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心相系
欣赏七子之歌-台湾
独 学
•我知道台湾与祖国大陆 有地缘、血缘关系,是祖 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挥师南下,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 甲午战争 失败,清 政府与日 本签订丧 权辱国的 《马关条 约》,台 湾再次沦 为日本殖 民地。
1945 年 , 抗 日 战 争 胜 利 , 台 湾 回 归 中 国 版 图 。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失败,蒋介石残余部队和数万名 被国民党抓去的青壮年逃到台湾,在台湾进行封闭自治,并且 发布了严格的戒严令,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裂状态。
乡愁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心相系、脉相连,共 有中华传统习俗,共享中华灿烂文明。 共 同 的 饮 食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心相系、脉相连, 共有中华传统习俗,共享中华灿烂文明。 共 同 的 风 俗
我知道两岸人民盼统一的事例
• 2005年胡锦涛主席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 • 2005年十届人大表决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 促进两岸人民沟通与了解的电视节目有中央四台 的“海峡两岸”。 • 台湾人民和大陆同胞的共同心愿是“反台独,盼 统一”。 • 两岸早已实现了“三通四流”(通邮、通商、通 航;探亲、旅游、学术、文化体育交流。)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心相系、脉相连,共 有中华传统习俗,共享中华灿烂文明。 共 同 的 文 化
2、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1)两岸人员往来 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2)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的局面初步形成。 启示: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骨肉情深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根脉 相连,有着同样的祖先和 历史有着相同的传统习俗, 共同创造了中华的灿烂文 明。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两岸关系的历史
两岸关系的历史两岸关系是指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
这一关系的发展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经历了起伏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层面回顾两岸关系的演变,分析其中的关键事件和现状。
一、第一次国共内战和两岸关系的初始阶段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大陆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其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国共内战。
这场内战结束后,共产党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则撤退到台湾,形成了两岸的政治分治。
二、两岸的对峙与争端在形成两岸政治分治格局后,两岸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大陆政府将台湾视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压制台湾的国际空间。
而台湾则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并坚持其作为中华民国的合法性。
两岸之间的争端和对峙导致了局势的紧张化,世界各国也因此面临了两岸冲突可能带来的地区不稳定。
三、改革开放和经济交流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促使两岸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经济领域的交流成为重头戏,两岸开始逐渐开展贸易合作和经济交流,逐步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特别是1992年两岸进行了全面性的经济谈判,签署了“两岸共同市场协议”,为两岸经济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四、和平发展的背景与实践21世纪初,两岸关系进一步缓和,这主要得益于两岸政府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促进。
2008年,两岸首次进行了高级别的直接交往,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来促进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后,两岸关系进一步加强和稳定,特别是通过双向的直航、邮轮和通讯交流等措施,两岸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五、两岸关系的挑战与机遇尽管两岸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明显的挑战之一是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
由于中国大陆的压力,在国际社会台湾只能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与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交往。
此外,两岸之间的政治差异和台湾的民意也是影响两岸关系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两岸人民的交往逐渐深入,两岸关系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台湾与历史的关系
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关系
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
中国元朝政府在台湾有管理,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汉族人迁徙到台湾后,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福建素来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是福建莆田,唐朝末期已经人口过多,人地矛盾非常严重,即使不断填海造地,围垦海湾,还是无法解决人地矛盾,迫使莆田人从宋朝初期就开始迁徙到台湾。
土地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外地迁徙移民,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当局和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历史以及现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在1949年,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中国国民党政府于台湾岛上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由此为两地关系埋下了伏笔。
本文将探讨这段历史以及两岸关系的现状。
一、历史背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时。
