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2.2.3 化学能与电能 知识点归纳

2.2.3 化学能与电能 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点拨:电能是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火力发电(1)过程:(2)关键: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原电池(1)实验探究(2)原电池①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__电能__的装置。

点拨: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问题探究:1.NaOH+HCl===NaCl+H2O,能利用这个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吗?为什么?2.锌与稀硫酸反应制H2时向溶液中加少量CuSO4后,为什么反应速率加快?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探究提示:1.不能。

因为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锌置换出的铜附着在锌上,铜、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

知识归纳总结: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原理: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溶液中离子运动时相互的干扰减小,使反应速率增大。

(2)实例: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可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2.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1)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2)实例: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 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

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B。

3.设计原电池:(1)依据: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还原剂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氧化),氧化剂(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

(2)选择合适的材料。

①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必须导电。

负极材料一般选择较活泼的金属材料,或者在该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失去电子的材料。

②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一般能与负极反应。

(3)实例以Fe+CuSO4===FeSO4+Cu为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问题探究:1.在铜锌原电池中,电子是怎样移动的?电子能否通过电解质溶液?如果不能,电流是如何形成的?2.若将稀硫酸换作硫酸铜溶液,能否产生电流?电极反应有何不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提示:1.由于金属锌比金属铜活泼,锌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2+流向铜片。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焓变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焓变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焓变知
识点总结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离子或分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 化学反应的特征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反应速率、能量变化等。

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组成,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 可以用平衡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

-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以“+”连接,表示它们一起参与反应。

3. 化学反应的分类
- 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状态可分为气体反应、液体反应、固体反应和气液、气固、液固等相反应。

- 化学反应根据反应过程是否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可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4. 化学反应的速率
-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反应的物质变化量。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物质的粒度、催化剂等。

5. 焓变的定义和表示
-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表示为反应热(ΔH)。

- 反应热可以是放热(ΔH<0)或吸热(ΔH>0)。

6. 焓变与反应类型的关系
- 放热反应(ΔH<0)一般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焓较高,生成物的焓较低。

- 吸热反应(ΔH>0)一般为吸热反应,反应物的焓较低,生成物的焓较高。

以上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焓变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3、能源的分类: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c Bt∆∆=()n BV t∆•∆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 V A正方向=V A逆方向或n A消耗=n 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2023年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2023年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2023年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2023年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1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有3种:直线在平面上,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

其中直线与平面相交,又分为直线与平面斜交和直线与平面垂直两个子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相交和平行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

线面平行: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的垂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范围[0,90°]或者说是[0,π/2]这个范围。

当两条直线非垂直的相交的时候,形成了4个角,这4个角分成两组对顶角。

两个锐角,两个钝角。

按照规定,选择锐角的那一对对顶角作为直线和直线的夹角。

直线的方向向量m=(2,0,1),平面的法向量为n=(-1,1,2),m,n夹角为θ,cosθ=(m_n)/|m||n|,结果等于0.也就是说,l和平面法向量垂直,那么l平行于平面。

l和平面夹角就为0°提高数学成绩的技巧是什么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接受一种新的知识,主要实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

下课之后要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去问,在做作业的时候,先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还要牢牢的掌握公式及推理过程,尽量不要去翻书。

尽量自己思考,不要急于翻看答案。

还要经常性的总结和复习,把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是必可避免的,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

