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新编英国文学及选读--寻学派和骑士派

新编英国文学及选读--寻学派和骑士派

新编英国文学及选读--寻学派和骑士派玄学派和骑士派查理一世统治时期,兴盛于17世纪头30 年的两股诗歌主流是“玄学派”和骑士派诗人,他们的创作对17世纪以及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玄学派指的是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的一批诗人,除代表诗人邓恩外,还有乔治赫伯特(1593――1633)、理查克拉肖(1613――1649)、享利方恩(1622――1695)等。

他们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主要写作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

他们的爱情诗对文艺复兴以来彼特拉克的抒情诗传统是一大革新,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

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反映出在动荡世态中怀疑与信念交替的复杂心情。

他们的诗作是学人之诗,语言充满独具匠心的暗喻、奇想,有诡异新奇的感觉。

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邓恩。

骑士派诗人指一批在本琼生古典诗风影响下喜欢写抒情诗的贵族青年诗人。

他们沿循16世纪下半叶宫廷诗歌传统,以爱情为题材,反映贵族阶级生活与情调,文字整洁流畅,音调优美。

主要诗人有罗伯特赫立克(1591 ――1674)、托马斯步鲁(1595――1639)、约翰萨克金(1609――1642)、理查德勒甫雷斯(1618――1657)等。

赫立克的《致少女》在17世纪脍炙人口:“玫瑰堪折君须折,/时间是不住地飞;/今天露着笑靥的花朵,/明天也许会枯萎。

……”表现了及时行乐的来世情调。

玄学派和骑士派诗作中都没有动荡的革命时代的直接反映,诗人力图远离政治斗争、逃避现实。

而17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弥尔顿的整个人生都是与革命时代联系在一起的。

约翰邓恩(1572――1631)约翰邓恩(1572――1631)多恩是一个连接两个不同文学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17世纪弥尔顿时代)的人物。

前半生充满风流韵事,后半生是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

青年时期写了许多爱情诗、讽刺诗和一些应景诗。

1615 年出任教职以后主要写宗教诗和布道词。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

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影响分析作者:刘露溪南方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1期约翰·邓恩(1572-1631),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以富于理性思辨、新颖大胆的诗歌意象和直率雄辩的诗风挑战了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创作传统,创建了诗思高度合一的玄学派诗歌。

国内外学界一般认为,邓恩诗歌以及英国玄学派诗歌大致经历了一个从17世纪最初的辉煌到18、19世纪的冷清,最终在20世纪大放异彩的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

正如这种“U”形评价图示所显示的,邓恩的玄学派诗歌对17世纪和20世纪英语诗歌创作的影响力已有目共睹,但18和19世纪的评论界如何看待邓恩的玄学派诗歌似乎并非“U”形图所示那般明了。

其实,邓恩的玄学诗在18、19世纪的诗学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和深刻。

18世纪诗人对邓恩诗歌的改写与仿写使邓恩诗歌以曲折的方式嵌入到18世纪英国诗坛,而柯勒律治、德昆西等浪漫主义作家对邓恩玄学诗的赞美表明后者对19世纪诗学的影响。

因此,本文致力于揭示和分析邓恩玄学派诗歌对后世英美诗歌创作以及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与有益启示。

17世纪:膜拜邓恩诗歌的纪元伊丽莎白时期彼特拉克诗歌传统依然统治着16世纪的英国诗坛,华丽甜蜜的文风、浮夸空洞的情感和程式化的意象充斥着诗人的创作。

而与这种歌舞升平的文学创作场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时人心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由于自然科学进步引发的信仰危机。

在这种现实与想象形成巨大差别的历史背景下,邓恩的玄学诗横空出世。

他的诗歌一扫当时诗坛扁平空泛的意象、虚张声势的文风与意义贫瘠的情感表达,以玄奇的诗歌意象、直率大胆的文风和深刻智性的主题震撼了英国诗界,征服了读者与评论家的心。

邓恩的玄学诗很快成为当时受人追捧的新锐创作,并直接影响了当时以及17世纪英国诗歌的走向,继而形成了包括乔治·赫伯特、安德鲁·马维尔、亨利·沃恩、理查德·克拉肖和托马斯·卡鲁在内的英国玄学派诗歌团体。

玄学派诗人

玄学派诗人

玄学派诗人[编辑本段]1 玄学派诗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指英国17世纪以约翰·多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

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

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

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即所谓"奇想")。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

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

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

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

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

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

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

玄学派

玄学派

玄学派玄学派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诗歌流派。

约翰·邓恩是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

玄学派在18世纪的古典主义潮流和19世纪浪漫派的发展中都未得到足够重视,20世纪在文学界才被肯定。

●历史渊源总述17世纪以约翰·邓恩为首的一派诗人,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

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名字由来他们并非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

首用“玄学派”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畅。

18世纪约翰逊进一步分析此派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即“奇想”)。

●分歧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

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强烈反响。

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典范。

30年代“新批评派”作进一步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

●玄学派诗歌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

爱情诗用说理辩论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

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

玄学派诗歌反映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

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一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玄学诗派名词解释

玄学诗派名词解释

玄学派诗歌名词解释如下:
玄学派诗歌是17世纪前半叶英国诗歌中的一个流派。

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特鲁蒙的书信中,屈莱顿在《讽刺的起源和发展》中评论邓恩时说:“诗歌的玄学成分太多了……。

”约翰逊在《诗人传》中把这个术语扩大,指邓恩一类的诗人所写的诗。

这个流派产生在社会反动的条件下,抛弃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人文主义传统,崇尚唯灵主义,在艺术上遵循巴罗柯的诗学原则。

代表人物有约·邓恩、约·赫伯特、法汉、克拉肖等,他们主要描写宗教题材。

诗派影响
玄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英国17世纪文学的衰落。

但到了20世纪,一些英美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等人)对玄学派诗歌发生了兴趣,极为推崇,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先驱。

玄学派诗歌中比较可读的有考利的《诗的怒放》、《情妇》,马尔维的《花园》、《百慕大》,赫伯特的诗集《寺庙》,法汉的宗教诗《色来克斯·申提兰斯》,而邓恩的《暴风雨》和《平静》算是最好的。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论文导读:正是由于这种融诗人的巧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于一体的特点,才使奇思妙想成为玄学诗的重要标志。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玄学派诗人的声望迅速提高。

关键词:玄学派诗歌,约翰邓恩,奇思妙想玄学派诗人是指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从1610年到1680年。

这派诗人以约翰邓恩为领袖,还包括安德鲁马维尔、乔治赫伯特、亨利沃恩、亚伯拉罕考利。

这些诗人在世时并未被称为玄学诗人,这一称谓是后来兴起的。

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在1779年《考利传》中对玄学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次明确提出玄学诗人这一术语。

他说玄学派诗人是一群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全部努力即是要表现他们的学问,他们习惯作哲理性的争辩诗,并且喜欢用大量牵强附会的意象。

②于是这一派诗人正式得名玄学派。

试着简要介绍玄学派诗歌的特点,并且以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跳蚤》两首诗为例分析玄学派诗歌中奇思妙想(oneit)的独特性,最后简单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一、玄学派诗歌的特点玄学派诗人运用相同的创作手法,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浪漫主义的甜腻空泛诗风的反叛。

