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社会实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 《诗经》选读:《关雎》、《卫风·淇奥》2. 楚辞选读:《离骚》、《九歌·湘夫人》3. 唐诗选读:《春晓》、《登鹳雀楼》第二单元:古代艺术1. 书法艺术:了解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体,欣赏名帖。
2. 绘画艺术:了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欣赏名画。
第三单元:古代历史1. 夏商周: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概况及重要历史人物。
2. 春秋战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诸子百家及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中某些深奥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专家讲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等。
2. 单元测试:对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对本册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古代文学(2周)1. 学习《诗经》选读,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楚辞选读,感受楚辞的激情和浪漫。
3. 学习唐诗选读,体会唐诗的繁荣和多样性。
第二单元:古代艺术(2周)1. 学习书法艺术,掌握基本书写技巧,欣赏名帖。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拜年、贴对联、吃元宵、扫墓、赛龙舟等。
3.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等。
4.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中国传统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册教材共2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参与程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主要评价对方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环节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2. 参考书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等。
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诗经》:《关雎》、《卫风·淇奥》等。
(2)唐诗:《春晓》、《静夜思》等。
(3)宋词:《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第二单元:历史故事(1)三顾茅庐(2)草船借箭(3)岳飞精忠报国3. 第三单元:成语典故(1)成语的起源与发展(2)成语故事讲解: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3)成语运用练习4. 第四单元:名言警句(1)古代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现代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3)名言警句的运用与鉴赏5. 第五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习俗、食物、民间故事等。
(2)端午节:起源、习俗、龙舟赛等。
(3)中秋节:传说、习俗、赏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传统文化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介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鉴赏经典古典诗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例诗,讲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中国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欣赏著名书画作品。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示范,讲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书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第四章:中国传统戏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欣赏著名戏曲选段。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一:成语故事1.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及寓意。
能够运用成语“画蛇添足”正确地造句。
1.2 教学内容:讲述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
解释成语“画蛇添足”的含义。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1.3 教学活动:讲述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章节二:传统节日2.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能够简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春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章节三:中国历史人物3.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孔子。
能够简单描述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理念。
讲述孔子的一些著名故事和言论。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孔子的生平和对教育的贡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章节四:中国民间故事4.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情节。
能够复述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主要情节。
4.2 教学内容: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五:中国诗词5.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能够背诵唐诗“登鹳雀楼”。
5.2 教学内容: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六:中国传统艺术——书法6.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基本分类。
能够简单描述几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1.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2.比吃穿……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3.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服饰上册教案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服饰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掌握五种传统服饰的名称、特点和用途;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传统服饰的不同部分;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概念和重要性;2. 分别介绍汉服、唐装、宋装、明装和清装的特点和区别;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传统服饰的不同部分。
三、教学重点1. 掌握五种传统服饰的名称和基本特点;2. 理解传统服饰的用途和文化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素材,引发学生兴趣;2. 分组合作,讨论传统服饰的特点和用途;3. 通过观察和绘画,加深对传统服饰不同部分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个有关中国传统服饰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
2. 知识传授2.1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传统服饰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2.2 分别介绍汉服、唐装、宋装、明装和清装的特点和区别,包括服饰的颜色、款式、细节等方面。
3. 讨论与实践3.1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每种传统服饰的特点和用途,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3.2 给每组学生分发一份传统服饰的图片素材,让他们仔细观察并用绘画的形式,描述服饰的不同部分。
4. 总结带领学生集中讨论各种传统服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出他们对传统服饰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和对传统服饰的描述;3. 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相互评价和辅导。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志愿者来学校,向学生展示传统服饰的穿着和演示;2. 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或文化中心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传统服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八、教学资源1. 视频和图片素材;2. 绘画工具和材料;3. 书籍、互动课件等参考资料。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成语接龙、成语典故讲解、成语游戏等。
2.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基本知识,经典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3.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内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品质精神、名言警句等。
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诗词等。
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形式,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等的基本知识,经典艺术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游戏法:通过成语接龙、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如古诗词、成语、典故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故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诗词学习1. 《静夜思》2. 《登鹳雀楼》3. 《望庐山瀑布》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2. 《刻舟求剑》3. 《画蛇添足》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1. 中国传统节日2. 中国传统习俗3. 中国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所学的古诗词、成语故事和传统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美食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故事、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传统美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制作传统美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单元:古诗词学习(2课时)第1课时:《静夜思》第2课时:《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2. 第二单元:成语故事(3课时)第1课时:《掩耳盗铃》第2课时:《刻舟求剑》第3课时:《画蛇添足》3. 第三单元:传统文化知识(4课时)第1课时:中国传统节日第2课时:中国传统习俗第3课时:中国传统美食(1)第4课时:中国传统美食(2)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成语故事文本。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元素;(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成语的来源与演变;(3)成语故事的教学意义。
