗日。

苏北地区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经济掠夺,生产力遭受很大破坏,抗日军民的生活极度困难。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开

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黄克诚向全师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要求全体主力部队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倡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

当时,苏北盐阜区种植棉花,却没有纺织厂。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纺织,一年织的土布十分有限。1943年,部队制作夏季服装时,出现了棉布短缺情况。黄克诚在指挥抗日战斗之余,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部队棉布供应困难问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一天深夜,黄克诚突然有了主意。他拿着军帽,让妻子唐棣华帮他改帽箍。

新四军的单军帽,沿用了国民

党军队陆军军帽式样。这种军帽,在后脑处多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但这种帽箍平时没多大作用。黄克诚早就在琢磨怎样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他盘算着,一顶帽子节约一块小布条,100顶帽子节约的布就能用尺量了,第三师两万余人,算起来就能节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军算起来,就更多了。他让唐棣华把他的帽子改成单层箍,他先试戴。

大胡庄82 烈士为何一度鲜为人知

大胡庄82 烈士为何一度鲜为人知

2022.11

在中国抗战史上,新四军在苏北淮安曾经历了气吞山河的两场战斗——大胡庄战斗和刘老庄战斗。整建制牺牲的两个连队,一个是淮安大胡庄战斗中牺牲的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一个是淮阴刘老庄战斗中牺牲的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同样发生在淮安大地,同样是新四军三师属下两个建制连,同样牺牲82人,一个家喻户晓,一个却籍籍无名。多年来,刘老庄战斗和“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媒体广泛宣传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而大胡庄战斗和“大胡庄连八十二烈士”的事迹,却一度鲜为人知。

探究其因,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当年的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委员的王阑西到淮阴检查工作。他向淮阴党史工作者传达了一个重大信息:此次离京前曾会晤抗战初期任新四军三师师长、苏北区党委书记的黄克诚同志。黄老不仅对苏北和苏北人民有着很深的怀念,而且还交待了一件具体事情,那就是把1941年春发生在淮安县高(茭)陵的大胡庄战斗搞清楚。王问将军,为什么刘老庄战斗在全国那么有名,而大胡庄战斗一直默默无闻呢!将军说:“当时是我没让宣传。”

黄克诚为什么不让宣传1941年牺牲的大胡庄82烈士?原因有三:一是当时皖南事变的阴影并未在指战员心中完全褪去,如果过多宣传,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当时没有让宣传。二是苏北根据地尚在创建初期,由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时间较短,根据地的基础还很薄弱,人民群众对八路军、新四军缺乏足够认识,

抗日热情尚未高涨。此时,较多宣传惨烈的大胡庄战斗,显然不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黄克诚个人问题。刘少奇、陈毅黄桥战役胜利后,想一鼓作气、速战速决打曹甸战役,黄克诚不同意,后来打了16天,伤亡较大,形成胶着状态,要黄做检讨。此时发生了大胡庄战斗一个连82人阵亡的事,是他坚持不让宣传的。

刘老庄战斗-简介、过程

刘老庄战斗-简介、过程

刘老庄战斗

新四军在苏北刘老庄抗击日军进攻的战斗。

简介

新四军在苏北刘老庄抗击日军进攻的战斗。1943年3月16日,日军第17师团驻江苏省淮阴、涟水步骑兵3000余人,分十一路突然合击在淮阴县六塘河沿岸一带的淮海抗日根据地党政领导机关,企图一举摧毁。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第4连主动在刘老庄阻击敌人。18日,第4连与敌1000余人激战,先后打退敌五次冲锋,毙伤日军170余人。最后,弹尽援绝,就与敌进行白刃格斗。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等全连82人全部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命名第4连为“刘老庄连”。