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被击败,逃往台湾岛并在那里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之后的数十年中,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一直处于对抗状态。
中国大陆一方宣称台湾是其领土的一部分,而台湾则一直坚持其“中华民国”政府的独立地位。
然而,这种状态开始发生变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
1971年,中国大陆在联合国问题上取得了胜利,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当时许多国家已经承认中国大陆政府,而不是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
之后,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
在1987年,台湾宣布解除戒严并允许其公民赴大陆探亲。
这标志着两岸之间开始恢复关系。
二、现状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变得更加紧张。
尽管有时期间发生了一些短暂的缓和,但是两岸关系始终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具体阐述。
1.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的主要瓶颈。
中国大陆一方始终坚持台湾是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则坚持其“中华民国”政府的独立地位。
这导致两岸关系非常紧张,使得两岸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难以实现。
台湾问题是中国政治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解决也将影响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2.经济问题经济方面,则是近年来两岸关系比较积极的一个方面。
由于两岸经济互补性很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台商投资大陆的总额也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
然而,由于政治问题的存在,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一直被政治问题所拖累。
3.文化问题文化方面,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交流也在逐渐增多。
中国大陆的影视娱乐业开始涉足台湾市场,而台湾艺人也成为中国大陆观众喜欢的明星。
大陆和台湾的关系
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一、对大陆和台湾关系的三方面认识首先,大陆和台湾是一家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有文献记载为证的,最早的记载始于公元230年的三国时期。
从地理角度分析,台湾是我国大陆架向东自然延伸的部分,地质历史上曾长时间同大陆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入侵台湾才同陆地分开。
从政治角度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大陆与台湾人民同缘同种,“两岸一家”。
其次,目前两岸分离的状况是国内战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之后,被打败的国民党率军队逃往台湾,并割据台湾。
由于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一再阻挠和外来势力的干涉,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局面。
再者,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到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海峡两岸分久必合。
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积极、务实的对台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争取“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取得了极大地进展,突出的反应在两岸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方面。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逐步深入,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点目标。
共同的文化基础能够促进两岸人民增强相互间的理解和共识,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为两岸的进一步融合有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近年来,各行业、团体间多种形式的交流非常紧密,两岸故宫的互访和联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
另外,两岸的经济往来日益紧密。
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的农业合作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两岸的金融、保险业合作的前景也很广阔,丰富的旅游资源,相互间旅游、往来的人员数量不断攀升。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台独势力非常猖獗,在一些台独份子和美国的干涉下,目前台湾还难以非常轻易的回归大陆。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联系
中国有超过4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
公元7世纪隋朝政府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
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政府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政府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骗手段登陆台湾,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9世纪以后,列强以武力对东亚各国胁迫开关,中国、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后遭到英国、美国舰队和登陆部队的侵略,其后中日两国采取“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发展军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自保。
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政府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政府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政府“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当时的记者报道,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清政府官员也纷纷留守原职,与当地驻军、民众一道拼死抵抗日本军队的占领,大陆东南沿海人民也出钱出力出人参加抗日斗争,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
台湾历史问题
