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古代小故事
古代又关法治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法治的故事:
1. 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开阡陌封疆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约法三章: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为了笼络人心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为他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3. 缇萦救父:缇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女子,她的父亲淳于意因为被人诬告而被判处肉刑。缇萦为了救父亲,上书汉文帝,请求废除肉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感动,最终废除了肉刑。
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法治的重视和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古代法制小故事
古代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小故事一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
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
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
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
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短评:法律职业者是否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有谋全局、谋万世的意识呢!古代法制小故事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带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
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让他住宿,商鞅只好露宿街头。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
古今中外法治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的时侯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古代法制典故
古代法制典故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法制典故1、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2、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高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3、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中国与法有关的故事
中国与法有关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与法有关的故事,其中一些故事涉及到法律的制定、执行和司法公正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故事:
1.商鞅立木: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为了树立法令的威信,商鞅在城门外立了一块木头,宣布谁能将这块木头搬到城门内,就赏赐他五十两黄金。
最终有人搬了木头,商鞅也如约给予了赏赐,这使得人们对新法令的信任度大大提高。
2.萧何定律:萧何是汉朝初期的一位名臣,他主持制定的《九章律》成为汉朝的基本法典。
萧何在制定法律时,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的考虑,使得法律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和遵守。
3.狄仁杰断案:狄仁杰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名臣,以断案公正、明察秋毫而著名。
他曾经在担任大理丞时,一年内解决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皇帝的嘉奖和百姓的赞誉。
中国法治文化法治故事
中国法治文化法治故事1. 周公治国在中国古代,周公被封为西周王朝的宰相,他以其智慧和善政而闻名于世。
据说有一次,周公听说有一个叫曹刿的年轻人有才华,于是他决定考察他的能力。
于是他在一张木板上画了一个圈让曹刿看见,并问他应该从哪里下手以最快地打破这个圈。
曹刿思考片刻后,提议从圈外面打破,因为这样不需要破坏圆形。
周公大为满意,并认为这个年轻人的才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用。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法治文化中对公正、智慧和创新的重视。
周公通过激发曹刿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公开和公正的考察方式,充分体现了法治的精神。
2. 南怀瑾的故事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曾经逃离国内的政治迫害,流亡海外。
然而,他始终秉持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的法治和民主进程做贡献。
在他流亡期间,南怀瑾通过写作、演讲和出版书籍等方式,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法治文化和智慧。
他提倡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并强调个体的权益和自由。
南怀瑾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法治文化中对公平正义和普世价值的坚持。
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凝聚了更多人对法治的认同和支持。
3.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年的地方官员,他在治理湖南省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
他提出"目无委曲、情无偏私、权无专断、律无偏颇"的理念,并且着手整治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他推出了一系列的惩治腐败的措施,并鼓励老百姓积极参与和监督政府的行为。
张之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法治文化中对公正与廉洁的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
古代十大经典法治小故事
以下是十个经典的古代法治小故事:
- 众人逐兔:战国时期的慎到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后面追赶,并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给这成百上千的人,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下来的缘故。