过程

刘老庄在苏北淮阴县境内。1943年 2月中旬,驻徐州的日军第65师团 3000多人,由师团长川岛亲自指挥,对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屡屡扑空,回撤时又遭到新四军打击,于是又在 3月间进行反扑,将其矛头指向淮海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淮阴六塘河一带。日军行动迅速,领导机关尚未转移,形势十分紧急。新四军第 3师第 7旅第19团第 4连,临危受命在刘老庄阻击日军。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向连队作简短动员,利用原有的“抗日沟”等工事,部署停当,严阵以待。3月 l8日凌晨,日军出现在前方道路上,当距 4连阵地不到 100米时,连长首先用重机枪开火,密集的子弹霎时间把日军杀伤一片。日军仓皇散开,利用地形抵抗,并组织10多门火炮向 4连进行压制射击,随即发起进攻,冲到 4连阵地前沿。4连指战员跃出战壕,与日军肉搏,将其击退。随后日军又发起第 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冲锋,4连指战员誓死血战,伤亡过半,连长、指导员都负了伤,但阵地屹然未动。时过中午,日军暂停进攻。4连抓紧机会,整理部队,下午继续战斗,抗击优势日军的进攻,子弹打完了,就收集阵地上日军丢下的弹药来打,工事被打毁了,就把日军打的炮弹坑当掩体。如此又坚持了几个小时,直至黄昏,阵地上的子弹已全部打光,日军又发起最后一次冲锋。当日军接近前沿时,4连所余全体指战员,包括一息尚存的重伤员在内,全都端着步枪,用刺刀迎向日军。在残阳映照下,刀光闪烁,目光燃烧……英雄的4连82名指战员全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后,淮阴人民在刘老庄修建了烈士陵园、纪念碑和壮志亭,烈士们的英名和事迹将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史册上永放光彩。

黄克诚将军从苏北到东北

黄克诚将军从苏北到东北

黄克诚将军从苏北到东北

作者:早耕

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02期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不久,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奉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率三师主力一部由苏北开赴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二师汇合,以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当黄部赶到淮南津浦路西时,国民党军已抢先一步接收了津浦路沿线徐州、蚌埠等城市。黄部在淮南逗留一段时间,便又奉命返回苏北。在回师苏北途中,黄克诚在中央华中局机关看到了华中局刚刚收到的由中共中央转发的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向中央所汇报的东北情况的电报,知道我军已有少数部队进入东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黄克诚请时任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10万大军到东北,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决心进军东北。

但饶漱石对黄克诚的这一建议不予理睬,不同意给中央发这个电报,说要发你就在三师电台上发。但三师电台功率低,直接发报延安难度大。最后经饶同意,黄借用华中局电台以他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和军委发电报,提出他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

一、蒋介石对和平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此作为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全面内战,因此我们不能对和谈抱有幻想,应当立足于打,在与蒋和谈的同时,应集中精力准备决战。

二、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因此在军事部署上,建议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东北总根据地,支援关内作战。

抗战英雄陈连功同志生平简介

抗战英雄陈连功同志生平简介

深切缅怀抗战英雄陈连功同志

陈连功同志是抗日老战士、战斗英雄、革命军人,东北解放军英雄章、东北民主联军朱德奖章、解放军一等功奖章和抗战胜利70周年奖章获得者。

陈连功同志1923年生于河南安阳市内黄县,1937年日本鬼子扫荡全村,陈连功的大姐全家被日本兵刺死,家仇国恨,当年恰逢黄克诚将军领导的八路军黄河游击支队(后称冀鲁豫支队)路过征兵,陈连功毅然报名从军,此后多次参加“反扫荡”战斗,包括切断邯郸至长治的日伪军补给线的“邯长公路破击战”,和“陇海铁路破袭战”,在拼刺刀时腰部终身留有3公分深的伤口。

1941年皖南事变后随部南下重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24团,并受团长谢振华将军赏识,担任其机要警卫员。在此后的陈集阻击战、陈家港战斗、两淮战役中作战英勇,多次负伤,眼部、腿部等终身留下了多处手榴弹破片,其中在陈家港战役中生擒伪军副大队长郭建斋,被评为“战斗英雄”,并快速成长为班长、排长、副连长等,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抢占东北战略要地,陈连功同志随部急行军1500余公里奔赴东北前线,编入赫赫有名的第四野战军12纵队,为时任纵队司令的黄克诚将军司令部警卫营骑兵连连长,负责黄克诚将军机要通讯。在东北冰天雪地的山区剿匪期间,率骑兵连深入虎穴、击毙战忠国等西满地区多名知名土匪头目,获黄克诚将军亲自授予的“东北民主联军朱德奖章”。在48年辽沈战役中围困沈阳和长春国民党守敌的战斗中英勇作战,获“东北解放军英雄章”。

