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细雨 润物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谈无痕教育的魅力
内容提要: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心灵的沟通方面向从事教育的教师同行们介绍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无痕
教育,通过一个故事的导入向您说明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又要求我们怎样去做等等。
只有对比才能得出优劣,才能进行取舍。
平常的教育重的是师道尊严,追求的是教育的完美,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空想。
学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可能被我们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而无痕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教师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效的,这也是有些老师的思想教育为何屡屡失败的原因。
”无痕教育在教育中注入一个“情”字,它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的过程,它的教育过程是没有痕迹的,突出了“无痕”的特征,其教育效果是出奇的好!
基于无痕教育的魅力,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呼唤这种“无痕教育”。
善于运用“无痕教育”搭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聪明的小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市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个听话的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
合计20美元。
”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那张纸条后,随即在上面添了几行字,又放回了原处。
醒来的汤姆看到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
合计0美元”。
这张账单被汤姆永远珍藏着,它记录了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
讲解完了这则故事,我被这位母亲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所打动,这种无声的教育远比大声训斥,当面指责,甚
至讽刺挖苦等手段要高明得多,有效得多。
试想这位妈妈当时若将小汤姆拽到面前,一面擦拭自己额头的汗水一面斥责“你看妈妈为你这么辛苦,你才做了这点小事反倒向妈妈要钱,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事向谁要钱?”这时的汤姆虽然嘴上不敢再讨钱,但心里一定在嘀咕:那些事本来就是你该做的,我为你做事就该付钱嘛!可见后者的教育作用几乎是零,或许更坚定小汤姆的负面心理。
上面这位聪明妈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
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我们把它称做“无痕教育”。
什么叫“无痕教育”呢?
“无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者的接触、交流、体验,与教育者的意志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接受了教育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
以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一些犯“规”的学生采取谈话,讲道理,并少有呵斥、打骂的过激方法。
而这些教育方法的采用,对于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更严重的是有的学生会终身记住某教师某一次的过激教育方法。
笔者曾不止一次地与他人谈起以前的老师,印在他们脑海中的并不是某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质量是如何的好、如何的优,而是该老师的某一次对他的难忘的打骂或是某一次的讽刺、挖苦、嘲笑。
这些失败教育的阴影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往往就成了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起点。
相反老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关爱的问询,或是一次关心的爱抚都能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无痕教育”具有无尽的魅力:
(1)“无痕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无痕”,这种无痕教育是在悄无声息的情境中自然完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于永正老师说过:“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
当一个犯错的孩子被叫到老师跟前本身心里就有一种抵触情绪:老师一定不会饶过我,至少得克我一顿,数落我一番。
为了早点过关,索性低下头听凭你怎么说,你说什么我只管点
头就是了。
至于老师在谈话后再问老师刚才都说了些什么,他们现出一脸茫然的并不鲜见。
如果教育再过激些,则更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他们前脚刚接受过老师的“洗礼”走出办公室,后脚就有学生报告该生又闯祸了。
前几天在一所校园的厕所里见到这样一条警示语牌:“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不见了原来的“随地大小便可耻”的牌子。
原来虽然随地大小便可耻,但随地大小便的人随时存在,而换牌后的这寥寥数十字,不仅道出了“随地大小便可耻”的内涵,更坦言了“文明”与“可耻”其实仅一步之遥。
这儿的无痕教育可见一斑。
教师平时教育中的一个不经意的注视,一次看似简单的关心,一句不露痕迹的暗示……都会引起学生心灵的颤动,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感应,其教育效果不知比大声呵斥、打骂要好上多少倍。
这就是无痕教育的魅力所在。
(2)“无痕教育”的魅力还在于它注入了一个“情”字,使教育具有了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触发人的灵魂,使人觉醒,催人奋进。
教育在“情”与“情”的交融中潜移默化,教师的“感”与学生的“应”产生共鸣。
在学校,教师如果把思想品德教育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活动,就极易导致学生应付性行为,甚至抵触情绪。
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意志、情感而单凭必要的鞭策。
前几年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师在教育一位成绩不好,且常犯错的学生时说:“你总是这样,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与你爸妈一样充其量是个做馒头的料(其爸妈是单位食堂做馒头的职工)。
”就是这样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讽刺教育,却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最后导致该生自杀。
