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历代著名茶人茶事
![历代著名茶人茶事](https://img.taocdn.com/s3/m/cc8b976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e.png)
历代著名茶⼈茶事在中国⼈⼼中,茶占有独特的地位。
⽇常⽣活中,许许多多话题都可以与茶相关,因为茶可以雅俗共赏,也可谓⽼少皆宜。
以下的这些茶界先贤,都是为我国的茶业发展做出了⾮常重要贡献的⼈。
汉唐茶⼈王褒、左思、杜育、王蒙、王肃释、皎然、陆⽻、常伯熊、裴汶、刘禹锡、⽩居易、李约、卢仝、温庭筠、⽪⽇休、陆龟蒙、释齐⼰。
宋元茶⼈丁渭、叶清⾂、⽂彦博、梅尧⾂、欧阳修、范仲淹、蔡襄、曾⼏、苏轼、苏辙、耶律楚材、黄庭坚、赵佶、陆游、杨万⾥、马钰、周必⼤、萨都剌、倪瓒。
明清茶⼈朱权、⽂征明、钱椿年、顾元庆、徐献忠、⽥艺蘅、张源、许次纾、屠隆、屠本畯、罗廪、闻龙、龙膺、徐勃、陈继儒、⽂震亨、张⼤复、⾼濂、周⾼起、释超全、李渔、杜睿、冒辟疆、冯可宾、查慎⾏、袁枚、乾隆、汪⼠慎、郑板桥、施闰章。
现代茶⼈吴觉农、周作⼈、柯永涛、王泽农、陈椽、陈学、庄晚芳、张天福、王镇恒、詹罗九、童启庆、程启坤、姚国坤、朱⾃振、刘勤晋、阮浩耕、陈⽂华、余悦、滕军、蔡荣章、范增平、罗庆江、施兆鹏、曹席宾、徐⾦华、吴赜宇(墩台茶⼈)。
茶圣陆⽻(唐)最先创⽴了中国茶道,为茶⽂化开创了⼀个新时代。
陆⽻⾃少年起便与茶结缘,以茶道为信仰,终其⼀⽣遍寻各地名茶。
尤其他耗尽⼼⾎编写的世界第⼀部茶叶著作——《茶经》,为茶叶发展做出了极⼤的贡献,其意义⾮同⼀般。
张⼜新(唐)唐代除了有茶学家陆⽻,还有张⼜新这位品茶家。
张⼜新是历史上17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之⼀,是在朝为官的公务员,平时善于烹茶,对茶和⽔的关系有所研究。
他编撰的《煎茶⽔记》是茶史上最早论述茶汤品质和适宜喝茶⽤⽔的著作。
强调茶汤与⽔质的关系,将喝茶⽤⽔按等级划分开来,提出了烹茶⽤⽔的标准。
这才掀起了我国茶学史上有关鉴别烹茶⽔质的学术争论。
以⾄于我们现在喝茶,也会更多地关注喝茶⽤⽔,对后世影响深远。
茶僧——皎然(唐)他与陆⽻可说是不相伯仲,或者说是更淡泊更洒脱的⼈物,皎然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也是中国⼭⽔诗创始⼈谢灵运的后代。
中国茶道专家名单
![中国茶道专家名单](https://img.taocdn.com/s3/m/0ee70f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2.png)
中国茶道专家名单中国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凝聚着深厚的历史与传统。
随着茶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茶道专家在中国茶香四溢的土地上崛起。
他们以卓越的茶艺技巧和对茶文化的热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茶道发展。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茶道专家,他们以其独到的见解、深厚的茶道造诣和对茶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当代茶道界的璀璨明星。
一、冯宝宇冯宝宇先生,现任中国国家茶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传奇人物。
他执著于茶道的研究并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承。
冯宝宇先生在茶道技艺上极具造诣,他是中国首位获得世界茶艺大赛冠军的茶艺师。
他的茶道表演精湛,擅长传统茶道和茶盛。
他的教学风格亲和力强,能够将复杂的茶道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深受学员的喜爱和尊重。
冯宝宇先生以其杰出的贡献和创新,成为了茶道界的领军人物。
二、林嘉仪林嘉仪女士是中国最年轻的茶儿艺术过程大师,被誉为当代茶道界的奇才。
她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造力,重新定义了茶道表演的艺术形式。
林嘉仪女士精通茶道礼仪和茶具艺术,并擅长茶点烘焙。
她善于将新潮的元素与传统的茶道文化相结合,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的茶道艺术品。
林嘉仪女士的才华和创新为茶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俞家兴俞家兴先生是中国茶道界的翘楚,被誉为“茶道大师”。
他对茶道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透彻,对中国茶道的发展和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
俞家兴先生擅长茶道仪式和小品表演,他的演艺风格独特而受人喜爱。
他在茶艺教育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艺师和茶文化爱好者。
俞家兴先生的教学方法和茶道理念被广大学员所认可和追随。
四、韩湘江韩湘江先生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道专家之一。
他致力于研究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探索茶道与健康的结合。
韩湘江先生提出了许多关于茶叶制作和煮茶技巧的创新理念,如“茶叶配套”和“汤色五度”,对中国茶叶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他的教诲使茶文化更加注重品质和健康,受到了广大茶爱好者的关注和推崇。
茶与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茶与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07e6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e.png)
茶与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茶,作为一种悠久的饮品,与古代文化名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茶叶不仅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更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
让我们一同来聆听一些与茶有关的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一、陆羽: 茶的泡制艺术之祖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他是唐朝时的茶学家。
陆羽潜心研究茶叶的泡制方法,将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着作《茶经》中,详细介绍了茶的各种泡制方法,并提出了“煮茶法”“点茶法”“炒茶法”等等。
他强调了茶叶的选择、烹制工艺、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陆羽的杰作成为后来茶文化的指导书,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陆游: 茶与诗文的完美结合陆游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也是茶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他的诗歌中常常与茶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茶诗》更是被誉为茶诗之冠。
陆游的诗句中,茶常以抒发情感和寄托思念的方式出现,他把对茶的热爱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诗歌、茶文化和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文徵明: 茶艺与书法的协调融合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对于茶艺的研究和执着追求令人钦佩。