解放战争后期陈连功同志所在的12纵队被改编为49军,在虎将钟伟将军的带领下,从东北一路追歼国民党军至广西桂林,期间连续获得“解放华中南奖章”、“渡江战役奖章”和“解放西南奖章”。在广西清缴国民党残部期间,担任营长、政委等职务,身先士卒,多次中弹负伤。

1941年新四军在苏北最大的一次攻坚战

1941年新四军在苏北最大的一次攻坚战
成 为华 中 的党 政 军领 导 中心 .抗 日 民主根据 地 随之 创立 .各 项抗 日事
要落在该 师身上 。为牵 制敌人 , 减轻
敌人 对 盐 城 新 四军 军 部 的压 力 , 粟
大“ 扫荡 ” 。军 部指 示第 一师第 二 旅
要 以积 极 军 事 行 动 拖住 敌 军 南 下 。
盐 城进攻 .并 派飞 机对 盐城 进 行狂
军 军部及 机关 在 敌军进 入盐 城 之前 撤离 。敌军于 7月 2 1日占领 盐城及
流传 。粟 裕在 1 9 4 3年纪念 抗 E t 战争 6周 年 的文 章里 曾回忆 : “ 民 国三 十 年( 1 9 4 1 ) 8月间 , 裕 华战 斗 , 当我 攻人
事看 台
 ̄  ̄m a . ! d l i kan t ai
1 9 4 1年新四军在苏北最大的一次攻坚战
茅 法 茅永 怀
1 9 4 1年 8月 1 5日至 1 7 E l , 新 四军 曾经在 江苏省 大丰 市 ( 1 9 5 1 年 由东 台 、 兴 化 两 县析 置 ) 裕 华镇 ( 现 已并人 大 中镇 )发起 当时苏 北境 内 最 大 的一次 攻坚 战 。新 四军 第一 师 第 二旅 在旅 长王 必成 、参 谋 长杜 屏 的指 挥 下 , 创 造 了 以步 枪 、 机枪 加 手 榴 弹攻 克筑有 钢 筋水 泥结 构 坚 固碉 堡 的裕 华镇 ,全 歼该镇 1 3伪军 的奇 迹 。战 斗 中 。有 近百 名英 雄 为 国捐

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新四军三师从苏北到东北

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新四军三师从苏北到东北

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新四军三师从苏北到东北

从苏北到东北

黄克诚

一九四0年五月,根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我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分主力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皖南事变后,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我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负责开辟和建设苏北抗日民主根据

地。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第三师(含地方部队)已经发展到七万余人。一九四五年九月,我奉党中央及中央军委命令,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四个旅和三个特务团共三万五千余人奔赴东北,参加了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和东北的人民解放战争,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及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的领导指挥下,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与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回顾这段历程,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寇投降不久,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我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一部,到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第二师的部队会合,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

在回师苏北的途中,九月十三日经过华中局驻地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占领东北,我军少部分部队也已进入东北。我就请当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饶漱石当时不同意发这个电报。我便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封电报,向中央提出了我对当前局势

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这封电报说:

“蒋介石同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接近之山脉一一估计顽军…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均有敌顽之据点,控制有铁路及大城市,各根据地联系做得不好,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根据上述情况,目前我们的方针约有下面三个:

新四军第三师营救五名美国飞行员

新四军第三师营救五名美国飞行员

华夏CHINA

史海钩沉新四S第三师营救五名美国飞行员

文/陈梁

1944年8月20日晚8时许,盟军美国第14航空队萨沃爱机组的编 号为42-28264的B-29型重型轰炸 机,从四川绵阳彭山机场起飞,轰炸 日本八幡、门司、小仓等地军火、钢铁 工业设施任务后返航,在黄海边飞机 发生故障迫降,飞机坠毁于建阳县 (今建湖县)二区万丰乡(解放后为 近湖乡,笔者注,下同)辛家桥(今建 湖县建阳金桥村东面,离湖垛镇曰寇 的据点不足10里)一块稻田里。几 株碗口粗的桑树被拦腰斩断,一个大 车棚被撞得面目全非,飞机起火在西 边200多米一块稻田里坠落。消息立 即报告给时驻阜宁县板湖孙西的新 四军第3师师部。