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1 两岸陆地曾为一体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台湾的先住民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学者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在距今2000年以前,台湾海峡两岸两岸海水退潮时,一部分人从大陆渡海来到台湾,这部分人也就是今天台湾的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和曹族等少数族的祖先,这些最早到台湾的人被称为台湾“先住民”。
八下地理资料——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八下地理资料: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资料一: 1.台湾,古称夷洲、琉球,明朝始称台湾。
三国时,吴国巡视台湾。
隋朝三次慰抚台湾。
唐宋时,台湾与大陆关系密切。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
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
2. 明朝初年,我国发现钓鱼岛。
明、清多次把钓鱼岛绘制在我国疆海图上。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等,包括钓鱼岛。
1945年日本投降时将钓鱼岛等岛屿交由美军托管。
1971年美国又把钓鱼岛“送”给日本,日本再次控制钓鱼岛。
1972年中日建交,中国同意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暂时搁置,但中国从未放弃钓鱼岛的主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修建灯塔,并把钓鱼岛写入日本地图,企图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终究无法改变钓鱼岛是中国神圣领土这一不争的事实。
资料二: 远古时候,台湾岛本来是和祖国大陆连在一起的。
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
约1万年前,相连的部分陆地断裂下陷,海水入侵,形成了台湾海峡。
台湾岛就成了祖国东南海域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台湾海峡的海底像一条河谷,是被河水冲击、侵蚀形成的,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台湾的地质成分也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
有人说,台湾是福建省浮在海上的部分。
资料三:目前,台湾省大部分居民是汉族同胞,他们大多是福建南部和广东移民的后裔,通用闵南话和客家话。
台湾高山族是古代於越族的一支,他们的根在中国大陆浙江绍兴一带,东南沿海渔民还信奉共同的女神——妈祖。
大量学术考证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来自祖国大陆的东南沿海。
台湾与祖国大陆骨肉相连,密不可分。
①历史渊源:中国自古就经营、管辖台湾。
台湾与大陆历史关系的发展
台湾与大陆历史关系的发展
自古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有深厚的历史关系。
古代台湾居民主
要是原住民,与中原人民的文化往来不多。
然而在明清时期,由于大
规模的移民和商业活动,台湾逐渐与大陆有着更加频繁的联系。
清朝
时期,台湾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省份,与大陆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
的紧密联系。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陆与台湾在政治上出现了分裂。
两岸人民的往来被限制,关系逐渐恶化。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两岸关系更趋紧张,甚至爆发了武力冲突。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
推进,两岸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经贸、文化和社会联系逐渐增加。
1992年,大陆和台湾就“一中原则”达成共识,进一步缓和了两岸关系。
随后大陆提出两岸“对话协商、共同发展”的方针,为两岸
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08年,两岸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两岸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
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务实、稳定
和和平,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支持。
总的来说,台湾与大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
断发展和进步,两岸人民的往来和交流也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
我
们相信,在共同的努力下,两岸关系一定会向着更加稳定、和睦和繁
荣的方向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请举例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请举例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进行论证。
在历史上,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古代,台湾就与中国的福建、广东等地有着往来。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公元前239年,秦朝的将军司马迁派遣史书使者到台湾交流。
而在中国的明朝时期,台湾成为了中国军事行动的重要基地,被用来抵御海盗和倭寇的袭扰。
明代末年,倭寇在台湾一带活动频繁,清军为了稳定局势,也派遣军队进驻台湾。
在文化上,台湾与中国大陆有着共同的传统和价值观。
台湾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汉族,其语言、文字、宗教等方面与中国大陆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台湾的汉字文化传承自古,包括传统的中文书法、戏剧、音乐等文化形式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
此外,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台湾也得到了传承和庆祝,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地理上,台湾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台湾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是中国东海陆缘的一部分。
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天然分界线,台北盆地与福建平原呈连片分布,说明台湾与中国大陆有着相似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此外,根据科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出土的文物与中国大陆相比具有相似的特征,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历史联系。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根据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台湾以及澎湖列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国政府是代表整个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与中国进行国家间的正式外交关系。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综上所述,从历史、文化、地理和国际认可的角度来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文化传承,都表明台湾与中国大陆具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在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海峡关系发展历程简述
