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象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3.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4.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

5. 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案例材料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4. 学生分组名单

教案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是如何获取热量的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

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

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

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

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

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

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

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

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

b.海陆分布的影响;

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

a.对流层;

b.向上延伸的上层;

c.向下延伸的下层;

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类型的分布;

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

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

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

2.理论讲解(30分钟)

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

吸收、散射和反射;

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

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教案:大气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受热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特点。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 大气受热的原理和方式。

3. 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方法:

1. 综合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实际天气数据和观测资料进行剖析和探讨。

四、教学步骤:

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1)介绍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2)讲解大气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热圈的概念和特点。

(3)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 大气受热的原理和方式

(1)探讨大气受热的原理,即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2)介绍大气受热的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3)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原理和方式。

3. 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特点

(1)解释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热收支不平衡,即热平衡的打破

和再建立。

(2)说明大气不同层次的温度垂直分布特点,例如对流层的

温度递减、平流层的稳定温度等。

(3)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

地面温度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形成等。

(4)通过实际天气数据和观测资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

受热过程的基本特点。

五、教学评价:

1. 提问与讨论: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实地观测:带领学生进行天气观测,掌握实际天气数据。

3. 知识运用:给学生提供相关案例,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

3. 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4. 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

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教学难点: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气候和天气的关系;

3.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不同类型的大气受热过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点内容。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大气受热过程?请举例说明。

概念解释:(10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定义:大气受热是指太阳能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并被吸收、散射、透过、反射等过程,导致地球的大气层和地表受到加热的过程。

2.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与气候和天气的关系:大气受热过程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分类讲解:(20分钟)

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或视频,介绍

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辐射受热、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蒸发冷却。

2. 分别对每种类型的大气受热过程进行详细解释,包括特点、影响因素和实际例子。

示例分析:(15分钟)

1. 通过一个或多个实际例子,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分析一些典型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并解释其背后的大气受热过程。

总结回顾:(5分钟)

1. 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强调大气受热过程与气候和天气的关系;

2.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整理,重点记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和气象数据,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像和实例,直观地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大气受热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展示相关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讲解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个具体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太阳辐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

3. 作业批改:分析学生作业中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影响的应用情况。

七、教学延伸

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公开课教案地理组范XX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教学用具:地图。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引入,学生总结知识点,老师点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图像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

(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

(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

(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

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活动探究:A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B冬天北方农民在农田燃烧柴草,为什么?C十雾九晴的原因?(课堂练习)1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A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B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C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D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根据示意图简单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联系,能简单画出热力环

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并结合现实生活

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温差大小、温室效应、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受热状况,以及温室原理,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

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结合实例,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图老师活动同学活动

课堂总结【过度】请同学们依照图

示,争论总结,并在作业

本上试着画出大气受热过

程的三个主要环节。要求

只画出三个主要环节,略

去减弱作用和大气辐射等

枝节。

【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的】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阴天是灰白色的?为什么晴天更晒呢?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天?为什么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得到这些答案。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一个冰冷的星球,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有22亿分之一的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到达地表的过程中是畅通无阻的吗?地球外围有什么呢?

(生)一层厚厚的大气层。

我们把几万千米的大气做一个分层,这是有依据的。我们发现,从地面往上走,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呈现了一定的规律,看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看曲线的变化。

(读“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

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大气做出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层。对流层和人类关

系最密切,我们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接下来我们讲的大气指的都是对流层大气。

太阳辐射能在到达地表前,要穿过这层几万千米的大气层。会削弱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大气的削弱作用。

在太阳辐射能中按波长由短到长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这些光线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紫外线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有一部分会到达地面。红外线也会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可见光中波长短的蓝紫光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水汽云层可阻挡和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到达地面。所以可以看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体现在: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三篇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WTT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

式来教授。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核心素养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

核心素养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

二、教学重难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知识铺垫: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可见光区。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教材P34下面小字体)。

则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散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等)

反射(大云层及杂质)

散射

散射的应用:

旭日和夕阳呈红色。这是因为早晚阳光以很大的倾角穿过大气层,经历的大气层要远比中午时大得多,所有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等几乎朝侧向散射,仅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观察者(近地面的空气中有尘埃,更增强了散射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农田烟熏防霜冻;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高处不胜寒;月球昼夜温差大

白天有太阳辐射(加热),但同时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气温不至于太高,但大气逆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14点)左右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

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

3. 大气的循环运动

三、教学重点

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

2. 大气的循环运动

四、教学难点

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

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

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

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

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习惯?

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

1.太阳辐射

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

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

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

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

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常用词汇和概念;

3.能够使用图表和实例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现象;

4.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图表和实例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实验装置;

2.指导资料准备:课本《物理》第八章和第九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投影仪播放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图像或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像或视频是关于什么的?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特点?

2.学习新知(20分钟)

-根据教材内容,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解释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常用词汇和概念,如辐射、传导、对流等;

-使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表和实例,让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现象有更深的理解。

3.拓展探究(30分钟)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就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太阳的辐射对地球的大气受热有什么影响?;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进行激烈的讨论和辩论;

-整理归纳:请各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报。

4.实验活动(20分钟)

-利用实验装置,进行一次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际观察;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实验中受热的空气为什么会产生对流?受热的空气如何传导热量?实验过程中是否有辐射现象?

5.进行小结(5分钟)

-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学习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三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太阳高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还有生活上对阴天、晴天温度的感受上,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很浓,学习障碍是大气逆辐射的理解,以及晴天的晚上温度比阴天晚上低的原理。

3.设计思想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讨论交流、争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的愿望。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6.教学过程

学内容学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太阳辐一

1-

2

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

实际感受

自主回答

生活例子便

于理解

4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课件演示图片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课件演示图片

思考回答

老师的问

看图,回

答问题

注意指导学

生读图技巧

学内容学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3.问:A、B两种情况下,地面得到太阳辐射强度是否一样?

4.(过渡)太阳辐射经过厚厚的大气层会被大气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那么,这个大气层究竟有多厚呢?大气层中的什么物质把太阳辐射给削弱了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地球的大气层。联系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大气分层三

4

课件演示图片

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海拔在25千米以下的地球大气层称为低层大气

看图,思

考回答问

铺垫好大气

中大部分物

质集中在低

层大气,大

气密度由低

到高是越来

思维拓展: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

月球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至-183℃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热量损失快,所以温度很低。

青藏高原

为什么是夏季最低

温的地区?

一日内温差为什么

如此大?

30°N

问:以前北方冬季市场上只有大白菜一种单一的蔬菜,现在可不一样了,除了南方市场补给外,还有什么技术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

课件演示图片:

射地面辐射

玻璃温室大气作用----保温作用课件演示关系图:

太阳太阳

辐射

地面

吸收

散射

反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大气

宇宙空间

削弱作用

笔记:大气的受热过程

7.学习评价

充分照顾学生的学情,知识层层铺垫,层层深入,使学生能承上启下,前因后果地分析知识点的联系。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自然。从练习效果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很理想的,做到了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