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124-DMAC为工质对的余热吸收式制冷

合集下载

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共3篇

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共3篇

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共3篇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1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

在汽车行业中,余热回收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车用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汽车排放,减少碳排放量,不仅节约能源,还可保护环境。

为了更好地研究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效果,本文开展了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首先,我们介绍了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车用余热回收系统通过收集发动机排放出的高温废气中的能量,以供给汽车系统暖气、制动液、发动机预热以及发动机启动等多种用途。

其中,循环工质作为车用余热回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传递热量和储存能量的关键角色。

然后,我们详细介绍了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

首先,我们采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对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了系统各部分的参数设置。

接着,我们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测试平台,进行现场试验,以验证模拟结果的有效性。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以及循环工质的传热特性。

最后,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结果表明,以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具有更好的热力学性能,但R123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循环工质。

综上所述,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的模拟与试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项研究不仅可以为车用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也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热力学计算方法的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我们对以R123和R245fa为循环工质的车用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研究。

燃气吸收式制冷机的最大制冷量及相应的性能系数

燃气吸收式制冷机的最大制冷量及相应的性能系数

等许多重要 的参量。这样所研究的热力循环就更接 近 于实 际 ,从 而对 实际 就更 具有 指 导意义 。
近 年来 , 已有 一些 学者 应用 有 限 时间热 力学 理 论研 究 了吸 收式 制冷 机 的性 能 。他们 多 将吸 收式 制 冷 机 视 为一个 不 可逆 的三 热源 制冷 机 。然 而 ,在 实 际 的 过 程 中 ,不 仅 吸 收 和 冷 凝 过 程 的工 作 机 理 不
上海煤气 21年第 1 ( 01 期 (符
c to ain
热源 从 下 降到 m ,两个 冷源 分别 从上 升至 川 n
K '
g C , = C = G A
() 3

,低温 热源 ( 即制冷 空间 )从下 降到

式 中:s、E分别 为 发生器 和吸 收器 的效 能 。 a 根 据热 力 学第一 定律 , 热机 的输 出功 率 m : 为
驱动 的吸收式制冷机( 即燃气吸收式制冷机) 可实现 冷 负荷与高峰电力需求最大程度的分离,因而被认 为是能够成功解决 由于空调而产 生的 电力负荷 高
峰 问题 的一种 有 效途径 。另外从 环 境 的角度 ,吸 收 式 制冷 机 不仅 可 以减 少 C 的排 放量 , 且 不使用 O2 而 破 坏 臭氧 层 的制冷 工质 C Cs HC C ,因此 很有 F 和 Fs 可 能 成为传 统 电制 冷设 备 的一种 替 代 。正 是 因为集 合 了上 述诸 多 优 点 ,人们 已经 开始 重视 吸 收式 制冷 机 的 理论 分析 以及 实 际应用 。
低 品味 热 能,如燃 气 、太 阳热 、工 业废 热 等 。这 一 方面 可节 约大 量 的 能源 ;而另 一方 面 , 由于 被燃 气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废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成套装置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废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成套装置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废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成套装置一、项目简介由本团队研制开发的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的氨水或有机工质吸收式制冷成套装置,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泵所构成,其工作介质为氨水或有机工质(制冷剂为HCFCs 或HFCs,吸收剂为DMAC或NMP),蒸发温度范围为5℃~-55℃,相应的驱动热源温度为85℃~150℃,单机制冷负荷为12~1200kW,可以采用空气冷却或水冷却。

装置分运动型和固定型两类,运动型用于船舶或车辆废热制冷,固定型用于陆地固定场合低品位热制冷。

运动型吸收式制冷机采用可在摇摆,颠簸状态下工作的满液发生,鼓泡吸收设备,固定型采用传热温差小的降膜发生,降膜吸收设备。

整机采用PLC自动控制,可实行无人值守,自动化程度高。

二、应用范围该成套装置主要用于化工、制药、捕捞、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轻工等行业的低温余(废)热驱动制冷,为工艺提供冷量,尤其是采用无毒无害的有机工质的吸收式制冷装置,特别适用于渔船发动机排气废热制冷,为渔品提供保鲜。

三、知识产权情况本团队拥有相关专利和核心技术。

相关专利: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方法,发明专利:ZL02132742.4;一种蓄能制冷/制热方法和蓄能制冷/热泵机组,发明专利:ZL200410021385.6;一种蓄能除湿/空调机组的蓄能除湿/空调方法,发明专利:ZL20041002221.3;一种多温级蓄能制冷方法,发明专利:ZL200610045671.5。