海峡关系发展历程简述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关
系经历了多年的变动与发展。
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初,两岸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交流和合作,例如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
然而,随着冷战局势的加剧和两岸政治分歧的日益突出,海峡两岸的关系开始紧张。
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两岸之间的交流得到缓和,1971年中华民国被联合国取代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合法代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此后,两岸之间的互动增加,包括经济、文化、学术和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然而,由于两岸政权认同的差异,海峡关系再度紧张。
1987年,中华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逐渐放宽对大陆的限制,并开始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这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被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自此以后,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岸之间实现了更广泛的经济往来和交流。
2008年,两岸首次直接航班和货运航线
开通,为两岸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出行和贸易交流途径。
此外,两岸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议,推动了两岸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态势的复杂化,海峡关系再次面临不确定性。
官方交流暂停、经济合作受阻以及两岸关系紧张等问题使
得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总体而言,海峡关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波折和变化。
从初期的交流合作到紧张对峙,再到和平发展,两岸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
然而,海峡两岸间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仍然是制约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寻求稳定发展的方向。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从历史上看:台湾和大陆的真正关系
从历史上看:台湾和大陆的真正关系
台湾介于东海与南海之间,东临浩渺的太平洋,西面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遥遥相望,最近处相距仅130公里,台湾总面积约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狭之势,由于台湾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清朝时就被视为东南之锁钥,数省之屏障。
据考古发现台湾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闽台两地之间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发现的人类头顶骨化石残片年代距今约三万至两万年,而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年代距今约五千年至一万五千年之间或更早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发现的左镇和长滨两处
古文化遗址和福建清流、漳州、东山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其体质形态基本相同。
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征,可见两岸古人类,有着共同的起源。
远古时期,中国的大陆和台湾是连成一体的,后来因为地壳的运动,台湾出现海啸,就把大陆和台湾分割开来了,因此很多我们中国的先民,为了谋取生存的条件,就跨过今天的海峡,就到达台湾去,所以这个不仅是地质学上的而且从考古学上,从民族人类学及历史学上,都由充分的证据证明,台湾的原住民是来自中国大陆的。
据文献记载,自汉代起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就正式开始了,这其中既有大陆民众因战乱或迫于生计移民到台湾求生的,也有因贸易而往来于海峡两岸者,尤其是11世纪中叶以后,两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趋紧密,由此中原王朝也日益对台湾予以关注和经营,南宋时开始在澎湖派兵戍守,公元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隶属于晋江县,元朝至元年间,又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自此台澎地区开始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辖!。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演变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演变1、关系演变:(1)各自独立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2)大革命时期--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3)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4)抗日战争时期--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影响: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5)解放战争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6)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④趋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大陆台湾的历史关系
大陆台湾的历史关系历史上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联系首先说说,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随便复制。
三国时,吴国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时,台湾正式内属中央 *** 。
(澎湖巡检司)明朝时,被荷兰占领。
1662年,郑成功 *** 。
1684年,清 *** 派施琅进军台湾,1685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1943年,《开罗宣言》三大国宣告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1945年,中国人成功 *** 。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
