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古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古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传奇小说,由吴承恩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
述了诸葛亮、曹操、刘备等等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古代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赏。
古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极高,孙子著作《孙子兵法》中有“熟读三国志,以吃历事变”,这
句话在当时是备受崇高的一句赞誉语,从中可见三国演义在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地位。
而著
名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相如也曾写道:“三国演义,治事最明史书。
”司马相如认为,三国
演义精雕细琢、翩翩飞舞,特别是将事件的细节娓娓道来,这对于读者认识历史来说是极
具参考价值的。
后人对其也一直称赞有加,一部三国演义影响深远,与古人相比,今人更是以阅读、学习AND欣赏的姿态古今重温这部传奇经典,它也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为人们提供
了一种立足于历史社会发展的见解。
总之,自古今中三国演义都受到了众多人士的热烈赞扬与喝彩,被誉为“古书中之瑰宝”。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三国演义都受到了追捧,使它成为一个不朽的经典,无益的流传下去。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斗争和英雄们的壮丽事迹。
本文将从中国著名作家的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进行评价。
二、张爱玲:史诗般的魅力张爱玲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积极评价。
她认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智慧的启示。
张爱玲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她认为这些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又立体的历史世界。
在张爱玲看来,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正是这些英雄们的壮丽事迹,激励着后人去追求真善美,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张爱玲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英雄们的描写,展示了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抉择和斗争,体现了人类精神的高度。
三、鲁迅:社会现实的映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独特。
他将三国演义视为一个社会现实的映射,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局和人心的百态。
鲁迅指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既有伟大的品质,又有深深的缺陷。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不得不以残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残酷性和无情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通过对这些英雄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类本性的复杂。
四、金庸:史诗般的想象力金庸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非常高。
在他的作品中,金庸常常以三国演义为素材,将其中的英雄形象引入到武侠世界中,创造出充满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故事。
金庸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史诗般的魅力和想象力。
他特别欣赏三国演义中的谋略和智慧,认为这些英雄们的智勇才智,是他所推崇和追求的完美人格。
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以这些英雄形象为基础,创造出许多儿时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角色。
拓展阅读:名人谈《三国演义》

名人谈《三国演义》金庸与池田演绎三国池田: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的魅力根源究竟来自何方?其宏大舞台是由何处开始的?其人物形象之栩栩如生表现在哪一方面?金庸: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
近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从纯文学观点来看,认为《红楼梦》的价值更高,我也觉得是如此。
毛泽东主席认为《红楼梦》有攻击封建意识的革命意义,从阶级立场来说,把《红楼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也说要研读《红楼梦》。
但我相信,许将军读了之后,对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样回肠荡气的情景一定会老大不耐烦,必定更加欣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瑾赤壁鏖兵”那样的场面。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本书的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
池田:原来如此,充分发挥戏剧效果,甚至在微小之处也下功夫。
金庸: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决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魏国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
大哥没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
其实,邓艾、钟会灭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池田:特别是决定与魏王决一雌雄而跃马挺进五丈原,以此切切之心境而写以“臣亮言”开始的《出师表》,令人流泪而读不下去。
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所寄托的思念,正是祈愿正义必胜的万古不易的人类心理啊!吉川的小说《三国志》事实上是以“孔明之死”而结束的。
先生您在写作过的许多部武侠小说中,曾描写过许多具有魅力的人物。
依照您的创作经验,《三国演义》的人物中,哪一位最吸引您?金庸:《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的历史与虚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人性悲欢。
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虚构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原大地陷入了连年战乱之中,各路豪强割据一方,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小说以黄巾起义为开端,通过描写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人性百态。
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充分利用了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这些真实的历史素材融入到小说情节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有历史感和真实性。
然而,《三国演义》并非一部严格按照史实来创作的历史纪实作品,其中也融入了大量的虚构元素。
在小说中,作者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删减、改编和虚构。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著名场景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空城计等,虽然在史书中有所记载,但作者在描述时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情节更加曲折离奇。
同时,小说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周瑜、貂蝉等,虽然基于历史原型,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个性和情感,使得他们更加生动立体。