参考。

这一派诗歌说理辩论多于抒情,倾向于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

玄学派诗人的比喻新颖奇特、意象深刻,摆脱了伊丽莎白时代玫瑰般的脸颊、樱桃般的嘴唇、珍珠般的牙齿之类的俗套的比喻。

看上去是平常的叙事或者描述,却常常出人意料地穿插天文地理的知识,以纵横时空的想象力启人情思。

这些相异乃至对立的因素并存于一诗之中,成为有机的整体。

③确如所言,玄学派诗人正是在诗中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而特立独行。

诗中多抒发诗人对人生的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感受,还有对死亡、肉体情爱和献身宗教的沉思,富于理性、善于分析。

玄学派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也大胆求新,与伊丽莎白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诗歌不同的是,其诗歌用词简约,以口头谈话的方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玄学派诗歌英国十七世纪诗歌的一派,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 Donne)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

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

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曾经被德莱顿、约翰逊等人认为取喻怪诞,古奥晦涩,太过学究气和思辨化,而二十世纪盛极一时的新批评理论诸将都不约而同地推崇玄学派诗风,认为玄学派诗歌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独创性,堪称英语诗的最高峰.这与当时的文艺背景有关,也与新批评派的诗学观和文学批评思想有关.邓肯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充满了富有哲理的奇思妙喻,而敏捷活泼的思维活动又与强烈的激情——爱的激情、宗教的激情融为一体,从而制造出一种新颖的和谐。

读邓肯的诗,如同参加一项智力游戏,惟有开动脑筋,方能追赶上诗人飞驰的想像,品味出他精妙的思辨分析一诗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作为一种文学倾向流行于十七世纪,但这个称呼最早是英国诗人德莱顿在一六九三年才提出来的。

当时是含有贬义的,他认为以多恩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好弄玄学……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辩,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1。

十七世纪的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进一步作出评论,认为十七世纪“涌现出一批可以称之为玄学派诗人的作家”2,从而使这一术语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的大师艾略特等人(他写过《玄学派诗人》著名论文)更是对该派诗歌大加赞赏。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以约翰·邓恩诗中运用的“奇思妙想”为例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以约翰·邓恩诗中运用的“奇思妙想”为例
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玄学派诗人是指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从1610年到1680年
玄学派诗人是指 1 7世纪初在英 国出现的一批诗人 , 他们的创作时 问大约从 1 1 6 0年到 l8 6 0年 。这 派诗 人以约翰 ・ 邓恩 ( h o n) J nD n e为领 o 袖 , 包括安 德鲁 ・ 还 马维尔 (n rwMav1 乔治 ・ 伯特 (ereH r A de re) 、 赫 G og e— br 、 et 亨利 ・ ) 沃恩( er a ga)亚伯拉罕 ・ H nyV uh .、 考利(baa C we) A rhm o l 。这些 y 诗人在世 时并未被称为“ 玄学诗人” 这一称谓是后来兴起 的。1 , 8世纪 , 的, 读者很难在圆规和爱情之 间找到共同之处。 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后就 会发现作者这一比喻所表达的涵义精巧而深入 ,令人惊 讶的同时又倍 感亲切 。 圆规的顶部连接着 圆心角和圆周角 , 就像诗人与妻子之间的爱 情紧紧连接着双方的灵魂 。圆规 的两脚是互相牵 制的, 两脚有分有合 , 但是只有圆心角能坚定不移 , 圆周角才 能画出完整 的圆。同样 , 也只有 圆周角矢志不渝地遵循 圆的轨迹 , 圆心角才能站稳脚跟 , 不会偏移。在 这里 , 妻子是圆心 角,在 中心坐定 ”诗人是 圆周角 , “ , 倾斜着身子 围着 中 心“ 转圈” “ 。 你坚定 , 的圆才能画得好 ” 我 表明 了完美的爱情是双方共同 努力 的结果 。虽然现实生活所迫 , 相爱 的两个人要分离 , 但他们的灵 魂 融为一体 , 不可分割 , 就像圆规的两脚一样 。这三节诗还与开头一节有 内在的联系 : 有德之人逝世, 十分安详, 对 自己的灵魂轻轻说, 走, 有 些 悲 伤 的 亲 友 则高 声 讲 , 他的气息已断, 有些说, 还没有。 ( 胡家峦 译 ) 这个开头似乎很唐突, 但细想一下, 有内在 的含义 。 诗人把一对精神 情侣的离别 比喻为死亡 。但对死亡有两种不 同的态度:有德 之人 ” “ 关注 的是“ 灵魂” 因此 “ , 十分安详 ” 面对死亡 ; 悲伤 的亲友 ” 地 而“ 关注 的只是 “ 气息” 因此十分不安, , 以致“ 高声 ” 争辩 。“ 诗人 以此来 劝慰 对方 ‘ 莫伤 悲 ’他们对待 离别应 像 ‘ : 有德之人 ’ 待灵魂归天那样, 安详, 对 镇定 默无 声息, 不应像 ‘ 悲伤的亲友 ’ 那样惶惶不安, 高声叹息 、 。然而, 哭泣 值得注 意的是 , 把离别喻为死亡, 诗人 而死亡又意味着另一种 ‘ 离别 ’ , 即离别 今 生, 进入来世 。这就形成 了一种 ‘ 离别—— 死亡—— 离别 ’ 的模式 , 仿佛 绕 了一 圈, 了一个圆。这个 隐含 的圆和最后一 节中圆规所藏的圆前后 画 呼应, 形成对照。 在这个意义上, 以圆开始, 全诗 以圆结束, ‘ 正是 终止在出 发 的地点 ’ , 完成了 自 的圆。当然, 身 这还远 非事情 的全部, 因为它具有更 为深层 的多重含义: 圆在这里不仅暗示精神之爱 的圆满,而且由此也象 征灵魂 的完 美和生命 的永恒 。但 是, 不管怎么说, 所有这些 寓义都源 自 ‘ 圆规 ’ 这个意象。” 跳蚤也是邓恩诗歌 中最让人感觉 出乎意料 的比喻 。全诗是 以爱情 为主题 , 却选择跳蚤这一令人厌恶 的形象来表现 , 面看来两者之问毫 表 无关联 , 但仔 细读过之后 , 我们会感觉这个 比喻是无 比贴切的。这只小 小的跳蚤 因咬 了诗 中的男女主人公而成 了两人的媒人 ,它的体内流淌 着从“ 和“ 身体 中吸来的血。“ 我” 你” 它先咬了我 , 此刻又咬了你, 我俩 / 的血已在它里边融为 一体 ;并且 , ” 他们 的这种 结合 的结果还使跳蚤怀 孕 了, 合我俩的血为一体 , 即“ 涨大它 的腹肌” 。就这样 , 只惹人生厌的 一 昆虫完成 了两人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到的事情 ,跳 蚤成了这一对男女结 婚 的床 , 还是他们结婚 的神圣殿 堂。这 一个反常态的意象 , 看似 与爱情 无关 , 不能人诗。 多恩抓住 了这个人蚤共有的特点 , 但 反陈规用之, 出奇 制胜。 由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 , 我们可 以看到上至太 阳、 星体 , 下至花草 、 跳蚤乃至于圆规这些在 常人看来与爱情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都堂而皇 之地走进了邓恩 的爱情诗 。这些使得诗 中充满 了独树一帜的奇想和难 以捉摸 的意象 , 但却制造 了一种新颖 的和谐 。 正是由于这种融诗人的巧 智、 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于一体的特点 ,才使奇思妙想” “ 成为玄学 诗的重要标志 。 三、玄学派诗歌对 2 O世 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玄学派诗歌在 1 8和 l 9世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直到 2 0世纪初 , 玄学派诗人的声望迅速 提高。因为这时人们开始对 】 9世纪英国诗歌过 分伤感的诗风感到厌烦 , 他们 的诗歌欣赏品味发生 了变化。多恩爱情诗 中的奇想打破了描写爱 情这一主题的常规模式 和套路 ,运用丰富的想 象力呈现出一个 又一个 的矛盾综 合体 , 将人们置 的内涵更丰富 、 更充实 , 并对英 国诗歌史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