他认为茶是一种令人陶冶心情、提神醒脑的饮品,而茶艺则是一种与书法艺术相互融合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文徵明通过修炼茶艺,提高了自身的墨客气质和书法技艺。
他精妙的书法艺术也常常在茶会上得到展示,一杯杯茶与一幅幅书法作品相得益彰,使整个茶文化雅致而典雅。
四、杨维桢: 茶禅一味的修身境界杨维桢是清代一位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和茶艺家。
他将茶与禅宗相结合,提出了“禅茶一味”的理念。
他认为泡茶和修禅相契合,茶艺需要内外双修。
他的作品《大观茶论》将茶与修身、人生之道相结合,深入阐述了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重要性。
杨维桢的理念使茶的价值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体现,推动了茶禅文化的发展。
五、林则徐: 茶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林则徐是清代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名篇《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描写了他赴戍途中泡茶的情景,展示了他对茶的热爱和茶在他命运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0f6ac5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2.png)
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对茶叶的热爱,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修养的体现。
在中国茶道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名人,他们对于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茶道的历史名人。
1. 范仲淹(茶圣)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元章,号诚斋,北宋文人政治家,同时也是茶道的重要代表人物。
范仲淹善饮茶,并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苏轼云:‘人非茶不可活。
’此话诚乃真理。
”他对茶的热爱使得茶文化在宋代开始普及,被尊称为“茶圣”。
2. 陆羽(茶圣)陆羽(733年-804年),字东川,唐代茶文化大师,是茶道历史上最早的名人之一。
他是中国茶叶栽培、制作和饮用方法的奠基人,撰写了第一部专门讨论茶叶的著作《茶经》。
陆羽的《茶经》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茶圣”。
3. 茶圣李时中李时中(1903年-2003年),字壮生,号茶圣,是现代中国茶道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茶道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时中致力于茶道的推广,他的茶艺研究成果和优秀的品茗技艺赢得了众多茶道爱好者的尊敬和赞誉。
4. 陆羽陆羽(733年-804年),字东川,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名人。
他是茶道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茶圣”。
陆羽致力于茶叶栽培、制作和饮用方法的研究,撰写了《茶经》,详细介绍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和泡茶的技巧。
《茶经》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茶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苏州茶道名人丁仁丁仁(1764年-1829年),字天和,号茶仁,是清朝时期苏州地区茶道的代表人物。
丁仁对于泡茶技艺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并致力于茶道的推广。
他将茶道视为一门艺术,注重点茶、品茗的礼仪,将泡茶过程与艺术美学相结合,提出了“点茶行礼”的观点。
丁仁的理念对于茶道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泰山茶道名人胡叔眉胡叔眉(1912年-2001年),字闻隅,号沧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茶文化的推广者。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db9a5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0.png)
茶廉文化相关历史典故一、陆纳以茶待客陆纳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清廉著称。
他曾担任过吴兴太守、尚书左仆射等职位,深受朝廷和百姓的尊敬。
陆纳有一段时间住在建业(今南京市),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平时并不大肆宴请宾客,但若来了客人,他必定会以茶待客,以示尊重。
这一传统后来在士大夫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礼仪和文化。
二、神医孙思邈药方茶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千金方》更是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孙思邈在他的医药学研究中,将茶叶与中医药相结合,提出了一些茶疗方子,用以养生和治疗疾病。
这些药方茶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三、品茶诗人卢仝卢仝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韩愈、孟郊等人并称“韩孟诗派”。
他一生爱茶,曾写下了许多赞美茶叶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该诗不仅对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精细的描绘,更将品茶的意境和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卢仝的品茶诗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蔡襄制茶赛茶蔡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茶学家。
他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亲自指导百姓制茶。
同时,蔡襄还倡导赛茶文化,即通过比赛来评选茶叶的优劣。
这种文化形式不仅增加了茶叶的趣味性,也促进了茶叶制作技艺的提高。
五、王安石茶会助廉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化名人。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尤其在个人生活中更是以简朴自持。
王安石常常以茶会友,通过品茗交流思想和文化。
这种茶会文化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也是一种廉洁自律的表现形式。
在当时的官场上,一些官员也借茶会之名行贪污之实,但王安石却以茶会友来弘扬清廉之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六、苏轼鉴水赏茗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美食家,他对茶文化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苏轼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提倡用好水泡好茶。