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先以书上习题为主,答好基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开拓思路,练习各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应该记录下来,反复加以联系。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电学基础1.电荷与电场2.静电场及其能量3.恒定电流4.恒定电流的欧姆定律5.功率6.电功及其应用7.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计算8.肖特基二极管原理第二章流体静力学1.流体静力学引论2.液体静压力3.大气压力与气压计4.液体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5.流体动力学引论6.连通管和泵的基本原理第三章阻力和三大运动定律1.弹性和塑性2.卡车定理3.摩擦力和牛顿第一定律4.牛顿第二定律5.牛顿第三定律6.匀加速直线运动7.平抛运动第四章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1.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2.力的功3.能量守恒定律4.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5.约束系统的动能变化定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1.万有引力的发现2.牛顿万有引力定律3.行星运动4.卫星运动第六章震动和波动1.周期、频率和相位2.简谐振动3.阻尼振动和强迫振动4.波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6.多普勒效应第七章光学1.光的波动理论2.光速的测定3.光的干涉和衍射4.杨氏双缝干涉实验5.菲涅尔衍射和菲涅尔透镜6.偏振光与双折射现象7.光的反射和折射8.球面镜成像第八章原子物理1.原子的结构和能级2.玻尔原子模型和玻尔-里德堡公式3.氢谱系和能级图4.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5.波粒二象性6.爱因斯坦光电效应7.康普顿效应和弗兰克-赫兹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1.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范围 2.场所高等植物:花高等动物:睾丸、卵巢3.对象: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见减数分裂图解-1 ●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见减数分裂图解-23、精子与卵细胞异同点 见减数分裂图解-2 表格注: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三、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空间几何1. 直线和平面的方程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4.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5. 空间中的平行和垂直关系6. 直线与空间中的曲面的位置关系7. 空间中的投影和距离第二章解析几何1. 平面直角坐标系2. 点、直线和曲线的坐标表示3. 点、直线和曲线的性质4.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5.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6.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7.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8. 曲线的一般方程和特殊方程第三章函数与导数1.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函数的性质和分类3.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 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5. 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点6. 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7. 三角函数及其性质8. 函数的复合与反函数9. 导数的定义和性质10. 导数的计算和应用第四章导数的应用1.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2. 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3. 高阶导数与函数的泰勒展开式4. 函数的图形与导数5. 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6. 驻点和拐点的判断7. 函数的应用问题:最优化问题,曲线的切线与法线,函数的估值与逼近第五章不等式与函数图像1. 代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 高次多项式不等式的解法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5.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6. 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变化趋势7. 函数的奇偶性与对称性8. 根据函数的图像作函数不等式的解第六章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2.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条件概率与乘法定理4.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5. 随机变量的概念和性质6.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函数7. 期望值与方差的概念和计算8. 典型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9. 抽样分布与统计推断10. 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应用。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

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基本:C、H、O、N大量:C、H、O、N、P、S、K、Ca、Mg微量:Fe、Mn、Zn、Cu、B、等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2、微量元素:指生物体生活所必须的,含量虽少但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如MnZn Cu B 等。

3、矿质元素:指出了C HO 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4、Fe属于半微量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和氧气的运输有重要关系。

植物缺铁,叶绿素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5、K在动物细胞中多分布在细胞质中,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神经的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有重要作用。

在植物体内以离子形式存在,与光合作用过程中糖类的运输有关。

6、Ca动物血液和组织液中的钙离子对血液的凝固和肌肉的收缩有调节作用。

缺钙易患骨质疏松、骨质软化,儿童易患佝偻病.血钙含量低则发生抽搐,血钙高则导致肌无力。

7、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

二、统一性和多样性1、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体所特有的.(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相比含量上大不相同。

三、组成细胞的无机化合物1、无机化合物水(1)水的含量、分类、及生理作用①是细胞和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2)不同生物含水量特点②含水量:水生陆生/幼年成年老年/代谢旺盛代谢缓慢/幼嫩细胞衰老细胞2、无机化合物-—无机盐(1)无机盐存在的形式及含量①含量:很少,约占细胞鲜重的1%5%②存在形式: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与细胞中。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
胞器等。

细胞膜起着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物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细胞质是细
胞内各种物质的溶液,包括水、溶质等;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并参与转录和复制等生命活动;细胞器是细胞内部的各种功能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2.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些差异。


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等特点,而动物细胞没有;植物细胞能够进行光
合作用,而动物细胞不能;植物细胞有细胞中心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的大小和形
状也有所差异。

3. 细胞的生物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边界,在细胞内外之间起到了隔离和选择传递
物质的功能。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其中包括许多蛋白质分子。

细胞膜的功能
包括物质的摄取和排出、信号传递和细胞间的黏附等。

4. 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化:细胞通过代谢反应来获得能量和物质,完成细胞生理活动。

代谢反应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

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
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乳酸或
乙醇,并释放能量。

5.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增殖是细胞分裂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母细胞
分裂为两个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子细胞。