虚构元素的加入,使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虚构的手法,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三国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想象的乐趣。
同时,虚构元素也为故事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使得整个情节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大量的虚构元素,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赋予了历史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名家评《三国演义》

名家评《三国演义》
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清)魏裔
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泽东
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三国气”,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三国》。
——鲁迅
《三国演义》为通俗历史教育的典范之作。
——胡适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金庸《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
——日本作家吉川英治《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俄国作家科洛克洛夫
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清)章学诚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一、张晋
张晋是中国近代文学家,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也是伟大的历史史诗。
他说:“古今中外小说,没有比《三国演义》更动人的了。
这部作品不仅巧妙地混合了戏剧与叙事,传神地描绘了人物形象,更融入了古代智慧,是一部无可比拟的文学名著。
”
二、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颗流芳百世的明珠。
”他认为,《三国演义》在写作、构思、观念、情节、人物形象、历史铺垫、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杰作之一。
三、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他把《三国演义》比喻为“国之骄兵!”他说:“三国演义,谁不爱?句句活生生,行行洋洋,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第一奇葩。
”他认为,《三国演义》与其它文学作品不同,在那些重要地方,它有着它独特的语言风格,句句明快,行行富有哲理,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
- 1 -。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巨作,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所包含的三国历史、人物、事件、故事等,展示了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和精髓。
因此,它深受许多著名作家的喜爱与高度评价。
本文主要介绍几位著名作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表现力最高、最为传统的一部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他对小说文学的观点是,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它可以描绘社会现实,并能够表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他认为,小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中国小说。
而《三国演义》在这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表现力最高的小说,因为它充分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典故、意象、象征、比喻等,使得小说的形象鲜明而全面。
此外,他还认为,《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之一,它能够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唤起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与感受。
金庸:《三国演义》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金庸是中国20世纪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它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完备写照,也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价值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世界,展示了人们之间的权力、财富、爱情、信仰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作为一位武侠小说大师,他对小说中武功、武器等的描写也十分赞赏。
金庸还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非常精妙,充满了诗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他认为,《三国演义》的语言韵味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即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此外,他还强调了《三国演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文学巨著。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1. 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然而,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记录,也有虚构的情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进行辨析,并探讨其影响。
2. 历史真实性2.1 真实人物与事件《三国演义》以马良、刘备、曹操等历史人物为基础,并描绘了黄巾起义、赤壁之战等真实的历史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在历史记录中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被认定为真实存在。
2.2 修改和夸张然而,在讲述这些真实人物和事件时,小说对他们进行了修改和夸张处理。
例如,曹操被塑造成聪明但狡诈的形象,刘备被描绘为仁爱善良的君主。
这些修改和夸张加深了角色个性,并丰富了故事情节,但同时也破坏了历史真实性。
3. 虚构的情节3.1 塞入的虚构人物除了真实的人物之外,小说中还塞入了一些虚构的人物,如关羽、张飞等。
这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但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上确切存在。
3.2 发生变化的事件《三国演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修改和虚构,以增加戏剧性和叙事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被描绘成火海惊涛,豪杰争霸;而在实际历史中,则是一场普通的水战。
这种改动使故事更加紧凑有趣,但与真实事件存在偏差。
4. 影响与意义4.1 激发历史兴趣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但这部小说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它激发了读者们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并推动了学术研究与讨论。
许多读者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开始对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探索真实的历史资料。
4.2 塑造历史观念虽然小说中存在大量虚构的情节,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塑造历史观念和价值观的文化载体。
《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他们根据作者意图所具备的品质,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促使人们思考和讨论领导能力、忠诚、家族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
