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与汉通婚、讲汉语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认识
意义: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 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
文化,大力推行改革,在动乱年代繁荣了经济, 稳定了社会,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材料2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意识从此建立,造成封建社会对商 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 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 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内容
2022北师大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嘉奖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嘉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促进北魏社会的进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心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峻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贤惟才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肯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②克里米亚战斗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训练、军事方面的改革。
(3)影响①乐观影响: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课标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2)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4)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6)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0)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1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5)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错误!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归纳。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
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 .时间C .参加者 D .地点答案: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8 选修内容(学生版)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8 选修内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重新分配政治权利。
这项措施A.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B.使不同等级公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2.(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
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
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
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
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
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
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
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3.(2022·湖南·高考真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客,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1、2012年上海历史36.梭伦的大盾(12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
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
……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3分)(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6分)2、(2012•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试题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答案】C【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统一黄河流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2.(题文)《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的大意是北魏建立后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钱币和货物流通不畅,孝文帝下诏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
孝文帝的这一措施使北魏商业得以恢复。
所以本题选C。
AB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用钱币。
3.改革总是在各种力量的对抗下艰难前行。
下面不是孝文帝改革有利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稳定B.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D.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使社会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改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主督护制的宗主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孝文帝改革得到了冯太后的积极推第1页/共5页动和支持,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也有利于改革推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题干的逆向选择的限定语,要求反向思维进行选择判断;二是理解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和特点,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C、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五)历史作用: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记忆口诀
选修一记忆方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1、财产等级制度:一全二高三低四无(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2、找三人代表三位改革家讲述改革措施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1、春秋战国的新气象:经济大发展,地主要掌权,战争很频繁,百家齐呐喊2、秦国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得到认同。
尚武精神很猛,晋国已经不行。
到处招揽贤能,孝公决心强兵。
商鞅及时到来,变法隆隆发生。
2——2商鞅名字的由来:商鞅本来不姓商,本姓公孙名叫鞅。
卫国是其出生地,故此又称他卫鞅。
曾投魏国不得志,后到秦国拜秦王。
两次变法功劳大,封到商地称商鞅。
对商鞅一生的评价:一代有雄才商鞅,变法使得秦强。
纵然有些局限,难掩成就辉煌。
招致贵族反抗,无奈命归西方。
生命死得其所,英名万古流芳。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第2课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制;长官租田(三长制、官吏俸禄制、租调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离得远,改革难进展。
粮食很困难,北方不安全。
迁都的进行:谎称要南伐,抵洛道路滑。
谁还愿南伐,只好迁都啦。
移风易俗的措施:讲易通改(讲汉话、易服装、通婚姻、改籍贯、改汉姓。
作业让老师一讲就容易了,学生们通通都改过来了)第3课政权封建化的措施:尊儒、办校、复礼、纳制第四单元第2课富国之法:青市农税均免(请示农税均免:请示中央后,农民的税全免了)强兵之法:甲马兵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第3课变法的作用:变法的启示: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改革的信念是不能妥协的,改革的人选是要细加斟酌的。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因信能称义,仪式去一去。
《圣经》是权威,上帝心中立。
王权高教权,路德才出气。
第3课加尔文改革:核心虽是先定论,选民弃民自己混。
政权教权合为一,最高领袖加尔文。
第六单元第1课改革的背景:奥斯曼统治黑暗,马木路克割据混战,阿里上台夺权。
第3课英国的干涉:签约奥斯曼,策动奥斯曼,偏袒奥斯曼。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部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 义。 【答案】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 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 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向三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例 3 (2018·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材料 19 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 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 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 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 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 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 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 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返回导航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 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 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 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 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③掌握必要的史学概念和术语并将之运用于论证中、养成 条理化表达的习惯、对已做出的概括性答案进行“再概 括”(合并、删除一些重复、冗余的话语,使答案浓缩精简到 无法再减的极致)等。
2.由表及质之“深” 选修 1 模块试题紧扣当前热点,历史现实性意识考查成为潮 流 。 其 中 第 (2) 问 最 能 体 现 命 题 者 的 意 图 。 试 题 主 要 以 “ 作 用”“影响”“意义”设问,要求考生在对改革的历史背景、内 容和特点了解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考生增 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的现实意 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二、例析高分——不仅要得分·更要得高分 [例 1] (2019·全国卷Ⅰ)材料 秦朝推行的①“二十等爵” 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 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 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 功”。此次改革②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 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 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 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③将那些 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 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 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 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 分)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专题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5分)(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9分)(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6分)2.(15分)(2014·贵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8分)3.(15分)(2014·南通调研)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
(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 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旧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国的集权统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 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 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 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考向一 考查古代历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例1] (2014·浙江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
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 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 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 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一
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
本讲栏目开关
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
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
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
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
本讲栏目开关
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按财产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按等级高低享受相应的政
治权利。
3.创立四百人会议,使第三等级的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
会,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4.组建公民陪审法庭,实行陪审员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
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一
专题
本讲栏目开关
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
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
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课时训练·规范答题 一
专题
本讲栏目开关
(1)有人说,梭伦改革兼具革命性和“中庸式”,请依据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的民 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伯里克利所言“家境贫 寒不成其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从梭伦和伯里克利的 成功中你有何启示?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一
专题
本讲栏目开关
史证 改革维护平民的最低尊严,不损害贵族的特权, 体现了“中立”、“折中”的改革立场,但实质上仍然 维护了贵族奴隶主的特权统治,并未真正解决阶级矛盾。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一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