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9糖代谢文稿演示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ppt课件
Major Objectives
了解低糖血症、先天性糖代谢障碍及其生物化学
检验。
熟悉糖代谢及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糖尿病的发
病机制与分型、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并发症。
掌握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物化学检验。 重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物化学检验、代谢综
合征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其生物化学检验。
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 ①典型病例常见于青少年; ②起病较急; ③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 低平状态; ④有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多可检出自身 抗体(见表); ⑤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 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⑦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别与 HLA某些基因型有很强关联。
免疫介导性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
第二节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是糖代谢紊乱 导致血糖浓度高于参考上限的一种异常现象,主 要表现为空腹血糖损伤、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 其中,空腹血糖损伤和糖耐量减退是正常糖代谢 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皆系发展为糖尿病及 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和标志,而糖尿病是一组 严重的代谢性疾病。 在糖尿病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约占 90~95%,1型糖尿病约为5%~10%,其他型糖尿 病仅占较小比例。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
进餐或空腹并不显著影响健康人的血 糖水平,血糖浓度仍可保持在较窄的范围 内波动。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主要在于 多种激素的精细调节(见图4-2)。其中降 低血糖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升高血糖的 激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 醇和生长激素等。
糖代谢—血糖及其调节(生物化学课件)
血糖水平异常
(四) 糖耐量试验
葡萄糖耐量:人体处理所给予葡萄 糖的能力,又称为耐糖现象.
耐糖曲线:先测定受试者清晨空腹 血糖浓度,然后一次性进食大量葡萄糖, 在其后一段时间取血,测定血糖浓度,以 时间为横坐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绘制 的曲线称为耐糖曲线
23
模块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糖代谢
目 录 CONTENTS
当血糖浓度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则可出现糖尿。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
血糖水平异常
3. 高血糖及糖尿的病理和生理原因
①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 ② 血糖正常而出现糖尿,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
征等引起肾对糖的吸收障碍。 ③ 生理性高血糖和糖尿可因情绪激动而出现。
模块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糖代谢
目 录 CONTENTS
1 糖的消化吸收 2 糖酵解(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3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4 磷酸戊糖途径 5 糖异生作用 6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7 血糖及其调节
糖代谢
7 血糖及其调节
➢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 血糖水平的调节 ➢ 血糖水平异常
血糖水平的调节
正常情况,来路去路,维持动态平衡 1.肝脏调节
糖代谢
目 录 CONTENTS
1 糖的消化吸收 2 糖酵解(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3 葡萄糖的有氧分解 4 磷酸戊糖途径 5 糖异生作用 6 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7 血糖及其调节
糖代谢与控制文稿演示
四、D-核糖发酵的代谢控制育种
1、出发菌株的选择
研究发现,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转酮酶 缺陷突变株积累核糖具有普遍性。
二、D-核糖的生物合成途径
D-葡 萄 糖
D-葡 萄 糖 酸
D-葡 萄 糖 -6-磷 酸
6-磷 酸 -D-葡 萄 糖 酸
D-核 酮 糖 -5-磷 酸
D-木 酮 糖 -5-磷 酸
D-核 糖 -5-磷 酸
D-核 糖
D-核 糖 的 生 物 合 成 途 径
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的作用下先生成葡萄糖-6-磷 酸(G-6-P),并继续由6-磷酸-D-葡萄糖脱氢酶 催化转化为6-磷酸-D-葡萄糖酸(6-P-D-Gn)(主 要途径);G也可以在葡萄糖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 D-葡萄糖酸(Gn),经葡糖酸激酶的催化生成6P-D-Gn(次要途径)。
在无氧条件下,如以乙醛作为受氢体,即 是酒精发酵,如以丙酮酸作为受氢体,即 是乳酸发酵。
二、HMP途径
葡萄糖在转化成 6-磷酸葡萄糖酸后就分解成为 CO2和5-磷酸核酮糖,也就是在单磷酸己糖的基 础上开始降解的。因此常称为单磷酸己糖途径, 即HMP途径。
这条途径的主要特点是: ⑴葡萄糖直接脱氢和脱羧,不必先经过三碳糖阶段。 ⑵只有辅酶Ⅱ(NADP+)参与反应。 HMP途径的总反应式为:
五、电子传递系统与氧化磷酸化