四、规模与投资本成套装置按用户需求,根据不同余/废热条件、冷却介质性质、需求的蒸发温度和使用场合,即可进行系列化设计、生产,可进行特殊化设计,生产。

生产企业需要具有压力容器制作许可和制作条件即可,不需要另行投资。

五、提供技术的程度和合作方式本团队已成功地研发了渔船发动机废热驱动的氨水吸收式制冷成套装置(该技术已成功转让),并设计、制作了采用R124-DMAC(或采用R134a-DMAC)有机工质的废热驱动吸收-压缩式制冷系统,通过了原理验证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可以作为第二代渔船发动机废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成套装置使用。

余热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余热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余热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余热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一、引言在当今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寻求绿色、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余热利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余热吸收式制冷机作为一种能够通过吸收热能来制冷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备受关注。

二、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的基本概念1. 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的定义余热吸收式制冷机是一种利用余热能够产生制冷效果的装置。

与传统的压缩式制冷机相比,余热吸收式制冷机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低的环境影响。

2. 结构组成余热吸收式制冷机主要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吸收器和发生器。

其中,吸收器的作用是吸附和冷凝工质,而发生器的作用是提供热能使工质蒸发。

三、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过程1. 工质流动在余热吸收式制冷机中,工质循环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质的流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过程:吸收过程、生成过程和冷凝过程。

2. 吸收过程吸收过程发生在吸收器中。

吸收器中充注的溶剂会吸附蒸发出的工质。

通过控制溶剂和工质的流动,可以使工质从气相转化为液相。

3. 生成过程生成过程主要发生在发生器中。

通过给发生器提供热能,工质会从溶剂中蒸发。

蒸发后的工质会变成气体状态,并进入到制冷系统中。

4. 冷凝过程冷凝过程发生在冷凝器中。

工质通过放出热能使其从气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

冷凝后的工质会回到吸收器中,重新开始循环。

四、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的优势和应用1. 能源利用效率高余热吸收式制冷机利用废热能进行制冷,能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比传统的压缩式制冷机,其能源消耗更低。

2. 环境友好余热吸收式制冷机采用吸收冷凝的方式进行制冷,不产生有害气体的排放。

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

3. 应用领域广泛余热吸收式制冷机在众多领域都有应用,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利用、热泵系统、能源回收以及低温制冷等。

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让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技术。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余热吸收式制冷机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R124

基于R124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7年第36卷第7期·2436·化 工 进展基于R124/DMAC 为工质的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分析贾炯1,王辉涛1,刘泛函1,葛众2(1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2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吸收式制冷能够利用工业余热进行制冷,但存在不能高效利用100℃以下废热的问题。

本文以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制冷工质对R124/DMAC ,对不同发生压力、发生温度和冷凝温度下系统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氨/水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影响系统制冷系数(COP )、㶲损和㶲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发生温度和发生压力,在相同冷凝温度下,R124/DMAC 制冷系统的最佳发生压力为600kPa ,最佳发生温度为75℃;而氨/水制冷系统的最佳发生压力为1100kPa ,最佳发生温度为100℃,采用新型制冷工质对能够有效地利用更低品位的热源进行制冷,同时系统的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压缩吸收式制冷;㶲;热力学;仿真;模型中图分类号:TK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07–2436–07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6-1922Performance study of compressive energy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based on R124/DMAC mixtureJIA Jiong 1,WANG Huitao 1,LIU Fanhan 1,GE Zhong 2(1Faculty of Metallurgical and Energy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32,Yunnan ,China ;2Key Laboratory for Thermal Science and Power Engineering of MO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can recover industrial waste heat ,but cannot effectively utilize waste heat below 100℃.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 the traditional ammonia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performance of compressiv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was simulated with R124/DMAC as working fluids. Operating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by changing operating temperatures ,pressures and condensing temperatures. Operating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system COP ,energy loss and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mmonia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same condensing temperature ,the maximum COP of the two working fluid systems was the same. But the new system had a lower pressure of 600kPa (ammonia system of 1100kPa ),a lower temperature of 75℃(ammonia system is 100℃). The irreversibility using the new refrigerant and the exergy efficiency were in a reasonable rang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ystem of COP ,exergy loss and exergy efficiency were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condensing temperature.Key words :absorption/compression refrigerator ;exergy ;thermo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吸收式制冷因可直接利用低温热源进行制冷,其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青睐。