他曾经遍访各地名泉佳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
同时,苏轼还善于鉴赏水质的优劣,认为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汤的味道和品质。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1a3431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1.png)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故事需要我们去铭记,那么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人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历史名人的介绍陆羽:传奇“茶圣”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
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
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
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
名人对茶的评价
![名人对茶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48cc30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8.png)
名人对茶的评价茶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喜爱的饮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作为一种有许多品种和风味的饮品,茶受到了许多名人的喜爱。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茶的评价。
一、古代名人评价:1.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茶具有清心、宁神的功效。
他经常在与弟子们的对话中提到茶,并灌给他们喝。
孔子还说过:“君子不忧不惧,茶则茶也。
”这表达了他对茶的赞赏和认可。
2.陆羽: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创者之一,他是唐代茶学家,被认为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他在他的著作《茶经》中对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他说:“茶,无酒不欢,无饭不妍,无事不愿。
”这表达了他对茶的热爱和认可。
二、历史名人评价:1.傅雷: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茶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茶是“一种心灵的精神剂”,可以帮助人们从繁忙和压力中得到一些宁静和放松。
2.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化人,他也对茶有着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茶有“清心燥湿,除烦忧”的功效,可以提神醒脑,使人保持冷静和专注。
三、文学名人评价: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也提到了茶。
他在剧作《无事生非》中写道:“犹太人以萨拉士茶而亡”,形容了茶的美妙和独特。
2.齐邦媛:齐邦媛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和诗人,她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
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关于茶的意象和描写,她将茶与自然、生活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她对茶的独特情感。
四、政治家评价:1.卡斯特罗:卡斯特罗是古巴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对茶有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茶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之一,茶代表了博爱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他曾经对一位中国官员说:“我爱茶,我喜欢中国文化。
”2.约翰·F·肯尼迪: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他也对茶有很高的评价。
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喝一杯茶,是解决问题的绝佳方法。
古代名人与茶的那些小故事
![古代名人与茶的那些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5db1a1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f.png)
古代名⼈与茶的那些⼩故事⾃古以来,中国⼈就有饮茶的习惯,不少古代名⼈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留下了众多与茶有关的作品和佳话。
让我们⼀起来看看古代名⼈与茶的那些⼩故事吧!东晋王蒙与⽔厄王蒙,东晋晋阳(今⼭西太原)⼈,出⾝王⽒望族,曾任过中书郎、左长史等官职。
他擅长书画艺术,不仅官运亨通,⽽且嗜茶成癖,不仅⾃⼰⼀⽇数次地喝茶,⽽且有客⼈来,便⼀定要与客同饮。
东晋的⼤⾂中有不少是从北⽅南迁的⼠族,根本喝不惯茶,只觉得茶苦涩得难以下咽,但碍于情⾯⼜不得不喝,所以到王蒙家喝茶―时成了"痛苦"的代名词,于是,⼈们每次去王蒙家时,临出⾏,就戏称“今⽇有⽔厄”。
“⽔厄”⼀词由此⽽⽣。
“⽔厄"从字⾯上理解就是因⽔⽽⽣的厄运。
后来,⽔厄成了茶的⼀个别称,并⼀直流传下来。
三国孙皓:以茶代酒以茶代酒是中国特有的风俗,历史悠久。
《三国志》曾记载说,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皓特别爱酒,每次给⼤⾂庆功或宴请宾客时,都⼤设酒宴,不醉不归。
当时,吴国有个⽂韬武略的⼤⾂韦曜,很得孙皓赏识,但是他偏偏酒量不⼤,⼀喝就醉,醉了不是耍酒疯,就是⼤病―场。
孙皓虽然嗜酒,却也是个爱才的国君。
此后,每次设酒宴,孙皓就让⼈暗中把韦曜喝的酒换成汤⾊相似的茶。
孙皓允许韦曜以茶代酒,⾄少说明在三国时期,茶就已经成为―种饮品,今天,以茶代酒仍是现实⽣活中的⼤⽅之举。
王安⽯鉴⽔陆⽻曾说过:“峡州扇⼦⼭有⽯突然,泄⽔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之蛤蟆⼞,⽔为第四。
”宋王安⽯受此影响,曾委托苏轼取中峡⽔煎茶,以治疗⾃⼰的痰⽕之症。
后来,苏轼经过瞿塘峡(中峡)时,因留连⼭⽔美景竟把所托之事给忘了。
待记起此事时,飞⾈已⾄下峡。
想起⽼友的数次嘱咐,赶紧命⼈满满地取了⼀瓮下峡⽔。
苏轼将⽔送到相府。
王安⽯喜不⾃胜,亲⾃启封,煮⽔沏茶,并邀苏轼⼀起细品。
王安⽯屏声静⽓品了第⼀⼝,忽然眉头微凝,问苏轼:“此⽔取⾃何处?”苏轼答:“瞿塘峡。
”王安⽯道:“⼜来欺⽼夫了,此⾮中峡⽔,乃下峡之⽔也。
中国茶道祖师爷简介
![中国茶道祖师爷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b6ce6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7.png)
中国茶道祖师爷简介茶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的茶叶饮用习俗,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作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代表,茶道祖师爷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祖师爷进行简要介绍。