现在,我们等待两岸统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国人就收复了。
被其他国家占领的领土才叫收复。
现在的情况和施琅那时是一样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历史小论文200字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 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文化、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中国*** 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成立了得到*** 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及有关民间团体建立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国*** 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必须指出,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台湾岛内“ *** ”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 ”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 *** ”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 *** ”,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 *** ”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 *** ”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 *** 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 *** ”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 当局的“ *** 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国*** 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些长,但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望楼主采纳,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早期的史籍记载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达了夷洲。
夷洲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认为在今天日本或冲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
有的学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
”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临海水土志》所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之台湾相合,如方位:夷洲在临海东南”,临海郡北起浙江宁海一带;气候:夷洲“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物产:“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文化特征:如凿齿,“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台湾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时期,仍有此风,男女青年相爱,男“凿上颚门旁三齿授女,女亦凿三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室婚,终身依妇以处”。
又如猎头,勇士“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
台湾土著居民长期保持这种风俗,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侠云”。
据上所述,《临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当时台湾的情况。
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规模很大,时间很长,前后经历一年之久,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
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
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人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台湾)。
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
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酲髓屿,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
当地土著居民“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相继前来贸易。
这说明当时已常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
陈棱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剌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隋代称台湾为流求,但《隋书》中的流求指的是什么地方,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早在19世纪末,荷兰学者施列格在《古流求国考证》中从地理方位、王居及民居、政治、衣饰、兵器、战争、学术与宗教、外貌风俗及习惯、丧事、动物等12个方面,详细论证古中国地理家记载之流求,即今日之台湾。
此外,大陆、台湾和日本的许多学者也都主张流求即台湾。
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流求即今日之冲绳。
如果用《隋书·流求传》与《临海水土志》互相印证,并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关系。
澎湖驻军与巡检司的设立关于汉人在台湾地区的活动,在唐朝有施肩吾《岛夷行》一诗述及,但因没有其他史料可证,许多人怀疑其真实性。
到宋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楼钥《汪公行状》指出,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汪大猷知泉州郡,“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奄至,尽刈所种”,汪大猷认为原来春季遣戍,秋暮始归,花费太大,因而在当地造屋200问,“遣将分屯”㈩。
真德秀的《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则直接提到澎湖:“朱宁寨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间,毗舍耶国人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湖。
”因此,《汪公行状》所云海中大洲“平湖”应为澎湖无疑。
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
”有的史书还说澎湖“宋时编户甚蕃”。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在建制上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了。
宋代大陆人民迁居台湾地区的原因,从福建来说,主要是隋、唐、五代以来中原人口多次南迁,使福建得到开发,但由于山多地少,土地一般比较贫瘠,产粮不多,而人口增长却很快。
