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事件有感
美国棱镜计划美国棱镜门
美国棱镜计划美国棱镜门
美国棱镜计划篇(一):美国“棱镜计划”,这四个国家为什么没有被监听?
三年前,“棱镜门”事件被揭露,美国在一众西方国家小伙伴当中的形象瞬间大打折扣,2013、2014两年,美国的国际号召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不过,在全球各国都对美国监听自家领导人赶到错愕和愤怒时,由于质疑之声太强,有几个沉默的国家默默地被忽视了。直到后来,我们才发现,暴露出来的“棱镜门”也恐怕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对于美国来说,监听,只是它想要做的事情中,很小的一部分。
对于美国的监听,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像德国一样表达自己的不满,至少日本就选择了忍气吞声,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国家的沉默,并不是因为慑于美国的威势,而是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被监听!
在连美国的“亲密盟友”日本都被监听的“棱镜计划”中,究竟什么国家才能幸免于难呢?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如果加上美国,就是所谓的“五只眼”。而它们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盎格鲁-撒克逊五兄弟”。
从文化上来说,这五个国家原本就相近,尤其是美英两国,在二战后一直保持这所谓的“特殊关系”,监视全球的五只眼,也是在美英特殊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战结束后不久,美英之间就签署了“英美通信协定”,两国之间的情报共享从此机制化。两年后,加拿大加入;再过了八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加入。对于这五个国家而言,情报是互通的,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基本上赤膊相见,无需偷窥。更有甚者,这几国的政府,都曾经曝出为别的国家(主要是美国)监听本国人民的新闻。
“棱镜门”的揭露者斯诺登去年表示,“五眼联盟”中的成员各司其职,新西兰掌握南太,美国主攻中俄,英国紧盯欧洲和非洲,加拿大监听中南美,澳大利亚则负责亚洲。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2013.10.21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
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
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棱镜门”:信息与政治冲突的标注
“棱镜门”:信息与政治冲突的标注
“棱镜门”的最大价值,是为网络与政治道德的磨合、个人自由与网络监视的冲突,做了一个再醒目不过的标注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近日在香港向媒体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多个监控公众隐私的高度机密项目,被一些媒体列为“美国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棱镜门”曝光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中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以及微软、脸谱等全球性网络运营商,无不卷入其中。斯诺登和他掌握的秘密,之所以掀起如此大波澜,是因为撬动了当今世界人们很少看见,或故作不见的那一面。
首先,“棱镜门”揭开了网络信息时代的政治悖论。这个悖论早已存在,只是为人们所忌讳。传统的政治伦理,划定了个人隐私和自由不可触犯的底线。这种底线,甚至被用作国与国对抗的“软实力”。以美国为主导的传统主导国家,经常以此凸现与其他竞争性国家的制度优势。然而,以不对称对抗为主要特点的恐怖在本世纪的兴起,对这种传统政治伦理形成了威胁,与当代恐怖偕同而至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威胁。为了反恐,或许还包括其他政治目的,政府部门或个人,就不得不利用网络信息占据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技术对于个人隐私和自由权的天然侵略性,消解了政治伦理。
最为明显的标志是“9·11”事件之后,美国通过的《爱国者法案》。这一法案确定为了国家安全个人牺牲部分隐私权的合法性。而其法律精神,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明显存在冲突。“棱镜门”强化了这种冲突,并且激励了美国社会的意见分化。虽然美国府院均视斯诺登为“叛国者”,并多方辩解,但国内30的公民持相反看法,这一对比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时代造成的政治悖论的无所适从。在美国之外,对“棱镜门”同样看法各异,这折射出缺乏基本价值共识的现状。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棱镜门”事件如同核冲击波
2013年6月,斯诺登打开了“网络时代的潘多拉之盒”,“棱镜门”事件爆发后的影响,如同核冲击波,将异常深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对美国形象的冲击。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几十年来一直掌控互联网绝对主导权,一直占据互联网精神的道义高地,把控互联网问题的话语权,也一直标榜是最安全可靠的守卫者和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担当网络空间事实上的世界警察。本次事件一棒子将一直神圣化的美国打回原形。
二、对美国互联网控制权的实质冲击。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事实上的独家管理者。“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必将急剧加大,一向力挺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将不再放心,这种情况下,全球互联网的制度与规则制定将逐渐走向更加全球化,虽然步伐不可能很快。
三、对全球网民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以及后续不断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不但严密监视本国人民,更“不辞辛劳”地监视美国之外的全球网民。作为一个网民,安全感顿失!