玄学派

玄学派

玄学派诗歌主要是指英国十七世纪深受约翰.邓恩(1572-1631)影响的诗人的作品。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这种对邓恩的重新承认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他们创艺术的严肃性,并对他们的叛逆精神,他们的现实主义以及他们与现代人思想品味的相似非常感兴趣,同时还由于邓恩派诗人们的确创作了绝妙的作品。T.S.艾略特,约翰.兰塞姆与埃伦.泰特都是深受玄学派影响的现代诗人典例。
The term "metaphysical poetry" is commonly used to name the work of the 17th-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ohn Donne(1572-1631).With a rebellious spirit,the metaphysical poets tri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al fashion of the Elizabethan love poetry.The diction is simple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Elizabethan or the Neoclassic periods,and echoes the words and cadences of common speech.The imagery is drawn from the actual life.The form is frequently that of an argument with the poet's beloved,with God,or with himeself.Donne and his followers,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taste,were rarely read during th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However,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renewed interest in Donne and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This new recognition has arisen from a realization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ir art,an interest in their spirit of revolt,their realism,and other affinities with modern interests,as well as from the fact that they produced some fine poetry.T.S.Eliot,John Ransom,and Allen Tate are examples of modern poets who have been mostly affected by the metaphysical influence.

乔治·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

乔治·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

2017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6期Dec.2017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4 NO.6 doi:10.3969/j.issn.1672⁃0598.2017.06.015乔治㊃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王 卓(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摘 要: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属于巴罗克文学范畴,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对英国玄学诗歌的思想内涵㊁艺术风格的研究对于丰富英国巴罗克文学㊁促进英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㊂乔治㊃赫伯特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以宗教抒情诗歌的创作而著称㊂在巴罗克文化语境下考察赫伯特的艺术风格和诗学思想有助于全面㊁多维度理解赫伯特的诗歌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对整个英国巴罗克文化的把握也具有重要作用㊂关键词:赫伯特;玄学诗歌;巴罗克风格;视觉化;形式;色彩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7)06⁃0103⁃06 一㊁巴罗克研究综述巴罗克是一个艺术史概念,也是一种风格的名称,属于诗学和美学的范畴㊂”[1]在巴罗克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初期曾一度得不到承认㊂1758年,法国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将 巴罗克”释义为 夸张和古怪”,将巴罗克看作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一种反拨㊂[1]巴罗克的贬义内涵后来随着艺术史研究取得的进步而逐渐得到了澄清㊂在人们对巴罗克的态度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过程中有两位艺术史家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一位是德国艺术史家古力特,另一位是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㊂古力特认为巴罗克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风格概念,这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但他割裂了巴罗克与文艺复兴间的关系㊂沃尔夫林则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著作‘文艺复兴与巴罗克“(1888年)指出巴罗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不是文艺复兴的堕落,而是文艺复兴创造精神的继续㊂[1]沃尔夫林还将巴罗克引申到其他相关领域,他是第一个把 巴罗克”作为术语并将之应用于文学批评的人㊂此后,巴罗克逐渐获得肯定的评价,并被广泛应用到整个文化领域㊂1962年,美国著名文论家韦勒克发表‘文学研究中的巴罗克概念“一文,又一次掀起了西方学术界对巴罗克研究和讨论的高潮㊂[2]至今,巴罗克这一概念在西方已被普遍承认和应用㊂国内巴罗克研究起步较晚㊂ 巴罗克”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㊃外国文学卷“中甚至未曾出现㊂但是,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美学风范,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巴罗克,近些年相关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㊂钱锺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把巴罗克译为 奇崛”㊂杨周翰(1986)先生认为,在文学方面,巴罗克追求神秘,意象华丽,着意触动人的感官,节奏和情节富于戏剧性,多用奇思妙想㊁矛盾㊁夸张㊁奇特的比喻等艺301*[收稿日期]2017⁃02⁃24[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711) 英国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7D74) 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的中国文化精神研究”[作者简介]王卓(1978 ),女,满族,辽宁绥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商务英语研究㊂术手段㊂杨周翰先生还指出了巴罗克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强调修辞学是巴罗克产生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指出 巴罗克就是危机时期修辞发挥特殊作用的表现”[2]㊂叶廷芳认为: 对基督教的忠诚,艺术上不遵守古典主义的陈规,这些都是巴罗克的属性㊂”[1]郑克鲁指出巴罗克作家 热爱自然美景,重视古怪的㊁荒唐的㊁非同寻常的东西,喜欢玩弄文字游戏和俏皮话”㊂[3]95金琼认为巴罗克文学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获得外在㊁感官上的震撼效果㊂[4]刘立辉指出巴罗克文学具有内视性和主体性的特征㊂[5]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巴罗克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巴罗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已经逐渐得到认可与接受,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㊂英国玄学派诗歌是巴罗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一观点在历史上曾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甚至是否认,对于英国玄学派诗歌与巴罗克文学之间关系的问题历经许久的探讨,目前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英国玄学派诗歌属于整个巴罗克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14玄学诗人标新立异,大胆背离传统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模式,勇于创新,在巴罗克文化视域下进行诗歌创作,为英国诗坛的繁荣兴旺做出了杰出贡献㊂二㊁乔治㊃赫伯特研究现状及动态乔治㊃赫伯特是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的重要代表,以宗教抒情诗集‘圣殿“而闻名于世㊂赫伯特被誉为 