细胞分化是细胞特殊化的过程,可以形成具
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第2节 化学能与电能一、能源的分类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失)—比如火力发电 ①转化过程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汽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①转化原理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因此燃烧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必定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同时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拓展点1:火力发电的优缺点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①投资少,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缺点:①排出大量的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CO 2以及导致酸雨的含硫氧化物,比如SO 2①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①能量转化率低①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不存在能量的损失)—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2+会逐渐溶解,而由Zn失去的电子则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因此Zn片上会带有大量的正电荷,Cu片上会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而电解质溶液中含有阳离子(H+、Zn2+)以及阴离子(OH-、SO42-),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会移向Cu片去中和Cu片上带负电荷的电子,阴离子则移向Zn片去中和Zn片上的正电荷,但是由于溶液中的H+得电子能力比Zn2+强,所以H+就移向Cu片去获得Cu片上由Zn片失去的电子而被还原为H原子,H 原子再结合成H分子即H2从Cu片上逸出,因此Cu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通过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偏向于Cu片这一边,可以得出该装置产生了电流(而电流的形成是因为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且电流移动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是从Cu片流出,Zn片流进,即Cu片作为正极;Zn片作为负极.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总结归纳:①原电池中电流的流向:正极→负极①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负极→导线→正极(注意:在该过程中,电子是永远都不会进入到电解质溶液中,因为电子只在金属内部运动并且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也不能在导线中通过)①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①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释放.(所谓自发就是指该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即本身就能够自己发生)①原电池中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常是电极材料或还原性气体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从负极流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常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等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电子流入正极.(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反应要自发)①两极:正极和负极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包括由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电极或者是由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如石墨)构成的电极,一般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①一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①一回路(构成闭合的电路):即两电极由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以及两电极必须插入到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或者分别插入到一般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两种盐溶液中,两盐溶液之间用盐桥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比如以下装置:①氧化还原反应要自发:指电解质溶液至少要与作为负极的金属电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反应.(3)电极反应式①定义:原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所发生的反应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补充: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如CH4碱性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CH4+2O2+2OH-===CO2-3+3H2O……总反应式2O2+4H2O+8e-===8OH-……正极反应式CH4+10OH--8e-===7H2O+CO2-3……负极反应式注意: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必须遵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比如难溶物、弱电解质、气体等均应写成化学式形式.①注意电解质溶液对正、负极反应产物的影响.如果负极反应生成的阳离子能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反应,则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应写入电极反应式中,例如Fe与Cu在NaOH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负极反应式为:Fe+2e-+2OH-=Fe(OH)2.三、原电池的应用(1)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①原理:一般原电池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作正极.①应用:比如A、B两种金属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后插入到稀H2SO4电解质溶液中,若A极溶解,B极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判断A是负极,B是正极,活动性:A>B.(2)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①原理: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溶液中的粒子运动时相互间的干扰小,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①应用:比如实验室中用Zn和稀H2SO4制取H2时,通常滴入几滴CuSO4溶液,能够加快产生H2的速率.原因在于Zn 与置换出的Cu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的进行.(3)防止金属被腐蚀(比如要保护一个铁闸,可用导线将其与一Zn块相连,使Zn作原电池的负极,铁闸作正极)补充:金属腐蚀①定义: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而消耗的过程.②金属腐蚀的分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在金属腐蚀中,我们把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构成原电池的腐蚀称为化学腐蚀;而由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形成的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又分为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一层薄薄的水膜,里面溶解了少量的O2、CO2等气体,含有少量的H+和OH-从而形成电解质溶液.A.