这是一次网民隐私意识的全球大启蒙。
“棱镜门”事件最坏的影响大概就是:很可能不会减少世界各国政府对网民的监控,反而会大大增强。因为美国都如此肆无忌惮,那么哪一个国家还不争先恐后。
四、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影响。
“棱镜门”事件不但是网民安全意识的一次启蒙,更是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的启蒙,是一次全球性的安全大警示。很可能由此在全球范围掀起网络安全的“军备竞赛”。
五、对美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企业是美国掌控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环节,一直以纯粹市场形象昭示自己的美国企业,在美国国家安全的进攻型战略思想下,谁也难逃干系。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主要通过思科路由器完成。骨干网思科路由器、数亿台使用Windows、英特尔CPU的电脑,数亿台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苹果iPhone、IBM大型机等,覆盖全产业链和整个生态。如果它们不得不受命于美国政府的需要,那么其他国家如何对这些企业放心?今后怎么能不加强戒备和安全措施?今后谁还敢对美国跨国公司继续高度信任?
棱镜门带给中国的思考
2013年第7期
25
■
文/
许丽萍 期,一个身份敏感的美国前CIA雇员爱德华・ 斯诺登潜逃至香港,他对美国政府“棱镜”项
目(PRISM)中如何利用网络监控美国本土民众和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震惊全世界政坛,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思考。
“棱镜门”给中国信息安全敲响警钟
按照斯诺登的说法,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美国9家最知名的IT公司参与了“棱镜”项目。实际上,棱镜事件只是国家网络安全的冰山一角,无论是非法的政府行为还是民间黑客行为,都给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装备的中国信息化,特别是关键行业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当前,国内已建的重要信息系统几乎均依赖外国品牌,基本在IBM、HP等美国企业垄断下,而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也基本在Oracle、微软、redhat等美国企业控制下。而国内互联网更是被以思科为首的美国网络巨头所把持,已经形成了从PC网络到移动网络的绝对垄断格局,国内网络厂商基本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媒体频频爆料像思科这样的美国网络巨头已成为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设备主力供应商,更是因长年在中国参与诸多重要的网络通信项目建设,成为美国情报机构在华“窃取信息”的工具。
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对信息安全却好像并不放在心上。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国几大网络运营商,依然是盲目信任、依赖国外的网络产品、美国的各种设备,从PC网络到移动网络,从电邮信息、即时消息、视频到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再到移动短信、移动商务、移动电子政务等等,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基础通信产品、移动设备及零组件。国外
棱镜门:美国为世界树立坏榜样
棱镜门:美国为世界树立坏榜样
可以说,棱镜项目体现了美国在安全问题上“以邻为壑”倾向,显然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美国政府对他国个人信息的监控可能会刺激其它国家也进行或扩大类似的监控计划。作为互联网发展最领先的国家,美国不仅在技术上会成为其它国家参照,在信息伦理上也容易成为他国的榜样。
但安全与隐私之间的困境,的确不好解决。如果美国声称,不监控外国人的信息,美国的安全就不能保障,该怎么办?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监视外国人的信息,可能有助于美国反恐。但美国没有办法取得所有外国人的监视授权,最多只能让各大IT服务商在用户协议里注明会受到监视。但显然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不能囊括所有互联网活动,有心攻击美国的人更只会转移到美国以外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这只会与美国对安全保障要求的初衷南辕北辙。而且,同样的安全逻辑也会在别国出现。
“棱镜门”引起的讨论
“棱镜门”引起的讨论
作者:
来源:《软件和信息服务》2014年第02期
时时分析和掌握外面信息,有针对性地研究市场策略和产品研发方向,是IT企业的出路。
最近,在一次销售会议上,王军提出了一个问题:“销售是否应积极善用新闻事件创造和扩大销售成果?”他分析说:“‘村里’做安全加固技术在行业里已经走在了前列,但这个市场的规模和实际需求还在酝酿,未完全成熟。那么我们是否能用销售方法加速推动或者催熟这个市场呢”?