圣殿的甜蜜歌者”㊁ 自成一格的诗人”㊁英国六位 天国歌手”之首㊂[7]1在整个17世纪赫伯特被抒情诗人尊为典范,与约翰㊃邓恩和本㊃琼森并称为17世纪英国三大抒情诗人,为英国文学史上宗教抒情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㊂国外对赫伯特的研究早在17世纪就已经开始,经历了18世纪的冷落与边缘化之后在19世纪再次得到关注,此后由于T㊃S艾略特不断撰文给予极大的肯定与赞颂,赫伯特作为一名重要宗教抒情诗人的历史地位终于得到确认与巩固㊂对赫伯特诗歌的分析研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特点,总体而言,早期学者(如邓恩㊁培根㊁沃尔顿)对赫伯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他宗教诗歌中虔诚的基督教信仰㊁坚定的精神信念与美德传统,而后期学者(如柯勒律治㊁爱默生㊁艾略特)逐渐领悟到了赫伯特的诗歌才华和技巧,更多关注于其诗学思想与技艺,钦佩他的卓越诗学才智㊂诗歌中流露的赫伯特真实自然的心灵状态和情感历程也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细心地去研读他的诗歌,美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海伦㊃文德勒认为赫伯特的诗歌不仅对基督徒,对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同样也具有重要的价值㊂[8]4总体来看,国外对赫伯特的研究目前已经趋于成熟,从17世纪至今都有从事赫伯特研究的重要人物及其评论作品,研究内容较为丰富㊂相比之下,国内对赫伯特宗教抒情诗歌的研究与其诗歌成就和贡献相比显得不相适衬㊂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学批评家燕卜荪在北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译介与传播赫伯特诗作,我国的赫伯特研究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㊂20世纪40年代,朱维之的著作‘基督教与文学“出版发行,该书对英国17世纪的宗教诗歌进行了总体且翔实的论述,同时也对赫伯特其人及诗作进行了介绍㊂自此,我国学者对赫伯特的研究与译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㊂此后,李赋宁㊁王佐良㊁辜正坤㊁黄杲炘等专家学者纷纷著书撰文译介赫伯特的诗作㊂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的赫伯特研究呈现出了一派繁荣发展的可喜景象,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加,研究内容更加丰富㊂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赫伯特的诗歌进行了评析并给予了高度赞扬与肯定,但是相对于赫伯特对英国诗歌的贡献及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言,目前国内学界对赫伯特的研究仍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主要表现在诗歌研究内容相对较狭窄,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㊁赫伯特生平及诗歌创作研究综述;二㊁诗歌的宗教主题评析;三㊁诗歌主要意象分析;四㊁个别代表诗作赏析;五㊁诗歌结构分析㊂综观国内外现有的英国巴罗克文学研究,学者们讨论和关注的中心仍是反古典主义的代表弥尔顿㊁斯托恩,玄学派诗歌的领军人物邓恩及玄学诗人马维尔,而对赫伯特等其他重要玄学诗人并未进行深入研究㊂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赫伯特作为玄学派诗歌重要代表以及宗教抒情诗歌楷模这一重要地位,但尚未见从巴罗克视角对赫伯特宗教诗歌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㊂因此,本文尝试40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从巴罗克理论视角分析赫伯特的宗教诗歌,探讨赫伯特不循规蹈矩,突破传统的局限,汲取巴罗克艺术精华,展现出来的独特诗歌思想与艺术文风㊂三、视觉化的巴罗克图景玄学诗歌作为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成分丰富,视觉文化艺术发达㊂邓恩㊁马维尔㊁赫伯特等著名玄学诗人非常关注诗歌中的图像成分,着力使用语言构筑视图想象,注重抽象文字的图像化与视觉艺术性的处理,在玄学诗歌创作中践行着巴罗克的艺术风格㊂巴罗克视觉艺术的出现及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宗教根源, 巴洛克艺术是罗马天主教对抗新教势力所扶持的艺术工具,英国作为罗马天主教的强大敌对势力,对意大利巴洛克视觉艺术具有较强的排斥性㊂”[9]因此,当时英国天主教㊁新教对巴罗克视觉文化艺术的抵制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17世纪英国文学视觉文化的发展㊂但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还是不断地通过各种诗学努力,采取了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意大利巴罗克视觉文化,并不排斥诗歌中的图像成分,在欧陆发达的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取得了辉煌的视觉文学成就㊂据记载,清教诗人弥尔顿曾游历当时视觉艺术空前发达的意大利,并为古罗马的巴罗克风格建筑所影响,在‘失乐园“第一卷关于万魔殿的描写中,仿效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视觉结构㊂玄学诗歌领军人物邓恩也对视觉艺术颇感兴趣,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欧洲著名建筑师和画家,并且本人也有收集绘画作品的爱好㊂[9]乔治㊃赫伯特是17世纪英国玄学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诗集‘圣殿:神圣的诗篇与个人的呐喊“体现了赫伯特臻于完美的诗歌创作体验,他尝试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诗歌写作,通过使用奇喻(conceit)描述自己的各种宗教情感,表现了玄学宗教抒情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㊂‘圣殿“是赫伯特沉思‘圣经“的产物,充满了赫伯特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对上帝的无限冥想㊂尽管‘圣经“以歌颂上帝为宗旨,并且这种歌颂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迎合了当时反罗马天主教㊁去图像化的艺术文化取向,但是赫伯特还是汲取了巴罗克视觉艺术的辉煌成果,超越了基督徒常规的思维模式,将看似毫无生机的各种基督教意象及基督教思想借助可视化的实物,通过奇思妙喻进行具象视觉构图,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经典宗教抒情诗歌名篇㊂赫伯特名诗‘祭坛“(Altar)既是一首图形诗,也是一部视觉佳作,充分体现了赫伯特在巴罗克视觉艺术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㊂主啊一个破祭坛是您的忠仆用一颗心筑起又用泪水粘固:它各个部分象由您建造,匠人的工具哪里能碰到㊂也只有人的心才无比地坚硬,除了您没有谁有力量叫它碎㊂所以我这硬心凭它的各部分合成了这形状,把您的名颂扬:所以倘若我有幸得安宁,这些石块将不停颂扬您㊂但愿哪我有作您牺牲的福分,愿您接纳这祭坛而使之神圣㊂[10]这是一首基督教主题的诗歌㊂整首诗构建的视觉图形与诗歌主题相契合,体现了赫伯特偏离常规和程式化对巴罗克视觉化艺术的追求与探索㊂依据‘圣经“的内容,祭坛是基督教仪式中的重要元素,是人类向上帝敬奉贡品㊁祭拜㊁祈祷的神圣场所,也是人与上帝交流的地方㊂祭坛象征着人对上帝的虔诚与奉献㊂此处赫伯特将自己的心灵比作成祭坛,意指将完全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㊂对于基督教诗人而言,对上帝的虔诚也表现为用诗篇来歌颂上帝的伟大,因此,这首诗亦是赫伯特用虔诚之心铸造的祭坛,透过文字㊁通过诗歌这种文体形式来歌颂上帝㊂在基督教仪式中基督徒献给上帝的祭坛是神圣的,由虔诚的心灵铸造的祭坛坚固无比,除了上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将其打碎,但由于原罪,人类违背了上帝的意愿,逐渐堕落,祭坛也因此而破碎,人类对此应该持有悔恨之心,始终保持对上帝的忠诚,歌颂上帝的伟大荣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救赎”㊂赫伯特通过控制每个诗行的音节数和音步数501第6期王 卓:乔治㊃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来调整诗行的长度,使整首诗的排列如同一个祭坛的形状㊂在赫伯特所处时代,基督教对上帝的神化与颂扬着力于语言表达,不看重或是抵制以图像及视觉作品对上帝的称颂,尽管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赫伯特还是采用了对思想感受进行视觉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对抽象的基督教概念进行了图像化㊁实物化的巴罗克处理㊂赫伯特通过对诗歌构图的精心布局构筑了具象化的视觉图景,深化了‘祭坛“这首诗的主题意义,体现了视觉图像对人类 救赎”的作用,强化了基督教强调的 救赎”的意义,巧智地表达了诗人无法仅用语言所表达的虔诚基督思想,实现了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㊂在另外一首图形诗‘复活节的翅膀“中,赫伯特也对诗歌的语言形式构建采取了巴罗克式的处理方式,通过图形的视觉感官作用,突出了 救赎”这一基督教主题,强化了美学效果,让读者在理解基督教主题诗歌内容的同时,获得一种外在视觉感官上的震撼效果,实现了巴罗克风格特征与诗歌主题的内在统一㊂造人的上帝给人丰裕生活但愚蠢的人把它丧失,就因为日益堕落最后竟至于极落魂;让我像婉转的云雀和你呀同上天堂并歌唱今日你的胜利;于是堕落更促我奋飞向上㊂我尚未成熟便已开始忧愁;而你还用病痛和羞耻把罪孽如此惩处,最后我终于极消瘦㊂哦请让我同你一起把你这胜利分享;因为我倘把翼附于你,痛苦磨难更促我奋飞向上㊂[10]赫伯特巧智地利用了巴罗克视觉文化艺术,对诗歌形式进行了革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排版形式,而是将整首诗排列成一对展翅翱翔的云雀的形状,不仅从外观上让人赏心悦目,同时也通过诗歌形式强化了主题思想,意在强调基督教 救赎”的寓意:只要人类对上帝始终持有一颗虔诚和感恩的心,便可如云雀一般振展双翅,飞向天堂,与上帝结合,回到上帝造人之初的伊甸园的原始快乐状态,实现灵魂上的飞跃和精神上的不朽,最终得到宽恕和拯救㊂赫伯特汲取了巴罗克视觉文化艺术的精华,突破古典传统,创新与超越,将巴罗克视觉艺术应用于宗教抒情诗歌的创作㊂‘祭坛“和‘复活节的翅膀“这两首诗歌便是赫伯特接受欧洲巴罗克视觉艺术并将其融入于宗教主题诗歌创作的范例,充分体现了赫伯特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㊂ 对基督教的忠诚,艺术上不遵循古典主义的陈规,这些都是巴罗克的属性㊂”[1]四、戏剧化的巴罗克色彩根据巴罗克视觉文化艺术理论,当诗人心中产生某种奇特感受,通过语言无法进行有效表达时,就会借助意象㊁隐喻等可感实物进行构图式的传达,以便使抽象化㊁偏离普通人常规的概念可视化㊂作为一名基督教教徒,赫伯特将无限的虔诚与敬意奉献给了上帝,无私地帮助自己所在教区的民众,有着 圣赫伯特”的美誉㊂在代表作诗集‘圣殿“中,赫伯特创作了很多关于基督教神职人员职责与义务的诗歌,‘窗户“便是其中的一首㊂在该诗中,赫伯特探究了牧师应该如何忠于职守,才能将基督教教义及其承载的基督精神更有效地传播给基督教教徒㊂诗人以 主啊,人类如何才能宣传您的永恒话语?”