当电解质溶液呈中性、弱碱性或弱酸性时,它跟钢铁里的Fe和少量的C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Fe作负极,C 作正极,因此钢铁发生吸氧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2Fe-4e-=2Fe2+ 正极(C):O2+2H2O+4e-=4OH-总反应式为:2Fe+O2+2H2O=Fe(OH)2B.当电解质溶液的酸性较强时,钢铁则发生析氢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Fe-2e-=Fe2+ 正极(C):2H++2e-=H2↑总反应式为:Fe+2H+=Fe2+ +H2↑(4)制作各种化学电源(比如制作干电池、铅蓄电池、新型高能电池等)(5)设计制作原电池①设计电路原电池的设计要满足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a)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由一种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作为电极材料;(b)两个电极必须浸在电解质溶液中;(c)两个电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d)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②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池的电极必须导电.电池中的负极必须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容易失去电子,因此负极一般是活泼的金属材料.正极和负极之间只有产生电势差,电子才能定向移动,所以正极和负极一般不用同一种材料.③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是使负极材料放电的物质.因此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与负极发生反应(如空气中的O2).但是如果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左、右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一般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盐溶液.比如Cu-Zn-硫酸盐原电池中,负极金属Zn浸泡在含有Zn2+的电解质溶液中.④设计示例拓展点2: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1)根据组成原电池两电极的材料判断:一般是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作为正极.(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的方向判断:电流方向(在外电路)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的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3)根据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内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4)根据原电池两电极发生的反应类型判断: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X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X极(正极)放电,X极活动性弱;反之,X极质量减少,说明X极金属溶解,X极为负极,活动性强.(6)根据电池中的现象判断:若某电极上有气泡冒出,则是因为析出了H2,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上述判断方法可简记为:特别提醒:①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时,不能只根据金属活泼性的相对强弱判断,有时还要考虑电解质溶液,比如Mg、Al和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虽然金属性Mg>Al,但是在该条件下却是Al作负极.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正、负极.又比如说Fe、Cu在稀H2SO4溶液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而Fe、Cu在浓HNO3溶液中,Fe作正极,Cu作负极.①原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参加反应,表现为电极溶解,但有的原电池(比如燃料电池)负极材料不参加反应;原电池的正极材料通常不参加反应.四、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化学电源的分类2PbSOSO4放电充电锌银蓄电池的负极是锌,正极是Ag电极反应:O+H O+2e- =2Ag+2OH2Ag+Zn(OH)2Zn+Ag2O+H2O放电充电五、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能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的最大优点在于能量转化率高,可以持续使用,无噪音,不污染环境.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它工作时,燃料和氧化剂连续地由外部供给,在电极上不断地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于是电池就连续不断地提供电能.(1)氢氧燃料电池2H+O=2H O1)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的书写因为燃料电池正极反应物一般是O2,即正极都是氧化剂—O2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故正极反应的基础都是O2+4e-=2O2-,O2-的存在形式与燃料电池的电解质的状态以及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有着密切的联系.①电解质为酸性电解质溶液(如稀硫酸)在酸性环境中,O2-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可供O2-离子结合的微粒有H+离子和H2O,O2-离子优先结合H+离子生成H2O.这样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①电解质为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只能结合H 2O 生成OH -离子,故在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①电解质为熔融的碳酸盐(如Li 2CO 3和Na 2CO 3熔融盐混和物)在熔融的碳酸盐环境中,O 2-离子也不能单独存在,O 2-离子可结合CO 2生成CO 32-离子,则其正极反应式为O 2+2CO 2 +4e -=2CO 32-.①电解质为固体电解质(如固体氧化锆—氧化钇)该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可允许O 2-在其间通过,故其正极反应为O 2+4e -=2O 2-.2)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书写燃料电池负极反应物种类比较繁多,可为氢气、水煤气、甲烷、丁烷、甲醇、乙醇等可燃性物质.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书写方式,要想先写出负极反应式相当困难.一般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都是采用间接方法书写,即按上述要求先正确写出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和正极反应式,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用总反应式减去正极反应式即得负极反应式.比如以H 2、C 3H 8为燃料的碱性电池为例说明如下: H 2-2e - =2H +或H 2-2e -+2OH -=2H 2O;C 3H 8−−→−--e 203CO 2−−→−-OH 63CO 32-(3个C 整体从-8价升高到+12价,失去20e -),则有:C 3H 8-20e -+aOH -=3CO 32-+bH 2O,由电荷守恒知a=26;由H 原子守恒知b=17,所以电极反应式为C 3H 8-20e -+26OH -=3CO 32-+17H 2O(3)燃料电池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的主要区别①氧化剂与燃料在工作时不断地由外部供给.①生成物不断地被排出.(4)废弃电池的处理废弃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和酸碱等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若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节约资源.因此,应当重视废弃电池的回收.。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EDCBA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EDCBAP-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EDCBAP-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的知识点如下:
1. 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内部各物体的动量总
和保持不变。