在建阳县金桥村

营救五名美国飞行员

新四军3师张爱萍副师长急令7旅21团(团长王良太)火速派部队

前往营救,绝不能让飞机和美国飞行

员落入日寇之手。

21团和盐阜独立团建阳县总队

民兵联防队先敌一步赶到飞机坠落

地点。2营6连连长王海萍、指导员

郭典文率领全连战士以最快的速度

赶到现场,沿横塘河布置了警戒线。

但飞机坠落现场四周和机舱内并没

有发现飞行员。王良太将飞机里的资

料文件和物品及装资料文件的铁皮

箱子迅速转移。

事发时,驻湖垛30多名日军、40

多名伪军,在中队长近藤指挥下兵分

四路直扑现场。上午9时,争夺飞机

的战斗打响。日伪军几挺机枪架在河

东水车棚里疯狂向飞机场地扫射,炮

弹不时向我方阵地飞来。6连和当地

民兵联防队在王良太团长指挥下,组

成火力交叉网奋起还击,河东日伪军

未能接近河西飞机一步。

紧接着,一场寻找营救美国飞行

员的行动在四处展开。最先发现一腿

新四军三师

新四军三师

新四军三师七旅在皖东淮南战斗

定远县王小庙无名烈士墓,已成为滁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父亲刘开富,原新四军三师七旅老同志,生前病中曾多次对家人儿女说过,作为革命战争的幸存者,历史直接见证人,有责任有义务让这段不可再现的历史不被淹没于历史洪流之中。“我不说走了,再也没有人知道这段历史的真相”。他清楚记得三师七旅三次来皖东淮南。

第一次是1944年春,家父在七旅十九团当排长。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李品仙部队,企图对皖东淮南路西根据地大规模进攻的反共阴谋。新四军军部,特调苏北盐阜根据地三师七旅(军部直接指挥机动作战主力部队原红军红二师,八路军115师685团,苏鲁豫支队,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支队,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全旅来了八九千人,驻扎在天长县的铜城至大通一线,旅部住天长铜城市。待命随时驰援路西,后因李品仙知道铁军压境未敢妄动,驻军一个多月奉命返回苏北根据地。第二次是1945年4月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役”,4月初新四军军部调集二师、七师和三师七旅参加“反顽战役”,成立路西反顽战役指挥部,以二师政委谭震林,七旅旅长彭明治(开国中将解放军总监察部副部长,黄埔一期1924年党员)为正副指挥,统一指挥第四、五、七旅和淮南路西军分区部队。行前黄师长(克成)、吴主任(法宪)在彭旅长陪同下,亲临我旅代表军首长作战前动员报告,要求七旅这支钢铁部队一定要象打日本鬼子一样,打广西猴子,一定要打出我军军威来,又历叙了七旅光荣战斗历程,称七旅为我军老祖宗部队,从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八一南昌起义铁军,红二师,大渡河,乌江,夺泸定铁索桥,血战腊子口,平型关大捷,南下华中,威振苏皖鲁豫边……历数七旅战功,给全旅参战

刘老庄82壮士传奇

刘老庄82壮士传奇

刘老庄82壮士传奇

作者:王贞勤

来源:《党史纵览》2015年第02期

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曾有这样一支英雄连队:面对20倍于己的日伪军,全连82名壮士毫不畏惧,奋勇拼杀,战至最后一人一息也不屈服,最后全部壮烈殉国。这支彪炳史册的连队,就是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亦即著名的“刘老庄连”。2014年9月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前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刘老庄连”82烈士集体入选。

敌我“相逢”刘老庄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驻扎在苏北一带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下辖七、八、九3个旅。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日益壮大,直接威胁着日军对这块地区的控制。日军多次集结重兵,对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1942年底,日军“扫荡”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后,即转向苏北抗日根据地,对这儿“扫荡”历时半年之久。中共领导下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残暴的日伪军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斗争。