这一主旨性提问作为‘窗户“一诗的开篇,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解答㊂为了阐释清楚牧师的职责,赫伯特将其物化,把牧师的身份类比为教堂的玻璃窗户,并指出了牧师具有复杂的双重身份,一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㊂牧师作为普通人,具有常人的世俗性,同玻璃窗户一样脆弱,不堪一击;二是担任神职的牧师㊂作为上帝的代言人,牧师应该以传播神恩,歌颂上帝为职责,对玻璃彩画所记载的耶稣事迹进行宣扬,像60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阳光穿透玻璃窗户一样传播神恩,播撒上帝之爱㊂赫伯特智性地利用了巴罗克视觉修辞手段,通过对教堂彩色玻璃窗户的渲染强调了牧师这一神职的神圣职责㊂教堂里彩色的玻璃窗户体现了巴罗克色彩美学㊁建筑学以及基督教神学的统一㊂色彩艳丽的教堂玻璃窗户上刻画着诸如最后的晚餐㊁出埃及记等内容丰富的圣经故事,因此,基督教教徒们可以通过直觉的感官与上帝进行直接交流,感受上帝的存在与荣光㊂当耶稣说, 我就是世界的光”时, 那些在色彩斑驳的窗户上舞动的光便成为了上帝以及上帝与人之间道路的象征㊂即使是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科学理论和宗教学方面学习的农夫,他也会把光线与神圣㊁黑暗与卑劣相互联系起来,在从玻璃窗洒射下来的光线的沐浴中,体验着自身与上帝之间的交流㊂”[11]在‘窗户“一诗的结尾,赫伯特再次论及 色彩与光芒”㊁ 教义与生活”, 认为理想的牧师不应该讲述他人的故事,而应该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挖掘其中的精华㊂”[7]151赫伯特此处意指担任神职的牧师具有榜样性的示范力量,在实践中牧师如果能够严格践行他们宣讲的基督教教义则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基督教真理的可信度㊂据此,赫伯特在自己的牧师生涯中非常注重个人美德的践行㊂巴洛克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色彩的偏爱,表现出厚重的色彩,以彰显宏大的气势或力量㊂”[9]‘约瑟的彩衣“是赫伯特诗集‘圣殿“中的一首宗教主题的十四行诗,该诗取材于‘圣经㊃旧约“人物约瑟的故事㊂约瑟是雅各年迈时最宠爱的妻子所生,拥有优秀的德行,是正义与道德的象征㊂雅各对约瑟偏爱有加,为了表达对最小儿子的喜爱,雅各给约瑟做了一件色彩斑斓的彩衣,它既是父爱的象征,也暗示着继承权㊂源于此,约瑟遭到了其他11个兄弟对他的嫉妒与憎恨甚至是陷害㊂上帝对约瑟的眷顾使他免于一死,却被哥哥们剥脱了彩衣,辗转卖到埃及做奴隶㊂约瑟的兄弟们宰杀了一只公山羊,将约瑟的彩衣染上了鲜血,并告知父亲约瑟已经被恶兽吃掉了,因此雅各以为自己最深爱的儿子约瑟已经死了㊂在‘约瑟的彩衣“一诗中,赫伯特采用了巴罗克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使用玄学巧智,以 约瑟的彩衣”作为诗歌标题,智性地将深刻的基督教主题意蕴与强烈的巴罗克视觉震撼力融为一体㊂诗歌并非以讲述圣经故事为主要内容,而是借‘圣经㊃旧约“中约瑟与雅各的父子关系类比诗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凸显上帝之爱㊂上帝犹如约瑟的父亲雅各,将 彩衣”送给诗人赫伯特,让诗人在伤痛之中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慈爱与温暖,继续 在受伤中歌颂,在折磨中写作”[7]72㊂作为圣子耶稣的父亲,上帝最了解耶稣蒙难十字架的苦痛,因此最懂得悲伤与疼痛这一情感㊂面对诗人的痛苦,上帝表现出了极大的仁慈,诗人也逐渐意识到了作为上帝的子女自己也如同约瑟一样注定要经历快乐与忧伤的双重情感体验㊂因此,赫伯特的诗作‘约瑟的彩衣“深化了‘圣经㊃旧约“中耶稣蒙难十字架这一基督教事件及主题内涵,表现出了鲜明的巴罗克文化倾向,通过巴罗克视觉艺术和巴罗克修辞手法将基督教教徒快乐与痛苦交织存在的辨证人生比作‘圣经㊃旧约“人物约瑟穿的那件色彩斑斓的彩衣㊂修辞是巴罗克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约瑟的彩衣“便是赫伯特将巴罗克修辞与巴罗克视觉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㊂在其他很多诗歌中,赫伯特都大量使用玄学奇喻,将抽象的基督教教义或基督教精神具象化,通过基督教教徒熟悉的各种宗教意象来阐明事理,论析基督教教义,赞颂上帝的慈爱与伟大,如诗作‘教堂地板“ 将善与恶对人类灵魂的争夺类比为教堂地板上刻画的多彩图案,通过强大的视觉效应来阐明耐心㊁谦卑㊁爱等美德能使地板保持结实和美观,忏悔能清扫罪对地板的污染”㊂[9]五、结语在巴罗克文化语境下,赫伯特的诗学观念与诗歌艺术都背离了古典主义的写作手法,呈现出了独特的巴罗克风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一㊁对诗歌形式的革新㊂赫伯特善于利用语言文字构筑具象化的视觉图景,并借助文字构筑的图形来建构诗歌形式与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深化诗歌的宗教主题;二㊁对巴罗克浓厚色彩的青睐㊂赫伯特善于使用浓厚色彩词汇及相关宗教意象,借助巴罗克的类比等修辞手段通过视觉的强烈冲击力和震撼力来突出诗歌的宗教内涵㊂因此,赫伯特是一位拥有卓701第6期王 卓:乔治㊃赫伯特玄学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研究越才智的㊁伟大的巴罗克视觉诗人,不仅为英国巴罗克文学,也为欧洲巴罗克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㊂[参考文献][1]叶廷芳.巴罗克的命运[J].文艺研究,1997(4):84⁃95.[2]杨周翰.巴罗克的涵义㊁表现和应用[J].国外文学,1987(1):1⁃14.[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金琼.一颗 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巴洛克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探微[J].外国文学研究,2008(6): 123⁃129.[5]刘立辉.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J].外国文学,2014(3):62⁃69.[6]吴笛.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7]吴虹.赫伯特宗教诗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8]Helen Vendler.The Poetry of George Herbert[M]. 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9]刘立辉.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2012(4):91⁃102.[10]黄杲炘.从英语 象形诗”的翻译谈格律诗的图形美问题[J].外国语,1991(6):37⁃40.[11]教堂里的彩色玻璃有什么特殊含义?[EB/OL]./zhishi/201407/caiseboli.ht⁃ml.(责任编校:杨 睿)Study of the Baroque Style of George Herbert’s Metaphysical PoetryWANG Zhuo(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Fuyang Normal University,Anhui Fuyang236041,China) Abstract:17th⁃century English metaphysical poetr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Baroque litera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lish culture.Study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style of English metaphysical poe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riching English Baroque literature and promoting the worldwide spread of English culture.George Herbert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British meta⁃physical poetry,famous for religious lyrics.A study of Herbert’s artistic style and poetic thought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Baroque contributes to a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Herbert’s religious poetry.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ritish Baroque culture.Key words:Herbert;metaphysical poetry;Baroque style;visualization;form;color80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