生物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的分解过程,包括3个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
习题及答案
目录
1 绪论.............................................. 32蛋白质化学5ﻩ
3 核酸.............................................. 9
4 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 15
5 脂类化合物和生物膜2ﻩ0
6 酶 (27)
7 维生素37ﻩ
8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 42 9 糖代谢4ﻩ7
10 脂质的代谢 (51)
11 蛋白质分解和氨基酸代谢5ﻩ4
12 核苷酸代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13DNA的生物合成ﻩ62
14 RNA的生物合成67ﻩ
15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ﻩ74
16 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ﻩ77
ﻬ
1 绪论
1.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解答:生物化学主要研究:
(1)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2)生物分子分解与合成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表达;
(4)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节与控制。
2.你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哪些内容与生物化学有关。
提示: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
3.说明生物分子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有哪些相似的规侓。
解答:生物大分子在元素组成上有相似的规侓性。碳、氢、氧、氮、磷、硫等6种是蛋白质、核酸、糖和脂的主要组成元素。碳原子具有特殊的成键性质,即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使碳与自身形成共价单键、共价双键和共价三键,碳还可与氮、氧和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碳与被键合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的性质,使得碳骨架可形成线性、分支以及环状的多种多性的化合物。特殊的成键性质适应了生物大分子多样性的需要。氮、氧、硫、磷元素构成了生物分子碳骨架上的氨基(—NH 2)、羟基(—O H)、羰基(C O )、羧基(—C OOH)、巯基(—SH)、磷酸基(—PO 4 )等功能基团。这些功能基团因氮、硫和磷有着可变的氧化数及氮和氧有着较强的电负性而与生命物质的许多关键作用密切相关。
《生物化学》课件——糖代谢(人卫版)
磷酸丙糖
第二阶段
丙酮酸 第三阶段
乳酸
2H
1、葡萄糖生成2分子磷酸丙糖
(1)葡萄糖生成6-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果糖 (fructose-6-phosphate,F-6-P)
CH2O P O
6-磷酸葡萄糖
CH2O P O CH2OH
6-磷酸果糖
(3)6-磷酸果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fructose-1,6-bisphosphate,F-1,6-BP)
1.糖原分解为1-磷酸葡萄糖
HOCH2
HOCH2
HOCH2
HOCH2
O
O
O
O
HO 4
1O 4
O
O
O
糖原 (Gn)
HOCH2
HOCH2
HOCH2
HOCH2
H
O
O
O
O
O
HO 4
+ 1 O P O-
HO 4
O
O
O
O-
葡萄糖-1-磷酸
糖原(Gn-1)
图 6-2 糖原分解示意图
2.脱支酶的作用 3. 1-磷酸葡萄糖在变位酶作用下
己糖激酶(葡糖激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 Ⅳ型己糖激酶即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
2.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G-l-P)
生物化学第九章:糖代谢
需ATP
第一阶段: 1、第一阶段: G → 6-P- G(限速反应) 限速反应)
部 位 己糖激酶 葡萄糖激酶 各组织 肝
专一性 低 高
G 的亲和力 高 低
② 6 - P- G
6 - P- F
③6-P –F → 1,6 - 2P – F(关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反应) 关键反应)
磷酸二羟丙酮
④ 1,6 - 2P - F
氧化供能 食物 肝、肌糖原 肝糖原分解
血 糖
脂肪( 脂肪(肝、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
糖异生
含 糖 物 质 和 非 糖 物 质 (核糖、氨基糖)(非必需AA)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发生分解代 谢过程: 谢过程: 糖酵解: 乳酸。 (1)糖酵解:葡萄糖 → 丙酮酸→ 乳酸。此反应过 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又称为无氧分解。 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又称为无氧分解。 (2)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丙酮酸 → CO2 +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丙酮酸 由于分子氧是此系列反应的最终受氢体, H2O 。由于分子氧是此系列反应的最终受氢体,所以又 称为有氧分解。 称为有氧分解。 其他代谢途径:磷酸己糖支路,乙醛酸循环等。 (3)其他代谢途径:磷酸己糖支路,乙醛酸循环等。
P96图23P96图23-1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淀 粉 (starch) (三)多糖 (polysacchride) 糖 原 (glycogen)
纤维素 (cellulose)
(四)结合糖 (glycoconjugate)
糖脂 (glycolipid) 糖蛋白 (glycoprotein)
第五页,讲稿共五十三页哦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
(二)有机化学法:邻甲苯胺法、联苯胺法、氨基联苯法等
邻甲苯胺 + Glu
缩合
葡萄糖基胺
脱水
希夫氏碱
分子重排
蓝绿色化合物
干扰因素多
(三)酶法
(1)己糖激酶法(HK法)
(2)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法)