5. 结论《三国演义》在既有真实性,又有虚构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三国演义的资料及名人评价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通过对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的描述,展现了公元184年至280年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在小说中,作者以描写战争为主,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
其巨大的影响力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对于《三国演义》的评价,历来有之。
明末清初的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近代学者鲁迅认为《三国演义》表现出“像”与“不似”之美,《三国演义》所呈现出的美是一种气象万千、浩瀚无垠的大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阅读原著或查阅相关文献。
三国演义 名人评价

三国演义名人评价一、名人评价的意义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评价这些名人的品德和行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启示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名人进行评价,并探讨他们的优点、缺点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二、刘备评价1. 优点•仁德之君:刘备以仁义为政治原则,秉持着对人民的慈悲之心,对待部下宽厚大度,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克己奉公:刘备能够自我克制,将个人利益置于大局之上,始终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
•善于借力:刘备以智者贤士为助手,善于借力使力,不计较个人的荣誉和地位,一心想要统一天下。
2. 缺点•犹豫不决:刘备在一些关键的决策上常常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决断力,导致他往往错失良机。
•缺乏军事才能:刘备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天赋,但相比于诸葛亮和周瑜等战略家,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显得有限。
3. 影响刘备以其仁德之君的形象,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
他的为人为政,是民众敬爱和追随的对象。
刘备的形象也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所吟咏,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曹操评价1. 优点•才智出众:曹操聪明机智,善于识人用人,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优势。
•鲁肃评价:鲁肃曾说曹操“虽有万人之敌,而无一人之亲”,可见曹操在军事上的能力之强。
他的统帅才能和战略眼光征服了许多敌对势力。
•开创州县制:曹操在军事统治的同时,也注意发展经济,推行州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对后来的历代政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 缺点•残暴无情:曹操在处理政治对手和叛逆时常常采取残暴的手段,犯下许多不仁不义的行为。
•权欲过重:曹操不满足于自己的权力,一直追求更大的势力和地位,这导致他的统治缺乏长期的稳定性。
3. 影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的形象既拥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又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
他的才智和战略眼光使他成为历史上备受瞩目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及形成的原因。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
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
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
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原因:《三国演义》之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会出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表现特点,主要源于其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法。
所谓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塑造手法,指在人物塑造中,突出甚至夸大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而对其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则欲以舍弃,比如,曹操的奸诈雄豪、关羽的忠义勇武、刘备的仁爱宽厚等。
在具体塑造中,为了较好地表现《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作者又运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一)出场定型法,即通过主要人物一出场几件事件的叙述,展示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如曹操少时中风的描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描写,都恰好地揭示了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不过是他们主要性格特征的演化。
拓展阅读:名人谈《三国演义》

名人谈《三国演义》金庸与池田演绎三国池田: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的魅力根源究竟来自何方?其宏大舞台是由何处开始的?其人物形象之栩栩如生表现在哪一方面?金庸: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
近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从纯文学观点来看,认为《红楼梦》的价值更高,我也觉得是如此。
毛泽东主席认为《红楼梦》有攻击封建意识的革命意义,从阶级立场来说,把《红楼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也说要研读《红楼梦》。
但我相信,许将军读了之后,对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样回肠荡气的情景一定会老大不耐烦,必定更加欣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瑾赤壁鏖兵”那样的场面。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本书的主角诸葛亮从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步地扣得极紧。
池田:原来如此,充分发挥戏剧效果,甚至在微小之处也下功夫。
金庸: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方,决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魏国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
大哥没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
其实,邓艾、钟会灭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池田:特别是决定与魏王决一雌雄而跃马挺进五丈原,以此切切之心境而写以“臣亮言”开始的《出师表》,令人流泪而读不下去。
人们在诸葛亮身上所寄托的思念,正是祈愿正义必胜的万古不易的人类心理啊!吉川的小说《三国志》事实上是以“孔明之死”而结束的。
先生您在写作过的许多部武侠小说中,曾描写过许多具有魅力的人物。
依照您的创作经验,《三国演义》的人物中,哪一位最吸引您?金庸:《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

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分析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历史小说的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作为文学作品,它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艺术构想和虚构元素。