1943年3月16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在梁岔一带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等部,企图以铁壁合围歼灭这部分新四军。四连闻讯迅速转移,跳出了日军包围。日伪军穷追不舍,跟踪追击。17日,四连在涟水县老张集和朱杜庄一带和敌人遭遇,激战半日,在黄昏时突出重围,转移到刘皮镇刘老庄一带。

新四军十九团的前身是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和八路军的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四连的前身是江苏丰县的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被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第三营第十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三师十九团。连长白思才,江西人,16岁参加红军,参加过长征,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沉着机智的指挥员。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沛县人,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该连干部和战士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娴熟的战斗技巧。四连配备的武器比较精良,还有一挺重机枪,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由白思才亲自担任重机枪手。

盐城新四军

盐城新四军

只要不死,不打败鬼子不回家

“今天新四军军部的恢复,是直接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前途……一定有把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定有把握打倒亲日派、反共顽固派……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

——时任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

1941年1月25日盐城在新四军重建军部大会上的讲话

盐城城东,蟒蛇河畔,泰山庙。

正在修葺的庙宇铁门紧闭,庙门前的石狮昂首无言。正殿前方的一座石碑上,“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盐城陷落后,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抗争从未停止。

“1940年10月,由南北上的新四军陈毅部和由北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就在盐城以南的狮子口会师了。”新四军老战士宋强回忆说,会师后,陈毅乘船到盐城慰问八路军,他即兴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八路军、新四军的到来,让众多对鬼子满怀仇恨的盐阜男儿加入了保卫家国的队伍。

已经90多岁的崇恩才老人回忆道,1940年秋,听说上冈来了八路军,我和两个同伴偷偷跑去报了名。负责报名的人问,你为什么要参军?我说:“打鬼子!”那人说当兵就要打仗,假如你回不来了呢?回忆到这里,老人提高了嗓音:“死了就算了,只要不死,不打败鬼子不回家!”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番号被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撤销‟,为坚持抗日,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盐城军分区政委宋修明介绍道,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成了日伪军心腹大患,一轮轮“扫荡”“清乡”使盐城的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鬼子不好打啊!”已经8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李小龙的身上,至今仍残留着战斗中留下的弹片。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战斗在华中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战斗在华中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战斗在华中

彭明治朱涤新黄炜华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一支久经考验的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最早是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了周恩来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南下潮汕失败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亦称“朱毛红军”。随后,经过几次整编,于1933年5月整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1935年11 月调入红二团(原黄公略为军长的红三军第九师的底子)。曾参加了开辟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与中央苏区的斗争,参加了1至5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又参加了东征和西征战役。抗日战争开始,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和兄弟部队一起开辟了晋西地区的抗战局面。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养了英勇顽强、敢打敢拼、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挺进苏鲁豫皖边

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总部命令第六八五团东进敌后苏鲁豫皖边,执行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扩大部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10月,第六八五团由晋西进至晋东南屯留县集结待命,改称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原团长彭明治任支队长,团政治委员吴法宪任支队政治委员,梁兴初任副支队长。原辖的第一、第二、第三营,依次改为第一、第二、第三大队。12月7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参谋长左权亲临苏鲁豫支队驻地看望全体指战员,并对干部和部队分别进行了东进动员。10日,在支队长彭明治率领下,由屯留地区出发,踏上了东进的征途。12月27日到达苏鲁边微山湖以西的丰县、单县地区(简称湖西地区)。

新四军在苏北的单家港战斗

新四军在苏北的单家港战斗

新四军在苏北的单家港战斗

单家港位于羊寨镇西面古去黄河堆畔。著名的单家港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单家港战斗是盐阜地区歼日寇最多的一次战斗。充分体现了我军以小股部队阻击,大部队转移,分散隐蔽的战略思想,此次战斗,被我国军事博物馆作为以少胜多的典型点战例而收录。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副团长童世明的指挥下于涟水县的黄营和300多名日军激战10小时,歼敌100余人,二十二团借助夜幕的掩护,悄悄转移至古黄河东岸的羊寨镇单家港隐蔽。三月十八日,日军纠集白禄沟、佃湖等地500余敌寻二十二团作战未果。三月十九日拂晓,二十二团八连隐蔽在古黄河东岸的阵地里。,由佃湖出发以的日军沿古黄河过侦察,被八连全部歼灭。日军知道了二十二团所在主向,于上午十一时时派100多名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强行渡河,日军沿古黄河东岸片滩冲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阵地30米处,八连集中火力,向日军开火。敌猝不及防,死60余人,残敌逃回西岸。副团长童世明分析认为,日寇在涟水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打击后,来寻找报复,以目前好势来看两次冲锋的可能性极大,这里歼敌的绝好机会。下午一时,日军又从薛集,佃湖等地调集六百多人,童世明从望远镜中看到日寇有几辆汽车调集部队,当即命令二十二团的几挺重机枪打坏敌人汽车。日寇组织二百多人,在更为猛烈地炮火掩护下,强行渡河、冲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阵地。时值东风劲吹,古黄河生态风光