2. 第二单元:典故解析(1)典故的含义与类型;(2)典故的来源与流传;(3)典故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3. 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1)古诗词的分类与特点;(2)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3)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与特点,能够理解和运用成语;(2)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含义与类型,能够解析和传承典故;(3)让学生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的来源与演变;(2)典故的流传与教学方法;(3)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和传承传统文化;3. 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体验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成语,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能够理解典故的含义,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3. 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1)成语故事:10课时;(2)典故解析:10课时;(3)古诗词鉴赏:15课时。
2. 教学进度:(1)第一周至第二周:成语故事;(2)第三周至第四周:典故解析;(3)第五周至第七周:古诗词鉴赏。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典故、古诗词的定义、特点和内涵;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成语、典故、古诗词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成语、典故、古诗词,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内涵,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剪纸、音乐、舞蹈等。
4.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学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典故,如《四大名著》、《诗经》、《楚辞》等。
5. 第五章:中国传统哲学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和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活动中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的传统文化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如剪纸、书法、绘画等。
5. 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读知识链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对对子可是古代小学生的必修课,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小时候也是从对对子开始学习作诗的,和同学的比比,看谁知道的对子多。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3课《声律启蒙》(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学习《孟子二章》、《出师表》等古代散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3. 第三单元:古代寓言故事学习《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古代寓言故事,领悟故事寓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4. 第四单元:古代历史人物学习《诸葛亮》、《岳飞》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了解人物品质,传承优秀传统美德。
5. 第五单元:民间故事学习《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故事、文章为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散文选》等3.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4. 教学工具:PPT、黑板、投影仪等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古代诗歌(2课时)第1课时: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古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2课时:进行诗歌欣赏和默写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3课时)第1课时:学习《孟子二章》、《出师表》等古代散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来源和含义。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提升个人修养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2.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3.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第二单元:典故解读1. 孔子典故“仁者爱人”2. 孟子典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诸葛亮典故“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第三单元:名言警句1. 儒家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道家名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3. 励志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个单元中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来源、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深刻理解成语、典故、名言警句所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实际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来源、含义及运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运用能力: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10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
2. 教学安排:每课时讲解一个成语、典故或名言警句,穿插相关的练习和讨论。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及相关辅导资料。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成语卡片等。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教案名称】: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教案编写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案适用对象】:五年级学生【教案编写者】:XXX【教案编写时间】:XXXX年XX月XX日【教案编写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编写的,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c.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b.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c.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c.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比较;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如下: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3.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单元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1.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2.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3.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学情分析: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
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再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
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二、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九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丛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教学措施: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血神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浩然之气
第一单元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浩就的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当人有了这种“正气”的力量,在而对外界的一切诱惑、威胁的时候,就能外弯不惊,镇定自若。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不仅是儒家重要之精神,也逐渐成为我们的民族品格。
本单元从“浩然之气”入手,安排了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明白道理,在阅读古圣先贤的故事中寻找中华儿女的民族风范,并广泛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本单元设计的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侧而、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动心忍性、矢志不渝、勇且有义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的情景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主题一,“动心忍性”,使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了解古代先贤的历史故事,感受坚持不懈这一可贵的传统美德,最终不仅能够内化于心,更能外化于行。
主题二,“矢志不渝”,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古人立志如山、坚定不移的态度,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培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主题三,“勇且有义”,使学生依托经典文本、古今故事的学习,明确遇到合乎道义的事应该克服懦弱胆怯,做有勇且义的人,并将这一价值观渗透进学生心中。