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

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

关键词: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热力学分析;节能;环保
一、引言
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和环保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冷 热电联产系统作为一种综合能源利用系统,具有高效、环保、灵活等优点,受 到了广泛。吸收式制冷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冷技术,具有节能、环保、可靠等优 点,在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对冷热电联产系统吸 收式制冷进行热力学分析,探讨其节能和环保优势。
谢谢观看
三、吸收式制冷原理及热力学过 程
吸收式制冷是一种利用液态工质吸收气态工质中的热量并释放出冷量的制冷技 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吸收过程和蒸发过程两个主要环节。在吸收过程中,液态 工质吸收气态工质中的热量并转化为液态;在蒸发过程中,液态工质蒸发为气 态并吸收热量。通过这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实现制冷或供暖的目的。
六、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冷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学分析。通过建立系 统的热力系统模型、选择合适的工质组合方案以及优化热量传递路径和操作参 数等方法,实现了系统的节能和环保优势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冷热电联产系 统吸收式制冷在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冷热电联产系统吸收式制 冷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新型高效工质和优化系统结构等方 面的工作也将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工质的选择对吸收式制冷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工质有氨水、溴化锂等。 在选择工质时,应考虑其沸点、毒性、腐蚀性等因素,以及在系统中的传热性 能和能量利用效率。通过对比不同工质的性能参数,可以确定适合的工质组合 方案。
3、热量传递和热力学过程优化
在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热量传递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热 量传递路径和提高传热效率,可以降低系统能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 通过对吸收式制冷机的结构优化和操作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参数 和能量利用效率。

从第7届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看吸收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从第7届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看吸收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从第7届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看吸收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耿惠彬 戴永庆 蔡小荣 (704研究所) (双良公司)摘 要 在我国“西气东输”的大好形势下,吸收式制冷与热泵将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吸收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联合循环、高温热泵、氨水吸收式、燃气吸收式、太阳能、溶液的特种分离式、开式吸收式、运转与控制、吸收器、强化传热传质的添加剂以及缓蚀剂等方面。

本文摘要介绍了这些开发与研究内容,以求引起读者的兴趣。

关键词 国际会议 吸收式热泵1 概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收式制冷机的生产大国,近十年来生产量与生产厂家呈大幅度的增长。

尤其是1997年的产量达到历史的最高值3575台,产值占我国中央空调冷源机组总产值的五分之二以上。

生产手段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与提高。

直燃型机组的销售量在不断上升,热水两段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小型直燃机组、直燃小型一体型机组、直燃小型组合式机组相继问世。

机组COP值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PID控制、触摸屏操作和远距监控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水平[1]。

国际吸收式热泵会议曾在世界各地多次举行,如:1982,德国柏林;1985,法国巴黎;1988,英国伦敦;1991,日本东京;1994,美国新奥尔良;1996,加拿大蒙特利尔;1999,德国慕尼黑。

其间,1980,瑞典斯德哥尔摩;1985,意大利意斯帕拉;1988,美国达拉斯;1992,法国巴黎还举行过专门会议。

我国从1991年起较多人次参加了国际会议,并有会议文集收藏。

2002年9月24~27日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7届国际会议。

该会议由上海交大主持,并得到江苏双良的大力资助。

本文即根据该会议的吸收式部分的论文编写而成。

2 研究专题(1)总论Orsay Cedex(France)的Meunier F探讨了吸收技术对缓和气候变化的贡献[33]。

热泵、用余热驱动的制冷机组、结合在三联供或总能系统中的吸附装置,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极强的潜力(30%~50%)。

一种用于充分回收废热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充分回收废热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充分回收废热的吸收式制冷装置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光明,洪大良,唐黎明,何一坚
申请号:CN200910155853.1
申请日:20091228
公开号:CN101737998A
公开日:
201006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充分回收废热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生器的气相出口依次与冷凝器、第一节流元件、高温蒸发器、第二节流元件、低温蒸发器连接,低温蒸发器的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低压高温吸收器连接,一路与低温低压吸收器连接;所述的高温蒸发器设于低温低压吸收器内部;低压高温吸收器的出口返回低温低压吸收器,低温低压吸收器依次与第一溶液泵、换热器和发生器连接;发生器的液相出口依次与换热器、第三节流元件、低压高温吸收器连接。