阵地前扬起漫天尘土,不利日寇观察我军阵地,新四军发挥近战远战歼敌的特点,组织全团兵力,向敌军扫射,一颗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阵地前敌尸遍籍,死伤过半,狼狈溃逃。日军一面以更凶猛的火力压住阵脚,一面又从佃湖、薛集、白禄沟调集援军,以600余人的兵力向二十二团阵地发起第三次冲锋,二十二团全体将士不怕牺牲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二十二团所有轻重武器一起向敌军扫射,阵地前敌尸相压,敌始终未能逾越中国人民解放军阵地。狡猾的日军派小股部队化装成跑反的百姓绕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方,并在单家港东庄放火烧毁民房,呜枪惑。八连损失较大,并有部分阵地日军突破,为保存实力,童世明果断命令部队向范家荡转移。二十二团迅速撤离阵地,副团长童世明亲自指挥部队在后面掩护,敌我相距不足一百米,当部队撤至单家港小街的大沙河木桥上,单世明命令机枪掩护,拆除桥上木板,当童世明掀完最后一块木板时,一颗流弹不幸打中童世明头部。战友把他抬至单家港南高庄时,年仅32岁的副团长童世明壮烈牺牲。这次战斗,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以牺牲23人的代价,消灭日军2 64人。在童世明牺牲地方,安葬了这次阻击战中牺牲的先烈,三师副师长张爱萍新拟定挽写挽联以致衷。这次战斗,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以牺牲23人的代价,消灭日军264人。在童世明牺牲地方,安葬了这次阻击战中牺牲的先烈,三师副师长张爱萍拟定挽联以致哀。单港永留名,典籍流芳,扶墓碑追怀故旧。黄河长流水,烽烟尚炽,闻幸鼓痛失忠良。在烈士陵园前牌坊上,镌刻一联。野漫荒烟埋忠骨。斜阳芳草吊忠魂。

抗战时期(1941—1945)黄克诚的群众工作思想探析

抗战时期(1941—1945)黄克诚的群众工作思想探析

□陈瀚

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曾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自1941年初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五年中,该师共作战5000余次,歼敌6万余人,部队由两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曾在报告中指出:“三师的战斗力较强,部队充实……基本上保持了过去的优良作风和制度,尤以政治工作能深入。”[1]P211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2]P279在艰苦复杂的敌后抗战条件下,黄克诚领导新四军第三师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展群众工作的指示,并紧密联系新四军实际提出一系列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任务、方法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端正新四军政治工作方向、丰富和发展人民军队政治