(3)葡萄糖脱氢酶法 (GDH法)
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五十三页哦
1、己糖激酶法(HK法)
n原理
葡萄糖+ATP HK 葡萄糖-6-磷酸+ADP 葡萄糖-6-磷酸+NADP+ G-6-PD 6-磷酸葡萄糖内酯+NADPH
具有糖类物质检测的能力:能正确采集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标本, 熟悉各种标本处理要求;具有独立的糖尿病检测操作能力
第二页,讲稿共五十三页哦
本章主要内容
重点讨论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症及其相关的实 验室检验指标常用的检测指标有: ①血糖浓度测定;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③糖化血红蛋白测定;④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⑤胰岛素测定及释放试验;⑥C-肽测定及
生物化学第9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9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第9章糖代谢
第九章糖代谢课外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成为糖酵解。
2、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3、糖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生成CO2和H2O的反应过程。
4、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TAC,或Krebs循环)。
5、糖异生: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6、糖异生途径: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7、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种代谢循环途径成为乳酸循环。
8、糖原:是机体内糖的贮存形式,是可以迅速动用的葡萄糖贮备。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10、活性葡萄糖:在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中,UDPG中的葡萄糖基称为活性葡萄糖。
二、符号辨识
1、EMP酵解途径;
2、TCA/Krebs环三羧酸循环;
3、PPP/HMP磷酸戊糖途径;
4、CoA辅酶A;
5、G-1-p1-磷酸葡萄糖;
6、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三、填空
1、将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转变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的代谢过程被称为(合成)代谢,而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转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则是(分解)代谢。
2、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淀粉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降解形成寡糖。
3、二糖在酶作用下,能水解成单糖。主要的二糖酶有(蔗糖)酶、(半乳糖)酶和(麦芽糖)酶。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第九章糖代谢二
CH3CO-SCoA
2CO2
verview of the citric acid cycle. The citric acid cycle oxidizes two-carbon units, producing two molecules of CO2, one molecule of GTP, and highenergy electrons in the form of NADH and FADH2.
糖还能被氧化吗?
酶-CH2SH + ICH2-CONH2 酶-CH2-S-CH2-CONH2 + HI
磷酸戊糖途径(phosphopentose pathway)
磷酸己糖旁路(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 HMS)
糖无氧分解和有氧分解是体内糖分解的主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途径。 存在:动植物、微生物细胞中。 动物体内约有30%的葡萄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分解。 进行部位:细胞液。
糖原的异生作用
许多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以及某些 氨基酸等能在肝脏中转变为糖原,称糖原异生 作用。
动物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场所
葡萄糖
糖异生
葡萄糖
糖酵解
丙酮酸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四版第九章 糖代谢(糖酵解)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化学反应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 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高能化合物类型
O=C O
P
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酰基磷酸化合物 焦磷酸化合物 胍基磷酸化合物 硫酯键化合物
C
OH
CH2 O
P
1,3-二磷酸 甘油酸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O=C O C
P
ADP
ATP
COOH C OH
OH
CH2 O
P
磷酸甘油酸激酶
CH2 O
P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G-6-P
F-1,6-2P 丙酮酸
PEP
丙酮酸激酶
1mol 葡萄糖酵解过程中所产生的ATP mol数
反应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 ATP mol数 -1 -1 +1×2 +1×2 +2
果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
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丙酮酸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 第9章 糖代谢(共110张PPT)
己糖磷酸酯 的生成
丙糖磷酸 的生成