主题四,“浩然之气”,学生在诵读经典、阅读故事中感受古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自身的浩大刚正之气。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交流,使学生初步感受古圣先贤的浩然之气,培养坚韧不拔、有勇且义等精神品质,通过有价值的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主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1 •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动心忍性”的含义。
初步学会欣赏别人,提高个人修养。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反思自己在与别人交往时的言行,开展自我批评。
教学重难点:1.初步学会欣赏别人,提高个人修养。
2.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反思自己在与别人交往时的言行,开展自我批评。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第一课共2课时
第一单元:浩然之气第1课:动心忍性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熟读3段文字,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2、结合故事理解动心忍性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实际理解、实践。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3段文字,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2、结合故事理解动心忍性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实际理解、实践。
教学方法:讲解法、朗读法教学准备:文本朗读教学过程:一、浏览本册书的内容:了解本学期的整体学习内容。
二、浏览第一单元《浩然之气》,明确本单元的四课内容。
三、学习第一课《动心忍性》。
1、学习【读典明理】,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司马问君子。
子日:“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4、跟读、合作读、齐读、自己读、有感情地读。
四、学习【学文立志】1、自读故事《卧薪尝胆》2、想一想,“卧薪尝胆”的寓意是什么。
你从越王勾践身上学到了什么?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越王勾践具有的优秀品质是:冷静,能忍辱负重,有抱负,能屈能伸,发愤图强。
就是因为他能有这种品质,在失败后能重新振作,打败吴国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遇到困难、挫折,不要放弃,也不要屈服,要从中吸取教训,苦练本领,迎接成功的那一天。
4、带着对动心忍性的理解,再读文本,加深理解。
五、学习【忆事思辨】1、看图思考:想一想下列情景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2、讨论交流(1)炫耀成绩不好,容易骄傲自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 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2.比吃穿……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3. 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个叫陶侃的人,历来人们都传颂他,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看看第9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陶侃励志》。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陶侃励志”故事的?陶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10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每天早起跑步太累了,我不跑了……2.英语竞赛那么难,我还是不去参加了吧……3.山那么高,好累呀,不怕了……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余新元2.自读《矢志不渝跟党走》3.资料卡学生熟记“长征精神”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矢志不渝”的名言、名人故事,通过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班级交流。
2.讨论一下,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矢志不渝的人?3.勇且有义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勇且有义”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勇且有义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勇气和义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英勇的少年故事,今天我们来看看宗悫(que)的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14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勇敢的宗悫》。
讨论:读完故事,宗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14和15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谁的做法是对的?1.这道题该怎么做?要不要问问别人?这么难做,要不,我看看别人的答案?2.妈妈,天太黑了,我好怕,你晚上陪我睡觉吧?3.这么吓人,我才不上呢……说一说这些情景中的同学行为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李大钊2.自读《李大钊英勇就义》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熟记“中国共产党”六、学以致用1.读了有关“勇且有义”的故事,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勇敢地去克服。
2. 选择一个你觉得能表现自己勇敢的小故事记录下来。
4.浩然之气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浩然之气” 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浩然之气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博大胸怀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你可能读过苏武牧羊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19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抓住没有戴红领巾的同学?2.妈妈说插队.........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吉鸿昌2.自读《我是中国人》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学生自读故事《不忘初心坚守气节》。
讨论:读完故事,苏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21 页中的二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况该如何去处理?3.资料卡学生了解“文天祥赴阙” 六、学以致用1.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并弘扬浩然之气,逐渐养成具备浩然之气的人?2. 完成23 页表格。
5.恪守中道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恪守中道”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恪守中道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道德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26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期末考试到了,我2.问我吧……3.我终于明白…… 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孝”2.自读《躲为真孝》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了解“欹qi 器” 六、学以致用分组开展诵读经典比赛,学生自读故事《收礼获赞拒奖受责》。
讨论:读完故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27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你如何看待下列人物的做事态度?一起汲取国学经典的丰富营养吧6.欲速不达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欲速不达”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欲速不达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贪小便宜”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欲速不达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31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做完作业看电视……2.发作业有错误,心情糟糕 ..........3.考试没有考好,心情……学生交流,引导行为学生自读故事《石昌化欲速不达》。
讨论:读完故事,理解文中欲速不达的寓意。
?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32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你周围有吗?你又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 .在动物身上,有很多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
2.自读《“破茧成蝶”的启示》你现在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了解“朱熹”六、学以致用1.读了上面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对“欲速不达”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去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欲速不达” 的现象,让我们行动起来,去发现、去查找、去改变。
完成记录表2.经过对身边“欲速不达”事例的记录分析,请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分享感受7.过犹不及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过犹不及”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做好事做过头”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过犹不及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37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做试卷.........2.连续看电视…… 学生交流,引导行为五、博学研思1 .自读《步调与变调》这个人为什么会招致路人异样的目光?学学生自读故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讨论:读完故事,理解文中颜回判断东野毕的马会跑掉的依据。
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39 页中的二幅情境图。
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你生活中有过犹不及的例子吗?生交流感受。
2. 资料卡学生了解隽不疑,了解他的为官之道。
六、学以致用吧我们身边”过犹不及“的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如何去改正。
8.中庸致和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中庸致和”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中庸致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