本发明装置单位质量的废气或废水所能制取的冷量较传统单效吸收式制冷装置高得多。

申请人:浙江大学
地址: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胡红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郭丽华;覃峰;陈江平;刘杰【摘要】Eight kinds of cycle media in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were compared during the thermodynamic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systemic, reliabl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245fa was the optimum selection for ORC.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ummins heavy duty vehicle engine, th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with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was designed. Recovering the heat from charge air, tail pipe gas and exhaust gas, the power generation was realized. The efficiency of waste heat recovery in the system was 10. 4%.%通过比较8种循环工质在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中的热力过程,从系统性能、可靠性、环保等角度综合考虑,验证了R245fa用于ORC循环工质的优势.以康明斯某重型车用发动机为应用目标,设计了一套余热回收发电系统,通过回收增压空气、尾管废气、发动机废气的热量,用于发电.经过计算,该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为10.4%.【期刊名称】《车用发动机》【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循环工质;换热器;膨胀机【作者】郭丽华;覃峰;陈江平;刘杰【作者单位】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台 317200;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台 317200;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27据统计[1],化石燃料在内燃机中燃烧产生的能量仅有大约1/3转化为有用功,剩余部分都通过废气、冷却水等介质直接排向大气,在造成能源浪费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一种全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吸收式制冷集成的电冷联供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全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吸收式制冷集成的电冷联供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全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吸收式制冷集成的电冷联供系统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永东,韩冰川,于改革,邹宏伟,吴晓红,张秋双
申请号:CN202111301691.5
申请日:20211104
公开号:CN114198173A
公开日:
20220318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全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吸收式制冷集成的电冷联供系统,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预冷‑锅炉耦合回热模块和吸收式电冷联供系统。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与吸收式电冷联供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低温回热器出口的低压高温侧出口二氧化碳余热,再结合预冷‑锅炉耦合回热系统,为吸收式电冷联供系统提供热量,可以充分利用低温回热器出口的低温余热,实现全回热,同时去掉了布雷顿循环所需的大量冷却水及预冷器需求,减小高温回热器和低温回热器的投资成本,提高布雷顿系统的发电效率。

申请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88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钢铁工业余热制冷制备低温冷却水关键技术研究

钢铁工业余热制冷制备低温冷却水关键技术研究

( 1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L i a o n i n g ,
2 .N o r t h e a s t e r n U n i v e r s i t y ,3 S h o u g a n g G r o u p )
I n i d e a b s o r p i t o n c il h l e r t o p r o d u c e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c o o l i n g w a t e r .B y e s i t ma t i n g he t c o s t o f c a p i t a l a n d
Abs t r a c t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d p r o d u c t i o n d i on r a n d s t e e l i n d u s t r y p r o d u c e .a l a r g e a mo u n t o f w a s t e h e a t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g e n e r a t e s ,mo s t o f t h e wa s t e h e a t h a s n o t b e e n e fe c t i v e u t i l i z a i t o n .Be s i d e s ,i r o n
a n d s t e e l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r e l a r g e w a t e r c o n s u mp t i o n .Wa t e r s y s t e m i n c l u d e n e w w a t e r s y s t e m ,d o me s t i c

汽车尾气余热制冷循环特性

汽车尾气余热制冷循环特性

汽车尾气余热制冷循环特性
路明;徐士鸣
【期刊名称】《制冷技术》
【年(卷),期】2010(030)004
【摘要】模拟了在不同工况下以R124/DMAC为工质的汽车尾气废热制冷循环特性,分析了冷凝温度、放气范围、发动机输出功率等因素变化对制冷循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调大客车中仅采用汽车尾气废热制冷不能满足空调的冷负荷需求,为此提出了汽车废热与动力共同驱动的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来满足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的制冷负荷需求.
【总页数】5页(P10-13,37)
【作者】路明;徐士鸣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汽车尾气余热驱动的金属氢化物制冷循环 [J], 倪久建;陈江平;覃峰;陈芝久;吕曼琪;杨柯
2.内燃机尾气余热驱动有机朗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研究 [J], ZHANG Weiming;LI Kequn;CHEN Shutian
3.R1234ze(E)在冷藏车余热驱动型TORC-制冷循环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J], 赵盼盼;何家才;周到;张欢;黄静;吴俊峰
4.渔船主机余热驱动的氨水吸收式制冷装置制冷循环分析 [J], 黄文超;赵新颖;黄温赟
5.余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叠制冷循环性能及经济性分析 [J], 韩小龙;李见波;孔祥强;张琛;尹力;王志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汽车尾气余热制冷循环特性