丙酮酸与ATP 的合成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糖原(或淀粉) 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21,3-二磷酸甘油酸 23-磷酸甘油酸 22-磷酸甘油酸 2磷酸烯醇丙酮酸 2丙酮酸
糖酵解过程
过程称为有氧氧化(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 对于动物植物和大多数微生物来说,细胞是有氧呼吸,
所以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不会停留,而在有氧条件下 继续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
• 不仅是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
解代谢的共同途径,此循环的中间体作为许多生物合 成的前体,是两用代谢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反应分为3个阶段
+ NAD
葡萄糖
NADH + H+COOH
CO2
NADH + H+
+ NAD
CO
CHO
CH2OH
CH3 丙酮酸脱羧酶 CH3
醇脱氢酶 CH3
丙酮酸
乙醛
乙醇
③ 生成乳酸:葡萄糖 + 2Pi + 2ADP → 2乳酸 + 2ATP + H2O
+ NAD
葡萄糖
+ NADH+ H COOH
生物化学糖代谢(共110张PPT)
(2)受到柠檬酸、脂肪酸别构抑制
这两种物质合成的原料间接来自糖酵解。
(3)果糖-2,6-二磷酸对EMP的调节
当血液中糖水平降低时,激活胰高血糖素释放于血液中 ,启动cAMP级联系统使PFK2/FBPase2多肽上特定的一个 Ser残基磷酸化、PFK2抑制,使F-2,6-BP水平降低,从而 降低EMP水平。反之,当葡萄糖水平高时,蛋白磷酸酶水 解PFK2/FBPase2上磷酸导致F-2,6-BP升高,提高糖酵解的 速率。
⑸ 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
(4
醛缩酶
)
(5 )
磷酸丙糖异构酶
3.ATP及丙酮酸的生成:
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 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六步反应 。
⑹ 3-磷酸甘油醛脱氢并磷酸化生成1,3-二 磷酸甘油酸(glycerate-1,3diphosphate);
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脱磷酸,将其交给ADP 生成ATP ;
⑻ 3-磷酸甘油酸异构为2-磷酸甘油酸; 反之,当葡萄糖水平高时,蛋白磷酸酶水解PFK2/FBPase2上磷酸导致F-2,6-BP升高,提高糖酵解的速率。
果糖激酶(最重要)、己糖激酶(葡萄 ④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张丽萍第四版 糖代谢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张丽萍第四版糖代谢
9 糖代谢
9.1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水解的键作用方式产物特性
α-淀粉酶α-1,4糖苷键任何位置麦芽糖和葡萄耐热,不耐酸糖及小分子量
多糖
β-淀粉酶α-1,4糖苷键非复原性单位麦芽糖连续耐酸,不耐热单位极限糊精 ? 淀粉的酶促水解解
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内部任意水解α-1.4糖苷键。〔内切酶〕
β-淀粉酶:从非复原端开始,水解α-1.4糖苷键,依次水解下一个β-麦芽糖单位〔外切酶〕
脱支酶〔R酶〕:水解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作用后留下的极限糊精中的1.6-糖苷键。 ? 淀粉的磷酸解 9.1.2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9.2糖的分解代谢
生物体内葡萄糖〔糖原〕的分解主要有三条途径:
1. 无O2情况下,葡萄糖〔G〕→丙酮酸〔Pyr〕→乳酸〔Lac〕
2. 有O2情况下,G → CO2 + H2O〔经三羧酸循环〕
3. 有O2情况下,G → CO2 + H2O〔经磷酸戊糖途径〕
9.2.1糖的无氧酵解
定义:在酶的作用下,葡萄糖生成丙酮酸、NADH及少量ATP的过程。糖酵解亦称EMP pathway, 以纪念Embden,Mayerholf 和Parnas。
部位:细胞质中。分三阶段: 1.活化耗能:1~3步 2.裂解:4~5步 3.氧化放能:6~10步〔一〕活化耗能阶段 1. 磷酸化
2. 异构化
3. 再磷酸化
〔二〕裂解阶段 4. 裂解
5. 异构
〔三〕氧化放能阶段 6. 氧化脱氢
7. 生成ATP
8. 异构
9. 脱水
10.再生成ATP
EMP能量计算:
EMP总反响式: C6H12O6+2NAD++2ADP+2Pi
生物化学第09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VLDL,CM 脂酸,葡萄糖, 酮体 脂酸,葡萄糖, 乳酸,甘油
葡萄糖
骨骼 肌
肾 红细 胞
脂蛋白脂酶,呼吸链 丰富 甘油激酶,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羧激酶
无线粒体
收缩 排泄尿 液 运输氧
有氧氧化,糖酵解 糖异生,糖酵解,酮体 生成 糖酵解
乳酸,CO2, H2O
葡萄糖 乳酸
28
目录
一、肝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代谢 中心和枢纽
二、机体物质代谢不断受到精细调节
• 代谢调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重要特征,是 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内外环境 不断变化
影响机体代谢
适应环境 的变化
机体有精细的调节 机制,调节代谢的 强度、方向和速度
7
目录
三、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
结构不同 不同的组 织、器官
酶系的种类、 含量不同
• 肝脏是物质代谢枢纽,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作用最大 • 脂肪组织因含有脂蛋白脂酶和激素敏感脂肪酶,所以是 是具有存储和动员脂肪的功能 • 脑和红细胞只能利用血液葡萄糖作为能源,因不能储存 糖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脑没有脂肪酸B氧化酶体系。
合成嘧啶
25
目录
(五)枢纽性中间产物沟通不同的代谢通路
糖酵解、异生、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原代谢的交 汇点: 6磷酸葡萄糖(6C水平) 糖、核苷酸代谢的交汇点: 5磷酸核糖(5C) 糖、甘油代谢交汇点: 磷酸二羟丙酮(3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 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level phosphorylation) 。
Glu
ATP
ADP
G-6-P
⑻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
CHO