这样一个失败的教育事例不能不给我们一个警示:直露的批评、尖刻的嘲讽都会挫伤了孩子的心灵,同时也会给孩子潜伏下危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因此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效的,这也是有些老师的思想教育为何屡屡失败的原因。
我们老师忘记了学生也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
不是一个用来装知识的容器。
教师的“情”失何处?在“兴趣”、在“距离”。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
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必须合乎人情”。
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相互沟通。
这样,做起工作来就方便得多,有效得多。
(3)“无痕教育”的魅力在其教育效果“奇”好,远比想象的达成度要高,意义要深。
在《中国教育报》上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新班主任赵老师刚走进教室,就看见黑板上画着一幅该老师的肖像,底下还有一行“赵老师遗像”的注解。
按常理,这时的老师大发一通脾气,甚至谩骂着揪出作俑者是情理之中的事。
试想如果真的这样去做,全班除了“作案”的同学外都会像看戏一样,看老师的表演。
“作案”的同学虽也能表面承认错误:擦去画像,向老师道歉。
但在内心一定会有一种恶作剧成功之后的满足感,其他同学也会有过瘾的感觉,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而我们这位了不起的赵老师是先冷静地“欣赏”着绘画(我想她是在冷静地思考着处理的办法),过了一会儿微笑着说:“这幅画画得很不错,没有一定的绘画基本功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的。
不过,这句话有一处错误,不知作者看出没有?”(沉默片刻)“作案”学生红着脸站起身说:“不应该是遗像。
”“为什么呢?”其他同学七嘴八舌地说:“遗像是人死了后留下的像,而赵老师还没死呢!”这时那位同学主动上前将“遗”字擦掉了。
最后老师又总结性地说:“其实做人、做事与画画一样,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评价一个人也一样,不真实的评价就是对他人的误解甚至是诽谤,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你们记住了吗?”这样的无痕教育让学生看不出一点是在解决一个关己的事,看不出是在教育学生,而同学们(特别是作画的那位同学)受到的教育却是刻骨铭心的。
“无痕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校园的学校教育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都需要“无痕教育”。
前面说到的小汤姆的故事就是“无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以前在校园等公
共场所经常见到这样的警示牌:“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严禁践踏草坪”、“不准超速行驶”……这些语句虽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含义与重要性,但总使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异样。
如遇有逆反心理的人,就会做出过激的言行——“偏不理你!”可喜的是,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了这点,原来的警告式的语句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泪”、“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搅它”、“小草也有生命”、“为了不让您的家人担心,请安全行驶”……从字面对比理解,意义虽是一样,但起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为什么呢?秘密就在于后者这些话语的内容中注入了活的东西,使之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是充满人情味的问候、祝愿。
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触动人心灵的效果,使你不忍心、也不好意思再去违背。
要有效地实施这种“无痕教育”关键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者要与被教育者进行换位思考,站到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什么样的言辞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什么样的举止只会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而不可取。
例如在犯人审讯室中经常见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警示,我认为该换了。
对于一个死刑犯来说坦白不坦白其结果一个样,这样对于案件的审理就带来了麻烦。
如果改成“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或者“为了您的家人少一份牵挂,请主动合作”……是否会好一些呢?
特别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与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什么样的言辞他们乐意接受,什么样的举措只能带来负面效应。
教师平时要将学生的成长轨迹记录在案,对于他们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成绩的动态变化等等个案都要了如指掌。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谈心、与学生交朋友,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信息。
二是教育者要善于捕捉情感,以情感人,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情感交流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教育者切不可急于求成,立竿见影地要求受
教育者当面承认错误,并保证改正错误,这是不可取也是不现实的!教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在合适的氛围中给对方讲一个故事,谈谈自己对某些问题、某些观点的看法,如果学生犯的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可对问题避而不谈,让受教育者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中自己感悟。
这样效果会更好!而教师要达成这种效果与平时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个案捕捉学生的情感。
例如,对于成绩不好的后进生教师要送给学生信心,品行不端的学生教师要向他送承诺(承诺教师会做他们的朋友,不歧视、不排斥、不嘲讽他们,相互尊重、信任),消除他们心中的戒备和敌对的心理。
教育者要让“无痕教育”根植于心田,善于运用“无痕教育”搭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好自身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
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让问题付之于情、施之于感,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其效果才能达成。
学校教育需要“无痕”,社会同样也呼唤“无痕教育”。
参考文献:
①卢梭《爱弥儿》第89页。
②《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24日
③《家教周报》2001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