汽车尾气余热制冷循环特性

汽车尾气余热制冷循环特性路明徐士鸣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摘要:模拟了在不同工况下以R124/DMAC为工质的汽车尾气废热制冷循环特性,分析了冷凝温度、放气范围、发动机排气温度等因素变化对制冷循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调大客中仅采用汽车尾气废热制冷不能满足空调的冷负荷需求,为此提出了汽车废热与动力共同驱动的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来满足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的制冷负荷需求。

关键词:R124/DMAC;汽车尾气;循环特性;混合制冷The characteristic of refrigeration cycle driven by waste heat exhaustedfrom automobileLu Ming Xu Shi ming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refrigeration cycle with the working fluid of R124/DMAC is simulated at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which is driven by waste heat exhausted from automobile, and the factors of condensation temperature, discharge gas range, exhaust temperature of engine and other for the performanc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s air-conditioning cooling using only the waste heat of automobile exhaust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d cooling capacity, a hybrid refrigeration cycle of absorption / compression driven by waste heat and power is proposed,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ooling load on any driving cases. Keywords: R124/DMAC; Automobile exhaust; Performance of cycle; Hybrid refrigeration1 前言目前汽车制冷系统仍采用需要消耗部分发动机动力的压缩制冷方式。

以R245fa为工质的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_魏名山史磊宋盼盼等

以R245fa为工质的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_魏名山史磊宋盼盼等
2014 年3 月
农业机械学报
doi: 10. 6041 / j. issn. 1000-1298. 2014. 03. 005
第 45 卷 第 3 期
以 R245fa 为工质的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
魏名山 史 磊 宋盼盼 王芳君 马朝臣
(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 为了提高车用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试验系统,用于回收重型车用柴油机的 排气余热能量。通过筛选多种有机工质,选定 R245fa 作为系统循环工质。构建了由有机朗肯循环回路、能量转换 及消耗装置、参数测量 及 数 据 采 集 装 置 和 热 源 供 给 部 件 构 成 的 余 热 回 收 试 验 平 台 。 通 过 系 统 试 验 验 证 了 利 用 R245fa 作为循环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回收重型车用柴油机余热的可行性,目前系统最大输出功率为 490 W。试验结果显示: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与发电机及膨胀器的匹配是制约系统功率输出的关键因素,系统循环效 率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R245fa 热效率 试验装置 中图分类号: TK4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298( 2014) 03-0026-06
第3 期
魏名山 等: 以 R245fa 为工质的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
2试验系统为了验证重型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表1r245fa物性参数tab1physicalpropertiesofr245fa参数取值分子式cf3ch2ch2临界温度15401临界压力mpa3651沸点气化潜热kjkg1151419609流体类型干式流体臭氧层破坏潜能值odp0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分子量kgkmol195013403最高温度16685最大压力mpa200毒性轻微致癌腐蚀性0溶解性0可燃性不可燃统的可行性设计并构建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试验

吸收式制冷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吸收式制冷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吸收式制冷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刘希锴;王鼎;刘仕桢;张荻
【期刊名称】《动力工程学报》
【年(卷),期】2024(44)3
【摘要】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效率。

此外,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

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吸收器、一级压缩机、透平和级后换热器的[火用]损较大;本系统的储能效率随着冷凝压力、压缩机等熵效率和透平等熵效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储能压力的增大会使系统的储能效率降低;系统的最佳储能效率为68.70%,能量密度为0.153 kW·h/m^(3)。

【总页数】8页(P361-368)
【作者】刘希锴;王鼎;刘仕桢;张荻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02
【相关文献】
1.电压缩式制冷、直燃型吸收式制冷及蒸汽型吸收式制冷的技术、经济比较
2.基于R124/DMAC为工质的压缩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分析
3.压缩式制冷系统与吸收
式制冷系统的对比4.低GWP制冷剂/[P_(6,6,6,14)][Cl]工质对的压缩辅助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分析5.太阳能-余热联合驱动吸收过冷CO_(2)制冷-淡水联产系统性能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质回热吸附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方案优选

回质回热吸附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方案优选

回质回热吸附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与方案优选徐圣知;王丽伟;王如竹【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6(67)6【摘要】吸附式制冷是一种能利用低品位热能的节能环保的制冷方式。