磷酸二羟丙酮
C H 2O P
C H O H 3-磷酸甘油醛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1,6-双磷酸果糖
CH2 O P
Glu
ATP
ADP
G-6-P
⑸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
F-6-P
ATP ADP
F-1,6-2P
CH2 O P
CHO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CO
磷酸丙糖异构酶
C H 2O H
磷酸二羟丙酮
CH OH
CH2 O P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丙糖异构酶 (phosphotriose isomerase)
Glu
ATP
ADP
G-6-P
⑹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ATP
ADP
Mg2+
6-磷酸果糖激酶-1
6-磷酸果糖
1,6-双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fructokinase-1)
Glu
ATP
9.1.3 纤维素酶与纤维素的降解
特点:多组分酶系。 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流程:
天然纤维素 C1酶 游离直链纤维素 Cx酶 纤维二糖 β-糖苷酶 葡萄糖 产物:葡萄糖 来源:霉菌、纤维杆菌、纤维放线菌 用途:能源化工
9.2 糖的分解代谢
9.2.1 糖酵解途径
是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这是糖分解 代谢的最基本的反应途径。
ADP
G-6-P
⑷ 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
F-6-P
ATP ADP
F-1,6-2P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H O
NAD+
H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H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CH2 O P
C H 2O P
CO
CH C O H 醛缩酶 C O H (aldolase)
CO C H 2O H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9糖代谢文稿演示
非还原端
α-淀粉酶
还原端
极限糊精
β-淀粉酶
产物: 糊精、寡糖、少量麦芽糖
产物: 麦芽糖、极限糊精
2、β-淀粉酶(β - amylase)
u外切酶,水解α-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 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 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
直链淀粉→ 麦芽糖 支链淀粉→麦芽糖+β-极限糊精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C OH
CH2 O P
CH2 O P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 ※在以上反应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
2-磷酸甘油酸
Mg2+
H H
OH
己糖激酶 (hexokinase)
OH H
HO
OH
H OH
6-磷酸葡萄糖
(G-6-P)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Glu
ATP
ADP
G-6-P
⑵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
F-6-P
ATP
ADP
F-1,6-2P
P O CH2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u β-极限糊精是指β-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 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 u 两种淀粉酶降解的最终产物都有麦芽糖。
3、γ-淀粉酶 4、异淀粉酶
9.1.2 糖原磷酸化酶与糖原的降解
糖原磷酸化酶从糖原 非还原端开始逐个加磷 酸切下葡萄糖生成1-磷 酸葡萄糖,切至糖原分 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处 为止。
Glu
ATP
ADP
G-6-P
(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F-6-P
ATP
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ADP
F-1,6-2P
HO
磷酸二 3-磷酸
H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HO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CH2 OH
H OH H
OH
H OH
葡萄糖
P O CH2
ATP
ADP
F-6-P
ATP ADP
F-1,6-2P
CHO
Pi、NAD+ NADH+H+ O = C O P
CH OH
磷酸二 3-磷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羟丙酮 甘油醛 C H 2 O P
NAD+ NADH+H+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C OH
CH2 O P 1,3-二磷酸
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Glu
ATP
ADP
G-6-P
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F-6-P
ATP
O = C O P ADP
ATP
源自文库COOH
ADP
F-1,6-2P
C OH
转移酶(transferase)又称1, 41, 4葡聚糖转 移酶,它主要作用是将连接与分支点上4个葡萄糖基 的葡聚三糖转移至同一个分支点的另一个葡聚四糖 链的末端,使分支点仅留下一个α(16)糖苷键连 接的葡萄糖残基。
脱支酶,即水解α(16)糖苷键的酶,再将这 个葡萄糖水解下来,使支链淀粉的分支结构变成直 链结构,磷酸化酶再进一步将其降解为1-磷酸葡萄糖 。由于磷酸化酶、转移酶和脱支酶的协同作用,将 糖原(或支链淀粉)彻底降解。 糖原磷酸化酶主要 存在于动物肝脏中,通过糖原分解直接补充血糖。
NAD+
H H OH
HO
OH H
OH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H OH
6-磷酸葡萄糖
己糖异构酶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6-磷酸果糖 (F-6-P)
Glu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⑶ 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