茶道祖师爷的名字叫陆羽,他生于唐代永徽年间,卒于唐代穆宗大中祥符年间。
陆羽是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被尊为中国茶艺的祖师爷。
陆羽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从小就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广泛阅读茶叶方面的书籍,不断研究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方法。
陆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总结,创立了中国茶道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陆羽的代表作品是《茶经》,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起源、栽培、制作和品饮方法。
《茶经》被誉为茶道的圣经,不仅对茶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研究中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
陆羽强调茶的品质和饮用方式的重要性,提倡“以茶养生”的理念。
他认为茶可以清热去火、解毒养肺、提神聚气,对身体有益。
他还强调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品茶可以使人心静神定,达到身心的和谐。
在陆羽的影响下,中国茶文化迅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陆羽的茶道思想和技巧对后世茶人的影响深远。
他的名言“一片叶子出山泉,柴门闲寂夜灯明”被茶人们广为传颂,成为了茶道文化的经典诗句。
总结起来,陆羽作为中国茶道祖师爷,奠定了茶道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他的代表作《茶经》成为了茶道的圣经。
他注重茶的品质和饮用方式,并强调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陆羽的茶道思想和技巧对后世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尊为中国茶艺的祖师爷。
通过对中国茶道祖师爷陆羽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茶道的起源和发展,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茶叶的重视。
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茶道大师都有谁
![中国茶道大师都有谁](https://img.taocdn.com/s3/m/e6982a5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8.png)
中国茶道大师都有谁中国茶道是源自中国的一种文化艺术,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杰出的茶道大师通过他们对茶文化的研究和贡献,使中国茶道蓬勃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茶道大师。
1. 范散木:范散木被誉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明代神秘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致力于茶文化的理论探讨。
范散木对茶叶的种植、制作工艺以及饮茶礼仪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茶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郭熙:郭熙是明代茶道大师,以其发展和推广茶道而闻名。
他系统整理并编写了《大观茶论》,将茶道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和教育,为茶道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3. 陆羽:陆羽是中国茶叶制作技艺的奠基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炒、杀、揉、蒸、炒的制茶工艺,被视为中国茶道的创立者。
《茶经》是他的代表作,被誉为茶道的圣典,对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过程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
4. 朱彝尊:朱彝尊是清代著名的茶道大师。
他将中国茶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强调饮茶的精神层面和礼仪形式,提出了“品茗大修”的概念,倡导人们通过品茶来陶冶心性并触发内心的思考和领悟。
5. 宋徽宗:作为一位皇帝,宋徽宗对茶道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开创了宫廷茶文化,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茶道发扬光大。
他以自己的实践和推广将茶道从宫廷走向了民间,使其成为一种普及的生活方式。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位茶道大师,中国茶道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和传承,丰富了茶道的内涵,保护和传承了中国茶文化。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大师们倾注了心血,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和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茶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和生活态度。
中国茶道大师们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茶文化的途径,同时也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是我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中国茶道的精髓。
中国茶道茶祖的介绍
![中国茶道茶祖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aef65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b.png)
中国茶道茶祖的介绍中国茶道之祖除了陆羽以外应该还有另一名奇人,他与陆羽可以说是不相伯仲,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茶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茶祖的介绍皎然,公元(720-804)年(也有人考证生于公元703年),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
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多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与皎然命运息息相关的有一个年轻人叫陆羽。
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陆羽随难民过江,公元757年(有专家考证是756年先流浪到江西又从江西到浙江吴兴),陆羽到浙江吴兴,即现今的湖州。
在那里他遇见了皎然,以后他们结成了生死相依的忘年交。
——“缁素忘年之交”40多年,他们的友情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渝的超然境界。
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在皎然的指导、帮助,鼓励、安排、资助、筹划下,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千秋伟业——《茶经》。