在空调工况下,硅胶-水回质回热系统应用最多。

为了解在特定工况下选择何种循环能提升系统性能,应用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评价指标分析了基本循环、回质循环、回质回热循环的COP、㶲效率、循环熵产。

分析表明,回质循环存在推荐最高热源温度和最优热源温度,回质回热循环存在推荐最低热源温度和最优热源温度。

例如对于典型夏季空调工况热源温度90℃、蒸发温度10℃、冷凝温度40℃,回质循环的推荐最高热源温度为93℃,高于实际热源温度90℃,选用回质循环更合适而非回质回热循环。

最后,对制冷机组的分析表明给出的方法和推荐工作温度区间能针对实际系统给出方案优选和系统控制的指导性建议。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is an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refrigerating method, which can utilize low-grade thermal energy. Under air-conditioning working conditions, silica gel-water mass and heat recovery systems are most often us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ich kind of cycle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under specific working conditions,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s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laws of thermodynamic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OP, the exergetic efficiency and the cycle entropy production of the basic cycle, mass recovery cycle and mass and heat recovery cycle.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when the heatingsource temperature was relatively low, the COP of mass recovery cycle wa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sic cycle. The COP of mass and heat recovery cyc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ss recovery cycleonly when the h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was relatively high. Consequently, the mass recovery cycle had its recommended highest h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and optimum h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while the mass and heat recovery cycle had its recommended lowest h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and optimum h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For example, under the typical air-conditioning working condition in summerof 90℃ h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10℃ evaporating temperature and 40℃ condensing temperature, the recommended highest h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of mass recovery cycle was 93℃,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h eating source temperature of 90℃. As a result, the mass recovery cycle was more suitable under this working condition and should be chosen rather than the mass and heat recovery cycle.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a chiller indicated that the given method and recommended working temperature intervals could provide guidance or advice on the scheme selection and system control for real systems.【总页数】9页(P2202-2210)【作者】徐圣知;王丽伟;王如竹【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61+1【相关文献】1.回热式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J], 徐冉冉;刘红敏2.回质回热对吸附式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 [J], 曲天非;王文;王如竹;吴静怡;许煜雄3.一种回热回质循环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仿真 [J], 潘权稳;王如竹4.基于多功能热管的高效吸附式制冰机组回质回热实验研究 [J], 李廷贤;王如竹;王丽伟;陆紫生;陈传涓5.吸附式制冷循环质量迁移及回热型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J], 张晓;徐靖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垂直管内R124-DMAC鼓泡吸收过程流型演化可视化实验

垂直管内R124-DMAC鼓泡吸收过程流型演化可视化实验

垂直管内R124-DMAC鼓泡吸收过程流型演化可视化实验蒋孟男;徐士鸣;胡军勇;王伟;吴曦【摘要】Through constructing a visual experiment platform of bubble absorption heat and mass coupled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ertical tube, the flow pattern characteristic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bubble absorption process on R124/DMAC (2-chloro-1,1,1,2,-tetrafluoroethane/N', N'-dimethylacetamide) as working medium are stud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low pattern characteristic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are influenced by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 rate, absorption solution flow rate and its inlet temperature. Under large refrigerant vapor flow rate and high solution inle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ree kinds of flow patterns of churn flow, slug flow and bubble flow can be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in the bubble absorption tube. Under the condition which the vapor is completely absorbed in the absorption tube, the height of churn flow is no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absorption height, while the height of slug flow is no more than 2/5 of the total absorption height. The rest of the absorbing height is occupied by bubble flow.%通过搭建一套垂直管管内鼓泡吸收热、质耦合传递特性可视化实验平台,对以 R124-DMAC(一氯四氟乙烷-二甲基乙酰胺)为工质的鼓泡吸收过程的流型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工质R245fa、R1233zd(E)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工质R245fa、R1233zd(E)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工质R245fa、R1233zd(E)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性能
的影响
李永胜;李致宇;张海刚;张婕妤
【期刊名称】《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年(卷),期】2024(41)1
【摘要】为了研究传统工质R245fa和低全球变暖潜能值工质R1233zd(E)在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中的热力学性能,使用工程方程求解器(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EES)软件建立采用2种工质的系统热力学模型,分析不同运行参数下系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