因此,在研究《三国演义》时,我们需要同时关注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历史真实与虚构的辨析《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和英雄们的传奇故事。
然而,虽然小说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基本与史实相符,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虚构和艺术处理。
首先,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了艺术加工,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刘备、孙权联合击败曹操,而在小说中则出现了周瑜的火攻策略,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
其次,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也是虚构的,例如刘备取益州的过程、吴国孙权让位给刘备等。
这些情节的虚构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反而弥补了历史资料的不足,使得故事更加完整。
因此,我们在研究《三国演义》时需要明确其中的历史真实和虚构,并加以区分和分析。
二、历史真实的价值与意义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虚构的历史小说,但其中仍包含了许多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这部小说了解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基本符合历史记载,如刘备忠诚仁德,曹操威武果断等。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其次,《三国演义》还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背景。
比如小说中对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文化交流等加以描写,使得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来了解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发展。
三、虚构历史小说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虚构历史小说,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故事的连贯性。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赏析读后感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赏析读后感《三国演义》,这本经典之作,就像一个装满了历史风云和英雄传奇的大宝藏。
读完之后,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心中满是感慨。
在这本书里,历史与虚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作者巧妙地运用虚构的手法,为那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戏剧性。
比如说,诸葛亮的空城计,那叫一个惊险刺激!司马懿带着大军兵临城下,而诸葛亮却在城楼上淡定弹琴,城中看似空无一人,实则暗藏玄机。
这种虚构的情节,把诸葛亮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的心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儿。
还有那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的场面简直太壮观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本就惊心动魄,而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虚构的细节描写,让这场战役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诸葛亮借东风,这一情节虽然虚构,但却让人感觉仿佛真有上天相助,给整个战役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
关羽为了寻找刘备,带着嫂子一路奔波。
这一路上,那是困难重重啊!每一关的守将都不是吃素的,可关羽是谁?那是义薄云天的关二爷!他挥舞着青龙偃月刀,毫不畏惧。
第一关,东岭关,守将孔秀,这家伙自不量力,非要拦住关羽,结果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
第二关,洛阳太守韩福,暗箭伤人,可惜还是没能挡住关羽的脚步,关羽手起刀落,又解决一个。
第三关,汜水关,守将卞喜,这家伙阴险狡诈,在镇国寺设宴,想要谋害关羽,幸好有关羽的警觉和超强的武艺,才没让他得逞,又是一刀,卞喜也归西了。
第四关,荥阳,太守王植,表面热情款待,背地里却让人放火烧关羽的住处,关羽发现后,怒斩王植。
最后一关,黄河渡口,守将秦琪,这个家伙更是嚣张,看不起关羽,结果被关羽轻松斩杀。
这一路上,关羽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忠诚和勇气,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这个情节中,作者对关羽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一场战斗的描写都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看到关羽那威风凛凛的身影,听到他那豪迈的怒吼。
《三国演义》书评:历史、人性与智谋的交织

《三国演义》书评:历史、人性与智谋的交织《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历史洞察而享誉文坛。
这部作品以三国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英勇、智慧和荣誉。
一、历史与虚构的交融《三国演义》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虚构元素,使得这部作品既忠实于历史,又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力。
罗贯中以其独特的笔法,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战争进行了生动的再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二、鲜活的人物画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对话和戏剧性的情节转折,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的人物形象。
如曹操的狡诈与权谋、刘备的仁爱与智慧、孙权的果断与制衡,以及诸葛亮的智勇与忠诚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战争与政治的较量《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线,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英勇和智慧。
作者通过生动的战场描写、复杂的政治阴谋和巧妙的战略战术,将战争和政治的残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也使其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四、深刻的主题思考《三国演义》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主题思考。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人性、智谋和权力的探讨。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示了智谋和权力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使我们得以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五、卓越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在艺术成就方面也非常卓越。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倒叙、插叙、伏笔、照应等,使得作品在叙事结构、情节设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外,作者还善于通过环境描写、心理刻画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六、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还对后世的小说、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读后感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读后感《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巨著,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就像是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