皎然对陆羽及中国茶道的贡献分以下几个方面:(一)让动乱中的陆羽找到了家陆羽生于公元733年,3岁被遗弃在竟陵(湖北天门),是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
11岁陆羽逃出寺院去戏班作了优伶,14-15岁被河南府尹李齐物看中,推荐去火门山的邹子夫处学习读书,20岁偶遇竟陵刺史的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崔与陆羽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前的754年,有人说陆羽已开始写《茶经》,我们认为不现实。
因为那时候陆羽还是一个21-22岁的小青年,对茶业、茶学都没有很深厚广泛的研究与积累,特别是安史之乱,处于流浪动荡状态,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写书。
中国著名茶道大家林冶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第7页中亦认为:陆羽是公元757年认识皎然的,其时,陆羽是一个24的青年,他们俩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开创了四十多年“佛俗情缘”的莫逆之交。
罗家庆先生考证认为:“有人认为陆羽在龙盖寺就懂得了煮茶,这不对。
中国茶道的鼻祖
![中国茶道的鼻祖](https://img.taocdn.com/s3/m/a0b54a3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f.png)
中国茶道的鼻祖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
在茶道的发展和演变中,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为其奠定了基石,他就是中国茶道的鼻祖。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的鼻祖以及他对茶道的贡献。
中国茶道的鼻祖是陆羽。
陆羽,字退一,生于唐代晚期的武夷山,是一位著名的茶叶种植家、制茶家和茶艺家。
他生于茶乡,长于茶乡,对茶有着极深的研究和热爱。
陆羽的学问渊博,他不仅熟悉茶叶的种植、制作,还对茶道的修养、茶具的使用有着独特的见解。
陆羽在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贡献了很多。
首先,他提出了制茶的理论和方法,将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他在著作《茶经》中详细介绍了制茶的步骤和技艺,成为后世茶人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次,陆羽强调了茶道的修养和精神内涵。
他认为,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他提倡喝茶要有意境,要在品茗过程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在他的影响下,茶道逐渐从简单的饮茶方式演变为一种文化体验和精神寄托。
此外,陆羽还对茶具的使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注重茶具的品质和礼仪,强调茶具与茶叶的搭配和协调。
他将茶具分为高脚器和平底器,使得茶具的形态更加多样化。
他还强调“以碗尊茶”,提倡用碗来品尝茶汤,以增加喝茶时的仪式感和雅致。
陆羽对茶道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和技艺的传承,他还积极弘扬茶文化,使茶道越发流行和普及。
他亲自教授学生制茶技艺,并在社会上推崇喝茶的风气。
他的学说和传统得到了认同和传承,使得茶道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在茶叶的种植、制作和茶道的修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了制茶的理论和方法,注重茶道的修养和茶具的使用,同时弘扬茶文化,使得茶道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陆羽的影响至今仍在茶人中传承,他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茶道之美,离不开陆羽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茶道之父是谁啊
![中国茶道之父是谁啊](https://img.taocdn.com/s3/m/27c48a2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4.png)
中国茶道之父是谁啊中国茶道之父是陆羽。
茶道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世界闻名。
作为茶道文化的奠基人,陆羽被公认为中国茶道之父。
陆羽,字东川,南陵(今江苏常州)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他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所著《茶经》可以说是茶道的经典之作。
《茶经》被誉为茶道圣经,影响深远,对后世茶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茶经》是陆羽精心创作的一本茶学著作,内容涉及到茶的品种、采摘、加工、泡制、饮用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茶的知识和技巧,深入阐述了茶道的精髓。
《茶经》不仅仅是对茶的描述和分析,更是对茶道的思考和传承。
陆羽在《茶经》中强调了茶的品质和品味,提出了选茶、炒茶、泡茶的技巧和方法,对茶叶的保存、准备、选取以及评价都有详细的论述。
他强调了茶道的修养和内涵,主张“茶以水和为贵”,注重茶道的礼节和情感。
陆羽的《茶经》深入影响了中国的茶文化,为后世茶道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他的茶学思想和茶道艺术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陆羽之外,中国茶道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对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例如唐代的杜牧,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到茶和茶道;宋代的陆游,他的《茶经》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代的宋应星,他对茶叶的研究和茶道的推广有着重要的贡献等等。
这些茶道家们都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之父是陆羽。
他的《茶经》对茶道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茶艺家们。
陆羽的贡献使中国的茶文化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茶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文化名人的典故和传说
![茶文化名人的典故和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1b2f5a9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6.png)
茶文化名人的典故和传说
茶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茶的发展,也涌现了许多与茶文化相关的名人典故和传说。
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茶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古代名人对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推崇。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典故之一是唐代文学家陆羽的茶道故事。
相传陆羽在创制了茶的七种制法后,曾经在茶山上独自品茗。