- 一断于法: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法学家李悝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 徙木立信: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
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推行不开,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 明察秋毫:齐桓公、晋文公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
- 秦镜高悬:公元前206年,刘邦攻进秦国都城咸阳。
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时,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这些法治小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法治精神,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1、约法三章中国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
“约法三章”内容虽十分简洁,但精神内涵丰富,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和法律主张,在中国政治文明史和法治文明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奉公守法《奉公守法》不仅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个法制故事,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
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
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后来“奉公守法”就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3、徙木立信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有不少,《徙木立信》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立木为信”、“商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法治典故 (2)
刘邦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跟各县父老、豪杰约法三章。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徐有功不以私害公徐有功任司刑少卿时,曾与黄甫文备一同负责刑事案件的审理。
黄甫文备嫉妒徐有功的才能,多次捏造证据诬陷徐有功放纵逆党,但都没能得逞。
此后,黄甫文备因为一起刑事案件被连坐下狱,恰巧由徐有功负责审理这起案件。
经过审理,徐有功发现皇甫文备事实上是清白的,于是依法将他释放。
很多人对此都很不理解,徐有功说:“刑事案件的审理关系人命,不能违反法律的宗旨,徇私舞弊,以求不应有的宽免或者重罚。
你所说的是私愤,我所守的是公法,作为法官,千万不能以私害公啊。
”陆光祖秉公断案不虑私明朝时期,有个名臣叫陆光祖,以清正廉明、长于政事而闻名。
在他任郡令时,当地一位百姓含冤入狱长达数十年。
但是由于此人很富有,官员为了避嫌,反而不敢为他洗刷罪名。
陆光祖到任后,通过查访,得知了案件的实情,当日就放他出狱,然后再呈报御史。
御史说:“这个人可是出了名的有钱。
”陆光祖答道:“我只管这个人是否真的有罪,而不问他是否有钱。
如果他确实有罪,即使生活如伯夷、叔齐那样贫困也无法让他苟活;如果他确实被冤枉,即使像陶朱公般富甲一方,也没有理由判他罪。
”御使听了他的解释觉得在理,从此便更器重他。
李离以死护法度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司法官,由于一时之过而错判了死罪后,到朝堂之上奉上官印,并要求晋文公对自己处以死刑。
晋文公知道李离是一位循吏,即遵守法令,遵循事理的官吏,于是颁布赦令给李离。
李离却说:“有关司法官员的法律规定,判刑有了错,就应当受到与错判的刑罚同样的处罚,如果错判了死刑,就应当受到死刑的惩罚。
古代厉行法治的故事
古代厉行法治的故事
1. 孔子为鲁国做官时,曾经处理了一个案件。
有一个人名叫子路,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丧家之狗,主人已经去世了。
子路把狗带回家养了一段时间,后来狗病死了。
子路为了不给主人的家属添麻烦,就把死狗埋了。
但是鲁国法律规定,不允许私自埋葬,必须要上报官府。
子路担心受到惩罚,就去向孔子请教该怎么办。
孔子说:法律是无情的,但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公正和秩序。
你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你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
于是子路就主动去官府自首,最终被判处罚款。
2.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是一位有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司法制度的倡导者。
公元前98年,司马迁担任了长安县令(地方官员),他重视法治,以严明的法纪治理。
有一次,司马迁发现有人偷盗官府粮食。
他果断地下令将贪污者抓捕归案,并进行审判。
最终,这些人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司马迁为人民找回了公道,并树立了法治的威严。
3. 在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法律家索福克勒斯。
据传,他的一位朋友曾经向他借了一笔钱,并在合同中承诺还款。
然而,到了还款期限,这位朋友却拒绝偿还。
索福克勒斯并没有采取暴力手段来讨债,而是选择了将这位朋友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索福克勒斯凭借合同和证人的证言,最终赢得了官司。
这个事件成为经典的法治故事,展示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社会在法治方面的重视和执行。
不论是否是官员、学者还是普通民众,法律都是公正不可违背的准则,任何人都要接受法律的制约和制裁。
这些故事也启示我们现代人要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精神。
法制典故
法治典故1、法治典故:曹彬缓刑北宋初年有一个侍中叫曹彬,对人仁爱而多宽恕,平时绝不会草率判人死刑。
他在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有个官吏犯了罪,他通过审理,判决一年后对罪犯执行杖刑。
大家对他缓刑的做法不理解。
曹彬说:“我听说这人刚娶了媳妇,如果立即对其执行杖刑,此女的公婆就必然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下去。
这就是我判缓刑的缘故啊。
同时我还要依法办事,不能对他赦免。
”大家顿生敬意,曹彬考虑问题真是细致深远呀。
2、缇萦救父汉文帝四年,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说他是错治了病。
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5个女儿。
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
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
那奏章上写着:“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
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
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