结果表明:与采用R245fa为工质相比,采用R1233zd(E)的系统热效率提高了12.85%,[火用]效率提高了27.42%;通过调整蒸发器的过热度和冷凝器的过冷度,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热力学性能。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李永胜;李致宇;张海刚;张婕妤
【作者单位】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15
【相关文献】
1.工质R123和R245fa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性能
2.烟气余热驱动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分析
3.采用R1234ze(E)/R245fa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有
机朗肯循环系统实验研究4.危废焚烧处理耦合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质筛选与热力学优化5.R245fa、R123对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 r a c t : En e r g y s a v ng i a n d e mi s s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f o r v e h i c l e s h a v e b e e n p a i d mo r e a t t e n t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a n d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h o w t o e ic f i e n t l y r e c o v e r a n d u t i l i z e t h e wa s t e h e a t f r o m v e h i c l e e n g i n e s
t o d r i v e a u t o mo t i v e a i r c o nd i t i o n i ng s y s t e m .Ba s e d o n t ha t ,a f ul l a i r - c o ol e d b u bb l e a b s o r pt i o n r e f ig r e r a t i o n t e s t s ys t e m wi t h 3 k W c oo l i n g c a pa c i t y dr i ve n b y wa s t e h e a t , u s i n g R1 2 4- DM AC a s wo r ki ng f l ui d s was de s i g ne d a n d
b u i l t . I n t h e s y s t e m, e n g i n e e x h a u s t g a s wa s s i mu l a t e d b y h e a t e d a i r . Op e r a t i n g p a r a me t e r s we r e t e s t e d t h r o u g h c h a n g i n g h e a t s o u r c e t e mp e r a t u r e , c h i l l e d wa t e r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p u mp f l o w r a t e . T h e ma x i mu m COP o f t h e s y s t e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g e n e r a t o r t e mp e r a ur t e 1 0 0 。 C a n d e v a p o r a t i n g t e mp e r a ur t e- 4 ℃ . He a t s o u r c e a n d c h i l l e d wa t e r t e mp e r a t u r e s h a d a n i mp o r t a n t e f f e c t o n c o o l i n g c a p a c i t y a n d COP - a n d t h i s s y s t e m h a d
第6 6卷 第 5期 2 0 1 5 年 5月

工 学

Vb 1 . 66 N O. 5
o u r na l CI ES C J
Ma v 2 0 1 5
基 于 R1 2 4 . DMAC为工质对 的佘热 吸收式制冷
李 星 ,徐 士鸣 ,李见 波
(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 院,辽宁 大连 1 1 6 0 2 4 ; 山东科技大学机械 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 青 岛 2 6 6 5 9 0 )
中图分类号 :T K1 1 +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 4 3 8 —1 1 5 7( 2 0 1 5 )0 5 —1 8 8 3 —0 8
Abs o r pt i o n r e f r i g e r a t i o n c y c l e dr i v e n by wa s t e he a t us i ng R1 2 4 - DM A C
摘要 :设计并搭建 了制冷量为 3 k W、以 R1 2 4 一 D MAC为工质 、采用 电热高温 空气模拟发动机排气废热 的空冷鼓泡 吸收制冷实验系统 ,通过 改变 热空气进 口温度、冷冻水温度和浓溶泵流率测试系统工作参数 的变化趋势 。实验结
果 表 明 ,当 发 生 器 稀 溶 液 出 口温 度 约 为 1 0 0  ̄ C时 ,蒸 发 温度 为一 4 ℃ ,系 统 C O P值 最 大 可 达 到 约 0 . 5 4 ,而 且 实 验 系
统稳定性较好 ;影 响系统制冷 量和 C O P值的主要参数是热空气进 口温度和冷冻水温度 ;当蒸发温度低于 5 ℃时 , 为 了提高制冷效果 需考虑 设置精馏装置 。 关键词 :汽车空调 ;实验验证 ;废 热;传热 ;鼓泡吸收 ;多头螺旋盘管发生器 ;汽液平衡 ;热力学
D Oh 1 0 . 1 1 9 4 9  ̄ . i s s n . 0 4 3 8 — 1 1 5 7 . 2 0 1 4 1 3 3 3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o n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Qi n g d a o 2 6 6 5 9 0 , S h a n d o n g , C h i n a )
a s wo r k i ng lu f i d s
LI Xi ng , XU Shi mi ng , LI J i a nbo
( 1 S c h o o l fE o n e r g y a n d P o w 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 Da l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Da l i a n 1 1 6 0 2 4 , L i a o n i n g , C h i n a ; S c h o o l o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