他发现茶树的叶子泡水后清香扑鼻,于是他将茶叶煮食,发现茶叶的滋味更加鲜美。
于是陆羽便提出了“煮茶饮”的概念,这便是茶的煮制方法的开端。
陆羽的这一故事,成为了茶文化中的经典传说,也使得陆羽成为了茶文化的名人之一。
另外,茶圣陆羽的故事也是茶文化名人典故中的一大亮点。
相传陆羽在修行茶道时,曾在茶山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将茶树上的茶叶摘下,煮水泡饮,让陆羽品尝。
陆羽品尝后,感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
老人告诉陆羽,茶叶的清香和茶汤的醇厚是大自然的馈赠,要珍惜茶叶,懂得泡茶的方法。
这位老人便是茶圣神农,传授了陆羽泡茶的方法和茶的精髓。
这一传说也成为了茶文化中的经典传说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人与茶文化相关的典故和传说,这些故
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名人对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推崇,也使
得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典故和传说,成为了茶文化的一部分,也传承了茶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名人的典故和传说,让我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和品味茶文化的魅力,也使得茶文化更加具有魅力和魔力。
茶文化有关的名人
![茶文化有关的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a7b213f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0.png)
茶文化有关的名人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关于中国的茶人故事还是挺多的,茶文化的名人有哪些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文化有关的名人,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神陆羽的故事陆羽字鸿渐,唐玄宗竟陵(湖北天门)人。
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
既长,以易自筮,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
诏拜太子文学不就职,隐苕溪,自称桑苎翁,羽嗜茶,始创煎茶法,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陶为其像,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民间尊之为茶圣。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是复州竟陵人(在今日的湖北天门县)生於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公元733~804年),得年七十来岁,在古时候是很长寿,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坎坷,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河边,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他不但学得了识字,也学会了烹茶事物。
陆羽虽然容貌不佳,说话有点口吃,但是聪颖好学,幽默机智,若东方曼倩之俦。
因为是孤儿,无姓无名,有一次,他拿《易经》卜卦,得到一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为用仪,意思是说: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以编成文舞的道具。
陆羽看这是一吉卦且和自己的身世相合,很高兴,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陆羽在寺中受了不少苦,後来不堪忍受,便逃离而去。
曾经当过戏子,多扮丑角,显示了他幽默机智的才能。
十三岁的时候,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不但赠他诗书,还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十九岁时学成下山,常与好友—诗人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陆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颜真卿、张志和等一批名士相交甚笃。
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不久又叫他做太常寺太祝但是陆羽不爱做官,根本不去。
他曾作诗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垒,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是陆羽悼念师父智积禅师的诗,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自况.陆羽对当官毫无兴趣,唯独嗜茶如命,二十一岁时,他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离开竟陵,游历天下,遍嚐各地的名水和名茶,常亲身攀葛附藤,深入产地,采茶制茶,一心扑在研究茶上.上元初,更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专心着作。
中国茶道的名人
![中国茶道的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50b261a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1.png)
中国茶道的名人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形式,以茶为媒介,追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茶道名人,他们对茶道的传承、研究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茶道的名人,以展示他们在茶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
一、陆羽陆羽是中国茶道史上的第一位名人,被尊称为“茶圣”。
他是南朝时期的茶学家,创立了茶学的基本理论和茶道的基本原则。
陆羽的代表作《茶经》是迄今为止茶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他提倡“茶以气为主”,并注重茶叶的选材和制作工艺,将茶的品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陆羽的贡献不仅限于茶道领域,他还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杨端和杨端和是唐代的一位茶道家,被誉为“茶圣二十一世”。
他是茶学家杨官翰的后裔,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端和追随陆羽的理论,致力于茶的种植和制作技艺的改进。
他还提出了“一沸三投”的冲泡方法,被广泛应用至今。
杨端和的茶道理念注重茶的饮用体验和情趣,对茶道的艺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化名人,也被称为“茶圣”。
他对茶道的研究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深度,非常重视茶的品质和冲泡技巧。
赵佶鼓励民众饮茶,提倡“饮茶达道”,在他的倡导下,茶道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流传。
赵佶还精选茶具,制定了许多关于茶具使用的规范和仪式,对茶道文化的正规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陆沈陆沈是明代的一位茶道家,被誉为“茶圣二十世”。