这样,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选自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3、“何武断剑”:西汉的沛县有个富翁,家中资产达二千万钱。
富翁妻子先已去世,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另外有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和父亲关系并不好。
富翁生了重病,喊来了族人做了一份遗书:所有的财产都归女儿,只留一把宝剑给儿子,但也由女儿保存,等儿子满十五岁时再给儿子。
后来孤儿长到十五岁时,向姐姐要这把剑,姐姐不肯给,孤儿只得向沛郡官府起诉。
中国古代的法治故事
中国古代的法治故事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方面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有许多以法治为主题的故事,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管子》中的《明法》故事,讲述了齐国仲尼之乱后,孔子为了恢复法制,向
管仲请教治国之道的故事。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公正的审判程序,才能建立起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古代重视法治的观念。
《说岳全传》是一部描写岳飞抵抗金国入侵的战争故事。
岳飞在反抗外敌的同时,也很重视内部的法制建设。
他在兵营中实行严格的军纪,对军队中的腐败现象进行打击,以维护军纪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重视法治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性。
《红楼梦》中的《宴银幕》故事,描述了贾政为了表彰贾母功绩举行的一场盛
大宴会。
贾政在宴会上特别让座的座位空着,目的是为了体现法治的原则,即按照官职的顺序进行座位安排。
这个故事揭示了古代中国尊重官职等级和依法治理的观念。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法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无论是在恢复社会秩序、抵
抗外敌,还是在维护公正和公平方面,法治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些故事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即只有通过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公正的审判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古代法制典故
法制典故1、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2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咼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高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倶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3、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古代 法治 故事
古代法治故事古代法治,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和治理方式。
在古代,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简要介绍几个与古代法治相关的故事。
一、《管仲治鲍国》这是关于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在鲍国实行法治的故事。
管仲是鲍国的重臣,他实行了一系列法治措施,如推行刑罚制度、调整土地分配、提倡农业等。
他主张“法不遗民”,通过法治手段促进了鲍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积极作用。
二、《汉武帝废除“九锡”》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汉朝时期。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治倡导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法治,并且对于皇帝的特权进行了限制。
他废除了“九锡”制度,这是一种重臣向皇帝献上贡品的制度,废除后降低了特权阶级的影响。
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法治对于抑制特权和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以及国家领导者推行法治的决心和勇气。
三、《拿破仑颁布《法典》》这个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法治改革,并且颁布了《法典》。
这部法典集结了拿破仑时代的法律,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且确立了法律的不可更改性。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法治对于建立公正法律体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拿破仑颁布的法典被其他国家认为是法治的典范,对于现代法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萨拉戈萨奇迹》这个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西班牙。
在萨拉戈萨城,有两个士兵分别被控杀人。
当时法治实行的是一种叫做“水验”的审判方式,即认为被控告的人应被束缚后投入河中,如果沉没则被认定为无罪,浮起则被认定为有罪。
两个士兵都被投入河中,结果一个沉没了,而另一个浮了起来。
但在即将处决的时候,沉没的士兵的母亲发现事情似乎有些诡异,于是她呼喊并寻找帮助。
最终,被控杀人的士兵被发现本是无辜的,而整个事件被揭发是受到贿赂的法官故意安排的。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法治中容易出现的腐败和不公,并且提醒人们应当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以确保正义的实现。
古代的法制小故事
古代的法制小故事导读: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
法治成语故事一、立法1.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思想。
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
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1.执法如山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
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
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
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
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
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
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公执法的由来。