工作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一、群众工作是根据地

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不久,中央军委即发布重建新四

军军部的命令,八路军第五纵队

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

诚任师长兼政委,进驻苏北开辟

抗日根据地。经过半年的工作,

部队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

下初步基础,黄克诚在总结工作

时指出,“但是淮海区今天还不是

巩固的根据地。中心区还不巩

固,边区还在混乱状态中,基本

群众对我不满足,地主对我不满

意”[3]P125。究其原因,是由于共产

党曾经在这里进行过土地革命,

一般群众对“打土豪,分田地”有

很高的期望,然而现在“既不分

粮,又不分地,还要他们出公粮公

苏北抗战功臣朱履先

苏北抗战功臣朱履先

宣传共产党 “ 团结 抗 日 , 一致 对 外 ” 政 的
策 , 露 国 民党 “ 内 反 共 , 外 妥 协 ”的 揭 对 对 行 径 , 开 谴 责 顽 固 不 化 的 韩 德 勤 , 大 公 大 激 发 了苏 北 各 界 民众 的 爱 国热 忱 。 响所 影
及 , 顽 固 派 在 政 治 上 完 全 孤 立 , 四 军 使 新
泰 州 二 李 按兵 不动 , 黄 桥 决 战 取 得 胜 利 对 起 到 关 键 性 的作 用 。 14 9 0年 l 月 初 , 0 韩
历 江 名党 政 干 部 被 伪 军抓 去 时 , 县 县 委 书 记 以 后 , 任 江 苏 省 人 民政 府 委 员 、 苏 省 泰 汪海 粟 心 急 如 焚 , 派 县参 政 会 议 长 徐 观 第 一 届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代 表 、省 人 民 委 员 他
日伪 军 侵 占黄 桥 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 表 中 共 党 组 织 批 准 朱 履 先 光 荣 加 入 粮 食 交 纳 抗 日救 国 公 粮 ,其 他 士 绅 见 状 次 帮 助 新 四 军渡 过 难 关 。
纷 纷 效 仿 , 决 了新 四 军 的 燃 眉 之 急 , 解 为 开 辟 苏 北 抗 日根 据 地 打 下 了物 质 基 础 。 中 国 共 产 党 。因 工 作 需 要 ,朱 履 先 作 为
伯找 朱履 先 解 救 。 在伪 势 力 很 猖 狂 的 f 青况 下 , 履 先置 个 人 安 危 于 度 外 , 伪 3 师 朱 找 7 会 委 员 、 政 治 协 商委 员 会 委 员 、 抗 美 省 省 援 朝 分 会 副 主 席 、中 国人 民保 卫 世 界 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四军三师是苏北抗战的英雄部队

新四军第三师: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1941年2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第九旅(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盐阜军分区(1941年6月组成),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1941年3月组成),司令员罩健,政治委员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今员常玉清。第七、第八旅活动于苏北淮海、盐阜区,第九旅到皖东北。1942年11月成立苏北军区(亦称盐淮军区),第三师师部兼军区机关。1944年9月,第七旅奉命西进淮北,归四师指挥。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独立旅,南下皖江归七师指挥。同年9月,第七旅和独立旅归还三师建制。1945年8月,为保证丰力部队大规模机动,第三师师部免兼苏北军区,第八旅和第十旅分别免兼盐阜和淮海军区。1945年10月,第三师所属部队共3.7万余人,分作两个梯队开赴东北。

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历程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一九八五年)黄克诚

新四军第三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坚持苏北淮海、盐阜地区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是由八路军一部分南下部队为主加新四军一部分部队合编发展起来的。

中共中央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一九三九年五月,中共中央在致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指出,今后八路军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华中。一九四○年春,中共中央作出八路军一部分主力南下,新四军一部分主力北上,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开华中抗战局面的战略部署。

一九四○年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任命我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我向中央建议另选派司令员,我只担任政委。中央旋派左权同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后左权同志回到八路军总部工作,由杨得志同志任司令员。第二纵队辖八路军一一五之三四四旅、河北民军一旅新编第二、第三旅,共约二万余人。我考虑两万余部队集中在冀鲁豫,回旋余地不大,不利于发展,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建议,将第二纵队分出一部分部队,越过陇海路,向华中发展。四月十七日,中央电示:“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共一万二千人,由太行出发,在冀鲁豫边界设法消灭石友三部后,准备随时调往陇海路南,配合彭雪枫部行动。”五月五日中央又指示:“华北敌占领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在可能发生全国性的突变时,我军决不能限死在黄河以北不入中原。故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

遵照中央指示,我于一九四○年三月将河北民军一旅留下坚持太行山斗争,自率纵队直属队和三四四旅,越过平汉路,到冀鲁豫与新二、新三旅部队会合。第二纵队于五月中旬将向我根据地进犯的叛逆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之后,杨得志同志继续留在冀鲁豫,我率三四四旅(辖六八七、六八八、六八九团)、新二旅(辖四、五、六团)过陇海路南下。三四四旅由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领,于五月下旬先头出发,我与纵队参谋长韩振纪率纵队部、教导营及新二旅(由政委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率领)于六月初出发。行进途中,杨得志同志感到留在冀鲁豫的主力不足,我即令新二旅之四团中途返回冀鲁豫。