英国文学玄学派诗歌概念

英国文学玄学派诗歌概念

玄学派诗歌概念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玄学派诗歌主要是指英国十七世纪深受约翰.邓恩(1572-1631)影响的诗人的作品。

2 玄学派诗歌特点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

诗人的措辞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和强弱自然的节奏。

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

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

由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

这种对邓恩的重新承认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他们创艺术的严肃性,并对他们的叛逆精神,他们的现实主义以及他们与现代人思想品味的相似非常感兴趣,同时还由于邓恩派诗人们的确创作了绝妙的作品。

T.S.艾略特,约翰.兰塞姆与埃伦.泰特都是深受玄学派影响的现代诗玄学派诗人伊丽莎白The metaphysical poets with a rebellious spirit, try from Elizabeth period separated traditional love poetry. The poet's words using simple drawing method, greatly differs from the Elizabeth period or new neoclassic periods, and reflects the common languag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rhythms of nature. The imagery is extracted from real life. The form of poetry often is the author, with love, with God, or with their argument method exists.Due to the different taste and its successors, Dunn 's works in eigh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out in the cold, however, by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favor Deng Enji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 The Dunn to admit is that people recognize their art of seriousness, and their rebellious spirit, their realism and modern idea of taste and their similarity is very interested, but also because Dunn poets are created the splendid works. T.S. Eliot, John Ransome and Ellen Tate is by the metaphys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rn poet example3. 玄学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John Donne 约翰.邓恩便是“玄学派”的代表人物。

玄学诗派名词解释

玄学诗派名词解释

玄学诗派名词解释玄学诗派( Mystic Poetry) 19世纪英国唯心主义诗歌流派,一译“托马斯·阿诺德诗派”。

因“英国唯心主义的领袖”罗伯特·勃朗宁的宗教背景而得名。

代表作家有W·华兹华斯、 A·柯尔律治等。

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序曲集》《古舟子咏》《冬天的猎歌》《诗集》《墓畔哀歌》《彼得·潘书简集》等。

美国诗人赫伯特·斯科特认为,“诗歌的艺术必须源自对于现实事物或意象的精细观察,但不能把这种观察转化成语言,或者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它已不再具有某种意义。

必须将观察和语言融合起来,这就是玄学诗。

”诗人们在诗中描绘和呈现了与理性相对立的感性世界,将这种非理性的经验上升为一种逻辑化、类型化的表达,这种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形象创造即“玄学”。

玄学诗的产生受到了当时社会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文学批评家普遍强调诗人对自然世界的沉思和想象,以及超越语言本身的重要性。

玄学诗的目标不是反对理性,而是借助玄学的力量建立感性秩序,在“新的思维方式与神秘的直觉之间”达到平衡。

玄学诗的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心灵,诗人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内心的体验,达到一种无限广阔的境界。

玄学诗往往运用联想、暗示、比喻、象征等手法塑造形象,并且力图做到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1、唯心主义哲学是18世纪西欧兴起的一种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主要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创立,强调绝对理念是万物的本原,主张用绝对精神来代替理性进行思考和判断。

2、美国诗人赫伯特·斯科特( 1874— 1937)是美国早期重要的唯心主义诗人,是哈珀的第一位常驻诗人。

他在美国20世纪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曾任《常青藤》杂志编辑,同时也担任哈珀杂志的出版人。

3、玄学诗是一种诗歌类型,因其作者认为诗应该达到一种神秘的境界而被称为玄学诗。

玄学诗大约产生于19世纪初,因诗人在作品中宣扬神秘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得名。

"玄学派诗歌"创作技巧关照下的T.S.艾略特早期诗作解读

"玄学派诗歌"创作技巧关照下的T.S.艾略特早期诗作解读
中图分 类 号 : 1 1 0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3 2 1 0 ( 2 0 1 3 ) 0 6 — 0 0 2 9 — 0 3
T . s . 艾 略特是 2 O 世 纪英美文 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
人, 同时也是一个 具有极大影 响的文学批评家 , 是西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出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2 0 1 3年 1 2月
当暮色蔓延在天际象一个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0暮色病人这一用蛮力硬凑一起的比喻充满了机智充满了新奇暮色像被麻醉了的病人麻痹无能为力丧失了意识和个性通过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让人联想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思想和所处的环境颓废思想麻木一个病快怏的令人无所作为的现代社会
第2 9 卷 第6 期
V0 1 . 2 9 。 No . 6
点就是 英国 1 7 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 统。 在艾略特早期 的诗歌 中,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 结 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 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
问题
关键词 : T . S . 艾略特; 玄学派诗歌; 玄学奇喻; 意象
统 的继承 、 结合和发展 , 而且还可 以看 到他通过各 种 具有玄学 味儿 的新颖 意象 和晦涩难懂 的诗风来反 映
西方现代社会复 杂深 刻的社会 问题 。
蛮力硬凑一起 ” [ z ] 1 3 6 , “ 把截然不 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 ,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作者:毕燕燕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08期英国玄学派诗歌素有哲学辩论、用词怪僻晦涩及韵律不流畅等特点,立足其奇喻、意象以及哲学思维,以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爱情诗为主要分析对象,探求其另类之美。