古代法律小故事
古代法律小故事古代的法律小故事有那些?我们一起看看下面吧,欢迎大家阅读!古代法律小故事【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古代法律小故事【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古代法律小故事【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古代法律小故事【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
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在古代,法治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与古代法治相关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第一则故事讲述的是《齐桓公遇天智》,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有德之君。
有一天,他正在巡视国内,突然看到一个农夫正在一片田地边上打猎。
桓公觉得这个农夫违背了封建礼制,应该受到惩罚,于是他下令将这个农夫抓住并作为判决的对象。
然而,齐国的宰相管仲认为,虽然这个农夫确实违背了封建礼制,但他也是在保卫自己的田地,起到了抵御外敌的作用。
管仲以法律的立场提出,应当判断这个农夫的行为是否有利于齐国的繁荣稳定。
齐桓公听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释放农夫,认为其行为确实符合国家利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法治中,创造公正的判决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汉武帝与田文》,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
一天,汉武帝听到有关田文的举报,称他伙同他人挖了一块地皮,偷取了国家的财产。
汉武帝十分生气,决定亲自审问田文。
然而,田文在被审讯时坚决否认自己有偷盗行为,并实际上陈述了自己是在自家地里工作。
为了查清真相,汉武帝指派人员进行调查。
经过调查,证实田文确实是在自家工作,并没有偷盗国家财产。
汉武帝对田文表示歉意,并对举报者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法治社会中,审慎调查和客观公正是保障正义的重要手段。
第三则故事是《唐明皇下诏修法》,唐明皇是唐朝的一位聪明明主。
他在位期间,深知法治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唐朝的一些法律规定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于是,唐明皇下诏修法,要求对现行法律进行全面的审查和修订。
这一举措让社会各界感到振奋,因为他们相信这将为社会带来更公正、更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唐明皇在修法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确保法律的民主和科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需要及时修订法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以上是我为大家讲述的三个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
法治方面的典故
法治典故1、廷尉罚金原文(摘自《史记.张释之列传》):上行出中渭桥。
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县来人,闻跸,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2、慎小《吕氏春秋.慎小》: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明日有人能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
”明日,日晏矣,莫有偾表者。
民相谓曰:“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妨?”往偾表,来谒吴起。
吴起自见而出,仕之长大夫。
夜日又复立表,又令于邑中如前。
邑人守门争表。
表加植,不得所赏。
自是之后,民信吴起之赏罚。
3、拷羊皮《折狱龟鉴》: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郡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4、审杀人贼《涑水记闻》:张咏知益州时,有僧行止不明,有司执之以张咏。
咏熟视,判其牒曰:“勘杀人贼。
”既而案问,果一民也。
与僧同行,于道中杀僧,取其祠部戒牒、三衣,因自披剃为僧。
僚属问咏何以知之?咏曰:“吾见其额上犹有系巾痕也。
”5、曹彬缓刑原文(摘自《水记闻》:曹侍中彬为人仁爱多恕,平素固未尝妄斩人。
尝知徐州,有吏犯罪,既立案,逾年然后杖之。
人皆不晓其意。
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彼此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恶之,朝夕笞骂,使其不能自存。
吾故缓其事而法亦不赦也。
”其用意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的古代小故事
法治的古代小故事有那呢?各位同学们,一起看看吧!
李离伏剑
李离,春秋时期晋国人,晋文公重耳在位时任典狱官。
他执法严明,一丝不苟,深受人们敬重。
有一次,由于下属调查失误,他误断案件,枉杀了一个无辜。
当得知真相后,他把自己关了起来并请求晋文公判自己死刑。
晋文公以主要过错在于下属官吏为由赦免了李离。
听到自己被赦免,李离正色说道:“我当官为长,没给下属让位;我受的俸禄多,没与下属分利。
现在我错判误杀,却要把罪过推给下属,这怎么能成呢!” 面对如此“一根筋”的官员,晋文公显得有些不高兴了,问道:“你的下属办错了案子,你自认为有罪。
那么我是一国之君,你出了差错,我也有罪呀!”
李离答道:“我身为典狱官,负有典狱官的法律责任。
错施刑者就该受刑,错杀人者就该受杀。
主公正是因为我能察微识疑,才任命我为典狱官的。
如今我听错案情而杀人,就该治我的死罪!” 最后,李离不肯接受赦免,拔剑自杀了。
李离奉职循理,为法伏剑,被历代所称赞。
观近年来平反的杭州叔侄冤案,从未听过冤案炮制者女神探的任何歉意,而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也仅仅是一个不对外公开的内部处分,处罚力度如何不言自明;沸沸扬扬的呼格冤案,十八年后才得以平反。
责任人是逮捕了,只是,冤案对被害者家属的打击、对执法者职业形象的破坏以及带给人们的心灵冲击,却不是法院的一纸判决能够将救赎的。
可见,李离虽是一根筋,但这个世上能多些“李离”,无论于国于民,都不是坏事。
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
奏罪当免职。
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换舍止讼
张齐贤是宋初名臣,擅长决狱。
真宗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又曾入宫自理真宗前,真宗躬听狱讼,也不能决。
张齐贤听说后,说:“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治之。
”张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你非以彼分财多,你所分少乎?“皆曰:然。
他即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下,命手下人将他们带
回家,两家交换住处,财产不动,甲家住进乙舍,乙家住进甲舍,甲家的财产归乙,乙家财产归甲。
两家无词,就此息讼。
真宗大悦,说:“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