众所周知的“棱镜门”事件像一枚炸弹,炸醒了无数国人,特别是IT安全领域的人。就“棱镜门”事件给安全产品销售和解决方案带来的技术挑战和业务商机,王军对参会的技术和销售提出:“我们要迅速拿出‘村里’的技术和市场策略”。
一提到“棱镜门”,大家立刻七嘴八舌地在会上议论起来,销售经理张旺和李健异口同声地说道:“这可给咱们市场造了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呀,过去我们总说信息安全漏洞会影响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可很少有领导相信,这次让美国人证明了一把呢,各单位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安全问题抬上桌面,咱销售队伍可得大大地利用‘棱镜门’来说服和推荐我们的底层加固技术”。
“以前别人一提安全就是通讯加密呀,数据打包加密呀,根本不像我们的方案,能在业务和数据底层进行加固信息,就销售来看,他们那些产品和技术都不能有效阻止信息漏洞,而咱们的底层加固技术是有明显优势的”。张旺说道。
李健赞同地点头说:“我们销售的敏感度看来真不低,依我看,光懂咱们产品的好处还不够,还得学习‘棱镜门’偷取信息的方法,为什么人家可以潜入现有系统,把这个东西说清楚了咱们的销售亮点就更突显了。我们就可以敲开客户的心里的门”。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唐岚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
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
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包括“棱镜”在内的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铺设的全球监控网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此次曝光揭露的监视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以及数据量之大,仍引起全世界震惊。“棱镜”等系列项目的曝光再次揭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领域的实力差距。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深刻反思,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全面筹划构筑牢固的网络防线。
反思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的霸权地位一直由三个因素来支撑,即军事力量、美元体系和科技创新。金融危机致使美元体系摇摇欲坠,而且受伊、阿战争拖累,美国难有足够精力连续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衰弱论一时间甚嚣尘上。美国只有也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才能化解危机,保住已有的霸权和优势。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主战场。
2009年奥巴马刚履新,就宣布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但这一切能否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网络空间的安全”。
在两个任期内,奥巴马政府相继推出《网络政策评估报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确保未来网络安全的蓝图——美国国土安全相关实体网络安全战略报告》《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等多个文件,一再重申网络安全已上升为美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网络安全体制,将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一举提升至最高级,在白官和国务院设立“协调官”,统揽网络安全内外事务。系列举动表明,美国站在全方位、立体和多维的视角来认识网络空间,把网络安全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战略问题加以谋划。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
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球“召唤”。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
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及斯诺登的看法
一.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对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他挑战了美国人的【美国梦】。
美国的行为逻辑终究逃离不了国家利益的范畴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到美国国家利益的三大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其中第一位是国家安全,第二位是经济利益。这两个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价值观传播则是崇高理想,长远追求。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所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二.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不会拆毁美国人真正价值观【帝国梦】。
监听属于美国核心价值观与现实政策的妥协,但不会摧毁美国核心价值观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如果“9•11“类似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发生一次,那么美国人民届时的矛头无疑还将指向政府,政府对于自己“不作为”可能遭到指摘的担心,显然高过被发现使用监控手段的尴尬。相对于担心国家以阻止“9•11”等类似事件发生为名义而滥用职权窃取隐私,人们更加畏惧的是“9•11”事件本身。随着各类恐怖事件接踵而至,半数美国人认为斯诺登这个新版“深喉”应该受到法律的惩治似乎变得不难理解。美国政府一贯标榜自由民主,人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和言论自由也是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
所以,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但这种妥协只是一个短期效应,美国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看重是有条件的。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
“棱镜门”事件及其影响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1],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2]
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2013年(癸巳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
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
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3年,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揭露了美国的棱镜计划,引发了一大波风尖浪口的指责。此事件到现在都让我记忆犹新,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气。当时还一直关心斯诺登这个好人的结局和安全问题,但现在选了信息安全这个专业,所了解的和所重视的发生了改变,又重新认识了这件事。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能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这反映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无数公民的信息在无意之中被泄露。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商业和政治机密。不愿意被人所看见的东西被暴露,带来的可能是信誉危机,商业危机以及一些道德危机,随之而来的更是一些无形的绑架。被人监视而无能为力的愤怒感以及想要挣脱束缚之感。毕竟,谁也不想为人所控制仅仅是因为信息泄漏这一弱点。