第二纵队南下之先头部队于六月二十日到达豫皖苏边区新兴集,与彭雪枫同志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六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我部与彭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活动于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以对日寇作战,巩固豫皖根据地,扩大与整训部队为中心任务。”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我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六月二十九

日,中原局(一九四一年五月改为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来电,要我作东进准备,“二十天后派三个团过津浦路活动”。彭雪枫同志起草了一份回电略谓:与敌伪顽长期斗争,以向西发展为有利,平原作战须有山地作依托;黄部应留下,培养主力,建立巩固根据地;一旦形势有变,即可西入伏牛山,南进大别山,等等。我因刚刚到达,情况不甚了解,以为仍受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指挥。于是,我同意了彭雪枫同志的意见,于七月一日以彭黄联名电复中原局。七月十五日和十七日、十八日,刘少奇同志连续三次催我速率所部过路东进皖东北。我感到刘少奇同志电报与中央军委前电不尽一致,为弄清指挥关系以确定部队行动,我打电报请示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回电指示我服从中原局胡服(即刘少奇)指挥。接毛泽东同志电报后,我立即将三四四旅及所属六八八、六八九两个主力团留给彭雪枫部(后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自率三四四旅之六八七团、新二旅之五团、六团和教导营东进皖东北。

在我到达之前,一九三九年四月成立了苏皖区党委,金明同志任书记。当时皖东北地区已有好几支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张爱萍同志在这里组建了新四军第六支队的第四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并以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名义,领导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八年七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主力改编为苏鲁豫支队,一九三九年春,山东纵队挺进支队编为苏鲁豫支队四大队。一九四○年五月,苏鲁豫支队在彭明治、吴法宪(后为朱涤新)率领下,由苏鲁豫边南下,于一九四○年六月初到达苏皖边区,该支队之胡(炳云)、田(文扬)大队已先期挺进皖东北。还有一支部队是早先开辟邳、睢、铜游击根据地的山东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后改编为苏皖纵队陇海支队),负责人是钟辉、韦国清、孙象涵、李浩然等同志。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江华同志也从山东带了一批干部和部队到达皖东北,刘瑞龙同志也到达皖东北参加领导工作。此外,淮海区还有一部分与党失去联系的同志,联络知识青年和爱国人士,组织了一批武装,展开抗日救亡活动。刘少奇同志曾于一九四○年六月六日向中央报告:“我在皖东北之部队,系统指挥不统一,内部外部情况均复杂,请中央及朱、彭令黄克诚同志速来苏皖地区统一指挥,任军区司令。如能多带兵力来为更好,否则不能完成任务。”

我于一九四○年八月七日率部到达皖东北后,于八月十日到达盱眙县中原局驻地,与刘少奇同志会面。遵照中央指示,研究苏皖地区我军各部队的统一编制、统一指挥问题。决定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所有我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我任司令员兼政委。第五纵队辖三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三个大队(团),共二万余人。第一支队由苏鲁豫支队编成,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朱涤新,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二支队由新二旅之五团、六团和三四四旅之六八七团编成,支队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副司令员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第三支队由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之第四总队编成,支队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韦国清,副司令员孙象涵,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

遵照中央关于“八二路军到华中后,坚决争取控制全苏北”的指示,我很快地结束了部队的整编工作,即着手部署开辟苏北地区的工作。第五纵队一支队已先期进入淮海区,开辟淮海区的抗日局面。第二支队之六团留在皖东北开辟工作,其余各部相继挺进淮海、盐阜地区。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统一整编新四军的指示,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我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一九四三年二月后为洪学智),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原第五纵队之一、二、三支队,分别改为第三师之七、八、九旅(一九四一年九月,第三师之九旅与第四师之十旅对调建制)。一九四一年秋,张爱萍同志任副师长(一九四四年九月,张调任第四师师长),一九四五年九月,刘震同志任副师长,洪学智同志任副师长兼参谋长。一九四四年从全师抽调骨干连队组建了师特务团。一九四五年三月,为支援皖江地区的斗争,组建了一个独立旅,并新组建了两个特务团,同时在淮海区组建新一、新二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