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看到烽火连天的战乱画面。
要说这《三国演义》啊,最让我着迷的还得是它那出神入化的历史虚构艺术。
历史是骨架,而虚构则是血肉,二者完美融合,造就了这部不朽的经典。
在书中,许多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就拿关羽来说吧,“温酒斩华雄”这一情节,把关羽的勇猛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
华雄在当时可谓是威名赫赫,众多诸侯的大将都败在了他的手下。
而关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主动请缨出战。
曹操为他斟了一杯热酒,关羽却豪迈地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这寥寥数语,把关羽的自信和霸气表现得恰到好处。
等关羽提着华雄的首级归来时,那杯酒竟然还是温热的。
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关羽的武艺高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英雄气概。
还有“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为了寻找刘备,一路上冲破重重关卡,斩杀了多名敌将。
每一场战斗都描写得紧张激烈,让我们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儿。
但仔细想想,历史上真的有这么多巧合和惊险的战斗吗?或许未必。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虚构的情节,关羽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再说诸葛亮,那更是被作者描绘成了智慧的化身。
“草船借箭”这一经典桥段,让人拍案叫绝。
诸葛亮凭借着对天气的准确预测和过人的智谋,不费吹灰之力就从曹操那里“借”来了十万支箭。
那江面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坐在船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还有“空城计”,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压境,诸葛亮竟在城楼上淡定弹琴,吓退了敌军。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虽然这些情节可能在历史上并未真实发生,但它们却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令人敬仰。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的知识竞赛。
赛前,大家都觉得我们班的实力比不上其他班,夺冠的希望渺茫。
但我和队友们并没有气馁,我们一起制定策略,互相鼓励。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读后感

三国演义历史虚构艺术读后感说起《三国演义》,那可真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经典之作!小时候,我就被电视剧里那些金戈铁马、英雄豪杰的故事深深吸引。
长大之后,再读原著,又有了一番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对于其中历史虚构艺术的运用,更是让我觉得妙不可言。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虚构情节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
比如说,诸葛亮的空城计,那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历史上或许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一幕,但在小说中,诸葛亮在城头悠然抚琴,司马懿却心生疑虑,最终选择退兵。
这个情节把诸葛亮的智慧和沉着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还有那个“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一路过关斩将,好不威风!虽然历史上可能没有这么夸张的经历,但通过这样的虚构,关羽的忠义和勇猛被放大到了极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
这种虚构不仅没有让我们觉得离谱,反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来说吧,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玩三国角色扮演的游戏。
我扮演的是诸葛亮,当时我们设定的场景就是要抵御敌军的进攻。
我学着书中诸葛亮的样子,故作镇定地指挥着“将士们”,心里其实紧张得要命。
结果没想到,还真把对方给唬住了,让我们赢得了那场游戏。
从那以后,我对《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智慧就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比如说貂蝉这个人物,她在小说中以美貌和智慧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最终成功地铲除了董卓这个大奸臣。
虽然貂蝉在正史中的记载并不详细,但在《三国演义》中,她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她的美丽、勇敢和机智,让人难以忘怀。
还有赤壁之战,那火攻的场面,那智谋的较量,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虽然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可能没有小说中描写得那么神奇,但正是这些虚构的细节,让这场战役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经典。
《三国演义》中的这些虚构情节,就像是一道道美味的佐料,为原本就丰富的历史大餐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味道。
它们让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名字和遥远的传说,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形象。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名言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名言《三国演义》,这部描绘三国时代政治风云的史诗性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深受众多名人的赞誉。
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学者和批评家都曾对其发表过深刻的见解和评价。
金圣叹,清代的文学批评家,他将我国的历史小说做了集萃式的评述,其中《三国演义》被排为“第一才子书”。
这一评价无疑彰显了金圣叹对这部作品的极高评价。
他赞誉《三国演义》的叙事才能,认为作者详略得当、纵横开合,尤其是对几次大战的全景式描写,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写得波澜起伏、跌宕曲折。
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不仅将简略的史实演义得生动细致,更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堪称艺术典型。
在众多的人物中,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最成功、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之一。
他被誉为“贤相”的化身,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使得他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
许多名人对诸葛亮的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清代文学家李渔曾赞叹:“观其淋漓忠愤,曲折淋漓,或抑或扬,时浓时淡,都是出自肺腑,不徒模拟古人。
”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文学中的塑造之成功。
当然,《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影响力和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
在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三国演义》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视角。
从历史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生动的再现,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社会学层面,《三国演义》所揭示的人性、权谋、战争与和平等主题,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而在哲学层面,它对忠诚、智慧、勇气等价值观的探讨,也为我们思考人生和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历史、社会和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正如清代文学家毛宗岗所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