玄学诗歌哲学审美意象英国文学史上,玄学派诗歌出现在17世纪,常常用词怪癖、比喻独树一帜、韵律不流畅,因此显得晦涩难懂,在17、18、19世纪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20世纪诗人艾略特重新挖掘玄学派诗歌的深刻内涵,极力推崇,竭力把玄学派诗歌的全貌解析并展现在世人面前。

玄学派诗歌产生的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正值新旧交替,各种宗教、思想等精神激烈冲突,新生社会力量与传统封建力量的物质涤荡,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的诗歌也经历了一场动摇根基的蜕变。

而玄学派诗歌正是这场大蜕变的成果之一,他们脱胎于伊丽莎白时代诗歌的精妙语言,但它又故意摒弃伊丽莎白时代诗歌语言中过分华丽的娇柔,而只用白描的语言,传统诗歌多采用的喻体和意象也完全消失,上述诸多特点在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奇喻与意象意象是指的由普通事物唤起的人的想象、联想、幻想以及情绪,通过精妙的排列,并融合了人性的光辉、哲学的思考以及审美标准的华丽的图像。

这种玄而又玄的艺术表达效果在意象大师多恩的手如行云流水一般地用于创造一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富于生活哲理,又不乏情趣的独特艺术氛围。

他像一个造物主一样,既可以从宇宙的角度,又可以从一滴眼泪中,穿越时空、穿越人性,探索整个世界的秘密。

因此,在读多恩的诗作时,读者需要经历几乎同样的周密的思考,大开大合的联想和推理,才能真正抓住他的奇思妙想,从而深刻参透他诗歌中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深邃的想象世界。

多恩的奇喻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就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第二,诸多意象群大破常规按特有的逻辑重新构建,因此需要读者花费心力去不断探索解读。

第三,意象群交融和重叠,有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情感与哲理凝练一体,所谓的刹那即永恒,尘埃即宇宙。

玄学派诗歌汇总课件

玄学派诗歌汇总课件
王维的代表作品包括《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其中《山居秋暝》等诗歌 更是体现了王维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04
CATALOGUE
玄学派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玄学派诗歌的艺术特色
抽象性
玄学派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 常常运用抽象的表述方式,如对 哲理的深入探讨和内心独白的表
响,如对理性和自由的追求。
文学创新
玄学派诗歌在文学形式和表现手 法上的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创作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审美观念
玄学派诗歌所倡导的审美观念, 如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自然美 的欣赏,对后世的审美观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玄学派诗歌的局限性及不足
01
02
03
难以理解
由于玄学派诗歌运用了大 量的隐喻和象征,对于读 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中 的意义和内涵。
背景
在汉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玄学派诗歌以抽象、深奥的哲理表达方 式,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生死问题等,成为当时文化领域中的一股新思潮。
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与风格
特点
玄学派诗歌具有深奥、抽象的特 点,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 手法,表达对宇宙、人生、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风格
玄学派诗歌的风格独特,语言简 练、意蕴深远,既具有哲学思辨 性,又具有文学审美性。
精神启示
玄学派诗歌所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 观念、哲学思考等,对现代人的人生 观、价值观具有启示作用,能够引发 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玄学派诗歌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景
传承方式
通过各种传承方式,如学校教育、文化 机构、网络平台等,将玄学派诗歌的文 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传承给更多的人。
VS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

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

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

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

文本的意象组合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

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

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

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

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

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

(一)点面式意象组合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

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题,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2007年11月河北学刊 Nov.,2007第27卷第6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6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王海红,刘立军(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801)[摘要]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

20世纪的人们却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并把玄学诗歌称为英语诗的最高峰。

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关键词]玄学派;新批评派;复兴[作者简介]王海红(1968—),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刘立军(1970—),男,河北省丰润县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6-0240-03 [收稿日期]2007-08-1217世纪,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派玄学诗人,这支突起的异军由约翰?多恩引领,旗下还有马韦尔、赫伯特、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考利、凯利等多位代表人物。

“玄学”这一标签,是德莱顿最先贴用在约翰?多恩的诗歌上的,原意是在批评多恩在诗歌中多用复杂的哲学思辨。

然而,在玄学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对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的直接处理和关注,故而有论者认为,玄学诗这个名称实际上是误用。

但也有论者认为,正是在某个玄学问题的语境中表现爱情、死亡、上帝等题材才造成了玄学诗的独特品质。

玄学派诗歌对当时甜腻空泛的诗歌传统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奢华铺排的文风。

玄学派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在他们身后的近三百年里,玄学派诗人一直被主流派诗人和评论家们认为是次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也大多被埋没了。

但20世纪以来,玄学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得以复兴。

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

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

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特别是对诗歌分析领域。

新批评中的文本细读、复议,悖论,反讽等属于都是至今影响很大的常用文学批评概念。

工业革命的发生给英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领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本文将运用新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方法对英国近代诗歌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标签:新批评视角国近代诗歌文本细读一、背景介绍1.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2.新批评与诗歌分析新批评中有不少理论对诗歌分析产生了影响。

例如文本细读和复议。

“复义”概念实指文本形态的表现意义模糊而不确定(黄宝富2004:12),其中含有两个以上的多层意义而无法让人确定其原始本义的语言表达式。

诗歌中的一句话,甚至整首诗都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如果一首诗把一切都说得很直白,那么这首诗也没有多大的欣赏价值了。

新批评中的细读法对于诗歌分析也是很有帮助的。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

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沈碧萍,茅忆2009:71)。

新批评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衰败,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法中留下无法消除的痕迹。

有人讲如果说新批评已经死去,那它是像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的。

玄学派诗歌知乎

玄学派诗歌知乎

玄学派诗歌是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以约翰·多恩为代表。

玄学派诗人尝试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

玄学派诗人改变了爱情诗单纯抒情的常规,把诗歌从煽情引向哲思。

他们认为爱情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哲学,因此他们用类似说理的方式表达对爱情的思考。

玄学派诗歌的奇妙意象也是其特点之一。

例如,多恩的著名比喻之一是“跳蚤”,这个比喻在诗歌中表达了男女双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撑、忠贞于彼此的关系。

总的来说,玄学派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

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

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

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

文本的意象组合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

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

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

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

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

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

(一)点面式意象组合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

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题,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

再如,约翰·多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临别:莫伤悲》: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

虽然它居坐在中心,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

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使我能回到起始之处。

圆规自此成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

女方是圆心脚,男方是圆周脚,倾斜着身子围绕中心打转,暗示着坚贞不渝相爱的情侣。

圆规两脚紧紧相连,象征着即使离别,双方也都心心相印,精神融合。

据有的注者考证,圆规是坚贞的象征,圆是完美的象征,这是古已有之的。

作者并没有生搬硬套现成的东西,而是展开一系列连贯、合乎逻辑的联想,赋予意象新的意蕴。

但这一意象曾引起一些论者(如塞缪尔·约翰逊)的非议,他们认为机械、精密的圆规所具有的死板特性与浪漫、甜美的爱情是不相称的。

不过,这个意象表达的内涵却非常的深刻、非常贴切,一对情侣的离合关系以圆规作比,“冷静理智的色调”体现一种“情到深处的凝重”,的确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感受。