他在茶叶的研究和制作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绿茶的炒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陆沈主张茶叶应以高温炒制,从而使茶叶更加香气四溢,滋味鲜爽。
他的茶叶制作工艺成果被广泛采纳,并对茶的口感和风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沈在茶道的推广和发展上,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五、蔡襄蔡襄是明代的一位茶道家,以其对茶文化的研究和茶艺的推广著称。
他的茶道理念强调茶的品鉴和品味,提倡以心灵去感受茶的美妙。
蔡襄对茶道仪式和茶具的设计有独到的见解,开创了一种精致典雅的新茶道风格。
中国茶道历史名人
![中国茶道历史名人](https://img.taocdn.com/s3/m/b2b815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4.png)
中国茶道历史名人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
在茶道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茶道家,他们在茶道的推广、研究和实践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茶道历史上的名人,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中国茶道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 蔡襄蔡襄(1012年-1077年),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他是中国茶道中的重要代表。
蔡襄在茶道的研究和传承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著有《茶录》,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茶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提倡了一种贵族化的茶道文化风格。
蔡襄的《茶录》为后世的茶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陆羽陆羽(733年-804年),唐代茶文化的奠基人,他是中国茶道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陆羽的著作《茶经》被誉为茶道文化的圣典,该书记载了陆羽在实践中所得出的茶道心得和技法。
他强调茶道应以自然为本,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追求茶叶的原汁原味,提倡淡雅的茶道艺术。
陆羽的《茶经》至今仍是茶道爱好者学习的经典之作。
3. 袁宏道袁宏道(1568年-1610年),明代茶道家,他在明朝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宏道是茶道中少数能融会贯通文史艺术的学者,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推动了明代茶道的繁荣。
他著有《品茗百宝汇》,系统地论述了茶道的种类、茶器的用法和茶道的礼仪,对明代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闻一多闻一多(1899年-1947年),现代茶道家,他是中国近代茶道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闻一多对茶道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巨大努力,他通过教学和写作,向人们普及茶道的知识和魅力。
闻一多创造性地将茶道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中国茶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
他致力于弘扬茶道的精神,提倡茶道的艺术性和生活方式,对中国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5. 陈云霞陈云霞(1934年-2020年),中国当代茶道大师,她是茶道艺术的具体实践者和传承者。
陈云霞潜心研究茶道多年,至今已有七十年的茶道学习和实践经验。
中国茶道专家都有谁
![中国茶道专家都有谁](https://img.taocdn.com/s3/m/6dc098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5.png)
中国茶道专家都有谁中国茶道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茶道专家,他们以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中国茶道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茶道专家,探索他们在茶道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影响。
一、陆羽陆羽,中国南宋时期的茶文化专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他是《茶经》的作者,这本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茶道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陆羽对茶树的栽培和制茶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煮茶以百谷,食茶以八珍”的概念,强调茶的品质和茶具的选择对于品茶的重要性。
陆羽的《茶经》成为了后世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国茶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王阳明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和茶道专家,提出了“心即理”的理念,将人的心境与茶道相结合。
他认为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品茗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王阳明的“心学”对于茶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倡了注重个体心灵体验的茶道观念,推崇了茶道与人生态度的融合。
三、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茶道专家和文化名流,他在茶道研究和实践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范仲淹提出了“茶事大于茶味”的观点,强调了茶道仪式的重要性。
他主张茶道不仅要注重茶的味道和品质,更要注重礼仪和茶道活动的仪式感。
范仲淹的观点影响了后世茶道文化的发展,使茶道成为一种典雅高尚的文化表达方式。
四、余光中余光中,当代知名学者和茶道专家,被尊称为“茶圣”。
他对中国茶道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光中的研究涵盖了茶史、茶艺和茶道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出版了多部关于茶道的专著,向人们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余光中坚持推广传统茶道的同时,也倡导创新茶道,将茶道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为茶道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杨恭如杨恭如是现代茶道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尊称为“茶仙”。