2. 动量的定义:动量(p)等于物体的质量(m)乘以其速度(v),即p = m * v。

3. 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4. 冲量的定义:冲量(J)等于力(F)作用时间(Δt)的产品,即J = F * Δt。

5. 力的作用时间越短,冲量越大。

6. 冲量和动量的关系: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即J = Δp。

7. 动量定理:当外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物体的动量将发生变化。

8.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物体受到的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即J = Δp。

9. 动量定理的推论: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它们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冲量相等,即
J1 = J2。

10. 环境对物体的冲量为零:对于一个封闭系统,其内部各物体互相作用产生的合内力的冲量为零。

11. 两个物体间的弹性碰撞:在弹性碰撞过程中,两个物体之间的动能守恒,即初始动能等于最终动能。

12. 两个物体间的非弹性碰撞: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部分或全部的动能被转化为内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初始动能不等于最终动能。

13. 动量和速度的方向:动量的方向与物体速度的方向相同。

14. 斜面上物体的动量: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物体的动量与其速度的方向相同;当物体沿斜面向上移动时,物体的动量与其速度的方向相反。

这些是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英语必修二 unit2 课文知识点

英语必修二 unit2 课文知识点
before she goes to bed.
1). We ___B_____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by
writing letters.
A. were used to keep B. used to keep
C. were used to keeping D. used to keeping
I hope all of us can compete _i_n__race / running.
I know my English cannot compete _w__it_h_/ _a_g_a_in_s_t his.
competitor
compete competition
有多H少ow中m国an运y C动h员ine参se加co了m这pe次tito比rs赛?
Is it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or the present-day Olympic Games?
ancient: 古代的 present-day :当今的 the present day:当今
Was he admitted as a competitor to Beijing Olympic Games?
1. be admitted as “作为…被接受”
2. “承认,供认; 允许”to/into “让…进入”(school… )
He admitted maadkminigt daosienrgiosuths.m承is认ta做ke某. 事
admhitesrb.totopdloaysth.is允to许y某. 人做某事
practice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The thief admitted ______ his wallet.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背知识(必修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地租水平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2)其他因素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空间差异(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图表特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判读方法】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

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的条件。

-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例如,平抛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物体的初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合外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曲线运动。

2. 曲线运动的特点。

-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二、平抛运动。

1. 平抛运动的概念。

-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 平抛运动的分解。

- 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_x = v_0(v_0为初速度),位移x = v_0t。

-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_y=gt,位移y=(1)/(2)gt^2。

3. 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 合速度:v = √(v_x)^2+v_{y^2}=√(v_0)^2+(gt)^2,方向tanθ=(v_y)/(v_x)=(gt)/(v_0)(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合位移:s=√(x^2)+y^{2}=√((v_0t)^2)+((1)/(2)gt^{2)^2},方向tanα=(y)/(x)=(frac{1)/(2)gt^2}{v_0t}=(gt)/(2v_0)(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圆周运动。

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 线速度。

- 定义:物体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Δ s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v=(Δ s)/(Δ t)。

- 单位:m/s。

- 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

- 角速度。

- 定义:连接物体与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Δθ(弧度制)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ω=(Δθ)/(Δ t)。

- 单位:rad/s。

- 周期。

- 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2π r)/(v)(r为圆周运动的半径),也可表示为T = (2π)/(ω)。

- 单位:s。

- 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三层完全解读1知识.能力聚焦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按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及特殊功能区等。

[图表解读]图2.1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分区的示意图。

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为新兴工业区。

图2.2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的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图2.3 纽约的CBD-曼哈顿①主要功能:②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a.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b.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c.建筑物高大稠密;d.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图2.4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水陆交通。

其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地考虑到其交通条件。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①城市地域结构[温馨提示]——城市地域结构不同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历史文化;③种族宗教;④建筑设计等。

[图表解读]图2.7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城市中不同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城市的土地,但活动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同(如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缘等)。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的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也高。