(二)比兴式意象组合“比兴”本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用的两种手法。

“比”是譬喻,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可以针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渲染,使语言形象化,表现事物更加生动、具体。

“兴”是寄托,即“托事于物”,朱熹称之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使用了“兴”的手法,所起的连缀作用能让“似不相干的表象推移转换成为同一思想情感的载体”。

在西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是普遍使用的丰富意象内涵的手段,类似“比”的手法。

至于“比兴式”的意象组合,以约翰·多恩的《歌》为例:去去,去捕捉一颗流逝的星,去去,去叫蔓陀萝花根妊娠。

告诉我,逝去华年何处追寻,告诉我,是谁劈开魔鬼的蹄筋。

告诉我,怎样听懂美人鱼的歌声,怎样阻止嫉妒者的毒刺伤人。

告诉我哪个方向吹来的风,能教一颗诚实的心,更受到世人的尊敬。

……你最后会发誓赌咒,世间没有人既美又贞洁。

……我还没有动身去,两三个男人,已被她抛弃。

《歌》这首诗的起句相当突兀,犹如天马行空,信笔写来。

开头用了两句祈愿语,所祈求的是人类不可能办到的:如何捕捉流逝的星?如何让蔓陀萝妊娠生子?后面又接连提出五种疑问,内容显得荒诞,故弄玄虚。

通观全诗,《歌》的主旨是针对当时歌颂爱情的诗歌泛滥成灾,提出的对真挚、纯洁爱情的深切怀疑。

主题平常,而意象组合却很奇特,起句颇似“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比兴手法。

“比兴”式的意象组合能使诗的内蕴进一步引伸。

西方的诗歌“比兴式”的结构比较少见,但十分重视人生及自然现象的哲理思考或宗教理念的升华,因此比兴式意象组合加强了玄学派诗歌哲理思辩特色的发挥。

(三)演绎推理式意象组合西方诗学重视展现事件或情感的过程,诗歌创作多采用演绎式的结构,在众多叙事诗乃至大多数抒情诗中随处可见。

英国人向来以求实、理性著称,在诗歌领域里,英国诗歌的深刻性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玄学派诗歌将诗学传统与民族心理融汇,诗歌意象的组合采取纵深演绎的方式,表现出意象层次分明,感情变化强烈,节奏感急促而顺畅的嬗变过程。

安德鲁·马韦尔的不朽之作《给他娇羞的女友》就是最好的典范: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

我们可以坐下来,考虑向哪方去散步,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望潮哀叹。

我可以在洪水未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

我的植物般的爱情可以发展,发展得比那些帝国还寥廓,还缓慢。

……但是在我背后我总听到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逼近了;而在那前方,在我们面前,却展现一片永恒的沙漠,寥阔、无垠。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狎,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调,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通过粗暴的撕打把我们的欢乐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

《致他娇羞的女友》第一诗节是以青年劝说心爱的姑娘不要娇羞,尽快接受他的爱情。

如果时空允许,那么她的娇羞也不算罪愆;第二诗节叙述光阴似箭,姑娘的美貌同求爱者的歌声将不复存在,诗人因此在诗末得出结论:趁我们还年轻,应尽可能地去享受生命的乐趣。

诗歌传达出的是一个极简单的主题,但又把《圣经》里的洪水、遥远的印度、历史上的大帝国等具有象征性的意象扯了进来,从创世纪写到世界末日,意象的纵深演绎与诗歌意图之间严重失衡,从而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更显哲理性。

(四)并置悖论式意象组合“并置”是指两个(或多个)对应成分——如段落、句子、词语和意象的组合;“悖论”是指“表面上不合理而实际上合理的陈述”。

并置悖论式意象组合在玄学派诗歌中使用比较突出,它的特点是将词义上、感情上对立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对立统一效果的组合体。

意象组合表面的对立,反映的是深层意义上的不同情感相互碰撞、交叉最终融合而产生的情感张力。

试看约翰·多恩的《圣骨》一诗:当人们重新掘起我的坟,去取乐某些二流的客人……那个掘墓的人,一眼看到一圈手镯似的金色头发围着骨头,那么,他会不会让我们独自逗留?这里躺着一对恩爱的情侣……在这里,“金色的头发”与“骨头”两种极不协调的意象猝然并置一处,对历来习惯于正常思维的读者而言,这种利用交错思维造成的奇特、怪异的感受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

它产生出强烈的反讽,使得“相爱永远,至死不渝”这一永恒母题的表达获得一种触目惊心的震撼效果。

正因为玄学派诗歌通过这种意象组合方式产生悖论式的反讽,所以诗歌充满玄学思辨。

历史文化语境与诗歌张力玄学派诗歌呈现的反讽张力,某种程度上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映射。

17世纪被称为“反讽式”的时代,充满了冲突、矛盾和紧张状态,迈纳斯在《英国巴罗克文学中的精神学基础》中将这一时期的精神界定为“对立倾向的冲突……把材料十分整齐地归入对立范畴内,例如扩展与集中、宏观与微观、罪恶与民主、信仰与理性、专制与民主、反构造与构造学等”。

17世纪的英国动荡不安,文艺复兴带给人们的力量和积极情绪已经消退,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社会冲突(如王权与人权之争)困扰着当时的人们。

伴随而来的是残酷的宗教斗争,宗教派系的冲突引起了信仰的极大混乱。

社会和宗教危机又引发了哲学上的冲突。

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对17世纪人们心灵里残存的中古经院哲学给予致命的打击,信仰和理性究竟谁能代表真理的问题再度让人困惑。

人与世界的不协调的加剧,促使文学进行新的抉择。

革命的风暴,科学的跃进,哲学的躁动为文学打开了新的视野,激发了新的冲动。

身处一个特殊时期,玄学派诗人那种难以克制的焦虑感和内心冲突,也许只能通过诗歌张力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

玄学派诗歌张力的产生还有文化背景这一层原因,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的整体。

它们各成系统,又互为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和它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

因此,“文化永远是某种整体,它的所有成分——子系统、方面、水准、成分——处在相互作用、互为中介、相互反映的状态中”。

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在对意象的选择上。

不同于伊丽莎白时代盛行的诸如“玫瑰般的脸颊”和“爱神丘比特之箭”等陈腐的意象,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是一种浓缩了的具有新鲜感的意象,都来自当时知识的各个领域。

意象确实具有生动直感性,然而每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对意象的选择都不可能是任意的,这种选择的背景后面隐含着深邃的“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从而使诗人的创作在不背离传统审美心态的同时独辟蹊径,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那本震撼世界的《西方的没落》中,将西方文化称之为“浮士德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一种怀疑的心态,强调主客二分,注重分析演绎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态可称为科学型的文化心态,崇尚行动和个性自由。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否定自我、扬弃自我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动”的文化。

欧洲国家发展至17世纪,经过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勃兴,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被摧毁;经过宗教改革以来一系列神学上的论争,哲学上的探讨和科学上的论证,促使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观念的变化,只要提一下那些闪光的名字,就会知道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造成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一些固有的宗教信仰、传统思想已经开始动摇,甚至人类本身也同这之前人们所认识的大不相同了,所有的一切确实让人困惑,但人们从未放弃对真实世界和人生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