”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影响之大。
且不赘述它对明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
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
但是历史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
因为它是一部历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艺读物。
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看法。
一般而言,探《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材即历史资料,是否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
显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重大的失误。
而历来研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欠缺。
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中是如何运用辩证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
突。
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爱的人物产生共鸣。
这才是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之处。
罗贯《三国志通俗演义》参陈寿的《三国志》及裴之的注文,也借鉴《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
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的前因后果。
这就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鉴。
民间传说、历史文、三国故事剧本、正统修史书的因素夹杂一起。
可见《三国志通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
蒋大器在序里第一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
他明确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代之事”,因而“亦庶几史”;另一方面,它又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作不同的特点。
他说:历代之事,久愈失其传。
前代尝以野史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多厌之。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史,自汉灵帝中平元,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心损益,目之曰:《国志通俗演义》。
文不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乎史。
盖欲读诵者,人得而知之,若诗所里巷歌谣之义也。
……则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臧否,一开卷,千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
其问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观者有所进益焉。
予谓其诗,读其书,不识其,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
人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
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读书也。
蒋大器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考证国史,写态度非常严谨;同时有加工,完全可以视史实。
他在这里把史与放在同等地位。
内容实,文字好读。
书成之后,“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以便观览”。
所以虽然有虚因素,然而就影响而言,应当逊于传统的诗教作用。
在语言方,《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言不甚俗”的特点,“人得而知之”,不像历著作那样“理微义”。
因此,他认为此类历小说,既可以帮人们认识史,又能帮人们区分奸善恶,还可以吸取历教训。
由于此书作者有一定的历素养,艺术技巧也很高,塑造了一列风云人物,又生动描写了多个政治斗争和重大战役对三国历史按年代先作了鸟瞰式的叙写。
这样书虽然不大为正统史学家重视,但很受群众欢迎。
蒋大器一方面摆脱正统史学家的偏见,确指出历史小说的特点特别是强调了与正史的区别,指历史演义小说可以必要时加工虚构,为后张尚德的进一步提出“羽信史说”作了准备同时蒋大器在序中阐述了己所尊奉的儒家的历史观:他崇孔子修《春秋》“立万万世至至正之大法”,和孟子的言仁而不言利;至朱熹《通鉴纲目》“亦由是也;岂徒历史之事而己乎?”这就是说:史是为“劝惩警惧当世”而作,它不是为了纪往事。
为此他特别强此书是贯穿了尊蜀汉,特孔明,并尊刘、关、张,贬抑权和极端反对曹操的思想。
张尚德驳斥把历小说视为多余的观点,对于明代历小说和小说理论的发展起了好的作用。
他重申蒋大器的一些基观点,指出“史氏所,事
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因此“非通儒耳而通其事,因事而其义,因义而兴乎感。
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里说,史氏所志,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宿夙学,展卷问鲜不思困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隐栝编。
欲天下之人,入耳而其事,因事而悟其义,义而兴乎感。
不待研精覃思,知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
是是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风教广且大焉,何病其赘耶?客仰大唬曰:有是哉?子之我诬也。
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者矣。
简帙浩瀚,善本甚艰,请诸梓,公之四方,可乎?余不揣劣,原作者之意,俚语四下韵于卷端,庶几咏而有所得欤。
于戏!牛溲马勃,良医所,孰谓稗官小说不为世道重轻哉?
历史演义小说“羽翼史而不违”,即不违背历史真,但又不能与历史完全同,否则历史演义说也就成了多余。
他认为它有不忽视的社会教育作用,其“稗益风,广且大焉”,不能因其是稗官小说”就认为“不足为世所轻重”。
《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历史演义说大量流布,且作在如何对待历史事实和术虚构关系问题上看法不一小说理论上,有熊大木和观道人为代表的争论。
前者在《新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里对所谓史演义小说“不可紊以正史”的观点进了驳斥,申明在尊重历史基本事的同时可以“用广发挥”后者则在《新列国志叙》说在“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色”基础上,必得“大不敢违其实”。
其实他并无根本分歧,只不过是各自侧重不同。
当然,也刚好说明明人在此问题上未彻底弄清楚。
此后谢涮进一步提出“凡小说杂剧戏文,须虚实相半,方为游三昧之
笔,然亦要情景造为止”。
另有袁于令出小说之幻和史志之的异质,须知“天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之理乃极真之理”阐明历史演义小说在选取史素材时必须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可润色删削,这些文论比较辩证地考察了历史与虚构关。
就《三国演义的流布和接受情况言,它很能体现明人对历史与说之问辩证关系的认轨迹。
及至诸如《忠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创作后,供参照的文本资源与角度就更加富。
要真正识别史实部分小说艺术成分确实不易,故我们结合三国历史来阅读和评论三国演义》,分清说中的叙述和描写哪些与史实相合;哪些是移花接木和对历史的大和缩小;哪些完全是虚构,这才能较为正确地鉴和评品《三国演义》。
免费论文下载中
释:
[1]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9页、第650页.
[2]参见蔡景《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1999版,第95页.
[3]参见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4]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社2001年版,第313页.
免费论文下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