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简称付租能力),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

所以说,城市的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图2.8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②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③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④城市已有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以及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的影响。

[案例分析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①纽约的少数民族来源②形成少数民族区的原因住在同—个少数民族区内的居民,文化背景相同,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他们居住在一起可以减少感情上的隔膜,获得社会安全感。

(3)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2方法·技巧平台3.影响地租高低因素的分析方法(1)距离市中心远近城市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2)交通通达度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城市不同4.关联图在本节的应用(1)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图解(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图解3创新.思维拓展5.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我国古代城市规划集中地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分别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城市结构布局上,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例如,明、清时的北京城以皇城居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在它的四周,代表“天南地北,日东月西”。

有一条长达8千米的南北向主轴线贯穿全城。

在城市用地布局上,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和整齐的道路系统。

如唐长安城的正北部为宫城禁苑,东西两区为王公贵族居住区,南部及外围为平民区,东西两市为商业区。

明、清时的北京城大街平直宽阔,小巷幽静宜人,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强调依山就水,自由布置。

如南宋平江府(苏州)的规划,将整个府城布局与河网水系相结合,引水进城,形成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结合河网布局,有河有路,水陆联系便利;街坊和建筑物与河流结合,组成“前街后河”的江南水乡城市景观图。

明、清北京城建设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挖地筑丘”的办法,不仅解决了漕粮运输和城市给水排水的问题,而且营造了广阔的水面和生动的城市轮廓线。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三层完全解读1知识.能力聚焦1.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的划分①划分标准:一般根据城市人口的规模。

②城市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以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阅读导引]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依据《城市规划法》可分以下四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①城市服务内容:购物、就医、上学等。

②城市服务范围:除城市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③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图解:[案例分析2]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1)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①在鸦片战争以前,上海只是一个港口,其城市规模还不如宁波,更无法与南京、广州等地相比。

服务范围只是周围乡村。

②五口通商(鸦片战争)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上海港就超过广州港,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服务范围遍布东部沿海。

③到20世纪初,上海的城市规模跃居全国第一。

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现六边形,但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有一部分是重合的。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城市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分布。

(3)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图表解读]图2. 12 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左图是“母图”,描述德国南部多瑙河与莱茵河上游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右图是“子图”,重点介绍以慕尼黑市为中心的城市体系。

[阅读导引]解读中心地理论(1)-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现六边形。

在这个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

这个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多个相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分布构成了蜂窝状网格,这种网格由多个六边形组成。

各个网格均有自己的中心,即中心地。

各个网格内的居民一般只会选择该网格内的中心地,而不会选择其他网格的中心地去获得服务,因为居民距其他网格的中心地会比距本网格的中心地要远。

(3)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所形成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

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大,各六边形中心之间的距离大,数目少;而低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小,各六边形中心之间的距离小,在相同区域内数目要比高级中心地多。

但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4)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级中心地的六边形面积比低级的要大,在每一个高级中心地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有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低一级的六边形面积较小;在这低一级中心地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有更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一级中心地的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

中心地除了在级别与数目上存在有定量关系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各级六边形的面积之间也存在定量的关系。

理论上,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低一级的三倍。

[案例分析3]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荷兰人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设计者把居民点分为三级,并且充分考虑了各级居民点的人口,根据人口的需求来布置相应的功能。

根据不同等级城市(居民点)2方法.技巧平台3.图解法在本节的应用(1)利用坐标图理解城市不同等级的划分(2)城市等级与空间分布的关系4.利用歌诀识记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其含义是: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职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3创新.思维拓展5.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等级体系依据下面九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货运量(亿吨)、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外贸出口总量(亿美元)、医院年病床数(张)、卫生技术人员(万人)、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人),对珠江三角洲原十二个主要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可以将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州和深圳;第二层次为佛山;第三层次为珠海、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城市。

如果把香港和澳门考虑进去,可以将整个珠江三角洲重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香港和澳门为第一层次、广州和深圳为第二层次、其他城市为第三层次。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大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第三节城市化三层完全解读1知识.能力聚焦1.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标志[图表解读]图2. 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中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展的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人手: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图表解读]图2. 17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由此从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看,农村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