她致力于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对茶道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杨恭如主张茶道是一门艺术,强调了茶道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
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
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
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
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
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
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
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
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
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
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
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
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
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
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欧阳修:世事无常惟茶最好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除了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外,从他的诗文中也可窥出他对茶的钻研工夫。
例如,他特别推崇修水的双井茶,有《双井茶》诗,详尽述及了双井茶的品质特点和茶与人品的关系。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十分关注,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论述到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宝贵资料。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茶水的专文,文中欧阳修说:「羽之论水,恶汀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多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
」对辨水之论做了一番较为公允的结论。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这是欧阳修晚年诗作,借咏茶来感叹世情之崎岖多变,当看尽人世沧桑之后,惟独对茶的喜好未曾稍减。
苏轼:文坛固有“李白如酒,苏轼如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忧国忧民,寄情茶道。
他把茶比为“佳人”、“仙草”、“志向”,视茶为自己的好友。
他通过品茶来体悟人生、感知玄理,并努力从中寻求心灵的解脱。
这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
正如后人所评价:“读苏轼诗文,染茶味清香。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
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
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赵佶:空前绝后帝王撰写茶叶专著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宋徽宗在位期间,通晓音律、善于书画,甚至对茶艺也颇为精通。
他著作《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一个。
赵佶《大观茶论》包括"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二十目"。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当时茶事的各个方面。
徽宗在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补救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对茶于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作了高度概括。
陆游:建茶因陆游而名陆游因建茶而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
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
陆游对建茶一向倾慕。
陆游在《饭店碾茶戏作》中赞誉建茶:“江风吹雨喑衡门,手碾新芽破睡昏。
小饼龙团供玉食,今年也到浣溪村”。
这是陆游与建茶结缘的开始。
对于建茶的韵味,陆游曾有过多种描述:“舌根茶味永”,“茶甘半新啜”,“瓯聚茶香爽齿开”和“茶散茶甘留舌本”等赞誉建茶的高贵品质。
郑燮:茶诗茶联反映人生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在他的诗文书画中,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
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板桥善对联,多有名句流传: 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君不可一日无茶”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乾隆皇帝。
他对品茶鉴水尤为嗜好,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写下许多咏茶诗篇,为历代群下之最。
他善于品水,有一特制银斗,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来评定优劣。
相传乾隆85岁禅位,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他嗜茶之深。
乾隆年高退位后,对茶更是钟爱,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用以品鉴茶水。
他饮茶养身,享年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
曹雪芹:对茶一往情深曹雪芹(1715-1763),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来成为满州正白旗"包衣"人。
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对茶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
《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儿茶,福建的"凤随",湖南的君山银针等等。
这些反映出清代贡茶在上层社会的使用的广泛性。
茶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表现,处处显得浓重的人情味,哪怕在人生诀别的时刻,茶的形象还是那么的鲜明。
晴雯即将在去世之日,她向宝玉索茶喝:"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将茶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
当八十三岁的贾母即将寿终正寝时,睁着眼要茶喝,而坚决不喝人参汤,当喝了茶后,竟坐了起来。
茶,在此时此刻,对临终之人是个最大的安慰。
由此也可见曹雪芹对茶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