这反映了中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在信息安全技术上的不足。美国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如此被动的成为待宰羊羔亦不是我们中国在日益壮大与富强时所应该出现的状况。自主的创新与研发,在数据保护以及安全防御方面的建设,恰恰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而信息安全作为一种高端的新兴行业,尚且有许多待探索与潜力,是日后必将会将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有效的建立培养体系,培育出高校的信息安全精英才子,也是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做和仍需加强的方面。
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服务以及系统大都是由参与棱镜计划的公司所提供的。虽然可以加一些常规的安全加密,但是归根到底用户的信息还是由其公司的软硬件所处理的。也就是光靠美国的一些苹果,谷歌等外国公司的装备来运行中国的网络空间是不行的。为了解决这个软肋,归根到底要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来替代进口。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要加强中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为了达到这个,技术的创新和有步骤的实施,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保证在获取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是能运用自己的装备。另外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装备的操作系统都是进口,自然在上面运行软件也是收到控制。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展以棱镜为名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过去6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等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等秘密资料。该事件因为前中情局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褒贬不一。对斯诺登的评价也一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
我想说说个人的观点。
1、美国官方主张以叛国者来认定斯诺登的行为另一方面,有相当的美
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对于他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我
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他评价:
(1)斯诺登属于高薪阶层,不会为钱出卖个人前程,之所以会曝出“棱镜门”事件,是因为其难以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
(2)斯诺登公布了个人信息,要知道导致国家秘密的外泄,是要冒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危险。可以看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者,也不是
一个间谍,只是一个真实的美国人,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
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网自由,说出了真相而已。正如曼宁曾经
讲的,他之所以把大量情报交给阿桑奇,是因为作为一个情报分
析官,每天面对大量血腥的资料,并且资料与美国政府所声称的
不同,他的内心难以承受。
斯诺登不幸成为美国情报部门的“异端”,徘徊于公民自由与国家利
益之间,最终选择了自由。在合法性上,犯罪是不二选择;然而,无
论其行为对美国当局造成多大损害,却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独立、
进取精神,故而有可宥之处。
2、对于棱镜门事件:
3、(1)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
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
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安防监控随处可见,人们也习以为常,但由美国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而起的“棱镜门”事件及背后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安全和监控问题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棱镜门”事件本身就像一个冷静,折射出现代社会大至国家安全,小至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问题。
6月初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美国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空间窃取他国信息,是“海盗”行为,这种做法与美国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背道而驰。一直宣称维护个人自由的美国却在私底下收集别人的隐私,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权观的虚伪性,同时也暴露出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的阴暗心理,体现出其担忧西方资本主义没落和仇视共产主义的冷战思维。而在美国历史上,像斯诺登一样的“泄密者”还有曼宁、艾尔斯伯格,身为美国人,他们为何要揭露自己国家的丑闻?面对人们的疑问,英国《卫报》的评论也许是一个合适的解释“他们在美国‘自由精神’的熏陶下长大,又经历了被召唤去监控或行使美国力量的现实。而随着时光流逝,平衡这两者的冲突,让他们的世界观混乱。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战争,伤害其他国家的人民,侵犯本国公民的隐私。对斯诺登们来说,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另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所曾象征的理想,他们被迫作出选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选择忠于美国所宣称的理想。他们并非叛徒,而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斯诺登是一个民族英雄,为了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似锦的前程,选择揭露美国政府监听真相,选择独自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这是没有几人能做得到的。但从美国公民来说,比较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后,也许更多人会认为他是美国的“叛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镜门事件有感
据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棱镜门”项目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的律师周四(1日)表示,斯诺登当前已经离开了莫斯科机场,此前他刚刚获得了有限期为一年的俄罗斯临时难民身份。斯诺登6月23日由香港飞抵莫斯科,随后便滞留在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此间美方持续向俄方施压,要求交出受到间谍罪指控的斯诺登,但遭俄方多次拒绝。
我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道觉得,斯诺登面对美国政府的种种,不道德的侵犯他国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的行为敢于曝光,
让世人认识到美国政府的真面目,十分钦佩,他就是一个英雄,他也为此背负了叛国者的罪名,也许永远都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再见面。我也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面对强权和黑恶势力的不法行为,敢于不法势力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