唐天宝元年(742年)福建五郡共9.1万余户,41万多人。
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达139万余户,282.8万余人,400年问,人口增加近6倍,以致出现地狭人稠、生活困苦的状况,正如北宋末年方勺在《泊宅篇》中写道:“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其人虽为勤俭,而所以为生之具,比他处终无有甚富者。
”其次,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
五代十国时,福建佛教势力大量扩张,王审知“雅重佛法”,增设寺院267所,到北宋初年,泉州已有“泉南佛国”之称。
到南宋时,泉州寺田已占土地总额7/10,漳州寺田多达6/10,这就使得一般民人所占土地更少。
第三,政治动乱迫使一部分人民遁逃台澎。
沈文开在《杂记》中说:“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者,聚众以居。
《噶玛兰志略》也说:“宋零丁洋之败,有航海者至此。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大约北宋末年,最迟于南宋时,已有较多的大陆汉族人民东渡台湾海峡,到澎湖从事打鱼、捞贝和耕种。
到了元朝,到澎湖的汉人更多,他们已在此地建造茅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不仅到海上捕捞鱼虾,而且在岛上种植胡麻、绿豆,放牧成群的山羊,形成男子耕、渔、牧,女子纺织的聚落社会。
大陆汉人开拓澎湖之后,开始向台湾岛发展。
据亲自到过台湾的元代著名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台湾东部高山峻岭,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种植黄豆、黍子。
大陆商人将处州的瓷器等货物运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硫磺、黄蜡和鹿皮。
随着大陆人民的不断迁居澎湖,宋、元王朝也开始经营台湾地区,南宋乾道年间已派兵到澎湖巡防。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如其不服就发兵攻击,朝廷从其请。
当时有从小生长福建沿海、熟知海道利病的吴志斗主张先从澎湖发船往谕,了解水势地利,然后发兵。
当年10月,元政府命杨祥为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阮鉴为兵部员外郎,给银符,往使流求,这是元朝当局经营流求的开始。
第二年,他们从汀路尾澳起航,船行不久,望见一个低而长的岛屿,杨祥以为已到流求,率众船停靠岛边,命令刘闰带领200余人分乘11艘小船上岸。
岛上的人听不懂他们的话,引起争执,元军被杀3人,不得不撤到船上,继续航行,抵达澎湖。
第二天,因吴志斗失踪,只好返航,招谕流求的任务没有完成。
过了5年,成宗元贞三年(1297 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并由福州“徙治泉州,以图流求”。
同年9月,福建平章政事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再次赴流求招谕。
这七八年是元朝积极经营台湾的时期。
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为了便于在流求的活动,元朝当局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
《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
巡检职位很低,秩九品,“职巡逻,专捕获”,其下有巡逻弓手,专管查缉罪犯,在澎湖还可能兼办盐课㈥。
澎湖巡检司的出现,说明了元朝政府已经在这个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
日本的侵台活动16世纪后期,日本丰臣秀吉用武力迫使琉球国王称臣纳贡,接着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台湾。
1593年,日本出使吕宋的原田喜左卫门,路过台湾时,递交所谓“招谕”文书,要台湾像琉球一样向日本称臣纳贡,否则就要发兵攻伐,遭到拒绝后,又派遣钦门墩率领200多只战船,准备进攻鸡笼,占领澎湖。
由于明朝政府已在澎湖设防,才没有得逞。
德川家康上台后,继续推行丰臣秀吉的侵略政策,1609年,命令有马晴信率船到台澎地区,侦察海湾港口,调查物产资源,招谕台湾向日本纳贡。
有马晴信船队到鸡笼,遇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一月不能下,则髡渔人为质于鸡笼,请盟。
鸡笼人出,即挟以归”…。
德川家康又派许多使者直接到台湾要求通商贸易,但是这些使者都没有受到土著族的欢迎,反而有的被杀,有的被拘留作为奴隶。
1615年,德川再次命令村山等安组织大规模的武装征讨。
村山等安是一个靠航海贸易发家的富商,在他担任长崎代官期间,积极发展与英国、荷兰等国商人的贸易,同时与住在平户的中国海商李旦也有来往。
当他获得德川家康授予赴台湾的渡航船御朱印状后,积极征集士兵和船只,准备各种战略物资。
村山准备侵台的消息很快传到琉球,中山王尚宁特遣通事渡海向明朝政府报告:“倭造战舰五百余,胁取鸡笼山岛野夷。
”福建巡抚黄承玄认为如果日本占领台湾,会构成对东南沿海各省的严重威胁,他调兵遣将,作了积极的防范,同时移咨浙江巡抚,督促温州、处州的将领防止倭寇的突然袭击。
1616年5月,村山等安派遣他的次子秋安率领13只船,离开长崎,远征台湾。
船队驶到琉球海面被暴风雨打散,只有一只船到达台湾,遇到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和包围。
明石道友率领的两只船,航行到福建闽东海面的东涌,挟持明朝的侦探董伯起返回长崎。
这支远征船队由于遇到暴风雨和大陆军民与台湾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而完全失败。
1617年,日本又派遣明石道友以送董伯起回国为名,到达福建,“献方物,上章求市”,福建海道副使韩仲雍前去警告:“汝若恋住东番,则我寸板不许下海,寸丝难望过番,兵交之利钝未分,市贩之得丧可睹矣,归示汝主,自择处之”,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郑成功收复台湾17世纪中叶的中国大陆与台湾17世纪中叶,不论对中国大陆还是台湾来说,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白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连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象征着明朝统治的结束。
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朝政权。
但争夺中国统治权的斗争并未结束,以南明政权为代表的明朝残余势力和以大顺、大西起义军为代表的农民武装,仍在神州大地上与清政权角逐。
在诸多的抗清势力当中,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郑成功,原名森,福建南安石井人。
明天启四年(162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平户。
他是明末著名的海盗兼海商郑芝龙的长子。
明崇祯三年(1630年),郑森回到故国家乡,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
1645 年8月,郑芝龙和郑鸿逵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了隆武政权。
冬森谒见隆武,备受恩宠,赐国姓朱,改名成功。
因此,后来人们常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1646年9月,清军人闽,郑芝龙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与父亲分道扬镳,走上坚决抗清的道路。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今小金门岛)誓师起兵,1650年夺取了厦门。
从此,厦门以及金门成了他的主要基地。
这以后,郑成功的军事力量日益增强,政治影响明显扩大,逐渐成为东南沿海最主要的抗清势力。
鼎盛时期,郑氏军队共有陆军72镇,水师20镇,士兵近20万人,并且拥有各种大小船只5000余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